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合作组织区域经济合作的现状问题及发展路径.docx
《海合作组织区域经济合作的现状问题及发展路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合作组织区域经济合作的现状问题及发展路径.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海合作组织区域经济合作的现状问题及发展路径
海合作组织区域经济合作的现状、问题及发展路径
郑雪平、孙莹
一上海合作组织区域经济合作现状
(一)区域经贸合作发展特点
几年来,上海合作组织区域经贸合作取得了长足进展并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特征:
第一,区域内的贸易规模正不断扩大。
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后,随着贸易投资便利化的推进,中国与其他成员国间的贸易规模不断扩大,互为对方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前景(见表1)。
表1 1998-2003年中国与上海合作组织其他成员国的贸易状况 (单位:
亿美元)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64.24
70.42
98.06
121.47
142.28
197.22
资料来源:
上海合作组织区域经济合作网站(http:
//www.sco.cc-)。
第二,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商品结构没有太大变化。
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间的贸易商品结构仍主要依据各自的比较优势,如2003年中国自俄进口以能源、原材料和机电产品为主,其中钢材、有色金属的进口大幅上升,增幅分别为111.2%和349.8%;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均有所下降,降幅分别为26.1%和28.1%。
第三,个别国家对区域贸易的依存度较高。
在双边贸易额不断扩大的基础上,上海合作组织个别国家对区域贸易依存度较高。
例如,2001年塔吉克斯坦与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之间的贸易额占全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55.1%;2002年哈萨克斯坦与上海合作组织国家的贸易额虽下降了2%,但其贸易额占哈萨克斯坦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仍高达31%。
第四,除俄罗斯外,其他成员国在中国对外贸易中所处位次靠后,但中国在中亚成员国对外贸易中所占比重较高。
2001年中哈贸易额为19.55亿美元,占哈萨克斯坦外贸总额的8.6%;中吉两国贸易额占吉尔吉斯斯坦外贸总额的12.6%。
在上海合作组织其余五国中,只有中俄的贸易规模较大,2002年约为119.27亿美元,占俄罗斯外贸总额的7.6%。
其余国家在中国对外贸易中所占比重很小(见表2)。
表2 2002年其他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在中国贸易伙伴中的排名
俄罗斯
哈萨克斯坦
乌兹别克斯坦
吉尔吉斯斯坦
塔吉克斯坦
进出口
8
33
98
88
160
出口
10
48
91
79
161
进口
8
29
94
78
118
资料来源:
李钢、刘华芹主编:
《上海合作组织——加速推进的区域经济合作》,中国海关出版社2004年版,第60-61页。
第五,俄罗斯是中亚成员国的主要贸易伙伴,中亚国家对俄罗斯经济的依赖程度依然很高。
例如,自2001年以来俄乌之间的贸易额一直占乌外贸总额的10%~20%之间。
由于俄、哈、吉、塔是欧亚经济共同体成员,所以它们之间的经济结合程度更高。
2001年中亚国家与俄罗斯之间的贸易额占本国外贸总额的比重是:
哈萨克斯坦占31.7%,吉尔吉斯斯坦占15.4%,塔吉克斯坦占14.8%。
(二)投资合作发展特点
从整体来看,相互间投资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第一,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相互投资规模依然很小,领域狭窄。
这主要是因为受自身经济实力的限制,大多数国家尚不具备对外大量投资的能力(见表3)。
表3 截止2002年中国与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相互实际投资状况一览表 (单位:
亿美元)
俄罗斯
哈萨克斯坦
吉尔吉斯斯坦
塔吉克斯坦
乌兹别克斯坦
合 计
中国投资
2.070
6.500
0.300
0.034
0.550
9.454
对华投资
3.030
0.00
0.010
-
0.012
3.112
资料来源:
上海合作组织区域经济合作网站(http:
//www.sco.cc-)。
第二,出于国家经济安全的考虑,俄罗斯和中国对中亚国家的投资主要集中在石油和天然气等战略部门。
