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业大学古代汉语讲义上期末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088147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69 大小:82.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工业大学古代汉语讲义上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浙江工业大学古代汉语讲义上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浙江工业大学古代汉语讲义上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9页
浙江工业大学古代汉语讲义上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9页
浙江工业大学古代汉语讲义上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工业大学古代汉语讲义上期末复习资料.docx

《浙江工业大学古代汉语讲义上期末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工业大学古代汉语讲义上期末复习资料.docx(6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浙江工业大学古代汉语讲义上期末复习资料.docx

浙江工业大学古代汉语讲义上期末复习资料

序言

序言讲三个问题:

为什么要学习古代汉语、什么是古代汉语和怎样学习古代汉语。

这三个问题同时也就解答古代汉语课的目的、对象(内容)和性质、方法问题。

一、为什么要学习古代汉语

1.为了更好地领略和批判地继承古代的文化、科学遗产,以便在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创造比前人更加辉煌伟大的成就。

中国五千年的历史,积淀了极为深厚的传统文化,堪称举世无双、博大精深。

这是现代中国人极为宝贵的遗产。

中国有几千年的文明史,拥有极其丰富的浩如烟海的文化遗产,这些都需要我们去整理、去发掘。

我国的古籍丰富到什么程度,可以以一个例子来说明。

十八世纪末叶乾隆年间曾编纂一部《四库全书》。

入选的书籍达到3503种,79337卷。

目前大多数还没有标点整理出来,其中保存了大量的珍贵材料和经验,大可发掘。

如果说继承古代文化遗产、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水平是摆在每个中国人面前的任务,那么对文科特别是中文系大学生来说就更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了。

而要传承传统文化,基本条件就是必须具备古代汉语的知识和能力。

举例:

贫女秦韬玉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这首诗写的是贫女自伤迟暮——老女盼嫁。

实质上寄托着士子怀才不遇的感慨。

全诗主旨用一个“伤”字点明。

为什么自伤呢?

一,贫家没有好的穿戴;二,没人赏识自己高雅的风姿品格;三,大家都喜爱流行的俭梳妆;四,可惜自己有才、有德,而不得其用。

全诗比较通俗易懂。

问题主要出在第二联上,“俭”字一般是俭朴、节省的意思,这样理解,与诗句就有矛盾。

所以许多注释本都觉得不好解释。

大致有三种解释:

一种是认为这一联是说有谁来爱这贫女的风格,共同赏识她俭朴的打扮呢?

(这样解使“谁”管到两句,很勉强。

)第二种解释是谁能赏识我不同庸俗的高尚风格?

我却跟大家一起体会时世艰难,总是打扮得很朴素。

(这样添字太多。

分别可以用“岂”和“自”。

)第三种解释是谁去追求那些奢侈的高格调,时世艰难只能维持俭朴的梳妆。

(这样描绘出来的贫女,有点安于贫困,鄙弃高贵,那又何必自伤呢?

总之,三种解释都“于文不安”。

原来,“俭”在此并不是“节俭”之意,而是通“险”。

“俭妆”就是“险妆”。

所谓“险妆”是唐代的流行习惯语,不仅不是俭朴的打扮,反而是时髦的打扮,是时髦的发型。

古人曾记载“唐文宗下诏禁高髻俭妆”。

《唐会要》:

“妇人好高髻俭妆,去眉开额,甚乖风俗,破坏常仪,费用金银,过为首饰,并请禁断。

”“俭妆”这样一解全诗就贯通了,贫女为什么自伤就好解释了。

2.学习古代汉语有助于提高我们现代汉语的水平,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

也许有人说我将来不搞古代文学,只搞现代文学,甚至不搞语言和文学,只搞文化。

姑且不说这种说法不能成立,就是单纯说文化,不懂现代汉语也会闹笑话。

一个古代汉语水平很低的人,他的语文水平不可能高。

举个例子。

鲁迅曾经说:

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代已被做完,此后倘非能翻出如来掌心之‘齐天太圣’,大可不必动手。

1981年版注释:

“原作齐天大圣,即孙悟空。

”这个注释等于没注。

“太”是什么?

