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学导论》复习题参考答案.docx
《《环境学导论》复习题参考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学导论》复习题参考答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环境学导论》复习题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农业环境:
是以农业生物(包括农作物、畜禽和鱼类等)为中心的周围事物的总和,包括大气、水体、土地、光、热以及农业生产者劳动和生活的场所,它是自然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不等于自然环境的全部。
2.可持续发展: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持续发展的思想实质,一方面是要求人类在生产时应尽可能地少投入、多产出;另一方面又要求人类在消费时应尽可能地多利用、少排放。
3.“三致”问题:
即致癌、致突变、致畸。
环境中致癌物诱发肿瘤的作用,称为致癌作用;能引起生物体细胞的遗传信息和遗传物质发生突然改变的作用,称为致突变作用;能作用于妊娠母体,干扰胚胎的正常发育,导致先天性畸形的毒作用。
4.环境影响评价:
又称环境质量预断评价或环境质量预测评价。
是对可能影响环境的重大工程建设、区域开发建设及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或其他一切可能影响环境的活动,在事前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活动可能引起的环境影响进行预测和评定,为防止和减少这种影响制定最佳行动方案。
5.“三同时”制度:
是指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以及区域性开发建设项目的污染治理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的制度。
6.环境保护:
是采取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科学技术的多方面措施,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防止环境污染和破坏,以求保持和发展生态平衡,扩大有用自然资源的再生产,保障人类社会的发展称为环境保护。
7.固体废物:
是指在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它活动中产生的污染环境的固态、半固态废弃物质。
其中包括从废气中分离出来的固体颗粒、垃圾、炉渣、废制品、破损器皿、残次品、动物尸体、变质食品、污泥、人畜粪便等。
8.土壤环境背景值:
在理论上应该是土壤在自然成土过程中,构成土壤自身的化学元素的组成和含量,即未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土壤本身的化学元素组成和含量。
9.水体富营养化:
通常是指湖泊、水库和海湾等封闭性和半封闭性水体中,接纳过多的氮、磷等营养元素,水体初级生产力提高,某些特征性藻类(主要是蓝藻、绿藻)异常增殖,使水质恶化的过程。
10.环境要素:
环境要素又称环境基质,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变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
11.环境:
是指相对于某一中心事物而存在的所有周围事物的总称。
12.自然保护区:
在不同自然地带和大的自然地理区内,划出一定范围,将自然资源和历史遗迹保护起来,我们把这个特定的区域,叫自然保护区。
有的称之为天然博物馆或称作自然资源仓库。
13.污染源:
顾名思义是污染的来源;或污染物质的发生源。
一般是把产生物理的(声、光、热闹、辐射)、化学的(无机物、有机物)、生物的(霉菌、细菌、病毒等)有害物质及因素的设备、装置、场所等,都称作污染源。
14.大气二次污染物:
由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相互作用,经化学反应或光化学反应形成的与一次污染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完全不同的新的大气污染物,其毒性比一次污染物还强。
15.土壤净化:
土壤净化指在自然因素作用下,通过土壤自身的(吸附、分解、迁移、转化)作用,使污染物在土壤环境中的数量、浓度或毒性、活性降低的过程。
16.固体废物资源化:
分为广义和狭义。
广义讲,表示资源的再循环;狭义讲,指为了再循环利用废物而回收资源与能源,指从原料—成品—消费—废物—生产系统。
17.环境背景值:
环境中的诸因素,如大气、水体、土壤以及植物、动物、人体组织在正常情况下化学元素的含量及其赋存形态。
18.人口环境容量:
又称“人口承载力”,指在一定生态环境条件下,一个国家、地区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最高人口数。
