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情况下病人的心理护理.docx
《不同情况下病人的心理护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不同情况下病人的心理护理.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不同情况下病人的心理护理
不同情况下病人的心理护理
一、急性病人的心理护理急性病人,是指那些发病急、病情重因而需要紧急抢救的病人。
过去有种错误的观点,认为急性病人病势危急,医护人员的任务就是以最佳的技术和最快的速度抢救病人,无须实施心理护理。
近十年来,随着抢救护理科学的形成和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对急性病人也同样需要进行心理护理。
因为急性病人不是面临生命威胁,就是遭受躯体伤残,心理正处于高度应激状态。
此时,如果进行良好的心理护理,就会缓和其紧张情绪,有助于转危为安。
否则,如果在病人心理上高度紧张之时,再加上抢救时的种种劣性刺激,就会加重病情,甚至造成严重后果。
队急性病人焦虑恐惧、紧张不安,渴望得到最佳和最及时的抢救,以便转危为安。
但急性病人的心理活动又是复杂的,多种多样的。
瞬间袭来的天灾、人祸或恶性事故等超常的紧张刺激,可以摧毁一个人的自我应对机制,出现心理异常。
一向自以为健康的人突然患了心肌梗塞或神志清醒和脑卒中等,也会因过分恐惧而失去心理平衡。
还有那些慢性疾病突然恶化的病人,易于产生濒死感,恐怖、悲哀、失助、绝望等消极情绪往往可以加速病人的死亡。
病情不同、年龄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不同、经济条件不同等也对病人的心理活动有影响。
因此,医护人员要善于具体分析每个急性病人的心理状态,以便有针对性地做好心理护理。
由于急性病人的主导心理活动是恐惧,因此,心理护理的中心任务是增强病人的安全感。
1.使病人感到医护人员可亲急性病人大都求医心切,一旦进入医院,顿有绝路逢生之感。
这时,医护人员应当做到紧张而又热情地接诊。
亲切而又耐心地询问,悉心体贴关怀周到,使病人感到在危难之时遇到了救命的亲人。
这种医患关系,对抢救过程能否顺利进行有极大的影响,直接影响抢救和治疗效果。
2.使病人感到医护人员可信医护人员娴熟的医疗操作技术和严谨的工作作风,不仅是赢得时间使病人转危为安的保证,同时对病人来说又是心照不宣的支持、鼓舞和依靠力量。
使病人感到可信、可敬,从而获得安全感。
3.使病人感到安全医护人员的医德和技术是病人获得安全感的基础。
为了帮助病人缓解心理冲突,减轻精神痛苦,医护人员还应针对每人病人的具体情况做好心理疏导工作。
对急性病人,无论预后如何,原则上都应给予肯定性的保证、支持和鼓励,尽量避免消极暗示,尤其是来自家属、病友方面的消极暗示,使病人能够身心放松,感到安全。
二、慢性病人的心理护理慢性病人因为需要承受长期的疾病折磨,经历漫长的病程所以往往产生极为复杂的心理活动。
慢性病人一开始大都有侥幸心理,即不肯承认自己真的患了疾病,迟迟不愿进入病人角色;一旦是确诊断,又易产生急躁情绪,恨不得立即服上灵丹妙药,于朝夕之间把病治好。
这时他们对自己的疾病格外敏感、格外关心,向医护人员寻根刨底,向病友“取经”,或翻阅大量有关书籍,渴望弄清疾病的来龙去脉,企图主动地把握病情。
但是,目前许多慢性疾病还没有令人满意的特效治疗方法,所以迫使广大慢性疾病患者只好无可奈何地去适应漫长的疾病过程。
慢性病人随着病情变化,有时高兴、有时悲伤、有时满意、有时失望;紧张、焦虑、忧愁、愤懑、急躁、烦闷等消极情绪也经常出现。