“大之极”“大之尊”,“太上皇”、“太后”、“太子”。

比“大”还“大”。

又如:

老专家不久将仙去,赶紧给他们安排好传人,让他们手把手地言传神授,却不知文化、科学不同于祖传的技艺,并不需要周公吐哺。

把“吐哺”理解为某些鸟类中老鸟给小鸟的喂食方式,以作比喻而与“言传神授”相应,这显然是望文生义,不了解“周公吐哺”是一个典故,有特定的含义。

古书中记载周公“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

”(《史记·鲁周公世家》)曹操有诗曰: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短歌行》)“周公吐哺”表示思贤若渴、礼贤下士,为延揽人才而操心忙碌。

再举个翻译的例子。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第一次来华访问,在会谈中讲到中美关系时,说双方的利益是“parallel”的。

中国翻译把“parallel”译为“平行”,尼克松的翻译弗里曼提出了异议,说平行的意思是永远不会相遇,例如双杠(parallelbar)始终往同一方向延伸而不相遇,他认为尼克松的意思不是这样的。

周总理于是问他以为如何译才是他们总统的原意。

弗里曼说:

“我认为应当译为殊途同归。

”在后来的一次宴会上,总理问他是在哪里学的汉语,弗里曼回答说是在台湾学的汉语。

周总理感叹说:

“台湾对古典汉语比我们重视。

长期以来,外语、计算机以至驾照等测试和考证大行其道,恰恰没有汉语语言能力的测试,似乎只要是汉族人、会说汉语就不存在语言使用能力的高低差异。

更有不少人认为语言无碍大局,于是,各种漠视、误用汉语汉字的现象屡见不鲜、俯拾即是。

具有良好的本国语言文字能力无疑是从事一切专业工作的前提条件,语言素质是文化素质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资中筠先生说:

“我们现在讲这个人文化水平很高,那个人文化水平比较低,实际上是他的中文水平比较高或比较低。

我是学外文专业出身的,我从小学就开始学外文,专业学的是英国文学,但是到今天我也不认为,学不学英国文学能够决定我的文化程度。

我的文化程度还是我的中文决定的,我的思辨和表达能力取决于中文。

”(《文化要用母语讲》,载《南方周末》2010-2-18)著名诗人余光中曾说:

“读者要懂得一点古文。

也许有人会问:

文言和我有什么关系?

最近一百年就已经废止了。

没有这么简单,我常常在演讲的时候问听众:

你觉得平仄与你有没有关系?

他说没有关系,我又不对对子,我又不写七言律诗,我管平仄干什么。

我说不那么简单,为什么中国人开口讲张三李四不讲张四李三?

他们答不出来。

我说这就是平仄的关系。

四字成语它有一个原则就是简单、对仗、铿锵,对仗跟铿锵就牵涉到平仄的问题,张三是平声,李四是仄声,张四李三就乱了。

同样,我们说‘千方百计’是平平仄仄,‘千辛万苦’是平平仄仄,我们没有讲‘千苦万辛’、也没有讲‘千计百方’,这就是常理。

中文一个基本的美学就在里面,如果你这一点没有把握到,你根本就无法做一个好的作家。

平仄还在控制我们日常口语的平衡,所以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

”“在英文逐渐将中文软化的今天,中文系就是国防军,每一个中文系学生都要守护中文清纯的生态。

”很难设想一个人只掌握现代的汉语而不懂一点古代汉语,也很难设想一个有教养的中国人,不需要熟悉中国几千年的文学和语言传统。

总之,不论是从哪方面说,具备古代汉语知识,具备阅读古书的能力,是一名文科大学生必须具备的条件。

二、什么是古代汉语

什么是古代汉语?

也就是说我们古代汉语课所学的古代汉语究竟是什么?

古代汉语是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

现代汉语一般是指五四以来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那么古代汉语就是“五四”以前历代汉族人民所使用的语言。

语言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口语的形式,一种是书面语的形式。

显然,古人的口语我们今天已没法听到,所以,我们所接触到的古代汉语,只是三千多年来古代汉语的书面语形式,也就是用文字记录下来的语言。

这个三千多年来古代汉语的书面语由于时间很长,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大致分成了两个系统。

一个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书面语言,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文言文;另一个是六朝以后以北方话为基础形成的书面语,即通常所说的古白话。

文言文和古白话都属于古代汉语,但又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要以为古代汉语就是文言文,也就是说不要认为古代著作都是用文言文写的,实际上有的是用古白话写的,比如《红楼梦》、《水浒》、《三国演义》、《儒林外史》等等。

文言文和古白话的区别在于一个建立在先秦口语的基础上,一个建立在唐宋以来口语的基础上,前者逐渐脱离了口语,后者接近以后的口语。

具体说来是这样的:

我们现在能够看到的最早的文字材料是甲骨文,那是商代的东西,但很零碎,成篇的文章主要是周代(特别是春秋战国)的作品,如《论语》、《左传》、《孟子》等。

这些作品中所使用的语言,是和当时的口语基本一致的,也就是说先秦的作品和口语基本一致。

但是语言的不断发展变化的,到了汉代,人们说话语音、词汇、语法就和先秦时期不那么一样了,再到魏晋南北朝差别就更大了,再到唐宋几很不一样了。

这样先秦两汉时作品的语言就完全脱离了口语,而我国历代文人都喜欢用先秦两汉作品的那种语言写文章,这种建立在先秦口语基础上的书面语言就叫文言文。

与此同时,后代还有一些作品并不用先秦作品的语言写作,而是用当时的语言写作,这主要是六朝以后唐宋开始,比如唐宋时一些民间文学作品的语言,这种建立在唐宋以来口语基础上的语言形式就叫古白话。

白话白话,就是像说话一样。

文言文作品可以以教材中的文章为代表,古白话的作品以《水浒》为代表:

蒋门神见了武松,心里先欺他醉,只顾赶将入来。

说时迟,那时快,武松先把两个拳头去蒋门神脸上虚影一影,忽地转身便走。

蒋门神大怒,抢将来;被武松一飞脚踢起,踢中蒋门神小腹上,双手按了,便蹲下去。

武松一踅,踅将过来,那只右脚早踢起,直飞在蒋门神额角上,踢着正中,望后便倒。

武松追入一步,踏住胸脯,提起这醋钵儿大小的拳头,望蒋门神脸上便打。

原来说过的打蒋门神扑手:

先把拳头虚影一影,便转身,却先飞起左脚,踢中了,便转过身来,再飞起右脚。

这一扑,有名唤做玉环步,鸳鸯腿,这是武松平生的真才实学,非同小可,打得蒋门神在地下叫饶。

很明显,今天读古人写的文章,难点不在用古白话文写的著作,而在用文言文写的。

因为古白话是用离我们时间较近的口语写的,古白话文是现代白话文的前身,语音、词汇、语法系统基本一致,虽然有差别,不影响到阅读理解。

而文言文不同,不学根本就看不懂。

反过来,能够阅读文言文一般也能读懂古白话文。

所以,我们古代汉语课所学的对象一般就限于文言文。

这个范围很广,既有接近先秦口语的先秦作品,也有后代模仿的作品,还有魏晋以后历代的骈体文和诗歌散文,文言文在中国的统治地位一直延续到20世纪初,在此之后,白话文才开始取代文言文。

三、怎样学习古代汉语

以上我们讲了两个问题,古代汉语课程的目的和内容。

从这个目的和内容,可以确定,古代汉语课是一门基础课、工具课,而不是理论课。

它和外语课差不多,主要是使大家尽快地掌握古代汉语这个工具,以便今后能阅读一般的古籍。

那么怎样才能学好古代汉语、掌握这一工具呢?

我觉得必须遵循一个总的精神,抓住一个主要的方法。

总的精神就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并重。

辛亥革命以前古人学习古代汉语的方式是“十年寒窗”、“死记硬背”,从五、六岁开始就读四书五经,通过穷年累月的背诵,把古书背得滚瓜烂熟,才把古代汉语学到手,这种方法显然是一种笨方法,是所谓“置之庄岳之间”办法,在现代是不行的。

我们现在还有许多其他课程要学习,不能整天来背古文。

我们没有可能也没有必要用这种光加强感性认识的方法。

辛亥革命以后中国人懂了语法等等语言学理论,在此之前中国人不知语法为何物。

有的学校就光讲文字、音韵、训诂等课程,这种偏重理性认识的办法也不行。

我们说了古代汉语是一门工具课,掌握工具是一种能力,而能力的培养不等于理论的学习,能力必须通过实践才能获得,游泳、骑自行车等等都是一种能力,必须在实践中才能掌握,把流体力学、游泳的理论学得再好不去实践还是不具备这种能力,语言也是这样,从来没有一个人光靠背语法、背字典就学好了英语,学习古代汉语也是这样。

