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符号互动论到符号学.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099900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89.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符号互动论到符号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从符号互动论到符号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从符号互动论到符号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从符号互动论到符号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从符号互动论到符号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从符号互动论到符号学.docx

《从符号互动论到符号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符号互动论到符号学.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从符号互动论到符号学.docx

从符号互动论到符号学

从符号互动论到符号学

 

(一)符号

 

1、符号(Sign,Symbol,Tittle),是人们共同约定用来指称一定对象的标志物,它可以包括以任何形式通过感觉来显示意义的全部现象。

在这些现象中,某种可以感觉的东西就是对象及其意义的体现者。

2、符号一方面是意义的载体,是精神外化的呈现;另一方面具有能被感知的客观形式。

3、在符号中,既有感觉材料,又有精神意义,二者是统一不可分的。

例如,十字路口红绿灯已不是为了给人照明,而是表示一种交通规则。

符号与被反映物之间的这种联系是通过意义来实现的。

符号总是具有意义的符号,意义也总是以一定符号形式来表现的。

符号的建构作用就是在知觉符号与其意义之间建立联系,并把这种联系呈现在我们的意识之中。

4、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5、符号通常可分成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两大类,这两大符号在传播过程常是结合在一起的。

无论是语言符号还是非语言符号,在人类社会传播中都能起到指代功能和交流功能。

(二)符号互动论

1、释义

符号互动论(Symbolicinteractionism),又称象征互动论,是一种主从人们互动着的个体的日常自然环境去研究人类群体生活的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米德(G.H.Mead)创立,并由他的学生布鲁默于1937年正式提出。

“符号”是指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

符号互动论认为事物对个体社会行为的影响,往往不在于事物本身所包含的世俗化的容与功用,而是在于事物本身相对于个体的象征意义,而事物的象征意义源于个体与他人的互动(这种互动包括言语、文化、制度等等),在个体应付他所遇到的事物时,总是会通过自己的解释去运用和修改事物对他的意义。

符号互动论是一种侧重于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社会的理论流派。

这一理论认为,社会是由互动着的个人构成的,对于诸种社会现象的解释只能从这种互动中寻找。

符号互动论作为一种关注个体行为的社会学理论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

它强调人类主体性的理论前提、关注个体间互动行为的经验研究取向。

2、代表学者

美国社会学家米德(G.H.Mead)被认为是符号互动论的开创者,除了米德之外,托马斯(W.l.Thomas)、库利(C.H.Cooley)等人也对符号互动论做出了重要贡献。

后来,布鲁默(H.G.Blumer)和库恩(M.Kuhn)等发展了米德的“符号互动论”思想,并形成了以布鲁默为首的芝加哥学派和以库恩为首的衣阿华学派,他们在研究方法等问题上形成了不同的看法。

3、哲学基础

符号互动论反对实证主义社会学轻视行动者主观能动性的社会结构决定论,提出行动者的认识、行动和互动构成社会的理论命题。

其思想奠基人米德试图探索个体思想和行动之间的关系,发展用社会行动解释个体意识的社会心理学。

米德吸收了实用主义哲学关于真理的经验关联性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客观的意识研究方法,提出根据个体的行动、特别是能被他人观察到的行动来研究个体经验的广义的行为主义方法,并将理解个体的行为与经验置于整体的社会背景之中,发展出“社会行为主义”方法。

米德之后,布鲁默系统提出了以“符号互动”为基础的微观社会学理论,其核心仍然是意义、自我等情境知识与社会组织的关系问题。

库利又提出了“镜中我”理论,进一步发展了“符号互动论”。

4、基本观点

事物本身不存在客观的意义,它是人在社会互动过程中赋予的;

人在社会互动过程中,根据自身对事物意义的理解来应对事物;

