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高考文综改革史试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095026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10.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高考文综改革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山东高考文综改革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山东高考文综改革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山东高考文综改革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山东高考文综改革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高考文综改革史试题.docx

《山东高考文综改革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高考文综改革史试题.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东高考文综改革史试题.docx

山东高考文综改革史试题

2007年山东文综(10分)【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王安石变法在历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人们对此却评价不一。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今介甫为政,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

——司马光《家传集》

材料二司马光“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则不更造也。

”——《宋史》

材料三宋太傅荆国王文公安石,适应于时代之。

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废――梁启超《王安石评传》

(1)王安石针对“士、兵、农、商”的改革措施有哪些(每项各举一条)(4分)

(2)结合王安石变法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二、三中“非大坏则不更造”和“适应于时代”的理解。

(6分)

答案:

(1)士:

改革科举制度农:

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兵:

将兵法、保甲法、保马法商:

市易法均输法。

(2)“非大坏则不更造”指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维护旧制;“适应于时代”指梁启超肯定王安石变法,主张变革。

(2008·高考山东文综卷)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公元前6世纪初,雅典城郊有个叫克里埃尼图斯的青年。

他出身平民,家庭贫困,不具备担任官职的财产资格。

后来,克里埃尼图斯开办手工作坊,生产葡萄酒并销往市场。

5年后,他的年总收入达到了280麦斗,跻身于第三等级。

(1)按梭伦立法,跻身第三等级的克里埃尼图斯能享受什么政治权利?

如果生活在秦国,依据商鞅之法,他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提高自己的社会政治地位?

(2)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都在不同程度上剥夺了贵族特权,在此过程中,两者采取的策略有何不同?

解析:

本题以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的相关内容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比较历史事物的能力。

(1)问,主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归纳。

(2)问,要在结合时代背景的情况下,对两个改革在限制特权、维护社会公正方面的内容进行归纳,其策略的不同主要从希腊的民主和中国的专制方面对比分析。

答案:

(1)担任低级官职(或除执政官外的各级职官的选举和任职资格)。

立军功;努力耕织。

(2)梭伦:

崇尚中庸(调和),手段温和。

商鞅:

不畏权贵,严刑峻法。

(2009·高考山东文综卷)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维新派的目标正是我们的目标,他们的计划好倒是好,就是有些不切实际和操之过急。

然而,距今大约三十年前,绝大多数局外人不也是这样评论日本的明治维新,而明治维新不是扫除了日本的旧秩序吗?

不打破鸡蛋就不可能做成煎鸡蛋卷。

——《泰晤士报》主编姬乐尔致该报驻北京记者莫理循的信(1898年11月25日)

(1)材料中“不打破鸡蛋就不可能做成煎鸡蛋卷”的含义是什么?

戊戌变法未能“打破鸡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为了“打破鸡蛋”,明治政府在政治方面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

解析:

(1)问结合戊戌变法的失败分析其含义,戊戌变法未能改变旧制度而失败,因此,改革必须打破旧制度才能成功,失败原因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等方面考虑。

(2)问结合明治维新打破旧制度的措施分析。

答案:

(1)含义:

必须改变旧的政治制度,改革才能成功(或“改革必须除旧才能立新”)。

根本原因:

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弱小(或“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封建顽固势力强大。

(2)改革措施:

废藩置县、建立中央集权;废除等级制度,取消武士特权,实现四民平等。

2010山东文综(10分。

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以诗赋记诵求天下之士,而无学校养成之法;以科名资历叙朝廷之位,而无官司课试之方。

——王安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

材料二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

——王安石《上仁宗皇帝官言事书》

(1)据材料一,概括说明当时北宋在人才选用上存在哪些弊端。

(4分)

(2)材料二体现了王安石怎样的教育思想?

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王安石是如何改革科举考试的?

(6分)

答案:

(1)弊端:

人才选拔重诗赋记诵;官吏任用重科资历

(2)教育思想:

注重实用

措施:

改革科举考试内容,废除诗赋取士,注重经义策论

(应从“废除田制“和”采用新法“两个角度回答,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2011·山东文综]

下列是一组与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相关的文字和图片。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①图14描绘了被地主宣布“解放”的农民伏在地上亲吻主人脚面的情景。

②一个目击者回忆农民听取“解放”法令的反应时说,“农民们愁容满面并且低下了头……农民中怨声和叫喊越来越高……”。

③1876年,一位地主说:

“解放法令颁布十五个月后,当我再看到农民时……受奴役的所有迹象都已经消失的无影无踪。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俄国废除农奴制的必要性。

(2)关于农民获得“解放”,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描述?