19.环境:
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生存、繁衍所必需的、相适应的环境,或物质条件的综合体,它们可以分为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20.环境要素:
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变规律的基本组分。
分为自然环境要素和人工环境要素
21.环境要素的属性:
1最差(小)限制性2等值性3整体性大于各个体之和4出现先后,互相联系,互相依赖
22.环境质量:
在一个具体的环境内,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是反映人群的具体要求而形成的对环境评定的一种概念。
23.环境的分类:
1聚落环境(以人类聚居的地方与活动中心)2地理环境(是是围绕人类的自然环境的总体)3地质环境(地理环境中出生物圈以外的部分)4宇宙环境(地球大气圈以外的环境)又称星际环境
24.环境的功能特性:
1整体性2有限性3不可逆性4显隐性5持续反应性6灾害放大型
25.环境科学:
研究人类生存的环境质量及其保护与改善的科学。
26.环境科学的分科:
1环境学2基础环境学3应用环境学
27.环境问题:
广义:
由自然力或人力引起生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客观存在的问题。
狭义:
由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使自然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反过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问题。
28.我国的环境问题:
1生态环境问题1)森林生态功能仍然较弱2)草原退化与减少的状况难以根本改变3)水土流失、土壤沙化、耕地被占4)水灾害日益严重5)水资源短缺2环境污染严重1)大气污染仍十分严重2)水污染状况远未更本解决3)城市噪声污染严重4)工业固体废物增加
29.环境问题的危害:
1威胁生态平衡2危害人类健康3直接制约着我国的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0.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1控制人口2必须有相当的经济实力3借助科技的进步解决环境问题
31.生态系统:
就是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着的所有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的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群体。
32.组成:
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环境,个体→种群(同一种类)→群落(生物)→生态系统(生物与非生物)
33.食物链:
一种生物以另一生物为食,彼此形成一个以食物连接起来的链锁关系。
34.总产量:
食物链中个营养层次在单位时间内所合成有机物质的量。
35.净产量:
在总产量中,生物需耗用一部分能量进行呼吸,剩下的则成为净产量。
36.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生产者即绿色植物对太阳能的利用率很低2能量只朝单一方向流动3流动中的能量逐渐减少,每经过一个营养级都有能量流失掉4各级消费者之间能量的利用率也不高5只有当生态系统生产的能量与消耗的能量平衡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才能保持动态平衡
37.生态平衡:
任何一个正常的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总是不断地进行着,但在一定时期内生产者消耗和还原者之间保持着一种平衡状态。
38.破坏生态平衡的因素:
1自然因素2人为因素1)物种改变引起平衡的破坏2)环境因素引起平衡的破坏3)信息系统的破坏
39.生态学的一般规律:
1相互依存于相互制约规律2物质循环转化与再生规律3物质输出与输入的动态平衡规律4相互适应与补偿的协同进化规律5环境资源的有效极限定律
40.生态工业:
依据生态经济学原理,以节约资源、清洁生产和废弃物多层次循环利用等为特征,以现代科学技术为依托,运用生态规律、经济规律和系统工程的方法经营和管理的一种综合工业发展模式。
41.城市生态系统:
凡拥有10万以上人口,住房、工商业、行政、文化娱乐等建筑物占50%以上面积,具有发达的交通线网和车辆来往频繁的人类聚居的局域。
42.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
1城市生态系统是人工生态系统2城市生态系统是以人为主体的生态系统3城市生态系统是不完全的生态系统4城市生态系统是高度开放的系统5城市生态系统是多层次的复杂系统
