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适应性考试试题语文.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402015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9.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适应性考试试题语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中考适应性考试试题语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中考适应性考试试题语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中考适应性考试试题语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中考适应性考试试题语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适应性考试试题语文.docx

《中考适应性考试试题语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适应性考试试题语文.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适应性考试试题语文.docx

中考适应性考试试题语文

2019年中考适应性考试试题

语文

(本试题共8页,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祝考试顺利★

题号

总分

(一)

(二)

(三)

(四)

得分

一、积累与运用(22分)

1.下面句子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改正后用正楷字将整个句子抄写在米字格中。

(2分)

智慧襄阳响誉四海,荆楚文化原远流长。

2.根据语境,给下面一段话中加点的字注音。

(2分)

襄阳欢迎你,五湖四海的朋友!

让我们带上惬()意的微笑,迎着和煦()的微风,走进秀美的隆中,畅游温润的汉水……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现在的年轻人经常熬夜加班,难免会出现生物钟紊乱的情况。

B.胡杨林边的那潭碧水,宛如一颗绿宝石镶嵌在沙漠中心。

C.狂风骤起,深蓝色的海面卷起阵阵巨浪,滔滔不绝地涌向岸边。

D.月下的松树林里不时传来怪鸟的哀啼,令人不寒而栗。

4.下面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

B.《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撰的一部纪传体通史。

它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C.“在先进人物事迹报告会上,几个单位先进人物的事迹报告虽然没有什么豪言壮语,却让与会人员为之动容。

”这个句子有歧义。

D.古人把山的南面、水的北面称为“阳”,山的北面、水的南面称为“阴”。

如“河阳”指的就是黄河的北岸,“汉阴”指的就是汉水的南岸。

5.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①“智能高铁”列车具备工作状态自感知、运行故障自诊断、导向安全自决策等功能。

②“智能高铁”是近两年来突然兴起的一个概念,是未来中国高铁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

③同时将实现全面电子客票、全程畅通出行、只能引导等综合运输服务。

④最终实现我国高铁的智能化。

⑤按照铁路专家的解释,“智能高铁”是利用大数据、北斗定位、5G通讯等先进技术,将一代信息技术与高铁技术集成融合。

A.⑤①③②④B.⑤③②①④C.②③④①⑤D.②⑤①③④

6.名著阅读。

(4分)阅读下面,填写人物名字。

 

   “不喝就滚出去!

好心好意,不领情是怎着?

你个傻骆驼!

辣不死你!

连我还能喝四两呢.不信,你看看!

”她把酒盅端起来,灌了多半盅,一闭眼,哈了一声,举着盅儿:

“你喝!

要不我揪耳朵灌你!

……

快到立秋,他又拉上了包月。

这回,比以前所混过的宅门里的事都轻闲;要不是这样,他就不会应下这个事来。

他现在懂得选择事情了,有合适的包月才干;不然,拉散座也无所不可,不象原先那样火着心往宅门里去了。

他晓得了自己的身体是应该保重的,一个车夫而想拚命——象他原先那样——只有丧了命而得不到任何好处。

经验使人知道怎样应当油滑一些,因为命只有一条啊!

(1)以上文字中的“你”“他”都是,“我”是。

(填人名,2分)

(2)“他”对待劳动的态度与以前相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分))

7.诗文默写。

(每句1分,共8分)

(1)我是你簇新的理想,□□□□□□□□□□。

(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2)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3)正是江南好风景,□□□□□□□。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4)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以落花为喻,表达爱国热忱的诗句是“□□□□□□□ ,□□□□□□□ ”。

(5)思乡念亲之情,人所共有:

读《次北固山下》中的“乡书何处达?

