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市中医院治未病中心针灸操作规范.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4066466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唐山市中医院治未病中心针灸操作规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唐山市中医院治未病中心针灸操作规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唐山市中医院治未病中心针灸操作规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唐山市中医院治未病中心针灸操作规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唐山市中医院治未病中心针灸操作规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唐山市中医院治未病中心针灸操作规范.docx

《唐山市中医院治未病中心针灸操作规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唐山市中医院治未病中心针灸操作规范.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唐山市中医院治未病中心针灸操作规范.docx

唐山市中医院治未病中心针灸操作规范

保定市第一中医院

毫针刺法操作规范

一、针刺前的准备

(一)针具的选择:

根据病人体质强弱、病情虚实、针刺部位选择针具。

男性、体壮、形肥、病变部位较深——粗长毫针

女性、体弱、形瘦、病变部位较浅——短细毫针

(二)体位的选择:

既要充分暴露针刺部位便于操作,又要使病人感到舒适。

1.卧位:

(1)仰卧位:

前身部腧穴。

(2)俯卧位:

后身部腧穴。

(3)侧卧位:

侧身部腧穴。

2.坐位:

(1)仰靠坐位:

头面、前颈、前胸、肩臂、腿膝、足踝部腧穴。

(2)俯伏坐位:

顶枕、后项、肩背部腧穴。

(3)侧伏坐位:

顶颞、耳颊部腧穴。

(三)消毒

(1)针具消毒

(2)医生手指消毒

(3)穴位消毒

二、毫针刺法

(一)进针法

1.刺手和押手:

双手协同,右手持针,称为刺手,左手按压穴位局部,称为押手。

2.手法

(1)单手进针法

用刺手的拇食指持针,中指端紧靠穴位,指腹抵住针身下段,拇食指用力向下按压,将针刺入。

多用于较短的毫针。

(2)双手进针法

①指切进针法:

用押手的拇指或食指尖按压在腧穴旁,针尖靠近指甲进针。

为最常用进针方法。

②夹持进针法:

用押手拇食指捏住针身下段,右手拇、食指夹持针柄,针尖对准穴位,双手配合将针刺入。

多用于3寸以上芒针的进针。

③舒张进针法:

用押手拇食指将腧穴的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绷紧,刺手持针进针。

适用于皮肤松弛部位如腹部腧穴的进针。

④提捏进针法

用押手拇食指将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部的上端进针。

适用于皮肉浅薄部位如面部腧穴的进针。

3.管针进针法:

利用金属管或进针器进针。

(二)针刺方向、角度和深度

1.针刺的方向:

进针时针尖对准的方向。

2.针刺的角度:

(1)直刺:

针身与皮肤呈90°角刺入。

(2)斜刺:

针身与皮肤呈45°角刺入。

(3)横刺:

针身与皮肤呈15—25°角刺入。

3.针刺的深度:

以既有针感又不伤害重要脏器为原则。

(三)行针与得气

1.得气:

进针后,针刺部位出现酸、麻、重、胀等感觉,有时可沿经络路线上下传导。

得气与医生的感觉:

“轻滑慢而未,沉涩紧而已至。

”“气之至也,如鱼吞钩饵之沉浮;气未至也,如闲处悠堂之深邃。

得气与疗效的关系:

“气至而有效”,“气速至而速效”。

2.行针:

进针后,为了使患者产生针刺感应,而施行一定的手法。

(1)提插法:

上下运动。

(2)捻转法:

旋转运动。

手法轻重:

强刺激:

泻法。

中刺激:

平补平泻。

弱刺激:

补法。

(四)留针和出针

1.留针:

进针后,将针留置于穴内,以加强针感或针刺的持续作用。

一般为15—30分钟。

2.出针:

以左手拇食指按住针孔周围的皮肤,右手持针将针

轻微捻转并缓慢提至皮下,然后将针快速起出并轻揉针孔。

三、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

(一)晕针

原因:

体质与精神,体位,手法,留针

症状:

突然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慌气短、出冷汗、恶心呕吐、精神疲惫、脉沉细;严重者四肢厥冷、神智不清、二便失禁、唇甲青紫、

脉细微欲绝。

处理:

出针,平卧保暖,灸治

预防:

针对原因,注意观察

(二)滞针

原因:

精神紧张或疼痛、手法、留针时间

现象:

针体活动困难或伴疼痛

处理:

放松(精神局部)转移注意力/调整针体

预防:

做好解释工作,消除顾虑注意正确操作手法

(三)弯针

原因:

体位、手法、外力、滞针

现象:

方向角度改变-针体活动-疼痛

处理:

放松局部恢复体位顺势拔针

预防:

手法要熟练,指力要均匀;选好体位,勿随意移动身体

(四)断针

原因:

针具质量、手法过重、弯针与滞针处理不当

现象:

行针或出针时发现针身折断

处理:

保持镇静保持原有体位

预防:

检查针具;针刺时保留部分针身在体外

(五)血肿

原因:

针具质量手法过重刺伤血管

现象:

疼痛,肿胀,皮肤青紫

处理:

按压,冷敷,加压包扎,热敷

预防:

检查针具,注意手法适度熟悉解剖

(六)刺伤重要脏器

四、针刺注意事项

1.防止晕针。

2.重要脏器附近需慎刺。

3.孕妇慎刺。

4.出血性倾向的病人不宜针刺。

5.针刺时机及疗程。

 

灸法操作规范

一、材料:

艾绒

特点:

易于燃烧,气味芳香;热力温和,价格低廉;温通经络,祛散阴寒;便于搓捏。

二、灸法分类

1.艾柱灸

瘢痕灸

直接灸

无瘢痕灸

隔姜灸

间接灸隔蒜灸

隔附子饼灸

隔盐灸

温和灸

2.艾条灸

雀啄灸

2.温针灸

三、操作方法与应用

1.艾柱直接灸

(1)瘢痕灸:

慢性肺系疾病,慢性肠胃病,体质虚弱7-9壮

(2)无瘢痕灸:

虚寒轻症3-7壮

2.艾柱间接灸:

(1)隔姜灸:

虚寒病证,如腹痛,腹泻,关节疼痛。

(2)隔蒜灸:

结核,痈疽疮疖初起未溃。

(3)隔附子饼灸:

各种阳虚病证。

(4)隔盐灸:

腹痛吐泻,痢疾,四肢厥冷,虚脱。

3.艾条灸:

4.温针灸:

针、灸结合。

四、作用及适应症

1.温经散寒,舒筋活络:

风寒痹证。

2.温通气血:

阳虚证。

3.扶阳固脱,升提阳气:

虚脱证,阳痿、遗尿、脱肛、子宫脱垂。

4.消瘀散结:

乳痈初起,痈疽疮疖初起未溃。

5.防病保健:

五、注意事项

1.施术者,应严肃认真,专心致志,精心操作。

施灸前应向患者说明施术要求,消除恐惧心理,取得患者的合作。

若需选用瘢痕灸时,必须先征得患者同意。

临床施灸,应选择正确的体位,要求患者的体位平正舒适,既有利于准确选

定穴位,又有利于艾炷的安放和施灸的顺利完成。

2.艾炷灸的施灸量,常以艾炷的大小和灸壮的多少为标准。

一般情况,凡初病、体质强壮的艾炷宜大,壮数宜多;久病、体质虚弱的艾炷宜小,壮数宜少。

按施灸部位的特点,在头面胸部施灸不宜大炷多灸;在腰腹部施灸可大炷多壮;在四肢末端皮薄而多筋骨处不可多灸;肩及两股皮厚而肌肉丰满处,宜大炷多壮。

更应结合病情施灸,如属沉寒痼冷,阳气欲脱者,非大炷多灸不可奏效;若属风寒外感、痈疽痹痛,则应掌握适度,否则易使邪热内郁产生不良后果。

3.灸治应用广泛,虽可益阳亦能伤阴,临床上凡属阴虚阳亢、邪实内闭及热毒炽盛等病证,应慎用灸法。

4.施灸时,对颜面五官、阴部、有大血管分布等部位不宜选用直接灸法,对于妊娠期妇女的腹部及腰骶部不宜施灸。

5.在施灸或温针灸时,要注意防止艾火脱落,以免造成皮肤及衣物的烧损。

灸疗过程中,要随时了解患者的反应,及时调整灸火与皮肤间的距离,掌握灸疗的量,以免造成施灸太过,亦可引起灸伤。

灸后若局部出现水泡,只要不擦破,可任其自然吸收。

若水泡过大,可用消毒针从泡底刺破,放出水液后,再涂以龙胆紫药水。

6.对于化脓灸者,在灸疮化脓期间,不宜从事体力劳动,要注意休息,严防感染。

若有继发感染,应及时对症处理。

此外,尤其对呼吸系统疾病患者进行灸治时,更应注意。

7.施术的诊室,应注意通风,保持空气清新,避免烟尘过浓,污染空气,伤害人体。

 

拔罐疗法操作规范

一、概念

是用杯罐为工具,借热力排去罐内空气,形成负压,使之吸附于皮肤上,造成被拔部位皮肤充血或瘀血,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方法。

二、用具

1.竹罐陶罐

2.玻璃罐

3.抽气罐

三、操作方法

(一)火罐

1.投火法

2.闪火法

(二)水罐:

水煮法

(三)抽气罐

四、各种拔罐法的应用

1.单罐:

病变较局限。

2.多罐:

病变较广泛。

3.闪罐:

局部皮肤麻木或机能减退的虚证。

4.留罐:

10—15分钟。

5.推罐:

走罐,肌肉、肌腱劳损(肌肉丰厚处)。

6.药罐:

7.针罐:

风湿痹证。

8.刺血(刺络)拔罐:

急慢性软组织损伤。

五、适应症

风湿痛、腹痛、胃痛、消化不良、头痛、感冒、咳嗽、腰背痛,慢性疾病,疮疡初起。

六、注意事项

1.体位与部位,一般宜先上后下,先灸头顶,胸背,后灸腹部四肢。

2.防止烫伤,注意观察艾条燃烧情况,随时弹去艾灰,防止艾火烧伤皮肤或衣被。

3.禁忌症:

凡属实热证或阴虚发热者,不宜施灸。

颜面部,大血管处,孕妇腰骶部及腹部不宜施灸。

4.意外情况:

如灸后出现小水泡时,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

如水泡较大时,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去疱内液体,覆盖纱布,保持干燥,防止感染。

刮痧

一、物品准备

治疗盘,刮具(牛角刮板、瓷匙等),治疗碗内放少量清水火药液,必要时备浴巾、屏风等

二、操作程序

1.备齐用物至床旁,做好解释,再次核对。

2.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暴露刮痧部位,冬季注意保暖。

3.根据病情或医嘱,确定刮痧部位。

常用部位有头颈部,背部胸部及四肢。

4.检查刮具边缘是否光滑,有无缺损,以免划破皮肤。

5.手持刮具,蘸水或药液,在选定的部位,从上至下刮擦皮肤,要单一方向,不要来回刮。

用力要均匀,禁用暴力。

6.如刮背部,应在脊椎两侧沿肋间隙呈弧线由内向外刮,每次刮8-10条,每条长6-16cm。

7.刮动数次后,当刮具干涩时,需及时蘸湿再刮,直至皮下呈现红色或紫红色为度,一般每次一部位刮20次左右。

8.治疗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有无不适,观察病情及局部皮肤颜色变化,及时调节收费力度。

9.刮痧完毕,清洁局部皮肤后,协助患者穿衣,安置舒适体位。

10.清理用物,物归原处,洗手记录,并在医嘱单上签全名。

三禁忌症

患者体型过于消瘦,有出血倾向者,皮肤病变处禁用此法

四适用证

环节或解除外感时邪所致高热头疼,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