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树思源党恩如海修改稿模板.docx
《大树思源党恩如海修改稿模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树思源党恩如海修改稿模板.docx(7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树思源党恩如海修改稿模板
大树思源党恩如海
——汉源县七一中学学校文化建设方案
第一部分学校文化的整体设计
汉源县七一中学地处汉源县大树镇,位于大渡河中游南岸,文笔山下,全镇的地理位置在北纬29°18′,东经102°39′,最高海拔1568米,山脉连绵起伏,山水相依,灵山秀水环绕学校。
学校创建于1906年,她的前身是“泸江书院”,已有上百年的历史。
民国二十年,因位于越西县北,又称“国立越西县北区小学”。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前后承办过几届简师班。
新中国成立后,改名为“大树中心小学”。
1968年创办初中班,1978年命名为大树中学,1983年命名为“汉源县第四中学”(在原校址)。
悠久且厚重的历史,巍峨的高山、潺潺的名水给学校的发展带来了智慧、灵气与底蕴。
天然之灵气、山水之智慧、人文之底蕴,是汉源县七一中学文化建设的天然宝库。
我们根据“汉源县七一中学”所拥有的“大山、大水、大树、大恩”的现实条件,结合学校的办学传统历史与、灾后重建、共产党人的无私奉献、山水的品性、大树镇的历史和汉源的文化内涵,确立了“大树思源,党恩如海”的文化主题,并以这一主题为统领,从价值体系、学校管理、实践过程、环境文化等四个层面,系统设计了汉源县七一中学学校文化的建设方案。
本方案力求融入的八大元素
根据新建汉源县七一中学的主要特点,本方案的设计将力求体现以下八大元素。
(一)灾后重建的大爱情怀
汉源县七一中学的重建牵动着无数人的目光,凝聚着无数人的关爱。
汉源县七一中学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在无数人的“大爱”情怀中熠熠生辉,茁壮成长。
本方案将充分考虑学校灾后重建的这一特点,在学校价值文化、管理文化、实践文化和环境文化中渗透和体现“大爱”精神,使新建的汉源县七一中学成为一所充满“大爱”精神的中学。
(二)中共党员的无私奉献
大灾之后,中共党员立即行动,为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竭尽所能,无论是捐钱捐物,还是战斗在第一线,都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表现出了共产党人应有的风范,发挥出了共产党人的模范带头作用。
这所学校是共产党员捐建的崭新学校,是共产党员无私奉献的见证。
本方案的设计,将充分考虑中共党员对这所学校的无私奉献,在学校文化建设中渗透党的思想和精神,使新建的汉源县七一中学成为一所秉承中共党员奉献精神的中学。
(三)饮水思源的报恩情愫
党的恩情、国人的大爱,给了汉源县七一中学新生,赋予了汉源县七一中学新的文化内涵。
在这些文化内涵里,饮水思源的感恩之心成了其中的应有之义。
本方案的设计,将充分考虑汉源县七一中学人的感恩情愫,在文化建设中融入感恩元素,以引导一代又一代的汉源县七一中学人牢记党和政府等帮助过自己的所有组织与个人,使新的汉源县七一中学成为一所具有浓厚感恩文化的中学。
(四)灵山名水的精神隐喻
大树镇群山环绕,大渡河水日夜奔腾,山是大地的德性,水是生命的源泉。
历代的文人、哲学家和科学家,赋予了山水的许多内涵,于是,厚德之山与生命之水具有了厚重、宽容、坚韧、智慧、灵动、柔和与力量等精神品性。
学校以山水文化为基调,表达党恩如海的浓郁情感。
本方案的设计,将充分考虑山水的精神隐喻,使新建的汉源县七一中学成为一所厚重、宽容、坚韧、智慧、灵动的中学。
(五)德慧双修的教育追求
山水,厚重坚挺、兼容并包且灵动聪慧,隐喻着人类生活中的高尚德性与大智大慧。
这种德慧双修的精神隐喻,给学生的培养目标和教师的教育艺术提出了新的要求,提供了新的借鉴。
本方案的设计,将充分考虑山水文化在“厚德坚韧、智慧灵动”等方面的精神隐喻和对教育的启迪,引导教师和学生不断增长自己的德性与智慧,不断提高自己的品性与学识,使新建的汉源县七一中学成为一所德慧双修的中学。
(六)现代大气的办学条件
新建的汉源县七一中学,在校园布局、设备设施、房屋修建等多方面,具有现代大气的特点。
本方案的设计,将充分考虑新学校的基本建筑风格和现代大气的特点,使学校的价值文化、管理文化、实践文化和环境文化等,符合现代大气的要求,使新建的汉源县七一中学成为一所现代大气的中学。
(七)汉源大树的本土资源
汉源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遗产,大树镇是古代的军事要地和“南方丝绸之路”灵关道上的驿站之一。
