中医考试总结.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135075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67.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考试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中医考试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中医考试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中医考试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中医考试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考试总结.docx

《中医考试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考试总结.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医考试总结.docx

中医考试总结

中医

01绪论

1、理论特点:

整体观念:

人体是一个内外联系自我调节、自我适应的有机整体

辨证论治:

⏹病:

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之抗争而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障碍的一个完整过程。

⏹症symptom:

疾病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个别、孤立的现象

⏹证syndrome:

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病变本质的症状或体征构成。

⏹辩证:

将四诊(望闻问切)收集资料运用中医理论进行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发展趋向,然后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

⏹论治:

在辩证思维得出证候诊断的基础上,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和措施来处理疾病的思维和实践过程。

2、基本原理:

【掌握】

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达变

3、基本法则:

【掌握】

整体审察、四诊合参、辨证求本、辨病与辩证相结合

4、典籍:

《黄帝内经》奠定中医学理论基础,强调阴阳平衡

《伤寒杂病论》东汉医圣张仲景第一部理、法、方、药体现辩证施治原则临床诊疗专著

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神农本草经》最早药物学专著

《巢氏病源》巢元方最早病因、病理学专著隋

金元四大名医:

刘完素六气皆从火化寒凉派

张子和外入内生邪气攻下派

李东垣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补土派补中益气汤、当归补血汤

朱丹溪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滋阴派

《本草纲目》百科全书李时珍明

《瘟疫论》吴又可清

《温热论》叶天士

《医经原旨》薛生白

《温病条辨》吴鞠通三焦辨证

《温热经纬》王孟英

王清任我国第一动物解剖实验

02阴阳五行四诊

1、阴阳:

基本概念:

阴阳师代表相互对立有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是一切事物和现象矛盾双方的概括

阴阳学说基本内容:

阴阳是相互对立、相互转化、相互依存、相互消长

阴阳应用:

应用说明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诊断、指导治疗和用药

2、五行

取象比类

小肠

湿

大肠

皮毛

膀胱

五行生、克、乘(相克太过)、侮(反克)的规律→培土生金、滋水涵木、金水相生、扶土抑木、壮水制火

3、四诊

(1)望诊:

全身——望神、望色、望形体

青色

赤色

黄色

黑色

白色

主寒、主痛、主淤、主惊风

主热

主虚、主湿

主寒、主痛、主肾虚

主虚、主寒、主失血

小儿惊风、疼痛、缺氧

满面通红为实热

午后两颧潮红为虚热

鲜黄—湿热黄疸

暗黄—寒湿黄疸

萎黄—脾胃虚弱

肾虚

失血休克

局部——舌质、舌苔

舌尖(心肺)舌中(脾胃)舌侧(肝胆)舌根(肾)

心经有热,舌尖红儿起点;脾胃湿热,则中部苔腻

舌质

淡白—主虚主寒

淡瘦为血虚

淡胖为气虚阳虚

鲜红—主热

鲜红苔黄实热证

鲜红无苔虚热证

红绛—主热盛

热毒极盛证

紫暗—主热、主淤

紫暗干枯少津属热

淡紫湿润气滞血瘀

舌苔

白苔—主寒主表

薄白为外感风寒

白腻为痰湿

黄苔——主热

灰黑苔—主热寒

薄厚分表里

粘腻多见痰饮食滞

(2)闻诊

(3)问诊

⏹寒热——辨别表里证

⏹饮食——辨别脾胃功能

⏹口味——辨寒热证(口苦——肝胆有热;口淡——胃寒、外感风寒)

⏹口渴——辩寒热证(渴喜冷饮——热证;渴喜热饮——寒证;渴不多饮——湿热证)

⏹疼痛——疼痛拒按多实;疼痛喜按多虚;得热痛减多寒;得冷痛减多热

⏹二便——小便清长黄短辩寒热证;大便秘结辩实热、虚热,大便溏泻辩热证、寒证

⏹痛经——经前腹痛(气滞血瘀实证),经后腹痛(气滞血虚虚证)

