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杭州和日本的茶禅文化交流.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4065579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41.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宋杭州和日本的茶禅文化交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南宋杭州和日本的茶禅文化交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南宋杭州和日本的茶禅文化交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南宋杭州和日本的茶禅文化交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南宋杭州和日本的茶禅文化交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南宋杭州和日本的茶禅文化交流.docx

《南宋杭州和日本的茶禅文化交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宋杭州和日本的茶禅文化交流.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南宋杭州和日本的茶禅文化交流.docx

南宋杭州和日本的茶禅文化交流

南宋杭州和日本的茶禅文化交流

南宋杭州和日本的

茶禅文化交流赵大川

提要:

日本高僧空海,最澄入唐,开创杭州与日本茶禅文化交流之先.南宋定都临

安,杭州的径山寺,灵隐寺,净慈寺列五山十刹之首,大德高僧辈出,成为中日茶禅文化交

流中心.日本高僧荣西入宋来杭写就《吃茶养生记》,圆尔辨圆拜谒径山无准师范,南浦诏

明学禅径山寺虚堂智愚,将”径山茶宴”传播日本.”径山茶宴”后经改进演变,形成日本茶

道.

关键词:

南宋茶禅文化日本茶道

作者赵大川,杭州陆羽与径山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浙江大学茶学系兼职

博士生导师,杭州历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茶叶博物馆特约研究员(邮政编码310009).

早在唐代,杭州便是茶禅文化中心.明嘉靖《余

杭县志》载,茶圣陆羽于唐上元初(760)隐居余杭陆

羽泉着《茶经》三卷.明万历《钱塘县志》,清《灵隐寺

志》载,唐乾元元年(758)陆羽来到灵隐寺,见证和尚

道标”试通经七百纸者,得度师首”,首先剃度.陆羽

与道标为挚友,陆羽曾写《道标传》,惜失传.据宋

《高僧传》,但却留下陆羽撰写的诗句:

”日月云霞为

天标,山川草木为地标.推能归美为德标,居闲趣寂

为道标.”道标是与湖州皎然,绍兴灵彻齐名的唐代

三大禅师,曾为灵隐,天竺寺住持和尚.而陆羽曾为

杭州写下《武林山记》,《灵隐天竺二寺记》,灵隐,天

竺二寺茶写入陆羽《茶经》.杭州和日本茶禅文化交

流也源于唐代,唐代日本高僧传教大师最澄和弘法

大师空海都拜谒过杭州的寺院.日本平野立雄1941

年着《杭州》,1942年《浙江文化研究》载日本清水彦

四郎《支那茶事情》(九)都写到,参学高僧搭乘贡船

从海路人唐,在宁波(明州)登岸,到禅宗盛行的杭州

游学,最着名的日本弘法大师空海曾到过灵隐寺,而

传教大师最澄则到过净慈寺驻锡.日本弘法大师空

海,传教大师最澄是公认的最早将中国茶籽携去日

本,传授茶叶种植,加工,传播茶道的先驱者.最澄

于公元804年从明州(宁波)人唐,空海于805年从

福州人唐,先到天台国清寺,后到杭州灵隐寺,净慈

寺游学.最澄,空海先后来到杭州时,陆羽已于公元

804年逝世,而灵隐寺道标却卒于长庆三年,即公元

823年,其时正好是灵隐寺住持.我们有理由认为,

最澄,空海莅杭之时,虽然陆羽刚过世,但是《茶经》

却已广泛流传.”茶禅一味”,大唐嗜茶之风在寺院

中根深缔固,通过灵隐寺的住持道标和净慈寺,国清

寺,传教大师最澄,弘法大师空海将陆羽《茶经》和浙

江杭州的茶籽以及茶文化传播到日本.至两宋时期,

特别是南宋时期,杭州与日本的茶禅文化交流更加

频繁.

南宋茶禅文化交流中的杭州

南宋时期,靖康之耻后,公元1127年南宋在临

安(杭州)定都,杭州一跃成为全国政治,军事,经济,

文化的中心.日本高僧从明州(宁波)登岸,经阿育

王寺,天童寺,遍访天台国清寺,杭州灵隐寺,净慈

寺,最后登上余杭径山禅寺参禅求法.