43.城市生态系统其能量流动的性质:
1遵守热力学第一、第二定律,在流动中不断有损耗,不能构成循环(单向性)2除部分热损耗是辐射传输外,其余的能量都是有物质携带的,能流的特点体现在物质流中。
44.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
45.指数增长:
在一段时期内,人口数量的固定百分率增长。
46.倍增期:
表示在固定增长率下,人口增长所需的时间。
47.Td(倍增期)=r(增长率)
48.我国人口特点:
1人口基数大2农村人口比重大3人口老龄化4男女性别比偏高5人口素质有待提高6人口分布不均
49.人口容量:
在一定生活水平下能供养的最高人数。
50.经济适宜人口:
将生活水平定在较高的标准上,人口容量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经济适宜人口。
51.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
1人口增长对土地资源的压力
52.人类食物的来源:
1海洋食物2陆地食物
53.粮食安全:
主要粮食的产量、供求、丰歉动态平衡关系的总和,即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得到维持健康生活所需要的粮食。
54.利用生态学原理提高粮食产量:
1植树造林,保护森林,减少水、旱灾害2充分利用太阳能,增加初级净产量3充分发挥初级净产量转变为食物的作用4遵循物流平衡规律,保护土地肥力5合理捕捞,保护海产资源
55.能源:
可以为人类利用获取有用能源的各种来源。
56.能源的分类:
1形成条件1)一次能源①常规能源a可再生资源b不可再生资源②新能源a可再生资源b不可再生资源2能否反复利用1)可再生资源2)不可再生资源3开发便用程度1)常规能源2)新能源
57.水力发电对环境的影响:
1自然方面(巨大的水库可能引起地面沉降,地表活动,身子地震)2地球化学方面(流入和流出水库的水在颜色和色味等物理化学方面发生改变)3生物方面(与水库具体的地理位置和季节有关)4社会经济方面
58.太阳能的利用:
1光—热转化2光—电转化3光—化学转化
59.太阳能的间接利用与环境的影响:
1生物质能(生物体直接或间接吸收太阳能并不断进行转化,成为维持生命活动的能源)2沼气(利用废弃物经好氧分解和厌氧分解两个阶段而得到的混合气体)3风能(直接来之于太阳能。
风能属于洁净的,取之不尽的能源)4海洋能(来自海洋的波浪能、海洋温差能、潮流能以及盐浓度梯度中的能量,他们均属于间接的太阳能)
60.水的特性:
1沸点高2蒸发热大3反膨胀性4良好的溶剂5热容高
61.水资源的特性:
1资源的循环型2储量的有限性3时空分布的不均性4利用多样性
62.水资源的自净作用:
水体能够在一定范围内,经过水体的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使排入水体的污染物浓度逐步自然降低。
63.水体污染源:
1点源(工业污染源和生活污染源)2面源(受外界气象、水文条件控制的不连续性、分散排放的污染物质)
64.污水水质指标:
1物理性指标(温度、色度、浊度、电导率、固体含量)2无机化学指标(pH值、硬度)3有机化学指标(BOD、COD、DO、总需氧量TOD、总有机碳TOC)4细菌污染指标5毒理污染指标6放热性物质污染指标
65.生化需氧量(BOD):
水体中微生物分解有机物的过程中消耗水中的溶解氧量称为生化需氧量
66.化学需氧量(COD):
用化学氧化剂氧化水中有机污染物时所消耗氧的量,以每升水样消耗氧的毫克数表示,氧化剂一般指重铬酸钾,高锰酸盐指数氧化剂为高锰酸钾
67.水处理方法:
1物理法(沉淀、筛滤过滤、气浮、均衡调节法、膜分离)2化学法(消毒、电解、中和、化学沉淀、氧化还原)3生物法【耗氧法(活性淤泥法、生物膜法),厌氧法(悬浮生长法、生物膜法),自然生物处理法(土地处理法、稳定塘法),物理化学法(离子交换、吸附、凝聚、絮凝)】
68.水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1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开辟第二水源1)降低工业用水量,提高水的重复利用2)减少农业用水,实行科学灌溉3)回收利用城市污水,开辟第二水源2调节水资源流量,增加可靠供水1)建造水库2)跨流域调水3)地下蓄水4)海水淡化5)托移冰山6)恢复河、湖水质
69.环境要素:
又称环境基质,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分为自然环境要素和人工环境要素。
70.环境问题:
广义,由自然力或人力引起生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客观掺在的问题。
71.生态系统:
任何一个生物群落与其周围非生物环境的综合体就是生态环境。
按照现在生态学的观点,生态系统就是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在特定空间的组合。
72.城市生态系统:
凡拥有10万以上人口、住房、工商业、行政、文化娱乐等建筑物占50%以上面积,具有发达的交通线网和车辆来往频繁的人类集居的区域。