(4)切诊——脉诊、触诊

切诊——寸、关、尺三部,每部有浮、中、沉三候,称之三部九候

脉位高低(浮沉)、脉搏快慢(数迟)搏动强弱(虚细实洪)搏动形态(弦紧滑涩)搏动节律(促结代)

⏹浮脉——主表证:

浮而有力表实;浮而无力表虚

⏹沉脉——主里证:

沉而有力里实;沉而无力里虚

⏹迟脉——主寒证:

浮而迟表寒;沉而迟里寒;迟而有力寒冷积滞

⏹数脉——主热证:

数而有力实热;数而无力虚热

⏹虚脉——主虚证:

气血俱虚

⏹细脉——主血虚、主诸虚劳

⏹实脉——主实证:

实而滑顽痰凝结;实而弦肝气郁结

⏹洪脉——主热盛

⏹弦脉——主痛证、主风证、主痰饮、主肝病、主疟疾(必记)

⏹紧脉——主寒、主痛、主宿食

⏹滑脉——主痰湿、主宿食、主实热

⏹涩脉——主气滞血瘀、主精亏血少、主痰食阻滞

⏹促脉(快而不规律)——主阳盛实热、主气滞血瘀

⏹结脉(慢而不规律)——主阴盛气结、主寒痰淤血

⏹代脉(规律间歇)——主脏器衰微

03、八纲辨证

八纲、脏腑、六经、卫气营血、三焦辩证

1、表里——鉴别疾病所在部位和病情深浅的纲领。

⏹表证——发热恶寒、头身痛、鼻塞、咳喘、苔薄白、脉浮

治法:

解表

表寒证(脉浮紧)——辛温解表

表热证(脉浮数)——辛凉解表

表虚证(脉浮缓)——调和营卫

表实证(脉浮紧)——解表发汗

⏹里证——脏腑证候为主,脉沉

治法: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

里寒证(脉沉迟)

里热证(脉洪数)

⏹表里同病

⏹半表半里证——寒热往来

治法:

和解法

2、寒热——辨别疾病性质的纲领

口渴、面色、四肢、二便、舌苔、脉象辨别

⏹寒证——恶寒喜暖、口淡不渴、面色苍白、手足不温、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而润滑、脉迟或紧

治法:

温里法

⏹热证——发热喜凉、口渴引饮、面红目赤、手足温、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而干燥、脉数

治法:

清法或泻下法

⏹真热假寒、真寒假热;表寒里热、表热里寒;上寒下热、上热下寒

3、虚实——辨别人体正气强弱和冰鞋盛衰的纲领

⏹虚证——精神萎靡、面色晃白、形体消瘦、心悸气短、自盗汗、小便频数、大便溏泻、舌淡无苔、脉细弱

治法:

补益法

⏹实证——呼吸气粗、精神烦躁、胸肋脘腹胀满、疼痛拒按、大便秘结或热痢下重、小便不通、苔厚腻、脉实有力

治法:

泻下法或消散法

4、阴阳——阴阳为八纲的总纲

阴统领里、寒、虚三纲,阳统领表、热、实三纲

阳证必见热象,身热、恶热、烦渴、脉数

阴证必见寒象,身寒肢冷、恶寒、精神萎靡、脉沉无力

04病因

病因包括外感六淫、内伤七情、疠气、饮食、劳逸、外伤等

掌握六淫、七情概念致病特点,掌握正气、邪气概念及其辩证关系

⏹风寒暑湿燥火

风:

外风——指受自然界影响所致病证;内风——肝的功能失调

1、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

2、风性善行数变

3、风性主动

4、风为百病之长

寒:

外寒——外界寒邪侵袭;内寒——机体的机能衰退、阳气不足

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2、寒性凝滞主痛(不通则痛)

3、寒性收引

暑:

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2、暑性升散、耗气伤津

3、暑多夹湿

湿:

外湿——自然界中之湿气、夏季为盛;内湿——脾失健运、水湿内停

1、湿性重浊

2、湿性粘滞

3、湿为阴邪、遏伤阳气

燥:

外燥——多见于秋令;内燥——机体津血内亏

1、燥邪其性干燥、易伤津液

1、火为热之极、其性炎上

2、消灼津液

3、迫血妄行

⏹痰饮

肺脾肾功能失常导致水液代谢障碍,形成水湿痰饮

湿水液弥散浸渍

水聚湿为水更清

饮积水成饮清稀

痰饮凝成痰稠浊

⏹血瘀

气虚、气滞、血寒、血热

特点:

阻滞气机、壅塞经络、伤及脏腑

⏹喜怒忧思悲恐惊

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1、直接伤及五脏

2、影响脏腑气机,导致升降失常

3、情志异常波动,可使病情加重或迅速恶化

⏹疫疠

指一种传染性很强的传染病,痄腮、疫痢、白喉、霍乱、瘟疫

1、传染性强、易于流行

2、发病急骤,病情笃重

3、一气一病,症状相似

⏹正气、邪气

正气:

指人体的技能活动(脏腑、经络、气血)和抗病修复能力

邪气:

泛指各种致病因素

中医认为任何疾病的发生都是在一定的条件下正邪相争的结果。

整个疾病的过程就是正邪相争的过程。

05脏腑辨证

掌握脏腑含义、内容、特性;掌握气和血功能

1、脏腑

五脏:

心、肝、脾、肺、肾

生理功能:

(脏,藏也)生化和储藏精、气、血、津液、神

六腑:

小肠、胆、胃、大肠、膀胱、三焦

三焦:

上焦(心肺)、中焦(肝脾)、下焦(肾)

生理功能:

受纳和腐熟水谷,传化和排泄糟粕

奇恒之腑:

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1)精

广义:

包括精、血、津液,即水谷之精

狭义:

指具有生殖能力的精,即生殖之精

先天之精、后天之精

(2)气——元气、宗气、营气、卫气

⏹元气——源于先天、长于后天

通过三焦布达全身,形成脏腑之气、经络之气,宗气、营气、卫气都是元气推动脏腑功能活动的产物。

⏹宗气——空气+水谷精气成于肺、聚于胸

功能:

促进和协调肺的呼吸功能;促进心脏推动血液运行的功能

⏹营气——水谷精微中营养部分化生入血

功能:

化生血液,推动血液运行;营养全身

⏹卫气——水谷之精化生

功能:

护卫肌表,润泽皮毛,防御外邪;启用汗孔,调节体温;温煦脏腑

气的功能

✦推动作用

✦温煦作用

✦防御作用

✦固摄作用(控制血液运行不外溢——脾统血)

✦气化作用

(3)血

功能:

滋养全身脏腑组织;血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

循行:

心主血脉、脾主统血、肝主藏血

(4)津液

功能:

滋润濡养作用;津液是构成血液的重要成分

(5)神

广义:

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

狭义:

指心所主的神志,即人的精神和思维活动

气与血关系:

气为血帅(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

血为气母(血能载气、血能生气)

气与津液关系:

气可化水,水停则气阻;气旺津生,气随液脱

津与血关系:

脏腑辨证要求掌握生理功能及其体华窍的关系

2、心与小肠

心:

主血脉、主神志,其华在面,开窍于舌

心主血脉:

心脏有推动血液在脉管内运行的作用(心气,搏动,宗气)

(1)心血虚与心阴虚

共:

心烦、心悸、失眠、多梦,健忘、易惊

血虚:

唇舌色淡、脉细弱,眩晕、面色不华

阴虚:

舌红少苔、脉细数,低热、颧红盗汗、五心烦热、口干(阴虚生内热)

治法:

养心血(补心阴)

四物汤:

熟地15、当归15、白芍12、川芎9(熟当白川)

(2)心气虚心阳虚

共:

心悸、气短、自汗动则加重

气虚:

舌质淡、舌体胖嫩、苔白、脉虚,面色恍白,体倦乏力

阳虚:

舌淡紫暗,脉细弱结代,形寒肢冷

心阳虚脱:

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口唇青紫,呼吸微弱,脉微欲绝

心阳不振+脾肺气虚证;心阳不振+肾阳之虚,水邪上逆证

四君子汤:

党参15、白术12、茯苓12、炙甘草6(参苓术草)

(3)实证

心火上炎:

舌红、脉数

痰火扰心:

舌红苔腻,脉弦滑有力

痰迷心窍

心脉瘀阻:

心前区憋闷或刺痛、四肢不温、舌质紫暗或见瘀斑瘀点,脉细涩或脉微欲绝(冠心病、心肌梗死)

通阳化淤——人参+桃红四物汤

思考题:

心气虚可导致哪些病症?

