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三角洲城乡规划一体化规划广.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4034641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42.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珠江三角洲城乡规划一体化规划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珠江三角洲城乡规划一体化规划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珠江三角洲城乡规划一体化规划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珠江三角洲城乡规划一体化规划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珠江三角洲城乡规划一体化规划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珠江三角洲城乡规划一体化规划广.docx

《珠江三角洲城乡规划一体化规划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珠江三角洲城乡规划一体化规划广.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珠江三角洲城乡规划一体化规划广.docx

珠江三角洲城乡规划一体化规划广

珠江三角洲城乡规划一体化规划(2009—2020年)

目 录

  一、发展背景和现状分析

  

(一)要求:

珠三角城乡规划一体化发展的目标导向

  

(二)现状:

珠三角城乡规划一体化发展的问题导向

  (三)背景:

珠三角城乡规划一体化发展的国际背景和经验借鉴

  (四)转型:

珠三角城乡规划一体化发展的主题和途径

  二、规划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总体思路和技术路线

  (三)规划目标

  三、主要任务和规划措施

  

(一)构建低碳生态化、高效能、高品质的城乡规划建设模式,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一体化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二)建设广州、深圳世界城市,打造珠三角世界城市区域,提升城乡区域一体化的品质和国际竞争力

  (三)携手港澳共建宜居湾区,打造新型发展模式示范区,携领区域一体化

  (四)引导区域公交网络与城市-区域空间发展良性互动,促进城镇群紧凑、有序和一体化发展

  (五)划定区域绿地、推进区域绿道建设,实现保护生态、改善民生、发展经济的完美结合

  (六)重点优化城市(镇)增长区,培育新城和新型社区,促进城乡融合

  (七)推进服务中心规划建设,优化城乡服务中心体系

  (八)推进绿色城乡设计,建设珠三角魅力城乡

  四、机制创新和政策保障

  

(一)加大体制改革力度,落实各项行动的保障政策

  

(二)建立和完善协调机制,促进规划一体化

  (三)完善规划法规、标准,增强城乡规划的统筹能力

  (四)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实施评估考核

  城乡规划一体化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先决条件和重要保障,是新时期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抓手。

为贯彻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统筹城乡与区域发展、加强规划协调,加快推进珠江三角洲(以下简称珠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根据《广东省委、省政府关于贯彻实施〈纲要〉的决定》的部署,编制本规划。

  一、发展背景和现状分析

  

(一)要求:

珠三角城乡规划一体化发展的目标导向。

  推进珠三角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着力提升城镇群的整体竞争力是《规划纲要》提出的重要战略任务之一。

省委十届六次全会提出,要认真贯彻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广东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坚定不移调结构,脚踏实地促转变,着力推动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为积极实施《规划纲要》明确了近期工作重点。

城乡规划一方面要深入落实《规划纲要》关于切实加强统筹城乡的规划布局、优化珠三角城镇群的空间结构、构建城乡规划统筹协调的一体化发展格局等要求,同时要优化空间资源的配置,在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的进程中大力支撑和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珠三角地区的规划统筹和空间布局。

2005年,省政府公布实施《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2004—2020年)》,明确了区域空间发展策略、总体布局、城镇中心体系,对广佛肇、深莞惠、珠中江三大都市区以及珠三角的生态、交通、产业、市政设施等城镇发展支撑体系提出了规划指引,并制定了详细明晰的分级、分类空间管治措施;省人大公布了《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实施条例》,从地方法规的层面予以保障。

  当前,珠三角城乡规划一体化发展的总体要求和政策指引已经明确,区域空间一体化的格局和目标已经确立。

一体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最关键最重要是要找准制约和影响珠三角城乡规划一体化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策划提出破解难点、解决问题的行动和措施,以点带面地推动区域空间格局的逐步优化、城乡发展的逐步融合,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二)现状:

珠三角城乡规划一体化发展的问题导向。

  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地区已逐步发展成为我国城镇化水平最高、开发建设强度最大的城镇密集地区之一,至2008年底,珠三角城镇化水平达80.5%,人口平均密度为863人∕平方公里;建设用地面积8790平方公里,占珠三角土地总面积的16.00。

