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复习讲义第十一单元第一讲区域水精.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4061645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1.0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复习讲义第十一单元第一讲区域水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复习讲义第十一单元第一讲区域水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复习讲义第十一单元第一讲区域水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复习讲义第十一单元第一讲区域水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复习讲义第十一单元第一讲区域水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复习讲义第十一单元第一讲区域水精.docx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复习讲义第十一单元第一讲区域水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复习讲义第十一单元第一讲区域水精.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复习讲义第十一单元第一讲区域水精.docx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复习讲义第十一单元第一讲区域水精

第一讲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

考纲下载

考纲解读

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

1.识记: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

2.理解: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及治理措施。

3.应用:

结合我国不同区域的环境和发展问题,形成分析此类问题的一般思路。

一、水土流失及其危害

1.黄土高原概况

(1)范围:

太行山脉以西、日月山以东、长城以南、秦岭以北。

(2)地貌特征

2.水土流失的危害

(1)耕地土层变薄,养分流失,质量下降。

(2)大量泥沙汇入黄河,黄河泥沙含量剧增,使下游河床抬升,成为“地上悬河”。

(3)生态环境恶化,诱发和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

[温馨提示]

水土流失是在水力、重力、风力及人类不合理活动影响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和水土损失。

二、水土流失的成因

1.自然原因

原因

表现

地理位置特殊

从平原向山地高原、从湿润区向干旱区、从森林向草原、从农业区向牧业区的过渡地带

黄土质地特殊

钙质胶结的粉砂质土状沉积物组成,干燥时坚实,遇水易分散

降水季节分配不均

多集中于夏季,且多暴雨

地质灾害频繁

滑坡、塌陷、泥石流等时有发生

2.简述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人为原因。

答案:

①不合理的土地利用:

轮荒耕作制度,生产建设中不合理的土地利用;②破坏植被:

农业垦荒规模的不断扩大,历史上营造宫殿、伐木烧薪、战争等。

三、水土流失的治理

1.治理策略

(1)从合理利用土地着手

(2)以水土保持为中心

(3)以综合治理为手段:

①原则

②目的

2.具体措施

(1)治理水土流失的工程措施有哪些?

答案:

固沟、护坡、保塬。

(2)治理水土流失的农业技术措施有哪些?

答案:

①管理措施:

平整土地、栽培种植、田间管理、增施肥料、轮作套种等;②技术措施:

选育良种、发展地膜、喷灌和滴灌技术、科学施肥等。

(3)生物措施:

地区

措施

目的

不宜耕种的地区

退耕还林还草

恢复地表植被

有条件地区

大力植树种草,实行乔、灌、草结合

防止暴雨对表层土的冲击,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团粒结构,提高抗侵蚀能力

[温馨提示]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的三类措施之间的作用和功效是不同的,工程措施见效快,生物措施是根本,农业技术措施是关键。

水土流失问题分析

1.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危害

从表面上看,水土流失表现为土壤侵蚀,但水土流失过程是地貌、土壤、生物、水文相互影响的过程,黄土高原景观正是在这种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形成的,如下所示: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

其中人为原因是现代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1)自然原因:

自然要素

特性及表现

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特性

表现

地理位置

过渡性

①从平原向山地高原过渡;②从湿润区向干旱区过渡;③从森林向草原过渡;④从农业区向牧业区过渡

各种地理要素相互交错,生态环境比较脆弱,自然条件不够稳定,抵御灾害能力较弱

土壤质地

特殊性

黄土由粉砂质土状沉积物组成,土质疏松

黄土层极易受流水侵蚀

降水

不均匀性

①季节分配不均,多集中于夏季;②多暴雨

易造成水土流失

自然灾害

频繁多发性

地处自然灾害频繁多发地区,滑坡、塌陷、泥石流时有发生

加剧水土流失

(2)人为原因:

随着人口的增长,人均耕地不断减少;且黄土高原地区生产力水平较低,导致了人口与有限的土地承载力之间的突出矛盾。

①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

人类活动

过程

结果

农业

轮荒制度

烧荒→耕作→→弃荒→开荒

使原来的林草被破坏

加剧水土流失

工矿业

露天开矿

开挖表土→弃土

破坏植被,使矿区土壤抗侵蚀能力降低

其他生产、生活

建窑洞、修路、建水利设施

开挖表土→施工

破坏植被,扰动土壤

②植被破坏:

过度樵采(解决生活燃料需求);历史原因(营造宫殿、战争、毁林开荒等)。

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

黄土高原地区通过“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业技术措施”,实行“保塬、护坡、固沟”方针,进行综合治理,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具体措施如下图所示:

[例1] 长江上游地区地形复杂,自然资源较丰富,大部分地区降水量在800~1600mm之间。

根据所学知识和下列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资料1:

“长江上游流域概况示意图”。

资料2:

“重庆三峡库区水土流失面积构成”。

资料3:

“重庆三峡库区水土流失与地形坡度的关系”。

(1)长江上游流域的优势自然资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重庆三峡库区水土流失面积比重最大的土地类型是________;在地形坡度5°~25°范围内,随着坡度的增大,水土流失面积比例________。

(3)长江上游水土流失对生态环境影响有________(多选题,填选项字母)。

A.植物种类增加

B.土壤肥力降低

C.涵养水源能力下降

D.泥沙淤积河道和湖泊

E.增加降水量,引发滑坡、泥石流

(4)分析影响该区域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

(5)提出该区域水土流失的治理对策。

——————[获取和解读信息]——————————————

通过图文材料,可得出如下信息:

(1)从题干文字材料,可得出长江上游地区年降水量的信息。

(2)从资料1图示,可看出长江上游地区自然资源的种类。

(3)从资料2可得出“重庆三峡库区水土流失面积的构成”信息。

(4)从资料3可得出重庆三峡库区水土流失与地形坡度关系的信息。

——————————————————————————————————————

[解析] 第

(1)题,据资料1图中图例可知当地水资源、矿产资源丰富,加之该区域地形落差大,故水力资源、生物资源(森林资源)丰富。

(2)题,据资料2得出结论:

重庆三峡库区水土流失面积比重最大的土地类型是旱地;据资料3得出结论:

在地形坡度5°~25°范围内,随着坡度的增大,水土流失面积比例增大。

第(3)题,长江上游流域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是植被破坏,流水侵蚀加剧;其结果是植被涵养水源能力下降,小气候湿度减小,肥沃的表土流失使土壤肥力下降,流失的土壤在河道、湖泊淤积使其泄洪能力降低,可能引发水灾。

植物种类增加应该是生态环境改良的结果。

第(4)题,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自然因素包括气候(降水)、地形、土质、植被等方面。

第(5)题,一方面要加强长江上游防护林和水源涵养林的建设;另一方面要实行封山育林等保护政策,对现有森林实行保护性开发。

此外,本地区还应实行生态移民,调整产业结构,减小种植业的比重,以减轻对土地资源的压力等。

[答案] 

(1)水资源 水力资源 矿产资源 生物资源(森林资源)(任选三个) 

(2)旱地 增大 (3)BCD (4)自然因素:

①降水(强度);②地形坡度;③土质条件;④植被状况。

(5)治理对策:

①(封山育林)保护植被;②退耕还林还草(增加地表植被覆盖);③建设水土保持工程;④实施生态移民;⑤调整产业结构。

       荒漠化的成因与防治[动漫演示更形象 见课件光盘]

1.荒漠化的成因

(1)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

①基本条件——气候干旱:

西北地区深居内陆,降水稀少,有利于荒漠化的发展。

②物质条件——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

③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接近亚洲高压中心,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④重要影响因素——气候异常:

本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的变率大。

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少雨年则加速荒漠化进程。

(2)人为因素——决定性因素

人为因素

分布区及破坏原因

危害

过度樵采

能源缺乏地区:

樵采天然植被作为燃料

草药材分布区:

采挖药材、发菜增加收入

严重破坏草场,易造成风沙侵蚀

过度放牧

半干旱的草原牧区、干旱的绿洲边缘:

为求得短期经济利益,尽可能多地放牧牲畜

加速了草场退化和沙化进程

过度开垦

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地区:

从事农业(种植业)生产

使沙化土地连片发展

水资源利用不当

绿洲:

中上游过度利用水资源,导致下游水源短缺,生态恶化灌溉农业区:

大水漫灌

次生盐渍化

2.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

地区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农作区

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壤盐渍化

牧区草原

减少水井的数量,以免牲畜的大量无序增长

干旱的内陆地区

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既要考虑上、中游的开发,又要顾及下游生态环境的保护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5)控制人口增长:

[课件演示更形象 见配套光盘]

[例2] (2011·浙江高考节选)下图为“我国某区域示意图”。

完成下列问题。

说出该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和农业土地利用类型。

沙地和旱地在生态环境治理中应分别采取的主要措施是什么?

