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七年级 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docx
《部编七年级 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七年级 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
“尊君在不?
”答曰:
“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
“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
“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的意思。
①与友期行________
②相委而去________
③下车引之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②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3)下列对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期日中,过中不至”这一句话点明了不守信用的人是客而不是陈太丘。
B.元方小小年纪就能驳倒客人,客人致歉后,元方喜不自禁,头也不回地走进屋内。
C.客人以“下车引之”表示认错,说明客人有知错能改的精神。
D.“尊君”“家君”,前者是敬辞,对别人父亲的一中尊称;后者是谦辞,是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答案】
(1)约定;离开;拉,牵拉
(2)①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②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
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
(3)B
【解析】【分析】
(1)此题注意一词多义词,“期”:
约定。
“去”:
“离开”。
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
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本题注意“舍,放弃。
去,离开。
乃,才。
期,约定。
”等字词的翻译。
(3)B项错误,并不是喜不自禁。
故答案为:
⑴约定;离开;离开
⑵①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②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
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
⑶B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注意对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
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的掌握。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
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
考生要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逐项审读,仔细辨析,判断正误。
【参考译文】
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好正午时碰头。
正午已过,不见那朋友来,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
太丘走后,那人才来。
太丘的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当时正在门外玩。
那人便问元方:
“你爸爸在家吗?
”元方答道:
“等你好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
”那人便发起脾气来,骂道:
“真不是东西!
跟别人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个儿走了。
”元方说:
“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
”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跟元方握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2.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小题。
《〈论语〉十二章》(节选)
①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②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学而》
③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
④子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⑤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⑥子曰:
“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雍也》
(1)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温故而知新 学而时习之
B.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公大笑乐
C.可以为师矣 为人谋而不忠乎
D.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匹夫不可夺志也
(2)翻译下列句子。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自述其人生经历时说自己到七十岁时做事才能不随心所欲,不越过法度。
B.“三省吾身”“三人行”的“三省”“三人”分别指“三次进行反省”和“几个人”。
C.孔子认为在与人交往中即使别人不理解自己也不要动怒。
D.从“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中可以看出孔子具有安贫乐道的君子精神。
【答案】
(1)A
(2)复习学过的知识有新的体会,就可以成为老师了。
(3)C
【解析】【分析】
(1)A都表示承接。
B以……为乐/高兴。
C成为/替。
D志于/志向。
(2)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故:
已经过去的(指已经学习过或已经掌握的知识)。
新:
刚刚学到的知识。
”
(3)A项错,到七十岁才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B项错,“三”表示约数,很多。
D项错,不是孔子,是颜回具有安贫乐道的君子精神。
故答案为:
⑴A;
⑵复习学过的知识有新的体会,就可以成为老师了;
⑶ C。
【点评】⑴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文言词语的用法和含义是中考的常考题,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常见,有些词所包含的意义不只一个,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表示不同的意思;
⑵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
⑶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
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
既可出选择。
【参考译文】
孔子说:
“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
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
曾子说:
“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
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
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