3、肝与胆

肝:

主疏泄,主藏血,主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

主疏泄:

疏通畅达之意,指肝具有疏散宣泄的功能,主要指调畅气机

主藏血:

肝有储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

(1)肝血(阴)虚

共:

舌淡脉细,两目干涩、视物不清、肢体麻木、面色无华、耳鸣眩晕、经少闭,

阴虚:

低热,颧红盗汗、五心烦热(阴虚生内热)

治法:

滋补肝血、滋补肝阴

四物汤:

熟地15、当归15、白术12、川芎9

杞菊地黄丸:

枸杞、菊花+六味地黄丸(熟地、山药、山茱萸、泽泻、茯苓、丹皮)

(2)肝气郁结:

两肋胀满疼痛、胸闷不舒,喜太息、悲哀欲哭,月经错后、痛经,弦脉

柴胡疏肝散(柴胡、郁金、香附、川楝子、青皮、元胡)

(3)肝火上炎:

面红目赤、口苦、耳鸣耳聋、舌红苔黄,脉弦数

清肝泻火——龙胆泻肝汤(生当黄龙子,甘柴泽木车)

(4)肝阳上亢:

杞菊地黄丸,一贯煎(当归、麦冬、熟地、沙参、川楝子、枸杞子)

(5)肝风内动(热极生风、肝阳化风、血虚生风)

(6)肝胆湿热:

两肋胀满、尿黄赤、口渴不欲饮、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清利湿热、疏肝利胆——茵陈蒿汤(茵陈(后下)、(炒)栀子、大黄(后下))

(7)寒凝肝脉

肝气郁结可导致哪些病症?

4、脾与胃

脾:

主运化、主统血、主肌肉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主运化:

运输消化之意,指脾有消化、吸收并运输营养物质的功能(水谷精微、水液)

主统血:

血行脉中不溢于脉外

脾为血气生化之源,气为血之帅,脾为血气上下之枢纽

脾的特性:

⏹主升:

升清即水谷精微,上输于肺(脾气不升则内脏下垂)

⏹喜燥恶湿

胃的特性:

⏹以降为顺

⏹喜润恶燥(燥邪易伤胃阴、易生胃热)

(1)脾气虚证

定性(气虚证):

脉缓弱、舌淡苔白,四肢倦怠、少气懒言

定位(脾):

纳差、腹胀、便溏、消瘦

治法:

益气健脾——香砂六君子汤(木香+砂仁+陈皮+半夏+参茯术草)

(2)脾胃虚寒(脾阳虚)

脾气虚+寒象(外寒—形寒畏冷、四肢不温;阴寒内盛—浮肿、完谷不化、脉沉迟无力)

治法:

温运中阳——小建中汤(白芍、桂枝、饴糖、甘草、大枣、生姜)

附子理中汤加减(附子10、党参10、干姜3片、炙甘草6)

(3)中气下陷

脾气虚+内脏下陷(子宫、肾、眼睑、肛门)

治法:

益气升提

补中益气汤——人参、当归、白术、甘草、黄芪、陈皮、升麻、柴胡(黄白草人、柴当麻皮)

(4)脾不统血

治法:

益气摄血

归脾汤:

党参、白术、桂圆肉、木香6、枣仁、远志、炙甘草、当归、茯神、黄芪、生姜、大枣

(5)寒湿困脾

(6)脾蕴湿热

(7)胃热炽盛

(8)胃阴不足

(9)食滞胃脘

脾胃特性?

脾气虚可导致哪些病症?