杭州从茶圣陆羽首次在《武林山记》中记载”秦

85

杭州研究2007年第2期

始皇东游江海,舣舟于此.”经过汉代,在隋开皇五

年,正式设杭州.大规模改造江南运河后,已形成

“川泽沃衍,有海陆之饶,珍异所聚,故商贾并凑”

(《隋书地理志》)之江南重地.唐朝李华在《杭州刺

史厅壁记》中说杭州”骈樯二十里,开肆三万室”,吸

引了众多的海内外商贾来此贸易,甚至长居杭州.

杭州羊坝头一带则是当年阿拉伯人聚居的地方,至

今中河还有回回桥,新回桥等名称.杭州的凤凰寺

相传是唐朝武德年间埃及富商斯曼本?

职法尼出资

建造的.

吴越国时期钱缪为增加国力,与契丹,朝鲜,日

本,印度以越瓷进行贸易.杭州的椤木营,椤木桥等

地名,据考证是因为当年日本输入椤木堆放于此而

得名.吴越国”航海所人,岁贡百万”(《旧五代史》卷

133(世袭传?

钱佐传》),难怪吴越国最后一位国王

钱傲一次陪同僧人契盈登碧波亭,面对亭下”舟楫辐

辏,望之不见首尾”的航船时,不无得意地夸耀”吴越

地去宋师三千里,而谁知一水之利有如此耶”.巍峨

壮丽的建于钱塘江北岸月轮峰上的六和塔,原是吴

越国王的南果园,北宋开宝三年(970),钱缪舍园建

塔,并建塔院,即六和塔院,六和塔院又称开化寺.

六和塔外观十三木檐,六层封闭,七层塔身相通,白

天横空突起,跨陆俯川,黑夜顶层装置明灯,成为钱

塘江上海内外航船的航标指南.

人宋以后,特别是南宋时期,为了经济上的需

要,杭州持续拓展海外贸易,杭州湾和钱塘江”闽商

海贾,风帆浪泊,出人于江涛浩渺,烟云杳霭之间”

(欧阳修《有美堂记》),满载舶货的海船”往来聚散于

其中”(蔡襄《杭州清暑堂记》).为了更好管理海运,

太平兴国三年(978),北宋朝廷在杭州市设立了市舶

司,职掌海外贸易,市舶司廨大致在今劳动路转运司

桥附近.南宋绍兴元年(1131),于市舶司下设临安,

明州,温州,江阴,秀州五市舶务.次年(1132),市舶

司迁往秀州华亭县(今上海松江).乾道二年(1166)

撤销,临安市舶务开始独立管理杭州海外贸易.临

安市舶务官廨初在祥霄宫,后迁保安门外诸家桥之

南.后又于梅花桥建市舶新务,最后迁到清水闸(在

今南星桥)旁.元朝政府于至元二十一年(1284),在

杭州设立市舶都转运司,同时还被辟为”官本船”贸

易的口岸,其时杭州”旁连诸番,椎结卉裳”(《江浙行

中书省题名记》),仍不失为我国东南亚重要贸易口

86

耸立在钱塘江边闸口白塔岭的白塔,与六和塔

遥遥相望,塔旁原有白塔寺.北宋大文学家范仲淹,

曾为杭州知府,有《过余杭白塔寺》,诗日:

登临江上

寺,迁客特依依.远水欲无际,孤舟曾未归.乱峰藏

好处,幽鹭得闲心.多少天真趣,遥心结翠微.白塔

是吴越时期仿木结构建筑最精美的一座,有极高的

观赏研究价值.但在此应特别书上一笔的是,从南

朝此处成为渡口以来,历经隋,唐,杭州均是杭州州

治所在,五代吴越国,南宋时杭州又为京城,白塔附

近成为杭州钱塘江最重要的渡口.白塔岭前还有一

条河,河上有桥,水陆两路来杭均经过白塔岭,行人

熙攘,在白塔处还能买到作为导游的地经(地图).

有诗为证:

白塔桥下卖地经,长亭短驿其分明.如何

只说临安路,不数中原有几程?

