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逻辑必然性与历史必然性读《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有感.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094296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2.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逻辑必然性与历史必然性读《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有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逻辑必然性与历史必然性读《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有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逻辑必然性与历史必然性读《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有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逻辑必然性与历史必然性读《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有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逻辑必然性与历史必然性读《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有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逻辑必然性与历史必然性读《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有感.docx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逻辑必然性与历史必然性读《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有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逻辑必然性与历史必然性读《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有感.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逻辑必然性与历史必然性读《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有感.docx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逻辑必然性与历史必然性读《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有感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逻辑、历史必然性

——读《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有感

【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在19世纪40年代,决不是偶然。

它的产生有着逻辑必然性和历史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既是适应社会实践的需要,同时也是人类哲学思想发展的必然结果。

和任何一种新的社会学说一样,从已有的思想资料出发,批判地继承人类优秀文化遗产并加以革命改造,它的根源深藏在社会物质生活的事实之中。

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条件,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它的理论先驱的关系,以及他和马克思在哲学上怎样继承又怎样变革的回顾和总结,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逻辑必然性和历史必然性。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逻辑必然性历史必然性黑格尔费尔巴哈

引言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马克思主义哲学,虽然是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唯物主义、辩证法思想出发,但是,它与以前的一切哲学思想又有质的不同。

为了弄清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如何产生的,有必要对以往哲学思想的发展。

两千多年的哲学史,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提供了一系列哲学概念、范畴和具有规律性的东西。

长期得不到解决的唯理论和经验论之争,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实践的基础上的科学解决,作了一定的思想准备。

唯物论与形而上学、辩证法与唯心主义不恰当的结合,预示了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产生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费尔巴哈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但他全盘否定黑格尔哲学,促使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全书的线索即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逻辑必然性和历史必然性。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逻辑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有其逻辑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

马克思、恩格斯抛弃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体系,批判地吸取了他的辩证法;抛弃了费尔巴哈哲学中的形而上学和唯心史观,批判地继承了他的唯物主义。

在新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结合。

(一)、对黑格尔哲学的分析

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第一章中系统地分析了黑格尔哲学,揭示了黑格尔哲学的历史背景、阶级实质和理论内核,明确指出了它的体系和方法之间的矛盾,以及黑格尔哲学解体的历史必然性和过程。

1、黑格尔哲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和阶级实质

黑格尔哲学产生时,德国封建专制势力强大,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德国资产阶级软弱无力,屈服妥协,使资本主义的发展走上了改良主义的道路。

在上述背景下所产生的黑格尔哲学,其阶级实质是上升到普鲁士国家哲学地位的资产阶级哲学,它是革命性和保守性兼而有之的德国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

恩格斯通过德国哲学和法国哲学的共同点的比较,说明了黑格尔哲学是德国资产阶级进行革命的思想武器。

恩格斯指出:

“正像在18世纪的法国一样,在19世纪的德国,哲学革命也作了政治崩溃的前导。

”恩格斯又通过德国哲学和法国哲学的不同点的比较,说明黑格尔哲学又是保守的,软弱妥协的德国资产阶级哲学。

黑格尔哲学的这种矛盾性质,归根结底是由于他所代表的资产阶级的阶级本质所决定的。

德国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决定了黑格尔哲学的二重性。

2、黑格尔哲学的理论内核

恩格斯通过黑格尔哲学的一个著名命题揭示了它的合理内核。

这个命题是:

“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

”这个命题和黑格尔的整个哲学一样,具有二重性,既具有保守性,又具有革命性。

它的保守的方面在于,包含着对现状的肯定,即是替普鲁士国家作辩护,替现存的社会关系作辩护的。

但是,其中也包含着辩证法的革命因素。

这就是:

现实的属性仅仅属于必然的东西。

现实性决不是某种事物固定不变的属性。

在黑格尔看来,对于某一种事物来说,现实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可变动的,随着条件的变化,时间的推移,就会成为不现实的,就会失去自己的必然性,自己存在的权利,自己的合理性,被新的具有必然性的事物所取代。

这样一来,黑格尔的这个命题就转化为自己的反面,即凡在人类历史领域中是现实的,随着时间的推移,都会成为不合理的,因而按其本性来说所以是不合理的,一开始就包含着不合理性;凡在人们头脑中是合理的,都注定要成为现实的,不管它和现存的、表面的现实多么矛盾。

按照黑格尔的思维方法的一切规则,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这个命题,就变成了另一个命题:

凡是现存的都应当是灭忙的。

由此,恩格斯进一步阐发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结论:

在辩证哲学面前,“不存在任何最终的东西、绝对的东西、神圣的东西;它指出所有一切事物的暂时性;在它面前,除了生成和灭亡的不断过程,无止境地由低级上升到高级的不断过程,什么都不存在。

它本身就是这个过程在思维着的头脑中的反映。

诚然,它也有保守的方面:

它承认认识和社会的一定阶段对它那个时代和那个环境来说都有存在的理由,但也不过如此而已。

这种观察方法的保守性是相对的,它的革命性质是绝对的——这就是辩证哲学所承认的唯一绝对的东西。

3、黑格尔哲学体系和方法之间的矛盾

黑格尔哲学的唯心主义性质体现在黑格尔所讲的发展的主体并不是客观世界本身,而是某种神秘的“绝对精神”。

在他那里,绝对精神是世界的本质,万物的基础。

黑格尔哲学体系和方法之间的矛盾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他认为人类的认识是没有止境的,发展是无限的。

但是,他的体系却硬要给人类的认识一个终点,于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全部教条内容就被宣布为绝对真理。

二是从黑格尔的社会政治观点来看,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无穷过程,历史上依次更替的一切社会制度,都只不过是这一过程中的一些暂时阶段,所谓完美的社会,完美的国家是不存在的。

但是,黑格尔哲学的体系却硬要给人类社会的发展一个终点,硬要给人们一个所谓完美的社会、完美的国家,这个完美的国家就是他所谓的以等级制君主政体为内容的普鲁士王国。

在黑格尔哲学的体系和方法的矛盾中,体系占主导地位。

恩格斯说:

“这样一来,革命的方面就被过分茂密的保守的方面所窒息。

”黑格尔哲学的保守的体系窒息了他的革命的辩证方法,所以使他不能从自己的革命方法中得出革命的结论来。

德国资产阶级的保守性,决定了他的彻底革命的思维方法必然要产生出极其温和的政治结论。

4、黑格尔学派的解体过程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哲学的产生

黑格尔学派解体既是当时德国阶级斗争发展以及资产阶级内部分化的必然结果,也是黑格尔哲学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黑格尔死后,黑格尔学派分裂为老年黑格尔派和青年黑格尔派,即保守派和激进派。

青年黑格尔派内部再次分裂,施特劳斯与鲍威尔在关于历史运动的问题上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施蒂纳的出现把主观唯心主义推向极端,黑格尔体系解体。

由于对现存宗教进行斗争的必要,青年黑格尔学学派中的费尔巴哈最先走上了唯物主义道路,他的《基督教的本质》的出版对人们起了巨大的思想解放作用。

(二)、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第二章提出了哲学的基本问题,阐述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和近代唯物主义的局限性及其原因。

1、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恩格斯把哲学基本问题分为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思维对存在、精神对自然界,谁是本原,谁是派生的问题。

哲学家依照他们如何回答这个问题而分成了两大阵营——唯物主义阵营和唯心主义阵营。

第二方面是,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

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

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

即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亦即世界的可知性问题。

绝大多数哲学家对这个问题都作了肯定的回答,他们对不可知论进行了系统的批判。

对不可知论的最令人信服的批判是实践,即实验和工业。

恩格斯说:

“既然我们自己能制造出某一自然过程,使它按照它的条件产生出来,并使它为我们的目的服务,从而证明我们对这一过程的理解是正确的,那么康德的不可捉摸的ˋ自在之物ˊ就完结了”。

2、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经历了不同发展阶段——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恩格斯指出:

“费尔巴哈的发展进程是一个黑格尔主义者走向唯物主义的发展进程。

”在费尔巴哈看来,“我们自己所属的物质的、可以感知的世界,是唯一现实的;而我们的意识和思维,不管它看起来是多么超感觉的,总是物质的、肉体的器官即人脑的产物。

物质不是精神的产物,而精神本身只是物质的最高产物。

”恩格斯说:

“这自然是纯粹的唯物主义。

”这就是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

在自然观方面,他坚持唯物主义立场,但是,由于费尔巴哈对唯物主义这个名词的偏见,到这里就突然停止不前了。

3、费尔巴哈哲学的局限性及其原因

当时只有力学达到某种完善的地步,仍停留在搜集材料阶段。

而欧洲对中世纪的简单否定,隔断了人类历史的进程,从而看不到历史的客观规律。

由于费尔巴哈脱离当时的现实社会、政治,未掌握自然科学的新成果,没有克服法国唯物主义的局限性,即没有克服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唯心主义史观,达到辩证法的自然观和历史观。

