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生物一轮精品复习学案第4章 种群和群落单元复习必修3.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109102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15.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生物一轮精品复习学案第4章 种群和群落单元复习必修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版生物一轮精品复习学案第4章 种群和群落单元复习必修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版生物一轮精品复习学案第4章 种群和群落单元复习必修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版生物一轮精品复习学案第4章 种群和群落单元复习必修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版生物一轮精品复习学案第4章 种群和群落单元复习必修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生物一轮精品复习学案第4章 种群和群落单元复习必修3.docx

《版生物一轮精品复习学案第4章 种群和群落单元复习必修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生物一轮精品复习学案第4章 种群和群落单元复习必修3.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版生物一轮精品复习学案第4章 种群和群落单元复习必修3.docx

版生物一轮精品复习学案第4章种群和群落单元复习必修3

第4章种群和群落

【章节知识网络】

【章节巩固与提高】

一、选择题

1、下面关于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内蒙古草原上的全部牛是一个种群 ②池塘中所有的鱼是一个种群 ③稻田中所有的三化螟是一个种群 ④种群密度的决定因素是年龄组成、性别比例 ⑤种群密度的大小决定于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及迁出率

A.①③⑤   B.②④

C.②④⑤D.③⑤

【解析】①中全部“牛”及②中全部“鱼”包含有许多种牛或鱼,超出“同种生物个体总和”的范畴因而不属于一个种群。

③为单位空间中的“同种个体总和”,应属一个种群。

④中决定种群密度的应为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及迁出率。

【答案】D

2、(2012·三明模拟)下列有关种群与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其个体数量将不断增多

B.种群增长曲线为“J”型时,其种群增长率是先增大后减小

C.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群落中的物种数目的多少可用丰富度表示

D.森林中各种生物的垂直分层现象是由光照决定的

【解析】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其个体数量将保持相对稳定,A项错误;种群“J”型增长时,其种群增长率保持不变,B项错误;森林中植物的垂直分层现象是由光照决定的,动物的垂直分层现象由食物和栖息场所决定,D项错误。

【答案】C

3、以下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中的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亚热带生长的常绿阔叶林组成一个种群

C.马尾松林地中所有树木构成了生物群落

D.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而不是个体。

种群是指生活在同一区域的同种生物全部个体的总和,而亚热带生长的常绿阔叶林不是同一物种。

群落是由一个区域内的全部种群组成。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

【答案】D

4、某种群的年龄组成如甲图所示,增长曲线如乙图所示。

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甲图的年龄组成是增长型,在t2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组成

B.甲图的年龄组成是稳定型,在t2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组成

C.甲图的年龄组成是增长型,在t1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组成

D.甲图的年龄组成是稳定型,在t1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组成

【解析】图中,幼年个体数量较多,老年个体数量较少,这种年龄组成属于增长型。

在t1时期,种群的出生率高于死亡率,种群增长率最大。

【答案】ABD

5、在一片约33公顷(hm2)的林地内,调查者第一次捕获了25只大山雀,各用一个较重的铁环套在了大山雀的腿上作为标记,然后全部放掉。

第二次捕获了33只大山雀,其中有5只是有标记的。

据此推算,该林地中大山雀的种群密度(只/hm2)约为(  )

A.略大于165B.略小于165

C.略大于5D.略小于5

【解析】设种群数量为x,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则可知:

25/x=5/33可以计算出x=165。

结合题干信息:

标志物是一个较重的铁环,标记后会限制动物的正常活动,被捕获的概率会增加,因此算出的值比真实值偏小了,真实值要大于计算结果。

[来源:

Z.xx.k.Com]

【答案】A

6、(2012·安徽阜阳三中期末)如图为植物群落生长的分层现象,对此现象解释不正确的是()

A.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

B.决定这种现象的环境因素除光照外,还有温度和湿度等

C.种植玉米时,因植物群落分层现象的存在,所以要合理密植

D.在农业生产上,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现象,合理搭配种植的品种

【解析】植物的分层现象是群落的垂直结构的特征,而一块田地中的玉米是一个种群,不存在群落特征,C项错误;合理密植是为了削弱种内斗争以增加农作物产量,D项正确。

【答案】C

7、下图是对某地区某种动物种群结构的调查结果,其种群发展趋势是(  )