孔子说:
“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
孔子说:
“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
孔子说:
“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
”
孔子说: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
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左太冲①作《三都赋》初成,时人互有讥訾②,思意不惬。
后示张公③,张曰:
“此二京④可三。
然君文未重于世,宜以经高名之士。
”思乃询求于皇甫谧⑤,谧见之嗟叹,遂为作叙。
于是先相非贰⑥者,莫不敛衽赞述⑦焉。
(选自《世说新语》)
【注】①左太冲:
左思,字太冲,晋代诗人。
②讥訾(zǐ):
讥笑非难。
③张公:
指张华,张华学识广博,勇于赴义,名重一时。
④二京:
指东汉班固所做《两都赋》和张衡所做《二京赋》,是赋中的名篇。
⑤皇甫谧:
字士安,学识渊博,在当时名望很高。
⑥非贰:
非难、不同意。
⑦敛衽(rèn):
整理衣襟,指表示敬意。
赞述:
称赞传述。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①莫不敛衽________
②未重于世________
(2)下面句中划线的“于”与成语“受制于人”的“于”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然君文未重于世
B.思乃询求于皇甫谧
C.于是先相非贰者
D.责任重于泰山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①思意不惬。
②然君文未重于世。
③宜以经高名之士。
④遂为作叙。
(4)文中左思的做法和“时人”的表现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案】
(1)没有;重视
(2)A
(3)①(他)心情十分不好。
②但是你的文章没有被世人所重视。
③应当找个有名望的人士给推荐下。
④于是就为他做了《序》。
(4)表现了当时人们对权威的盲目崇拜,并不懂得真正去欣赏评价别人的作品。
【解析】【分析】
(1)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
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莫:
否定副词,没有;重:
动词,重视。
(2)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
首先要明确每组题目中这个词的正确解释或用法,再作比较适合多义词的哪一个义项,辨析正误得出正确选项。
A项和例句的“于”字都是介词,被。
其余三项都是介词,B、向;C、从;D、比。
故选A
(3)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
答题时应注意,翻译句子要把握句中的关键词,要弄清楚指示词指代的对象,把握句子间的关系,看字词是否有活用现象,还要明确句子的句式等。
另外,译文要合乎现代汉语语法规范。
注意关键字词的翻译。
注意“惬、然、宜、经高名、遂”等字要准确翻译。
(4)本题考查归纳文章阐述的道理。
要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凝练准确的语言来作答。
文段写左太冲写好《三都赋》时,受到很多人的讥刺,直到皇甫谧见了,赞叹不已又为他做了《序》。
说明人们不去认真读文章,人云亦云,表现了当时人们对权威的盲目崇拜,并不懂得真正去欣赏评价别人的作品。
故答案为:
(1)没有;重视。
(2)A
(3)①(他)心情十分不好。
②但是你的文章没有被世人所重视。
③应当找个有名望的人士给推荐下。
④于是就为他做了《序》。
(4)表现了当时人们对权威的盲目崇拜,并不懂得真正去欣赏评价别人的作品。
【点评】
(1)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
答题时应注意,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莫不”指没有一个不,双重否定表示肯定。
(2)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答题时应注意,要确定词语在本题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
解答时,首先要明确每组题目中这个词的正确解释或用法,再作比较,得出正确选项。
(3)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
答题时应注意,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
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
不惬:
不好;然:
但是;宜:
应当;高名之士:
有名望的人士。
(4)本题考查归纳文章阐述的道理。
答题时应注意,读懂文章,准确的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在读懂的基础上善于表达自己的理解。
这就要求学习里加强阅读能力的训练,主要是思考表达问题的能力。
一要通晓文意,二要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受其启发,深入思考,加以概括,简要表达。
【附参考译文】
左太冲刚写好《三都赋》时,当时的人们对他多有讥刺,他心里不好受,就拿去给张华看。
张华说:
“看来张衡的《二京赋》可以变成《三京赋》了,但是你的文章没有为世人所重视,应当找个有名望的人士给推荐下。
”左思就去询问皇甫谧,皇甫谧见了赞叹不已,就为他做了《序》。
这样,原来非议他的人,没有一个不行礼赞叹的。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止增笑耳。
(乙)有富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
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
一日,主人尽寝厅事,闻群犬呜呜作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
再就枕,将寐,犬又如前。
乃伪睡以俟,则二狼伺其未觉,将啮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
乃杀而取其革。
“狼子野心”,信不诬哉!
然野心不过遁逸耳。
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于野心矣。
兽不足道,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字。
①目似瞑________
②将舐其喉________
③信不诬哉________
④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________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刀劈狼首/乃伪睡以俟
B.久之,目似瞑/犬阻之,不使前也
C.更不止于野心矣/所欲有甚于生
D.乃杀之而取其革/乃重修岳阳楼
(3)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意义与现代汉语中的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然野心不过遁逸耳
B.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C.叫嚣乎东西,突乎南北
D.而顷刻两毙
(4)甲、乙两段文字写出了狼的什么共同特征?
作者对狼分别持怎样的态度?
(5)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②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
【答案】
(1)闭上眼睛;咬;的确、确实;遗留、留下、招致
(2)D
(3)B
(4)阴险、狡猾奸诈;甲文主要讥讽嘲笑狼的狡猾乙文主要揭露狼野心不改的本质
(5)①一只狼径直走开,其中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
②表面上装出亲热的样子,暗中却怀有不可推测的恶意。
【解析】【分析】
(1)本题中,“瞑”,动词,闭上眼睛;“信”是古今异义词,的确、确实;“贻”,动词,遗留、留下。
(2)A.以:
介词,用/连词,表目的,来B.之:
助词,无实义,和缓音节/代词,代狼C.于:
介词,在/介词,表比较,比D.乃:
两个都表顺接,于是、就故答案选D。
(3)“中间”古义是中间夹杂;今义是指在事物两端之间或两个事物之间。
