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第12讲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20世纪初1945年.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4024497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113.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第12讲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20世纪初1945年.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第12讲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20世纪初1945年.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第12讲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20世纪初1945年.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第12讲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20世纪初1945年.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第12讲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20世纪初1945年.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第12讲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20世纪初1945年.docx

《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第12讲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20世纪初1945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第12讲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20世纪初1945年.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第12讲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20世纪初1945年.docx

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第12讲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20世纪初1945年

【步步高】(全国通用)2017版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板块三世界史第12讲20世纪上半期世界经济模式的调整——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20世纪初~1945年)

总述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1914~1945年)是世界现代史的第一个阶段,两种社会制度并存是这一时期的典型特征

政治

十月革命将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开创了现代化的新模式。

帝国主义要求重新瓜分世界,矛盾不断激化,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经济

苏俄(联)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并逐步确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面对1929~1933年经济危机,美国实施罗斯福新政开始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模式

文艺

现代主义文学和艺术的兴起,突出表现了在生产力高度发达背景下人类精神的空虚和迷茫,着力描述人类非理性的一面

科学

以相对论和量子论为主要内容的现代科学诞生,预示着第三次科技革命即将到来,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一、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1.条件

(1)主观:

无产阶级革命性较强;无产阶级政党成熟;贫苦民众成为革命同盟军。

(2)客观:

俄国具备帝国主义的基本特征;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一战激化了社会矛盾。

2.进程

(1)“二月革命”:

推翻罗曼诺夫王朝,建立了新政权工兵代表苏维埃。

(2)《四月提纲》:

提出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任务。

(3)彼得格勒工人和士兵发动起义:

占领了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

(4)召开全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代表大会:

通过《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选举产生人民委员会。

3.意义:

成功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二、列宁的探索——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追随“理想”的实验

(1)背景:

国内战争爆发,苏联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

(2)内容:

①农业:

余粮收集制;②工业:

工业国有化;③商品流通:

取消一切商品贸易,由国家集中分配;④社会劳动:

强制劳动。

(3)特点:

适应战时需要;具备某些共产主义的特征;否定商品货币和市场规律。

(4)评价:

①积极:

在战时特殊情况下,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国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上的胜利。

②消极:

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带来的弊端日益显现,引起人民不满,引发了政治、经济危机。

2.新经济政策(间接过渡)——面对现实的实验

(1)背景: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的经济政治危机。

(2)内容:

①农业:

粮食税;②工业:

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③商品流通:

允许自由贸易。

(3)特点:

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逐步、间接地过渡到社会主义。

(4)意义:

表明苏俄探索出了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之上,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三、“斯大林模式”

1.形成的原因

(1)外部:

受到帝国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威胁。

(2)内部:

经济、文化水平相对落后。

2.新政权内容

(1)优先发展重工业。

(2)实行单一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3)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

3.确立:

苏联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实施国民经济发展的五年计划,20世纪30年代中期,确立了斯大林体制。

4.特点:

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排斥市场经济价格规律,单一公有平均分配,高度中央集权与专制。

5.评价

(1)积极:

使苏联能够按照计划调配和使用全国资源,建立、健全工业体系,实现工业化。

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2)消极:

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发展;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弊端成为苏联后来解体的重要原因。

(3)启示:

①制定经济政策时,一定要使生产关系的调整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②要从本国国情出发,保证国民经济比例稳步健康协调发展。

③要注意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1.十月革命的四大特点

(1)革命理论:

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在经济相对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单独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2)革命道路:

开创了由中心城市武装起义扩展到全国中小城镇和农村地区的革命道路。

(3)革命历程:

十月革命经历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紧密相连、急剧发展的不同性质的阶段。

(4)革命方式:

由设想和平夺权到运用武装暴力夺权。

2.苏联现代化道路的探索

(1)政治上:

苏维埃体制。

(2)经济上: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最后确立斯大林体制。

(3)文化上:

无产阶级文学的诞生。

3.苏联农业方面的三大举措对农民的影响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余粮收集制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从劳动人民手中取走的太多,强行近乎无偿地收集农民的粮食,挫伤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后期引起农民的不满。

(2)新经济政策的粮食税制度规定,农民按国家规定交纳一定的粮食税,超过税额的余粮归个人所有。

这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巩固了工农联盟,是小农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3)斯大林模式下的农业集体化,基本适应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但是过度牺牲农民利益以支援重工业发展,导致农民生产积极性下降,农业生产总值下滑。

短板1 与关键时间节点相关的知识模糊

例1 (2016·新课标全国甲卷文综)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

4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

我们从中能学到什么?