虽是对南宋偏安江

南的讽刺,但也说明当时钱塘江边进人京师必经之

地白塔的繁忙.遥想当年,荣西,俊苈,圆尔辨圆,南

浦诏明……多少日韩高僧都经过至今还存的白塔

边,来到杭州.宋元时期,杭州与高丽,日本,交趾

(今越南北部),占城(今越南南部),三佛齐国(今印

尼苏门答腊),图婆(今印尼爪哇)等地都有贸易往

来.”余杭门外北郭税务之后”的北郭亭驿”为馆伴

外国使人之地也”(《梦梁录》),即接待外国使臣的地

方.杭州的径山寺,灵隐寺,昭庆寺,净慈寺,吴山诸

寺,都是外国高僧参禅的圣地.南宋时期由于钱塘

江涌沙抬高,而浙东运河航务条件改善,海船一般在

宁波停泊,再换内河船只到达杭州.有的商人,高僧

则需要在杭州再乘船大运河北上遍访中国北部诸

省.

二,荣西和他的《吃茶养生记》

南宋中日韩茶禅文化交流,大部分是通过日韩

高僧人宋,在浙江明州(宁波)登岸,遍访浙江名刹,

到杭州求法传播的.据日本《云游的足迹》一书,仅

南宋至明代日本来浙江求法僧人就有443人.南宋

时期日本高僧人宋参禅,返回日韩,影响最大的是荣

西,圆尔辨圆,道元几位.心怀弘教大志东渡传教中

国高僧也不少,据日《云游的足迹》一书载,南宋时

期,中国赴日弘教高僧27人,其中余杭径山寺弟子

8人.

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1986年为《中

国——茶叶的故乡》题写的诗作,日:

东瀛玉露甘清

南宋杭州和日本的茶禅文化交流

香,楞伽紫茸南方良.《茶经》昔读今茶史,欲唤天涯

认故乡.还有说明:

日本宇治产玉露茶甚佳.斯里兰

卡(古称楞伽)产红茶有名于世.宇治在日本京都,

是日本高僧荣西入宋传播茶叶之地.

据《日本知识事典》,荣西(114l—l2l5)是日本

临济宗的创始人,荣西早年在日本三井寺,延历寺修

行,曾二度入宋,在天台国清寺,杭州灵隐寺,净慈寺

潜心领悟天台宗密教,回国后创立日本临济宗.荣

西首度入宋是日本仁安三年,南宋乾道四年,即公元

l168年.他的足迹遍布浙江各大寺院,当时正是南

宋建都杭州(临安),政局初步稳定之时,佛教禅宗也

进入一个全盛期,荣西入宋得益匪浅.荣西二度入

宋是南宋淳熙十四年(1187),那一年荣西已经47

岁,他在天台国清寺杭州净慈寺,灵隐寺,深入参禅

问道,领悟临济宗真谛.建久九年(1198),荣西58

岁,写就《兴禅护国论》,是荣西开创日本临济宗的奠

基之作.镰仓幕府时期建筑的龟谷寿福寺,京都建

仁寺都是荣西主持建筑的.荣西二度入宋不仅在佛

教宗义造诣卓着,对陆羽《茶经》和茶之功效也研究

颇深,写出日本第一部茶叶专着《吃茶养生记》,此书

对佛教坐禅,吃茶益身明智,都一一表达.《吃茶养

生记》使日本饮茶走出皇宫寺院,普及到禅寺以外,

荣西功不可没.建保三年(1215),荣西在京都建仁

寺元寂,享年75岁.

三,五山十刹之首——径山兴圣万寿禅寺

古人云径山”五峰蝇中本龙湫,化为宝所,”道出

了径山之雄伟.所谓”龙湫”,即低洼积水之地,径山

之”龙井”也.南宋嘉定年间(1208一l224),朝臣以

临安(杭州)既为京都,奏请宋宁宗品第江南各寺,

“尊表五山”,在禅院五山十刹中,余杭径山寺被列五

山之首,居灵隐,净慈,天童,育王之前,由此名扬四

海,成为”东南第一禅院”.

据南宋《咸淳临安志》,唐天宝元年(742),径山

开山之初,国一大师法钦就在径山种植茶叶,以茶供

佛,以茶待客,以茶讲禅.径山是杭州茶禅圣地,径

山茶是杭州有记载较早的茶叶.唐大历三年(765),

钦师法嗣崇惠在长安与道士史华斗法获胜,代宗皇

帝嘉叹再三,召向金殿,赐以金衣.并派内待黄风至

径山礼清法钦进京,诏杓”国一大师”称号,御诏杭州

府径山重修精舍,赐名”径山禅寺”,由此径山名扬天

F.

