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江西省九江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届江西省九江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江西省九江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江西省九江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
秘密★启用前
九江市2022年第二次高考模拟统一考试
语文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全卷满分150分。
多小时间150分钟。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号、姓名等项内容填写在答题卡上。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表达题用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写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
3.考试结束后,监考员将试题卷、答题卡一并收回。
第Ⅰ卷(阅读题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化认同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中华文化认同是整合、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大力量。
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过程中,各民族共同守望和传承中华文化,使中华文化认同得到了增强和巩固,并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思想基础、精神动力和整合机制。
文化认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思想基础。
在西方历史进程中,以武力征服或以政治认同为基础的国家与组织,最后大多难逃解体的命运。
而中华民族共同体之所以能绵延数千年,并愈发强大,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在历代王朝及近代以来得到了不断培育和加强。
历史上各民族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连续性认同,使得中华民族共同体外部结构与内在文化特质之间“理性亲和”,相互形塑。
虽历经坎坷和磨难,但各族人民对于中华文化认同的自觉意识却未曾冲淡,反而愈加浓厚,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延续发展的主线。
文化认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精神动力。
文化认同能够为共同体及其成员注入精神动力,从而来定义“我是谁”。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
于共同体而言,文化认同是外显与内化双重的过程,中华民族文化符号与仪式等,均是文化认同的外在体现,其中蕴含的意义则是强化共同体的动力来源。
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经久不衰,正是得益于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有着高度的认同,并在认同的基础上形成了强大凝聚力。
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战胜外来侵略者,获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中华民族以文化认同作为争取民族生存的动力,通过文化认同形成了强大凝聚力。
文化认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整合机制。
文化自身的特征决定了文化认同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整合作用。
文化具有“共享性、习得性、象征性、适应性与变迁性”的特征。
其中,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下,各族人民共享中华民族一体的信念、中华文明的历史记忆以及共同期盼实现的“中国梦”,这些共同形构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习得性强调文化是可以学习的,历史上各族文化在交融过程中,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文化,加强了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象征性指文化的符号表达,文化的萌芽始于人们对符号的使用,共同的文化符号承载和呈现了中华民族文化延续五千年的景象;适应性与变迁性则指向人们在生产生活的过程中为了适应环境的变迁而适时地作出对应的方法,历史上中华民族有很多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光”时刻,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同时,也获得了我国各族人民的认同。