城乡规划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尤其是《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颁布实施以来,珠三角区域重大基础设施的规划选址管理得到了规范,区域绿地等重要生态资源的保护得到了加强,城际地区协调规划的编制得到了推进,同时,珠三角9市均陆续开展了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各市的城市功能定位进一步明确、空间结构进一步融合,珠三角初步形成了多中心、密集化的城镇发展格局,基本奠定了一体化发展的空间基础。

  但是,由于城乡规划在区域层面调控手段、资源的不足,珠三角城镇群发展长期面临的问题仍然相当严峻,主要表现在:

(1)资源利用不集约,土地利用模式粗放,非农建设快速无序蔓延(附图1),近20年珠三角建设用地年均增长11%,按目前各市城市规划建设规模汇总(附图2),至2020年珠三角建设用地面积将超越土地总面积的30%,工业用地占总建设用地面积比例也可能超越合理上限的警戒线;2008年,珠三角建设用地地均产出为3.5亿元/平方公里,远低于世界先进城镇群地均产出水平。

(2)城镇环境质量不高,由于建设模式的粗放带来城乡居民区与工业、农业区的无序混杂,区域绿地被肢解并趋于破碎、零散,城乡建设风貌景观亟待提升;人居环境备受压逼,写意的休闲空间、洁净的空气和清洁的水源日益成为稀缺资源;环保设施建设相对滞后,2008年,珠三角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仅分别为55.9%和63.9%,远低于世界先进城镇群的水平。

(3)区域协调机制薄弱,区域性设施建设与城镇功能、布局相脱节;城市之间、各类专项规划之间缺乏衔接机制和统一的标准体系。

(4)城乡统筹不足,发展资源过于集中在城镇地区,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进一步加大,“城中村”普遍存在,农村“脏乱差”现象比较突出。

  珠三角面临的问题突出地反映了粗放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须成为城乡规划一体化进程的主题,构建高效益利用资源、高品质建设城乡的模式,有效地解决建设发展模式粗放、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资源环境压力大等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

  (三)背景:

珠三角城乡规划一体化发展的国际背景和经验借鉴。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并行不悖的两大发展趋势,全球化促进了世界城市的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催生了城镇群和城市区域。

在两者的复合作用下,由世界城市及其腹地范围的经济实力雄厚的若干城市组成的“世界城市区域”已经成为全球、国家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

同时,城市服务功能和生活质量正日渐成为衡量世界城市发展水平和竞争力的主要指标。

随着我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地位的提升,珠三角地区已经成为我国参与全球化竞争的前沿阵地和战略空间,亟待通过打造世界城市带动区域走向高品质的一体化道路,朝着“亚太地区最具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的目标迈进。

  另一方面,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对外依存度较高的珠三角又一次面临严峻的考验,如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构建低碳生态化、高效能、高品质的空间发展模式,成为了当前各级政府的当务之急和重要使命。

为应对全球环境气候危机和金融危机,国际社会已经广泛达成“向绿色经济、低碳经济转型十分关键”以及只有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才能真正“转危为机”的共识,将低碳发展策略作为化解资源环境约束、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并着力通过建设低碳城市与区域,为城乡区域发展提供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战略转型提供不歇的动力。

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除逐步地、有条件地推进产业、能源、交通、建筑以及消费方式的低碳化外,均注意到区域和城市(镇)的空间格局、土地使用方式对发展是否低碳、高效能、高品质起着结构性及难于反溯的刚性作用,因而将城乡规划作为合理配置空间资源、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的基本手段:

在区域层面,积极推动区域绿地系统的完善和维护,着力通过大运量公交构建多中心、紧凑集约的大都市空间结构;在城市(镇)层面,注重城市(镇)整体形态结构、综合交通体系模式、基础设施建设的协调,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积极推行公交引导(TOD)的土地开发;在社区层面,通过建设绿色社区、发展绿色建筑和绿色市政等手段营造绿色人居,实现资源节约。