》。

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  )

A.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

B.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

C.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

D.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

查短 1928年+4年=1932年,此时苏联工业化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美国正经受经济危机的巨大破坏,因此吸引美国人的最大可能就是B项。

补短 高考命题多选取新材料、创设新情境,在综合能力的考查过程中大量涉及隐性信息,但隐性信息极容易被忽略。

这些隐性信息往往与答案有密切联系,所以在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时,一定要注意获取隐性信息。

析选项 1932年的苏联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对农民掠夺过重,公有制也不会被典型私有制的美国欣赏,由此排除A、C、D项。

答案 B

[针对练1]

(2016·江苏单科)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政府在各地组建了数千个拖拉机站。

每个站配备一批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大提高,但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农业并没有明显增产。

造成这一后果的主要原因是(  )

A.农村缺少机械操作员B.农业正在进行集体化

C.农民缺乏生产积极性D.农庄没有土地所有权

答案 C

解析 A项表述与“每个站配备一批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大提高”不符,排除;B项表述无法反映“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大提高”的现象,排除;斯大林模式下,国家片面发展重工业,从农民那里拿走的东西过多,导致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严重阻碍了农业的发展,这与材料信息“农业并没有明显增产”相符,故C项的表述正确;D项的表述与苏联的土地归国家或集体所有的史实不符,故排除。

短板2 数据转化成具体知识的意识不足

例2 (2016·浙江文综)下图所示为苏联某一时期社会结构的前后变化。

它集中反映了(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影响

B.新经济政策的结果

C.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D.赫鲁晓夫改革的后果

查短 资产阶级和地主消失,工人与集体农户占绝对比例优势,这一变化明显仅存在于斯大林模式下优先发展重工业及实行农业集体化阶段,由此可知,C项符合题意,误选其他备选项反映出考生对基础史实不熟或将数据转化成具体史实的能力不足。

补短 以扎实的历史知识储备,将史料信息进行迁移,做题内对比分析是必备的能力。

析选项 调动知识,紧扣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由存在到不存在的变化可知这是斯大林执政时期的史实,由此可排除A、B、D项。

答案 C

[针对练2]

(2015·新课标全国卷Ⅱ)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1931年降至694.8亿千克;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亿千克。

这表明苏联(  )

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贡献

B.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

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

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

答案 A

解析 斯大林执政时期,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

从1930年、1931年苏联的粮食产量与出口量分析,国家为了积累资金,从农民身上拿走的太多,说明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A项符合题意。

一、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原因

(1)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表现为生产相对过剩。

(2)具体原因:

贫富差距扩大导致市场萎缩,股市狂涨造成经济虚假繁荣,分期付款打乱了正常的经济秩序。

2.特点:

范围特别广、持续时间比较长、破坏性特别大。

3.影响:

国际上,各国纷纷转嫁危机,导致世界经济进一步陷入混乱,国际关系日趋恶化;国内局势上,人们对整个资本主义制度产生怀疑,法西斯主义在一些国家开始泛滥,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摇摇欲坠;说明自由放任政策已无法适应时代发展。

4.道路的选择:

美国罗斯福总统宣布实行新政,实行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维护了美国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德国、日本则建立了法西斯专政,走上对外侵略扩张之路。

二、罗斯福新政

1.背景

(1)经济大危机加深。

(2)胡佛政府实行“自由放任”政策,挽救危机失败。

(3)1933年,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

2.内容

(1)整顿银行与金融业:

恢复银行正常的信贷活动。

(2)复兴工业:

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力图消除生产过剩,调整企业关系和劳资关系。

(3)调整农业政策:

减少耕地面积和农产品产量,提高农产品的价格。

(4)实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增加了就业,缓和社会矛盾。

3.实质:

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4.影响

(1)直接影响:

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经济危机的破坏,促进了生产力恢复,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

(2)间接影响:

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势力,巩固了民主政治的统治。

(3)深远影响:

促使资本主义国家调整经济政策,推行凯恩斯主义,开创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1.工业革命以来资本主义运行模式的两次变化

