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统计指标体系研究.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114673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8.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保障统计指标体系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社会保障统计指标体系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社会保障统计指标体系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社会保障统计指标体系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社会保障统计指标体系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保障统计指标体系研究.docx

《社会保障统计指标体系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保障统计指标体系研究.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社会保障统计指标体系研究.docx

社会保障统计指标体系研究

社会保障统计指标体系研究

社会保障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结果,是现代社会采取旨在促进人的发展和社会繁荣的保障方式和手段,当今社会保障制度已经成为现代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社会保障制度的实行极大地改善了各国民生状况,成为保障社会成员基本生活的社会福利制度。

上海作为国际性大都市如何充分体现“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又好又快发展,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保障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安居乐业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保障框架,确保公民的基本权益得到保障是新世纪实现社会主义小康生活的必要条件。

为了全面、及时反映社会保障的投入产出成本、公民满意度测量、政策的社会效应等方面,应及时建立社会保障统计调查制度,科学、规范地开展社会保障统计调查,包括经常性调查、专题调查以及部门统计调查相结合的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统计调查模式,以全面反映上海社会保障工作效率和质量。

本文着重研究社会保障统计框架,通过综合指标体系和基本统计指标,构建本市社会保障统计指标体系,选择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相结合方法,规范统计调查范围和对象,并针对社会保障统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一、社会保障体系内涵的界定

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对社会保障的内涵和外延有着不同的定义,但基本上是围绕保障本国社会成员的“生老病死”进行阐述,就国际劳工组织(ILO)的权威定义是:

社会通过一系列的公共措施向其成员提供用以抵御因疾病、生育、工伤、失业、伤残、年老和死亡而丧失收入或收入锐减引起的经济和社会灾难的保护,提供医疗保险以及为有子女家庭提供补助。

我国理论界对社会保障内涵的界定也不统一,各自从不同的领域对社会保障的内涵予以界定,存在不够严谨和规范的情况。

中国大百科全书不同卷宗中对社会保障的界定就有三种不同的版本,如《社会学》卷中对社会保障定义为:

国家和社会依法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予以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

在《经济学》卷中将社会保障定义为:

国家通过立法对社会成员给予物质帮助而采取的各种社会措施的总称。

在《财政-税收-金融-价格》卷中将社会保障定义为:

通过再分配国民收入,使社会公众在就业、生活、医疗、教育、养老诸方面的基本条件得到保证的各种制度和安排的统称。

实行社会保障的目的,在于维持社会安定和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这是对社会保障内涵最简洁的概括。

为此,本文在研究社会保障体系统计指标基本框架、统计调查方法时,就社会保障的内涵界定为:

国家通过立法,并依法为社会成员避免或抵御,因疾病、伤残、工伤、失业、生育、死亡、老年(病残和遗属抚)等自然风险、经济风险和社会风险而遭受损失时,为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所采取各种保障措施。

二、社会保障体系涵盖的基本内容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

“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社会保障是社会安定的重要保证。

”“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提高保障水平。

”“完善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

”“做好优抚安置工作。

”“健全廉租住房制度,加快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

”围绕党的“十七”大精神,加快研究构建新时期社会保障体系统计指标基本框架和统计调查方法,以全面反映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内容:

1、社会保险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形式,由社会集中建立基金,以使劳动者在年老、患病、工伤、失业、生育和残疾等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能够获得国家、社会补偿和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险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具有法定性、保障性、互济性、福利性和社会性的特性。

也可以理解为是国家强制性地要为劳动者的将来因遭遇年老、疾病、失业、工伤和生育等风险时,收入中断、减少或丧失应付意外的经济支出时所作一定准备,以维持其基本生活需求的保障制度。

2、社会救助是指国家和社会对丧失劳动自救能力或经济收入消费低于国家规定最低生活水准的贫困者,由国家和社会按照法定的程序和标准向其提供满足最低生活需求的物质资助。

社会救助是以家计调查为基础,以现金或实物为支付形式,通过有关部门对其进行资格条件审查,给付处于低收入阶层或类似于三条保障线,即:

职工工资最低标准线、城镇基本养老金最低标准线、城镇居民生活保障最低标准线的个人或家庭的援助。

3、社会福利是指国家或社会为立法或政策范围内的所有对象普遍提供的,在一定生活水平的基础上尽可能提高生活质量的资金和服务的社会保障制度。

4、优抚安置是指国家和社会依法对优抚对象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提供资金和服务的特殊的社会保障制度。

优抚安置保障对象主要包括:

退伍军人、伤残军人、现役军人家属和为国捐躯军人家属。

优抚安置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保障对象的特殊性。

(2)保障手段的综合性。

(3)保障标准的优待性。

(4)精神保障与物质保障并重。

5、社会互助是指在政府鼓励和支持下,社会团体和社会成员自愿组织和参与的扶弱济困活动。

社会互助具有自愿和非营利的特征,其资金主要来源于社会捐赠和成员自愿交费,政府往往从税收等方面给予支持。

社会互助的主要形式包括:

工会、妇联等群众团体组织的群众性互助互济;民间公益事业团体组织的慈善救助;城乡居民自发组成的各种形式的互助组织等。

6、个人储蓄积累保障是指在政府的倡导、支持和直接组织下,使公民拥有一个专门用于社会保障的储蓄帐号,使他们能够在劳动年龄阶段逐年储蓄,积累起一笔资金以备不时之需,到老年或其他社会经济风险出现时,满足养老或者其他保障需求。

个人储蓄积累保障主要内容包括:

(1)储蓄基金制。

储蓄基金制也称“公积金制”。

即通过立法,要求雇主和雇员都向官方或半官方的中央公积金交纳一定金额的保险费,分别记入每个雇员名下的账户,当雇员遭遇规定的风险时,便将其名下的储蓄保险金连同利息,一次性或以年金形式返还给本人。

(2)免税个人养老储蓄。

政府对参加此项计划的人,允许在一定限额之内存一笔免交个人所得税的钱,存入专门银行帐户,以备晚年之需,到领取之时,连本带息都是免税的。

(3)私人养老金计划。

在政府的优惠政策支持下,由雇主专门为其雇员向私人养老基金或保险公司交纳一笔保险费,到退休时,按一次性给付的形式领取保险金。

7、义务教育是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其实质是国家依照法律的规定对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实施的一定年限的强迫教育的制度。

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免费性、普及性的特点。

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

从学制状况看来,指小学和初中两个阶段(包括特殊教育),适龄儿童、少年按规定在义务教育学校完成了义务教育学习,即可达到初中毕业的文化程度。

8、廉租住房是指政府以租金补贴或实物配租的方式,向符合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且住房困难的家庭提供社会保障性质的住房。

2001年,根据《上海市城镇住房试行办法》的规定,申请廉租房的家庭应同时符合四项条件:

(1)人均收入不超过本市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即:

每月280元);

(2)拥有私有住房和承租公有住房的居住面积不超过人均5平方米;(3)至少有1人取得本市非农业常住户口5年以上;(4)家庭成员之间有法定的赡养、扶养或者抚养关系。

2003年,市政府先后两次放宽申请廉租住房条件,再次扩大廉租住房受益面,将人均居住面积5平方米以下的标准提升至7平方米以下(不含7平方米),租金补贴标准也相应提高。

同时将人均月收入低于570元的老劳模和重点优抚对象也纳入了廉租住房的解决范围。

三、构建社会保障统计体系基本框架

改革开放以来,本市经济平稳健康快速发展,本市地区生产总值连续十六年保持两位数增长,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显著的提高,适时研究构建社会保障体系统计指标基本框架,反映本市社会保障体系是当今时代发展的需要。

众所周知,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是以现代化大工业的发展为经济基础,我国现代意义上社会保障制度建立较晚,社会保障水平没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高。