73.大气污染:
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使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达到有害的程度(一般指有害物质,如SO2、NOx、HC、O3、飘尘等超过国家质量标准),以至破坏人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体、生态和材料造成危害的现象。
74.水体自净:
水体受到废水污染后,逐渐从不洁变清的过程,称为水体自净。
75.逆温: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的现象称为逆温;
76.生物入侵:
指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并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
二、简答
(1)简述我国农业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
答:
面临主要问题:
1、自然资源和生态的破坏。
(1)土地超载、土地退化严重;
(2)森林资源少,森林生态功能弱;(3)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地下水超量开采;(4)动植物资源下降,濒危物种增加。
2、环境污染。
(1)工业排入的污染物对农业的影响加剧;
(2)农业化学品的污染严重;(3)畜禽粪尿污染已成为问题;(4)乡镇企业污染问题相当严重。
(2)简述水力发电对环境的影响。
答:
水电是一种经济、干净、可再生的能源,不会产生环境的污染问题。
但是一般需要建设水库才能获得水电;而到目前为止,没有一座水库的建造不须付出环境代价。
水库建造的过程中与建成之后,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有下列四方面:
(一)自然方面:
大水库可能引起地面沉降,地表活动,甚至诱发地震。
此外,它还会引起流域水文上的改变,再就是水库建成后,由于蒸发量大,气候凉爽且较稳定,降雨量减少,使水库地区的小气候大为改观。
(二)库区水质:
这不仅指流入和流出水库的水在颜色和气味等物理化学性质方面发生改变,而且水库中各层水的密度、温度、甚至溶解氧等都有所不同。
(三)生物方面:
与水库具体的地理位置和季节有关,象依泰普水库建成后,大量的野生动植物被淹没死亡,甚至全部灭绝;而且腐烂的动物植物尸体更耗尽水中的溶解氧,进一步造成水库内鱼类的大量死亡,甚至另一些生物又可能大量繁殖,结果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
(四)社会经济方面:
建水库改善用水的供应和管理,增加农田灌溉,生产电力以及其他工农生产等社会经济利益。
但同时亦有其不利之处,如居民搬迁后重新定居,会对社会结构产生影响。
如果计划不周,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安排不当,还会引起一系列社会经济的问题。
至于古迹文物的淹没与破坏更是文化和经济上的一大损失。
(3)简述污水灌溉对农业环境的不利影响?
答:
合理利用污水灌溉,能促进农业生产,但若用之不当,也会引起许多污染危害问题。
(一)作物生长不良,农产品产量和品质下降:
污水中,尤其是某些工业废水常含有大量的有毒污染物,若未经处理或处理不当灌入农田,必然会伤害农作物,造成农业生产损失。
(二)引起土壤污染:
各种重金属化合物是工业废水中常见的污染物,进入农田土壤中,一般很容易被累积在土壤表层,而且很难被降解迁移。
(三)引起地下水污染:
由于土壤具有一定程度的渗透性,污灌后,污水中的某些物质,主要是一些不易被土壤胶体吸附的离子,易随水迁移。
如NO3—、AsO2—、Cl-、酚、氰等,对浅层井水会造成污染。
(4)我国大气污染的特点和形成的原因。
答:
主要原因:
1.直接燃煤是我国大气污染严重的根本原因;2.能源浪费严重,燃烧方式落后,加重了大气污染;3.交通污染源集中于城市;城市布局、工业布局的不够合理等。
我国大气污染的特点:
1.我国的主要大气污染物是降尘的总悬浮微粒,其次是SO2说明以粉尘和SO2为代表的煤烟型污染;2.我国北方城市大气污染水平高于南方(尤以冬季为甚),冬季高于夏季,早晚高于中午,是大气污染的突出问题;3.产煤区污染严重,尤以高硫煤区为甚,是大气污染的区域性问题。
(5)简述土壤污染的特点和度量指标。
答:
土壤污染的特点:
1、蓄积性2、隐蔽性3、不可恢复性4、间接危害性。
土壤污染量度指标:
1、土壤背景值2、植物中污染物质的含量3、生物指标。
(6)简述磷肥对农业环境的影响?
答:
磷元素是作为营养三要素之一,它不仅能显著增加作物产量,又是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限制因子。
主要有:
1、在土壤中的吸附、固定;2、水土流失与水体富营养化;3、磷肥与重金属污染。
(7)简述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压力?