A.总量将增加      B.环境阻力不变

C.种群密度下降D.保持稳定型增长

【解析】根据坐标中种群年龄组成直方图可知:

该种群中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属于衰退型种群,由此可预测该动物种群的种群密度会逐渐下降。

【答案】C

8、种群是生态研究的一个重要单位,有关种群的正确叙述是(  )

A.种群是指一个生态系统中同种生物所有成熟个体的总和

B.一个呈“S”型增长种群中,种群增长率在各阶段是不同的,数量为K/2时增长率最大

C.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发展阶段

D.合理密植农作物时,其数量可以大于最大值即K值

【解析】种群指一个生态系统中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和;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应是处于稳定阶段;合理密植农作物时,其数量可以接近K值,但不能大于K值。

[来源:

学_科_网Z_X_X_K]

【答案】B

9、研究所对一条河流生态系统进行了几年的跟踪调查,发现某种鱼迁入此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增长率随时间的变化呈现如下图所示曲线,则在t1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类型、能反映该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分别是(  )

A.衰退型和①B.增长型和②

C.衰退型和③D.增长型和④

【解析】本题难度中等,主要考查学生对图形的转化能力。

增长率最大时单位时间内增加的个体数最多,增长率为0时,个体数目不再增加。

【答案】B

10、为研究酵母菌种群密度的动态变化,某同学按下表所列条件进行了甲、乙、丙和丁共4组实验,用1000mL锥

形瓶作为培养器皿,棉塞封口,在25℃下静置培养,其他实验条件均相同,定时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

根据实验结果绘出的酵母菌种群密度变化

曲线如图所示。

四条曲线对应的条件分别是(  )

实验组[来源:

Z|xx|k.Com]

培养液中葡萄糖

质量分数/%

4.0

4.0

0.8

0.8

培养液体积/mL

200

800

200

800

A.①—丁、②—乙、③—丙、④—甲

B.①—乙、

②—甲、③—丁、④—丙

C.①—甲、②—乙、③—丙、④—丁[来源:

学科网]

D.①—丙、②—甲、③—丁、④—乙

【答案】B

11、如图表示两个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的变化,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甲可表示在火灾后森林上进行的演替

B.甲的演替速度比乙的慢、历时长

C.甲中①、②处的物种组成不一定相同

D.若气候条件适宜,甲、乙均可演替成森林

【解析】题图中甲曲线表示次生演替,乙曲线表示初生演替,次生演替速度比初生演替的速度快、历时短,B项错误;火灾后森林上进行的演替为次生演替,但火灾前的物种与火灾后演替产生的物种不一定相同,A、C项正确;当气候条件适宜时,次生演替和初生演替均可演替成森林,D项正确。

【答案】B

12、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下列变化不可能发生的是(  )

A.群落的物种构成不断发生变化

B.只存在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C.物种总数起始增多然后趋于稳定

D.成熟阶段总生产量与总呼吸量相对稳定

【解析】群落演替指的是群落

的物种构成不断发生变化,物种总数不断增多,到成熟阶段,群落相对稳定。

群落演替过程既有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也有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答案】B

13、(2012·扬州调研)如图为两种生物种群的生长曲线,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按甲曲线增长的种群无K值,无种内斗争,增长率始终不变

B.按乙曲线增长的种群,到a点后种内斗争最为激烈,且增长率为零

C.按乙曲线增长的不同种群在同一环境下,b点时的增长速率不同,但均为最大值

D.甲曲线的数学模型为N1=N0λ′,其中λ代表增长率

【解析】λ代表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

【答案】D

14、下图表示3个共存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在图a和图b中,3个物种的资源利用状况不同。

下面是对图a中3个物种与图b中3个物种相比较的几种说法,正确的是(  )

A.图a中3个物种的种内斗争激烈,图b中3个物种的种间竞争激烈

B.图a中3个物种的种间竞争激烈,图b中3个物种的种内斗争激烈

C.如果资源有限,图a中物种2有被排除的危险,图b中物种1有被排除的危险

D.两图中的物种间的竞争激烈程度相等

【解析】在题图a和图b中,3个物种的资源利用状况不同,图a中种群之间资源交叉不多,所以种间斗争不激烈,种内斗争激烈。

图b中3个物种的资源交叉重合很多,所以种间竞争激烈。

【答案】A

15、如图为某一个足够大的山体,从山麓到山顶的生物群落的结构和该山体基带所在的地带到极地的生物

群落的结构比较示意图,下列对图的分析中错误的是(  )