太平天国将领石达开率军西征,曾在此与清军鏖战数月,街后“禹王宫”就是当年清军集体屠杀太平军将士眷属处,曾立有“鲸鲵封处”石牌。
工农红军长征时,左权将军率部在此佯攻,掩护红军主力强渡大渡河成功。
1966年4月,彭德怀同志路过汉源,专程走访大树,给大树人民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
大树镇的山水更是学校独特的文化资源。
因此,本方案的设计,将充分考虑和融入汉源与大树镇的本土资源,把大树镇的文化和中国共产党的基本精神融合成新的汉源县七一中学的文化内核,使新建的汉源县七一中学成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党的思想的中学。
(八)大树中学的人文资源
汉源县七一中学的前身是初等小学校,创建于1906年,她的初名是“泸江书院”,已有上百年的历史。
民国二十年,因位于越西县北,又称“国立越西县北区小学”。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前后承办过几届简师班。
新中国成立后,改名为“大树中心小学”。
1968年创办初中班,1978年命名为大树中学,1983年命名为“汉源县第四中学”(在原校址)。
学校悠久的历史,是学校进行文化建设必须关注的重要资源,
汉源县七一中学
文化建设力求实现的四大目标
本方案的设计,在充分考虑以上七大元素的基础上,根据新学校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力求达成以下四大目标。
(一)构建“大树思源,党恩如海”的文化价值新体系,创建汉源县七一中学文化新品牌
以“大树思源,党恩如海”为学校文化品牌创建的新平台,根据学校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新需要,建立、丰富和完善学校新的价值文化,构建汉源县七一中学价值文化的新体系,创建汉源县七一中学文化新品牌。
(二)建设“大树思源,党恩如海”的文化管理新体系,创建汉源县七一中学管理新文化
以“大树思源,党恩如海”为基本追求,建立、丰富和完善学校新的管理机制、制度与策略,形成新的更能适应学校发展的管理新体系,创建汉源县七一中学管理新文化。
(三)完善“大树思源,党恩如海”的文化实践新体系,创建汉源县七一中学实践新文化
以“大树思源,党恩如海”为基本理念和主要追求,建立、丰富和完善学校新的教学模式和德育模式,逐步丰富其内容,提升其品质,具象其策略,形成汉源县七一中学实践新文化。
(四)优化“大树思源,党恩如海”的环境文化建设新体系,实现汉源县七一中学环境文化建设的新追求
以“大树思源,党恩如海”的价值追求为主线和特色,对校园环境进行系统设计,以进一步提高校园环境的价值引领作用,增强校园育人功能,实现“汉源七一中学”文化环境建设的新追求。
汉源县七一中学
文化建设力求体现的六个特点
根据上述精神,本方案设计的校园文化,将力求体现以下六个特点。
(一)党恩似海
由于学校是由特殊党费捐建的,学校的重建是党恩的再现。
因此,本方案将在校园文化内容、文化景观的布局上以及基础色调上,突出党恩似海的特点。
(二)兼容并包
兼容并包是山水的特点。
本方案的设计,将在文化价值体系的建立、文化环境建设内容的选择、景观风格的选用等多方面,体现兼容并包的特点,以突出“大树思源,党恩如海”的文化特色。
(三)智慧灵动
智慧灵动既是山水的特点,也是中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特征。
本方案的设计,将在文化内容的选择、色彩的选用、构图造型等多方面,体现智慧灵动的特点,以进一步挖掘山水文化的内涵。
(四)现代大气
学校文化的内涵与品位,取决于与办学条件和教育改革等的匹配水平。
本方案设计的校园文化,将力求与现代大气的办学条件和现代教育的改革潮流相匹配,在功能使用和理念建设等方面,充分体现现代大气的特征。
在用语、色彩、构图、内容等方面,力求体现汉源县七一中学现代大气的追求。
(五)典雅博大
汉源县七一中学地处大树镇,毗邻汉源市。
所处环境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浓厚的人文色彩。
长长大渡河、巍巍大山脉,流淌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文化精神,蕴含着我们祖先的博大智慧。
本方案的文化设计,将力求引入大树镇、汉源市厚重的文化,灵山名水博大的智慧,在内容、色彩、造型等多方面体现典雅博大的特点。
(六)大爱感恩
大爱成就新校,感恩谱写大爱。
大爱、感恩,既是中华文化的主旋律,更是“七一中学”师生代代相传的重要精神。
本方案将结合特大灾难、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相关内容,在文化内容和环境建设的设计上,体现大爱情怀和感恩情愫,倡导大爱精神,营造感恩文化,在展现似海党恩和水文化的基础上,打造“大爱学园”和“感恩学园”。
汉源县七一中学
