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语言教育的原则.docx
《幼儿语言教育的原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语言教育的原则.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幼儿语言教育的原则
幼儿语言教育的原则
[摘要]语言教育是幼儿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在我国的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中,存在较多的问题,如观念陈旧、目标性不强、活动设计缺乏创造性等,本文认为,在新的世纪,应该遵循幼儿学习和获得语言的特点,创造性地组织语言教学活动,遵循以下六个原则:
语言运用情景性原则、创造性原则、因材施教的原则、整合性原则、主体活动性原则和大量感知、积累儿童文学精品的原则。
21世纪需要全面发展的人才。
幼儿期是人的一生中语言发展与运用的关键时期。
幼儿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语言素质,能够正确运用语言,才谈得上今后的全面发展。
这是因为:
首先,在人的诸多素质中,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和书写能力是最基本的能力素质。
一个人如果不能正确理解和使用语言,也就难以生存,没有生存,何谈发展?
其次,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思维的表现形式。
人类的思维成果正是依靠语言的帮助得以巩固、发展和传递的。
语言对思维的促进作用已是不争的事实。
而思维又是智力的核心,所以,语言对智力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正如著名教育家吴申斯基所言:
“语言是一切智力发展的基础和一切知识的宝库,因而对一切事物的理解都要从它开始,通过它并恢复到它那里去。
”再次,在新的知识经济时代,学会学习已成为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语言恰是学习的工具,通过听、说、读、写各种学习渠道,可以获得大量的知识信息。
因此,幼儿语言教育问题,依旧是现在和今后幼儿教育中的重要问题。
笔者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发现幼儿语言教育依然存在很多问题,本文就幼儿语言教学中应遵循的几条原则整理成文,就教于同仁。
一、幼儿园语言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语言教育活动中只重视教师讲,忽视幼儿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
在教学实践中,依然有许多教师教学观念陈旧,不注重为幼儿创设语言运用的情境。
(二)语言教育中目标性不强,不能利用幼教新的研究成果和方法对幼儿进行全面的语言教育。
(三)孤立地进行语言教育。
不注重语言教育与其它学科的相互渗透和整合。
(四)语言教育活动设计缺乏创造性因素,依然是“老师牵着孩子的鼻子走”。
许多教师在遇到幼儿的发言或听课表现有“意外”时,不能因势利导,随机应变转化为教育活动内容。
二、幼儿语言教育活动组织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21世纪,对人的语言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幼儿语言教育在幼儿的全面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所以,我们应该适应时代和社会的要求,创造性地开展语言教学,具体说来,笔者认为,在语言教育中,应注意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一)语言运用情境性原则
儿童的语言是在运用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而儿童语言的运用又是在实际的语言交流中实现的。
新《纲要》明确要求“要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
”因此,在幼儿园里,教师给幼儿提供真实而丰富的语言情境,就是给幼儿创设可以帮助他们操作运用多种语言交流行为的交往情境。
一方面是在专门的语言教育活动中,让幼儿学习在不同的语言情境中如何运用相应的语言交流方式来与人交往。
如谈话活动中幼儿学习如何倾听他人的语言;文学活动中侧重理解和使用叙事性的语言表达方式;听说游戏要求幼儿使用敏捷应变的语言。