因此,文化自身的特征决定了文化认同是社会整合的重要方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离不开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它能够增强民族成员对所属共同体的归属意识。
各民族成员对共同文化的认同程度越高,民族共同体的整合程度则越高。
因而,文化自身的特征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整合机制,使良好社会秩序的构建成了可能。
(摘编自崔榕、赵智娜《文化认同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断增强各族人民的中华文化认同,对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具有多方面作用。
B.作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滋养了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
C.近代的中华民族通过文化认同形成强大凝聚力,因而获得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D.中华民族共同体能够延续数千年,由此可见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程度之高。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文章从三个方面论述了文化认同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具有积极作用的观点。
B.第二段运用对比论证,旨在论述文化认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思想基础。
C.中华民族文化在各族文化交融中产生,说明文化是可以学习的,具有习得性。
D.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分论部分采用并列式结构,层次清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以武力征服或政治认同为基础的西方国家与组织大多最终解体,与其文化认同有关。
B.如果中华民族文化符号与仪式继续得到各民族认同,中华民族必将持续稳定地发展。
C.中华民族一些优秀文化走向世界,也获得了我国各族人民认可,体现了文化共享性。
D.我们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样就能够构建多民族和谐共处的良好社会秩序。
【1~3题答案】
【答案】1.C2.D3.A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C.“通过文化认同形成强大凝聚力,因而获得……”以偏概全,第三段说的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中华民族以文化认同作为争取民族生存的动力,通过文化认同形成了强大凝聚力”,“通过文化认同形成强大凝聚力”只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D.“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错误,文章第一段提出观点“……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思想基础、精神动力和整合机制”,下文从“文化认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思想基础”“文化认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精神动力”“文化认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整合机制”三个方面进行论述,采用的是总分结构。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B.“中华民族文化符号与仪式”错误,偷换概念,由文章最后一段可知,应该是“中华文化”;“如果……中华民族必将持续稳定地发展”过于绝对,最后一段说的是“文化认同是社会整合的重要方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离不开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它能够增强民族成员对所属共同体的归属意识。