所以要掌握古汉语提高阅读古书的能力,又必须熟读几十篇古文。

所以根据我们的条件,我们必须贯彻感性理性并重的精神,既要尽量多读古文,又要掌握古代汉语的规律,也就是掌握古汉语通论中的语法、词汇、语音等方面的知识,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知识,理性知识又用以指导感性认识。

所谓抓感性就是抓文选,所谓理性就是通论。

在这两者中,我认为必须注意两点:

文选方面要努力弄懂、弄熟每一篇文章,要做到字词句的落实。

所谓字词句的落实就是不能不求甚解,只了解个大意就行了,必须尽量把每个字、词的意义搞清楚,把句子结构搞清楚。

千万不能采取那种方法,即先把古文翻译成现代汉语,然后把译文背下来,原文却抛在一边。

这种办法只能读一篇懂一篇,而对其中词汇、语法现象并没有掌握,碰到新的又不懂了。

怎么才算字词句的落实呢: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如果我们讲过的课文,每篇都能这样逐字逐句分析落实,那么有个几十篇,古代汉语能力就大大提高了。

通论方面涉及的范围较广。

我们知道语言由语音、词汇、语法三要素组成,这三部分古今汉语都有差别。

但文言文是一种书面语言,方块汉字又是不直接表音的(可以按自己的方音读),所以语音不成为主要的学习障碍,除非碰上押韵、平仄、通假等才需要古音知识。

在开始接触古文时,古音的知识不是当务之急。

语法是语言中最稳定的因素,古今差别小而相同处较多。

当然差别处要记住,但记住了一些规则问题也不大。

在古汉语知识中最重要的是应当掌握常用词,也就是学习古汉语的难点或着手处应当是词汇。

这个我们学习任何一种语言都是这样,如英语。

难的并不是语法,而是词汇,尤其是常用词、惯用语。

语言三要素中词汇变化最快,数量又庞大,是个很复杂的系统,古今之间千差万别,加上通假字、古今字、繁简字等,更是障碍。

所以我们必须把大力气化在词义的学习上。

比如李斯《谏逐客书》中的一段: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

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

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向西,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其中“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中“藉、寇、兵、赍、盗、粮”的意思都古今义不同。

语言三要素中词汇变化最快,数量又庞大,是个很复杂的系统,古今之间千差万别,加上古人用字中的通假字、古今字、繁简字等,更是成为障碍。

所以,必须把大力气化在词义的学习上。

第一章汉字的结构

一、汉字的性质

1.什么是文字的性质

要讲汉字的性质,首先要讲清什么是文字的性质,也就是所谓文字的性质指的是什么?

它是由什么确定的。

我们知道,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个工具是一套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

由于声音稍纵即逝,所以语言有一定的时空局限性,于是就有了文字。

什么是文字?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

有了这个书写符号系统,就使得语言能够传至异地,留至久远。

所以文字是语言最重要的辅助工具。

语言和文字的关系我国古人曾有精辟的论述,孔颖达等说:

“言者意之声,书者言之记。

”很明显,文字的功能就在于把语言这个听觉符号系统转变成了视觉符号系统。

它是在语言符号音义两要素上加了一个新的要素:

形,它是通过形来记录语言符号的音和义的。

正是在如何通过形来记录语言上,产生了各种不同性质的文字。

也就是说,文字的性质是由文字和语言的关系,即它是怎样记录语言来确定的。

我们所说的文字的性质指的就是这个。

2.表音文字和表意文字

一般说来,根据文字如何记录语言,世界上的文字可以划分为表音和表意两大类别。

对于表音和表意要有正确的理解。

常常听到这样一类表述:

“标记语言声音的文字就是表音文字,标记语言意义的文字就是表意文字”。

这种说法是笼统而模糊的,是不够准确的。

为什么呢?

我们刚刚讲过,文字是以形来记录语言符号的,任何文字都是形、音、义的统一体,三者缺一不可。

光有形、音不是文字,如“多、来、米”;光有形、义也不是文字,如交通符号()和图画。

任何文字实际上都是既标音又标义的。

比如“树”这个汉字,怎么能说它不标记声音呢?

tree不是同时标记了意义(一种有枝有叶的植物)吗?