文化建设的四大体系
本方案将围绕“大树思源,党恩如海”这一文化主题,在价值文化、管理文化、实践文化和环境文化等四个方面,建立和完善彼此呼应的文化体系,以形成汉源县七一中学学校文化的合力与品牌。
一、汉源县七一中学的文化价值体系
(一)文化主题
1.诉求语
大树思源党恩如海
2.主要内涵
“大树思源”——
“大树”,既指汉源县七一中学所在的大树镇,也代指自然界中根深叶茂的大树。
“思源”,出自成语“饮水思源”,原意是指喝水的时候想起水是从哪儿来的,比喻不忘本。
出自庾信《徵调曲》:
“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
”
“大树思源”主要有三层意思:
一是大树镇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汉源县,大树镇感恩汉源县;二是大树人民和汉源县七一中学的师生感恩中国共产党,永远不会忘记党的大恩;三是大树人民像自然界的大树一样,感恩养育自己的山山水水。
“党恩”。
党的恩情。
此处主要指中国共产党对灾区人民特别是重建汉源县七一中学的恩情。
“如海”,像海一样博大而深邃,此处主要指恩情难以言说,无法估量。
“党恩如海”,一是指“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共产党对全国人民有着大海一般的恩情;二是指共产党对四川汶川“5.12”特大地震灾区人民的恩情、对汉源县七一中学的师生们的恩情博大而深邃。
“大树思源,党恩如海”,感受博大、深邃的似海党恩,饮水思源,发愤图强,造就具有山水和大树一样情怀的、知恩图报的汉源县七一中学师生。
3.主要意图
(1)突出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大爱”情怀和似海党恩。
(2)突出学校所在的社区环境大山、大水和大树文化的基本特点。
(3)明确学校的文化追求和育人方向。
(4)弘扬传统文化。
(二)办学追求
1.诉求语
并育兼善钟灵毓秀
2.主要内涵
“并育”,指一齐发育,引申为竞相发育。
《中庸》云: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小德川流,大德敦化。
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
”正是“万物并育”,才有繁盛活泼的生态。
正如水一样,兼容并包,一视同仁,滋润万物。
此处主要指关爱每一位学生,促进不同学生的共同发展。
“兼善”,关爱一切个人和事物。
这既是水的品性,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墨子认为,如果人们能够爱他们的父母如自己的父母,爱他们的儿女如自己的儿女,爱他人的家庭如自己的家庭,爱他人的国家如自己之国家,那么战争就会停息,整个社会就会趋于安定。
所以,墨子主张“兼爱”,或者称为“兼善”。
墨子所提出的各种政治主张中,“兼善”是基础。
《孟子·藤文公下》说“墨氏兼爱”,《尸子·广泽》说“墨子贵兼”,这些说法都说明了这一点。
墨子的“兼善”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
“钟灵毓秀”,钟:
凝聚,集中;毓:
养育。
凝聚了天地间的灵气,孕育着优秀的人物。
指山川秀美,人才辈出。
语出陆以湉《冷庐杂识·神缸》:
“天台为仙境,为佛地,无怪钟灵毓秀,甲於他邑。
”
“并育兼善,钟灵毓秀”。
热爱所有学生,促进不同学生的共同发展;钟爱天下万物,滋养所有生命;凝聚天地灵气,培育优秀人才。
3.主要意图
通过“并育兼善,钟灵毓秀”的办学追求,具象“大树思源,党恩如海”的文化主题。
因为这既是大山、大水、大树等的最大特点,也是党恩如海的真实写照。
(三)育人目标
1.诉求语
上善若水智勇共存
2.主要内涵
“上善若水”,语出《老子》: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意思是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此处是指学校教育应当引领师生追求像水一样兼容并包、柔和静美、默默奉献、坚韧持久、智慧灵动的美好品性。
“智勇共存”,“智”,聪明、见识、学养;“勇”,形声,从力,甬(yǒng)声,本义是果敢、胆大。
《说文》:
“勇,气也。
”“智勇共存”,是指聪明、见识、学养和果敢、刚毅等协调发展。
“上善若水,智勇共存”。
培育“兼容并包、柔和静美、默默奉献、坚韧持久、智慧灵动、果敢刚毅”的汉源县七一中学师生。
3.主要意图
围绕办学追求和文化主题提出育人目标,以形成学校的文化建设体系,突出山水文化和大树特色。
(四)育人理念
1.诉求语
从善如流兼容并包
2.主要内涵
“从善如流”,从:
听从;善:
好的,正确的;如流:
像流水一样,比喻迅速。
形容乐于听取正确的意见,接受善意的规劝,像流水那样快而自然。
语出《左传•成公八年》:
“君子曰:
‘从善如流,宜哉!
