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价值论研究.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126059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2.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劳动价值论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劳动价值论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劳动价值论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劳动价值论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劳动价值论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劳动价值论研究.docx

《劳动价值论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劳动价值论研究.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劳动价值论研究.docx

劳动价值论研究

劳动价值论研究

一、研究概况:

马克思的科学劳动价值论自创建以来,受到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不断的责难和攻击。

特别是每当新的科技革命高潮的到来,总有些人跳出来宣称: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过时了!

因此,一百多年来,西方学者对马克思劳动价值学说的讨论,基本上是采取诋毁和否定的态度。

其间,大体上经历了如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展开的第一次大讨论。

发生在马克思逝世以后,中心问题是“《资本论》第三卷的价格理论是否与第一卷的价值理论存在逻辑上的矛盾”。

当时,奥地利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家庞巴维克,他在《资本论》第三卷出版后不久所发表的《马克思主义体系的终结》一书中,企图利用马克思科学地解决了平均利润率规律和价值规律的矛盾,攻击《资本论》第三卷同第一卷自相矛盾,前者否定了后者。

硬说马克思主义体系因而陷于“崩溃”。

因此,他主张以边际效用价值论取代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这一理论认为,价值并非商品内在的客观属性,它不过是表示人的欲望同物品满足这种欲望的能力的关系,即人对物品效用的感觉和评价。

效用就是价值的源泉。

这种价值理论的实质,在于抹杀商品价值范畴的客观性和历史性,否定资本主义剥削的存在,鼓吹资本主义是合乎自然心理规律的永恒制度。

庞巴维克提出的边际效用价值,至今仍在西方经济学中发生着重要影响。

第二阶段:

20世纪中叶,马克思价值理论的争论再度掀起高潮。

当时西方经济出现严重的滞胀情况,争论的重点是:

马克思的价值理论能否解释商品之间相对价格的决定。

具体地说,由于劳动价值论包括价值体系和价格体系,所以,

(1)商品价值究竟怎样调节价格体系(即所谓“转形问题”);

(2)价值体系内部各范畴与子系统之间在逻辑上能不保持一致的问题,比如“复杂的熟练的劳动究竟如何确切地还原为简单的非熟练的劳动并正确地加以计量”,等等。

第三阶段:

20世纪七八十年代,西方经济学中开始盛行起商品价值理论。

这一理论,主张按照新剑桥学派的代表人物斯拉法的思想修正马克思的价值理论,即把价值的源泉从劳动一个因素推广到商品生产中所有的商品投入要素。

也就是说,多要素决定商品价值。

中国学者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讨论中国学者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争论,一直是围绕这样一个中心展开的:

即什么劳动创造价值。

这个问题从上个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一直到今天,是经济理论界争论不休的一个重要问题。

其间,有过四次争论高潮:

第一次:

是关于社会主义条件下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问题的大讨论,其争论的中心问题是“如何理解马克思的生产劳动学说”。

争论的双方都引用了马克思关于生产劳动的论述作根据。

第二次:

即20世纪80年代初期那次关于生产劳动的大讨论。

这次讨论,可以说是相隔十几年后,继第一次讨论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问题而又形成的一次热烈争论。

这次生产劳动的讨论,不仅有较强的理论性,而且有强烈的现实性,首先是由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实践引起的,并且与我国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密切相关,例如,如何衡量一国的综合经济实力,我国应当采取什么样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等。

这次争论的焦点也十分清楚,即形成价值的生产劳动,包不包括非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

这次争论。

很快在全国理论界形成了宽派和窄派之分。

这次宽派与窄派之争,实质上是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的生产性问题。

或者说,是什么劳动创造社会财富(包括精神财富)。

这个问题的解决,对于认识社会主义条件下价值形成的源泉,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第三次:

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苏、谷之争”而引发起的全国性理论界的大讨论。

这次争论的焦点:

是劳动价值一元论与多元论之争。

当时《中国社会科学》发表了中央党校苏星教授写的《劳动价值一元论》的文章,针对南开大学谷书堂教授在《社会主义经济学通论》一书中提出的非劳动生产要素也创造价值的观点,指出:

只有活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南开大学教授谷书堂紧随其后,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了《新劳动价值一元论》的文章,与苏星同志商榷。

谷文从解决传统理论与现实矛盾的角度出发,提出扩大劳动外延的新见解。

即把创造价值的劳动,扩展为既包括创造物质财富的劳动,也包括创造精神产品的劳动。

这次很有意义的关于当代经济条件下的价值源泉的大讨论,由于种种原因而被夭折了

第四次:

是中共中央提出“要深化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后,而开始的新一轮的讨论。

这次讨论有两个鲜明特点:

一是一改过去那种纯学术式的争论,依据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条件,探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中价值形成的源泉问题;二是特别注重研究当代劳动的新特点,为深入研究劳动价值论提供基础性的前提条件。

这次讨论,虽然才不过几年时间,却提出了许多新见解、新观点。

二、近年讨论热点介绍:

一、关于劳动价值论的适用范围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适用于市场经济

1、在经济学研究中,宋涛认为,劳动价值论是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市场经济并不排斥劳动价值论。

即使是“无人工厂”,最终仍有人在操作,因此并不改变劳动价值论的科学性。

2、卫兴华认为,劳动价值论完全可以解释现实问题,那种认为劳动价值论不能解释现实的观点,主要是因为对劳动价值论理解不准确、不深刻。

3、吴易风指出,马克思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建立了剩余价值论,剩余价值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

我们要坚持。

4、许兴亚认为,西方价格理论重现象分析、重技术处理,远不如劳动价值论深刻。

劳动价值论既能分析资本主义,又能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今天已经不适用

1、晏智杰认为,劳动价值原理仅仅适用于说明简单实物交换经济,不能说明市场价格决定的普遍法则。

2、李江帆认为,马克思是以物质生产领域为对象研究劳动价值论的,这在非物质生产微不足道的情况下问题不大。

然而,在第三产业迅猛发展的今天,劳动价值面临挑战:

难道就只有物质生产领域创造价值?

3、谷书堂、柳欣提出,那种认为只有物质生产领域里的劳动才创造价值的传统一元论不能解释现实,而多元论方法,即把非生产劳动和非劳动生产要素也视为价值创造的源泉,是在马克思体系中加进了新因素,能够对现实作出更有说服力的解释。

4、茅于轼认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

把关于革命的理论,硬是拿来指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当然无法胜任。

5、王则柯认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具有片面性。

一是在供求关系中只重视供给方面;二是在供给方面只突出了劳动这一个要素,忽视了资源、资本、气候水土、个人天赋等其他要素。

二、活劳动是否是价值的惟一源泉,科学技术以及物化劳动是否也参与了价值创造

(一)、活劳动是价值惟一源泉

1、苏星认为,资本、土地、劳动共同创造价值的论点是绝对错误的,只有活劳动才能创造价值,物化劳动只是转移价值,土地等自然资源并不参与价值的创造,也不存在价值的转移。

2、鲁从明坚持劳动(抽象劳动)是形成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和实体,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一个带根本性的科学真理。

3、卫兴华和刘思华认为,认为活劳动不是价值惟一源泉是否定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4、胡代光认为各种生产要素共同创造价值的观点,社会劳动共同创造价值(包括物化劳动也创造价值)的观点,这些见解似乎并非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了马克思的科学劳动价值论,倒像是回复到马克思所批判的19世纪上半叶萨伊的生产要素共同创造商品价值的庸俗价值论。

5、吴宣恭认为物化劳动已经凝结在物质中就不能再“活化”,象活劳动一样创造价值。

凝固在生产资料里面的抽象劳动已经是僵死的,它们过去劳动产物的属性再也看不到了,在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只是生产的物的要素,而同它们是否是劳动的产品无关。

