级医本科人体寄生虫学教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4045984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4.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级医本科人体寄生虫学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级医本科人体寄生虫学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级医本科人体寄生虫学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级医本科人体寄生虫学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级医本科人体寄生虫学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级医本科人体寄生虫学教案.docx

《级医本科人体寄生虫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级医本科人体寄生虫学教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级医本科人体寄生虫学教案.docx

级医本科人体寄生虫学教案

2001级医本科人体寄生虫学教案

第五讲

【题目】卫氏并殖吸虫、斯氏狸殖吸虫、日本血吸虫

【时间安排】2学时(100分钟)

【目的要求】1.掌握两种并殖吸虫和日本血吸虫的具有诊断意义形态、生活史、致病及实验诊断方法

2.了解并殖吸虫和血吸虫在我国的流行情况及防治原则

【重点与难点】并殖吸虫和血吸虫的生活史及致病机制

【教学内容与时间分配】

卫氏并殖吸虫(40′,见教材第96页)

卫氏并殖吸虫的种类,在我国我省的流行种类及流行情况(2′)

卫氏并殖吸虫的生物学:

形态(3′)、生活史(8′)

卫氏并殖吸虫感染与卫氏并殖吸虫病:

(35′)

感染后结局:

带虫者与病人(2′)

致病机制(8′)

临床表现与分型(8′)

诊断(临床与实验诊断)(5′)

流行因素与防治原则(5′)

斯氏狸殖吸虫(10′见教材第99页)

形态、生活史、致病及诊断与卫氏并殖吸虫的比较

日本血吸虫(50′见教材第101页)

寄生于人体的血吸虫种类,在我国的流行种类及分布(5′)

血吸虫的生物学:

形态(5′)、生活史(10′)

血吸虫感染与血吸虫病:

(30′)

感染后结局:

带虫者与病人(2′)

致病机制(5′)

临床表现与分型(10′)

诊断(非流行区对血吸虫病的诊断对策)(8′)

流行因素与防治原则(5′)

【挂图选用】

卫氏并殖吸虫与斯氏狸殖吸虫形态比较

卫氏并殖吸虫的生活史

日本血吸虫的形态

日本血吸虫的生活史

【外文引用】

Paragonimuswestermani,Pagumogonimusskrjabini,paragonimiasis,Schistosomajaponicum,S.Mansoni,S.Haematobium,S.intercalatum,S.mekongi,S.malayensis,schistosomiasis,Paratenichost,larvamigrans

2001级医本科人体寄生虫学讲稿

第五讲

并殖吸虫

并殖吸虫(Paragonimus)是并殖科吸虫的总称。

成虫主要寄生于终宿主肺脏,故又称肺吸虫。

目前,世界上已报告的并殖吸虫有44种(包括亚种),分布在亚、非、美洲的31个国家。

寄生于人体的并殖吸虫约有6-7种(但并殖吸虫的分类比较混乱,可能有同物异名的现象)。

在我国已发现的人体并殖吸虫主要有两种,即卫氏并殖吸虫(Paragonimuswestermani)和斯氏狸殖吸虫(Pagumogonimusskrjabini),可引起并殖吸虫病(paragonimiasis)。

并殖吸虫病是一种地方性人兽共患性疾病。

国内分布遍及22个省市自治区,严重的地区有东北三省、四川、浙江、安徽等。

我省的豫东及豫西有流行,以斯氏狸殖吸虫为主,卫氏并殖吸虫也有存在。

下面重点介绍卫氏并殖吸虫,斯氏狸殖吸虫与卫氏并殖吸虫做个比较。

卫氏并殖吸虫的生物学特点

1.形态:

成虫、虫卵(略)

2.生活史:

终宿主:

人,猫、犬及野生肉食动物;中间宿主:

川卷螺类,溪蟹、蝲蛄(螯虾、竻蛄);转续宿主:

猪、鼠、兔、鸡、鸟类等。

成虫寄生部位:

肺,在肺组织内形成虫囊;异位寄生于脑、肝等组织。

虫卵随痰/粪排出体外,在水中发育3周后孵出幼虫(毛蚴)。

毛蚴→川卷螺(胞蚴→母雷蚴→子雷蚴→尾蚴)→尾蚴→溪蟹、蝲蛄(囊蚴)。

感染期:

囊蚴;感染途径及方式:

生食或半生食感染有囊蚴的溪蟹、蝲蛄及感染有童虫的转续宿主动物肉,喝生水。

囊蚴经口感染终宿主,在小肠内脱囊而出(后尾蚴→童虫),童虫穿过肠壁,经肝、膈、胸腔入肺定居,发育成熟。

卫氏并殖吸虫感染与卫氏并殖吸虫病

1.感染后结局:

带虫者与病人

2.致病机制童虫钻行的隧道样损害及成虫定居的机械性损害。

病变过程:

1)脓肿期;2)囊肿期;3)纤维疤痕期。

临床表现与分型

急性期:

全身过敏性炎症反应及消化道症状(主要由童虫移行、游窜引起)。

胸肺型:

以呼吸道症状为主,咳嗽、胸痛、血痰或果酱色痰。

脑型:

以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为主,头痛、癫痫、偏瘫、视障。

肝(腹)型:

肝大、肝痛、肝功能紊乱,腹痛、腹泻等。

皮下型:

游走性皮下包块。

诊断(临床与实验诊断)

有流行感染史、出现相应症状、血中嗜酸性粒细胞持续增高及X线等辅助检查的阳性发现时,进行病原学及免疫学检查。

流行因素与防治原则

肺吸虫病的流行特点:

人兽共患性寄生虫病和自然疫源性疾病;

地域性分布(与中间宿主的分布有关);主要在山区流行(东北型:

以蝲蛄为传媒,南方型:

以溪蟹为传媒);

人类感染与生活习惯有关:

生吃、腌吃、醉吃、烤吃蟹与蝲蛄;

东北的竻蛄豆腐和竻蛄酱

东北人用蝲蛄“治病”:

辽宁人用蝲蛄汁治咯血;吉林朝鲜族用蝲蛄汁涂眼和皮肤治疗麻疹(据称蝲蛄有清凉作用);

生吃或半生吃动物肉(转续宿主肉);有人调查猪发现其中一头猪肌肉内有10个虫体,将含幼虫的猪肉喂狗,92天后狗肺内发现10个成虫。

喝生水:

死亡解体的蟹与蝲蛄内囊蚴可能散于水中,有报道尾蚴可实验感染狗获得成功。

防治原则:

禁生吃或半生吃蟹、蝲蛄与动物肉,不喝生水,治疗病人[吡喹酮、硫双二氯酚(别丁)]。

斯氏狸殖吸虫

1958年我国陈心陶教授发现并命名。

斯氏狸殖吸虫与卫氏并殖吸虫比较,有如下特点:

形态:

虫体较狭长,体宽部在前1/3,腹吸盘靠前,口吸盘大于腹吸盘。

生活史:

终宿主为中型哺乳动物,如狸(果子狸)、猫、犬等;第一中间宿主为拟钉螺类,第二中间宿主为溪蟹;人不是适宜的终宿主,相当于转续宿主。

致病:

由于虫体不能到达肺部发育成熟,而在肺外组织到处移行,引起皮下型及内脏型幼虫移行症。

特点:

全身反应重,多脏器损害症状,血中嗜酸球明显增高。

诊断:

皮下结节活检,免疫学诊断。

日本血吸虫

血吸虫是寄生于血管内吸虫的总称,皆属于裂体科,故又称裂体吸虫(Schistosoma)。

它们的宿主范围及地理分布非常广泛,可寄生于鸟类、哺乳动物及人。

寄生于人和哺乳动物的血吸虫属于裂体科的裂体属,而裂体科内其他各属的血吸虫成虫虽不寄生于人体,但某些种的尾蚴能侵入人的皮肤,引起尾蚴性皮炎。

如禽类和兽类血吸虫(毛毕属、东毕属、华毕属引起的稻田皮炎)。

能寄生于人体的血吸虫目前已知的主要有三种,即:

日本血吸虫、曼氏血吸虫和埃及血吸虫。

此外,在某些局部地区还有间插血吸虫、湄公血吸虫和马来血吸虫寄生在人体的报告。

可引起血吸虫病(schistosomiasis)。

血吸虫病主要流行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是当前世界上六大热带病之一。

我国只有日本血吸虫,分布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13个省市区,也是我国的五大寄生虫病之一。

我省虽然不是流行区,没有血吸虫病的流行,但由于人口的流动,经常可以见到血吸虫病的病人。

血吸虫的生物学

形态

成虫虫体圆柱形;

雌雄异体,雄虫有抱雌沟,雌虫位于抱雌沟内呈合抱状态;

口、腹吸盘,内脏系统;