’”此处主要指吸收一切优秀经验和建议,促进师生发展。
“兼容并包”,容:
容纳;包:
包含。
把各个方面全都容纳包括进来。
语出《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故驰骛乎兼容并包,而勤思乎参天贰地。
”此处主要指以海纳百川、开放大气的胸襟培育全面发展的学生。
“从善如流,兼容并包”,吸收一切优秀经验和建议,促进师生的全面发展;以海纳百川、开放大气的胸襟,培育全面发展的学生。
3.主要意图
紧扣山水与大树的特点和“党恩似海”的文化主题提出育人理念,以突出学校的文化特色。
(五)校训(校训)
1.诉求语
饮水思源自强不息
2.主要内涵
“饮水思源”,喝水的时候想起水是从哪儿来的。
比喻不忘本。
公元544年,梁元帝派庾信出使西魏。
可没多久,梁朝被西魏灭掉。
西魏王非常赏识庾信,就留他在西魏的国都长安做官。
庾信不愿意,可是又走不了。
他在长安一直住了近30年,心里非常思念故土。
他曾在《徵调曲》中写道:
“落实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
”表达了他对故土的思念之情。
这句话后来就演变成“饮水思源”这个成语。
“自强不息”,源自《周易》: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意思是奋发图强,永不停止。
“饮水思源,自强不息”,不忘故土,铭记党恩,永远感激帮助过自己的一切人事和自然,不断地积淀美好善良的品格与德性,奋发图强,永不停止。
3.主要意图
结合汉源七中的优秀传统和“大树思源”的文化主题提出“饮水思源”的校训;结合山水与大树的坚韧和共产党人的品性,提出“自强不息”的校训。
(六)教风
1.诉求语
启迪有方爱生育人
2.主要内涵
开导、启发学生方法得当;热爱和教育好每一个学生。
3.主要意图
结合汉源县七一中学的要求和山水、大树文化提出教风,以强化“汉源县七一中学”的文化特色。
(七)学风
1.诉求语
宁静致远精益求精
2.主要内涵
“宁静致远”,源自诸葛亮的《戒子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意思是说,君子的操守,应该恬静以修善自身,俭朴以淳养品德。
不澹泊就不能明晰志向,不宁静就不能高瞻远瞩。
此处主要指学生们应当学会并坚持潜心静气,认真学习,努力笃行,使自己拥有远大的抱负和宏大的理想,立志为祖国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精益求精”,精:
完美、好;益:
更加。
好了还求更好。
语出《论语·学而》,“《诗》云: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其斯之谓与?