(1)自工业革命时代自由主义兴起至1929年经济大危机爆发前,推行“自由放任”模式,主张“自由经营、自由生产、自由竞争”。

(2)1929~1933年经济危机,迫使资本主义国家改变了国家管理经济的模式,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50~70年代初,国家大规模干预经济;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干预经济的程度减轻,但各国仍旧实施。

2.两种工业化模式的特点

(1)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

具有渐进性,经历了从原始积累、轻工业到重工业的过程,基础较扎实,体系较健全,但时间长,速度慢,并伴随血腥残暴的对外殖民扩张。

(2)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斯大林模式):

集中国内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时间短,速度快,但经济结构不合理,农轻重比例失调,以牺牲农业为代价。

3.四大史观认识罗斯福新政

(1)近代化史观:

罗斯福新政通过国家干预的手段,调整美国的经济模式,缓和了经济危机,探索了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的新模式。

(2)社会史观:

罗斯福通过加强救济工作、强化社会保障、加强社会立法等措施有效地解决了经济危机带来的严重社会问题(失业、贫困、流浪等),缓解了社会紧张局势。

(3)生态史观:

罗斯福减少了农业耕种面积、修建田纳西水利工程等措施保护了美国的生态环境,保证了可持续发展。

(4)整体史观:

罗斯福新政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了自由放任政策占统治地位的时代,迎来了以国家干预经济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代。

同时罗斯福新政、苏俄新经济政策、中国的改革开放反映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相互借鉴,说明市场和计划都是调节经济的手段。

短板3 对重大概念的内涵理解有偏差

例3 (2015·新课标全国卷Ⅰ文综)1935年8月,美国国会通过法案,其中规定凡年满65岁的退休人员,根据原工资水平每月可获得一定数额的养老金。

与该规定属于同一法案的是(  )

A.制订公平经营章程B.建立失业保险制度

C.提供农副产品补贴D.规定最低工资水平

查短 “65岁退休人员可获得养老金”是题眼所在,体现的是社会福利保障制度方面的建设,与此同属一个范畴的内容是B项。

补短 类似重商主义、自由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凯恩斯主义、以工代赈、福利保障等重大概念,都是高考命题关注的热点。

析选项 A项属《工业复兴法》,C项属《农业调整法》,D项属《公平劳动标准法》,调和的是劳资关系,均与社会福利保障的主旨不符。

答案 B

[针对练3]

当人们质疑罗斯福推出完全不利于经济增长的所得税方案以实施社会保障计划时,罗斯福说:

“这些税从来不是一个经济学问题,它们始终都是政治问题。

”罗斯福这一论断是基于新政(  )

A.推动了政府机构改革

B.开启资本主义新模式

C.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

D.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答案 D

解析 材料中社会保障计划,与政府机构改革无关,故A项错误;社会保障计划本身属于政府加强对经济干预,开创了资本主义发展新模式,但题干问的是这一计划的目的,故B、C项错误;根据材料“不是一个经济学问题,它们始终都是政治问题”“实施社会保障计划”可知,为了保障底层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缩小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故D项正确。

短板4 基础史实未夯实,忽略史料关键信息

例4 (2013·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有些学者认为,美国总统胡佛并不是自由放任政策的典型代表,他也对经济进行了有限的干预,且为后来的罗斯福新政提供了借鉴。

胡佛采取的干预措施是(  )

A.斡旋劳资双方达成保持工资水平和不罢工的协议

B.通过霍利—斯穆特法以提高关税和保护国内市场

C.发起自愿减少耕地运动以维持农产品价格

D.成立复兴金融公司向一些银行和公共工程贷款

查短 “胡佛干预经济为罗斯福提供借鉴”是题眼所在,也就是说备选项要同时符合胡佛与罗斯福共同执政措施,结合所学可知只有D项符合。

补短 学会对材料反映的信息进行取舍,把无关的、无效的东西删除,提取有价值的信息;或把繁杂的内容加以精炼,选取最能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是应考必备能力。

析选项 A项仅适应罗斯福新政,B、C项仅适合胡佛施政举措,均与题意不符,故选D。

答案 D

[针对练4]