你认为上述哪一描述较为客观并说明理由。

【解析】第

(1)问回顾所学关于俄国废除农奴制的背景的知识进行作答即可。

(2)问,第一小问出现不同描述的原因应该从发表言论这的不同阶级立场去思考问题,就不难得出正确的结论。

第二小问作答时应该先选定观点,在进行论述。

选择不同的观点,则论述的角度不同。

注意论述和自己所选观点一致。

比如选择①,则从改革的积极作用作答,选择②,则从农奴制的局限性角度论述。

选择③也从改革的积极作用作答。

总之,注意论点和论据前后一致,不可出现前后自我矛盾的现象,能自圆其说,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

(1)农奴制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农奴制激化了俄国社会矛盾;农奴制造成了俄国经济和军事的落后。

(2)描述者的立场不同。

若认为①较客观,应从农奴制改革由农奴主实施,农民只能被动接受等角度来回答(若回答农奴制改革“解放”了农民,使农民获得了“自由”,农民对此表示感激也可给分)

若认为②较客观,应从农奴制改革不彻底,农民依然受到奴役和剥削,农民对此表示不满等角度回答。

若认为③较客观,应从农奴制改革提高了农民的政治地位,改变了农民的精神面貌等角度回答。

【命题分析】俄国1861年改革是近代化改革不彻底的典型代表,是高考命题的重点。

在复习备考中注意,一是改革本身的背景、措施及对俄国近代化的影响,二是注意与近代史上其他国家的改革进行比较,三是从近代化史观角度分析近代改革的影响。

2012山东文综(10分)【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是在社会转型时期进行的重大改革,两次改革不囿于传统,除旧布新,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面对社会转型,两次改革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各是什么?

举例说明。

(4分)

(2)依据改革的措施,概括说明两次改革“除旧布新”的形式有何不同,并指出其对历史发展所起的相同作用。

(6分)

答案:

(1)商鞅变法奴隶主贵族和新兴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如废井田开阡陌废分封行郡县等。

(举一例说明即可)北魏孝文帝改革落后的鲜卑族文化和先进的中原文化之间的矛盾如实行均田制、推行汉化政策等。

(举一例说明即可)

(2)商鞅变法:

创设新制度;北魏孝文帝改革:

学习借鉴中原文化。

共同作用:

促进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促进了民族融合,国家统一。

典型例题: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与其等农民自下而上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来解放农民。

——亚历山大二世

材料二:

农民这样地获得一定数量的土地为私产后,因为赎买了土地,他们就摆脱了对地主的义务,而成为拥有私产的完全自由的农民—…·地主领地上现存的秩序应维持到应有的准备工作完成,新办法开始实行时为止。

--《解放农奴宣言》

材料三:

农民抱怨……负担的义务过重,特别是在原来利用的附属地面积超过了现有份地的那些地方;他们不肯缴代役金;他们拒绝服役或希望保留原来三天的劳役的办法。

—1863年沙皇政府报告书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分析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目的是什么?

(为了挽救统治危机,维护贵族地主的利益。

(2)据材料二,改革后俄国农民的地位有了怎样的变化?

(农民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地主不能买卖和干涉他们的生活;农民通过赎买获得一些份地。

(3)材料三说明了什么?

(改革加重了农民负担,农民十分不满。

(4)据上述材料分析这场改革的意义和实质。

(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但改革很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它是对农民的一场掠夺。

2、有人认为北魏孝文帝是盖世英雄,也有人认为他是千古罪人。

试结合所学的相关内容,简要谈谈你对孝文帝改革及其本人的认识。

答案:

评价历史人物应该客观、全面的评价。

(2分)

孝文帝顺应时代潮流,积极、主动、彻底地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通过迁都洛阳、改行汉制、移风易俗等措施,使鲜卑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社会制度封建化、生产方式农业化、风俗习惯汉族化;有利于北方经济的发展,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加强了民族大融合,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和封建社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4分)

当然,孝文帝改革全盘汉化,忽视了保持本民族文化特点,使得鲜卑族拓拔部逐渐溶入其他民族,这是值得我们吸取的教训。

(2分)

从历史的进程来看,孝文帝是我国少数民族中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为中国多民族共同发展的历史做出了贡献。

(2分)

3、比较19世纪中期的日本明治维新和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的异同。

异:

①直接原因不同:

俄国:

对外战争的失败加剧了农奴制的统治危机。

日本:

民族危机加剧了社会矛盾,导致幕府统治被推翻。

②内容不同:

俄国主要是废除农奴制;日本主要围绕富国强兵、文明开化来进行。

③领导力量不同:

俄国是以沙皇为代表的封建统治阶级;日本是以倒幕派为核心的改革派.(每点2分,合计6分)

同:

①时代相同:

都处在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本国落后的封建统治阻碍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②性质相同:

都是自上而下的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③结果相同:

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改革都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④目的相同:

都是为了维护自身统治,发展资本主义.(每点1分,合计4分)

4、阅读材料:

材料一“我给了一般人民以恰好足够的权力,亦不使他们失掉卑严,也不给他们太多;即使那些既有势力而又豪富的人们,我也设法不让他们受到损害。

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面前,不许他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有优势。

——梭伦

材料二史学家对阿里纷纷各抒己见,有人认为他是“现代埃及的奠基者”,“当之无愧的现代埃及之父”;也有人认为是“一个十足的暴君”。

请回答:

⑴材料一体现了梭伦的什么改革思想?

(2分)有哪些政策体现这一思想?

(4分)

一视同仁、公平公正、不偏不倚的改革思想(或折中、制衡的思想也可)(2分)。

如颁布土地法令上允许贵族保留祖传的地产;确立财产等级制度,分享政治权益;建立“四百人会议分享参政议政的权利等。

(答出两点即可得4分)

(2)材料二中对阿里的评说纷纷各抒己见,你是怎样看待的?

请说明理由。

(4分)

如果持肯定态度,理由如下:

结束了埃及的长期混乱局面,确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体制,奠定了近代埃及民族国家的基础;促进了农业商业的发展,建立了近代工业,提高了生产力;也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增强了经济军事实力,推迟了被列强侵略的进程等。

如果持否定态度,理由如下:

对外扩张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对其他国家是一场奴役和掠夺;实行高度的中央集权制,垄断国家政权等。

(其他言之有理也可以得4分)

(3)从梭伦、阿里身上体现了怎样的精神?

(2分)

改革创新、坚强不屈的改革精神等。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

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

僇力本业,耕织致栗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平斗桶权衡丈尺。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实,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

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史记.李斯列传》

材料三:

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

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

糠;而有强国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1).根据材料,加以概括提炼并逐条列出商鞅变法的措施。

①实行什伍连坐制;②奖励军功;③重农抑商;

④实行县制;⑤废除井田制;⑥统一度量衡。

(2)、材料二、三对商鞅变法的评价有何共识?

变法使得秦国富强起来

(3)、从上述材料中,找出一句原话,概括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倾邻国而雄诸侯

6、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以上图片反映了雅典哪些维护民主的方式?

图一:

反映雅典人通过司法公正维护民主。

图二:

通过辩论的方式保证决策的正确,从而实现决策民主。

图三:

通过公民投票的方式进行民主表决和民主选举公职人员,充分实现了雅典公民民主参与国家管理的权力。

图四:

通过“陶片放逐法”把反民主的势力置于公民的严密控制下,从而加强了公民对政府官员的民主监督功能。

(2)从以上雅典维护民主制的实践中我们得到哪些启示?

 要实现和维护民主,必须建立行之有效民主的机制;必须要维护司法公正;必须要加强公民的民主参与意识、发挥公民的民主监督作用。

7、阅读下列材料(13分)

(王)安石曰:

“……且国用不足,非当世急务,所以不足者,以未得善理财故也。

”光曰:

“善理财者,不过头会箕敛尔。

”安石曰:

“不然,善理财者,不加赋而国用足。

”光曰:

“天下安有此理?

天地所生财货百物,不在民,则在官,彼设法夺民,其害乃甚于加赋!

——《宋史·司马光传》

请回答:

(1)王安石变法的目的是什么?

(3分)

目的:

摆脱北宋中期的财政危机,富国强兵和巩固北宋政治。

(2)王安石与司马光的论战各自阐述了什么主要观点?

为此,王安石采取什么理财措施?

(7分)

王安石主张“善理财者,不加赋而国用足”。

司马光认为王安石变法是“设法夺民,其害乃甚于加赋”。

为此王安石采取理财措施是:

①青苗法②募役法③农田水利法④方田均税法⑤市易法⑥均输法。

(3)如何评价司马光的观点?

(3分)

司马光认识到王安石变法触及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由于他代表了这部分人利益,故反对王安石变法。

8、19世纪末中国维新变法思想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与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相比,两者在促进社会变革的作用上有何不同?