各民族成员对共同文化的认同程度越高,民族共同体的整合程度则越高”,“文化认同”是必要条件,并非充分条件。
C.“……体现了文化共享性”错误,由倒数第二段“适应性与变迁性则指向人们在生产生活的过程中为了……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同时,也获得了我国各族人民的认同”可知,选项所说体现的是文化的“适应性与变迁性”。
D.“……就能够……”过于绝对,最后一段说的是“使良好社会秩序的构建成为了可能”。
故选A。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集3小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目前,中国单身群体的主要特点为单身时间普遍较长,相应地,独居独处的时间也会加长。
数据显示,2021年2月,在中国单身时长以年为单位的单身人士已高达73.01%,其中有43.60%的单身人士单身时长为3年以上;7.1%的人无恋爱经验。
从单身原因调查结果来看,主动性选择享受单身生活、不着急恋爱为单身群体最主要的单身原因,占比高达45.9%。
其次,被动性单身原因,如交际圈小和工作繁忙各占43.6%和39.3%。
单身群体的各种可控及不可控的单身原因主要是来自于社会及工作上越来越大的压力,而另一方面,与异性建立关系在某种层面上反而会加重双方的压力。
研究报告指出,随着人们对于恋爱和婚姻观念的改变,单身人口将可能持续增加。
预计2021年,中国独居人口将突破9200万人。
这为单身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根本驱动力,推动单身经济的规模持续发展。
(摘编自艾媒网《单身经济报告》)
材料二:
(图片来自知乎网)
材料三:
单身经济,也称一个人经济,是指由单身人群非常注重生活质量,崇尚高消费生活而带来的商机。
“单身经济”崛起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
吉林大学哲学系副教授漆思指出,我国这股单身潮主要出现在白领和中产阶层人群,由于这一群体往往有不错的工作和不菲的收入,且注重生活质量,消费能力强,从而使得“单身经济”在市场上充满了生命力。
长春税务学院信息经济学院教师秦喜亮认为,单身经济的产生既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也是社会转型的必然。
他说:
“从经济学原理角度来讲,单身白领的收入很高,同时来自家庭、社会的负担相对较轻,更没有来自婚姻的经济压力,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减了经济活动中的成本。
”就未来的发展趋势来看,单身经济的生命力要想继续延续,不仅需要单身队伍的扩大,同时也需要生产者和销售者紧抓市场的变化,以满足消费者的需要。
单身人群的逐年壮大,无形中使市场形成了一部分相对固定的、有相同特征的消费群体,相较于普通群体,单身群体的消费观念有极大的改变,这必然会促进相关服务行业的发展,会产生更多的服务类别,出现更多新的岗位,是对消费的一种促进。
(摘编自余度《单身经济正在崛起》)
材料四:
“单身经济”爆火不是好现象。
这种经济现象爆火的根本原因是单身人数持续增长,这容易造成晚婚晚育甚至不婚不育,不利于优化我国人口结构;也容易出现风险隐患,比如单身人群中“月光族”存在较大比例,其或有经济风险。
“单身产品”越多,“单身经济”越火,其实也是滋生单身人口的温床,不仅不利于存量单身人士“脱单”,也是在鼓励更多人加入单身队伍,因为单身生活看上去很潇洒,很舒适。
从这个角度来说,“单身经济”爆火将会给我国人口、社会等方面带来负效应,这需要引起我们高度关注。
有机构发布的数据显示,42%的单身消费者为“悦己”而消费,而非单身消费者这一占比只有27%。
就此而言,单身消费者更愿意为自己活着,他们的生活质量似乎更高一些。
不过,单身消费者为“悦己”而消费,容易养成自私自利的消费习惯、生活习惯,不排除与亲人、同事难相处。
(摘编自《“单身经济”爆火,是一把双刃剑》)
4.下列对“单身经济”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婚恋观念的改变与消费观念的改变,促进了单身经济的崛起,这是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转型的必然结果。
B.从消费偏好的角度看,单身人群在衣食住行等方面购买品质更好、价格较贵产品的比例均高于非单身人群。
C.单身经济的爆火也得益于不少单身人士拥有较好的工作和较高的收入,可以预测它未来有持续发展的可能。
D.以“悦己”为目的的消费看似促进了生活质量的提高,但事实上可能会给单身者的性格养成带来负面影响。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单身潮的出现是由于单身人士的社会与工作压力本来就很大,而且与异性建立关系会加重彼此间的压力。
B.在我国单身经济崛起新形势下,正确把握市场需求的变化有利于促进相关服务行业的发展,并由此促进消费。
C.从单身人口数据和社会效应来看,我们要高度关注晚婚晚育、不婚不育等现象,鼓励存量单身人士“脱单”。
D.材料一侧重于单身经济的发展背景,材料三侧重于单身经济崛起的原因,而材料四侧重于单身经济的负效应。