再如rest和“休”、sun和“日”。

可见,所谓表音和表意不是就作为语言的符号的文字说的,而是就文字本身所使用的符号(简称“字符”,通俗地说就是构成“字”的部件)说的。

作为语言符号的文字和作为文字本身所使用的符号是不同层次上的东西,表音和表意是在后一层面上划分的。

举例来说,我们说rest是表音文字,并不是说rest不表示意义只表示声音,而是说组成这个字的符号r、e、s、t不表示意义只表示声音,所以叫表音字。

英国人看到这个字,根据各个字母的读音及其拼音规则,也就是根据这个“形”读出[rest]的音,然后知道它是语言中常说的rest这个词而知道它指“休息”。

同样,我们说“休”是表意文字,也并不是说它不标声音,而是说组成这个字的符号“人”和“木”与声音没有直接联系,而只是表示意义。

古人看到“休”()的形状,知道它的意义是人靠树休息然后与语言中的“休”词建立联系,从而得到它读“xiu”。

再如sun和“日”。

由此可知,表音和表意不是指整个字,而是指组成字的字符,表音文字和表意文字的划分标准是字符跟词的语音相关还是跟词的意义相关。

3.汉字是表意文字

那么汉字是表音还是表意的呢?

根据汉字字符的实际情况,我们说汉字主要是一种表意体系的文字。

理由有:

第一,汉字是建立在象形基础上的,造字之初就是从意义着眼,“因形示义”,存在着大量的像“休”这样一类字。

第二,汉字发展到楷书以后,一个个字符不“象形”了,只起了个记号的作用,但这些记号主要并不是起表音作用,而是起表意作用,如:

驰驱驼驭驶驷驾驽骈骏驿,等等。

我们一看到“马”旁,就知道它与马或马的动作、性质有关。

第三,汉字中虽然有很多形声字,其声符是表音的,但这些声符本身仍是表意的,在甲字中表音,在乙字中又表意了。

如“沐”中表意,在“桃、李”等中又表意了。

而且很多声旁同时兼表意,如“娶、婚、婢、汲、熄”。

而且形声字声符表音远不如形符表意那样系统。

如“木”作形符有几百个,如:

松柏杨柳桃李植树梢枝根……,而作声符只有“沐”一个,但同时作“MU”声符的还有“目、母、幕”等,比较凌乱。

由此可见,汉字没有严密的标音符号和系统,没有专职的标音符号,只是记录具体的音节,不象字母文字所代表的是语言中抽象的音素或音节。

第四,从汉字的分化和发展来看,新造的字要受到意义的约束。

比如:

—暮、包—胞、益—溢、禽—擒等。

可见汉字造字的原则主要还是在字形上尽量把词义区别开来,始终没有脱离表意系统。

所以,我们说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或以表意为主兼有表音因素的文字。

顺便说,世界上的不少文字的发展规律是由象形到表意再到表音,汉字却以这种表意文字存在了几千年至尽没有进入表音文字,这是为什么呢?

是否能说汉字是落后的呢?

汉字所以长期停留在表意阶段的原因是:

①汉字与汉语的特点有相适应的一面。

古汉语是以单音节为主的,一个音节就是一个语素也是一个词,记录下来就是一个字。

汉语没有形态变化,不必标记音素,所以不要求向表音化方向发展,而且印欧语言多为多音节词,汉语音节简单,由于音节简单必然产生大量同音词,于是需要在书面上用文字符号来区别。

比如一个人说他姓yu,究竟是姓余还是姓于还是俞,说话时可以多费口舌解释,而写到文章就没有办法了。

比如我说“我们qizhong考试写篇文章”究竟是“期中”还是“期终”呢?

但汉字可以区别。

因此,汉字对汉语有它的合理性。

②汉语方言复杂,语音差异很大,甚至同一方言区的人也无法交谈。

汉字和语音联系不紧密,具有超方言的特点,尽管各地读音不一样,意义却一样,所以汉字可以弥补语言的不足。

这也就限制了汉字向表音方向发展。

文字发展规律是建立在古埃及文字及其后裔基础上的,汉字并没有走到这一步,可见是以偏概全,不能以此说汉字落后。

汉字固然有很多缺点,如难读难记难写,但也有其优点和长处。

比如阅读,“鶗鴂”不知是什么东西,至少可以根据意符知道是一种鸟,而写成tijue,简直就不知是吃的用的还是穿的了。

再如汉字占用篇幅小,节省纸张等。

更重要的是看一种文字是否先进,要看它是否以最合理的形式反映它所代表的语言。

汉字是适应汉语的,所以有人认为现行汉字对汉字来说是最先进的文字,正如对于印欧诸语言,表音文字是一种最先进的语言。

二、汉字的结构

既然汉字是表意文字,字形和意义有密切的关系,分析字形有助于了解字义,所以我们有必要了解汉字的形体结构。

1.什么是汉字的结构

汉字的形体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析。

比如我们常说:

“贵姓?