1933年美国国会通过决议,放弃了金本位体制,限定过去和未来一切公司契约均禁止用黄金

支付。

二战后,美国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规定用美元来确定国际金价,重新确立了金本位体制。

这两次改变的共同之处是(  )

A.提高了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

B.有利于美国经济的发展

C.推动了世界经济的体系化

D.反映了美国主导世界经济的愿望

答案 B

解析 1933年美国放弃金本位体制,美元贬值,有利于开拓美国国内、国际市场,促进美国经济恢复,二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规定用美元来确定国际金价,确立了美元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适应了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需要,故B项正确。

一、现代科学的诞生

1.相对论

(1)背景:

19世纪,随着物理学研究的进展,经典力学受到挑战。

(2)提出:

20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了相对论。

(3)意义:

是物理学领域的一次重大革命,将牛顿力学概括在相对论力学之中,推动物理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为人们提供了辩证地看待世界的途径。

2.量子论的诞生与发展

(1)诞生:

1900年,德国的普朗克提出了量子假说,宣告了量子论的诞生。

(2)发展

①爱因斯坦利用量子理论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

②丹麦的玻尔提出有关原子的量子理论。

(3)意义

①相对论和量子论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是现代物理学的两大支柱,为现代科技革命提供了理论基础。

②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

二、现代文学艺术的诞生

1.背景

(1)两次世界大战和世界性经济危机造成了人们的精神危机。

(2)科学技术的发展拓展了艺术家认识世界的视野。

2.成就

(1)现代文学

①特点:

内容上强调集中表现自我;表现方法上与传统文学有很大差异。

②成就: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

(2)现代美术

①特征:

反传统和反理性,重视艺术家的自我感受和自我表现。

②代表作:

毕加索的《格尔尼卡》。

(3)现代音乐:

流行音乐的主流是摇滚乐。

(4)影视艺术

①电影艺术的发展:

1927年,美国首次拍摄成功有声影片,电影进入有声片时期,1935年,世界上第一部彩色电影《浮华世家》拍摄成功。

②电视的出现与发展:

20世纪20年代中期,电视出现;20世纪40年代初,美国开始试播彩色电视节目。

③影响:

影视艺术影响文明的发展和社会风尚的变化,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日益深刻、广泛。

1.近现代史上文学艺术的四大流派

(1)古典主义:

强调形式,注重理性,颂扬革命。

(2)浪漫主义:

重点描绘人的情感和理想,是对古典主义的反叛。

(3)现实主义:

批判现实,客观反映社会,是对工业文明的反思。

(4)现代主义:

反传统、反理性,追求人类精神的彻底解放。

2.现实主义流派与现代主义流派的区别

项目

现实主义流派

现代主义流派

背景

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社会矛盾暴露,社会问题日益突出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经济危机、世界大战等社会问题使人们对资本主义制度产生了普遍的危机感

特点

侧重于揭露和批判社会现实,强调现实生活的真实再现

侧重于表现个人主义和虚无主义,在艺术手法上反传统

3.科技中心形成的条件一般规律

(1)经济:

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经济的发展是其物质基础(保证有足够的科教资金投入)。

(2)思想:

人们思想观念的解放,积极探索自然。

(3)政治:

政局稳定、政府重视(科研环境)。

(4)对外:

交流学习,积极引进外来先进科技。

(5)人才:

拥有一支优秀人才(科学家)队伍。

例如:

美国在20世纪成为科技中心的条件:

19世纪末,美国经济飞速发展,工业产量跃居世界第一;两次世界大战的推动;政府重视科技教育;政治相对稳定,民主制度比较完善;采取移民政策,吸引大批欧亚科学家;积极引进外来技术等。

短板5 提炼题眼的能力欠缺

例5 (2014·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20世纪30年代,美国每周有成千上万的人去电影院,轻歌曼舞的幻想型影片备受欢迎,当红童星秀兰·邓波儿通常在电影中扮演孤儿去感化富人。

这一现象(  )

A.表明了新政已使全国重现繁荣的景象

B.体现了民众身陷危机淡定应对的精神

C.反映了民众逃避现实希求慰藉的心态

D.说明了现代主义艺术得到社会的认同

查短 “20世纪30年代幻想感化富人”是隐含的题眼信息,此时美国正经历经济危机,人们生活困苦,社会矛盾尖锐是社会大背景,由此可断定C项为答案。

补短 从考查的角度看,高考主要侧重于对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的特点及成因的考查。