(三)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第三章对费尔巴哈的唯心史观即他的宗教哲学和伦理学进行了批判。

阐述了费尔巴哈停留在唯心史观的根源以及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产生。

1、对费尔巴哈宗教哲学中唯心主义观点的批判。

费尔巴哈批判了旧宗教,但是他批判旧宗教并不是为了消灭宗教,他是希望使宗教完善化,即批判有神的、以上帝为崇拜对象的旧宗教,建立无神的、以“爱”为崇拜对象的新宗教。

恩格斯批评了费尔巴哈在宗教问题上的唯心主义观点,指出他把宗教和人的感情混为一谈,把宗教看成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从而把宗教说成是一种与人类共存亡的永恒现象,是错误的。

他歪曲了宗教的本质,夸大了宗教的历史作用。

2、对费尔巴哈伦理学中唯心主义的批判。

费尔巴哈把人作为伦理学的出发点,但他讲的人却是抽象的人,这种人在现实生活中是很难生存的,他撇开人的社会关系,陷入了唯心主义。

并且,费尔巴哈的伦理学是形而上学的,缺乏辩证法的观点。

黑格尔认为,恶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借以表现出来的形式之一,他看到了恶的力量。

但是,费尔巴哈只相信善的力量。

因此,费尔巴哈的伦理学比较黑格尔的伦理学是肤浅的。

道德具有阶级性。

在阶级社会中,道德总是具有阶级性的,恩格斯说:

“每一个阶级,甚至每一个行业,都各有各的道德。

”费尔巴哈离开现实条件抽象地讲幸福是没有意义的空谈,在阶级社会是不存在的。

他的伦理学反映了资产阶级道德观。

3、费尔巴哈不能突破唯心主义的原因及超越费尔巴哈思想局限的根源。

费尔巴哈在理论上忽视实践,在行动上脱离实践,所以,他就“不能找到从他自己所极端憎恶的抽象王国通向活生生的现实世界的道路”,因而陷入唯心主义。

超越费尔巴哈,突破历史唯心主义,必须从抽象的人转到现实中的人,必须把人当作历史行动中的人去研究。

费尔巴哈所没有走的一步,终究是有人要走的。

4、马克思唯物主义史观的产生

费尔巴哈没有走的这一步,马克思、恩格斯走上了,到这里,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产生了。

这充分表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的逻辑必然性。

恩格斯指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产生,也就是说超出费尔巴哈和发展费尔巴哈观点的工作,是由他们于1845年合著的《神圣家族》开始的。

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恩格斯对现实的人进行了具体的、历史的和阶级的分析,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鲍威尔一伙的英雄创造历史的唯心史观,论述了生产方式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提出了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著名原理,阐述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以及无产阶级自己解放自己,消灭资本主义社会的伟大历史使命,探讨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初步具备了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第四章是前三章理论的总结,此章通过说明马克思对德国古典哲学的改造,论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其中主要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一)、唯心辩证法发展到唯物辩证法的历史必然性。

1、马克思、恩格斯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批判改造。

马克思、恩格斯和费尔巴哈不同,没有简单的抛开黑格尔哲学。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改造了黑格尔的辩证法。

黑格尔是概念的自我发展,是头脚倒置的,马克思、恩格斯抛弃了黑格尔辩证法的神秘形式,把辩证法建立在现实基础之上,把黑格尔倾倒了的辩证法重新倾倒过去,从而创立了唯物辩证法。

2、唯物辩证法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

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使马克思、恩格斯对自然过程的相互联系的认识踏步地前进了:

第一是发现了细胞,使人们不仅仅知道一切高等有机体都是按照一个共同规律发育和生长的,而且通过细胞的变异能力指出了使有机体能改变自己的物种并从而能实现一个比个体发育更高的发育的道路;第二是能的转化,使人们认识到当一种形式的量消失时,就有另一种形式的一定的量代之出现。

自然界的一切运动都可以归结于一种形式向另一种形式不断转化的过程;最后,达尔文第一次从联系中证明了,今天存在于我们周围的有机自然物,包括人在内,都是少数原始单细胞胚胎的长期发育过程的产物,而这些胚胎又是由那些通过化学途径产生的原生质或蛋白质形成的。