虫卵特点,毛蚴分泌的可溶性抗原从卵壳微管道释出卵外。

生活史

成虫寄生于人及多种哺乳动物,如牛、马、羊、猪、狗、猫、兔、鼠等,门脉-肠系膜静脉系统,以血液和血管内皮细胞为食物,虫体可逆血流移行到肠粘膜下层的小静脉末梢,雌虫在此处产卵。

虫卵的去路和体内发育雌虫每天产卵300-3000个。

产出的虫卵60%沉积在肠壁,23%回流到肝脏,16%被排入肠腔,1%到其他组织。

虫卵在体内发育:

含卵细胞卵—→含毛蚴卵—→死亡钙化卵(黑卵)

卵内毛蚴分泌物(可溶性抗原)从卵壳微管道释出卵外可刺激宿主组织,发生炎症反应,在卵周围形成小脓肿,并通过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生成多种细胞因子,如γ-干扰素,白细胞介素-1、2,嗜酸性粒细胞刺激素(ESP)、成纤维细胞刺激因子(FSF)、巨噬细胞游走抑制因子(MIF)等,吸引巨噬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及成纤维细胞等汇集到虫卵周围,形成肉芽肿,又称虫卵结节。

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入水后很快孵出毛蚴,主动侵入中间宿主——湖北钉螺体内,经两代胞蚴的发育繁殖,生成大量尾蚴,从钉螺内逸出。

无囊蚴期,尾蚴是感染阶段。

在水面游动的尾蚴如遇人及动物(终宿主)即主动吸附到宿主的皮肤上,经分泌酶和机械穿透作用,进入皮肤组织血管及淋巴管,随血液循环到达门脉-肠系膜静脉系统定居并发育成熟。

二、血吸虫感染与血吸虫病

感染后结局:

带虫者与病人

致病机制

尾蚴侵入、童虫移行、成虫定居产卵及虫卵在组织内的沉积均可导致宿主的组织损害。

其主要机制为:

虫体侵入、移行、定居造成的机械性损伤;

虫体发育繁殖过程中分泌物、排泄物及虫卵刺激所引起的急性过敏性炎症反应;

免疫病理反应:

Ⅳ型变态反应(虫卵肉芽肿),Ⅲ型变态反应(肾损害等)。

临床表现与分型

尾蚴性皮炎:

急性过敏性皮肤损害。

急性血吸虫病:

感染后1-2个月发病,急起发热、咳嗽、肝脾肿大、腹痛、腹泻、甚至脓血便,粪便中可查到虫卵,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高。

病程2周-4周。

慢性血吸虫病:

为免疫适应期。

急性期后病情缓解,症状逐渐减轻或消失,或仅遗留慢性消化道症状及贫血、消瘦等。

晚期血吸虫病:

一般感染后5年左右,部分重度感染患者开始出现晚期病变,虫卵肉芽肿导致肝脏的干线型肝硬变及门脉高压症,小儿感染可致垂体前叶功能减退使生长激素分泌不足而影响了生长发育与繁殖。

临床表现为:

①肝硬变;②门脉高压症;③慢性结肠炎;④小儿侏儒症。

其主要表现为巨脾、腹水、侏儒症。

诊断

方法:

粪检虫卵及毛蚴孵化;肛门直肠镜检及肠组织活检;免疫学检查。

非流行区对血吸虫病的诊断对策

到过流行区,有与“疫水”接触史;

急性期表现(须与疟疾、伤寒、结核、肝炎等相鉴别);

持续性嗜酸性粒细胞增高;

肛门直肠镜检,肠粘膜活组织压片检查;

粪检虫卵及毛蚴孵化;

有条件可做免疫学检查。

流行因素与防治原则

流行区类型:

平原水网型、山区丘陵型、湖沼型;

病人和病牛是主要传染源;

钉螺的分布限制了血吸虫病的流行范围;

与“疫水”的接触及其机会是造成感染的必要条件;

防治原则:

①消灭钉螺;②避免与“疫水”接触;③减少和消灭传染源:

治疗病人和病畜,使用药物为吡喹酮、硝硫氰胺、呋喃丙胺,等。

2001级医本科人体寄生虫学教案

第六讲

【题目】绦虫概论、猪带绦虫、牛带绦虫、短膜壳绦虫

【时间安排】2学时(100分钟)

【目的要求】1.掌握两种带绦虫的具有诊断意义形态、生活史、致病及实验诊断方法

2.了解绦虫的一般生物学特点

3.了解两种带绦虫在我国的流行情况及防治原则

4.了解短膜壳绦虫

【重点与难点】猪带绦虫的生活史及致病机制

【教学内容与时间分配】

一、绦虫概论(25′,见教材第117页)