人对事物意义的理解可以随着社会互动的过程而发生改变,不是绝对不变的。

心灵、自我和社会不是分离的结构。

心灵、自我和社会不是分离的结构,而是人际符号互动的过程。

心灵、自我和社会的形成和发展,都以符号使用为先决条件。

如果人不具备使用符号的能力,那么心灵、自我和社会就处于一片混乱之中,或者说失去了存在的根据。

语言是心灵和自我形成的主要机制。

人与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能使用语言这种符号系统。

人际符号互动主要通过自然语言进行。

人通过语言认识自我、他人和社会。

心灵是社会过程的化。

事实上化的过程就是人的“自我互动”过程,人通过人际互动学到了有意义的符号,然后用这种符号来进行向互动并发展自我。

社会的化过程,伴随着个体的外化过程。

行为是个体在行动过程中自己“设计”的。

它并不是对外界刺激的机械反应。

个体在符号互动中逐渐学会在社会允许的

限度行动,但在这个限度,个体可以按照自己的目的处世行事。

个体的行为受他自身对情境的定义的影响。

人对情境的定义,表现在他不停地解释所见所闻,赋各种意义于各种事件和物体中,这个解释过程,或者说定义过程,也是一种符号互动。

存在于互动之中

在个体面对面的互动中有待于协商的中心对象是身份和身份的意义,个人和他人并不存在于人自身之中,而是存在于互动本身之中。

自我是社会的产物,是主我和客我互动的结果。

主我是行动者,客我是通过角色获得形成的在他人心目中的我,即社会我。

行动由主我引起,受客我约束控制。

前者是行动动力,后者是行动方向。

5、关键术语

(1)在符号互动理论中,符号是基本的概念。

符号是指所有能代表人的某种意义的事物,比如语言、文字、动作、物品甚至场景等。

一个事物之所以成为符号是因为人们赋予了它某种意义,而这种意义是大家(相关的人们)所公认的。

文字是一种符号,它是认识或使用该种文字的人的沟通工具。

语言是所有符号中最丰富、最灵活的一个符号系统,通过口头语言、身体语言(包括表情与体态)等人们可以传达各种意义,实现人们之间的复杂交往。

物品也是重要的符号,比如校徽是一间学校的代表,国旗是国家的象征。

一定的社会情境也具有符号的意义。

比如,中国人认为红色代表吉祥,于是人们把婚姻的场合布置得红火热烈。

组织中的成员遇到负责人在场且凝重的场面,他会意识到可能发生了什么事,因为在人们的经验中这种场合代表了特殊的意义。

(2)在符号互动理论中,情境是指人们在行动之前所面对的情况或场景,包括作为行动主体的人、角色关系、人的行为、时间、地点和具体场合等。

因为人们可以将上述因素进行组合以表达自己的意义。

实际上,任何具有意义的符号只有在一定的情境之中才能确切地表示出其意义。

同样,人们只有将符号视为一个系统,或者在一定背景下去理解符号才能真正领会其中的涵义。

比如,打了人耳光这一动作在各种不同的背景下意义会有不同,甚至意义完全相反。

于是,解释情境对于理解人的行为和进行互动就十分重要。

托马斯认为,人们在自觉的行动之前总有一个审视和考虑阶段,即要对他所面对的情景做出解释,赋予这一既定情境以意义,他称此为情境定义(Definitionofthesituation)。

托马斯认为,一个人对情境的主观解释(或定义)会直接影响他的行为。

在这里,主观的含义包括他把哪些因素纳入考虑之中和怎样去解释它们。

当然,所谓主观解释并不完全是主观的,实际上一个人对情景的解释是他以往社会化成果的反映。

5、逻辑起点与推论前提

符号互动论归根结底基于三个简单的前提。

第一个前提是,人们根据事物对于他们所具有的意义而对这些事物采取行动。

这些事物包括人在他的世界中所能注意到的一切——物质客体,如树木或椅子;他人,如母亲或商店营业员;人的各种畴,如朋友或敌人;制度,如一所学校或一个政府;指导性理念,如个人独立或诚实;他人的活动,如他们的命令或请求;以及日常生活中个人遭遇的各种情境。

第二个前提是,这些事物的意义来自于人们之间的社会互动。

第三个前提是,这些意义是通过人在应付他所遭遇的事物时所进行的释义过程而被把握和修正的。

愿扼要地讨论一下这三个基本前提。

第一个前提——人们根据事物对于他们所具有的意义而对这些事物采取行动,很少会有学者对这一点产生异议。

但奇怪的是,这一简单的观点实际上在当代社会科学和心理科学的所有思想和工作中都受到了忽视或贬低。

人们或者把事物的意义视作理所当然而把它当作无关紧要的东西弃之一边;或者认为它仅是行为及其诱因之间的中性环节(Neutrallink)。

可以在今天心理学与社会科学的主流姿态中清楚地看到这一点。

这两个研究领域具有这样一种共同倾向:

把人类行为当作是作用于人的各种因素的产物;他们关注的是行为以及被认为是导致这些行为的因素。

这样,心理学家们就用刺激、态度、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动机、各种心理投入(Psychologicalinputs)、知觉和认知、以及人格组织的各种特征来解释人类行为的各种既定形式或案例。

类似地,社会学家们也依靠诸如社会地位、身份要求、社会角色、文化规定(Culturalprescriptions)、规和价值、社会压力、群体归属这些因素来作出解释。

在这两种典型的心理学与社会学解释中,事物对于正在行动的人所具有的意义,或者被忽略,或者被用来解释他们行为的各种因素所吞没了。

如果有人宣称,这些既定的行为类型是被看作导致它们的特定因素的结果,那么他就没有必要关心人们行动所指向的事物的意义了;他只需要识别这些诱因及其所导致的行为。

如果一定要考虑意义,也许有人会通过将意义要素暂存于(Lodge)诱因之中,或通过把它视作介入诱因及其所宣称要导致的行为之间的中性环节,来对意义加以考虑。

在后面这些情况的第一种情况下,意义由于被融合进诱发性或因果性的因素中而消失了;在第二种情况下,意义则变成了纯粹的传送带,它可以为了诱因而被忽略。

相反,符号互动论的立场是,事物对于人们所具有的意义本身就是最重要的。

忽略人们的行动所指向的意义就是对所研究行为的歪曲。

强调据称是产生行为的因素而忽略意义,则是对意义在行为形成中所起作用的严重忽视。

人们根据事物对于他们所具有的意义而对这些事物采取行动——这一简单前提本身过于简单,以至无法使符号互动论区别于其它的方法取向——还有另外几种方法也具有同样的前提。

它们与符号互动论之间的一个主要区别是由第二个前提确定的,即意义的来源。

有两种著名的传统方式对意义的起源做出了解释。

其中之一是将意义视作在于具有意义的事物,是物体客观构造中的自然组成部分。

因此,显然一把椅子就是一把椅子本身,一头奶牛就是一头奶牛本身,一朵白云就是一朵白云本身,一场叛乱就是一场叛乱本身,等等。

由于意义在于拥有它的事物中,所以人们只需要通过观察具有意义的客观事物并把意义从其中分离出来即可。

可以这么说,意义源于事物,因而意义的形成不涉及任何过程;人们所需要做的一切只是认出事物中的意义。

显而易见,这种观点反映了哲学中传统的“实在论”立场——一个被广泛接受、并深深植根于社会科学和心理科学中的立场。

另一种主要的传统观点认为,一件事物对一个人所具有的意义,是由这个人赋予事物的一种心理添加物(Psychicaccretion)。

这种心理添加物被认为是这个人的精神、心灵或心理组织的组成成份的一种表达。

这些组成成份是一些诸如感觉、感情、观念、记忆、动机和态度之类的东西。

一个事物的意义只不过是对与该事物的知觉相联系而被调动起来的既定心理要素的表达;这样,人们便通过把产生意义的特殊心理要素分离出来来解释一个事物的意义。

在有些古老和古典的心理学实践中——通过识别进入对客体的知觉中的各种感觉来分析其意义——可以看到这一点;或者在当代的研究实践中——把一件事物的意义,追溯到观察这种事物的人的态度上去——也可以看到这一点。

把事物的意义暂存于心理要素的做法,将意义的形成过程限制在唤起和汇集产生这种意义的既定心理要素的任何过程。

这样的过程从本质上来说是心理的,包括知觉、认知、抑制、感情转移和联想。

6、方法论

符号互动论者倾向于自然主义的、描述性的和解释性的方法论,偏爱参与观察、生活史研究、人种史、不透明的被脉络化了的互动片断或行为标本等方法,强调研究过程,而不是研究固定的、静止的、结构的属性;必须研究真实的社会情境,而不是通过运用实验设计或调查研究来构成人造情境。