  世界潮流必须把握,先进经验应当借鉴,打造世界城市、提升区域的国际竞争力,确立低碳生态化模式、引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值得处于金融危机和资源紧缺双重压力下的珠三角积极探索。

  (四)转型:

珠三角城乡规划一体化发展的主题和途径。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当前珠三角的首要战略任务,构建低碳生态化、高效能、高品质的发展模式应当成为转型的方向。

城乡规划必须遵循这一发展方向并为之提供有力的支撑,提出实现转型的明确路线图,充分发挥城乡规划对城乡区域一体化发展所独具的长期性、结构性、先导性的综合调控作用,切实落实好《规划纲要》关于探索科学发展模式、深化改革、先行先试的要求,率先建立新的规划建设模式,在空间资源配置上遏制“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方式,引导走“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及“高聚集、高效能、高质量”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从而促进珠三角实现跨越式发展,早日建设成亚太地区最具活力和竞争力的世界级城镇群,确保全省当好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

  二、规划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珠三角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在既定的城乡区域空间格局下,抓住关键、突出重点,构建低碳生态化、高效能、高品质的城乡规划建设模式,明确城乡区域一体化发展的路线图,促进城乡的融合和区域的协调,推动珠三角空间格局的优化、城乡人居环境质量的提升,为建设亚太地区最具活力和竞争力的世界级城镇群提供强大支撑。

  

(二)总体思路和技术路线。

  以为珠三角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有效的空间载体为主题,以构建低碳生态化、高效能、高品质的城乡规划建设模式为统领,以《规划纲要》关于统筹城乡、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等有关要求为导向,深化《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所确定的一体化区域空间格局和发展策略(附图3),积极借鉴发达地区成熟的先进经验,针对珠三角一体化进程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从总体模式创立、中心城市带动、区域战略资源调控、重点地区优化、关键因素引导、政策机制保障等不同层次、侧面,抓准重点,安排规划行动和措施(规划技术路线图如下)。

  ——以构建低碳生态化、高效能、高品质的城乡规划建设模式为统领,优化空间资源配置,支撑和促进珠三角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以将广州、深圳打造为世界城市为引领,提升城市服务功能和生活质量,带动区域一体化、提升国际竞争力。

  ——以“环珠江口湾区”为创新载体,携手港澳共同打造大珠三角发展方式转变示范区和宜居宜业的精华区,以点带面、携领区域一体化发展。

  ——以协调城际轨道交通廊道、枢纽与城镇空间布局、功能优化的关系为抓手,引导珠三角城镇群紧凑和一体化发展,促进绿色出行、缓解环境压力。

  ——以区域绿道网为载体,构建“区域绿道-城市绿道-社区绿道”的绿色廊道网络体系,奠定珠三角低碳发展的生态框架,提供健康的可供游憩娱乐的绿色开敞空间,实现保护生态、改善民生、发展经济的完美结合。

  ——以“城镇增长区”为重点优化的类型区,明确新型城镇化的目标和策略,着力培育新城和新型社区,促进城乡融合。

  ——以推进公共服务中心规划建设为重点,完善区域服务体系,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一体化。

  ——以推行绿色城乡设计、建设魅力城乡为抓手,将城市建设成为体现优秀文化和良好生态的聚集体,改善乡村建设品质,塑造分野明显、各具魅力的城乡风貌。

  ——以创新机制、加强协调为保障,建立城乡之间、城市之间、各类专项规划之间的衔接机制、制度和标准体系;加强政策配套,确保本规划提出的各项行动计划得到落实;加强规划实施的监督和评估。

  (三)规划目标

  以创新发展模式、优化城镇群空间布局、提升城乡人居环境为目标,将珠三角建设成为亚太地区最具活力和竞争力世界级城镇群,进而发展成为融合良好生态、多元文化艺术、优质生活、现代产业等元素的一体化世界城市区域。