为什么?

(1)思想主张:

中国维新思想要抵抗帝国主义侵略,摆脱民族危机;反对封建专制统治,主张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学习和传播西方科学文化。

(2)不同作用:

法国启蒙思想为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做了充分的准备,成为强大的思想武器,革命摧毁了封建制度、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

中国维新思想促成了戊戌变法,力图改变中国的现状,以实现独立、进步和富强,但是变法却如昙花一现,很快夭折了。

(3)原因:

19世纪末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程度远不如18世纪的法国,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突出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因而维新思想缺乏坚实的社会基础,其革命性远远逊于法国启蒙思想。

同时,法国启蒙思想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发展过程,形成了完整的体系,而维新思想则是在中国社会封建传统势力十分顽固和民族危机急剧加深的条件下仓促形成的,缺乏比较成熟的理论基础。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之义,内诸夏而外夷狄……夫关中土沃物丰……帝王之都每以为居,未闻戎狄宜在此土也。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戎晋不杂,并得其所,上合往古既叙之义,下为盛世永久之规。

纵有猾夏之心,风尘之警,则绝远中国,隔阂山河,虽为寇暴,所害不广。

——[西晋]江统《徙戎论》

材料二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

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北魏]杨衙之《洛阳伽蓝记》

材料三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1)据材料一,指出作者关于民族问题的主张,概括其理由。

(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进步作用。

谈谈你对当时民族关系的认识。

【答案】

(1)主张夷夏有别,少数民族应远离中原。

理由:

儒家的传统观念;夷夏风俗习性不同;可以减轻对中原的危害。

(2)作用:

促进洛阳的繁盛;推动北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促进民族融合;奠定隋唐国家统一的基础。

认识:

少数民族及文化给中原文明带来了鲜活的元素;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交融、互补,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避免民族对立,消除民族隔阂,是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保证。

【命题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中国古代一次少数民族社会转型的改革,其措施和政策对促进民族融合及多民族国家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也是高考考查的高频点。

虽然2011年高考未涉及,但在以后的高考中仍会出现。

在复习备考时,一注意从时代角度,把中国古代几次重要的改革进行综合对比分析;二是从内容、影响的角度综合古今中外改革具有的相似特点进行分析认识;三是注意联系同时期的梭伦改革进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元前594年,雅典梭伦改革颁布“解负令”,取消公私债务,恢复债奴的公民身份,永远禁止把雅典公民沦为奴隶;他还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发展工商业经济,保护新兴工商业者的政策措施;他将人民按财产分为四个等级,各自拥有不同的政治权利。

克里斯提尼改革将全国划为十个地区,其重新划分选区的目的在于抽掉一些贵族势力的基础,“以便让多数的人可以参加到政府中来”。

材料二商鞅变法废除世卿世禄制,设立军功爵制度,按照爵位高低可以享受各种政治、经济特权,包括占有耕地、住宅、奴隶;采取严厉的抑商政策,立法将工商业者沦为奴隶;推行什伍连坐制度,还规定轻罪重刑,禁止儒家学说传播。

(1)根据材料一、二,比较雅典改革与商鞅变法的异同。

(2)结合当时社会主要矛盾,分析商鞅变法与梭伦改革实行不同政策的原因。

【解析】第

(1)问对比材料一、二内容,找出异同点。

要注意梭伦改革扩大民主的基础,而商鞅变法加强中央集权。

(2)问从两次改革背景来分析当时的社会矛盾。

【答案】

(1)异:

雅典改革禁止把公民沦为奴隶,而商鞅变法将工商业者沦为奴隶;雅典鼓励发展工商业,商鞅则采取严厉的抑商政策;雅典改革按财产分享不同的政治权利,商鞅变法按军功授爵;雅典改革扩大民主的基础,商鞅变法加强君主专制集权。

(答出三点即可)

同:

打击旧贵族势力;改革涉及经济、政治等各方面。

(2)战国时期主要矛盾是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矛盾,商鞅变法措施适应了新兴地主阶级的经济政治要求;梭伦时期雅典平民与贵族矛盾激化,梭伦改革措施在于缓和平民与贵族矛盾,巩固雅典民主政治的阶级基础。

11、[2011·福建文综]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大日本帝国由万世一系之天皇统治。

3天皇神圣不可侵犯。

  

4天皇为国家元首,总揽统治权……

5天皇在帝国议会协赞下,行使立法权。

6天皇裁可法律

7天皇召集帝国议会……

11天皇统率陆海军。

——《大日本帝国宪法》(1889年)