”宋·朱熹注:
“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复磋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
”此处主要是指学生们在老师们的引领下,勤奋学习,刻苦用功,力争使自己的学习“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宁静致远,精益求精”,潜心静气,志向远大,追求更好,力求完美。
3.主要意图
结合文化主题和汉源县七一中学的传统提出学风,以强化学校的文化特色。
二、以“大树思源,党恩如海”为核心的学校管理文化
1.完善“大树思源,党恩如海”的管理规范
(1)以“并育兼善,钟灵毓秀”的办学追求、“和顺静美,灵雅坚韧”的校风要求,完善《“大树思源,党恩如海”校园行为规范》、《“大树思源,党恩如海”学生行为规范》、《“大树思源,党恩如海”干部行为规范》和《“大树思源,党恩如海”校园管理规范》等。
(2)以“从善如流,兼容并包”的育人理念,完善《“大树思源,党恩如海”课堂教学规范》、《“大树思源,党恩如海”学生辅导规范》、《“大树思源,党恩如海”德育工作规范》、《“大树思源,党恩如海”艺体工作规范》、《“大树思源,党恩如海”特长生培养规范》和《“大树思源,党恩如海”课程评价规范》等。
(3)以“启迪有方,爱生育人”的教风要求,完善《“大树思源,党恩如海”教师学习规范》、《“大树思源,党恩如海”教师培养规范》和《“大树思源,党恩如海”教师评价规范》等。
(4)以“宁静致远,精益求精”的学风要求,完善《“大树思源,党恩如海”学生课前预习规范》《“大树思源,党恩如海”学生课堂学习规范》、《“大树思源,党恩如海”学生作业规范》、《“大树思源,党恩如海”学生思维训练活动规范》和《“大树思源,党恩如海”学生课外自主学习规范》等。
(5)以“饮水思源,自强不息”的校训和“上善若水,智勇共存”的育人目标等为指导,完善《“大树思源,党恩如海”学生学业水平评价规范》、《“大树思源,党恩如海”学生校园活动能力评价规范》、《“大树思源,党恩如海”学生修养品性评价规范》、《“大树思源,党恩如海”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规范》《“大树思源,党恩如海”学生成长激励评价制度》等。
2.健全“大树思源,党恩如海”制度
(1)健全“大树思源,党恩如海”规范的执行监测制度。
(2)健全“大树思源,党恩如海”规范的执行评价制度。
(3)健全“大树思源,党恩如海”规范的执行奖励制度。
三、以“大树思源,党恩如海”为核心的学校实践体系
1.建设体现“大树思源,党恩如海”价值追求的课堂文化。
2.建设体现“大树思源,党恩如海”价值追求的德育文化。
3.建设体现“大树思源,党恩如海”价值追求的管理文化。
4.建设体现“大树思源,党恩如海”价值追求的课程文化。
5.建设体现“大树思源,党恩如海”价值追求的学生活动文化。
6.建设体现“大树思源,党恩如海”价值追求的教师发展文化。
四、以“大树思源,党恩如海”为核心的学校环境建设体系
以“大树思源,党恩如海”的价值体系为依托,以“党恩似海”“兼容并包”“智慧灵动”“现代大气”“典雅博大”“大爱感恩”为基本追求,整体规划和系统设计学校以“大树思源,党恩如海”为核心的环境文化建设方案。
第二部分
以“大树思源,党恩如海”为核心的环境文化建设方案
一、大门
(一)设计思路
与山水文化匹配,拉通设计校门口,基本风格为现代、大气、典雅、灵动、和顺、协调。
(二)主要内容
1.校名牌
汉源县七一中学(中英文)
配以中央组织部统一设计的“特殊党费捐建标识”和学校的校徽
2.呈现一副对联
饮水思源遍天下
党恩如海传千秋
(说明:
在门口突出文化主题。
)
二、进门后大梯步前
(一)名称
党恩如海
(二)设计思路
摆放特殊党费捐建标识,前面镌刻“党恩如海”四个大字,后面呈现捐建文章,共同展现“党恩如海,造福人民”的文化主题。
(三)主要内容
1.特殊党费捐建标识。
2.前面镌刻“党恩如海”。
3.后面镌刻捐建文章。
(资料由学校提供)
三、进门后大梯步右手边大树下
(一)名称
树魂台
(二)主题
以树为魂快乐成长
(三)设计思路
此处打造“树魂台”,主要有三层含义:
一是取意“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学校的重要功能是“树魂”,此处打造“树魂台”,有利于开门见山地强化学校的育人功能,引导师生培育高尚的人格与发展的灵魂;二是紧靠此处的大树,集中形成学校的大树文化,以引导师生解读大树精神,学习大树扎根土壤、吸取养料、伸展枝叶、顽强生长、荫蔽他人的大爱品质,培育高尚的人格;三是紧扣文化主题中的“大树思源”,突出大树不忘养育他的土地与自然等,为学校的感恩文化做铺垫。
为了突显上述三层含义,在设计风格上以“活泼灵动、绿色环绕、参天大树”为主格调,在大树下设置一块大石,大石上以大树为意象设置浮雕,上刻有关大树的诗文,以弘扬大树文化和学校的感恩情怀。
(四)主要内容
1.用一块大石头展示名称和主题
(1)名称
树魂台
(2)主题
以树为魂快乐成长
2.以大树为意象设置浮雕,浮雕上展现以下文字。
大树颂
参天大树,根深叶茂。
扎根土壤,顽强生长。
绿荫覆地,师生之福。
播撒芬芳,回报故土。
小鸟憩巢,嗷嗷待哺。
棋牌逗趣,相合丝竹。
风云变幻,遮雨避暑。
金风黄叶,玉龙竞舞。
斗转星移,傲然风骨!