  ——创新发展模式。

至2020年规划期末,完整构建维护珠三角生态安全的区域绿地体系,确保区域绿地占珠三角土地的总面积不低于35%,其中自然保护区面积得到增加;资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实现土地利用模式的转变,集约城市(镇)、村庄建设,通过城镇更新释放土地潜能;实现产业进园并推动低碳化的经济转型,促进产业升级调整和合理布局;构建安全经济、高效便捷、低污染与低能耗的绿色交通系统,区域交通一体化水平显著提高,城市(镇)公交出行比例大幅提升,其中大城市公交出行分担率达60%以上;市政建设、城乡建筑等方面节能、低冲击开发措施得到切实推行。

在规划近期,至2012年,珠三角区域绿道建成里程数超过1690公里,通过“三旧改造”盘活建设用地6万公顷,大城市公交出行分担率达到35%以上。

  ——优化城乡区域空间格局。

至2020年规划期末,将广州、深圳建设成为世界城市,引领区域一体化;三大都市区多元化发展:

广佛肇都市区形成多中心梯度分布的空间发展格局,广佛同城化发展,整体辐射能力加强;深莞惠都市区形成以深圳为核心,东莞、惠州为次中心,重要发展廊道为依托的多中心点轴发展格局;珠中江都市区形成多中心均衡分布的空间格局,人口城镇化水平达到85%以上。

环珠江口湾区建成珠三角的创新核心、生态核心、高端服务中枢和多元文化融合区。

基于公共交通引导的区域城镇体系和区域空间发展模式得以确立,传统低密度、蔓延式的发展态势得到有效遏制;围绕区域轨道交通枢纽站点建成一批城市(镇)新区,城乡融合水平、融合程度显著提高;保障各类规划衔接的机制与制度、标准得以建立和完善。

在规划近期,至2012年,城际轨道交通枢纽站点及周边地区全部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或完成修编)并有效实施;广佛肇、深莞惠、珠中江三大都市区一体化规划以及环珠江口宜居湾区重点行动计划完成近期实施评估:

“三规合一”机制初步建立,城乡区域规划信息平台基本建成。

  ——提升城乡人居环境质量。

至2020年规划期末,人们的出行和交往更加便利,建成以广州为中心、主要城市间1小时互通的城际轨道交通网;区域城乡公共服务中心体系进一步完备,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一体化,建成1小时服务圈:

“区域绿道—城市绿道—社区绿道”的生态休闲体系得以建立,建成1小时区域休闲生活圈;建成一批设施完善、环境优美、体现循环经济理念的绿色社区;市政设施水平不断提高,城市(镇)生活污水处理率和城市(镇)生活垃圾处理率达到100%;城市(镇)、乡村景观风貌明显改善。

在规划近期,至2012年,城市(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80%左右,城市(镇)生活垃圾处理率达85%左右,城市(镇)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5%以上,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2平方米以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覆盖率达80%以上;珠三角所有设市城市、中心镇完成或启动一项以上特色风貌街区复兴工程。

各市创建宜居城乡工作实绩考核评分逐年有所提升。

  三、主要任务和规划措施

  

(一)构建低碳生态化、高效能、高品质的城乡规划建设模式,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一体化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城乡规划应以实现低碳生态化、高效能、高品质发展为目标,优化空间资源的配置,促进集约、高效发展,确保在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的进程中为珠三角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供坚实的空间载体。

  1.优化区域生态结构和产业布局,构建低碳发展的总体框架

  推进珠三角多层次、网络化的区域绿地体系的规划建设。

整合珠三角多元自然生态资源和绿色开敞空间,明确城市(镇)建设用地增长边界,有效控制非农建设无序蔓延。

强化区域绿地的规划管制,严格执行占补平衡措施,对区域绿地内违法建筑予以清退并按要求进行复绿建设,通过严格的空间管制确保对生态和环境资源的保护真正落实到位,维护区域生态安全。

  优化珠三角各城市(镇)的产业布局。

在城市(镇)总体规划功能分区的指引下,合理布局产业的研发、制造、销售功能:

有机配置研发、设计与科研院校,促进先进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在城市(镇)增长区合理规划先进制造业园区,大力推行产业入园;在商业区建立营销部门,便于与消费者建立广泛联系。

注重土地挖潜,结合城市(镇)对用地功能的调控,鼓励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业,推动产业结构高级化,达到产业布局的低碳化、循环化。