———————[获取和解读信息]—————————————————

——————————————————————————————————————

[解析] 由图中经纬度及年降水量可判断类型该区域位于黄河中上游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土地利用类型主要是牧草地,靠近黄河部分地区为水浇农田,另有部分旱地。

沙地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是土地沙漠化,治理措施为合理利用草场,治理沙漠化。

旱地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治理措施为植树种草,打坝淤地,保持水土。

[答案] 内陆地区;高原地形;气候较干旱;植被稀少等。

耕地和牧草地。

沙地:

治沙和合理利用草场。

旱地:

水土保持。

“规范答题能力——不失分”系列之(七) 生态环境问题类题目的答题模板

[题型特点] 生态环境问题常见设问词有“形成原因(自然原因、人为原因)”“措施”(治理方法、建议、发展方向)等。

常见的生态环境问题有森林破坏、水土流失、荒漠化、湿地萎缩、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典题感悟]

[典例] (2011·广东高考节选)石羊河流经甘肃省中部,流域内灌溉农业较发达、生态环境问题严重。

根据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2分)

(1)该河流中下游地区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目前面临的最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________。

(4分)

(2)为了防止该流域生态环境恶化,在农业生产中,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8分)

[病卷求诊]

失分

探因

该题失分的原因主要有两点:

(1)把资源短缺与生态破坏相混。

错把“土地荒漠化”答成“水资源短缺”,不得分。

(2)要点不全面,迁移运用教材案例能力较差,忽略答题的限制条件“农业措施”,硬套成荒漠化的治理措施。

满分

答案

(1)温带大陆性气候 土地荒漠化(每空2分,共4分)

(2)措施:

①提高灌溉技术,发展节水农业;②加强全流域水资源协调管理,合理分配水资源;③合理开采地下水;④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⑤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任答对一点给2分,满分8分)

[答题模板]

生态环境问题的考查一般有两种类型,即成因与措施,有时考查其一,有时两方面综合考查。

分析成因首先要看清题意,是“自然原因”还是“人为原因”,还是没有限定,综合分析。

综合分析某生态问题成因,一般应按以下思路展开:

(1)自然原因:

地形原因(海拔、起伏状况、封闭状况等)、气候原因(热量条件、降水条件、风力风向等)、土壤条件(土壤组成、肥力、质地等)、植被原因(疏密状况、季节变化等)、河流原因(流量大小、侵蚀强度或沉积强度等)。

(2)人为原因:

当地农业结构、居民能源消费结构、生产技术、政策导向等。

(3)分析原因时不要每一方面都展开说明,应有针对性地对某生态问题的有关方面进行分析说明。

分析“措施”时,则必须由原因来分析,即使题中没有对原因的考查。

只有找出原因,才能使措施具有针对性。

分析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治理措施,主要可从以下角度进行:

(1)根据成因确定措施。

根据区域生态问题的成因确定该区域应采取的相应措施。

(2)根据阶段确定措施。

根据区域内部不同部分(如河流上、中、下游)的特点确定某区域应采取的相应措施。

(3)根据措施确定措施。

根据典型区域的发展措施确定和其具有相似特征的其他区域的发展措施,借鉴典型区域的经验。

生态环境问题的常见答题要素

(1)我国不同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形成和防治:

生态问题或者发展障碍

形成原因

整治措施

东北地区

①黑土开垦后,引起土壤冲刷,黑土层日渐变薄;②沼泽地的开垦引起生态变化;③森林生态和森林资源严重破坏

①黑土被开垦后,自然平衡受到破坏,引起土壤冲刷;②林木超采,采育脱节,毁林开荒,森林火灾,居民烧柴等

①停止对沼泽地的开垦;②对坡面、沟壑的治理,植树造林,土壤的培肥;③合理采伐,营造人工林,木材的综合利用,建设自然保护区

黄淮海平原

旱涝、盐碱、风沙是农业发展的三大障碍,冲积低平原、滨海平原是中、低产田集中地区

①气候具有春旱多风沙、气温年较差大、降水集中且变率大等特点;②片面扩大灌溉面积,大水漫灌、只灌不排、不合理开垦土地

①低湿地治理——鱼塘—台田模式;②盐碱地治理——调节、控制水盐运动

南方丘陵山区

水土流失严重,危害大于黄土高原,导致石质裸露,形成“红色荒漠”

能源短缺,农村薪柴匮乏,乱砍滥伐植被所造成

①发展立体农业;②解决生活用能问题、发展沼气、营造薪炭林、炉灶革新,推广生活用煤

黄土高原

①水土流失严重,恢复相当困难;②自然灾害频发

①生态环境脆弱,人地矛盾尖锐;②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开矿;③土质疏松,夏季多暴雨

①小流域综合治理,保塬、护坡、固沟;②调整农业结构,退耕还林、还草,合理存放表土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

土地荒漠化,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①干旱的气候,多大风;②原生沙质荒漠、砾质荒漠;③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矿开发、居民点和道路建设