参天大树,绽放幸福!
四、行政楼与综合楼之间的通道(过厅)
(一)名称
校魂厅
(二)主题
塑学校之魂强师生之本
(三)设计思路
这一大厅地处行政楼底楼,是师生、来宾流量最大的地方,应紧承特殊党费捐建标识和“树魂台”展示学校价值文化体系,以进一步诠释学校文化主题。
在设计风格上注重活泼灵动。
在内容上作以下安排:
两面大墙壁左面展示教师全家福和分班级的学生全家福,右面展示学校的价值文化,彰显文化主题。
(四)主要内容
1.左面墙壁设置“师生风采”专栏,主要内容如下:
(1)展示一句话
师生,书写大树教育的豪情
(2)展示教师全家福和班级学生全家福。
2.右面墙壁设置“文化点睛”专栏,主要内容如下:
(1)展示一句话
文化,彰显大树教育的追求
(2)展示学校的价值文化
●文化主题
1.诉求语
大树思源党恩如海
2.主要内涵
感受博大、深邃的似海党恩,饮水思源,发愤图强,造就具有山水和大树一样情怀的、知恩图报的汉源县七一中学师生。
●办学追求
1.诉求语
并育兼善钟灵毓秀
2.主要内涵
热爱所有学生,促进不同学生的共同发展;钟爱天下万物,滋养所有生命;凝聚天地灵气,培育优秀人才。
●育人目标
1.诉求语
上善若水智勇共存
2.主要内涵
培育“兼容并包、柔和静美、默默奉献、坚韧持久、智慧灵动、果敢刚毅”的汉源县七一中学师生。
●育人理念
1.诉求语
从善如流兼容并包
2.主要内涵
吸收一切优秀经验和建议,促进师生的全面发展;以海纳百川、开放大气的胸襟,培育全面发展的学生。
●校训、校风
1.诉求语
饮水思源自强不息
2.主要内涵
不忘故土,铭记党恩,永远感激帮助过自己的一切人事和自然,不断地积淀美好善良的品格与德性,奋发图强,永不停止。
●教风
1.诉求语
启迪有方爱生育人
2.主要内涵
开导、启发学生方法得当;热爱和教育好每一个学生。
●学风
1.诉求语
宁静致远精益求精
2.主要内涵
潜心静气,志向远大,追求更好,力求完美。
五、三个小苑
(一)教学楼中间靠近行政楼的小苑
1.名称
清源
2.设计思路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校力量源泉在于汇聚八方之爱,取名“清源”,既与文化主题中的“源”字和校名中“汉源”呼应;也隐喻所有师生永远不忘党恩,并以党恩作为力量源泉,不断进取,奋发努力。
在形式上,依据高低起伏的地势,艺术性地展示有关“活水”的名句。
3.主要内容
(1)展示“清源”名句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
(2)展示源源不断的活水楹联
●水惟善下能成海,山不争高自极天。
●知者虚怀如水净,高人清品与山齐。
●此心平静似流水,放眼高空看过云。
●若能怀水如名淡,应信春茶比酒香。
●取静于山寄情于水,虚怀若竹清气如兰。
●心有三爱,奇书骏马佳山水;园载四物,青松翠竹白梅兰。
●水深鱼极乐,林茂鸟知归。
●三春花满香成海,八月涛来水作山。
●风和日丽花争笑,水绿山青鸟赛歌。
●青山不墨千秋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