确定一批工业园进行生态园区的试点建设,在产业结构、环境影响方面起到示范作用,打造一批绿色特征明显、环保节能、舒适高效的现代化工业园区,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2.转变土地利用模式,实现城市(镇)、村庄集约建设

  优化空间形态和土地利用结构。

以城乡规划为主要手段,大力优化土地利用方式、城乡发展形态、产业结构和布局,提升能源资源利用效率。

对各级城市中心、城市新区、产业园区、大学园区、生态廊道、交通廊道等基本要素进行空间统筹,根据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明确不同的规划政策和建设标准,调整和优化用地结构。

对于各级城市中心及其增长区、城市新区、村庄,要采取紧凑式布局和集约式开发,并注重和满足各类民生服务、人居环境建设的用地需求;对各类产业园区要加快更新、置换、提升、改造,控制低端工业用地的比例,不断提高高端服务业以及生态用地比例,防止工业用地的过分扩张导致居住环境恶化;对生态开敞空间、生态廊道、交通廊道的用地,要纳入城乡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实施严格的保护和监管。

  发展紧凑城市(镇)。

积极推行公交引导(TOD)的土地开发模式。

科学构筑城市轨道、快速公交、常规公交干线等大流量的公共交通通道,对通道沿线及站点周边地区适度提高土地开发强度,围绕站点紧凑布局居住、办公、商业、公共空间等功能,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促进城市(镇)布局紧凑化发展。

  提倡建设城市(镇)综合功能区。

减少城市(镇)就业与居住的空间距离,减少无效交通,提高土地的资源效益,避免因通勤导致的长时间钟摆式交通,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城市(镇)邻里模式。

城市(镇)街区尺度控制应以安全、舒适、公平为原则,充分考虑步行和自行车的需求。

  释放城市(镇)土地潜能和提高综合承载能力。

以存量用地改造为核心,推动城市(镇)发展模式向“非用地扩张型”的转变。

各市要根据实际情况,制订旧城镇、旧村庄和旧厂房等“三旧”改造计划,通过城市(镇)更新,以内涵提升方式挖掘土地潜力,提高土地利用效能。

城市(镇)更新要结合产业升级和功能置换,优化产业结构并优先保障公共配套服务设施、交通基础设施、市政公用设施、公共绿地、政策保障性住房等的用地需求。

积极开发地下空间,深度挖掘城市(镇)空间利用潜力,提高土地资源的综合承载力。

  集约村庄建设。

在广大乡村地区,通过集中建设中心村、整治“空心村”,建设农民公寓、改造集体工业厂房,整理农村闲置宅基地、促进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等手段,提高乡村地区的土地利用效率,建设用地集约、环境良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3.构建安全经济、高效便捷、低污染低能耗的绿色交通系统

  大力发展公共交通。

改善公共交通服务水平,确立公共交通的主体地位。

加快推进大运量的城际、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积极发展快速公交,构建多层次的公共交通线网体系。

充分发挥轨道交通和快速公交的骨干作用,注重各种交通方式之间的衔接,通过常规公交的衔接、联结、延伸和补充,提高公交覆盖率;因地制宜规划建设公交专用道,全面提高公共交通运行速度和运转效率。

控制私人机动车出行数量。

  建立城市(镇)慢行交通系统。

在城市(镇)综合交通规划中必须编制步行和自行车等慢行系统的专项规划,积极开展步行专用系统和自行车专用系统的详细设计,加强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与公共交通系统的接驳;将步行道、自行车道与机动车道相隔离、分离或单独成线联网,营造安全、便捷、舒适、优美的城镇慢行出行环境。

通过提高城市中心区和就业岗位密集区的停车收费、实行针对小汽车区域性拥堵收费等交通需求管理手段,抑制高能耗、低效率的交通方式。

  4.营造绿色人居,实现资源节约

  建设绿色社区。

社区的建设应综合考虑太阳能利用、景观生态化、科学绿化等因素,开展规划和技术的创新。

在建筑布局上,充分考虑自然通风、日照等条件;在空间形态上,合理布局开放空间,精心设计公共空间和街道环境;在建材方面,最大限度取自于当地,以降低能源消耗并减少材料废物;在节水方面,注重雨水收集,将雨水和污水的循环处理运用于社区绿化、景观、公共卫生等。

