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考医学心理学.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4049008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0.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执考医学心理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执考医学心理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执考医学心理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执考医学心理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执考医学心理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执考医学心理学.docx

《执考医学心理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执考医学心理学.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执考医学心理学.docx

执考医学心理学

医学心理学

第一节 医学心理学概述

一、医学心理学的概念及地位

二、医学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分支与方法

三、医学心理学主要学派的理论观点

1.精神分析学派理论

2.生理心理学派理论

3.行为主义学派理论

4.人本主义学派理论

5.认知学派理论

 一、医学心理学的概念与性质

医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社会因素与健康及其在疾病发生、预防、诊断治疗和护理中相互作用规律的科学。

“医学心理学”一词由德国人洛采(Lotze)在1852年首次提出。

医学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分支,是心理学与医学间的交叉学科,其性质既是自然科学也是社会科学,既是理论科学也是应用学科。

 二、医学心理学在现代医学中的地位

1.医学模式的转变。

2.预防疾病战略的转变。

3.临床医疗工作的需要。

4.改善医患关系。

第二节 医学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分支与方法

 一、对象

对象:

是正常人和病人的心理活动、心理障碍及不良行为,即影响健康的有关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

 二、研究任务

1.研究心理、行为因素影响人体健康的机制。

2.研究心理、行为因素在疾病发生及其全过程中的影响规律。

3.研究通过调节个体的心理活动、矫正不良行为以调整生理功能,达到健身、预防疾病治疗疾病和促进疾病康复的作用。

4.研究心理评估、心理咨询、心理治疗方法与改善医患关系的方法。

临床分支:

(1)临床心理学

(2)健康心理学

(3)神经心理学

(4)护理心理学

 三、研究方法

1.观察方法:

医师在临床工作中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对病人仪表、行为、言谈、举止的观察去了解其心理活动的方法。

2.调查法:

通过晤谈或问卷等方式获得资料,并加以分析研究。

3.心理测验方法与评定量表法:

心理测验是对心理进行客观的标准化的定量测定的方法;评定量表是在自然生活下观察个体或群体心理和行为的量化的测量工具。

4.实验室方法:

有目的地严格控制自变量和影响因变量的所有变量,使用仪器和计算工具进行研究的方法。

此法是最严谨的科学研究方法。

第三节 医学心理学主要学派的理论观点

(1)精神分析学派理论弗洛伊德将人的心理活动分为三个层次:

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

(2)生理心理学派理论

(3)行为主义学派理论

(4)人本主义学派理论

(5)认知学派理论

心理学的概述

一、心理活动

1.心理学的概念

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心理活动和行为规律的科学。

其研究对象是个体的心理活动和行为。

2.心理活动的定义与分类

二、心理实质

1.动物心理的发展

2.心理实质的内容

心理实质的内容是:

心理是脑的功能,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3.心理活动的内容来源于外界。

 认识过程

一、认识过程

1.感觉与知觉的概念与特征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各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反映。

知觉有四个基本特征:

①知觉的选择性:

人只对自己有意义的外来刺激才注意,才选择性地对其进行加工称知觉的选择性;

②知觉的整体性:

指知觉对事物的各种属性统一地整体地予以反映的特性;

③知觉的理解性:

指对事物加工处理时,能结合自己的经验,并用概念的形式进行反映的特性;

④知觉的恒常性:

指在知觉过程中对事物知觉的恒定或不变性。

二、学习与记忆的概念与规律

学习是指通过训练而使行为发生相对持久性变化的过程。

学习是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学习或经功过的事物都能记忆。

学习的规律具有强化和消退两种现象。

记忆是指过去已感知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其印象仍保留在脑中,在一定条件下能重现的心理过程。

记忆的规律是识记、保持、再认、回忆和遗忘。

识记是指对学习材料进行编码、组织并储存在记忆系统中。

保持是指对学习过的事物在脑中保留一定时间再认和回忆和对记忆的信息提取的形式。

再认是指当感知过的事物重新出现在眼前时,能够识别出来。

回忆是指已感知过的事物不在眼前时,仍然重新回想起来。

三、思维的概念与特征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和概括的反映。

思维的特性包括间接性和概括性。

间接性是指不是直接通过感觉器官而是通过其他媒介来认识事物;概括性则是同一类事物找出其共同性和本质性的联系。

四、想象与创造的概念

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过程,它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