唐懿宗咸通年间(约861),径山寺第二代无上

鉴宗禅师继席,重建径山禅寺,”为屋三百楹”.据南

宋楼钥所记,当时还”手植松桧,不知其几,今之参天

合抱之木皆是也”.但当时建造寺庙,局限于五峰之

间,规模不大,虽”为屋甚伙”,但”高下奢侈,各随其

时,因陋就简,亦复有之”.至唐乾符六年(879),由

唐僖宗赐名,改为乾符镇国院.

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由宋真宗赐名承天

禅院.熙宁,元禧间,大诗人苏轼两度守杭,三上径

山,自认是”径山常客”,与山僧结交往来甚密,他认

为径山寺住持已有七代,自袭有弊.元禧五年

(1090)由他倡导改住持僧”自袭制”为”十方住持

制”(即”十方选贤制”),由官府招请十方高僧住持名

刹,苏轼还亲自邀请”十方住持制”的第一代祖印常

悟,第二代净慧择陵,第三代妙堪思慧三位禅师主径

山法席.熙宁八年(1075),苏轼已调任密州(今山东

诸城),得悉径山寺住持虚席,又由他邀请澄慧用渊

禅师主径山.至建中靖国元年(1101),他病笃于常

州时,还写信致径山第七代住持无畏维琳禅师,嘱他

“为佛为法为众生自重”(明《径山志》).由此,”十方

住持制”在全国推行.北宋政和七年(11l7),由宋徽

宗赐名为径山能仁禅寺.

南宋定都临安(今杭州),大慧宗杲师上径山主

法席,弘传临济宗杨岐派教义,”衲子(指身穿百衲衣

的僧人)云集至千七百众”.绍兴十一年(1141)宗杲

因议朝政获罪,被褫夺衣牒,充军湘,粤.期间由妙

空觉明,清歇真了两禅师先后补席.绍兴二十六年

(1156),大慧宗杲遇赦住杭州灵隐寺,翌年由丞相张

浚举荐再主径山.大慧在流放途中集先德(指以往

的大德高僧)机语加以提练概括首创”看话禅”法,于

是”道俗趋仰,复振人境”;不少名僧还上山开座讲

法,互相切磋.当时上山求法”坐夏”(指坐在殿宇僧

舍听法者)的最多时达3000多人.

宋高宗退位后住德寿宫;宋孝宗于乾道二年

(1166)偕宋高宗,显仁皇后同上径山,孝宗亲笔御书

改寺名为径山兴圣万寿禅寺.

宋孝宗还将《圆觉经解》赐该寺,拨内帑建千僧

阁,整修殿宇僧房;除整修大雄宝殿外,并建有金刚

殿,韦驮殿,地藏殿,千佛阁,祖师堂及僧舍三百六十

房.乾道四年(1168)又专门建龙游阁,于是”天下丛

林,拱称第一”.

87

杭州研究2007年第2期

南宋庆元三年(1197),宋宁宗诏请福州雪峰蒙

庵元聪禅师来径山主持.庆元五年仲冬,大火烈风,

使寺宇焚毁殆尽,人皆以为”四百年积累之业(769—

1199)一旦扫地”,将无法恢复,而蒙庵元聪率学徒外

出化缘,并得两宫赏赐,”施者闻风”;又在闽浙间募

集民工”日役千辈”,伐木之声,震动山谷,不但开拓

旧址,并整修大批殿宇:

龙王殿,云堂,大雄殿(号”普

光明”),五凤楼(九间,奉安五百应真),行道阁(善财

参五十三善知识),千僧阁,观音殿,库房,方丈,法

堂,天慧堂,禅房,客堂等,并修妙喜塔亭,辟明月池,

香水海,建百尺之楼置洪钟,长廊外接山门,门临双

径.据碑记载:

此项工程于庆元六年(1200)动工,至

嘉泰改元之夏(1201)仅十余月就已竣工,”就瓦砾之

区为大宝坊”,其工程之浩大,兴建之神速,空前绝

后,于是”奔凑瞻仰”者蜂拥而至,径山大振.故别峰

宝印继蒙庵法席后称”山中之景几天余蕴矣”,并呤

诗赞日:

”百万裙松双径杳,三千楼阁五峰寒”.宝

印禅师还建”圆觉阁”,由诗人陆游撰记.