①消除贫困;②早期预警;③生物固沙、沙障固沙等

(2)常见的环境问题治理措施:

措施类型

具体措施

工程措施

①农业上的工程措施主要有平整土地、修筑梯田、抽引水灌溉、兴建水利设施(打坝淤地,建水库、电站和水渠等);②防洪工程措施主要有建立分洪区、蓄清排浑、加固堤坝等;③建设工业区和城市的工程措施主要有建基础设施、建筑物等;④交通工程措施主要有修铁路、公路、飞机场、汽车站、港口等

生物措施

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秸秆还田,封山育林、育草,建立自然保护区,人工繁殖珍稀野生动物,移植珍稀野生植物等

技术措施

①交通技术措施主要是在汽车上安装尾气净化装置;②农业技术措施主要有深耕改土、科学施肥、科学育种、轮作套种、地膜覆盖、温室栽培、喷灌和滴灌等

生活措施

建沼气池、普及省柴灶、以天然气作燃料等

经济措施

主要是调整产业结构,如开展多种农业经营;发展农产品加工,使工业由资源消耗型向高科技、节约型转变;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等

政策措施

主要有开发性移民,投入资金、劳动力,城市规划或旅游等

环保措施

主要有发展生态农业、立体农业和环保产业,控制、治理环境污染,立法进行环境监督、管理、保护,提高环保意识,禁止破坏生态环境等

[应用提升]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缺林!

缺水!

缺土!

缺粮!

缺钱!

1000多万广西石漠化地区的群众面临着共同的生存挑战。

据最新监测结果,广西有石山面积8.33万平方千米,占该区国土面积的35.3%,比台湾和海南两省国土面积总和还多。

其中,已经石漠化的土地达3500多万亩、潜在石漠化土地2700多万亩。

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不和谐因素,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逾越的鸿沟。

(1)广西是我国石漠化问题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结合区域自然特征,试分析产生石漠化的原因。

(2)石漠化对地区生态、社会经济发展有何危害?

(3)结合对荒漠化问题的理解,你认为应如何遏制广西地区石漠化的蔓延?

解析:

(1)题,石漠化的原因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分析。

(2)题,危害一是导致生态环境恶化,二是自然灾害频发,三是加剧了贫困,四是给水电站带来安全隐患。

第(3)题,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控制人口增长与生态移民相结合;保护生态与发展经济相结合。

答案:

(1)自然原因:

本区岩溶地貌发育,石山面积广大,成土速度缓慢,植被覆盖率低;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集中,多暴雨。

人为原因:

石山区人口不断增多,毁林开垦、过度樵采、烧山、放牧、乱采石矿等人为破坏严重,致使石山森林遭受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出现严重的石质荒漠化。

(2)①石漠化导致生态恶化,生存条件逐渐丧失,不利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②导致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威胁石山区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和生命财产安全;③石漠化引起的生态恶化加剧了贫困,阻碍了区域经济的发展;④石漠化带来的泥沙淤积,成为红水河梯级电站的重大忧患。

(3)①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大力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②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石山区的能源问题;③控制人口增长与生态移民相结合;④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一、选择题

读“黄土高原景观图”,回答1~2题。

1.造成黄土高原地区形成如此地貌特征的最主要人为原因是(  )

A.露天采矿     B.黄土质地特殊

C.夏季暴雨集中D.植被破坏严重

解析:

选D 人类不合理的土地利用、过度垦荒、营造宫殿、伐木烧薪、战争等都使植被遭到严重的破坏。

2.黄土高原的治理需要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针对图中陡坡地貌,适宜采取的措施是

(  )

A.平整土地,建立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

B.封坡育林育草,增加植被覆盖率

C.修建水库,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D.改善交通条件,大力发展旅游业

解析:

选B 陡坡地段,水土流失最严重,需实施封坡育林育草,增加植被覆盖率。

(2013·福州质检)读“我国西部各省区土地及草地退化状况比较图”,完成3~4题。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甘肃省沙漠化占土地总面积比例最大

B.内蒙古水土流失的面积与宁夏一样多

C.西北各省区沙漠化的自然原因主要是干旱

D.云南、贵州两省水土流失严重的人为原因主要是过度放牧

4.保护和恢复西部的生态环境,可采取的措施有(  )

①把生态建设放在首位 ②提高沿途城镇的天然气使用率,减少对林草的开发 ③生态重点地区实行严格退耕还林还草 ④从根本上减少对自然资源的开发以保护生态环境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解析:

3.C 4.A 第3题,由图可以看出,新疆地区土地沙化面积最大;内蒙古和宁夏水土流失所占比重大致相同;西北地区位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气候干旱,形成大面积荒漠;云南、贵州水土流失严重的人为原因是过度破坏植被。

第4题,由于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因此应把生态建设放在首位,保护植被,减少对薪柴林的破坏,实行退耕还林还草,提高天然气的使用率,我国目前能源消费仍以煤、石油、天然气为主,无法从根本上减少开发。

二、综合题

5.读“黄土高原上韭园沟小流域治理纵剖面图”,回答问题。

(1)从客观上讲,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对环境的有利影响是什么?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对环境的不利影响有哪些?