这三大发现表明了自然界不同现象都处在统一的联系之中。

19世纪自然科学的新成果为唯物辩证法的创立奠定了自然科学基础。

唯物辩证法创立之后,任何复活自然哲学的企图都是一种倒退行为。

3、唯物主义历史观创立的思想和社会历史条件

(1)唯物主义历史观创立的思想前提

唯物辩证法是创立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思想前提。

从唯物辩证法出发,根据臆想的认为的联系,发现现实的联系,归根到底就在于发现人类社会历史的一般运动规律。

(2)创立唯物主义史观的社会历史条件

资本主义的发展,特别是工业革命,使历史的动因与其结果之间的联系明朗化,使阶级关系简单化和尖锐化,社会本质逐渐暴露。

发生工业革命之前,社会经济以自然经济为主,社会阶层以小生产者为主,在这种经济形态下,人们交往不多,社会生活的本质没有显示出来。

工业革命后,社会化大生产取代小生产,人们的交往日趋紧密,人们也就看到了社会生活的本质关系即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后,阶级关系对立尖锐,阶级关系简单化,人们逐渐分析阶级对立背后的根源,社会本质开始暴露。

4、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思想

(1)社会历史的发展是一个具有规律的客观过程。

旧哲学用哲学家头脑中臆造的、幻想的联系,代替现实的、客观的联系,把社会历史的发展,看作是个别理想人物思想的实现,根本不了解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所以,恩格斯指出:

“在这里也……应该通过发现现实的联系来清除这种臆造的人为的联系;这一任务,归根到底,就是要发现那些作为支配规律在人类社会的历史上起作用的一般运动规律。

”这个任务,就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任务。

恩格斯通过对社会发展史和自然发展史的比较,阐明了社会历史的发展是有客观规律的思想。

恩格斯指出,在自然界中,如果撇开人对自然界的反作用的话,那么可以看出,都是一些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在起作用,自然界的历史发展过程是由这些力量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相反,人类社会却离不开人的活动,而人的活动又总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所以,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进程完全是人们自觉的有目的活动的结果。

这就和自然界的那种盲目的、无意识的相互作用的力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社会发展进程虽然和自然发展进程具有不同的特点,但丝毫不改变社会历史进程也受其内在的一般规律的支配。

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历史哲学否定了人们的思想动机具有第一性的意义,并把过程论的思想带进了历史领域,但他们又从历史以外寻找动因,并把它强加给人类历史。

旧唯物主义不去寻找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在社会历史领域背叛了自己。

(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怎样才能发现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恩格斯指出:

要“探讨那些作为自觉的动机明显地或不明显地、直接地或以意识形态的形式、甚至以被神化的形式反映在行动着的群众及其领袖即所谓伟大人物的头脑中的动因——这是能够引导我们去探索那些在整个历史中以及个别时期和个别国家的历史中起支配作用的规律的唯一途径”。

恩格斯强调指出,要研究促使广大群众和领袖人物行动起来的思想动机,即“使广大群众、使整个整个的民族,并且在每一民族中间又是使整个整个阶级行动起来的动机”。

在这里,恩格斯阐明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重要原理。

(3)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动力

恩格斯通过对采用机器大工业以后的英国和法国的具体分析,得出了一个经典性的结论,即“这三大阶级(封建贵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引者注)的斗争和它们的利益冲突是现代历史的动力,至少是这两个最先进国家的现代历史的动力。

”阐明了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历史动力。

与此相联系,恩格斯进一步阐明了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4)生产方式的内部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因

社会历史的发展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内部矛盾决定的。

由于旧哲学家只研究到阶级斗争、经济利益层面,而没有看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层面。

(5)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恩格斯系统论述了经济基础对国家、政治法律制度以及哲学和宗教等意识形态的决定作用。

上层建筑的存在和发展归根到底应该从社会的经济生活条件中得到解释。

夸大国家和法的相对独立性,使人们脱离经济基础,是唯心主义产生的认识论根源。

三、结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发展大道而独立产生的,它是人类历史根本转折时代的产物,是人类全部优秀文化遗产的结晶。

从黑格尔到费尔巴哈,再到马克思、恩格斯,从社会的发展,都充分表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逻辑的必然,是历史的必然。

历史发展到19世纪中叶,不仅提出了适应时代要求创立新的世界观的任务,而且也从各个方面为创立新世界观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参考文献】

【1】七所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12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人民出版社,1997.8

【3】哲学博士特·伊奥则曼著,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之一,上海人民出版社,1956.7

【4】捷·伊·奥伊则尔曼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4.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