嘉泰三年(1203),由显谟阁直学士楼钥所撰《径

山兴圣万寿禅寺记》,连同宋孝宗御书寺名一并勒石

立于寺前,后加盖亭阁称”孝宗御碑亭”.

裙此后,径山寺于南宋绍定六年(1233),淳j;占五

年(1245)重建.就在径山出现衰落时,住持石溪心

月曾提出”分宗”要求,后受到反对作罢.

四,大德高僧辈出的径山

从唐代国一禅师法钦结庵径山开山建寺开始,

到了南宋,径山住持已传灯六十余代,寺院屡毁屡

建,次次越旧,僧众云集,大德高僧辈出.

点化吴越王钱锣的洪趣

从法钦圆寂后,时隔七十年,竟无人继席;加上

唐武宗会昌法难,沙汰全国寺院,径山亦罹劫难,直

到无上鉴宗禅师于唐咸通三年(862)登径山时所见,

已是”僧徒分散殆尽,荒凉犹为传舍”.其时径山沦

落得像路人的旅舍.无上禅师立志”追还旧观”,重

振禅风;而后又遇唐末战乱,十国纷争,无上禅师又

寄望于弟子,师徒临难不惧,挺身护法,为后人所传

诵.

鉴宗(792—866),俗姓钱,湖州长兴人.他于二

十七岁时在本州开元寺出家,投高闲禅师受具戒,后

出游至盐官参谒悟空禅师,受到赏识,认为”堪任大

88

法”.于咸通三年(862)上径山驻锡,径山百废俱兴,

史称其”道望日远,学者相寻而至,翕然成大法度冠

于江浙门”.其时鉴宗已年逾古稀,门下弟子知名者

有洪察,洪趣,洪谐,洪寂等.洪趣(813—895),俗姓

吴,吴兴乌程人,十九岁依鉴宗削发,二十三岁至嵩

山受具戒,戒品具足.初习律乘,十日诵华,于是弃

之归山,以”经论自负”.鉴宗正告洪趣:

”佛祖正法,

直截亡诠,汝等海汝,于理何益,但能莫存知见,泯绝

外缘,离一切心,即汝真J陛”.告诫不知甚解的洪趣,

洪趣仍不解,于是至湖南宁乡西沩山(~称大沩山),

参学沩仰宗法,得六祖慧能要旨,”方悟玄旨”,然后

再谒临济宗石霜参悟佛法.时逢”会昌法难”,佛界

大多悲怆,而洪不以为然,仍回故里西峰院,于咸通

七年(866)再上径山侍奉鉴宗.鉴宗以”吴中佛法”

藉于洪翘,命其继法席”始睢百僧后盈千数”.是年鉴

宗圆寂,洪趣初复佛门,又遇战乱,黄巢偏将率军上

径山,见洪宴坐不起而怒,以刀剑挥其禅床,而洪

趣不动声色,兵将深服而退,故史称洪趣”坐镇群魔

刀斩禅床而色不动”.

五代十国,惟吴越以”信佛顺天”为国策,大兴佛

教,此与洪趣点化吴越王钱缪有关.钱缪对洪始终

执弟子之礼,并于唐中和二年(882)表奏朝廷赐紫衣

方袍;昭宗景福二年(893)钱缪受封吴越王后,又表

奏请赐号洪趣为”法济大师”.乾宁二年(895)九月二

十九日洪大师修书钱缪后圆寂,寿八十三岁,钱缪

谥为”建初兴国大师”,号塔墓为”广济塔”,并于乾化

二年(912)奏请梁太祖谥赐鉴宗为”无上禅师”.钱

王逝世前遗言:

”吾昔自径山法济示吾霸业,自此发

迹,建国立功,故吾尝厚顾此焉,他日汝等无废吾

志.”事后,文穆,忠宠,忠懿,均不忘钱遗训,”恩顾

山门,非他可并”.