社会保障体系是一个庞大而完整的运行体系,其中每一个分支系统都构成一个独立运行体系。

在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的统计调查模式强调反映经济发展运行状况,对社会领域的发展状况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社会统计领域配置的统计力量非常薄弱,统计指标体系不健全。

随着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社会保障统计指标体系依旧存在着社会化程度较低,缺乏有效的综合协调管理,统计覆盖面窄,遗漏统计较多的弊端。

基于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是全面提高社会成员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现有的社会保障统计指标体系已不适应新时期发展的需要,因此,研究完善社会保障统计指标体系的任务迫在眉睫。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社会保障是社会安定的重要保证”的要求,研究构建反映新时期“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社会保障统计指标体系的时机已经成熟,及时、准确、全面描述本市社会保障的水平、结构、规模、比例、覆盖面等变化情况,反映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关系,为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供可靠的数据依据,已成为统计系统的当务之急。

(一)建立社会保障统计体系的基本原则

1、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相结合的原则

建立社会保障统计体系,具体统计指标筛选应能涵盖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和创建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程度,各个分支系统统计指标构成基本上能反映本市社会保障水平、结构和覆盖面等情况;统计调查方法要具可操作性,充分利用政府有关部门的资料采集渠道,统计调查方案设计要符合科学性,对调查资料要进行综合整理和合理评估使用。

忌搞“大而全”的扰民调查,对政府部门现有的统计指标进行充分的整合,逐步建立社会保障统计指标体系数据库共享平台。

2、整体性和层次性相结合的原则

统计保障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构建本市社会保障统计体系基本框架,综合指标体系要反映本市社会保障的整体概貌,基础指标要反映社会保障体系下各个分支系统不同层次、不同要素的构成情况,如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义务教育以及廉租住房等分支系统,使整个指标体系既相互联系又保持相对独立,客观反映上海社会保障制度的整体性和层次性。

指标之间避免重叠,统计指标体系层次、结构清晰,便于操作。

3、可比性与动态性相结合的原则

构建社会保障统计指标体系基本框架,设计指标时要充分考虑适用范围和可比性,便于纵横向对比,反映不同时期、地区间社会保障的不同特点和变化趋势。

在一定时期内综合反映社会保障体系动态发展水平以及变化发展的特点,为各级政府及时修正有关社会保障制度,提高保障水平和改善民生提供决策依据。

4、物质保障与精神保障指标相结合的原则

保障统计指标体系通过不同的统计指标组合,不仅要量化地反映社会成员享受物质生活保障水平,同时要重视反映党和政府、群众团体以及社会各类组织给予受助对象各种人文关怀的情况,包括福利院、残运会、特奥会以及各种关爱活动等。

5、分头实施与集中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社会保障统计应加强综合协调管理,规范各类统计指标设计,调查组织实施和指标采集采取分头负责。

即由各有关政府部门按照职能管理范围,做好相关调查,负责提供相关数据,政府综合统计部门对相关部门的社会保障统计制度及指标体系实行集中式规范管理,有效避免统计指标交叉、重叠、繁琐等情况,整个统计调查模式有分有合,确保社会保障统计指标体系的完整性。

(二)构筑社会保障综合统计指标体系

根据目前本市社会保障统计社会化程度低、统计渠道覆盖面窄、统计调查单位遗漏较多的现状,很难取得准确、全面的社会保障统计数据,因此在度量社会保障水平、规模、结构和变化情况时,我们只能充分利用现有的政府有关部门统计数据,同时辅以抽样调查推算作为补充,弥补现有统计体制不足之处。

根据实际情况,在研究社会保障统计指标体系上述8个分支系统时,有些方面是否列入社会保障统计范畴还可以作进一步探讨,还有些方面虽然可列入社会保障统计指标体系,但依据目前的统计基础条件在收集相关数据时还存在较大的难度。