例如,继1997年6月购买了哈萨克斯坦阿克纠宾斯克油气公司61.3%的股份后不久,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简称“中石油”)又在哈第二大油田新乌津油田私有化项目招标中一举中标;2003年8月“中石油”更是以100%股份获得全权开发哈萨克斯坦北布扎奇油田项目;另外,投资总额为30亿美元的中哈石油管道的最终建成也指日可待;2004年年初哈石油天然气公司和“中石油”已签署了修建阿塔苏—阿拉山口石油管道的协议。
造价约7亿美元的首期工程于2005年完成。
在这一管道建成后的头一年哈萨克斯坦向中国输送石油将达到1000万吨,该管道的二期工程计划于2011年完成,届时年输送量将达到21000万吨。
由于苏联时期主要的输油输气管道都通往俄罗斯,造成了哈、吉、塔、乌四国能源出口的被动局面,管道过境运输便成为彼此间能源合作的结合点。
为了确保俄国家利益和能源安全,俄罗斯积极参与里海地区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开采与运输。
俄哈能源合作以石油为主,而俄与吉、塔、乌则侧重天然气合作。
例如,1997年5月俄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就在新成立的里海管道运输集团中占有约44%的股份。
在俄罗斯对哈萨克斯坦的直接投资中,俄罗斯的卢克石油公司首当其冲。
2003年6月10日哈天然气工业公司与石油公司成立中部里海石油天然气合资企业,共同开发里海石油天然气。
目前,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等3家大型石油天然气公司均在乌兹别克斯坦有天然气开采项目,俄与塔、吉也已签署了天然气领域的合作协议,有些合作项目已开始实施。
第三,中亚地区是中国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点地区,中国在中亚成员国吸引外资中的位次正日益靠前,如,2002年中国对吉尔吉斯斯坦的投资占吉吸引外资的7%,居第5位;2003年中国在对乌投资最多的国家中占第6位。
(三)能源合作发展特点
从中、俄、哈、吉、塔、乌六国相互间的能源合作状况来看,可以归纳如下:
第一,能源合作潜力巨大。
这主要是因为除了中国以外的其他五国都是能源非常丰富的国家,能源又是这些国家出口创汇的主要来源。
截至1999年年底,俄罗斯石油剩余探明储量为67亿吨,占全球总剩余探明储量的4.75%,在世界排名第7位;天然气剩余探明储量达48亿立方米,占全球总剩余探明储量的32.9%[1]。
中亚地区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也十分丰富,被称为21世纪的世界战略和能源基地。
有学者甚至提出,在与油气资源相关的地缘政治地图中,中亚位于“心脏地带”,谁控制了中亚的油气资源,谁就能在全球战略格局中争得主动[2]。
第二,能源合作方式正在深化。
俄罗斯与中亚成员国间的能源合作改变了以往单一过境运输的合作方式,加大了对能源领域的投资力度。
例如,2002年俄罗斯对吉投资1710万美元,同比增长4.7倍,占当年吉吸引外资总额的15%。
2003年5月,俄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分别与吉塔两国签署了为期25年的天然气合作协议。
2004年6月,俄卢克石油公司同乌签署产品分割协议,由该公司投资10亿美元,联合勘探和开采油气,产量将达每年88亿立方米。
第三,能源合作是中国能源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近10年来中国油气勘探投入不足,新增石油储量满足不了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
因此,在中国实行可持续发展的大战略背景下,加强与俄罗斯和中亚四国在能源领域的合作是西部大开发战略能否顺利实现和确保中国能源安全的关键所在。
第四,基于特殊的地缘优势和各国具体的能源政策,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间的能源合作将是长期和互利共赢的。
2004年乌兹别克斯坦驻华大使尤苏波夫在接受记者专访时曾表示,能源是中乌合作的重要领域。
尤苏波夫说,乌兹别克斯坦60%的领土蕴含石油和天然气,目前在5个地区的工业油气资源已经探明并建成了约200个油气田,乌方希望,中国公司在乌兹别克斯坦投标能源合作项目[3]。
2005年5月在乌总统卡里莫夫访华期间,乌国家石油天然气公司与“中石油”签署建立投资总额为6亿美元合资企业的协定,这是两国能源合作迈出的重要步伐。
在2004年9月中俄总理第九次会晤期间,中俄在油气合作方面达成了四点共识:
第一,普京表示,俄将坚定不移地加强与中国在石油天然气领域的合作;第二,俄方表示,将通过充分论证确定远东石油管道走向,不管采取何种规划方案,都将积极考虑将石油管道通往中国;第三,双方一致同意增加陆路石油贸易,使俄通过铁路向中国输出石油的总量在2005年达到1000万吨,并争取在2006年达到11500万吨;第四,双方决定尽快制定天然气合作开发计划。
2005年7月8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在英国出席八国峰会期间明确表示,连接西伯利亚油田和远东港口的输油管道建成后,俄罗斯将优先向中国而不是向日本供应石油。
由此可见,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间的能源合作必然是长期的,同时也一定是双赢的。
