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127849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5.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docx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docx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学科期末试题及答案

时间:

120分钟总分:

120分

第一部分积累与运用(1-7题,24分)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屏息bǐng妒忌jì酝酿niàng花团锦簇cù

B.收敛liàn刹那chà滑稽jī忍俊不禁jìn

C.庇护bì蜷曲quán静谧mì头晕目眩xuán

D.啜泣chuò潜行qián狩猎shòu踉踉跄跄niàng

2.下面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2分)()

A.锥形骸骨洗耳恭听赅人听闻

B.决别感慨惊慌失措瘦骨嶙峋

C.葱笼篡夺疲倦不堪更胜一畴

D.荫蔽绫纱开膛破肚一叶孤舟

3.下列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2分)()

A.英国剑桥大学学者约翰·格登回忆求学时自己的学习成绩很差,曾被老师认定不可救药。

B.初冬的清晨,田野上落叶缤纷,鸦雀无声,一切似乎都在睡眠中。

只有你,故乡的小河,还在那儿昭示着生命的激情。

C.大家对我们公司有什么意见请尽管提,我们洗耳恭听,虚心接受。

D.锻炼身体必须持之以恒,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否则收效甚微。

4.下面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A.共产党员罗霄同志的一生,代表了我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崇高的革命品质。

B.全厂职工讨论和听取了厂长关于改善经营管理的报告。

C.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生存》,作者是一位蛰居海外二十多年的加拿大籍华裔。

D.只有在科学的道路上不畏艰险的人,才有希望达到最高的顶点。

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共8分)

(1)无可奈何花落去,。

(晏殊《浣溪沙》)

(2),随风直到夜郎西。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3),天光云影共徘徊。

(朱熹《观书有感》)

(4)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作者直抒胸臆,道出浪迹天涯的游子之悲的诗句是:

,。

(5)《钱塘湖春行》一诗中,描写早春莺燕景象的诗句是:

,。

(6)杜牧的《泊秦淮》渲染了一幅迷茫、清冷的水上夜景图的句子是

“”。

6.名著阅读。

(共4分)

阳光穿进石隙里,和极小的刺果说:

“借我的力量伸出头来吧,解放了你幽囚的自己!

”树干儿穿出来了,坚固的磐石,裂成两半了。

(1)此诗选自我国现代诗人(人名)的诗集《》(2分)

(2)这首小诗赋予阳光、刺果和磐石人性化特征,编织了一个生动、精妙的寓言。

诗人想借此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人生哲理?

(2分)

7.请你根据要求,在校园开展的以“书香校园”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完成下列相关任务。

(共4分)

(1)下表是某同学在活动中搜集到的有关阅读的数据材料,请你从“人均阅读量”和“人均阅读时长”中各得出一条结论。

(2分)

年度

人均阅读量

人均阅读时长(每天)

纸质图书

(本)

电子书

(本)

纸质阅读

(分钟)

手机阅读

(分钟)

2013

4.39

2.35

15.38

16.52

2014

4.77

2.48

13.43

21.7

结论一:

结论二:

(2)下面是两位同学在校园网上发表的关于“读书感受”的帖子。

现在请你结合自身的阅读经验,运用比喻方法,生动形象地表达你的读书感悟,以跟帖的方式与他人分享。

(2分)

探源人:

读书如开窗,开窗可以清洁室内空气,读书能够净化人的灵魂。

采蜜者:

读书好比饮食,有些只需浅尝,有些可以吞咽,少数则需要仔细咀嚼、慢慢品味。

第二部分阅读理解(8-23题,46分)

1、阅读下面古诗,完成20—21题。

(共4分)

次北固山下【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8.“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这两句诗为什么得到人们的喜欢?

(2分)

9.你从最后两句诗中感受到作者怎样的心情?

(2分)

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3题。

(15分)

《论语》十二章

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乎?

”《学而》 

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学而》

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4分)

(1)不亦说乎

(2)不逾矩

(3)吾日三省吾身(4)博学而笃志

11.翻译句子。

(4分)

(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2.文中孔子阐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表明孔子对待荣华富贵的态度的句子是“”。

(4分)

13.《论语子罕》中有“子曰: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一句,这句话揭示了松柏怎样的品性?