答:
1、人口对土地资源的压力;2、人口对森林资源的影响;3、人口对能源的影响;4、人口对水资源的压力;5、人口膨胀对城市环境的影响。
(8)简述土地资源在利用与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答:
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沙漠化的侵吞;2、水和风的侵蚀;3、工业和城市的蚕食;4、土地的污染;5、土地盐碱化。
(9)简述降低噪声的技术措施?
答:
1、降低噪声源源强的技术措施:
①采用柔性联接;②提高加工精度;③限制风机、喷嘴等气流速度;④减少摩擦,改机械摩擦为活动摩擦;⑤用焊接代替铆接;⑥可用液压或挤压代替冲压;⑦采用阻尼系数高的镀铬件、含锰和镁的合金、塑料材料代替金属零件;⑧用润滑剂、提高光洁度等减少摩擦。
2、吸声法降低噪声;3、隔声法降低噪声;4、消声器降低噪声;5、个人防护用具。
(10)简述固体废物的特点?
答:
1、资源性:
城市垃圾也含有多种可再利用的物质和一定热值的可燃物质。
因此,近代许多国家已把固体废物视为“二次资源”或“再生资源”;2、污染的“特殊性”:
固体废物除直接占用土地和空间外,其对环境的影响通常是通过水、气和土壤进行的,是水、气、土壤环境污染的“源头”;3、严重的危害性:
易燃性、腐蚀性、反应性、毒性、感染性。
1.什么叫农药残留量?
简述农药在土壤中的降解途径。
农药残留量指农药在土壤中的降解途径①包括光化学降解、②化学降解和③微生物降解。
光化学降解包括光分解、光氧化、光水解和光异构化;化学降解主要是水解和氧化;微生物降解包括脱氯作用、氧化还原作用、脱烷基作用、水解和环裂解作用。
2.什么是逆温?
简述辐射逆温的产生和对大气污染物扩散的影响
逆温指温度随高度的升高而升高的现象。
晴空少云夜间,当风速较少时,地面因强烈的有效辐射而很快冷却,近地面气层冷却最强烈,较高气层冷却较慢,形成自地面向上渐发展的逆温层,称为辐射逆温。
据大气稳定度的分析,当发生等温或逆温时,大气是稳定的,所以逆温的存在,大大阻碍了气流的垂直运动,上升的污染气流不能穿过逆温层而积聚在它下面,会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现象。
3.有机污染物进入水体后会发生什么变化?
有机污染物分为易降解与难降解的有机物,易降解有机物进入水体后,可发生生物降解,规律是:
首先在细胞膜外发生水解,然后在细胞内部继续水解和氧化。
降解的后期产物是生成各种有机酸,在有氧条件下继续分解,最终产物是CO2、H2O及NO3等;在缺氧条件下则进行反消化、酸性发酵等过程,最终产物除CO2和H2O外还有NO3、有机酸、醇等。
如淀粉或蛋白质,这样会使水质恶化有机物。
难降解的有机物进入水体后,可能被吸附在水中的颗粒物上沉到底泥中,在适当的条件下又被释放到水体中而使水质恶化。
4.简述固体废弃物的分类及其特点
①矿业固体废物;特点:
废物量大、危害程度较小,分散;
②工业固体废物;特点:
数量庞大、污染严重、成分复杂、处理困难;
③农业废物;特点:
、P含量高,易引起水质变化;b.可利用性较大;
④放射性废物;特点:
有潜伏的”三致”效应;
⑤城市垃圾;特点:
a.数量剧增,b.成分变化。
5.简述臭氧层空洞的形成原因和对人类的影响?
6.