1.绦虫的分类地位,单节绦虫亚纲与多节绦虫亚纲(2′)

2.多节亚纲绦虫的形态特征(10′)

人体寄生绦虫的生物学特点

假叶目绦虫(6′)

形态特点;②生活史特点;③常见种类。

(2)圆叶目绦虫(8′)

形态特点;②生活史特点;③常见种类。

二、链状带绦虫(50′,见教材第128页)

1.猪带套虫在我国、我省的流行情况(3′)

2.猪带绦虫的生物学:

形态(3′)、生活史(10′)

3.猪带绦虫与囊虫病:

(40′)

1)感染方式及感染后结局:

带虫者与病人(2′)

2)致病机制(7′)

3)临床表现与分型(15′)

4)诊断(临床与实验诊断)(5′)

流行因素与防治原则(10′)

三、肥胖带绦虫(25′见教材第132页)

形态、生活史、致病及诊断与猪带绦虫的比较

四、微小膜壳绦虫(10′见教材第135页)

【挂图选用】

猪带绦虫与牛带绦虫形态比较

猪带绦虫的生活史

微小膜壳绦形态

绦虫各期幼虫(中绦期)形态

【外文引用】

tapeworm,Cestoda,Cestodaria,Eucestoda,Cyclophyllidea,Pseudophyllidea,metacestode,coracidium,procercoid,plerocercoid(sparganum),onchosphere,bladderworm(cysticercus),cysticercoid,hydatidcyst,alveolarhydatidcyst,Taeniasolium,Cysticercuscellulosae,Taeniasaginata,Cysticercusbovis,Hymenolepisnana

2001级医本科人体寄生虫学讲稿

第六讲

绦虫概论

绦(tiao,绦带的意思)虫或称带虫,与吸虫同属于扁形动物门,全部营寄生生活。

目前已知的有一万多种,可分为单节绦虫亚纲(寄生于鱼类等水生动物)和多节绦虫亚纲(寄生于哺乳动物与人)。

多节绦虫亚纲的形态特点

虫体扁平,两侧对称;

大小:

长短不一,如细粒棘球绦虫仅1.5-6mm,而猪带绦虫2-4米,鲸体内的绦虫可长达200米;

虫体分节(头节、颈部和链体;链体是数目不等的节片前后相连而成,以节片内生殖器官的发育程度又分为幼节、成节和孕节);

头节上有固着器官,可分为三类:

吸盘、突盘、吸槽等;有些头节上顶突与小钩;

无体腔,内脏包埋于实质组织中;

无消化道,靠体壁吸收营养。

体壁结构象外翻的消化道,皮层外有微绒毛,皮层内含大量线粒体,体壁下有发达的肌肉,纵肌贯穿整个链体;

大多雌雄同体,生殖器官发达,每节片内各含有1-2套雌雄生殖器官。

多节亚纲绦虫为哺乳动物寄生虫,其成虫几乎全部是消化道内寄生虫,幼虫多寄生在中间宿主组织内。

在中间宿主体内寄生的各期绦虫幼虫,称为中绦期。

多节绦虫亚纲下分为十一个目,寄生于人体的绦虫世界报道的约有30多种,我国约10多种,均属于多节绦虫亚纲的圆叶目和假叶目。

人体寄生绦虫的生物学特点

假叶目绦虫

形态特点

头节为长梭形,其固着器官为吸槽;

卵黄腺呈滤泡状散布于节片内卵巢之前的表层中,生殖孔位于节片中部;

子宫有子宫孔通体外,虫卵从子宫孔排出;成节与孕节结构相似;

虫卵与吸虫卵相似,为椭圆形,一端有卵盖,卵内含卵细胞;

生活史特点

与吸虫相似,虫卵及幼虫发育需在水的环境,中间宿主为水生类或两栖类动物。

其发育过程:

(猫、犬)(入水)(水蚤类)(鱼、蛙、蛇)

成虫—→虫卵——→钩球蚴—→原尾蚴—→裂头蚴—→成虫

↓(转续宿主)

裂头蚴—→成虫

(蛙、蛇、鸟、人等)

常见种类

曼氏迭宫绦虫(裂头蚴寄生);阔节裂头绦虫(成虫寄生)。

(二)圆叶目绦虫

形态特点

(1)头节为球形或方形,其固着器官为吸盘、突盘及小钩;