有些病人,由于长期的疾病折磨,人格特征也往往发生变化。
那种兴高采烈、生机勃勃的形象不见了,代之以动作迟缓、情感脆弱、谨小慎微、被动依赖、敏感多疑,自我中心等表现。
他们过分关注机体感受,过分计较病情变化,一旦受到消极暗示,就迅速出现抑郁心境,有时还可产生悲观厌世之感。
对慢性病人的心理护理,必须紧紧围绕慢性疾病病程长、见效慢、易反复等特点,调节情绪、变换心境、安慰鼓励,使之不断振奋精神,顽强地与疾病作斗争。
心理护理应当与生理护理结合进行,做到身心积极效应互相促进。
例如,慢性病人多出现疼痛、发热、呕吐、呼吸困难、心悸等症状,易引起不良情绪,医护人员应当亲切安慰,并及时妥善处理,病人自然就会情绪好转。
又如,慢性病人除每天口服药物外,还经常进行肌肉注射或静脉点滴,这对那些痛阈低的病人来说也常常引起焦虑。
技术熟练的护士常常取得病人的信赖,即说明其中也包含了心理护理。
再如病人的饮食,不仅要考虑到病人的营养需要和禁忌,也要讲究色、香、味、形、量以及就餐的环境条件等。
经验证明,在良好的心理护理配合下,病人不仅能遵嘱就餐,而且还有饮食疗法的意义。
另外,幽雅的环境、舒适的治疗条件,也具有心理护理的意义。
慢性病人大都空闲时间多,就根据他们的不同情况,组织必要的活动,如欣赏音乐、绘画、看电视、听广播等,活跃病房生活。
对于因病情反复和病程长而失去治疗信心的病人,更要多安慰、多鼓励;以垂危病人更要态度和蔼、语言亲切、动作轻柔,加强基础护理,使之生理上舒服,心理上也减轻对病危的恐惧。
三、手术病人的心理护理
(一)病人术前的心理与心理护理无论手术何等重要,也不论手术大小,对病人都是较强的紧张刺激。
病人意识到了这种紧张刺激,就会通过交感神经系统的作用,使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加,引起血压升高、心率加快,有的临上手术台时还可出现四肢发凉、发抖、意识域狭窄,对手术环境和器械等异常敏感,甚至出现病理心理活动。
我国的医学心理学工作者通过调查发现患者术前常有如下的心理活动,对手术一是害怕,二是担心。
怕的是疼痛与死亡,担心的是是否会出意外,是否会残废和毁容等。
他们反映,入院就盼早日手术,一安排手术日就惶恐不安,吃不下饭、睡不好觉,尽管在手术日的前一天晚上服用安眠药,仍难以入睡。
有位女病人,由于精神上过度紧张,刚被推进手术室就大汗淋漓、心跳加快、室上性心动过速发作,不得不改期手术。
在心脏科某病室,病友们给将临手术的病友送桃子罐头,用意是祝福病友能从阎王爷那里“逃”回来。
一旦有病友死在手术台上,后来做手术的病友就更加恐惧不安。
一次在心脏科的一个病室里,其中一个患先天性心脏病的女孩死在了手术台上,另外两个待手术的女孩就都偷偷写下了遗书。
大量临床观察和研究均证明,病人术前的这种恐惧和焦虑,将直接影响手术效果,如失血量大、愈合慢等。
而且,这种恶劣的情绪状态还易于引起并发症。
因此,术前的心理护理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为此应当进行术前心理咨询。
咨询应由有权威的医生和护士进行,耐心听取病人的意见和要求,向家属详细交待病情,阐明手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尤其要对手术的安全作肯定的保证,决不应向病人交待什么千分之一的危险性。
权威性的咨询对病人获得安全感极为重要,还要依据不同的病人,用其恰当的语言交待术中必须承受的痛苦。
如准备在局麻下做腹部手术,就应告诉病人术中牵拉脏器时会感到不适和牵拉痛,届时应有思想准备,并行深呼吸,努力放松,可以减轻疼痛等。
对术后如需用鼻饲管、引流管、导尿管及需在身上附加仪器者,术前也应向病人说明,使病人醒来后不致惧怕。