在复习中要注意从经济、政治等时代特征的角度来分析三大流派形成的原因,并从其反映的人们的心态的角度来准确把握三大流派的特点,进而加深对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的反映这一历史规律的认识。

析选项 比较备选项可知A项与材料无直接关系,B项“淡定”不符合史实,D项现代艺术反传统,倡个性材料没有体现。

答案 C

[针对练5]

哥白尼、牛顿和爱因斯坦被称为近代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家,其理论的共同之处是(  )

A.得到了科学实验的验证

B.改变了人类对自然世界的认识

C.推动了技术的重大突破

D.科学地概括出物质运动的定律

答案 B

解析 解答本题时,要抓住题干关键信息“理论的共同之处”进行思考,从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和发展以及哥白尼、牛顿和爱因斯坦主要理论贡献进行归纳。

短板6 论证问题的方法、思路不明晰

例6 (2015·新课标全国卷Ⅰ文综)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历史学者为说明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引用了如下公式:

生产力=科学技术×(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

这一公式表明,科学技术有乘法效应,它能放大生产力诸要素。

——摘编自齐世荣总主编《世界史》

运用世界近现代史史实,对上述公式进行探讨。

(说明:

可以就科学技术与公式中一个或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也可以对公式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公式,并加以论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查短 失误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

1审题不清,答非所问。

部分考生时空混乱,乱套公式。

题目中明确要求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但有部分考生答古代中国科技史内容,有的乱套公式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还有的把洋务运动或者苏联斯大林模式抄一段上去。

部分考生观点表达不清,论证方法不明确。

没审清题意,将公式中某一点写出,没论证“科技与要素之间的关系”,有的对公式有增减,却不论述,导致观点不清遗憾失分。

2论点论证脱节,史料欠缺,角度单一。

部分考生论证与观点不一致,如观点是“生产力=科技×劳动工具”他用中国一五计划证明。

有的考生只列出观点,论证空谈,缺少必要的史料支撑。

如科技推动劳动工具进步,用了工业革命却没有具体史料,泛泛而谈。

部分考生引用工业革命史料是仅用蒸汽机,缺少电动机等。

3基本知识落实不到位,考生历史学科素养整体较低。

历史知识整合不到位,考生表达出现词不达意的现象,与史实不符,错误表达较多。

补短 牢记注意事项,规避风险,稳答稳扎

1就材料中自己掌握史料最充分、最熟悉的一个观点进行论证。

2尽量不论证逆向思维观点或轻易否定材料中的顺向思维观点。

3注意史论的时空限制,准确表述一个完整的历史观点。

学者提出的某些观点在一定条件下总是有一定道理的,所以对学者观点进行合理的解读是一个较“讨巧”的得分手段。

否定式的作答应谨慎使用,除非学者观点有明显瑕疵,且你的论据确凿。

答案 略

[针对练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随着19世纪的推进,科学中存在革命并且科学因为革命(也许是一系列不间断的革命)而进步的观点被人们接受了,但人们也逐步认识到这种革命可能是长期的——而不像一场政治革命那样持续几年的比较短的时间。

而且也正是在这个时期出现了科学革命的概念:

一系列的事件传播了也许一个世纪或更多的时间,从哥白尼一直到牛顿;在这个传播过程中,产生了近代科学。

在这一世纪的最后25年中,人们开始希望科学革命能够避免,并且在某些学术团体中人们相信根本就没有什么科学革命。

著名的科学家——马赫、玻尔兹曼、纽康、爱因斯坦——论证了科学中的重要突破不过是进化过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是什么革命。

——摘编自[美]伯纳德·科恩《科学革命史——对科学中发生革命的历史思考》

评析材料中关于科学发展的观点。

(要求:

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 观点一:

科学发展是一场革命。

①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是物理学史上的第一次大飞跃;②相对论的提出是物理学领域的一次重大革命;③量子论使人类对微观世界的基本认识取得了革命性的进步,成为20世纪最深刻、最有成效的科学理论之一;④从18世纪中期以来,世界经历了三次科技革命。

观点二:

科学发展只是进化过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①伽利略的研究成果为后来经典力学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伽利略研究基础上,牛顿提出了物体宏观运动的规律;②相对论发展了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