第三节 情绪过程

一、情绪与情感的概念

情绪是人和动物受到情景刺激时,经过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判断后,产生的生理变化、行为变化和对事物态度的主观体验。

情感是人对精神性和社会性需要的态度的体验。

二、情绪与情感的区别

1.情绪是人和动物共有,情感是人所特有。

2.情绪产生多和生物性需要有关,而情感产生多和社会的需要与精神上的满足有关。

3.情绪发生时伴有显著的生理、行为上变化,而情感产生则多不伴有明显的生理、行为变化。

4.情绪具有较大的情景性、冲动性,情感则不易受情景的影响,冲动性也小。

三、情绪的有关理论

沙赫德提出三因素学说解释人的情绪的发生。

影响情绪有三个因素:

情景、对情景的认识以及自身的生理状态。

四、情绪的作用

1.情绪可通过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对各器官的作用而对人体健康发生影响。

2.影响工作效率积极的情绪、适当的紧张能提高工作效率,消极的情绪则降低工作效率。

3.影响人际交往

第四节 意志过程

一、意志的概念

意志是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

二、意志的特征

1.意志行动是有目的的行动

2.意志行动总是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3.意志行动是以随意运动为基础

三、不良意志的品质

1.意志的自觉性差

2.意志果断性差

3.意志坚韧性差

4.意志自制力差

第五节 需要、动机与挫折

一、需要定义与分类

需要是人的生理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脑中的反映,是对某种目标的渴求和欲望。

需要分两大类:

生理需要和社会性需要。

生理需要是为了保持人的生存和繁衍后代,如食物、水、睡眠、防御、配偶;社会性需要则为了人际交往、生产和生活,如家庭、教育、人际关系、工作、尊重、爱与被爱、自我实现等。

二、需要层次论

马斯洛认为生理性需要是最低层的需要;第二层为安全的需要,人都希望生活在生活安宁的环境中,收入稳定、家庭稳定、社会安定才有安全感;第三层是爱与被爱的需要;第四层是尊重的需要,人都希望自己的工作、才能、成能受到社会的重视,需要相应的职称、职务、地位与名誉;第五个层次是最高层次,为自我实现,即发挥自己的潜能,实现自己的理想与抱负。

三、动机定义与分类

动机即推动个体投入行动,达到目的的心理动力。

它是以需要为基础,并在外界诱因下产生的。

可分为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两类。

四、冲突的类型

动机冲突是指在同一时间内如存有两种或以上相似矛盾的动机时,使人难以取舍,产生斗争而称之。

它有三种类型:

①双趋冲突,两个目标对人有相同的吸引力,无法同时实现,二者必择其一的冲突。

如“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②双避冲突,人同时受到两种威胁,产生同等程度的逃避动机,但迫于形势只能择其一时的冲突。

如“前有狼,后有虎”。

③趋避冲突,人对同一事物同时产生相矛盾的动机,既向往得到它,又想拒绝避开它。

如好吃糖的人既想吃它,又怕引起肥胖。

五、挫折

第六节 人格

一、人格的定义

人格指在遗传基础上,在其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行为模式和心理特征。

二、能力的概念与分类

能力是指直接影响人们完成活动质量和数量水平的个体心理特征。

能力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一般能力是指顺利完成各种活动所必备的基本能力,如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特殊能力指完成某项专业活动所需要的能力,如画家的色彩分辨力,音乐家的音色分辨力等。

三、气质的概念、生理基础、分型与意义

气质是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特点在行为方式上的表现,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动力是指心理过程的速度、强度、稳定性和内、外倾向性等,它使所有心理活动都蒙上了个人色彩。

根据哪种体液在人体内占优势,而把气质命名为多血质、胆汁质、抑郁质和粘液质四种类型。

多血质:

活泼好动,待人热情,粗心,浮躁,注意力不稳定,兴趣易变、外倾。

粘液质:

情绪隐而不露,对人冷淡,固执拘谨,内倾,言行少而慢。

胆汁质:

精力充沛,不易疲劳,情绪急躁,粗心,易冲动,自制力差、显著外倾。

抑郁质:

动作稳定、缓慢,观察细微,情感体验深刻,怯懦,孤独多虑,不果断且缺乏信心,显著内倾。

四、性格的概念、特征与分型

性格是个人对客观现实稳定的态度及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模式,是人格的核心,能反映人的本质属性。

性格有对现实态度特征、情绪特征、意志特征和理智特征。

性格按照理智、意志、情绪何者占优势而分为理智型、意志型和情感型。

五、人格的理论

精神分析的人格理论、人格特质理论、社会学习理论、人本主义的人格自我理论

六、人格形成的标志

1.自我意识的确立自己根据别人的评价对自己的形象、能力、学习、风度、人际、应对、归属总的自我估价和认识。

2.社会化程度社会化是指个人的价值观、道德观、行为准则已在社会学习中与社会标准相适应。

第七节 行为

一、行为的定义

行为是机体为了个体生存和种族繁衍而进行的各种活动。

行为分为本能行为(如摄食、饮水、睡眠、防御、性行为等)和社会行为(家庭、人际、教育、团体等)。

  二、A型行为、C型行为、与疾病发生

A型行为与心血管疾病

C型行为与肿瘤发生

A型行为

(1)时间紧迫感。

(2)脾气暴躁,容易激动。

(3)争强好胜。

(4)对人有敌意等。

C型行为

(1)童年生活挫折、不顺利;

(2)性格克制,压抑情绪,压抑愤怒;

(3)焦虑、抑郁;

(4)谦虚、谨慎、过分合作、调和行为。

理论要点之医学心理学:

心理卫生

第一节 心理卫生概述

1.心理卫生概念

或称心理健康,是根据不同年龄特点,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和培训,使人们能形成健全人格和正常心理过程,适应社会环境,预防精神疾病、心身疾病和不良行为模式,从而使心理、生理和社会生活处于完满的状态。

2.心理健康的标准

(1)有充分的适应力;

(2)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作恰当地评价;

(3)生活目标切合实际;

(4)与周围环境保持良好接触;

(5)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6)具备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7)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适度地情绪表达和控制;

(9)在集体允许的前提下,有限度地发挥个性;

(10)在社会规范允许的范围内,适度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要。

第二节 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卫生

1.儿童心理健康的问题与维护

(1)优生是儿童心理健康的基础。

(2)母爱、拥抱、抚摸儿童是使儿童产生安全感,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

(3)感觉整合训练是促进脑发育、心理正常发展的关键之一。

如爬行、滑板、秋千、垫上运动、木马等。

(4)抓住不同心理发展关键期,促进心理发展。

语言发展关键是1-3岁,多训练听、说、读、写。

人格发展关键期在3-7岁;智力发展关键期在7岁。

(5)家庭教育要民主协商式,利于健全人格。

(6)学龄前教育注意人际交往、社会化。

2.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问题与维护

青少年常见心理问题是学习问题、性问题、社会适应不良。

青少年是性生理发育成熟和自我意识形成期。

(1)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教育。

(2)正确世界观、价值观教育。

(3)正确友谊观和恋爱观教育。

(4)自我意识形成。

3.中年人心理健康的问题与维护

中年人常见心理问题是心理压力大、工作家庭问题、不良行为。

4.老年人心理健康的问题与维护

老人常见心理问题是老年痴呆和老年抑郁。

(1)老人要消除对老年人不正确的看法,使心理得到解脱。

(2)保持乐观情绪,适当参加社会活动和工作,积极锻炼身体防止痴呆。

(3)具有健康的行为习惯才能健康长寿。

心身疾病的概述

一、心身疾病的定义

指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躯体功能性障碍。

二、心身疾病的诊断标准

(1)有躯体症状、体征和化验检查证明确有器质性病变。

(2)有明确的心理社会因素与症状和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3)排除神经症或精神病。