另一方面,日常的语言交往是真正真实而丰富的语言交往环境,幼儿可以有更多的机会与各种各样的人交往,扩展自己的语言经验。
(二)创造性原则
创造性教育已经得到了广大幼儿教育工作者的认同,但在实际中,许多人却简单的将幼儿创造性地培养放在艺术教育活动中,这几年,许多教师上公开课都喜欢上艺术活动,因为这样的活动可以比较容易的培养幼儿的创造性,使活动看起来新颖、好看。
其实,创造性培养是贯穿和融合在教育过程的一切活动中,语言教育活动也不例外。
反思我们的语言教育活动过程,教师在与幼儿交往的时候依然是由教师发起的提问很多。
创造性地语言教育活动过程,应当是《纲要》所提出的幼儿“想说、敢说“的活动环境。
教师所选择的教育方法、手段和措施都要有利于保护和发展幼儿的创造性。
(三)因材施教的原则
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从孔子的创立到朱熹的身体力行,已经有两千年之久,但实际运用得并不很好。
一方面是因为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集体教学难以照顾每个幼儿的个别差异;另一方面是因为我们对个别差异研究不够深入和细致,只笼统地按能力差异施教。
当代儿童语言教育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认同儿童语言发展的既有人类语言发展的一般规律,又有非常明显的个别差异,因而要求给每一个儿童提供符合个别需要的教育机会。
《纲要》也强调“幼儿的
语言学习具有个别化的特点,教师与幼儿的个别交流、幼儿之间的自由交谈等,对幼儿语言发展具有特殊意义”。
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给了我们一种全新认识“智能”的视角,使我们能够更客观地看待每个孩子的“智力类型”,更好的实现“因材施教”,保证活动的高效率和高质量。
(四)整合性原则
《纲要》明确指出“幼儿语言的发展与其情感、经验、思维、社会交往能力等其他方面的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发展幼儿语言的重要途径是通过互相渗透的各领域的教育,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去发展幼儿的经验,提供促进语言发展的条件。
”这就要求我们在组织语言教育活动中,应该注意整合性原则,这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含义。
一是语言教育活动内容的整合性。
如把语言教育活动与其它各科内容进行整合;在选择和编排语言教育活动内容时,把语言学习内容视为一个整体。
二是语言教育活动形式的多样性。
在语言教育活动的设计和组织中,教师在组织活动时应为幼儿创设具有真实语言运用机会的不同交流情境,使语言教育活动的过程成为教师和幼儿共同建设的积极互动的过程。
教师还应该注意把语言教育活动渗透到各种游戏和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帮助幼儿扩展自己的语言经验。
如:
秋天到了,幼儿园内的各种树木发生了变化,在户外自由活动时,让孩子们仔细看一看,找一找幼儿园发生了什么变化。
让幼儿在观察中议论、想象,及时地用语言表达出来,在观察过程中,很自然地发展了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五)主体活动性原则
这一原则是由“主体性”和“活动性”共同构成的,活动必须是主体的活动,剥夺了主体性,活动是不可能进行的。
而主体性又主要是通过活动来体现的,所以主体性和活动性密不可分。
儿童是通过自己的活动建立和发展着自己的世界。
没有儿童的主体性活动,就没有儿童的发展。
而要使儿童真正实现“自主”,至少要具备两个条件:
一是要做活动的主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是要主动和有主动权,有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加强师生间、幼儿间的积极互动。
要彻底改变过去那种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
(六)大量感知和积累儿童文学精品的原则
幼儿阶段的记忆特点是无意记忆占优势,年龄越小越明显,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幼儿有着极强的无意识的感知能力和学习能力。
本学期初,当王老师让孩子们欣赏“抚摸”这首散文诗时,虽然中班的孩子还不太理解散文诗的含义,但听完这首语言优美、节奏轻柔的散文诗,孩子们很自然的说出自己的感受:
“老师,真好听,再放一遍吧。
”“我听着很美。
”所以,我们应为幼儿提供大量的、全面平衡的儿童文学精品,利用餐前饭后让他们进行积累和感知。
所谓感知,就是不要求幼儿理解并会说出作品中的每个词、每句话,更不要求他们会复述所听过的每个儿童文学作品。