二上海合作组织区域经济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各国政府的积极努力下,上海合作组织贸易投资便利化建设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中。
但是由于各成员国间还存在着一些利益分歧,贸易投资便利化进程的推进绝不会是一帆风顺的。
第一,各国对开展区域经济合作期望的不同造成合作掣肘。
确保能源进口的多元化战略及在新亚欧大陆桥上的枢纽地位是中国最大的利益所在。
哈、吉、塔三国对贸易投资便利化期望很高,尤其重要的是要吸引中方投资,联合开发资源性产品,实现他们的“能源富国”战略。
但是由于中亚地区历来是俄罗斯的战略后方,任何一个国家在该地区影响的加大都会触动俄罗斯敏感的神经,中俄在该组织中的合作关系十分微妙。
乌兹别克斯坦的主要贸易伙伴在西方,参加该组织主要是基于安全考虑,在西方和俄罗斯之间寻找平衡点。
第二,某些成员国间根本利益无法调和。
能源、运输领域是区域经济合作的主要领域,但在具体合作项目的落实过程中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困难。
例如,为了实现能源出口渠道多样化,中亚国家正在积极寻求绕开俄罗斯的输油输气管道,铺设东线和西线管道。
因此,中国与中亚国家在油气开发和油气管道铺设方面的合作会给俄罗斯带来一定的利益损害。
另外,新亚欧大陆桥的开通也对第一亚欧大陆桥形成竞争关系,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俄罗斯方面采取了各种措施,包括大幅度降低运费,吸纳过境货流等。
第三,区域内的次区域、跨区域经济组织大量存在,弱化了上海合作组织的经济职能。
目前,上海合作组织区域经济合作主要面临来自欧亚经济共同体、亚欧会议、亚洲银行中亚区域经济合作机制的挑战。
欧亚经济共同体的一体化程度已经达到一定水平,目前已经统一了60%~70%的商品关税,还实现了统一的增值税和统一协调的铁路运价,成员国的合作水平已经大大超过了上海合作组织贸易投资便利化阶段。
亚欧会议虽是一个政治经济论坛,但提出了较为系统和完整的贸易投资便利化计划。
其中《亚欧贸易便利行动计划》确定了亚欧开展贸易便利化合作的目标、原则、优先领域和执行机制,还涉及投资促进措施和投资的政策法规等内容。
亚洲银行已投资200万美元用于中亚海关协调委员会的工作,并开始向吉尔吉斯斯坦等国的基础设施项目提供长期贷款。
表4 2002~2004年哈、乌、吉、塔四国对外贸易额 (单位:
亿美元)
哈萨克斯坦
乌兹别克斯坦
吉尔吉斯斯坦
塔吉克斯坦
合 计
2002年
160.40
57.00
10.60
-
-
2003年
212.30
66.87
12.98
16.79
308.94
2004年
328.80
86.69
-
-
-
资料来源:
上海合作组织区域经济合作网站(http:
//www.sco.cc-)。
由于这些组织已经先于上海合作组织启动了贸易投资便利化进程,因此,如何使上海合作组织的贸易投资便利化目标尽快落到实处、使各国分享区域经济合作所带来的好处是上海合作组织推进区域经济合作进程中面临的一个重大而又迫切的问题。
第四,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普遍不高且参差不齐,影响贸易投资便利化的推进,造成相互投资规模小且贸易量不大。
在六国中,中俄两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最高,其他四国与中俄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
哈、吉、塔、乌的经济发展水平比较接近,且经济结构相似,如基本以自然资源产品的出口为主。
因此,在区域经济合作中竞争多于互补,这也将影响区域经济合作的推进。
正是由于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在推进贸易投资便利化的过程中,各国势必会从本国实际利益出发,强调各自的难处,加大了区域经济合作的难度。
另外,由于受各国经济实力的约束,相互间的投资规模很小,这样受投资驱动的贸易量也不大。
第五,区域贸易依存度小,难以真正带动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
上海合作组织各成员国间的贸易规模虽然正在逐年扩大,哈、吉、塔、乌四国对区域贸易依存度高于中俄两国,但由于四国的整体贸易规模有限,难以对区域内贸易做出较大贡献(见表4),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区域经济合作的效果。
三上海合作组织区域经济合作未来发展路径
为了加快上海合作组织区域经济合作的步伐,尽早给各成员国人民带来福祉,继续加强区域内经济合作势在必行。
(一)积极推动未“入围”国家的“入世”进程
中吉两国应积极推动哈、俄、乌、塔四国加入WTO,只有各国都“入围”,才能真正找到“共同语言”,贸易投资便利化进程中的一些问题才会迎刃而解。
因为加入WTO后各国将不断改革和完善市场经济体系,减少贸易壁垒与障碍,实行更加开放的贸易投资政策。
(二)继续加速机制化建设进程,落实相关协议
2004年启动的北京秘书处和塔什干地区反恐怖机构,成为保障该组织顺利运作的有效集体机制,表明上海合作组织已经完成了初创时期的机制建设,进入了务实合作的新阶段。