□□□□□”;,我们知道了游子思乡情深;读《天净沙·秋思》中的“夕阳西下,□□□□□□”,我们感悟到了天涯游子之悲;读《夜雨寄北》中的“□□□□□□□,却话巴山夜雨时”,我们体察到诗人思亲的孤独凄凉。

二、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8分)

8.横竖撇捺,勾连交错间,记忆了历史,传承了文明。

汉字,一个个神奇的组合,展现了无穷的魅力与神奇的力量。

让我们一起来开展“神奇的汉字”综合性学习活动吧。

(1)【设计活动】请根据示例再设计两个活动项目。

(2分)

示例:

追寻汉字起源

我的设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甄别对联】举办“汉字听写大赛”时,老师征集了四副活动宣传标语,这些宣传语都是对联的形式,你认为最恰当的应是()

A.承先启后传千年文化,继往开来扬时代精神。

B.抑扬顿挫听先贤教诲,方正平稳育民族精神。

C.横平竖直是祖先脚印,轻描淡写如历史回声。

D.一字一音是汉语本色,一笔一画如多彩人生。

(3)【倾心赞颂】活动中老师要求从音、形、义三方面任选一方面“夸一夸咱们的汉字”,你是这样向同学们赞颂汉字的:

“”(2分)

(4)【探究材料】请综合探究下列两则材料,说说你的发现。

(2分)

【材料一】中国历代字典辞书收录汉字字数统计

朝代

字典辞书(部分)

汉字字数(个)

汉朝

《说文解字》

9353

宋朝

《类篇》

33190

清朝

《康熙字典》

47035

当代

《汉语大字典》

56000

【材料二】常用汉字使用情况统计(数据来源于《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

媒介项目

报纸

一般书籍

认读常用汉字数量

581

934

2315

1000

2000

3000

语言材料覆盖率

80%

90%

99%

92%

98%

99%

我发现:

三、阅读与欣赏(40分)

(一)古诗赏析(4分)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

行路难!

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9.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诗歌采用乐府古题“行路难”,以叙事开篇,渐而过渡到抒情。

B.诗人面对美酒佳肴却“停杯投著”“拔剑四顾”,透露出内心的迷惆痛苦。

C.“闲来”两句连用两个历史典故。

表现诗人对乘舟垂钓悠闲生活的渴望。

D.诗人反复感叹“行路难”,唱出了无穷忧虑、焦灼不安的心声。

10.“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分)

(二)文言文阅读(10分)

卫南之战

泽①兵进至卫南,度将孤兵寡,不深入不能成功。

先驱云②前有敌营,泽挥众直前与战,败之。

转战而东,敌益生兵③至。

王孝忠战死,前后皆敌垒。

泽下令曰:

“今日进退等死,不可不从死中求生。

”士卒知必死,无不一当百,斩首数千级。

金人大败,退却数十余里。

泽计敌众十余倍于我,今一战而出其不意,势必复来。

使悉其铁骑夜袭吾军,则危矣。

乃暮徙其军,金入夜至,得空营,大惊,自是惮泽,不敢复出兵。

(选自《宋史》)

【注释】①泽:

宗泽,南宋将领。

②云:

报告。

③生兵:

新兵。

1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使悉其铁骑夜袭吾军悉:

(2)乃暮徙其军乃:

12.下列句子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2分)

A.泽兵/进至/卫南B.先驱/云/前有敌营

C.前后/皆/敌垒D.泽/计/敌众十余倍于我

1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

士卒知必死,无不一当百,斩首数千级。

14.准确判断敌情是取胜的前提。

曹刿从“辙乱”“旗靡”中准确判断出“齐师”是真“败绩”;从选文中的“”语句也可看出宗泽善于分析战情。

(2分)

18.除准确判断敌情外,你认为宗泽在卫南之战中取胜的原因还有哪些?

是结合原文简要说明。

(2分)

(三)记叙文阅读(13分)

总与一缕炊烟有关

①写下这题目,我仿佛看到母亲从一缕炊烟中走出来,用树皮般粗糙的双手,拍打掉衣服上的灰尘,拂理净发丛里的草渣。

然后静默在老屋的矮檐下,像一只窝旁守候的老鸟,若有所待地张望着村前的小路……

②时间往往是黄昏,彩霞满天,或傍晚,薄暮冥冥。

父亲还在田地里劳作,我和妹妹走在由学校回家的路上。

而那时,最迫切的意愿,便是能望见自家屋顶上的炊烟。

那混着浓浓的柴草香、饭莱香的炊烟啊,就像抒情的花朵,在天空开放,并且歌唱。

那甜暖的香,再远,也能灿亮我们的眼睛和脸庞。

③母亲等饭熟了,就在夕光薄岚里,在几缕炊烟的余烬中,默默地守望着。

有时,也柔柔地喊一声:

“吃饭了噢。

④其实,母亲所能煮的,往往也只是“饭”而已。

自每年三月下秧,到八月新谷入仓,这段漫长的青黄不接的日子,一天三顿,翻来覆去的,都只是红苕稀粥,或稀粥红苕。

有时,我就忍不住要冲母亲撒气:

“又是红苕稀粥,又是红苕稀粥!