这里只寻求一种熏陶,日积月累,潜移默化,这对提高幼儿的语言修养和今后的语言创作是极其有利的。
我国幼儿园数学教育改革的回顾与思考
本文想就笔者所接触到的幼儿园数学教育的改革情况,作一些回顾与思考。
(一)幼儿园数学教育的目标
促进儿童的发展,应当是幼儿园数学教育的基本目标。
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幼儿园的数学教育,比较突出地存在着重知识、轻发展的倾向。
在具体的学习目标上又强调整齐划一,忽视对儿童的区别对待。
北京师范大学林嘉绥教授和她的研究小组,1991年抽样调查了1093名大班和学前班儿童的数学能力的发展情况。
测试结果表明,对知识型问题,儿童一般都回答得较好,而对智力型问题,即涉及比较、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等能力发展的问题,则回答得不好。
这一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幼儿园数学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在幼儿园数学教育改革的过程中,首先应该注意和考虑的是儿童的发展。
儿童的发展应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促进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
数学学科的逻辑性和抽象性较强,这对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具有特殊的智力开发价值。
在幼儿园数学教育中,教师不应将注意力集中于“数学事实”的获得上,而应该重视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
1992年4月在西安召开的全国第二次幼儿园数学教育研讨会,其中心议题就是“幼儿园数学教育与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
这反映了我国幼教工作者对数学教育目的的认识有了质的变化。
二是重视儿童的一般发展,即重视动作、技能、情感、态度和社会性的发展。
幼儿园数学教育的目标不能局限在认知方面,更不能局限在数概念方面,还必须指向包括动作、技能、情感、态度和社会性等方面在内的一般发展目标。
冯晓霞在《活动区的创设、利用及活动指导》(《幼儿教育》1994年7、8期合刊)一文中,所举的小班数学区活动的具体教育目标就是分别从认知、情感和社会性、动作技能三方面提出的。
这表明在数学教育中,幼教工作者正在积极探索如何促进儿童的一般发展,并提出了相应的较为明确和具体的教育活动目标。
(二)幼儿园数学教育的内容
在以往的数学教育中,比较重视10以内数的认知、组成和加减运算的掌握。
人们还未能从儿童数学概念形成的基础,即儿童学习数学需要一定的心理准备这一角度来考虑幼儿园数学教育的内容。
因而数学教育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当代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指出,儿童学习数学需要一定的心理准备,即儿童必须建立相应的逻辑观念。
这些逻辑观念是:
1.通过一一对应,确定等量的逻辑观念。
当人们将两组物体一对一摆放时,就可以确定它们是一样多,还是多一些、少一些。
这是确定物体集合是否相等的最简单、最直接的方法。
用这种方法来比较两个集合是否相等,不需要依靠对数的理解,相反,它是理解数的基础。
2.数目守恒的逻辑观念。
守恒观念是儿童数学概念形成的必要条件。
缺乏数目守恒观念的儿童,对数的认识,往往会受物体外形特征(如大小、空间排列形式等)的影响,而不能准确地把握物体的数量。
儿童只有建立数目守恒的逻辑观念后,才能理解数目是一种不受其他因素影响的、持续不变的等量,最终形成数的概念。
3.在一个系列中,排列顺序所依靠的逻辑观念。
要排列物体的顺序,必须理解物体之间差量比较的传递性,如A比B长,B比C长,那么A也比C长,同时还应理解某一个物体在系列中的位置及其具有的双重性,这就是说,在系列中,任何一个物体的量都比前面物体大(小),比后面物体小(大)。
儿童有了具体物体的排序观念后,就能够开始考虑抽象的数的顺序了。
4.类包含的逻辑观念。
类是进行一切逻辑思维的基础,也是数概念形成的基础。
作为数学基础知识的集合概念就是建立在类概念上的。
数是用来表示特定事物的量的,而要确定某一特定的事物,就需要先进行分类。
一个数是一类物体或一个集合的基数标记,分类活动不仅有同层次的,而且有不同层次的,这就需要以分类层级的逻辑观念为基础,这就是类包含的观念。
这种类包含的观念也是数概念形成和进行加减运算的基础。
基于对上述问题的认识,各地教师对幼儿园数学教育的内容作了必要的修改和增删,强调了对儿童进行前数概念的教育的必要性,重视了集合、排序、对应(匹配)和分类等方面的内容,注意了上述内容与数、量、形等内容的有机结合和相互渗透。