请你再举出与这句话主题相似的一两句诗词或俗语。

(3分)

3、现代文阅读

(一)阅读下文,完成14—17题。

(12分)

屋檐下游走的光阴

①“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闲读宋词,陶醉于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的美好乡村生活里,更勾起了我对屋檐的美好记忆。

 

②屋檐,是属于故乡、属于童年的。

 

③小时候,在故乡的小山村里,住的是泥墙瓦屋顶的老屋,老屋有大大的屋檐,像伞一般守护着我度快乐的童年。

 

④每年的春讯是屋檐下的燕子告诉我的。

当屋檐下空寂了一冬的燕巢又响起唧唧喳喳的呢喃,当屋檐下露出几只憨憨的黑色小脑袋、当一个个黑色的剪尾划过屋檐,我便知道,春天来了。

小时候大人告诉我们燕子是益鸟,村里所有人都爱护着燕子,也以燕子在自家的屋檐下筑巢为荣。

那时候我们爱做的一件事就是,挨着各家房子的屋檐寻觅,寻找有没有燕巢。

长大后读诗书,读到唐代诗人皇甫冉的《赋得檐燕》:

“拂水竞何忙,傍檐如有意。

翻风去每远,带雨归偏驶。

令君裁杏梁,更欲年年去。

”以及南朝吴均《山中杂诗》中:

“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这些诗句,总能勾起我对屋檐与燕子的阵阵怀想。

 

⑤小时候炎热的夏天,我与外祖母在屋檐下纳凉。

白晃晃的阳光透过屋檐投射到斑驳的泥墙上,光影灵动。

外祖母躺在一张凉椅上 ,我趴在她旁边睡觉,她紧紧地握一把葵扇,轻轻地摇扇,摇下凉快和 无数童年的故事,摇下缓慢流淌的时光。

锄头、铲子、铁耙子,铁叉子静静地靠在泥墙旁,以标点符号的姿势,记录着农家人的农耕岁月。

骄傲的大公鸡在屋檐下昂首挺胸地踱着步,发出动人的声音,谦虚的小花猫在墙根旁安静地睡觉„„一切如此安详宁静,仿佛一幅静物工笔画。

  

⑥屋檐下看雨听雨又是另一番景致。

下雨的时候,屋外是潮湿的世界,大雨顺着屋檐开始流淌,起先是雨珠子,滴滴答答,一声,两声„„雨点像多情女子的巧手,屋檐是古琴,轻轻地弹奏出美妙的琴音;慢慢地,变成了雨线,一条,两条„„然后变成了雨帘。

每每那时,总会看见老母鸡带着一队小鸡在屋檐下躲雨,老母鸡用自己宽大的羽翼保护着小鸡,小鸡在叽叽叫着,老母鸡咯咯咯地回应,声音透着慈爱。

后来读到唐代诗人王建的《听雨》:

“半夜思家睡里愁,雨声落落屋檐头。

照泥星出依前黑,淹烂庭花不肯休。

”我总会想起童年时在屋檐下看雨听雨的情景,也更氤氲起我想家的情怀。

 

⑦长大后,我离开了家乡,离开了那些年住的老屋,我就越发思念老屋的屋檐。

在异乡的城市里,林立的高楼大厦是没有屋檐的,“屋檐”变成了我埋藏在记忆深处的一个梦。

于是,每次回老家,我都像在寻找我那快乐的童年,那美好的光阴。

回到老家,屋檐还在,八十多岁的外祖母依然坐在屋檐下,她对着我慈祥地笑,问我在城里的工作和生活,念叨着我什么时候领个外孙子回来给她瞅瞅。

多年后,我领着女儿再回老家,外祖母已九十多岁,她依然坐在屋檐下,她依然会念叨我的名字,可是她已认不出我了。

 

⑧再回首,我童年美好的光阴,在屋檐下静静地游走。

 

(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14.文章围绕“屋檐”,写了哪些童年往事?

(3分)

 

 

15.品味文中两处画线句,按要求答题。

(4分) 

(1)分别说说下面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2分) 

外祖母躺在一张凉椅上,我趴在她旁边睡觉,她紧紧地握一把葵扇,轻轻地摇扇,摇下凉快和无数童年的故事,摇下缓慢流淌的时光。

 

(2)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句子。

(2分) 

雨点像多情女子的巧手,屋檐是古琴,轻轻地弹奏出美妙的琴音。

 

16.第⑦节作者为什么说“‘屋檐’变成了我埋藏在记忆深处的一个梦”?