又如需作气管插管,或术后放置鼻饲管的病人,因将影响说话,应事先告诉他们到时如何表示自己的需求。
对于危险性大、手术复杂、心理负担重的病人,还要介绍有关专家是怎样反复研究其病情并确定最佳手术方案的,并突出强调他本人在手术中的有利条件等,使病人深感医护人员对其病情十分了解,对手术是极为负责的。
另外做过同类手术病人的信息,对术前病人的情绪影响较大,护士可有针对性地组织交流。
病房护士还应介绍手术医生和护士情况,在病人面前树立手术医生的威信,以增加病人的安全感。
在术前让病人看一下术后观察室,介绍一下术后护理措施也是有益的。
这些心理上的准备,对控制术中出血量和预防术后感染都是有益的和必要的,并可使病人正视现实,稳定情绪,顺应医护计划。
另据研究报道,术前焦虑程度对手术效果及预后恢复得快慢也有很大的影响。
资料表明:
有轻度焦虑者,效果较好;严重焦虑者,预后不佳;而无焦虑者,效果往往更差。
这是因为,无焦虑的病人由于对医生或手术过度依赖,过分放心,对生理上带来的不可避免的痛苦缺乏应有的心理准备。
由于病人对手术的环境和气氛极为敏感,印象又很深。
所以,手术室一定要整齐清洁,床单无血迹、手术器械要掩蔽。
一个手术室内最好只摆一张手术台,不宜几个手术台并排摆列,以免产生消极暗示。
病人也十分重视手术室医生和护士的举止言谈,因为他们一进手术室就失去了对自己的主宰,一切痛苦大小甚至包括生命如何,全都由医生和护士掌握了。
所以,医生和护士都应端庄大方、态度和蔼、言语亲切、使病人产生安全感。
术中医生的护士都应注意意识清楚病人的情绪变化,如心理过度紧张时应及时安慰。
器械护士必须手疾眼快地配合手术,医生之间要全神贯注、紧密合作,以减轻病人的痛苦。
手术室内不应闲谈嬉笑,也不要窃窃私语,相互之间谈话的声音应当轻柔和谐。
应尽量减少、减轻手术器械的碰击声,避免给病人的一切不良刺激。
在术中一旦发现病情变化或发生意外,医护人员要沉着冷静,不可张惶失措,以免给病人造成恐怖和紧张。
(二)病人术后的心理与心理护理病人经过手术,尤其承受大手术的人,一旦从麻醉中醒来,意识到自己已经活过来,颇感侥幸,这时他们渴望知道自己疾病的真实情况和手术效果。
由于躯体组织受到程度不同的损伤,都会体验到刀口疼痛,加之躯体不能自主活动,又怕刀口流血或裂开,多产生焦躁不安的心情。
开始,他们感到当前的痛苦难熬,过2~3天疼痛缓解之后,就又担心预后了。
因此,对术后病人的心理护理应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1.及时告知手术效果当病人回到术后室或是从麻醉中刚刚醒过来,医生护士应以亲切和蔼的语言进行安慰鼓励。
告诉他手术进行得很顺利,目的已达到,只要忍受几天刀口疼痛的痛苦就能恢复健康了。
这时,有的病人可能产生新的疑虑,不仅怕疼痛,更怕伤口裂开,发生意外。
胸腹部手术理应咳嗽排痰,他们却顾虑重重,甚至强忍咳嗽。
这时护士应当重复讲
产妇抚触婴儿对母婴的影响
【摘要】目的探讨产妇抚触婴儿对母婴的影响。
方法对抚触组100例、对照组100例产妇的泌乳量、睡眠质量、产后浆液性恶露消失时间及婴儿的体重增加和睡眠时间进行比较。
结果抚触组的产妇泌乳量和睡眠质量优于对照组(P<0.05),且产后浆液性恶露消失时间早于对照组(P<0.05);抚触组婴儿体重增加及睡眠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抚触有益于婴儿健康的发育,同时也有益于产妇的产后恢复,值得推广及应用。
【关键词】抚触;产妇;婴儿
婴儿抚触是指通过抚触者的双手对婴儿皮肤各部位进行有秩序、有手法技巧的抚摸,让大量温暖良好的刺激通过皮肤感受器传到中枢神经系统,从而产生良好的生理效应。
