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类活用讲解.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4023918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45.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词类活用讲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词类活用讲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词类活用讲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词类活用讲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词类活用讲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词类活用讲解.docx

《词类活用讲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词类活用讲解.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词类活用讲解.docx

词类活用讲解

词类活用讲解及练习

词类活用

名词的特殊用法

1.活用为一般动词,简称“名词作动词”。

其规律是:

(1)后跟作宾语的名词(名词+名词V非并列或修饰关系>//名词+代词一一之、尔、汝等),如“范增数目项王”,可译为“用眼睛示意”;“驴不胜怒,蹄之”可译为

“用蹄子踢”。

(2)后带补语的名词(名词+名词V非并列或修饰关系>//名词+介宾结构),如“沛公军V霸上〉”,可译为“驻扎”;“秦伐韩,军于洌与”,可解释为“驻扎”。

(3)前有状语的名词(副词+名词一一副词“不”、“弗”、“已”、“遂”等),如

可译为“游泳”O

(5)前有结构助词“所”的名词,如“置人所曹鱼腹中”,应译为“捕捞”。

(6)后跟(解释为“的人”的)“者”字的名词,如“门者故不入”,解释为“看

门”O

(7)同一个名词连用,而又非叠词中的一个名词。

如“春风风人”,应译为“吹

拂”;“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要译作“从事”或“干”O

(8)名词用在连词“而”、“以”、“且”的前后,表示动作的,如“进城梯而下之”,即“架梯”;“儿涕而去”,释为“流泪”。

(9)句中无其它任何可以充当谓语的动词或形容词,如“诸越则桃李冬实”,应解释为“结果实”。

名词作动词解释的规律:

(1)替代式,以相应的动词替代。

如:

①朝服衣冠。

(穿戴)②赵王鼓瑟。

(弹奏)

(2)“动+名”式,在这个名词前加上相应的动词。

如:

①遂命酒。

(摆酒)②

歌以赠之。

(写歌)

(3)“名+动”式,在这个名词后加上相应的动词。

如:

怀其璧,从径道亡。

(怀藏)

(4)“介+名+动”式,在这个名词前加上相应的介词,在这个名词后加上有关的动词。

如:

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以瓮作,用绳系)②范增数目项王。

(用眼示意)

【注意点】

(1)两个名词连用,究竟哪一个作动词,要看上下文的具体情况。

如:

①令赵王为秦王鼓瑟。

(《廉颇蔺相如列传》)此句上文有“秦王饮酒酣,曰:

'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

’”的内容,故此句必是“瑟”前的“鼓”作动词“弹奏”解,前后形成动宾结构。

②噌眩如钟鼓不绝。

(《石钟山记》)此句是苏轼实地考察,发现水波进入石穴罅,发出“如钟”的声音,以此来否定“敲击说”的,故是后面的“鼓”作动词“敲”解。

(2)是用“替代式”还是用“名+动”式,也要看上下文的文意来确定。

如:

①怀其璧,从径道亡。

(怀揣)(《廉颇蔺相如列传》)译为“藏”还是“怀藏”?

上文写到“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于是设计,要求再“斋戒五日”后“乃敢上璧”,蔺相如是“使其从者衣褐”,单身独人偷偷走的,当然不可能带用以藏璧的行李,故只能是

“怀藏”。

②左右欲刃相如。

(《廉颇蔺相如列传》)“刃”是

“杀”还是“用刀杀”?

上文是秦王不肯按相如要求击瓠,相如决定“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在这危急之时,秦王的左右急的是立即制服相如,当然是想立即上去杀死相如以保护秦王,怎么可能在心里盘算是用什么武器,故尽管“刃”是与刀相关的,但这里不必译成“用刀杀”。

(3)“名作动”中第四种“把……当作”(“介+名+动”式)与意动用法的区别:

“名作动”中“把……当作/看作”是“把自己(这名词)当作/看作”;意动用法是“把宾语看成/当作什么”。

如:

“吾从而师之”中的“师”即为“把(之)当作老师”。

2.名词作状语。

在现代汉语中,除表示时间、地点的名词可直接作状语外,一般名词只有与介词组合成介宾短语,才能一起用在谓语之前作状语;但在古汉语中各种名词直接作状语的现象十分普遍。

如果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这种现象,其实这个作状语的名词,此时己活用为以这个名词为宾语的介宾短语,只是介词不出现而已。

因此,当用现代汉语去对译这种”名词”时,应把它当作介宾短语处理。

这种活用类型、作用及译法,大致有以下几种:

(1)表示比况,表示动作行动的特征和状态,可译为“像……似的”。

如“其一[犬]坐于前”,应译为“像狗似的”;“[斗]折[蛇]行”,应译为“像北斗一样”、“像蛇一样”;“谈笑间檣橹[灰]飞[烟]灭”,译为“像灰一样”,“像烟一样”;“常以身[翼]蔽沛公”,译为“像鸟翅膀似的”。