各市要通过示范性项目或者科技地产项目带动创建一批设施完善、环境优美、落实循环经济理念的绿色社区,推动生活绿色消费。

  发展绿色建筑。

大力推广建筑节能,在建筑设计和建设过程中充分考虑能耗的平衡,鼓励使用可循环材料;建筑单体设计时要注重设置遮阳构架,结合浅色涂料、屋面保温、节能玻璃的利用,达到建筑节能目的。

倡导采取地下、半地下的停车库建设方式,倡导设备用房采用地下构筑物;适当控制住宅面宽与进深的关系,节约土地利用。

建立建筑节能标准体系,加快推进建筑节能技术的应用。

  发展绿色市政。

开展生活垃圾的分类收集与循环利用,走垃圾减量化、再利用、循环经济的道路。

针对不同功能区制定不同的垃圾分类方法,在分类的基础上采用有机垃圾生化处理技术,全自动、全封闭将垃圾降解,同时,将产出的高效有机肥料直接循环利用于城镇和居住区的绿化。

开展绿色照明,推广和应用太阳能路灯及半导体照明相结合的系统LED路灯,在城市(镇)主干道、景观路率先安装,并逐步在城市(镇)公共建筑、大型商业建筑、广场、公园等推广,达到珠三角整体节能减排的目的。

  发展清洁能源。

推进技术进步,促进能源效率的提高,大力发展低碳和无碳能源,加速推广利用天然气,大力发展核电,深入开发风能、太阳能、地热能和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不断优化能源结构,提高清洁能源在省内能源利用的比重,减少酸雨形成和减缓大气温室效应。

  循环利用水资源。

体现循环经济理念,惜水护水。

开展雨洪利用:

修复珠三角河湖生态功能,有效发挥河湖滞蓄雨洪能力;新建扩建蓄水水库,全面提高蓄水能力;城乡建设要遵循低冲击的开发理念,科学设置雨水收集系统,并大面积应用可渗透地面,确保建设后的外排雨水设计流量不大于开发建设前,确保接纳的雨水成为可再生利用的水资源,减轻开发建设对自然生态的冲击。

结合污水处理厂布局,进行污水循环再生。

污水经必要的深度处理后优先用于市政和农业用水,以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恢复水生态,保护水环境,实现人与水的和谐发展。

  

(二)建设广州、深圳世界城市,打造珠三角世界城市区域,提升城乡区域一体化的品质和国际竞争力。

  具有强大的区域服务和管理职能的世界城市是国家和地区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的重要引擎;优质生活环境也已成为世界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指标。

未来珠三角地区要通过全面强化广州、深圳的生产、集散、管理、服务和创新等综合服务功能,提升广州国家中心城市和深圳国际化城市的区域辐射和带动作用,进一步优化区域城镇-产业空间结构;同时通过建设适宜创业、创新和居住的城市综合环境,提升中心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引领珠三角向亚太地区最具活力和国际竞争力城市群迈进。

  1.广州加快建设广东宜居城乡的“首善之区”和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国际大都市

  以世界先进城市为标杆,强化广州国家中心城市、综合性门户城市和区域文化教育中心的地位,建设成为广东宜居城乡的“首善之区”,建成面向世界、服务全国的国际大都市。

  打造综合性门户城市、南方经济中心。

加快建设国际航运中心、国际交往中心、亚洲物流中心以及交通枢纽、信息枢纽“三个中心,两个枢纽”;继续巩固华南科技创新中心与国内先进制造业基地的重要地位,率先建立现代产业体系;继续发挥国际商贸会展中心作用,努力成为区域性现代服务业中心、金融中心乃至现代国际城市。

  凸现城市特色和个性,塑造世界文化名城的鲜明形象。

继续强化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区域文化教育中心的作用,弘扬历史文化,提升城市的包容性和多元化,加强产学研合作、区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