(2分)

 

17.散文的表现手法具有多样性,下列对文章的表现手法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的结尾卒章显志,并与标题、第②节相呼应,写出了对童年时光的怀念。

 

B.第⑤节以动衬静,用大公鸡昂首挺胸的踱步与发出的声音来衬托当时的宁静。

 

C.①④⑥节引用古诗,增加了 文学情味与阅读美感,同时暗示了思乡皆因读诗。

 

D.第⑥节视觉和听觉相结合,用“滴滴答答”、“叽叽”等拟声词来增强画面感。

(二)阅读下文,完成18—23题。

(15分)

传递

①色凄冷,阵阵江风袭来,她不禁打了个寒颤。

②一年前,她禁不住好友的怂恿,拿出所有的积蓄和朋友合伙开了一家火锅店。

生意本来红红火火,不料厨师的一次失误,导致两位顾客食物中毒。

尽管她们第一时间为对方治疗,火锅店的声誉还是受到了影响,顾客开始越来越少。

关键时刻,好友撤资,一走了之,她内心十分痛苦。

             

③风更大了,她走到自己的汽车前面,竟发现一个十一二岁的小男孩趴在车前睡着了,手里拿着一个脏兮兮的蛇皮口袋,看样子是捡废品的。

④她轻轻摇醒小男孩:

“你怎么趴在这里睡觉?

”男孩揉揉眼睛问:

“阿姨,您丢东西了吗?

”她下意识地一摸口袋,手机居然不见了!

小男孩见状,拿出一部手机,笑着说:

“这是您的吗?

”原来,小男孩捡废品时,在汽车旁边发现了这部手机,为了物归原主,他耐心等待,竟睡着了。

⑤真是个好孩子!

他要捡多少废品才能换一部手机?

她非常感动,问道:

“天晚了,你一个人在这儿不怕吗?

”男孩笑着说:

“没啥怕的,每天放学后我都来,为了赚学费呀!

⑥原来,男孩的母亲是聋哑人,他还有一个妹妹,一家四口人的生活全靠父亲打零工维持。

男孩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就利用放学的时间出来捡废品。

她看了看他的蛇皮口袋,里面放着几个饮料瓶子。

她忽然想起来,放在汽车后备箱里的空饮料瓶还在。

她赶快从后备箱里搬出来,又找出车内散落的旧报纸和杂志,全倒在男孩的蛇皮口袋里。

男孩开心地笑了。

⑦风停了,她感到了一阵温暖。

不久,重拾希望的她关了原先的店,筹钱开了一家新的火锅店。

从那时开始,不管生意好坏,她都坚持资助小男孩上学,直到他大学毕业。

男孩能自食其力了,他走过很多地方,尝试过很多工作,不管收入如何,他都会拿出一笔钱打到她的账户中。

她把那些钱又重新汇给男孩,并打电话告诉他不必这样做,因为她出资援助他,完全是因为他的善良,根本不求回报。

               

⑧又过了几年,因房子要拆迁,曾经红火的火锅店生意再次变得冷清,最艰难的时候她甚至付不起房租。

正在她心急如焚之际,小城电视台的记者忽然跑来采访她。

原来当地的小学收到一笔捐款,捐款人正是她。

她沉思了片刻,很快就明白,这件事的幕后策划者一定是男孩。

这条新闻播出后,很多人被她的善良感动了,宁肯绕很远的路,也要到她的店里来吃饭,火锅店的生意很快又好转起来。

⑨重新赚到钱的她,十分感激所有帮助过她的人,继续资助贫困孩子。

每次捐款,她总写下那个男孩的名字。

其实,对她和男孩来说,写谁的名字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他们手中,善心如一簇小小的火苗,正在悄悄传递,它无法照亮整个世界,却温暖了很多人的心。

(原文有改动)

18.通读全文,根据下面提示找出表现“她”情感变化过程的词语。

(2分)

  十分痛苦 →      ①     →  重拾希望 →      ②    →  十分感激

 ①② 

19.选文中的小男孩是一个怎样的人?