⑵表示对人或事物的态度,可译为“像对待……一样”或“把……当作……”

或“按照……”。

如“吾得[兄]事之”,译为“像对待哥哥一样”或“把他当作哥哥”。

(3)表示工具或方式,可译为“用(按照)……”。

如“[箕畚]运于勃海之尾”,应译作“用畚箕”;“失期,[法]当斩”,应译为“按照法令”;“好事者[船]载以入”,应译为“用船”。

(4)表示处所,可译为“在……(上)”或

“向……”或“从……”等。

如“童

子[隅]坐而执烛”,应译为“在墙角”;“卒[廷]见相如”,应译为“在朝廷

(上)”O

(5)时间名词作状语,表示时间。

在动词谓语前,通常译为“每……”,如“[日]积[月]累”,应译为“每天”、“每月”。

在形容词谓语前,一般译为“一……比……”或“一……地”。

如“[日]新[月]异”,应译作“一天比一天”或“一月月地”等。

(6)方位名词作状语,表趋向,可译为“向(朝/往)……”或“在……”,女口“孔雀[东南]飞”,应译为“向东南”;“[外]结孙权,[内]修政理”(《隆中

对》),译为

“在外”、“在内”。

名词作状语解释的规律:

(1)“介+名”式,在这名词前加上有关的介词。

如:

顺水东流而行。

(《秋水》)向东。

(2)“动+名”式,在这名词前加上有关的动词。

如:

余自齐安舟行至临汝。

乘船。

(3)“名+名”式,重复此名词。

如:

小鸟时来啄食。

(《项脊轩志》)时时。

【注意点】

(1)有时粗看是名词用在动词前,但实际后面的那个动词是作名词用的,前面的名词就不应视为“名作状”。

女山悉埋于地,解其棕缚。

(《病梅馆记》)“缚”是“解”的宾语,是名词,故“棕”就是“缚”的定语,译为“解开那棕绳捆绑的束缚”。

(2)有时名词用在名词前,实际上后面的名词作动词了,那前面的名词就是名作状To如: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

(《V指南录〉后序》)“歌”是“唱歌”,“楚”应是名作状“用楚语”。

(3)可以两个名词甚至三个名词作同一动词的状语。

如:

道中手自钞录。

(《<指南录〉后序》)“道中”“手”“自”都作“钞录”的状语,译为“在路途中亲自动手抄录”。

(4)不要将主谓结构作为“名作状”。

如:

身死国灭。

(《屈原列传》)此句写楚

怀王“人死了国灭了”,不要误将“身”“国”当作状语。

(5)不要把动词前的用作动词的名词当作用如状语。

如《促织》中“笼归,举家庆贺”的“笼”是名词,“归”是动词,与名词作状语的结构相同。

但在这里“笼”、

“归”都是作为谓语,是表示主语的两个连续的动态。

“笼”活用如动词,而不是修饰动词“归”作状语成分。

3.名词的使动用法。

(参见后面“动词的特殊用法”。

4.名词的意动用法。

(参见后面“动词的特殊用法”。

)形容词的特殊用法

1・活用为名词。

一般指,用该形容词去代替与此词性质、状态、特征有关的人物或事

物。

(1)处于句中主语位置的形容词,往往活用为名词。

如“圣益圣,愚益愚”,解释为“圣人”和“愚人”。

(2)处在句中宾语位置的形容词,一般也活用为名词。

如“瑜等率轻锐继其后”,解释为“轻锐的部队”;“避实击虚”,解释为“有实力的地方”、“虚弱的地方”。

(3)“其(之)+形容词”,如“不知其浅深”,应译为“深度”(“浅”不表

意);)“鄰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其贤”组成偏正结构,“其”是“贤”的定语,所以中心词“贤”用如名词,作“贤能的品德”解。

(4)用在数词后用作名词。

例如:

四美俱,二难并(《滕王阁序》)指美时、美景、美情、美事。

形容词作名词的解释规律:

(1)“形+名”式,形容词后加一个有关事物的名词。

如“贤”解释为“贤能的品

德”;

(2)替代式,用一相关的词来替换活用的形容词。

如“旧”以“老交情”替代。

2.活用为一般动词。

(1)后面带有宾语而本身又非使动用法的形容词。

如“天下苦秦久矣”,解释为“痛

恨”;“尔安敢轻吴射”,解释为“轻视”;“京中有善口技者”,解释为“擅长”。

(2)放在“所”字后面的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女口:

①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

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

(《论贵粟疏》)“贵”、“尊”都是“看重”的意思;

“贱”、

“卑”的意思都是“轻视”。

②“将略平生非所长”,应译为“擅长”。

(3)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动词或副词后面的形容词,活用为动

词。

如:

“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廉颇蔺相如列传》),是“逼迫”的意思。

(4)放在“之”、“我”“其”等代词前面的形容词,也活用为动词。

如:

“敌人远

我,欲以火器困我也。

”(《冯婉贞》),是“远离”的意思;“稍岀近之”,解释为“靠近”o

(5)形容词用“而”与动词并列,充当连动谓语,用作动词。

如:

“秦王与群

臣相视而嘻”,“嘻”原是表示惊怒声的象声形容词,这里用“而”与动词“视”连接,作连动谓语,“发出惊怒的声音”。

形容词作动词的解释规律:

(1)“动+形”式,在形容词前加动词,如“轻身”的“轻”作“看轻”解;

(2)替代式,根据文意换一个相应的动词。

如“私臣”的“私”,译为“偏爱”。

【注意点】

“令五人者得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五人墓碑记》)。

“老”带补语“于户牖之下”,用作动词,“老”解释为“老死”。

因为形容词作谓语时同样可带补语,所以不能肯定所有带补语的形容词都用作动词。

遇到这种情况,只有认真推敲文意,才能正确地解答。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参见后面“动词的特殊用法”。

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参见后面“动词的特殊用法”。

)动词的特殊用法

1・活用为名词是指用某个动词去代替与该动作行为有关的人物或事物的活用现象。

(1)处于句中主语位置的动词,如“吾射不亦精乎”,应释为“射术”,即“射箭的技术”。

(2)处于句中宾语位置的动词(动词+动词//介词+动词),如“设酒杀鸡作食”,解释为“食品”;“惧有伏焉”,解释为“伏兵”;“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解释为“奔马”。

(3)“其(之)+动词”,“其(之)”起限定作用。

如“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解释为“到达那里的人”;“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解释为“收藏、经营的财宝”。

【注意点】从动词出现的环境来判断。

动词用作名词常出现在并列结构之中。

例如:

(1)两个同义的词联合组成并列结构。

如《屈原列传》:

“谗谄之蔽明也。

”谗谄”作名词“进谗言的小人”解。

(2)动词分别出现在几个相同的位置上,组成对偶、排比式的并列结构。

如《捕蛇者说》:

“婵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其中的“出”、“入”都用如名词,作“出产的东西”,“收入的东西”解。

(3)分别作两个动词的宾语,组成并列结构。

如《史记•吴世家》中“哀死事生”的“死”和“生”,都用如名词,表示“死了的人”和“活着的人”O

这三种判断方法,常常是交织在一起的。

例句中“故其蓄积足恃”的“蓄积”一词,在句中不仅受“其”的修饰、限制,又充当句子的主语,而且还是同义词联合组成的并列结构,因此,具体运用中,有时应综合考虑。

2.动词作状语活用语境是“动词+动词”,如果这两个动词表示的动作行为不是先后关系,而是同时发生的,那么前面的动词就作状语,表示伴随状态,一般可译为“……着”。

“涕泣谋于禁卒”(《左忠毅公逸事》)中的“涕泣”,表示“谋”的情状是“哭着”而非其他。

又如“儿惧,啼告母”(《促织》),解释为“哭着”O

3.使动用法是指该动词与后面紧跟的人物或事物(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并非支配与被支配(即“动宾”)关系;而是含有“使(让)……怎么样”的意思。

1.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如:

①“项伯杀人,臣活之”,可译作“使(他)活下来”。

②“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痿、病,去死肌,杀三虫。

”(《捕蛇者

说》)“已”是“使……止”,“去”是“使……去”。

③“婵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捕蛇者说》)“歹单”“竭”都是“使……尽”。

④“又数刀,毙之。

(《狼》)

“毙”是“使……毙”。

⑤“君将哀而生之乎”,解释为“使……生”O

2.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女口: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si)之,见(xion)其二子焉。

”(《论语•微子》)一一(老人)留子路住宿。

杀鸡做饭给子路吃,叫他的两个儿子出来拜见子路。

3.活用为动词的名词的使动用法。

女山“先破秦入成阳者王(wcng)之。

”(《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使……成为王”O又如“生死人而肉白骨”,应理解为

“使(白骨)长肉”O

4.活用为动词的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后,是使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这种现象叫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例如:

①“今媪尊长安君之

位”,意思是“使(长安君的地位)尊贵”。

②“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得道多

助,失道寡助》),是“使……强固”。

③“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苦”是“使……苦”;“劳”是“使……劳”;“空”是“使……空乏”。

④“春风又绿江南岸。

”(《泊船瓜州》)“绿”是“使……绿”。

⑤“会盟而谋弱秦”,应译为“使秦国变弱”。

【注意点】

要注意一些动词后省略了宾语的使动用法。

如:

非有能硕茂之也。

(《种树郭橐驼传》)

“硕茂”合用一个宾语“之”,“使……硕大”、“使……茂盛”。

4.意动用法是指动词对它后面的人或事物,也并非一般的动宾关系;而是含有“认为……怎样”或“把……当作什么”的意思。

1.活用为动词的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活用形容词的性状,宾语本身并不一定真的具有这种性状,只是一种主观的认为。

一般釆用前一种译法。

例如:

①“渔人甚异之。

”(《桃花源记》)是“认为……奇怪”。

②“若毒之乎?