(2)卵黄腺集聚成一块,位于卵巢之后,生殖孔位于节片侧面;

(3)子宫无子宫孔,虫卵随孕节片脱落而排出;成节与孕节结构差异较大;

(4)虫卵多呈圆球形,卵内为已发育的幼虫,具有3对小钩,称六钩蚴。

生活史特点

(终宿主)(中间宿主)

成虫—→孕节(虫卵)—→六钩蚴—→囊尾蚴—→成虫

似囊尾蚴

棘球蚴

多头蚴

常见种类

猪带绦虫(成虫、幼虫寄生),牛带绦虫(成虫寄生),细粒棘球绦虫(幼虫寄生),短膜壳绦虫(成虫寄生)。

链状带绦虫

链状带绦虫,又称猪带绦虫、猪肉绦虫、有钩绦虫。

成虫寄生于人的小肠,可引起肠绦虫病;幼虫可寄生于人体肌肉、皮下、脑等组织,引起囊虫病。

简述猪带绦虫在我国、我省的流行情况。

形态成虫;虫卵;囊尾蚴,又称囊虫(略)

二、生活史

人是猪带绦虫的唯一终宿主;

成虫寄生于人的小肠,头节固着在肠壁上,靠体壁吸收宿主肠内已消化的食物获得营养;

孕节片体壁由于受到大量虫卵的挤压,其营养发生障碍,纵肌萎缩,使节片脱落,随粪便排出体外;

孕节片或虫卵若被中间宿主----猪吞噬,虫卵在十二指肠内孵出六钩蚴,钻入肠壁,到达肠外各组织发育为囊尾蚴;

人生吃或半生吃含囊尾蚴的猪肉而感染,囊尾蚴在其胃内翻出头节,小肠内发育成熟;

囊尾蚴也可寄生于人体内,其感染方式有三:

自体内感染、自体外感染和异体感染,其中前两种方式教重要。

据报告,约16%-25%的肠绦虫患者伴有囊虫病,55.6%的囊虫病患者伴有肠绦虫病。

因此,猪带绦虫的感染期有二:

虫卵与囊尾蚴,食入虫卵可能患囊虫病,食入囊尾蚴可能患肠绦虫病。

致病

成虫所致肠绦虫病

一般无症状,常在粪便内见到排出的节片而被发现。

头节机械性刺激肠壁而引起消化道症状。

绦虫毒素刺激出现的中枢神经中毒症状和过敏症状。

幼虫所致囊虫病

寄生在不同部位而引起相应症状。

皮肌型囊虫病;2.眼囊虫病;3.脑囊虫病

根据1995年郑州全国囊虫病学术研讨会提出的脑囊虫病临床分型,将脑囊虫病分为如下六型:

①癫痫型;②脑实质型;③蛛网膜下腔型;④脑室型;⑤混和型;⑥亚临床型。

或者①癫痫型;②脑膜炎型;③颅内高压型;④精神障碍型;⑤混和型;⑥无症状型。

诊断

了解有无吃过“米猪肉”史,有无排节片史;

粪检虫卵、节片查成虫感染,或实验驱虫治疗;

查囊虫:

皮下结节活检;免疫学检查,眼底检查;脑电图;脑CT(电子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检出率85%);核磁共振等。

流行与防治

流行因素(略)主要流行于非洲、拉丁美洲、东南亚等地区,国内主要分布于云南、黑龙江、吉林、山东、河北、河南等省。

防治原则与措施

主要抓好“驱、管、检”的综合防治措施。

治疗病人

驱成虫:

槟榔和南瓜籽各80克,硫酸镁30克,治愈率达92%-100%;其他有吡喹酮(10mg/kg,治愈率92%-100%),甲苯咪唑(100-200mg,bidx3天,治愈率95%),丙硫咪唑等。

驱虫注意事项:

①驱虫前三天禁食油腻食物;②排虫时温水坐浴;③排虫后寻查头节;④驱虫后3-4个月未发现排节片,视为治愈。

驱囊虫:

吡喹酮(20mg/kg/日x6天,治愈率80%,但副反应大(78%-100%,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症状);丙硫咪唑,甲苯咪唑等。

管理厕所猪圈

加强肉类检查

肥胖带绦虫

肥胖带绦虫又称牛带绦虫,牛肉绦虫,无钩绦虫。

牛带绦虫世界流行广泛,国内流行次于猪带绦虫,主要流行于广西、新疆、西藏、贵州、内蒙等畜牧业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