符号互动论者不运用正式的数据搜集法和数据分析法,而代之以概括性的和一般的方法论的指令,这些指令要求对被调查的对象采取“尊重”态度。

布鲁默曾声称,这种研究需要或至少应该分为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是“考察”,调查者着重了解他想要研究的社会情境的第一手资料。

目的是把在其中生活的人们所理解、所适应的世界照样描绘出来,主要用参加者的语言来表达。

第二阶段,即“检验”阶段。

研究者集中注意环境中的“分析因素”,这些因素要在理论指导下进行观察才可能获得。

对于多数符号互动论者说来,这一阶段在辨认、描述和解释基本的社会过程如社会化、整合、协商时已开始了。

应用符号互动论有助于对许多问题的理解,如对社会越轨、精神疾病、集体行为、儿童社会化、死亡和挣扎、老年、疾病与痛苦和艺术社会学(见文艺社会学)的理解等等。

7、流派

西方学术界曾有人把符号互动分为两派,一是以布鲁默为代表的芝加哥学派,一是以M.库恩为首的艾奥瓦学派。

1930~1950年间出版的一系列布鲁默及其同事、学生们的著作中确定了该理论的主要观点。

从哲学上看,符号互动论与美国的实用主义、德国和法国的现象学联系最为密切,与逻辑实证主义、结构功能主义、文化决定论、生物决定论、刺激—反应行为主义、交换理论以及均衡理论的各种形式相对立,而与心理分析理论、现象学社会学、民俗学方法论、角色理论、戏剧理论,以及人本主义和存在主义的心理学、哲学,具有某些相容性。

E.戈夫曼是符号互动论在当代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三)符号学

1、符号学广义上是研究符号传意的人文科学,当中涵盖所有涉文字符、讯号符、密码、古文明记号、手语的科学。

可是,由于含盖的围过于广阔,在西方世界的人文科学中并未得到重视,直至结构主义在二十世纪下半期兴起,以TelQuel/Asis杂志为号召的哲学家,为了反对让-保罗·萨特的存在主义,则大量引用俄罗斯在共产革命前的一系列,有关符号在文化上的再现过程的研究,故此,正式出现当今所指的符号学,要算到1960年代。

2、现代符号学另一个强大的源头是上世纪初瑞士语言学泰斗弗迪南·德·索绪尔的教学讲稿《普通语言学教程》,索绪尔真正确立了符号学的基本理论,影响了后来维史陀和罗兰·巴特等法国结构主义的学者,被誉为现代符号学之父。

3、以文化为研究围的是现代符号学的特质,当中包括了:

1)民间故事分析FolkloreAnalysis

2)人类学Anthropology

3)叙事学Narratology

4)言说分析DiscourseAnalysis

5)神话符号学SemioticsofMyth

6)艺术符号学SemioticsofArt

另外,较为现代的应用有电影符号学(SemioticsofCinema)、建筑符号学(SemioticsofArchitecture)。

4、瑞士索绪尔符号学(1906年)

索绪尔是瑞士开创现代语言学先河的语言学家,他本身并没有作品传世,目前有名的《普通语言学教程》是索绪尔的教学讲稿,由两位学生组合编辑而成。

现代符号学(SemiologyorSemiotics)的词语语源,也是索绪尔按希腊语的“符号”衍生出来的用语。

索绪尔建立的符号学是作为一种对人类社会使用符号的法则进行研究的科学,有别于传统语文学对语言的历史演变进行历时性(Diachronic)研究,现代语言学集中处理在当下时空之中,语言部的指涉法则,这种共时性的研究是索绪尔开创先河的提法,往后影响了法国的结构主义语言学、英国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美国衍生语言学家诺姆·乔姆斯基等。

由于索绪尔把语言符号分成两部份来处理,为研究文化符号或者意识型态的学者,提供了有系统的分析方法学,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间,在欧美文化批评界,符号学盛极一时。

到目前为止,全球学院训练的文化批评者仍有不少使用符号学方法进行文化现象的结构分析。

索绪尔符号学的核心是:

单一符号(Sign)分成能指(Signifier)和所指(Signified)两部分。

能指是符号的语音形象;所指是符号的意义概念部份。

由两部份组成的一个整体,称为符号。

能指和所指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任意性(Arbitrariness),没有必然关连。