(三)幼儿园数学教育的方式方法
教师考虑幼儿园数学教育的方法和组织形式时,以往习惯于仅以儿童认识事物是从具体到抽象这一特点为依据,只强调直观性,在活动中教师常常运用教具进行演示,并在此基础上讲解基本的数学概念。
事实上,儿童数学概念的形成不是通过听老师讲、看老师演示所能解决得了的。
儿童要接受和转换教师讲解、演示中的信息,首先需要对这些信息有所体验,否则,就只能机械地记住一些数学用语。
近年来,幼教工作者开始注意和研究儿童是怎样思维、怎样学习数学的。
人们认识到,儿童学习知识首先是通过行为把握,即用自己的手、脚来把握对象;接着是图形把握,即以印象的方式去把握对象;最后才是符号把握,即以语言或数量形式去把握对象。
对儿童来说,学习数学按照这一顺序是最优的方式。
儿童获得数学知识,不是从客体本身直接得到的,而是通过摆弄它们和在内心组织自己的动作得到的,是通过与材料的相互作用发现和建构数学关系的。
人们还认识到,数学概念表示的是一种关系,关系不存在于实际的物体之中,它是抽象的。
例如,表示6只苹果数量的“6”,不是代表苹果的具体属性,而是表示这一堆苹果计数后的抽象符号。
数学的抽象开始于对物体的动作,它要求身体活动和心理活动的协调。
皮亚杰曾经说过:
“数学首先是,也是最重要的,是作用于事物的动作……”“数学的抽象乃是操作性质的,它的发生、发展要经过连续不断的一系列阶段,而其最初的来源又是一些十分具体的行动。
”这说明数学的抽象依靠的是作用于物体的一系列动作的协调,同时在心理上建立相应的协调联系。
例如,计数物体总数的活动就包含了三种性质的动作协调:
一是加法性协调,即把动作合在一起,总数的获得就是把一点数物体的单个动作相加在一起;二是次序性协调,就是使动作连续产生,数物体的动作是连续产生的,而且按一定的次序进行,否则就会出现漏数和重数;三是对应性协调,即使两个不同的动作一一对应,如口念数词的动作和手点物体的动作一一对应。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一组物体的数目,是同时协调数种动作(不是单一动作)的结果。
在上述思想的指导下,操作的方法引起了广泛的重视,它应是儿童学习数学的基本方法。
例如在南京,教师十分重视并强调,凡是要教给儿童的有关数学知识都应尽可能地转化为可以直接操作的活动,让幼儿通过与材料的相互作用,体验到某一概念的内涵或运算的规律。
在儿童具有一定的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再要求儿童讲述自己的操作过程和结果。
这种做法重视对儿童获得的感性经验进行整理和概括,使儿童获得的知识系统化、符号化,以形成一定的体系。
在整理和概括感性经验的过程中,儿童的智力将会有质的飞跃。
(四)幼儿园数学教育的途径和组织形式
在改革的过程中,人们认识到,系统的、有目的的、专门的数学活动对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是必不可少的。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数学教育有着自己的特点和规律,它需要教师系统地、有目的地设计和安排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以引导儿童发展。
在教师精心思考和组织的数学环境和数学活动中,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儿童才能够学习与其发展相适应的有关经验,儿童的思维能力才能得到有效的训练和发展,儿童的动作、技能、情感和社会性才可能获得相应的发展。
与此同时,人们还认识到,将数学教育渗透在各种教育活动中,渗透在儿童一日生活的各项活动中同样是十分必要的。
因为任何事物都具有数量、形状、名称(语言)。
例如,我们经常会问孩子:
这是什么,它是什么样的,它有多大等等。
这些问题就涉及到形状、数量的知识。
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周围环境中丰富多样的材料和情景,利用各种教育活动中蕴含的数学因素,帮助儿童积累数学的感性经验。
在以往的幼儿园数学教育中,教育的组织形式大多为全班性的集体教育。
这种形式,教育目标整齐划一,全班儿童按照一个目标进行学习,却没有考虑各个儿童的发展水平,因此,不能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儿童的认知需要,这往往造成一部分儿童“吃不饱”,一部分儿童“吃不了”,从而抑制和挫伤了儿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妨碍和影响了儿童的发展。
在班级儿童人数较多的情况下,集体教育的形式仍是不可缺少的。
采用这种形式,教师容易组织与领导活动,可以较好地完成教育任务。
另外,全班儿童共同活动,可以使儿童感受到集体活动的愉快。