形态、生活史、致病、诊断与猪带绦虫比较。

微小膜壳绦虫

又称短膜壳绦虫,成虫寄生于人或鼠的小肠内。

自体内重复感染为其特点。

人体吸虫感染与吸虫病

吸虫属于扁形动物门的吸虫纲。

本纲虫种全部营寄生生活,下分三个目,及单殖目、盾腹目、复殖目。

寄生于人体的吸虫皆属于复殖目,常见的有10余种。

一、复殖目吸虫的形态特点

一般形态特征

外形

具有口、腹吸盘作为吸附器官和运动器官;

无体腔,内脏器官包埋于实质组织中;

雌雄同体,裂体科吸虫除外;

内脏各系统结构。

常见吸虫形态鉴别:

常见人体吸虫形态鉴别

肝吸虫

肺吸虫

姜片吸虫

血吸虫

成虫

小型,

葵花籽状

中型,

半个花生米状

大型,

姜片状

线状,

雌雄异体

虫卵

最小

芝麻粒状

内含毛蚴

中等

椭圆形

内含卵细胞

最大

长椭圆形

内含卵细胞

中等

卵圆形

内含毛蚴

二、复殖目吸虫的生活史特点

生活史发育必备条件

虫卵和幼虫必须在水环境中发育;

幼虫需要水生生物作为中间宿主。

基本生活史过程

↗无性繁殖

成虫—→虫卵—→幼虫—→(童虫)—→成虫

(入水)↘变态发育

幼虫的变态发育和无性繁殖

虫卵—→毛蚴—→胞蚴

↓}在第一中间宿主内无性繁殖

雷蚴

成虫←—囊蚴←—尾蚴

└在第二中间宿主内发育

生活史类型

(终宿主)(水)

成虫——→虫卵——→毛蚴——→胞蚴

↑↓}(第一中间宿主)

童虫①经皮肤感染雷蚴

④经口感染↑③水生植物上结囊↓

囊蚴←————————————尾蚴

(第二中主)②水生动物内成囊

①血吸虫;

肝吸虫,肺吸虫;

姜片吸虫;

肝吸虫,肺吸虫,姜片吸虫

常见吸虫生活史特点

常见人体吸虫生活史特点

鉴别要点

肝吸虫

肺吸虫

姜片吸虫

血吸虫

终宿主

人,猫,犬,猪

人,猫,犬,虎,豹

人,猪

人,牛,犬,猪,羊

成虫寄生部位

肝胆管

肺,异位寄生

小肠

肠系膜V系统

产卵及卵排出途径

随胆汁-粪便

随痰

随粪便

部分随粪便

第一中间宿主

沼螺类

川卷螺类

扁卷螺类

钉螺

第二中间宿主

鱼,虾

螃蟹,蝲蛄

水生植物

感染阶段

囊蚴

囊蚴

囊蚴

尾蚴

感染途径及方式

生食鱼,虾

生食螃蟹,蝲蛄

生食水生植物

与水接触,经皮肤

感染后幼虫移行

肠内脱囊后,童虫经肠壁入肝

脱囊蚴经肠→肝→胸腔→肺

尾蚴经皮入血,随血循环至门脉系统

三、吸虫致病

吸虫的致病与下列因素有关:

1.吸虫的寄生部位;

2.吸虫的感染数量及其致病力(毒力与侵袭力);

3.宿主(人体)的免疫病理作用。

常见人体吸虫病的发病机理及其临床表现类型如下:

常见吸虫病发病机理及其临床类型

鉴别要点

肝吸虫

肺吸虫

姜片吸虫

血吸虫

致病虫期

成虫

成虫、童虫

成虫

尾蚴、童虫、成虫、虫卵

致病机理

肝胆管炎症,瘀胆

童虫隧道损害,成虫致脓肿

小肠炎症

尾蚴、童虫、成虫所致急性过敏性炎症,虫卵肉芽肿性损害

临床表现

胆管炎,胆囊炎,胆结石,肝硬变

胸肺型、脑型、肝腹型、皮下型肺吸虫病

消化道症状

尾蚴性皮炎,

急性血吸虫病

慢性血吸虫病

晚期血吸虫病

四、诊断

粪检、痰检虫卵;

肺吸虫病皮下结节活检;

免疫学检查;

4.临床辅助检查:

X线、CT等。

五、流行与防治

流行特点

人兽共患性疾病;

地域性流行;

流行因素(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财会金融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