鉴于上述考虑,在度量社会保障覆盖面、水平、结构和变化情况时,主要围绕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基本社会保险、社会保障的最低层次社会救助、社会保障的最高层次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的特殊性群体社会优抚、社会保障的普及性教育九年义务教育、医疗卫生以及廉租住房等,构成社会保障综合统计指标体系框架,通过10个分类、20个综合指标客观反映本市社会保障体系各个方面的现状,并可以通过设置社会保障综合指数,在各类指数的基础上,计算社会保障综合指数,衡量社会保障发展进展水平。

1、社会保障综合统计指标体系框架

2、社会保障综合指标体系的内容:

(1)社会保障覆盖指标

社会保障覆盖指标即社会保障覆盖率,指受益人数与常住人口的比例。

社会保障受益人往往是一个人同时享受多个保障项目,如一人享受养老保险同时享受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

因此在计算社会保障覆盖率(面)时,应剔除重复因素,考虑到可操作性在此仅选择参加养老保险人数以及不参加养老保险的社会优抚人数和社会救助人数之和。

社会福利、九年义务教育和享受廉租住房从侧面也反映社会保障水平和享受范围,暂不计入享受社会保障总人数内。

(2)社会保障水平指标

社会保障水平指标包括社会保障费总支出与GDP的比例和人均社会保障经费两个指标。

社会保障费总支出包括基本社会保险基金支出、社会救助支出、社会优抚支出、社会福利费支出之和。

不包括九年义务教育经费支出和廉租住房建设费用;人均保障经费指按常住人口分摊的社会保障费额。

(3)社会保险水平指标

社会保险水平指标包括参加各种社会保险的人数和各种保险基金总收入占GDP的比例两个指标。

为了避免统计上的重复因素,以最为普及的参加养老保险人数替代参加各种保险人数。

各种保险基金总收入为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等各种保险收入之和。

(4)社会救助水平指标

社会救助水平指标包括社会救助人次数和社会救助费用总支出占GDP的比例两个指标。

社会救助人次数主要指城乡经济收入低于国家规定最低生活水准的贫困者救助、孤寡病残救助和因遭受自然灾害获得救济人次数之和。

社会救助费用支出包括贫困者救助救济支出、孤寡病残救助救济支出以及救灾转移安置救济支出和救灾储备支出之和等。

(5)社会优抚水平指标

社会优抚水平指标主要包括社会优抚人次数和社会优抚费用总支出占GDP的比例两个指标。

社会优抚人次数主要包括享受优待抚恤金人次数、享受优抚恤对象定期补助人次数之和等。

社会优抚费用总支出包括优待抚恤金支出、优抚恤对象各种补助支出、优抚事业单位经费支出等。

(6)社会福利水平指标

社会福利水平指标包括每万人社会福利机构从业人员数、社会福利费用总支出占GDP的比例两个指标。

社会福利机构从业人员包括福利性企业从业人员、收养性福利事业单位从业人员之和。

社会福利费用总支出包括各类单位职工福利费用支出、保险福利费支出以及民政部门支付的各种政策性补贴等。

(7)医疗保障水平指标

医疗保障水平指标主要反映医疗资源配制和公共卫生经费水平,包括每千人医生数、人均医疗卫生经费支出和卫生经费总支出占GDP的比例三个指标。

医生数指各级各类医院的医生。

人数为本市常住人口数。

(8)教育保障水平指标

教育保障水平指标包括义务教育净入学率和义务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两个指标。

接受义务教育人数为普通中学初中、小学、特殊教育学校在校生人数之和。

义务教育经费支出包括普通中学初中、小学和特殊教育学校教育经费支出之和。

(9)住房保障水平指标

住房保障水平指标包括廉租房受益率、廉租房政府补贴金额占GDP的比例两个指标。

享受廉租房住户数包括公有住房租金减免住户,廉租房受益率是指实际享受廉租房户数占登记廉租房户数的比例。

廉租房政府补贴金额应包括公有住房租金减免金额。

(10)个人保障水平指标

个人保障水平指标包括人均保障支出、人均可支配收入两个指标。

保障支出是指居民家庭个人交纳的养老基金、住房公积金、医疗基金、失业基金和其他社会保障支出。

可支配收入是居民家庭个人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包括养老金、救济收入、保险收入、捐赠收入等),以及其他收入之和。