三、心理社会因素与心身疾病的发生

(1)心理活动对生理活动的影响导致躯体疾病的发生。

(2)不健康的人格通过影响情绪、生活方式和认知特征间接影响身体健康。

(3)紧张、竞争的社会生活方式。

(4)心理生理活动的统一性,互相影响。

心理应激与应对

心理应激与应对的意义

拉瑞鲁斯(1968)认为,心理应激是指人对外界有害物、威胁、挑战经认识评价后,知其将危害个人的生存和地位时,所产生的生理、心理和行为反应。

强调了心理应激是适应和应对“过程”;应激源是生物、心理、社会和文化的;表现为生理、心理和行为反应;认知评价起关键作用,同其他因素一起影响应激过程;应激的结果可以是适应,也可以是不适应。

应对是指人面对威胁性的应激源时,需要通过各种适当的心理行为策略,经过努力、行动、克服困难,解决问题来消除或缓解自己的紧张状态。

心理应激对健康的影响与机制

过强的持久的紧张和焦虑:

使交感神经-肾上腺、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垂体-甲状腺系统活化。

容易产生高血压、冠心病等。

过强的持久的失助抑郁和孤独使副交感神经、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障碍,容易产生哮喘、溃疡病、皮肤病、肿瘤等。

心理防御机制

1.自恋型(精神病性):

例如,否认机制是指完全否认现实,采取“眼不见为净”。

2.神经症型:

(1)转移机制是指对某人情感转移到他人身上,采取“迁怒于人”,心理治疗中的移情是特例。

(2)合理化机制是为摆脱痛苦而给自己找理由,采取“知足常乐”或“傻有傻福”的想法,是最常见的一种机制,还有“酸葡萄机制”和“甜柠檬机制”。

(3)反身形成机制是将不能表达的冲动采用完全相反的方式表现出现,采取:

“此地无银三百两”的策略。

3.不成熟型:

(1)退行(化)机制是采用幼儿时策略应对现实挫折,如“已经不尿裤的孩子又像幼儿一样尿裤,是为了让妈妈照顾”。

(2)幻想机制,如做“白日梦”和“灰姑娘的故事”。

4.成熟型:

(1)升华机制:

如孔子厄而著《春秋》。

(2)幽默机制有益于摆脱窘境。

(3)潜抑是最基本的防御机制,所有防御机制要先经过压抑,表现为将痛苦“忘了”。

(4)应对心理应激的方法

1.回避或逃避过强的心理应激源,如回避引起吵架、愤怒的场所。

2.心胸宽大、乐观地应对和处理负性生活事件。

3.增强自身应对能力和耐受挫折的能力。

4.通过各种放松措施控制或转移负性情绪。

5.学会各种放松技术,如气功、生物反馈疗法、散步、白日梦等。

三、心身疾病的预防与治疗

(1)心身疾病的预防原则

1)心境乐观、心胸宽大,减少负性情绪对健康的不利影响。

2)健全人格,正确认知各种生活事件。

3)养成健康行为习惯与生活方式,矫正各种不良的行为。

4)劳逸结合,不超负荷工作,学会心身放松技术。

(2)心身疾病的治疗原则

1)通过心理诊断测验与量表评定、谈话,详细调查了解与疾病、病情有关的心理因素。

2)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治疗与心理护理。

3)矫正不良行为习惯。

4)教会和训练病人自我放松、自我心理调节。

5)药物解除症状。

心理治疗概述

一、心理治疗的概念

心理治疗又称精神治疗,指以良好的医患关系为桥梁,应用心理学的方法,影响或改变病人的感受、认识、情绪及行为,调整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二、心理治疗性质

(1)自主性:

心理治疗的关键是帮助病人自己改变自己。

(2)学习性:

心理治疗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3)实效性:

心理治疗是一项有实效的工作,它是有效的、有益的而且是人道的。

三、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和政治思想工作的区分           

心理治疗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区别

思想政治工作心理治疗

目的调动群众的社会主义**和建设的积极性,保证党和国家各项政治经济任务的完成,解决政治态度和立场问题,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帮助来访者消除或缓解心理症状,促进其人格向健康协调的方各发展,提高环境适应力,摆脱消极情绪

性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政治活动的一部分心理科学的范畴,一种治疗技术

内容基本路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传统,理想道德,民主法制,形势改革教育心进障碍,心身疾病,心理问题的调适,儿重教育,心理卫生等

理论

基础马列主义,***思想,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各种心理治疗的学派理论,人格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等

方法个别座谈,集体座谈,评比竞赛,参预访问,大报告、谈心个体与集体心理治疗,生物反馈治疗,精神分析治疗

工作者方式主动被动

人员

要求专职,领导干部,党团、工会干部受过专门训练的心理治疗师

效果

评价促进两个文明建设,有利于促进生产力发展促进来访者的心理健康

四、心理治疗的分类

大多数心理疗法以现代西方心理学主要流派为理论依据

(1)基于精神分析的心理治疗。

(2)基于学习理论的行为治疗。

(3)基于存在主义-现象学-人本主义理论的心理治疗。

(4)基于认知理论的认知治疗。

(5)基于暗示和自我暗示的心理治疗。

按理解分类

1.广义的心理治疗是指医疗的全过程对病人心理的积极影响。

2.狭义的心理治疗是指有意识地采用心理学的某种理论和方法,有针对性进行的心理治疗。

五、心理治疗的适应证

(1)综合性医院的非精神病病人。

(2)精神科及相关病人;适用于神经症患者、心境障碍恢复期和精神分裂症恢复期病人,急性发作期的心境障碍和精神分裂症患者不适合进行心理治疗。

(3)行为问题:

如性行为障碍、不良生活方式、儿童行为障碍等。

(4)社会适应不良:

适应问题、攻击、失眠和心理危机等。

心理治疗的常用方法

一、精神分析的常用方法

(1)自由联想

(2)移情

(3)阻抗

(4)释梦

(5)解释

(6)疏泄

二、行为主义治疗的常用方法

根据学习理论和条件反射的原理,对患者行为进行训练,以矫正适应不良行为的一类心理治疗方法。

最常用的有暴露疗法、系统脱敏法、厌恶疗法、自我控制疗法等。

适应证是:

神经症、人格障碍的不良行为、药物和酒精依赖、其他不良习惯等。

(1)系统脱敏法:

通过渐进性暴露于恐惧刺激,使已建立的条件反射消失,用以治疗心理或行为障碍,称为系统脱敏疗法。

(2)满灌疗法

(3)厌恶疗法

(4)正强化和消退法

(5)放松训练法

(6)生物反馈治疗

(7)自信和社交技巧训练

(8)行为辅助工具

三、人本主义疗法的特点

旨在向患者提供重新开始成长过程的新经验。

罗杰斯创立的“患者中心疗法”中,将医患关系视为改变和成长的最重要的治疗因素。

医生应具备的三种成功的态度是:

(1)以患者为中心:

(2)把心理治疗看成一个转变过程:

(3)非指令性治疗的技巧:

 心理治疗的原则与要求

一、心理治疗的医患关系的特点

(1)尊重病人,认真投入;

(2)积极发现病人的潜能;

(3)确切理解病人的信息;

(4)给予反馈,确认聆听结果;

(5)领会非语言性表达;

(6)着眼于当前的问题。

二、心理治疗的原则

(1)关系和谐

(2)问题的针对性

(3)治疗的计划性

(4)手段的综合性

(5)方法的灵活性

(6)保密原则

(7)中立原则

(8)回避原则

三、心理治疗对治疗师的基本要求

(1)要有一颗帮助别人的心

(2)要有一个敏锐的观察力

(3)要有丰富的生活经验与知识

(4)要具备乐观的生活态度

(5)要遵守职业道德

 心理咨询

一、心理咨询概念

是通过人际关系,运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在心理上给咨询对象以帮助、劝告和指导的过程,目的在于解决心理问题,从而更好的适应环境,以促进发展与成长。