婴儿在出生时受到温暖羊水的抚触,分娩过程中接受了产道收缩所带来的这一特殊的按摩,出生后由于环境改变,寒冷、噪音的刺激,婴儿会感到不适应而恐惧、哭闹,给予婴儿亲吻、爱抚,甚至轻轻地拍拍婴儿都能使婴儿安静。
本文对200例产妇及婴儿进行了调查,旨在探讨产妇对婴儿进行抚触对婴儿及自身产后恢复的影响。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随机选择2004年1~12月在我院分娩的初产妇及新生儿各200例,产前检查无合并严重内外科疾病,既往无精神病史,均为单胎足月产。
包括平产和剖宫产,排除产后出血病例。
产后母婴正常,出生后皆行早接触、早吸吮达30min以上,实行24h母婴同室,按需哺乳,观察住院期间并追踪至产后1个月。
200例初产妇及婴儿进行随机分组,分为对照组和抚触组,每组100例。
抚触组的产妇在产前有专职人员向其宣传抚触的益处,知道正确的按摩手法,并发放抚触资料,以便母亲出院后能继续给婴儿进行抚触;对照组的产妇及婴儿按常规进行护理。
1.2操作方法
1.2.1抚触前的准备宜选择温暖、安静、舒适的房间,室温28℃以上。
抚触的时间安排在淋浴后、午睡或就餐前、2次进食之间,避免在婴儿疲倦、饥饿、烦躁时进行。
可以播放一些柔和的音乐。
1.2.2抚触时间抚触组婴儿出生后24h,每天2次,每次15min,在婴儿进食1h后进行。
对照组不进行任何抚触。
1.2.3抚触手法抚触手法采用标准抚触法。
为了减少摩擦和刺激而造成新生儿不适,抚触前需要温暖双手,倒一些强生婴儿润肤油于掌心,双手涂匀,轻轻在婴儿肌肤上滑动,手掌不要离开婴儿的皮肤,力度适宜,抚触开始时动作要轻,然后逐渐增加压力,每个动作3~5次。
其具体手法如下:
头面部:
(1)用两手拇指从前额中央向两侧推;
(2)用两手拇指从下颌中央向外上方向滑动;(3)两手掌从前额发际抚向枕后,两手中指分别停在耳后的乳突部。
胸部:
两手分别从胸部的外下侧向对侧外上方滑动至肩部,要避开乳头。
腹部:
两手依次从婴儿的右下腹经上腹抚触到左下腹,要避开脐部。
四肢:
两手抓住婴儿一支胳膊,交替从上臂向手腕轻轻挤捏,并揉搓大肌肉群。
背部:
使新生儿成俯卧位,两手掌分别于脊柱两侧由中央向两侧滑动。
1.3观察指标
1.3.1情绪方面感觉幸福、满足、放松,无焦虑感为良好;感觉孤单,甚至无助和焦虑为不良。
1.3.2泌乳量与睡眠质量泌乳量以能满足新生儿需要而定。
如量多且能满足新生儿喂哺需求,为良好。
如量不足,未能满足新生儿喂哺需求,为不良。
睡眠质量以睡眠时间持久,醒来无疲劳感,为良好;睡眠时间短、易醒、醒后不能入睡,甚至睡眠颠倒,为不良。
1.3.3其他产后浆液恶露消失的时间,婴儿体重增加(g/d)及睡眠时间(h/d)。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行χ2、t检验。
2结果
2.1两组产妇情绪比较见表1。
统计学分析发现,抚触组产妇的情绪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表1两组产妇情绪差异性比较(略)
2.2两组产妇泌乳量及睡眠质量比较见表2~4。
统计学分析发现,抚触组的产妇泌乳量和睡眠质量与对照组比较,抚触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均P<0.05)。
表2产后24h两组泌乳量及睡眠质量比较(略)
表3产后48h两组泌乳量及睡眠质量比较(略)
表4产后72h两组泌乳量及睡眠质量比较(略)
2.3两组产后浆液性恶露消失的时间比较见表5。
统计学分析发现,抚触组产妇产后浆液恶露消失时间早于对照组(P<0.05)。
表5两组产后浆液性恶露消失的时间比较(略)
2.4出生后5天内婴儿体重增加和睡眠时间比较见表6。