四、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基本统计指标

研究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基本统计指标,主要从本市全社会角度出发,用统计的数量指标反映一定时期内社会成员依法享有社会保障的受益人数、资金的使用情况以及法律赋予社会成员应尽的义务,各类社会保障基金缴付和积累,各项保障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和评价意见反馈。

由于本市社会保障分支系统主要分布在本市各级政府有关部门,统计管理属分散式管理模式,基础数据采集分别由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民政局、市房屋土地资源管理局、市教委、市卫生局、市医疗保险局、市总工会、市红十字会、市残疾人联合会、市慈善基金会等部门提供。

根据统计法律法规规定,市统计局依法对社会保障统计进行综合协调管理,按照综合反映、协调发展的要求,2005年以来进一步加强对有关部门的统计报表制度及统计指标体系实行规范性管理,建立了社会保障系统综合统计报表抄报制度,定期由各部门将统计调查汇总资料集中报送市统计局。

本市社会保障基本统计指标体系共分八个分支系统,即由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社会互助、个人储蓄积累保障、九年义务教育和廉租住房系统组成,每个分支系统确定基本统计指标。

1、社会保险系统主要包括:

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残疾保障和其他保险。

主要指标:

实际参保人数、保险基金总额、当年保险基金发放额以及当年实际享受保险人次数等4个指标。

2、社会救助系统主要包括:

城乡贫困户救助、自然灾害救助、孤寡病残救助和其他救助。

主要指标:

社会保障标准线,包括最低生活保障线、最低工资标准、城镇基本养老金平均水平;社会救助、救济和救灾人次、救助金额、人均享受救助金额;残疾人社会保障与救助人次、保障与救助投入与支出。

3、社会福利系统主要包括:

社会津贴、职业福利、福利服务和其他福利。

主要指标:

收养性社会福利机构数、从业人员数、床位数、收养在院人数、康复和医疗门诊人次和集体供给金额;社会福利企业机构数、从业人员数、资产总额、税金总额、利润总额。

4、优抚安置系统主要包括:

国家优抚、国家补助、退伍安置、退休安置和其他。

主要指标:

优抚人次、优待金额、人均享受金额、抚恤事业费、优抚安置机构、从业人员6个指标。

5、社会互助系统主要包括:

工会职工互助合作保障和工会帮困情况、慈善基金会帮困救助情况、教育部门对特困学生救助等。

主要指标:

工会互助合作保障参保人数、享受互助合作保险人次、互助合作保险基金收入、保险基金支出(发放)金额、工会帮困职工人数、帮困支出、困难职工人均救助金额;慈善基金会帮困救助人数、金额和资助社会公益项目;建立帮困基金的学校数、教育帮困基金收入与支出、享受各项减免及补助的学生数、平均每一学生减免及补助金额。

6、个人储蓄积累保障系统主要包括:

个人储蓄性养老、商业保险等。

目前,在常规统计调查中收集这方面资料比较困难,因此,对判断全社会的个人储蓄积累和养老保障险种的性质和测算保障程度存在一定的困难。

在此,设想通过居民家庭抽样调查建立健全基础指标采集制度,为测算全社会保障水平提供推算依据。

主要指标:

人均可支配收入、支出和个人储蓄保障积累余额。

7、九年义务教育系统主要包括:

普通中学初中和小学基本情况(包括特殊教育)、各阶段教学实施情况等。

主要指标:

学校数、在校学生数、毕业生数、招生数、教职工数和净入学率、毛入学率、辍学率、巩固率。

8、廉租住房系统主要包括:

廉租房面积、享受廉租房住户、廉租房政府补贴金额、公有住房租金减免面积、减免住户、减免租金总额等8个指标。

五、社会保障统计抽样调查方法运用

(一)社会保障统计开展抽样调查的必要性

尽管社会保障统计工作按照政府部门职能分工,由各部门定期开展调查,如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负责基本社会保险统计、民政部门负责社会救济、优抚抚恤以及民政福利统计等,归结其方法主要通过统计报表制度,对所属保障机构的登记数、记录数、业务核算资料进行统计汇总,定期取得管理层面所需要的数据信息。