6.“单身经济”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应如何避免其负效应?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4~6题答案】
【答案】4.B5.A
6.
(1)树立正确的家庭婚姻观,避免给人口带来负效应;
(2)单身者做好经济规划,合理消费,避免经济风险;(3)正确认识“悦己”消费观,避免造成自私自利、难相处的性格局限。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能力。
B.“均高于”错误,从材料二图表来看,在“食品饮料”方面低于非单身人群。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
A.“……是由于……”“会加重……”错误,材料一第二段说的是“原因主要是来自于社会及工作上越来越大的压力”和“与异性建立关系在某种层面上反而会加重双方的压力”,文中说的是“主要是来自于……”,可见还有别的原因;文中说的是“在某种层面上……”,选项忽略了这一限制。
故选A。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
由题干可知,考生需要考虑“单身经济”产生的原因以及其带来的负效应是什么,然后针对这些分析如何避免。
如材料一提到“单身经济”产生的原因,即“人们对于恋爱和婚姻观念的改变”,这种婚恋观念的改变推动了单身经济的发展,由此就带来人口的负效应,如材料四提到“容易造成晚婚晚育甚至不婚不育,不利于优化我国人口结构”,要想避免这一负效应,就需要树立正确的婚恋观。
如材料四提到“单身经济”带来的负效应,“单身人群中‘月光族’存在较大比例,其或有经济风险”,要想避免这一负效应,单身者就要做好个人的经济规划,避免出现经济风险。
如材料四还提到“42%的单身消费者为‘悦己’而消费,……就此而言,单身消费者更愿意为自己活着,他们的生活质量似乎更高一些。
不过,单身消费者为‘悦己’而消费,容易养成自私自利的消费习惯、生活习惯,不排除与亲人、同事难相处”,单身者往往是为了取悦自己,这会养成自私自利的习惯,要想避免这一负效应,就需要正确认识这一消费观,避免出现这些性格局限。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裙子
爱丽丝·门罗
妈妈在给我做裙子。
整个十一月,我每次从学校回来,她都在厨房里,被裁剪成片的红色天鹅绒和一片片纸样包围着。
她不是好裁缝。
她只是喜欢做东西。
我更小的时候,她给我做过一件蝉翼纱花裙子。
我顺从地穿上这些衣服,我感觉还挺快乐。
现在,我明智多了,我想要的衣服,是像我的朋友朗妮那样,从比尔商店买的衣服。
我必须试衣服。
有时候,朗妮和我一起从学校回家,她坐在沙发上看着我试。
妈妈轻手轻脚地在我旁边打转,我很尴尬。
我试图不停地和朗妮说话,尽量不让她注意到妈妈。
“要是我能做出来的话,应该很漂亮。
”妈妈语气夸张地说着,随之而来的是再长叹一声:
“我怀疑她不领情啊。
”她激怒了我,这种话当着朗妮的面说,仿佛朗妮和她一样是大人,只有我是孩子。
我感觉自己像一个大笨蛋,浑身疙疙瘩瘩的。
我和朗妮约好了什么都要告诉对方。
但是有一件事儿,我没有说过。
舞会,中学的圣诞舞会,妈妈正是为此给我做新衣服,也正因为如此,我不打算去了。
十二月到了,下起了雪。
我开始夜里起床,把窗户推开。
我跪在床头,风,有时候夹杂着雪花,扑向我裸露的喉咙。
我把睡衣上面的扣子解开,想象挨冻的时候血管在皮肤下变成的灰蓝色。
早上我一醒来就憧憬地摸摸额头,看看烧不烧。
每天我都挫败地起了床。
舞会那天,我用铁发卷做头发。
今天我需要一切可能的女性化仪式来保护自己。
我永不满足的妈妈,正在给裙子缝白色的花边领口,因为她觉得这衣服看起来太像大人了。
最后她帮我把衣服拉链拉上。
朗妮穿了一件淡蓝色的绉绸裙。
就算我的裙子没有荷叶领,比起她的来,也算不得成人化。
她时髦的衣裳,精致的头发,让我觉得自己多少像个怪物木偶,被塞进一团红色天鹅绒里。
体育馆里闻起来有松树和香柏的味道,高年级的女孩表情厌倦,冷淡,迷人。
我真希望自己也是这样的。
乐队开始演奏。
舞池里人群一阵骚动,男孩子过来了,女孩子去跳舞了。
朗妮也去了。
没有人邀请我跳舞。
我的眉毛紧张地挤在一起,样子一定又惊恐又难看。
我试图微笑。
不过,我觉得荒唐,眼前没人自己却在笑。
为什么别人都有人请,唯独我没有呢?
确定的感觉从体内升起,仿佛一阵恶心。
我冲进洗手间,把自己藏在小隔间里。
有人在我后面一个隔间,冲了很长时间的水,洗手,梳头。
是玛丽·福琼。
我只知道她的名字,因为她是女子运动协会的干事。
“这里挺凉快。
”
我很意外,一个高年级女生,竟然这种时候和我搭讪。
“我今天晚上来只有一个原因。
”马丽·福琼说,“因为我负责布置会场,所以我想看看大家都进来以后会场是什么样子。
否则干吗这么麻烦呢?
我又不是‘男生狂’。
”
借着高高的窗户透进来的光线,我看见她细瘦的面孔,轻蔑的表情,让她看上去像个大人,居高临下。
“大部分女孩都这样。
你发现了吗?
这个学校是‘男生狂’最大的聚集地。
”
我们聊了很多。
她想上大学,她打算自己打工挣钱,反正她要做一个独立的人。
听着她说话,我感觉仿佛自己敏感的不快时期已然过去了。
我明白了。
她尊重自己,她已经开始计划自己要做的事儿。
音乐再响起来的时候,玛丽说:
“我们还要待在这里吗?