[来源:

学*科*网]

A.图中X表示群落的垂直结构,图中Y表示群落的水平结构

B.该山体的垂直结构和其相应的水平结构具有相似性

C.图X中从上到下、图Y中从左到右构成群落结构的种群数目逐渐增多

D.影响图X所示结构的因素是温度,影响图Y所示结构的因素是阳光

【解析】该山体从山麓到山顶的生物群落具有垂直结构,影响垂直结构的因素不只是温度,还有湿度、风力、光照等;该山体基带所在的地带到极地的生物群落具有水平结构,影响水平结构的因素不只是阳光,还有地形的起伏和湿度的大小等,从题图中可以看出两种结构具有相似性;从山顶到山麓、从极地到山体基带构成群落结构的种群数目逐渐增多。

【答案】D

16、(2012·广州六校联考)早在宋代,我国就产生了四大家鱼混养技术。

下图表示某池塘中四大家鱼及其食物的分布,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四大家鱼在池塘中的分布现象是群落的水平结构

B.此图表明四种鱼类在能量流动上的关系为:

鲢鱼→鳙鱼→青鱼

C.鲢鱼和鳙鱼、青鱼和草鱼在混合放养时都是共生关系

D.若浮游动物大量死亡,鲢鱼数量在短时间会增加

【解析】根据图示可以看出鲢鱼、鳙鱼和青鱼在不同水层的分层现象是群落的垂直结构。

鲢鱼和鳙鱼之间不存在食物关系,也没有共生关系;青鱼和草鱼之间为竞争关系。

若浮游动物大量死亡,浮游植物数量增加,鲢鱼数量在短时间内会增加。

【答案】D

17、甲、乙、丙、三种萤火虫对环境条件的适应能力不尽相同。

它们分布区域的温度和湿度的

范围如图所示。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合理的是(  )

A.乙能适应的环境温度范围较甲窄

B.丙能适应的环境湿度范围较甲广

C.甲能适应的环境温度范围较丙窄

D

.这三种萤火虫有可能同时分布于温度、湿度范围很窄的同一栖息地中

【解析】由图可见,甲适应的温度范围窄而湿度范围广,乙适应的温度范围广而湿度范围窄,丙在温度和湿度适应范围介于二者之间,甲、乙、丙三者没有共同的交叉区域,因而三种萤火虫不可能同时分布在温度、湿度范围很窄的同一栖息地中。

【答案】C

18、土壤动物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习性,下图A、B、C、D4种土壤微型节肢动物分离收集装置中,最合理的是(  )

【解析】A项中的装置可造成类似高温、明亮的效果,对土壤动物造成不利刺激,使其趋向收集瓶,比较而言,是最合理的装置;其他三个装置对土壤动物造成的影响均不如A装置明显。

【答案】A

19、生活在一个生物群落中的两个种群(a、b)的数量变化如右图所示。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a种群与b种群为捕食关系,a种群依赖于b种群

B.a种群与b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程度由强到弱

C.a种群为“S”型增长,其增长受本身密度制约

D.b种群为“J”型增长,始终受到a种群的制约

【解析】分析图中曲线可知:

a种群与b种群不可能为捕食关系,因为a种群的消长与b种群的消长无关,因此a、b两种群可能为竞争,也可能没有直接关系。

另外从图中可直接判断出a种群增长曲线为“S”型,b种群增长曲线既不呈“S”型也不呈“J”型。

【答案】C

20、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气候、食物、天敌和传染病都将影响到大熊猫的种群密度

②在弃耕农田演替至森林过程中,物种丰富度和有机物总量均不断增加[来源:

学科网ZXXK]

③农田生态系统对太阳能的利用率高于森林生态系统

④与北极苔原相比,热带雨林抵抗力稳定性强、恢复力稳定性强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④D.①②③④

【解析】农田生态系统对太阳能的利用率低于森林生态系统,所以③是错误的,正确选项中不能包含③在内,这样通过排除法可知道答案为A。

【答案】A

21、某水池有浮游动物和藻类两个种群,其种群密度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如下图,若向水池中投放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丙),一段时期后,该水池甲、乙、丙三个种群仅剩一个种群。

下列关于该水池中上述三个种群关系及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和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