婴儿出生后5天内体重增加和睡眠时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表6出生后5天内婴儿体重增加和睡眠时间比较(略)
3讨论
3.1抚触对婴儿的影响
3.1.1奶量及体重方面及时、早期地给予有效抚触,有助于增加新生儿体重[1]。
本研究结果显示,抚触组奶量摄入及体重均多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
接受抚触的婴儿头围、身长、体重增长较快,进行抚触的婴儿吃得饱、睡得香、身体质量明显高于未进行抚触的婴儿。
研究证明,抚触能增加迷走神经张力,促进胃泌素、胰岛素分泌和肠蠕动,从而促进糖原、脂肪和蛋白质合成,有利于营养的吸收[2],促进婴儿生长发育加快。
3.1.2婴儿神经与行为发育方面皮肤被覆在全身表面,约为体重的16%,内有大量感受触觉的神经末梢和各种触觉小体。
皮肤是最大的感觉器官,是神经系统的外在感受器,这种触觉感觉器可将所感受的刺激,通过传入神经传入中枢神经系统,使大脑皮质对这些冲动进行分析、判断,做出相应的反应,并可以刺激脑神经系统的发育[3]。
传统医学认为,按摩人体可调动和增强机体功能,使异常的神经系统功能转为正常。
因此,抚触可促进婴儿各种神经行为和心理的发育,减少婴儿对外界的应激,使其安静,减少哭闹,易入睡,睡眠更平稳且时间延长。
3.2抚触对母亲的影响
3.2.1情绪方面产妇经过剧烈疼痛的分娩后,看到自己的孩子,有一种幸福和满足感,喜欢抚摸自己的宝宝。
在抚摸中可放松紧张的神经,保持健康的心理。
产妇在产后恢复期间容易感到孤独,抚触婴儿可让她心情愉悦,对产后身体恢复起到一定作用。
有效抚触有利于产妇产后恢复,满足母子间肌肤接触的渴望,有助于使产妇平稳度过心理调适期,尽快进入母亲角色,从而使产妇心理处于最佳状态,体会做母亲的幸福感和责任感,减少产后抑郁的发生[4]。
3.2.2泌乳量方面泌乳是一个复杂而且多种内分泌激素参与的生理过程,频繁吸吮乳头及乳房排空亦起到重要作用。
而抚触可增加迷走神经紧张性,使其促进食物吸收的激素(如促胃液素、胰岛素等)分泌增加,使婴儿摄乳量增加[5]。
同时婴儿摄奶量增加,也促进了乳房排空。
产妇通过抚触婴儿增加了婴儿的摄奶量,频繁吸吮奶头使乳房排空,乳房排空促进泌乳。
同时产妇在对婴儿抚触过程中良好的精神状态有利于产妇乳汁分泌增加。
3.2.3睡眠方面产妇分娩后精神总是处于兴奋和警觉状态,担心孩子会出现各种异常情况,婴儿稍有哭闹便紧张不安,变得异常敏感。
产妇通过抚触婴儿,自己的心情放松,使婴儿的哭泣少、入睡快,有助于产妇的休息,更促进了产后身体的恢复。
3.2.4产后浆液性恶露产妇分娩后一般经7~15天恶露消失。
研究表明,抚触可增加婴儿的摄奶量、吸吮频率及强度,有利于下丘脑分泌和释放缩宫素,促进子宫收缩,减少产后出血,加速子宫复旧。
本研究表明,抚触婴儿的产妇恶露消失的时间明显缩短,并且产妇精神上得到满足,顺利渡过产褥期。
4小结
抚触不仅仅是母婴肌肤的接触,更重要的是促进母婴间的交流,增加母子感情。
亲情抚触可促进婴儿生长发育和神经系统发育,对增强免疫力、应激力和智力有一定益处。
产妇抚触婴儿的这种触觉刺激,亦会引起母体激素反应,促进母乳量的增加,有助于母乳喂养。
抚触还能促进子宫复旧,加速恶露排出。
通过与婴儿情感的交流,产妇心情愉悦,有利于提高睡眠质量,这种母子之间亲密接触对母亲和新生儿都相当重要,尤其生后数星期内亲子间的互动,对往后亲子关系建立有深远的影响。
抚触是一种成本低、效果好、简单易行的新型护理技术,日益受到家长与护理人员的重视,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蔡红,孙虹.关于婴儿抚触进一步探讨.解放军护理杂志,2003,19(3):
24.