⑤每到这时,母亲总是默然无语。

黯淡瘦削的脸上,隐现着一丝愁苦和讪然,仿佛她真是不该煮出这样的饭食。

偶尔,能听到母亲和父亲焦苦的叹息:

“这日子,哎,真是亏了娃们。

”声音很低,很低,却沉重如石地砸在我心坎儿上。

那时,我才知道,母亲除了如我们一样饥饿外,还承忍了更难以言说的痛苦。

⑥现在想来,也真是难为了母亲。

那还是大集体时候,父亲体弱多病,不能干重活,便习了理发、补鞋的手艺,常常走村串户去挣钱。

挣了钱,交给队里,由队里核算工分、口粮;可是,父亲常常是挣不够工分的。

⑦母亲就只好更累了。

除缝连浆补,灶火炊饭,洗锅涮碗外,还得风来雨往地忙活队里。

母亲很能干,手脚利索,能挣工分换回一些粮食。

虽是如此,粮食却仍不够吃。

⑧吃饭时,母亲总是先给我们盛上满满一大碗,再舀自己的。

饭桌上,母亲也总是坐在靠近灶屋那“挂角”(方桌的四角)的位置上。

捧了碗,慢腾腾地举箸援筷,似乎在品尝美味,又似乎难以下咽。

⑨那神情里,满是瑟缩,迟疑。

每看到父亲或我们的碗空了,便抢着去给我们添饭。

倘若锅里也没了,脸上就又是一丝愁苦和讪然,沉重得令人至今难忘。

后来我才明白,母亲那殷勤得有些夸张的举动里,更多的,却是谦卑和愧疚;为她作为母亲却不能煮出更多更好的饭食,喂饱她的孩子。

⑩现在,母亲偶尔到我这儿来。

吃饭时,仍瑟缩而谦卑地坐在“挂角”的位置。

举箸援筷间,也满是小心翼翼。

起初还以为是客气,或不习惯。

多次让她坐在正位上,说,一家人,用不着那样的。

不一会儿,她又不自觉地移到了“挂角”的地方。

我才知道,这习惯,跟那时的生活有关,改不了了。

便忍不住嘴里发苦,心里发灰,有一种懊然复怅然的感觉,拂之不去。

⑪那时,母亲只有过年时最快乐。

记得每次煮“年夜饭”,母亲总是风风火火地进进出出,嘴里却悠闲地哼着歌儿。

饭菜终于上桌了,母亲便会兴奋地宣布:

“开饭罗,开饭罗!

”在我们敞开肚子,尽情吞嚼母亲做的丰盛饭菜时,母亲总是很少动筷,凝望着我们喃喃地说:

“真想天天都能这样!

⑫终于能够天天都那样了。

我和妹妹,却不能天天都吃到母亲做的饭菜了。

我到外地求学了,然后工作了,成家了。

妹妹也到异乡打工,然后出嫁了。

⑬母亲仍在老家,里里外外地忙碌着,一日三餐地灶火炊饭。

我们偶尔回家,母亲总要亲自下厨忙乎。

饭菜丰富多了,母亲脸上,却依旧常有黯淡和讪然。

父亲来信讲,你妈每顿饭都要念叨,不知娃们吃饭了不;家里杀了猪,心舌肚都留着,你妈问你们啥时能回来吃。

⑭读信,我的鼻子就酸酸的,喉咙里也又涩又堵。

那时,我才明白了“儿行千里母担忧”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我其实知道,自古以来的母亲,都是这样的良善,慈蔼,无私。

只是,我不无遗憾地发现,这种传统的母亲,在我们的生活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育儿理论经验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