当前正在探索在采用集体教育的形式时,如何区别对待、充分调动每个儿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便使每个儿童都能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发展。
为了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儿童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较好的发展,人们开始较多地采用小组和个别活动的形式。
这些形式可以为不同发展水平的儿童提供相应的活动内容和材料。
由于学习内容与儿童的发展水平相一致,因而有利于充分调动儿童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较好地培养儿童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加强儿童之间的交往和相互学习,促进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但小组、个别活动形式对教师要求较高,教师首先要很好地观察儿童的活动,并通过观察及时地对儿童的发展水平作出判断,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其次要根据各个儿童的发展水平设计活动、提供材料,并能同时指导和照顾不同小组的活动。
因此,在儿童人数较多或教师经验不足的情况下,往往不易奏效。
在幼儿园数学教育中,如何将集体、小组、个别这三种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各种形式的优点和长处,以获得最佳的教育效果,还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五)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幼儿园数学教育目标。
幼儿园数学教育的目标包括认知、动作技能、情感社会性三个方面,这已是大家的共识。
笔者认为,经过建国以来几十年的研究、实践,人们对数学知识方面的内容、要求已比较清楚,教师一般容易把握。
而儿童思维能力、动作技能、情感和社会性这些方面的目标还比较笼统,至于阶段的、具体活动的目标该如何提,在多数情况下尚不够清楚,因而教师在实际工作中难以把握和操作。
这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2.教师如何指导儿童学习数学。
教师必须指导儿童的数学学习,这一点是肯定的。
但是,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在同一内容的不同学习阶段,教师的指导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对幼儿园数学教育中一些重要的、关键性的内容,教师应该如何指导儿童学习;教师的直接指导与间接指导应该如何结合等等,这些问题也需要作进一步的探讨。
主要参考文献:
肖湘宁著:
《幼儿数学活动教学法》,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
张慧和、肖湘宁:
《对幼儿园早期数学教育改革中几个问题的认识》,《学前教育研究》1992年第2期。
周欣:
《新皮亚杰理论对学前教育的启示》,《学前教育研究》1992年第5期。
刘力:
《皮亚杰的活动教育理论及其启示》,《外国教育资料》1992年第4期。
王跃进等:
《幼儿数学教育之我见》,《幼儿教育》1993年第5期。
秦海之:
《幼儿园数学教育改革的几个问题》,《学前教育》1992年第4、5期。
*
我给你两篇
幼儿语言教育的原则
[摘要]语言教育是幼儿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在我国的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中,存在较多的问题,如观念陈旧、目标性不强、活动设计缺乏创造性等,本文认为,在新的世纪,应该遵循幼儿学习和获得语言的特点,创造性地组织语言教学活动,遵循以下六个原则:
语言运用情景性原则、创造性原则、因材施教的原则、整合性原则、主体活动性原则和大量感知、积累儿童文学精品的原则。
21世纪需要全面发展的人才。
幼儿期是人的一生中语言发展与运用的关键时期。
幼儿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语言素质,能够正确运用语言,才谈得上今后的全面发展。
这是因为:
首先,在人的诸多素质中,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和书写能力是最基本的能力素质。
一个人如果不能正确理解和使用语言,也就难以生存,没有生存,何谈发展?