走吧。
我们可以到小店喝杯热巧克力。
”我跟在她身后,没有看任何人。
我发现,我不再那么害怕了。
现在,我决心再也不管舞会,不等任何人来挑选我,我有自己的计划。
有个男孩对我说了句什么,他拦在我面前。
我没明白他是请我跳舞,他只好又说了一遍。
他是我们班的雷蒙德·波廷,我这辈子都没和他说过话。
他以为我答应了,将手放在我的腰上,我几乎想也没想,就开始跳舞了。
我们走到了舞池中间。
我的腿不再颤抖,我的双手也没再出汗。
我想,我应该告诉他,搞错了,我正打算要走。
但是,我什么也没有说。
我的表情有一些微妙的变化,我终究毫不费力地变成了严肃的、心不在焉的表情,就是那些被选中的跳舞的姑娘的表情。
雷蒙德·波廷送我回家,走到我家大门口,我说:
“好了,晚安。
”他也说:
“好的,晚安。
”他不知道他把我从玛丽·福琼的世界,带回了普通人的世界。
我绕房子一圈,走到了后门,我想,我跳了舞,有个男孩陪我走回家。
这都是真的。
我的生活并不坏。
我路过厨房窗口,看见了妈妈。
她坐在那儿,只是为了等我回家,告诉她舞会怎么样。
我不会告诉她,我永远不会说。
不过,当我看到那为守候我而亮着的厨房,看到身穿褪色起球的涡纹花呢衣服的妈妈,看见她困乏却坚持等待的表情,我就明白了,我有一种不可言说的、沉重的职责——要快乐,我差点就没有尽到职责,且今后每一次都可能弄砸,都不能让她知道。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讲述了一个青春期少女经历对自我、亲情、异性的认识困境,以及通过一次舞会获得人生成长的故事。
B.小说以第一人称为叙述视角,始终围绕主人公的情感与心理展开,将女孩在舞会前后的情感心理变化描写得淋漓尽致。
C.“我”认为玛丽思想成熟,目标明确,受她的影响,“我”也开始计划自己的人生,此后对舞会变得毫不在意。
D.小说结尾“我”强调不会把舞会的经历告诉母亲,表明自己思想独立,但此时“我”已经懂得了母亲对“我”的爱。
8.小说中的“红裙子”有何作用?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诺奖颁奖词曾评价门罗:
“已经接近解开了他们所有人最大的秘密——人类的心和它的反复无常。
”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并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7~9题答案】
【答案】7.C8.
(1)烘托人物形象。
通过红裙子,展现出“我”的心理变化和青春成长。
(2)推动情节发展。
由母亲做红裙子,引出下文参加舞会;红裙子是“我”在舞会上自卑的重要原因,从而引出下文的觉悟。
(3)揭示思想主旨。
围绕红裙子,展现主人公青春期的身份认同困境,“我”学会独立和成熟,表达了生命的探索与成长的主题。
9.
(1)作者善于处理人类心理及其善变之谜,她的小说对人物的隐秘心理进行特写,展现人类幽微复杂的内心情感。
(2)本文聚焦主人公青春期成长心理,展现了主人公敏感丰富的内心世界,有困惑、茫然、不安、期待,有孤独无助,有满足自洽。
(3)本文展现了主人公“反复无常”的心理变化,如对舞会从逃避到期待,又从不安到淡然,最后到满足。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C.“……此后对舞会变得毫不在意”错误,从文中来看,当“我”决定再也不怕了,再也不管什么舞会的时候,一个男孩雷蒙德却邀请“我”去跳舞,这时“我”发现自己并不能像在洗手间和玛丽聊天时候想的那样可以毫不在意,最终“我”接受了男孩邀请并和他一起步行回家。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物象作用的能力。
对于物象的作用,可以从如下角度思考:
对人物形象的烘托,对情节的推动,对主旨的凸显揭示。
首先从对人物形象烘托的角度思考:
本文的主人公是“我”,是一个青春期的小女孩,在“我”更小的时候,穿上妈妈做的衣服时,“我”是“快乐”的;但现在面对妈妈做的“红裙子”,“我”感觉自己像一个“大笨蛋”,并因为红裙子而试图把自己冻病,这样就可以不参加圣诞舞会;在圣诞舞会上,因为“红裙子”,“我”自卑失落。
所以借助“红裙子”展现了一个青春期小姑娘的心理以及青春成长的微妙变化。
然后从对情节的推动角度思考:
由妈妈给“我”做红裙子引出圣诞舞会,如“舞会,中学的圣诞舞会,妈妈正是为此给我做新衣服”;因为穿着“红裙子”,“我”在舞会上自卑失落,这样才有躲进洗手间遇到玛丽的情节,也因为遇到玛丽而让“我”的认识有了变化。
所以“红裙子”推动小说情节发展。
最后从对主旨的角度思考:
小说主要是写“我”的成长,展现“我”在青春期成长过程所遇到的身份认同问题,如“仿佛朗妮和她一样是大人,只有我是孩子。
我感觉自己像一个大笨蛋,浑身疙疙瘩瘩的”“舞会那天,我用铁发卷做头发。
今天我需要一切可能的女性化仪式来保护自己”“朗妮穿了一件淡蓝色的绉绸裙。
就算我的裙子没有荷叶领,比起她的来,也算不得成人化。
她时髦的衣裳,精致的头发,让我觉得自己多少像个怪物木偶,被塞进一团红色天鹅绒里”,“我”在这样的纠结中走向独立和成熟,如文章最后“我”意识到“我有一种不可言说的、沉重的职责”,这些意味着“我”的成长,而这些都与“红裙子”分不开。
所以“红裙子”揭示了小说的主题。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诺奖颁奖词曾评价门罗“已经接近解开了他们所有人最大的秘密——人类的心和它的反复无常”,意思是说门罗的作品中善于挖掘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人物复杂多变的心理状况。
就本文来看,文章的主人公是处于青春成长期的小姑娘“我”,作者在行文中展现了“我”成长期的内心世界变化,如妈妈把“我”当成小姑娘,给“我”做红裙子,而且还要“给裙子缝白色的花边领口,因为她觉得这衣服看起来太像大人了”,对此“我”是不乐意的,“我”想要的衣服是“像我的朋友朗妮那样,从比尔商店买的衣服”,甚至为了逃避舞会而试图把自己冻病;在舞会上“我”期待又不安,如“我真希望自己也是这样的……没有人邀请我跳舞。
我的眉毛紧张地挤在一起,样子一定又惊恐又难看。
我试图微笑。
不过,我觉得荒唐,眼前没人自己却在笑。
为什么别人都有人请,唯独我没有呢”;在洗手间与玛丽的交谈让“我”的内心变得淡然,如“我发现,我不再那么害怕了。
现在,我决心再也不管舞会,不等任何人来挑选我,我有自己的计划”;而雷蒙德的邀请以及送“我”回家又让“我”内心感到满足,如“我绕房子一圈,走到了后门,我想,我跳了舞,有个男孩陪我走回家。
这都是真的。
我的生活并不坏”。
本文将“我”内心“反复无常”的变化呈现了出来。
文章写“我”在圣诞舞会上的心理活动展现了人物青春成长的丰富敏感的内心世界,如面对朋友朗妮“让我觉得自己多少像个怪物木偶,被塞进一团红色天鹅绒里”,面对高年级女生,“我真希望自己也是这样的”,这些展现了“我”内心的困惑和迷茫;如无人邀请“我”跳舞的时候,“我”“眉毛紧张地挤在一起,样子一定又惊恐又难看。
我试图微笑。
不过,我觉得荒唐,眼前没人自己却在笑。
为什么别人都有人请,唯独我没有呢?
确定的感觉从体内升起,仿佛一阵恶心”,“我”不安又期待,孤独又无助;等到雷蒙德邀请“我”跳舞时,“我几乎想也没想,就开始跳舞了……我的腿不再颤抖,我的双手也没再出汗。
我想,我应该告诉他,搞错了,我正打算要走。
但是,我什么也没有说。
我的表情有一些微妙的变化,我终究毫不费力地变成了严肃的、心不在焉的表情,就是那些被选中的跳舞的姑娘的表情”,“我”内心是满足的,觉得“我的生活并不坏”。
本文展现了主人公丰富的内心世界。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蓝玉,定远人,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