(《捕蛇者说》)是“认为……痛苦”。

③“邑人奇之”,译作“认为

(他)奇特”O④“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解释为“以……为小”。

2.活用为动词的名词作意动词,即“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把宾语看作这个活用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也是一种主观认为。

一般采用前述后一种译法,例如:

①“孟尝君客我。

”(《战国策•齐策》)是“以……为客”或“把……当作客”。

②“稍稍宾客其父”,解释为“把(其父)当作宾客。

3.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作意动词。

由于所谓“意动”,是指意念上的活动,而实际上并不一定“动”,甚至根本就没有“动”;因此,除了少数表示心理活动(即“意动”)的动词外,其他动词一般都不能作意动。

如“庸人尚羞之”,理解为“以(之)为羞辱”O

【注意点】

有的动词带的宾语较长,是一件事情。

故不要以为意动的对象总是一个词。

如:

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屈原列传》)“祖”的宾语为“屈原之从容辞令”,译为“都以屈原委婉含蓄的文辞为师祖”。

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的区别:

使动用法是主语使宾语在客观上产生某种动作行为,意动用法是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具有谓语所表示的内容,是存于意念的想法或看法,客观上不一定如此。

5.为动用法是指该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是为后面的宾语而发生的。

如“等死,死国可乎”中的后一个“死”,既不能把它与后面的“国”看成一般动宾关系,译为“死掉国家”;又不能把它当作使动词,译成“使(国家)死掉”;也不能把它视为意动词,译作“认为(国家)死了”,或“把(国家)当作死了”。

为动用法的一般翻译格式是:

“为……而死”;以此去对译上句中的“死国”,即“为(国家)而死”,才完全符合原意。

【注意点】

“为动”一就是侧重讲“主语为谁而动”,故不是讲主语有个什么认识、观点、判断。

尤其在一些表情感和意念的动词有为动用法时,为动用法突出的是主语实在有这个意念性的动作,而不是仅作出一理智判断的意动。

如:

①吾非悲刖也。

(《和

氏》)“悲”是“吾”现在正在进行的“为被砍足”而感到的悲痛。

不能译为“我认为被砍足是悲痛的”,似乎自己没被砍足,只是在作一理智的判断。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忧”是用来表示作者处在这两种状况之下,是确确实实会从内心产生“为其民担忧”、“为其君担忧”的感情的,而不是讲“我居庙堂之高会认为百姓值得担忧”,那么这与作者真的处在担忧之中是两回事。

数词的特殊用法

在古一汉语中,数词的特殊用法,一般是指活用为动词。

其活用规律,一般为:

数词后带宾语,或数词前有状语,或数词前有能愿动词,或数词处在谓语的位置而句中又无其他动词充当谓语。

如“六王毕,四海一”中的“一”,充当“四海”的谓语,即活用为动词,解释“统一”。

又如“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中的“十一”,因前有能愿动词“能”,故也活川为动词,解释为“达到十分之一”。

至于文言中的数词,有许多用法与现在不同,女山整数与零数之间加“有”(相当于“又”,读wu)联系;直接用在名词或动词前面,一般不带量词;分数、虚数、倍数的特殊表示法等,只是古今数词用法的差异,并非属于词类活用的范围。

词性活用与词的兼类这是一古汉语里两种既有联系又有显着区别的语言现象。

其区别在于:

词性活用,也叫词类活用,一般是指实词的特殊用法;而且所涉及到的每个词,其基本词性是稳定的。

所谓“活用”,只是指在特定的语境中,临时改变一下词性,充当另一类词用;

一旦脱离这个语境,其词性仍然属原来的类别。

词的兼类,则主要指文言虚词(尽管其中有些能兼到实词领域,但终究以虚词为主);而且所谓“兼类”,是指一个词能兼属几个类别,这种兼类的词性,在任何语境里都是稳定的。

量词的用法

文言实一词中的量词用法,与现代汉语相比,也很特殊。

主要有两种情况:

1.与数词结合,往往用在名词后面。

如“我持白壁一双”,按现在的习惯说法,应是“我带来一对白壁”o2.表示数冃只有一个,一般只用量词,不用数词。

如“片纸抛落”,按现在的规范说法,应是“一张纸扔了出来”。

但是,这类量词的特殊用法,我们不能管它叫“词类活用”,因为其中量词的性质并没有改变,只是古今量词用法的不同特点而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中医中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