6、陈德华认为从微观来看物化劳动与活劳动共同创造价值等于从宏观来看活劳动创造价值的等式是不能成立的。

物化劳动也创造价值的观点,会导致一切社会制度都不存在本质区别的结论。

7、赵振华认为从价值创造的条件来看,先进技术是不创造价值的,原因就在于先进技术以及作为先进技术体现的先进设备是人类活劳动的结果,具体表现为物化劳动而不是人类活劳动本身。

劳动只有人类的活劳动才创造价值,物化劳动无论它以何种形式存在都不能创造价值。

8、吴易风认为在商品生产中,新知识、新科技进入劳动过程,但不进入价值形成和价值增殖过程。

不是新知识、新科技本身在创造价值,而是掌握和运用新知识、新科技的劳动者的劳动在创造价值。

9、杨国昌也认为,科学技术增强了人的劳动能力,但劳动能力不等于劳动,科技知识本身不创造价值。

(二)、活劳动不是价值惟一源泉

鉴于发达国家经济快速增长的现实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多种收入形式同时并存的局面,一些经济学家试图从劳动以外寻求价值的源泉。

1、谷书堂认为,我们不能脱离使用价值来讨论价值决定和收入分配问题。

价值决定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一规定,本身就已经确定了非劳动生产要素在价值决定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2、钱伯海发表很多文章阐述社会劳动创造价值的观点。

钱先生的社会劳动是指全社会从事物质生产和非物质生产的各种劳动,即在国家政策范围内从事有益于社会的各种活动,即第一、二、三产业中的活动,都是劳动。

他还认为,要坚持劳动价值论,关键在于确认第三产业,包括文化教育、科学研究、国家管理、国防治安等部门也创造价值,认定企业的物化劳动也创造价值。

3、晏智杰认为资本、科技和经营管理这些生产力或社会财富的动力和要素,自然资源、资本、科技、知识、经营管理等要素在生产力发展中应有的作用和地位,它们都是现代生产条件下参与价值创造的不可缺少的因素,并且称其为生产要素价值论。

4、程恩富提出“新的活劳动价值一元论”。

这种观点主张凡是直接生产物质商品和文化商品(精神商品),以及直接为劳动力商品的生产和再生产服务的劳动,其中包括自然人和法人实体的内部管理劳动和科技劳动,都属于创造价值的劳动。

5、卢希悦教授认为:

活劳动是创造新价值的重要源泉,但不是“唯一源泉”;科学技术是创造新价值的另一重要源泉。

6、李定中认为先进技术在一定条件下创造价值。

新技术设备用于生产时,在能够促使商品的个别价值小于社会价值的前提下,它就不仅转移了价值,而且还有条件地创造了价值。

三、第三产业的劳动是否创造价值

(一)、第三产业的劳动创造价值的观点

1、萧灼基认为马克思所说的生产劳动把第三产业的许多劳动都排除在生产劳动之外。

但现今社会,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只有扩大生产劳动的范围,把第三产业的劳动当作创造价值的劳动,才能有利于第三产业的发展。

2、李江帆认为:

“按照劳动价值论,创造价值的劳动应该具备的两个条件是:

一是创造出使用价值(不管是实物形式还是非实物形式);二是用于交换。

服务劳动既然创造出用于交换的非实物使用价值,就应该创造价值。

3、钱泊海认为:

“第三产业的非物质生产,虽然不同于第一、二产业的物质生产,有它的种种特点,但都要提供效用,满足社会生产和人们生活需要,居于现代的综合生产,应该当仁不让地列人生产之中”

4、邹东涛认为:

“在当代经济科学研究中,第三产业的劳动被认为是生产劳动,不仅创造价值,而且比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创造更多的价值。

(二)、不是所有第三产业的劳动都创造价值的观点

1、顾任明认为:

“承认非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创造价值是有一定限制的,具体说来应符合以下三个条件:

一是直接创造精神财富的劳动;二是直接为生产经营活动提供服务的劳动;三是直接为劳动力要素的生产和再生产提供服务的劳动。

除此之外的非物质生产领域生产劳动不创造价值。

2、王天义认为:

“在第三产业中,商品运输、分类、包装、保管以及纯粹商业人员的劳动创造价值;金融、保险、咨询、会计、信息等服务部门的劳动创造价值;国家公务员、军人、警察等国家管理人员和保卫人员的劳动不创造价值。

3、吴易风认为:

“对第三产业的劳动是否创造价值,既不应作全称肯定判断,断言第三产业的劳动全都创造价值。

也不应作全称否定判断,断言第三域,有的领域的劳动全部创造价值(如公共饮食业);有的领域一部分创造价值,一部分不创造价值(如商业);有的领域的劳动都不创造价值(如国家机关)。

4、白暴力认为:

“如果某些活动的结果既不满足人类的直接消费,也不是由于生产过程本身所引起的,而是由生产的社会形式引起的,那么这些活动就不是生产也就不创造价值。

例如,律师的服务。

金融和保险等行业也不创造价值。

只有生产社会中多数人的需要对象的劳动才是生产劳动,才创造价值。

而生产个别人或少数人的需要对象的劳动都不是生产劳动,都不创造价值。

例如黄、赌、毒。

5、苏星认为:

“商业、金融和服务业等第三产业部门是否创造价值,这是属于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问题,这两种劳动不是按部门区分,而是按劳动性质区分的。

四、关于劳动价值论与按劳分配的关系

(一)、劳动价值论与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无关的观点

1、李其庆认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主要回答了分配什么、分配多少的问题,而没有进一步回答如何分配的问题,这不是价值理论的任务,而是分配理论的任务。

马克思提出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制度与劳动价值论无关。

我国现阶段分配制度的理论依据也不是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它的理论依据首先是马克思的所有制理论。

2、胡钧认为把劳动创造价值说成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原则的根据理论上是不正确的,实践上也是有害的。

这种看法不仅不能引导人们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反而引导人们走上错误的认识道路

(二)、劳动价值论与按劳分配不是完全的因果联系,但存在一定的联系的观点

1、鲁从明认为劳动价值论与按劳分配原则虽然不是完全的因果关系,但是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劳动价值论揭示了人类抽象劳动(体力和脑力的支出)是创造价值财富的唯一现实源,复杂劳动形成的价值等于倍加的简单劳动形成的价值,因此,社会收入的分配理应向劳动者特别是从事复杂劳动的脑力劳动者倾斜

三、研究述评:

我们应该坚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坚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固然是我们坚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原因之一。

但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之所以要坚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最主要的原因在于:

马克思关于活劳动是创造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的观点仍然是正确的、科学的。

我们之所以要批判表现为生产资料的物化劳动也能创造价值的观点,并不是因为它为萨伊的要素价值论翻版叫屈,也不是因为它为剥削现象提供了理论依据,而是因为它本身是错误的、不科学的。

但我们也要认识到创造商品价值的活劳动范畴的重心发生变化了。

由于时代条件的限制,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以物质生产领域的体力劳动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虽然也指出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共同创造价值,但在研究中更多地偏重或简化为体力劳动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所以我们要在坚持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四、主要研究成果介绍:

(一)专著类:

1、王则柯,《我们都是纳税人》,广东经济出版社,2000年5月

2、晏智杰,《在北大听讲座》,新世界出版社,2001年版

3、马克思:

《资本论》中文版,第3卷,290页,人民出版社,1975版

4、萨伊:

《政治经济学概论》中文版,商务印书馆,1963版。

5、晏智杰:

《劳动价值学说新探》,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版

6、李铁映主编: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前沿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版

7、马克思:

《资本论》中文版,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版

8、钱伯海:

《社会劳动价值论》,中国经济出版社,1997版

9、谷书堂:

《社会主义经济学通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版

10、王振中:

政治经济学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版

11、钱伯海:

《社会劳动创造价值》,中国经济出版社,1997版

12、钱津:

劳动价值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版

13、蔡继明,李仁君:

《广义价位论》,经济科学出版杜,2001版

14、顾海良、张雷声: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历史与现实》,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二)、论文类:

1、傅军胜:

《劳动价值论研究讨论综述(上)》,《马克思主义研究》2002年第3期

2、傅军胜:

《劳动价值论研究讨论综述(下)》,《马克思主义研究》2002年第4期

3、吴易风: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人大复印报刊资料》2001年第7期

4、李治国:

《放弃劳动价值论将使社会主义失去经济理论支持》,《当代思潮》200年第7期

5、卫兴华:

《在坚持和发展的统一中深化研究和认识》,人民日报,2001年8月21日

6、何顺果:

《劳动时间不再决定价值》,人民日报,1999年12月10日

7、卢希悦:

《关于新价值源泉的几个理论问题———新价值源泉概念含义探析》,《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8、杨国昌:

《深化劳动价值论的研究要正确理解价值的源泉》,载《中国经济问题》,2002年第2期

9、陈承红:

《新情况、新问题、新认识———关于社会主义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探讨》,《皖西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

10、邓先宏、傅军胜、毛立言:

《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几个问题的思考》,《经济研究》,2002年第5期

11、陈征:

《发展劳动价值论的关键所在———四论现代科学劳动》,《当代经济研究》,2002年第11期;《当代劳动的新特点》,《光明日报》(2001年7月17日)

12、钱伯海:

《论深化劳动价值认识的根本关卡》,《经济学动态》,2001年第9期

13、钱伯海:

《论物化劳动的二重性》,《学术月刊》,1995年第7期

14、白暴力:

《马克思生产劳动范畴的两重性及统一》,《当代经济研究》2001年第5期

15、刘思华、赵凌云等:

《“'劳动价值论’学术座谈会”部分发言摘要》,《经济评论》,2004年第2期

16、郭克莎:

《再论深化对劳动与劳动价值论的认识》,《改革》,2002年第5期

17、张朝尊:

《私营企业主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的理论依据———兼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经济界》,2002年第3期

18、王则柯,《我们都是纳税人》,广东经济出版社,2000年5月

19、蒋学模: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应用》,《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20、苏星:

《劳动价值一元论》,《中国社会科学》1992年第6期

21、李铁映:

《关于劳动价值论的读书笔记》,《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

22、易文彬、胡传明:

《究竟是按所有权分配还是按贡献分配?

———与〈关于深入研究社会主义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几个问题〉一文商榷》,《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23、陈振羽:

《“社会劳动价值论”质疑》,《当代财经》,1995年第9期;《生产资料参与创造价值论质疑》,《当代财经》,1995年第10期;《不要重犯价值理论的历史错误》,《经济评论》,1999年第5期;《生产商品的劳动不包括凝结在生产资料的劳动》,《经济评论》,2000年第4期;《生产资料创造价值变为社会活劳动创造价值论评析》,《经济评论》,2001年第1期;《生产资料创造剩余价值论应被否定》,《经济评论》,2001年第5期;《不要抛弃马克思的价值转移理论》,《经济评论》,2002年第1期;《不要否定马克思对“斯密教条”的批判》,《经济评论》,2004年第1期;《马克思不可能肯定“斯密教条”》,《经济评论》,2004年第5期

24、顾钰明:

《深化对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的认识》,《教学与研究》2001年第12期

25、晏智杰:

《本本主义不是科学的研究态度和思维方式———答卫兴华教授》介绍:

(原文载于《经济评论》2003年第3期)

26、吴易风:

《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驳否定劳动价值论的奇谈怪论》载于《当代思潮》2001年第2期

27、卫兴华:

《深化劳动价值论研究要有科学的态度与思维方式——兼与晏智杰教授商榷》载于《高效理论战线》2002年第3期

28、理论周刊北京日报/2002年/04月/01日/劳动价值论研究热点综述

29、楚风:

倡导“新的活劳动价值一元论”光明日报/2001年/07月/17日/第B02版/

30、王廷斌: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大研讨的基本分歧与理论思考》载于《经济评论》2005年第1期

31、苏 星:

《劳动价值论不能否定》载于《理论研究理论前沿》1997年第13期

32、钱伯海:

《再论深化劳动价值认识的根本关卡》载于《当代财经》2002年第8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