引起臭氧层破坏的主要气体是CFC、NOx等,因为这些气体可以在平流层中光解出氯原子,氯原子可使O3分解为O和O2而遭到破坏,氯原子还可还原,一个氯原子可破坏十万个臭氧分子。
CFCs在大气中的存活时间又很长,因此,引起臭氧层的破坏。
破坏机理:
以氯氟甲烷气体为例:
CFCL3+hvCFCL2+CLCFCL2+hvCFCL+CLCL+O3CLO+O2
CLO+OCL+O2O3+O2O2
臭氧层破坏可使人类患病,如皮肤癌,白内障以及免疫力低下等;另外,破坏生态系统,对水生生物有害,使植物生长缓慢等;使建筑物老化等。
(1)简述环境问题的发生与发展。
答:
依据环境问题产生的先后和轻重程度,可分为三个阶段:
a、生态环境早期破坏阶段:
包括人类出现以后直到产业革命的漫长时期。
随着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人类改造环境的能力与作用逐步加强,与此同时也产生了相应的环境问题。
b、城市环境问题突出和“公害”加剧,又称近代城市环境问题阶段:
从产业革命到1984年发现南极臭氧空洞。
随着现代化工业的出现,大幅度地提高了劳动生产力,增强了人类利用和改造环境的能力。
c、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阶段,即当代环境问题阶段:
始于在南极上空证实出现“臭氧空洞”,构成了第二次世界环境问题的高潮。
这一阶段环境问题的核心是人类生存息息相关的“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三大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引起世界各国政府和全人类的高度重视。
(2)“水能是清洁能源,水能开发利用对环境没有危害”这一观点是否正确,请剖析之?
答:
错误。
水是清洁能源,利用水力可以发电,既可节约燃料,又可减少污染,水力资源是由河流的落差和流量大小来决定。
有些因素会限制水力电站的建设和开发,在建设水力发电站时,必须修筑高水坝来提高水位,增加水的落差,扩大蓄水能力。
为此,它往往占地较多,若是忽略了对整个生态平衡的影响,水电站建成后会产生破坏自然界生态平衡的现象,还会由此引起一系列的不良后果。
如修建水库,可能引起地面沉降,地表活动,甚至诱发地震,会对社会结构产生影响等。
(3)为什么说人口问题是各种环境问题的根源性问题?
答:
1)人口对土地资源的压力:
人口膨胀,人均土地面积逐年下降。
2)人口对森林资源的影响:
随着人口的增长,全球森林已受到无法控制的退化和毁林的威胁。
3)人口对能源的影响:
随着人口增长和消费水平的提高,能量消耗猛增,不可再生的能源,总有一天要枯竭。
4)人口对水资源的压力: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水的需求量也在急剧增长,同时污水排放量也相应增长。
5)人口膨胀对城市环境的影响:
随着人口激增,城市人口比例和城市人口密度加大,住房紧张已成为各国的重大问题,交通拥挤和堵塞也成为城市的另一大难题。
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还包括其他资源的压力,如矿产资源、草地资源等。
(4)森林资源在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中有何作用?
答:
生态系统中的作用1)森林是地球之肺:
森林是造氧能力最强的绿地。
2)森林是物种的基因库:
森林生态系统是大陆上最庞大的生态系统。
3)森林是自然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重要枢纽:
森林具有吸收转化太阳能、积累有机物质的强大能力。
4)森林是人类食物和木材来源的重要基地
环境保护中的作用1)保持大气中氧气与二氧化碳的平。
衡2)调节气候:
在夏季能降低气温,冬天有保暖作用,还有致雨的功能。
3)蓄养水源,保持水土。
4)净化环境,有利于人类身心健康:
对粉尘能起到阻滞与过滤的作用,能吸收低浓度的有机气体,使有毒气体的浓度降低,能减少空气中的细菌。
(5)如何防止水体富营养化。
答:
其核心是减少或消除植物营养物质进入水体,措施有:
1)降低或消除废水中氮、磷的含量。
2)推广使用无磷洗涤剂,禁止生产和销售含磷洗涤剂。
3)防治水土流失。
4)减少湖边农田化肥的使用量。
三、论述
1.全球变暖将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如冰川消退、海平面上升、荒漠化,同时给生态系统、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影响。
试从C循环的角度,分析全球气候变暖及应对措施?
答案要点:
(1)简述C的循环。
(2)分析全球变暖的原因。
例如人类活动使温室气体含量增加;人类活动导致温室气体被吸收量的减少等。
(3)应对措施:
提高能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