(3)从水土流失治理的三大类措施来看,图示治理措施有哪些类型?

(4)下图为“小流域综合治理开发模式图”,将各项的代号填在图中相应的空格内。

①平整土地 ②修基本农田 ③蓄水保土 ④发展多种经营 ⑤贮水拦沙 ⑥改善生产条件

解析:

本题以黄土高原小流域综合治理剖面图为背景,考查水土流失的利弊与治理措施。

(1)题,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有利影响一般很少涉及。

“从客观上讲”,无形中把思路拓展开来,有提示从理论上、宏观上分析的意味,可联系“母亲河的奉献”来组织答案。

(2)题,本题内容属常规题目,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即可。

第(3)题,审清本题题意,“图示治理措施”则很容易得出建淤地坝和植树造林。

第(4)题,平整土地、修基本农田属于工程措施;工程措施能贮水拦沙,改善生产条件;植树种草,既能发展多种经营,又能蓄水保土。

答案:

(1)在河流下游形成冲积平原,在河流入海处形成三角洲。

(2)黄土高原地区土层变薄、土壤贫瘠,水资源减少等;下游地区河道泥沙淤积,形成“悬河”,旱涝灾害加剧,河流两岸土壤发生盐碱化;中游水库淤积,调蓄径流的能力降低。

(3)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

(4)自上而下从左向右:

①② ⑤⑥ ③④

[考点分布表]

考点

题目

水土流失及其防治

1、2、3、4、6、9、13、13

荒漠化及其防治

5、7、8、11、12、14

一、选择题

下图是“我国境内沿38°N纬线的地形剖面示意图”。

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乙地形区较为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

A.水土流失B.水体污染

C.土地沙漠化D.土地盐碱化

2.造成乙地形区生态环境问题严重的自然原因是(  )

①破坏植被 ②该地区夏季多暴雨 ③土质疏松 ④距海遥远,气候干旱

A.①②B.①③

C.②③D.③④

解析:

1.A 2.C 第1题,读图可知,乙地形区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现象严重。

第2题,由于乙地形区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加上黄土土质疏松,易被流水冲刷,所以水土流失严重。

(2013·南京模拟)对黄土丘陵沟壑区某地,相同面积、不同土地覆被水土流失的观测结果如下表。

据此完成3~4题。

降雨强度

混交林地

坡耕地

荒草地

油松幼林地

径流量/L

泥沙量/kg

径流量/L

泥沙量/kg

径流量/L

泥沙量/kg

径流量/L

泥沙量/kg

33

111

0.1

155

41.3

153

4.7

154

18

14

很强

29

0.5

327

39.4

71

0.8

212

25

19

28

0.3

113

1.2

51

0.4

52

0.6

3.相同降雨强度下,泥沙量由小到大依次为(  )

A.混交林地 坡耕地 荒草地 油松幼林地

B.混交林地 油松幼林地 坡耕地 荒草地

C.混交林地 油松幼林地 荒草地 坡耕地

D.混交林地 荒草地 油松幼林地 坡耕地

4.下列判断中,符合该地情况的是(  )

①自然恢复植被的生态效益优于人工单一树种针叶林

②开垦坡地可有效改善当地生态 ③森林树种越丰富,生态效益越优 ④退耕还林的生态效益优于退耕还草

A.①④B.①③

C.②③D.②④

解析:

3.D 4.B 第3题,参考表中三项降水强度,可以判断出在相同降雨强度下,泥沙量由小到大依次为混交林地,荒草地、油松幼林地、坡耕地。

第4题,由于在相同降雨强度下,混交林地的泥沙量小于油松幼林地,因此①③正确;坡耕地泥沙量最大,开垦坡地会导致当地生态环境恶化;油松幼林地保持水土的作用比荒草地小。

读图,回答5~6题。

5.①②两地区共同存在的环境问题是(  )

A.水土流失B.酸雨危害

C.土壤侵蚀和草地退化D.土壤盐碱化

6.③④⑤三个地区土壤侵蚀严重,其形成的共同原因有(  )

①以山地丘陵为主的地形 ②季风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可爱清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