5、肺和大肠

肺:

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开窍于鼻,其华在皮毛

肺主气:

肺主呼吸之气,主持呼吸运动的作用;肺主一身之气,主持调理全身各脏腑组织之气的作用,与宗气生成和作用有关。

肺主宣发:

指通过肺的宣发使卫气和津液散布全身,以温养肌肤、润泽皮毛的作用

肺主肃降:

把气津输布全身、滋养全身,是代谢后的水液经肾膀胱排出,即通调水道。

(1)肺气虚——咳喘无力,动则气短;自汗怕冷,易患感冒

四君子汤、玉屏风散

(2)肺阴虚——干咳气短、痰少而稠;口干咽燥

百合固金汤:

生地、熟地、当归、百合、麦冬、白芍、元参、浙贝母、桔梗、(炙)甘草

(当麦熟百贝生桔元白草)

(3)风寒犯肺——咳喘、痰色稀白,恶寒发热,苔白脉紧为寒象

(4)热邪壅肺

咳喘吸粗、咳黄粘痰、胸痛、咽痛、口渴、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数,热移大肠便秘结

治法:

清宣肺热、止咳平喘

麻杏石甘汤:

麻黄10、杏仁10、(先煎)生石膏15、甘草6

桑菊饮:

桑叶、菊花、连翘、杏仁、桔梗、薄荷、芦根、甘草(仁桔荷桑菊,连根草)

(5)燥邪犯肺

(6)痰湿阻肺

燥湿化痰——二陈汤(陈皮、半夏、茯苓、甘草)

(7)大肠湿热

蕴结大肠、热迫气滞(腹痛、里急后重)

伤及气血、热腐成脓(下利赤白脓血)

下迫大肠(爆注下泻、肛门灼热)

舌红苔腻脉数、小便短赤,均为热象

治法:

清利湿热

葛根芩连汤(葛根、黄芩、黄连、炙甘草)、白头翁汤(白头翁、黄柏、黄连、秦皮)

肺热咳嗽和大肠湿热的主证是什么?

6、肾和膀胱

肾:

主藏精、主水、主纳气,主骨生髓,开窍于耳及二阴,其华在发

主藏精:

指肾有储藏人体先天、后天之精的功能(肾精化生肾气,肾气分肾阴、肾阳)

主水:

肾有调节体内水液平衡的作用

主纳气:

肾有配合肺完成呼吸运动的功能(肾不纳气——呼多吸少、动则加重)

脾:

运化肺:

宣发肃降肾:

主水开合

(1)肾阳虚

舌胖嫩、色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畏寒、腰脊酸痛,男子阳痿早泄、妇女宫寒不孕

治法:

温补肾阳——金匮肾气丸:

附子、桂枝+六味地黄(熟山山泽苓丹)

(2)阳虚水泛(肾虚水泛)

病因:

肾阳不足不能蒸化水液,以致水邪泛滥

肾阳虚+身肿畏寒、尿少

治法:

温阳利水——真武汤:

附子、生姜、茯苓、白芍、白术(茯附姜白白)

(3)肾阴虚

舌红无苔、脉细数;头晕目眩、耳聋耳鸣,心烦不眠、五心烦热,腰膝酸软;男子遗精、女子少崩漏

滋补肾阴——六味地黄汤

虚火内动(阴虚生内热):

滋阴降火——知柏地黄丸(知母、黄柏+六味地黄)

(4)肾精不足

不孕不育;小儿发育迟滞,成人则见早衰(发脱齿摇、恍惚健忘精神萎顿)

治法:

补益肾精——河车大造丸

(5)肾气不固

舌淡苔白,脉沉细弱;腰膝酸软,小便清长,遗尿、遗精,女子带下清稀

补肾助阳:

金贵肾气丸

(6)肾不纳气

呼多吸少,动则加重

治法:

温肾纳气——七味都气丸(五味子+六味地黄)

(7)膀胱湿热

小便不畅,尿频尿急尿黄赤,苔黄腻、脉数。

清热利湿通淋

八正散、木车前,萹蓄、瞿麦,滑石甘,栀子、大黄、灯芯草,专制泌尿系感染

7、脏腑兼病辨证

(1)心肾不交

舌红无苔脉细数,失眠心悸,腰膝酸软,头晕耳鸣,潮热盗汗

治法:

交通心肾——六味地黄丸、交泰丸(黄连,肉桂)

(2)肺肾气虚

舌淡、脉虚浮,喘促短气,呼多吸少、动则加重

治法:

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四君子汤

(3)肝脾不和(肝郁脾虚)

舌淡红、苔白,脉弦,胸肋胀满疼痛,精神抑郁,腹胀便溏

治法:

疏肝健脾——逍遥散加减

逍遥散真逍遥,肝郁脾虚经不调;术苓(炙)6草,柴当芍;再加3煨姜薄荷脑(其它10g)

(4)心脾两虚

舌质淡嫩苔白、脉细弱,心悸健忘、失眠多梦,腹胀便溏,皮下出血、月经量多、崩漏

治法:

补益心脾——归脾汤加减(党参、茯神、白术、炙甘草、炒枣仁、远志、木香6、当归、炙黄芪、龙眼肉、煨姜3、大枣3)四君酸远木归芪,再加龙眼与姜枣

(5)肝肾阴虚

舌红苔少、脉弦细数;两目干涩,视物不清,性急易怒;头晕耳鸣,腰酸腿软,男子遗精女子月经量少

治法:

滋补肝肾——杞菊地黄丸加减(枸杞子、菊花+熟地黄、山药、山萸肉、泽泻、茯苓、丹皮10)

(6)脾肾阳虚

形寒肢冷,腰脊酸痛,尿少浮肿;五更泻,完谷不化,纳少腹胀

治法:

温补脾肾——水肿:

真武汤;腹泻:

附子理中汤

(7)肺热咳嗽热邪壅肺

清热化痰——麻杏石甘汤加减:

生石膏30(先煎)小儿减半、麻黄5

(8)肝胆湿热清肝利胆龙胆泻肝合茵陈蒿汤加减茵陈30木通5大黄6

(9)脾胃虚寒水湿内停温中健脾运化水湿附子理中汤加减干姜3甘草6

06中医中药

1、总论——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沉浮、配伍禁忌

《神农本草经》365种

《本草纲目》明代李时珍中国古代百科全书

四气:

温、热、寒、凉

五味:

辛、甘、酸、苦、咸——辛三项

辛味

能散能行——发汗解表、理气活血、止痛

麻黄:

辛温,发散风寒、治外感风寒表证

木香:

辛温,行气止痛,治脘腹胀痛

川芎:

辛温,活血调经、祛瘀止痛,治痛经、月经不调

甘味

能补能缓——补气养血、缓急止痛

人参:

甘温,大补元气

当归:

辛甘温,补血活血、调经止痛

甘草:

甘平,调和药性、缓急止痛

酸味

能收能涩——收敛固涩作用,多用于盗汗、遗精、久泻、久咳

五味子:

酸温,收敛止汗、治疗盗汗、久咳

金樱子:

酸温,涩肠止泻、治久泻、遗精

苦味

能泻能燥——泻火通便、清热燥湿,多用于热证、湿证

黄连:

苦寒,清热燥湿

大黄:

苦寒,泻火通便、治热结便秘

咸味

能下能软坚——润燥通便和软坚散结

芒硝:

闲寒,泻火通便、治疗大便燥结

海藻、昆布:

咸寒,软坚散结

附:

辛散行、甘补缓、酸收涩、苦泻燥、咸下软坚

药物归经指某些药物对脏腑经络的疾病有特殊的治疗作用。

升降沉浮

⏹升浮药:

主上行而向外,升阳、解表、散寒的作用

⏹沉降药:

主下行而内向,潜阳、降逆、收敛、清热、渗湿、泻下作用

气温热、味辛甘多具升浮作用;气寒凉味酸苦咸多具沉降作用

质地轻重有关

相反:

指两药合用可能产生毒性或增加副作用。

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lian)芨(ji)攻乌,藻戟芫遂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

2、解表药

注意事项:

季节、体质、中病即止、解表药不易久煎

(1)辛温解表药:

发散风寒用于苔白,脉浮紧,恶寒重,发热轻,头身疼痛【外感风寒】

麻风细规置紫荆:

麻黄,防风,细辛,桂枝,白芷,紫苏,荆芥

麻黄——平喘止咳(炙用)、利水消肿

桂枝——温通经脉、温阳化水行水

紫苏——理气安胎(苏梗)化痰平喘(苏子)

荆芥——透疹解毒、祛瘀止血

防风——祛风湿止痛

细辛——祛风止痛、温痰化肺【细辛不过钱、反藜芦】

白芷——消肿排脓

(2)辛凉解表药:

发散风热用于苔微黄,脉浮数,发热重,恶寒轻,口渴咽痛【外感风热】

胡哥牛叉喝桑菊:

柴胡、葛根、牛蒡子,蝉蜕,薄荷,桑叶,菊花

桑叶——清肝明目、润肺止咳

菊花——平肝明目

薄荷——清头目、利咽,疏肝解郁

牛蒡子——利咽散结,宣肺透疹

蝉蜕——透斑疹,缓痉挛

葛根——生津止渴、透疹止泻

柴胡——疏肝解毒、升提中气

3、清热药——性寒凉、解里热

(1)清热泻火药:

舌苔黄燥,脉洪数,高热汗出,小便短赤,目赤肿痛【实热】

母子俩拾竹根:

知母,决明子,俩石(生石膏,寒水石),竹叶,芦根

生石膏(30-60g)——煅用生肌敛疮

寒水石

知母——滋阴润燥

竹叶——清心利尿

芦根——止呕除烦

决明子——清肝明目

(2)清热燥湿药:

苔腻、发热,腹胀便溏纳差【湿热】

三个黄龙有侄子:

黄连,黄柏,黄岑,龙胆草,栀子

黄芩——清热安胎配白术

黄连——清心除烦、泻肝胃火

黄柏——清虚热

栀子——清热解毒

龙胆草——泄肝胆实火、清下焦湿热

(3)清热凉血药:

吐血、血热发斑、神昏谵语【血热妄行】

紫犀生赤丹:

生地,犀角,丹皮,赤芍,紫草。

犀角——清热解毒定惊

生地——

丹皮——活血化瘀

赤芍——活血散瘀

(4)清热解毒药:

瘟疫、丹毒、疖痈、痢疾、急性外感热病【清热邪解火毒】

金莲紫花办公白翁:

金银花、连翘、紫花地丁、板蓝根、蒲公英、白头翁

连翘——消痈散疖

蒲公英——凉血消肿

板蓝根——凉血消斑

白头翁——凉血止痢

4、补益药(补养药)——补气血阴阳专治虚证

(1)补气药:

肢体倦怠、食欲不振、脘腹胀满、大便稀溏,脱肛,少气懒言,言语低微,自汗【补气药偏温、实热慎用】

黄白山甘党人(黄芪,白术,山药,甘草,党参,人参)

人参——大补元气

山药——补而不燥,双补气阴,补气药中最为平和之药

甘草——调和诸药

(2)补血药:

面色唇苍白,皮肤枯涩,头晕眼花,心悸健忘,失眠多梦【血虚病证】

补血药药性滋腻,湿热脾虚禁用。

当白首叫地龙(当归,白芍,何首乌,(烊化)阿胶,熟地,龙眼肉),紫河车

阿胶——补血止血

何首乌——补肝肾、益精血(治疗须发早白)、润肠通便解疮毒

(3)补阴药:

口干渴,干咳无痰,低热盗汗,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阴虚证】

二参二冬拾百狗(沙参,元参,麦冬,天冬,石斛,百合,枸杞)

沙参——南沙参润肺止咳、北沙参养胃生津

(4)补阳药:

肾阳不足

八仙种植肉苁蓉(巴戟天,仙灵脾,杜仲,补骨脂,肉苁蓉)鹿茸狗脊断续膏

仙灵脾——祛风湿

温燥,阴虚火旺禁用。

5、理血药

(1)行血药:

散瘀化滞,消肿止痛

红桃牛川遇参母(红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营销活动策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