其次,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思维的表现形式。
人类的思维成果正是依靠语言的帮助得以巩固、发展和传递的。
语言对思维的促进作用已是不争的事实。
而思维又是智力的核心,所以,语言对智力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正如著名教育家吴申斯基所言:
“语言是一切智力发展的基础和一切知识的宝库,因而对一切事物的理解都要从它开始,通过它并恢复到它那里去。
”再次,在新的知识经济时代,学会学习已成为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语言恰是学习的工具,通过听、说、读、写各种学习渠道,可以获得大量的知识信息。
因此,幼儿语言教育问题,依旧是现在和今后幼儿教育中的重要问题。
笔者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发现幼儿语言教育依然存在很多问题,本文就幼儿语言教学中应遵循的几条原则整理成文,就教于同仁。
一、幼儿园语言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语言教育活动中只重视教师讲,忽视幼儿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
在教学实践中,依然有许多教师教学观念陈旧,不注重为幼儿创设语言运用的情境。
(二)语言教育中目标性不强,不能利用幼教新的研究成果和方法对幼儿进行全面的语言教育。
(三)孤立地进行语言教育。
不注重语言教育与其它学科的相互渗透和整合。
(四)语言教育活动设计缺乏创造性因素,依然是“老师牵着孩子的鼻子走”。
许多教师在遇到幼儿的发言或听课表现有“意外”时,不能因势利导,随机应变转化为教育活动内容。
二、幼儿语言教育活动组织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21世纪,对人的语言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幼儿语言教育在幼儿的全面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所以,我们应该适应时代和社会的要求,创造性地开展语言教学,具体说来,笔者认为,在语言教育中,应注意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一)语言运用情境性原则
儿童的语言是在运用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而儿童语言的运用又是在实际的语言交流中实现的。
新《纲要》明确要求“要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
”因此,在幼儿园里,教师给幼儿提供真实而丰富的语言情境,就是给幼儿创设可以帮助他们操作运用多种语言交流行为的交往情境。
一方面是在专门的语言教育活动中,让幼儿学习在不同的语言情境中如何运用相应的语言交流方式来与人交往。
如谈话活动中幼儿学习如何倾听他人的语言;文学活动中侧重理解和使用叙事性的语言表达方式;听说游戏要求幼儿使用敏捷应变的语言。
另一方面,日常的语言交往是真正真实而丰富的语言交往环境,幼儿可以有更多的机会与各种各样的人交往,扩展自己的语言经验。
(二)创造性原则
创造性教育已经得到了广大幼儿教育工作者的认同,但在实际中,许多人却简单的将幼儿创造性地培养放在艺术教育活动中,这几年,许多教师上公开课都喜欢上艺术活动,因为这样的活动可以比较容易的培养幼儿的创造性,使活动看起来新颖、好看。
其实,创造性培养是贯穿和融合在教育过程的一切活动中,语言教育活动也不例外。
反思我们的语言教育活动过程,教师在与幼儿交往的时候依然是由教师发起的提问很多。
创造性地语言教育活动过程,应当是《纲要》所提出的幼儿“想说、敢说“的活动环境。
教师所选择的教育方法、手段和措施都要有利于保护和发展幼儿的创造性。
(三)因材施教的原则
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从孔子的创立到朱熹的身体力行,已经有两千年之久,但实际运用得并不很好。
一方面是因为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集体教学难以照顾每个幼儿的个别差异;另一方面是因为我们对个别差异研究不够深入和细致,只笼统地按能力差异施教。
当代儿童语言教育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认同儿童语言发展的既有人类语言发展的一般规律,又有非常明显的个别差异,因而要求给每一个儿童提供符合个别需要的教育机会。
《纲要》也强调“幼儿的
语言学习具有个别化的特点,教师与幼儿的个别交流、幼儿之间的自由交谈等,对幼儿语言发展具有特殊意义”。
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给了我们一种全新认识“智能”的视角,使我们能够更客观地看待每个孩子的“智力类型”,更好的实现“因材施教”,保证活动的高效率和高质量。
(四)整合性原则
《纲要》明确指出“幼儿语言的发展与其情感、经验、思维、社会交往能力等其他方面的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发展幼儿语言的重要途径是通过互相渗透的各领域的教育,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去发展幼儿的经验,提供促进语言发展的条件。
”这就要求我们在组织语言教育活动中,应该注意整合性原则,这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含义。
一是语言教育活动内容的整合性。
如把语言教育活动与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