“十方选贤”主径山的祖印常悟和无畏维琳

唐代中期,以韩愈为代表的儒家,力争兴复儒家

排斥佛道.韩愈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影响深远.他

于元和十四年(819)因谏迎佛骨入宫有忤唐宪宗,被

贬为潮州(今广东潮安)刺史,但他所着反佛名篇《论

佛骨表》,《与孟简书》,《原道》等却一直左右宋代儒

家思想.”唐宋八大家”中另一文学家欧阳修就曾着

《本论》斥佛,后在灵隐寺住持契嵩着文反驳下逐渐

转向信佛,自认是居士;宋初还有以儒家道统自居的

孙复也着《儒辱》反对佛道.但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

在文学界中却出了一个苏轼,一门信佛,尤其信奉大

南宋杭州和日本的茶禅文化交流

乘经典《维摩诘经》,并广交佛门方外之交.熙宁四

年(1071)苏轼任杭州通判时,就与祖印常悟禅师评

论韩愈非佛理论,祖印禅师认为:

”退之(即韩愈)于

圣人之道,知好其名而未乐其实,其论至于理而不

精,往往自叛其说.人有乐孟子之拒,扬墨而以斥佛,

老为已功,庄子所谓夏虫不可语冰,其人之谓乎”?

祖印原本也是儒业世家,因厌尘世而出家,深受苏轼

尊敬.苏轼为振兴佛门,三上径山,认为住持自袭流

弊甚多,提出应由官府十方选贤,高僧主名刹,才能

相得益彰.他推荐的”十方选贤制”第一代径山住持

就是祖印常悟,并由净慧择陵,妙堪思慧等先后继

席.苏轼后至密州(山东诸城)任职,听说径山虚席,

立即邀请曾在径山修行的澄慧用渊在径山主法席,

并写《送渊师归径山记》:

我昔尝为径山客,至今诗笔余山色.

师住此山三十年,妙语应须得山骨.

溪城明月水云蒸,飞蚊猛捷如花鹰.

羡师方丈冰雪冷,兰骨不动长明灯.

山中故人知我至,争来问讯今何似?

方言百事不如人,两眼犹能书细字.

苏轼回忆当初与渊师在径山交往,情真意切.

渊师寂后,就由苏轼旧交元畏维琳继席.维琳

(1O36一ll17),俗姓沈,浙江德清武康人,系南朝梁

武帝的太医沈约之后,也是世代儒家,出家后号”无

畏大士”.元韦占四年(1089),苏轼再次来杭出任知州,

于次年招维琳往径山.不久,苏轼离任,又因”讪谤

朝廷”而流放.元符三年(1100)遇赦北归,病于毗陵

(今江苏常州),建中靖国元年(1101)那位崇道排佛

的宋徽宗赵估即位,苏轼感慨万千.维琳专门作诗

问候,诗云:

扁舟驾兰陵,自援旧风日.君家有无人,雄雄维摩诘.

我口吞文殊,千里来问候.若以默相酬,露柱皆笑出.

诗中”君家有无人,雄雄维摩诘”.说明苏轼佛

门之精,雄雄,形容威势很盛.苏轼见旧友问候,并

没有”以墨相酬”,立即抱病相答诗云:

与群皆丙子,各已三万日.一日一千偈,电往那容诘.

大患缘有身,无身则无疾.平生笑罗什,祝咒真浪出.

诗中”丙子”,指苏轼与维琳同龄,都于宋景韦占三

年(1036)出生,是年为”丙子”年.”罗什”,即十六国

时后秦人鸠摩罗什.

苏轼另作一书称:

”岭南万里,不能死而归宿田

野,遂有不启之忧,岂非命也,夫然生死,亦细故耳,

无足道者.”最后谆谆叮嘱:

”维,为佛为法为众生自

重”!

政和七年(1l17),朝迁崇奉道教,不诏命僧尼蓄

发顶冠,而维琳独不受命.余杭县知县遣县尉劝谕,

维琳仍不接受.是年四月初三日,集其徒于院中,遗

言”以二罐覆其躯,葬山后”.说后,跌坐而逝,世寿

81岁.

苏轼一生,”雄雄维摩洁”,追求自身解脱,也为

佛门培养了一批儒僧,但他最后还有”不启之忧”,要

求别人”为佛为法为众生自重”,语意深长,虽有遗

憾,但他倡导的”十方住持”却代代相传,至今仍相沿

成习.