材料二

43国王人身神圣不可侵犯……

45执行权属于国王一人,他任免大臣,他下令颁布法律……

46国王对军队发布最高命令。

47国王任命全部军官以及国家其他部门官员……

51国王召集两院开会……他可同时解散两院……

——《普鲁士宪法》(1850年)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日本仿效普鲁士确立近代宪政的主要内容。

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日本与英国的君主在近代宪政中的权力差异。

(2)日本在明治维新后迅速走上对外扩张道路。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此加以评析。

【解析】第

(1)问比较两则材料的共同点,不难归纳出两者的共同点既日本仿效普鲁士确立近代宪政的主要内容是天皇作为国家元首总揽统治权;在议会协赞下行使立法权;统率陆海军。

日本和英国政体的差异在于君主的实际权力不同,根据所学知识不难得出结论“天皇权力至高无上;英国王权受限制。

”第

(2)问,本问主要考察日本近代宪政的局限性,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总结出答案:

保留了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走上军国主义道路;随着资本主义发展,为了获取海外市场和殖民地对外侵略扩张,给亚洲人民带来灾难。

【答案】

(1)天皇作为国家元首总揽统治权;在议会协赞下行使立法权;统率陆海军。

天皇权力至高无上;英国王权受限制。

(2)日本虽确立了近代君主立宪制,但保留了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走上军国主义道路;随着资本主义发展,为了获取海外市场和殖民地对外侵略扩张,给亚洲人民带来灾难。

【命题分析】日本明治维新是19世纪中后期世界史上一次重要的改革,也是日本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点,且对中国的戊戌变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高考特别注重考查对明治维新背景、措施、影响等方面的考查,还经常联系中国的戊戌变法进行考查,复习备考是仍要重视这一点,同时将中、日、俄三国的改革放到一起进行分析比较,从世界近代化、工业文明的扩展角度进行理解认识。

12、[2011·浙江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尽管当时很闭塞,严家弄又在乡下,像“戊戌政变”这样的大事,我们也不知道,可是皇帝和皇太后“驾崩”就不同了,“地保”打着小锣挨家挨户地通知。

(注:

严家弄,作者故居所在地,原为杭州城郊)

——夏衍《懒寻旧梦录》

材料二维新党的计划太轻率了,太危险了,每一个步骤都需要一位强者的勇气……皇帝的方向是正确的,但是他的顾问康有为和其它人等都缺乏工作经验,他们简直是以好心肠扼杀了“进步”——他们把足够九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

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

——(美)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1)材料一中“这样的大事,我们也不知道”反映了戊戌变法运动的什么情况?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皇帝的

方向”是什么,分析为什么说维新派“是以好心肠扼杀了‘进步’”。

【解析】第

(1)问从材料一中普通民众关于戊戌变法一点都不了解,突出戊戌变法的方式和缺乏群众基础的局限性。

(2)问从光绪帝支持变法的目的思考“皇帝的方向”;从维新派变法的失败原因方面思考“好心肠扼杀了进步”的原因。

【答案】

(1)普通民众连戊戌政变都不知道,更不用说整个戊戌运动了。

由此可见,戊戌变法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严重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

(2)“皇帝的方向”:

救亡图存,变法图强。

原因:

维新派缺乏经验,计划轻率,急于求成,只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皇帝,结果适得其反。

【命题分析】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的重要改革之一,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命题一般从戊戌变法本身、戊戌变法与日本明治维新联系在一起进行考查,还可能将从近代化的角度考查中、俄、日、埃及四国改革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复习备考时应注意综合一起分析比较考查。

13、(2011·衡州模拟)历史上往往将那些推动社会发生根本变革的事件冠以“革命”的称号,这些革命又分为政治革命、经济革命、文化革命等。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基督徒是全然自由的众人之主,不受任何人管辖。

你若明白了这一层,就必知道︰你需要那为你受苦而复活的基督;你既已信他,就因这信可以成为新人,使你一切的罪都得赦免;并且你因另外一位的功德,就是单因基督的功德,得以称义了。

圣经不过用“执事”、“仆人”、“管家”来称呼那些现今不可一世号称为教皇、主教、神父的,其实他们原是应以传道服侍人,将基督的信与信徒的自由教导人的。

——马丁·路德《基督徒的自由》

材料二英国与罗马教廷的正式决裂发生在1534年。

这一年议会通过“至尊法”,宣布国王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纺织轻工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