2赵婉文,张建平,陈文才.抚触对新生儿血糖及体重的影响.中华护理杂志,2001,36(4):
275.
3郭建华,满立新,王东明,等.不同时期婴儿开始抚触对婴儿智能发育的研究.中国全科医学,2004,7(11):
30-31.
4王幻,齐卫东.婴儿抚触工作体会.齐鲁护理杂志,2002,8
(2):
127.
5朱建幸,王德芬,沈月华,等.不同抚触方法对新生儿生长发育的影响—多中心临床研究.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0,15(4):
192-194
产后抑郁的心理护理
分娩和哺乳是人类正常的生理现象,对于初产妇是一个应激因素,由于社会角色的完全改变;对她们的认知和行为有很大的影响,容易超越正常界限造成病理性改变,其中以发生在产后的产母抑郁最常见,从而直接影响了母乳喂养。
1.产妇抑郁的诱因:
①生理因素:
妇女从怀孕至分娩,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很大,有学者认为产后抑郁的发生可能与雌激素,孕激素的变化相关,产妇本人的健康状况对孕期产生抑郁情绪也有很大影响。
②心理因素:
患者对母亲角色缺乏认同,对自己的母亲角色产生冲突和适应不良,无法克服做母亲和工作的压力,有些孕妇由于传统的封建思想的影响,由于生女孩造成不应有的心理压力。
③社会因素:
现代社会的“小家庭”越来越多,家中可以帮忙的亲属极为有限,产妇对孩子由谁来看护,产生焦虑情绪,部分母亲由于分娩,可能失去劳动就业的机会,减少了家庭经济的来源,经济上的需求常常造成产母的抑郁。
2.产妇抑郁对母乳喂养的影响:
泌乳过程是一个复杂而且有多种内分泌激素参与的生理过程,催乳素在泌乳的起动和维持乳汁分泌中起重要作用,频繁吸吮乳头及乳房的排空亦是重要因素。
抑郁的产母因神经内分泌的显著变化,影响了乳汁的分泌,同时由于情绪低落,容易疲劳,饮食睡眠欠佳,自认为乳汁分泌不足,不积极进行早吸吮,按需哺乳,影响婴儿吸吮乳头的次数和乳房排空,致乳汁分泌始动时间延迟,乳汁分泌量不足。
3.对抑郁的产母进行心理护理:
产后抑郁症是一种非精神病性的抑郁综合症,一般情况不需要药物治疗,为了保障产母安全渡过产褥期,进行有效的母乳喂养,必须对抑郁的产母进行心理护理。
①创造安静,舒适的环境:
产妇经历阵痛,分娩,体力和精力消耗巨大,产后需要有充分的睡眠和休息;应加强护理工作的效率,治疗,护理时间要相对集中,减少不必要的打扰,落实陪伴制度,特别是亲朋好友的探视。
过度的困乏直接影响产母的情绪,产后是产母精神状态最不稳定的时期,各种精神刺激都易激惹,尤其是敏感问题,比如婴儿的性别、产母体型的恢复,孩子将加重经济负担等,应尽可能的避免。
②帮助产妇认同母亲角色,做好母乳喂养的宣教:
初为人母,对如何喂养好自己的孩子,如何正确理解他们的行为和气质,往往感到十分困难,这时应主动与产母交流,倾听她们的想法和感受,表现出同情心,主动关心她们,鼓励她们积极脊效地锻炼身体,保持愉快的心情,教会她们护理孩子的一般知识和技能,消除产母自认为无能的心态,运用母亲角色,关心,爱护,触摸婴儿,与她们进行情感交流,及时进行母乳喂养的指导,讲述母乳喂养的优点,发挥哺乳母亲间的相互交流和鼓励的效应。
③争取良好的家庭氛围:
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有利于家庭各成员角色的获得,有利于建立多种亲情关系,家庭成员除在生活上关心、体贴产母外,还要有同情心,倾听其倾诉,帮助解决实际问题,使其从心理上树立信心,消除苦闷心境,感到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在家庭中及家人心目中的地位。
产后四个月是否进行纯母乳喂养,是否坚持母乳喂养是关键,其中需要家人的帮助和监督,遇到问题,应一起讨论有效的应对措施。
对住院患者实施温馨服务的探讨
【摘要】为了提升医疗服务质量,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有效减轻住院患者的紧张和恐惧,我们调查了600例住院患者的需求,结合我院开展“四竞赛,三满意”活动,制定并实施开展以病人为中心的“温馨服务”活动,并将健康教育贯穿于入院、住院、出院中,密切了医患关系,有效减轻患者的紧张和恐惧心理,提高了医疗护理质量,患者综合满意率可达99%。
【关键词】住院患者;温馨服务;人文关爱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医学模式已从“以病人为中心”转变为“以人为中心”。
因此,关爱生命内在质量,强调以人为本成为我院服务指南。
一切为了病人,为了一切病人,为了病人一切,是我们的服务宗旨。
为了更好地服务广大患者,我们自行设计调查表,随机对600例住院患者进行访谈,了解患者需求,创新医前、医中、医后服务模式,推出了以人文关爱为主题的“温馨服务”,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报告如下。
1设计并实施“温馨服务”规范流程
调查结果显示,98%的患者乐意与医护人员沟通;93%的患者希望明确价格;89%的患者有一定的紧张或恐惧;100%的患者渴望被关爱。
1.1全面开展,明确目标以树立良好的医院形象为重点,以提高医疗服务为目标,以社会和患者满意为标准,统一思想,加强领导,明确目标,精心组织。
充分利用院内报纸、宣传栏、横幅标语等渠道,各科根据本科特点,编制丰富多彩的宣教资料,编印和提供门诊就诊流程图,病房服务指南,健康处方,出院指导,制定便民措施,并编印成册;情满医院,开展住院患者生日鲜花活动,并送上美好祝愿,这样不仅仅缩短了医患之间的距离,而且密切了医患关系,提高了医疗和护理质量。
1.2文明用语,温馨服务患者入院站立相迎,患者出院有人送至电梯口。
及时为患者提供全员、全程、全方位的优质服务,工作人员态度和蔼、语言文明、医院环境优美、秩序优良。
通过感知,患者信心增加,积极配合。
1.3人文关爱,规范操作树立新时期卫生行业的新形象,依据患者不同需求,建立和完善人性化、规范化的医疗服务体系,把“人性化”服务融于医疗服务的全过程,给患者以更多的人文关怀。
规范各项操作规程,强化医前解释说明,强调医中交流关爱及医后指导和随访服务,减轻患者恐惧,缩短医患距离。
1.4微笑面对,加强交流最美丽的笑容,最关爱的眼神,最体贴的语言留给患者。
重视形体语言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