咨询对象主要是正常人,对人的一生提供有效的帮助,并强调个人的力量与价值,强调认知因素,尤其是理性选择在决定中的作用。

心理咨询研究个人在制订目标、计划及扮演社会角色方面的个性差异,在咨询时充分考虑情景、环境因素的作用,强调人对环境资源的利用,以及必要时改变环境。

二、咨询方式

①门诊咨询:

最常见和有效的方式;

②院内咨询:

处理医院内躯体疾病病人的心理问题;

③信件咨询:

适用于难以启齿的问题和不能去门诊的人;

④专栏咨询;适用于典型的心理问题或传播心理卫生知识;

⑤电话咨询:

适用于约诊、心理危机求助;

⑥访问咨询及网上咨询。

病人角色

一、病人角色的概念

1.病人角色:

角色是被社会学用来描述社会生活中的人所具有的身份。

病人角色是社会人群中与医疗卫生系统发生关系的那些有疾病行为、求医行为和治疗行为的社会人群。

2.病人的权利和义务

(1)病人的权利

受到社会尊重、理解的权利。

享受医疗服务和保守个人秘密的权利。

免除和部分免除健康时的社会责任的权利。

(2)病人的义务

及时就医、早日康复。

认真遵守医嘱。

遵守医疗部门的规章制度。

二、病人角色的变化

(1)角色行为缺如:

否认自己有病,未能进入角色。

(2)角色行为冲突:

病人角色与其他角色发生心理冲突。

(3)角色行为减退:

因其他角色冲击病人角色,从事了不应承担的活动。

(4)角色行为强化:

安于病人角色的现状,期望继续享有病人角色所获得的利益。

(5)角色行为异常:

病人受病痛折磨感到悲观、失望、不良心境导致行为异常。

 求医与遵医行为

一、求医行为

概念:

求医行为指人们发觉症状后寻求医疗帮助的行为。

1.求医的原因

(1)躯体原因自我感觉不适或病痛影响社会生活,个人无法解除。

(2)心理原因现实生活中受到某些精神刺激,产生心理反应,导致求医行为。

(3)社会原因社会公害病、传染病等对社会保健产生现实的或潜在的危害,或出于保健需要而导致求医行为。

2.求医类型

(1)主动求医型

(2)被动求医型

(3)强制求医型

3.影响求医行为的因素

(1)对症状的认识与评价

(2)医疗保健系统的特点

(3)社会经济状况

二、遵医行为

 病人的心理问题

一、病人的心理需要

(1)被认识与接纳的需要

(2)关心与尊重的需要

(3)信息获取的需要

(4)安全感与早日康复的需要

二、病人常见心理问题

(1)焦虑

(2)退化

(3)主观感觉异常

(4)猜疑

(5)愤怒

(6)孤独感

(7)失助感和自怜

(8)期待

医患关系

一、什么是医患关系

医患关系是人际关系的一种,是人际关系在医疗情境中的一种具体化的形式。

二、医患关系的重要性

(1)良好的医患关系是医疗活动顺利开展的必要基础

(2)融洽的医患关系会造就良好的心理气氛和情绪反应

三、医患交往的两种形式

(1)言语形式的交往

(2)非语言形式的交往

四、医患关系的两个水平

(1)技术水平

(2)非技术水平

(3)病人的依从性:

指病人的执行医嘱率。

治疗效果=医生的临床知识与技能×病人的依从性。

医患交往中的问题

一、医患冲突

医患间的冲突主要表现在:

1.医患间交往的信息量过少

2.病人不遵从医嘱,甚至表现为攻击行为

二、医患交往障碍的原因

1.医务人员方面:

医务人员是医患冲突的主要因素,影响因素包括:

①职业道德

②个人素质

③医疗水平

2.患者方面

①疾病因素

②个人素质

3.环境因素

①医学模式

②医院管理水平

③社会

4.医患间的相互作用

 医患关系模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育儿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