但是,上海合作组织毕竟是一个新生集体,在未来多边合作中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因此,该组织的机制化建设也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同时还要加快落实已签署的相关协议,使各国人民享受区域合作所带来的利益。
(三)以双边合作促进多边合作的发展,加强双边与多边经济合作
从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间经贸发展的实际情况看,各国间的双边经济合作都有了很好的基础,而多边经济合作则刚刚起步。
这就需要该组织逐步通过双边经济合作促进多边经济合作,相互补充。
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应在双边经贸合作的基础上确定一些区域经济合作的优先领域,而这些领域的确定既要符合上海合作组织的基本发展方向和目标,又要符合各国的根本利益。
例如,连接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的石油管道已于2005年12月竣工,中、哈、俄三国石油管道有望在不远的将来实现联网。
(四)利用点轴开发模式,促进沿桥经济发展
点轴开发理论中的点就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各级结点(各级城镇),轴包括各种交通线、动力供应线、水源供应线、通信线路等各种线状基础设施,而以交通线为主。
新亚欧大陆桥的开通将中国一些西北重镇和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的中心城市连接起来形成以这些城市为依托、沿新亚欧大陆桥为轴线串联起来的经济发展网络,这样既可以发挥各级中心城市的作用,又可以实现线状基础设施与经济布局的最佳结合,由点及线再到面,从深度向广度发展。
建立沿桥地区的经济增长中心,将促进沿桥地区经济的发展,也有助于推动上海合作组织区域经济的合作。
(五)培育增长三角,发展经济合作带
增长三角模式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产生的一种新型次区域经济合作模式,是指三个或若干个在地域上相邻、生产要素上互补的国家或地区以各自的增长极(城镇)为极点形成的经济合作带(区)。
中国与相邻的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具有形成增长三角的条件和基础,特别是跨国河流———伊犁河流域自然区位好、经济发育程度高、交通运输便捷、开放程度高,已经具备了形成增长三角的条件。
在该地区的霍城县、伊宁市和潘非洛夫三座城市之间可率先形成一个规模较小、联系紧密和以边境贸易为主要交流方式的初级经济增长三角。
此外,可能出现的增长三角还有:
塔城—裕民—阿克斗卡(哈)、阿拉山口—博乐—德鲁日巴(哈)等。
随着这些增长三角的发展,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还可建立乌鲁木齐—阿拉木图—比什凯克“增长大三角”。
(六)鼓励跨国公司参与区域经济合作
根据上海合作组织区域经济合作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通过投资带动双边贸易的发展将成为未来双边以及区域经济合作的基本方向。
目前,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间的相互直接投资规模较小,缺少大量像美国等西方国家那样具有极强竞争能力和风险抵御能力的大型跨国公司。
因此,一方面要推动企业融入国际市场,充分利用外国资本、资源、技术和人才,实施“走出去”战略,发展壮大自己;另一方面各国政府要制定支持和扶持政策,打破贸易壁垒,使企业能真正“走出去”。
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已经为各成员国企业间的相互直接投资提供了一些基本的前提条件。
随着贸易投资便利化的推进,各国的投资政策法规将不断完善,这将为企业开展跨国投资提供良好的法律环境。
在大力发展跨国公司的同时,应调整策略,采取多种多样的投资和贸易方式,如境外加工贸易、资源开发性投资等,加大开拓市场力度,进一步提升经贸合作水平。
总体来看,上海合作组织已形成的政治、军事、安全合作机制为区域经济合作提供了政治安全保障;成员国经济结构上较强的互补性以及丰富的能源储量为区域经济合作奠定了经济基础;各国的地缘经济利益对区域经济合作产生了内在需求;各国快速的经济增长为区域经济合作创造了良好条件。
与世界其他区域贸易安排相比,上海合作组织区域经济合作还刚刚起步,尽管存在许多困难,但从长远发展来看,该组织的区域经济合作将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责任编辑:
李丹琳)
(作者均系东北财经大学经济学博士研究生。
)
注释:
[1]李刚,刘华芹主编:
《上海合作组织———加速推进的区域经济合作》,中国海关出版社2004年版,第132页。
[2]徐小杰:
《新世界的油气地缘政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34~35页。
[3]新华网2004年6月16日。
《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6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