(2分)

20.第⑥段划线部分运用了哪种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3分)

21.结合上下文说一说第⑦段“风停了,她感到了一阵温暖。

”一句中加点词语“温暖”的含义。

(2分)

22.分析结尾划线句在选文的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

(3分)

23.请结合选文的内容,谈一谈你读了本文之后的感受。

(3分)

第三部分作文(50分)

24.任选一题作文。

(1)成长伴随着人的一生。

成长的过程曲折坎坷,成长的故事丰富多彩。

人是这样,世界上万事莫不如此。

关于成长,你一定还有好多话要说……请以“成长”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500字左右的记叙文,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2)题目:

有真好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幸福常常伴随着我们。

当父母用慈爱的伞为你撑起一方晴空时,你会感到“有家真好”;当同学用贴心的话安抚你孤独的心境时,你会感到“有朋友真好”;当欢歌笑语飞出课堂洒在山间野外时,你会感到“有这样的活动真好”;当知识帮你打开智慧的大门时,你会感到“有书真好”;当理想为你插上腾飞的翅膀时,你会感到“有梦真好”……

要求:

①请将题目补充完整。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600字左右。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七年级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共24分)

1.A(2分)

2.D(2分)

3.B(2分)

4.C(2分)

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每空1分,错字、漏字、添字者该空不给分。

共8分)

(1)似曾相识燕归来

(2)我寄愁心与明月

(3)半亩方塘一鉴开

(4)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5)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6)烟笼寒水月笼沙

6.名著阅读。

(共4分)

(1)冰心(谢婉莹)(1分);《繁星》(1分)。

(2)弱小者身处逆境应保持自信,只要不懈奋斗,就能获得希望,迎来成功。

意思对即可。

7.(共4分)

(1)结论一:

2014年较2013年,人均阅读量有所增加(或:

纸质图书阅读量高于电子书阅读量)。

结论二:

2014年较2013年,手机阅读时间增加,而纸质阅读时间减少(或:

人均手机阅读时间长于纸质阅读时间)。

意思对即可。

(2)读书如登山,山登得高,就看得远;书读得多,眼界就开阔。

2、阅读理解(共46分)

(一)古诗阅读(4分)

8.因为这两句诗描写了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暗示着时光的流逝,蕴含了自然的理趣,所以得到人们的喜欢。

9.感受到作者对家乡与亲人的思念之情,新春来临,自己却远离家乡亲人,这自然引起他的浓浓乡愁。

(二)文言文阅读(共15分)

10.

(1)说,通“悦”,愉快。

(2)越过,超过。

(3)检查,反省

(4)忠实,坚守。

(意思对即可。

一小题1分,共4分)

11.

(1)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意思对即可。

2分)

(2)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

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并对照他们的缺点,加以改正。

(意思对即可。

2分)

1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3.揭示出松柏高洁伟岸,不畏严寒的特点(2分)示例: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1分)

三、现代文阅读

(一)屋檐下游走的光阴(共12分)

14.(3分)“我”挨着各家房子的屋檐寻找燕巢;“我”与外祖母在屋檐下纳凉;“我在屋檐下看雨听雨。

(每点1分) 

15.(4分)

(1)(2分)(2分)“紧紧”写出了外祖母手握葵扇的状态,“轻轻”和“紧紧”形成对比,写出了外祖母不想惊扰睡觉中的“我”,也突出了外祖母的细心和当时安静祥和的氛围。

(如只从“叠词”的音韵美的角度赏析最多得1分)

(2)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将“雨点”、“屋檐”分别比作“多情女子的巧手”和“古琴”,生动地写出了雨打屋檐所产生的动听声音,表达了作者在屋檐下看雨听雨的享受之情。

 

16.(2分)在异乡的城市里没有屋檐;屋檐承载着“我”快乐的童年,美好的光阴。

(言之成理即可)

17.C(3分)

(二) 传递(15分)

18.①非常感动(或感到温暖)(1分)       ②心急如焚(1分)

19.善良(拾金不昧)、懂事、勤劳、乐观、知恩图报、(答出两点即可)(2分) 阅读材料ww.1d

20.插叙。

(1分)作用:

交代了小男孩贫苦的家境和捡废品的原因;突出了小男孩懂事、善良、乐观的品质;为下文写“她”给男孩废品并资助他上学做铺垫。

(2分)(答出两点即可)

21.既指风停了,“她”的身体感到暖和,(1分)也指小男孩的善良、懂事使“她”内心倍感温暖。

(或小男孩的乐观坚强使“她”深受鼓舞,重拾希望。

)(1分)

22.总结全文,(1分)照应题目(或点题),(1分)点明善心的传递可以温暖人心这一主旨。

(1分)

23.能联系选文(1分),谈感受(1分),语言连贯、通顺(1分)。

 读示例:

小男孩因为善良,受到“她”的资助读完大学;“她”因为善良,火锅店的生意由冷清又好转起来。

善良不仅温暖了别人也帮助了自己。

第三部分、作文(50分)按常规要求批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