但是,现行的全面统计报表制度存在着诸多局限,主要表现为:

一是我国的社会保障分散在民政、劳动和社会保障、人事、卫生、总工会等部门实施,由于多头管理,统计口径交叉重叠或遗漏,难以准确、全面地反映社会保障的概貌,也难以进行地区、国际比较;二是部门调查覆盖面窄且成本高。

各自为阵管理模式下,各部门统计报表制度难以覆盖到全社会,如实际社会保障状况、保障水平和对保障满意程度评价等指标,大量私营企业、无主管单位未纳入部门统计的范围。

虽然采用全面调查或周期性普查制度可以扩大调查范围、增加调查内容,但是,此类调查规模庞大、周期长,需要耗费大量人力财力,调查成本非常高,且难以确保调查质量。

因此,引入抽样技术,加紧对社会保障统计领域抽样方法研究,进一步完善保障统计体系,提高社会保障统计科学性非常必要。

采用抽样调查技术的前提条件是有可以利用的抽样框。

一方面本市现有的统计调查体系如经济普查、农业普查、人口普查以及社会保障统计报表制度,比较规范的城乡居民住户调查网络,为开展抽样调查提供了基本单位的众多资料,便于建立社会保障抽样调查的抽样框;另一方面,常规调查为其提供了各种分组依据和辅助信息,对提高抽样估计精度有很大的帮助;再一方面,我国较为健全的政府部门统计体系也为社会保障抽样调查工作的高效组织管理提供了基本保证。

因此,在社会保障统计调查领域采用抽样调查技术也是可行的。

(二)社会保障统计抽样调查方法选择

社会保障统计调查是一项系统工程,根据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对象和具体指标,选择合理的调查方法,以取得可信的统计数据。

社会保障统计指标体系中涉及调查范围和对象主要包括各类单位(企业、事业、机关等)和居民家庭两类。

1、国外的一般做法

目前,许多国家采用目录抽样法。

以被调查单位的某种标志指标为抽样目标,建立抽样框,通过建立抽样模型,找出最优分界点,采用对部分标志值较大的单位进行全数调查,其余大量小单位进行抽样调查。

这类方法适用于对变量离散趋势较大,频率分布呈高度偏态的社会经济现象作调查。

其优点在于:

与一般抽样方法相比较,抽取同样的样本量,误差可以缩小,或给出同样的抽样误差,则样本量可以大大减少。

也有些国家采用随机抽样的做法。

根据调查目的,在调查经费允许的情况下,计算出抽样单位数,对单位(机构)、住户直接调查,取得有关社会保障收支信息,并结合相关保障部门记录数及政府用于社会保障收支推算各类数据。

其优点:

抽选方法比较简单,一般采用等量抽样,容易操作和进行比较,可以大大地节约调查成本。

但是,这种方法对样本代表性非常关键,当样本出现偏差很难纠正,精度难以控制,调查质量要求非常高,数据容易大起大落,分类数据也不易取得。

2、我国拟采取的调查方法

我国的社会保障工作虽然分散在各职能部门,长期以来实施以条为主的部门管理,计划经济痕迹比较深,而统计综合管理力度相对薄弱,很难在短期内扭转局面。

对涉及民生的各类风险因素如实际救济人数、失业人数、工伤人数、享受医疗服务情况、保障需求程度和保障水平等,依靠统计报表获取完整信息的可能性很小。

部门登记资料不仅覆盖面不够,调查内容与实际情况往往差距较大。

因此,保障统计中必须借鉴国际上通行做法,通过引入抽样技术,尽快建立以抽样调查与统计报表制度相结合的中国特色社会保障统计调查方法体系,发挥抽样调查与全面调查的各自优势,可以进一步推动社会保障统计指标体系的完善、合理整合统计指标,规范统计口径,提高统计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