B.甲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

C.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

D.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

【解析】据图,甲和乙的关系为捕食关系,数量先增先减的为被捕食者(甲)——藻类,后增后减的为捕食者(乙)——浮游动物。

若向水池中投放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丙),一段时期后,乙被丙吃完,丙也会因食物的缺乏而死亡,故该水池甲、乙、丙三个种群仅剩一个种群为甲。

此外,丙和乙除捕食关系外,因生存空间相同而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

【答案】C

22、下列几组图中,能正确表示生存斗争、种间斗争、种内斗争、和竞争关系的是(  )

【解析】生存斗争包括生物与环境的斗争,种内斗争和种间斗争三种情况。

而种间斗争又包括捕食、竞争和寄生三种情况。

【答案】D

23、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  )

A.标志重捕法调查灰喜鹊种群密度时标志物脱

B.显微镜下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只统计计数室方格内的菌体

C.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密的地区取样

D.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

【解析】标志物脱落、致使第二次捕获的含标志的个体减少,计算结果会偏大,A错误;血球计数板统计酵母菌数量时,统计对象包括计数室方格内的和大方格线上的菌体(只计数大方格的相临两条边线上的酵母菌),如果只计算方格内的,会导致计算结果偏小,B正确;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或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要做到随机取样,如在较密集的地方取样或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均会使计算结果偏大,C、D错误。

【答案】B

24、生物群落甲、乙、丙含有数字1到8的物种,每个物种的密度不同,表中给出了这些物种的密度(个/m2)。

请指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群落

种群1

种群2

种群3

种群4

种群5

种群6

种群7

种群8

92

4

0

0

1

1

1

1

0

25

20

20

20[来源:

学&科&网]

5

0

0

0

65

20

10

3

2

0

0

A.当受到大规模害虫袭击且危害程度逐渐增强时,这些群落中受影响最小的是乙

B.当受到大规模害虫袭击且危害程度逐渐增强时,这些群落中受影响最大的是甲

C.在生物群落丙中,物种2、4、6之间最可能的关系是竞争

D.在生物群落丙中,物种2、4、6之间最可能的关系是捕食

【解析】生物群落是由若干个种群组成的有机结构,群落中物种的种类越多,个体间数量分布越合理,越有利于能量流动,其稳定性越大,反之则越小,因此,A、B选项正确。

分析群落丙中物种2、4、6的数目可知,其基本呈现数量金字塔型,则最可能的关系是捕食。

【答案】C

25、2010年夏季,四川和重庆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水灾,有关当地生物与环境之间关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持续降雨会引起当地生物种群增长曲线由“J”型变为“S”型

B.当地植物基因突变发生的某种新性状有可能适应水生环境

C.持续降雨导致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锐减,抵抗力稳定性减弱[来源:

Zxxk.Com]

D.水分是影响群落水平结构的重要生态因素之一

【解析】在自然条件下,由于环境资源是有限的,因此种群不可能按照“J”型曲线无限增长,而呈现“S”型曲线增长,这与特大水灾无直接关系。

【答案】A

二、非选择题

26、(2012·镇江质检)某兴趣小组通过单独培养A、B两种酵母菌,观察到了它们的种群数量在7天内的变化情况。

在此基础上,他们又提出了“混合培养A、B两种酵母菌,它们的种群数量的变化”的研究课题,并利用下列材料连续观察7天。

实验材料:

含A酵母菌的培养液、含B酵母菌的培养液、5%的葡萄糖溶液、试管、滴管、显微镜、血球计数板(计数板的使用不作要求)等。

(1)提出假说:

(2)探究实验步骤:

①。

②。

(3)怎样处理实验过程中出现的下列问题?

①如果实验时发现血球计数板的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数量过多,难以数清时,该如何处理?

②实验中在统计血球计数板每一方格中的酵母菌数量时,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如何计数?