”“姓zhang。

”“弓长张还是立早章?

”这里所谓弓长、立早即是说的结构,但这说的是它的书写结构。

为了使字写好,写得美观整齐,有所谓上下结构、左右结构、内外结构、交叉结构等。

而我们这里说的不是这些书写结构,而是汉字的造字结构,即造字之初,它是如何通过各种形体的结合、构造出一定的意义来的。

所以我们讲造字结构就是指造字之初,这个结构是如何表示意义,表示出什么意义。

如“章”,《说文》的分析是:

“乐竟为一章,从音从十。

十,数之终也。

”这就告诉我们,“章”的造字结构不是“立早”而是“音十”合成的,因而与音乐有关,“十”就是结束的意思,数数数到十就结束了,再从一数起。

可见“章”是与一定的音乐段落这一意义联系的,由此又引申为诗歌、文章的一段等。

2.汉字结构的类别——六书

汉字结构的类别也就是汉字造字结构的基本类型。

对于此,我国历来有六书的说法。

“六书”一词最早见于《周礼•地官》,它提到“六艺”(礼乐射驭书数)的第五项时说:

“五曰六书”,但当时只有总名,无分名。

具体提到的是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

“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郑众注《周礼》时说:

“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也”。

许慎在《说文》中说:

“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并下了定义,清代以后就六书的名称采用许慎,次序采用班固的,即:

一象形、二指事、三会意、四形声、五转注、六假借。

①象形“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象形是由图画演变而来的,但有本质的区别:

象形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代表语言中的词,有固定的读音和意义。

而图画却没有这个特点。

象形大多是描绘实物的全体,如:

日、月、山、人、鸟;极少数是描写实物的一部分以代表全体,如:

羊、牛;有的依附一定的物体才不致误会,如:

瓜、须。

象形是造字的基础,但有很大的局限性,它只能表示实物,且客观事物纷繁复杂,很多东西不好描绘。

具体事物还有形可象,抽象的事物就无形可象了,因此有其他的造字法。

②指事“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一看字形就能知道是什么,考察一下字形便可了解它所表示的意义。

如:

亦、旦、寸、刃、本、末等。

指事是象形的进一步发展,符号的作用更突出,能表达比较概括的意义,多是概括的“事”,而不是具体的“物”。

指事字大体有两种:

用单纯的抽象符号来表示,如:

回、纠;

在象形的基础上加指示性符号,如:

旦、寸、牟、甘。

关于指事与象形的区别,古人有很好的论述。

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指事之别于象形者,形谓一物,事赅万物,专博斯分。

故一举日月,一举上下。

上下所赅之物多,日月只一物。

”清代王筠《说文释例》:

“有形者物也,无形者事也。

物有形,故可象;事无形,则创意以指之而已。

3.会意“比类合谊,以见指为,武信是也。

会意字是以象形字为基础的,或者说就是一个复杂的象形字。

其不同是象形是独体,会意是合体;象形具体,会意抽象。

会意也可分为两种。

异体会意,如:

安、囚、即、既、盥、寒;

同体会意,如:

从、北、比。

由于会意字较灵活,所以比象形、指事多得多,但三者都只能以形表意。

注意:

早期的会意字基本上都是由它的形象来会意,而不是通过字的文字意义来会意的。

战国秦汉以后,晚期的会意字则多从其意义来会意。

如:

劣、歪、尖、岩

4.形声“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事:

事物、事类;名:

字,这里指意符;譬:

比况,这里指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

“以事为名”是就意符说的,即根据所要表示的事物的类别来取一个名(立个意符),“取譬相成”是就声符说的,即又找一个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作为声符。

意符表示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读音类别,构成一个新字。

如:

问、箭、景、昧等。

形声字的出现使汉字从单纯表意过渡到了具有表音因素的阶段。

正因为形声具有急、既能表意又能表音的优点,所以它具有很强的生命力,逐渐成为汉字创造新字的主要方法,占80%以上。

形声字声符和意符的位置有左形右声、左声右形、上形下声、上声下形、内形外声、内声外形等。

注意有些形声字的部件偏于一角:

修、倏、脩、條(攸声);勝、腾、滕、謄(朕声);從、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企业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