例如英文中的“tree”的发声及串字组合,因约定俗成的习惯被指涉为“一种以木质枝杆为主体的叶本植物”的概念。

5、符号具有三个基本特征

(1)抽象性

德国哲学家、文化哲学创始人ErnstCassirer(卡西尔,1874-1945)把符号理解为由特殊抽象到普遍的一种形式。

“在人那里已经发展起一种分离各种关系的能力。

”这种分离各种关系的能力在德国哲学家赫尔德那里,被称为“反思”。

即人能够从漂浮不定的感性之流中抽取出某些固定的成分,从而把它们分离出来进行研究。

这种抽象能力在动物中是没有的。

这就说明关系的思想是依赖于符号的思想,没有一套相当复杂的符号体系,“关系”的思想根本不可能。

所以“如果没有符号系统,人的生活就被限定在他的生物需要和实际利益的围,就会找不到通向理想世界的道路”。

(2)普遍性

所谓普遍性是指符号的功能并不局限于特殊的状况,而是一个普遍适用的原理,这个原理包括了人类思想的全部领域。

这一特性表明人的符号功能是不受任何感性材料的限制。

此一时、彼一时、此地、彼地,其意义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由于每物都有一个名称,普遍适用就是人类符号系统的最大特点之一。

这也就是为什么聋、哑、盲儿童的世界也比最高度发达的动物世界还要无可比拟地宽广和丰富的原因,这也是为什么唯独人类能打开文化世界的奥秘之所在。

(3)多变性

一个符号不仅是普遍的,而且是极其多变。

我们可以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同样的意思,也可以在同一种语言,用不同的词表达某种思想和观念。

“真正的人类符号并不体现在它的一律性上,而是体现在它的多面性上,它不是僵硬呆板的,而是灵活多变的”。

卡西尔认为,正是符号的这三大特性使符号超越于信号。

卡西尔以巴甫洛夫所作的狗的第二信号系统实验为例来予以说明。

他认为:

“铃声”作为“信号”是一个物理事实,是物理世界的一部分。

相反,人的“符号”不是“事实性的”而是“理想性的”,它是人类意义世界的一部分。

信号是“操作者”,而符号是“指称者”,信号有着某种物理或实体性的存在,而符号是观念性的,意义性的存在,具有功能性的价值。

人类由于有了这个特殊的功能,才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世界所给予的影响做出事实上的反应,而且能对世界所给予的影响做出事实上的反应,而且能对世界做出主动的创造与解释。

正是有了这个符号功能,才使人从动物的纯粹自然世界升华到人的文化世界。

5、符号学在各国

(1)俄国符号学(1917年之前):

弗拉基米尔·雅可夫列维奇·普罗普、米哈伊尔·米哈伊洛维奇·巴赫金、罗曼·奥西波维奇·雅克布森、尼古拉·尔盖耶维奇·特鲁别茨柯依

俄国形式主义与联符号学(1960年):

尤里·米哈伊洛维奇·洛特曼

(2)法国结构主义符号学(1960年):

维史陀、罗兰·巴特等

美国符号学:

查尔斯·桑德斯·皮尔士、

意大利符号学:

安伯托·艾柯

(3)中国

幼蒸,1936年生,旅美学人,中国社科院世界文明比较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国际符号学学会(IASS)副会长、国际中西哲学比较研究学会(ISCWP)顾问。

主要著作有《当代西方电影美学思想》、《结构与意义》、《理论符号学导论》、《形上逻辑和本体虚无:

现代德法伦理学认识论研究》、《历史符号学》、《TheStructureoftheChineseEthicalArchetype》(中国伦理学原型的结构)、《TheConstitutionofHan-AcademicIdeology》(汉代学术意识形态的构成)、《EpistemologicalProblemsoftheComparativeHumanities》(比较人文学术的认识论问题)、《仁学解释学》、《儒学解释学》(二卷)等。

主要译著有《野性的思维》、《哲学和自然之镜》、《纯粹现象学通论》等。

7、符号学在艺术上的应用——电影符号学

符号学学者相信,以艺术作品中不起眼的个别符号作为参考对象,可以看出作者所希望传递的讯息。

符号在艺术上的象征性,是用来解释画面的一种视觉语言。

较常见的如电影符号学、建筑符号学。

电影符号学以瑞士结构主义语言学家索绪尔的理论为基础,其代表理论家及理论著作有法国ChristianMatz(麦茨,1913-1993)的《电影:

语言还是泛语言》(1964)、意大利UmbertoEco(艾柯,1932-)的《电影符码的分节》以及意大利帕索里尼的《诗的电影》等。

电影符号学对西方电影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使西方电影理论进入现代电影理论时期。

不过,电影符号学从诞生起就受到诸如“学术神秘主义”等激烈的批评,而且其静态的、封闭的结构分析方法的缺陷也日益明显。

1970年代初期,电影符号学的研究重点从结构转向结构过程,从表述结果转向表述过程,从静态系统转向动态系统。

随后,意识形态理论和精神分析理论进入电影符号学,形成了以心理结构模式为基础研究电影机制的第二符号学,其标志是1977年麦茨发表《想象的能指》一书。

就方法论而言,电影符号学力求摈弃以作者个人的经验、印象和直感为依据的传统印象式批评,主精细化的科学主义批评,建立电影的“元理论”,按照语言学模式建立不同的分析系统。

麦茨为分析影片的叙事结构,提出了“八大组合段(Syntagmatique)”概念:

非时序性组合段、顺时序性组合段、平行组合段、插入组合段、描述组合段、叙事组合段、交替叙事组合段、线性叙事组合段。

(1)自主镜头是指有独立意义的镜头。

它是一个有完整情节的段落。

也可以是被插入的。

这里又可再分成:

1)非电影虚构世界的插入镜头(指影片以外的事件)。

2)主观插入镜头(主要是指角色体验到的非实际存在的容,如回忆、梦想等)。

3)被移位的电影虚构世界中的插入镜头(在一个形象系列中被特意插入了另一形象)。

4)说明性插入镜头。

(2)非时序性平行组合段:

非时序性指不同影像出现的时间关系,如在拍到都市夜景或海滩的黄昏时,穿插进白天明媚的田野,或晴空万里,波平浪静的大海等等;平行组合即平行蒙太奇序列的组合。

(3)括号组合段:

通过照明效果串连起回忆等镜头序列,通常用淡入淡出,融入融出,划入划出,摇镜头等来组合连接。

(4)描述组合段:

即影片能指层面上显示的连续形象,它能体现一种有序的时间关系。

但其功用是“描述”,而非“叙事”,它与电影虚构中的世界不一定产生连续对应。

(5)交替叙事组合段:

即非描写性的同时性进行的叙事组合,镜头组合也就是交替蒙太奇序列组合。

(6)场景:

一个连续性影像序列,即一个时空关系中的整体,相当于戏剧中的一个“场”。

(7)单一片段:

由若干镜头组成的非连续性时序的镜头段,但这种非连续性是有组织的,往往具有概括性。

(8)散漫片段:

非连续性的片段呈现为无组织的,散乱的镜头排列。

跳跃性强,似与情节的发展无直接关连。

(2)意大利符号学家温别尔托·艾柯提出了“电影影像三层分节说”:

图像、符号、意素;动态影素、动态图像、动素,并且从“影像即符码”这一激进的观念出发,制定了影像的十大符号系统:

感知符码、认识符码、传输符码(如新闻图片的斑点和电影图像的线条)、情调符码、形似符码(包括图像、符号与意素)、图式符码、体验与情感符码、修辞符码(包括视觉修辞格、视觉修辞提示、视觉修辞证明)、风格符码和无意识符码。

电影符号学对西方电影理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使西方现代电影理论改观。

采用电影符号学分析影片结构和类型的尝试,取得一定成效。

不过,电影符号学从诞生起就受到诸如“学术神秘主义”等激烈的批评,而且其静态的、封闭的结构分析方法的缺陷也日益明显。

1970年代初期,电影符号学的研究重点从结构转向结构过程,从表述结果转向表述过程,从静态系统转向动态系统。

随后,意识形态理论和精神分析理论进入电影符号学,形成了以心理结构模式为基础研究电影机制的第二符号学,其标志是1977年麦茨发表《想象的能指》一书。

 

2013年10月2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英语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