【解析】本题考查教材中“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拓展。

(1)混合培养A、B两种酵母菌,其种群数量在一段时间内两种类型的酵母菌的种群数量都呈增长趋势,但由于两种类型的酵母菌在同一环境中竞争营养、生存空间等,将导致其中一种类型的种群数量保持稳定,另一种类型的种群数量大量减少。

(2)依据实验的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需要设置三组,实验的自变量是培养液中不同类型的酵母菌,因变量是种群数量的变化。

设计实验步骤要利用实验所提供的材料,根据教材中“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步骤设计;注意定时取样,用血球计数板测定三个容器内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并记录数据。

(3)若实验时发现血球计数板的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数量过多,说明培养液中酵母菌浓度较高,可对培养液适当稀释即可。

在用计数板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将相邻两条界线及相邻(两个)顶点上的酵母菌计算在内。

【答案】

(1)混合培养一段时间内两种类型的酵母菌的种群数量都增长,一段时间后A种群数量保持稳定,B种群数量大量减少

(2)步骤:

①在甲、乙、丙三个相同的容器中加入等量的5%的

葡萄糖溶液,分别接种等量的A种酵母菌、B种酵母菌和A

、B两种酵母菌,置于相同的适宜条件下培养

②定时取样,用血球计数板测定甲、乙、丙三个容器内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并记录数据

(3)①适当稀释培养液

②计数相邻两条界线及相邻(两个)顶点上的酵母菌

27、请回答关于种内与种间关系的有关问题:

(1)研究人员将S1与S2两个种群放在一起培养,在环境温度为T1和T2条件下,测得种群数量变化如图中A图与B图所示。

①S1种群与S2种群的关系是__________。

②如果环境温度是不稳定的,在一定频率下发生T1、T2的交替变化,S1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S2种群数量变化将会怎样?

试在图示的坐标中表示出来。

 

(2)科研人员对海洋某种食用生物进行研究,得出了与种群密度相关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如图所示。

分析图示回答问题。

①在________点时,种群的补充量最大,在________点时,表示种群的环境所允许的最大值(K值)。

②该图所示原理在海洋生物捕捞中的指导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A图与B图显示种群S1与S2在不同温度下共同生活时结果不同;T1=15℃时,S1占优势;T2=25℃时,S2占优势。

说明S1与S2种群间为竞争关系,同时也说明T1(15℃)时适合S1生存,T2(25℃)时适合S2生存,若在一定频率下发生T1、T2的交替变化,混合培养的S1与S2的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应正好相反。

(2)从种群密度图可以看出,B点时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自然增长率)最大,可使种群得到最大补充;D点时增长速率为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

若在种群数量快速增长阶段捕捞,既可以获得最大产量,又不会影响种群的持续增长,这一点可用于指导渔业生产。

【答案】

(1)①竞争 ②如图

(2)①B D ②可以根据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以及环境的容纳量确定最佳捕捞时机及最适捕捞量,实现每年既能捕捞到比较多的海洋生物,又不危及海洋生物种群以后的持续生存,实现可持续生产(或从具体每年的最大捕捞量、具体达到多少开始捕捞的角度回答问题亦可)。

28、某同学暑假放假期间,从事大豆田间管理,除感受到“粒粒皆辛苦”外,还尝试着将生物学的相关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请帮他完成以下内容。

[来源:

Zxxk.Com]

(1)如果他想比较一下自家大豆与别家大豆的数量,那么他应该_

_______。

A.一棵一

棵去数进行比较

B.用样方法估算出种群密度进行比较

C.用标志重捕法估算出种群密度

D.用调查法统计出往年数量进行比较

(2)若大豆田中有某种害虫,为降低其种群密度,你认为最好的方法是________。

A.一个一个去捉

B.喷洒农药

C.释放一种特定激素诱捕

D.从外地引入该害虫的天敌

(3)该农田中有一种从外地带来的昆虫,在短期内,该昆虫会呈________增长,最终将呈________增长。

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大豆与大豆田中的杂草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角度阐述除草的原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若人长期不种这块地,将会发生________演替。

自然状况下,发生的演替将使物种丰富度________,自我调节能力________。

【解析】

(1)植物种群数量一般用样方法调查。

(2)害虫防治一般用生物方法,激素诱捕快而简便,还不会影响当地环境。

(3)生物入侵后种群数量一般先呈“J”型增长,但由于环境压力,最终会呈“S”型增长。

[来源:

学§科§网]

(4)人类调节生态系统的最终目的是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5)弃耕农田发生次生演替,把单一的农田生态系统演替成为复杂的自然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增强。

【答案】

(1)B 

(2)C

(3)“J”型 “S”型 

环境空间及资源是有限的,天敌增多

(4)竞争 使能量持续有效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方面

(5)次生 增加 增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