爱国爱教中兴径山的大慧宗果

南宋定都临安(杭州),主战者力争收复中原,朝

廷却奉行议和妥协,时佛门中人爱国爱教者首推大

慧宗杲.

宗杲(1O89—1163),俗姓奚,号妙喜,宣州宁国

(今属安微)人,十二岁投东山慧云院出家,十七岁落

发受具,后云游四方,初参曹洞宗名僧,后谒宝峰湛

堂文准禅师,湛堂临终,嘱宗杲投开封天宁寺,依临

济宗杨岐派再传弟子”三佛”之一的佛果圆悟克勤为

师,宁杲以”酬对无滞”受克勤禅师赏识,授以《临济

正宗》,成为该宗第十一传,不久,名振京师.北宋靖

康元年(1126),右丞相李舜奏请赐紫衣和”佛日”封

号.南宋绍兴七年(1137),丞相张浚奏请宋高宗诏

宗杲出主径山,顿时上山求法者蜂涌而至,”坐夏衲

子云集千七百有奇”.礼部侍郎张九成,状元汪应辰

等也常登山问道.

张九成(1O92—1159),字子韶,钱塘(今杭州)

人,官至着作郎,宗正少卿权礼部侍郎,一直反对朝

廷与金国议和,开罪于秦桧.张九成虔诚信佛,自号

无垢居士,并在径山建无垢轩,与宗杲朝夕相处,穷

究事物原理,谈论”格物”知识,而宗杲根据《礼记?

学》:

”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致知”的原理,认为张九

成”只知有格物,而不知有物格”,并题谒语相赠,偈

云:

子韶格物,昙晦物格.欲识一贯,两个五百.

为此,张九成十分推崇宗杲,认为”每闻径山老

人所举因缘,豁然四达,如千门万户,不消一踏而

开.”然而就在研究哲学原理谈论”临济因缘”时,难

免涉及朝政,其中有”朝廷除三大帅”之议.次年,张

九成因父病,请宗杲升座说法,他以”神臂弓”为题作

89

杭州研究2007年第2期

谒日:

神臂弓一发,透过千里甲.仔细拈来看,当甚臭皮袜.

把反对议和主张抗金的张九成等人比作”神臂

弓”,把曲膝投降主张议和的秦桧比作”臭皮袜”.秦

桧得悉此事后,将张九成定罪贬守邵州(今湖南邵阳

市),未几又割职谪居南安军(今江西大余).绍兴十

年(1141),宗杲因此被诬与张九成结党.绍兴十四

年(1144),宗杲则被褫夺衣牒,充军衡阳,此事震惊

全国,衡阳途中有人作偈日:

小庵庵主放憨痴,爱向人前说是非.只因一句

臭皮袜,几乎断送老头皮.

然宗杲所到之处,”四方枘子云会景从,庵无以

容”.他一路讲经说法,并收集先师语录公案为《正

法眼藏》六卷,朝廷发觉后,又改迁梅州(今属广东).

绍兴二十五年(1155)秦桧死,次年遇赦,恢复僧服住

灵隐寺,当时一些文人为宗杲不平,称宗杲之受贬放

逐,”如疾儿博空捕影,只堪一笑”;盛赞他”高风绝

尘,已出世外”.明州(4-宁波)阿育王寺虚席,在天

童主持法席的宏智正觉推荐宗杲主阿育王寺,宋高

宗允准,下诏命宗杲主阿育王寺,为第十九代住持.

绍兴二十八年(1158)仍由张浚举荐,宗杲已年逾古

稀,奉诏再主径山,深受道俗钦慕.于是,径山坐夏

之人又达千余,宗风继而大振.接着,宗杲着手大修

龙王殿,云堂,东坡祠等殿宇楼阁,并对佛像进行表

金,使径山更加辉煌.他一面”引接后进”,不少名僧

上山升座讲法,互相切磋;一面提炼先德机语首倡

“看话禅”法,从此禅众多以”看话禅”为入门,盛极一

时,而”径山宗杲”也名闻遐迩.隆兴元年(1163)三

月,宗杲闻王师凯旋,欣喜作偈:

氛埃一扫荡然空,百里山河在掌中.世出世间

俱了了,当阳不昧主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小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