故答案选B。
(4)两文中的狼都阴险狡诈。
例如,甲文中的“目似瞑,意暇甚”,“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体现了狼的阴险狡猾;乙文中的“二狼伺其未觉,将啮其喉”体现了狼的凶恶阴险。
甲文中“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止增笑耳”表现了作者对狼的讥讽嘲笑;乙文中“‘狼子野心’,信不诬哉”揭露了狼野心不改的本性。
(5)①句中,“犬”是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其一犬”翻译为“其中一只狼像狗一样。
②句中,“阳”指表面,“阴”指暗中、暗地里。
故答案为:
⑴①闭上眼睛;②咬;③的确、确实;④遗留、留下、招致
⑵D
⑶ B
⑷阴险、狡猾奸诈;甲文主要讥讽嘲笑狼的狡猾乙文主要揭露狼野心不改的本质
⑸①一只狼径直走开,其中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
②表面上装出亲热的样子,暗中却怀有不可推测的恶意。
【点评】⑴本题考查常见文言词实词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本题要词语在句子里的意思,词义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
⑵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理解,注意结合语境理解一词多义。
⑶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词语古今异义。
为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
⑷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即可。
⑸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参考译文】
(甲)狼不敢上前,瞪眼朝着屠户。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离开了,其中的另一只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
时间长了,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
屠户突然跃起,用刀劈砍狼的脑袋,又砍了几刀杀死了这匹狼。
他正想离开,转身看柴草堆后面,另一匹狼正在柴堆打洞,打算将要从通道进入来攻击屠户的后面。
身体已经进入了大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
屠户从后面砍掉了狼的大腿,杀死了这匹狼。
他才知道前面的狼是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种方法来诱骗敌人。
狼也真狡猾啊,而一会儿两匹都被杀死了,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
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乙)一个有钱人家,偶尔得到两只小狼,将它们和家狗混在一起喂养,狼和狗相安无事。
两只小狼渐渐长大,很驯服了,富室主人竟然忘了它们是狼。
一天,富室主人白天躺在客厅里睡觉,听到群狗呜呜地发出怒吼之声,惊醒起来四周看看没有一个人。
富室主人再次就枕准备睡觉,狗又像先前那样吼叫,他便假睡来等着(观察情况)。
富室主人(发现)两只狼看到他没有醒,正要咬他的喉咙,狗阻止了狼不让它们上前去。
富室主就杀了狼,取了它们的皮。
狼有凶恶的本性,实在是没有诬蔑它们啊!
那凶恶的本性,只不过是被深深地隐藏着罢了。
它们表面上假装亲昵,而背地里却心怀不轨,还不单单有这么点野心。
野兽本性不用多说,为什么人还要来饲养它们,而给自己留下祸患呢?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①袁公。
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②?
元方曰:
“老父在太丘,强者绥③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
”袁公曰:
“孤④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
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
”元方曰:
“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
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
【注】①候,拜访,问候。
②履行,实践,做。
③绥,安,安抚。
④孤,封建时代王侯对自己的谦称。
(1)从《现代汉语词典》提供的部分义项中,为下列加点字选择意思正确的一项。
例句
义项
①卿家君法孤________
A.法令,制度;B.方法,做法;
C.效法,仿效;D.标准,法则。
②久而益敬________
A.更加;B.增加;C.好处。
③孤往者尝为邺令________
A.经历、体验;B.曾经;C.吃一点试试
④周公不师孔子________
A.传授知识的人;B.仿效,学习;
C.军队;D.掌握专门学术或技艺的人。
(2)请用/给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
(断3处)
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3)用现代汉语翻译画线的句子。
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
(4)你认为元方所说的“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答案】
(1)C;A;B;B
(2)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3)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他们的礼仪举止,虽然相隔遥远,却是那么一致。
(4)言外之意就是:
周公没有效仿孔子,孔子也没有效仿周公。
也就是说:
“家父没有效仿袁公,袁公也没有效仿家父。
”
【解析】【分析】
(1)①句翻译:
你的父亲学我,故选C。
②句翻译:
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更加敬重。
故选A。
③翻译:
我曾经也当过邺县县令。
故选B。
④翻译:
周公没有学孔子。
故选B。
(2)根据句意:
袁公问:
“你贤良的父亲在太丘做官,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事情?
”故句子划分为:
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3)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
周旋动静:
这里指思想和行动。
(4)“此事”指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
现代话就是:
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体恤,让人们做心安理得的事,言外之意就是:
周公没有效仿孔子,孔子也没有效仿周公。
也就是说:
“家父没有效仿袁公,袁公也没有效仿家父。
”借周公和孔子没有相互效法的例子,暗示袁公和自己父亲并不存在谁效法谁的问题,既尊重了袁公,又维护了父亲的尊严,顾全了双方的面子。
故答案为:
(1)C、A、B、B
(2)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3)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他们的礼仪举止,虽然相隔遥远,却是那么一致。
(4)言外之意就是:
周公没有效仿孔子,孔子也没有效仿周公。
也就是说:
“家父没有效仿袁公,袁公也没有效仿家父。
”
【点评】
(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一词多义的理解辨析。
多义词是具有几个彼此不同而又相互关联的意义的词,这些意义是同属一个本义(基本意义)的转义,引申、派生或衍生意义。
解答本题,先读一读句子,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提取出划线字的语境义,再对照义项选择即可。
(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
理解内容和断句是紧紧相关联的,熟读精思、理解大意是正确断句的前提,因为读不懂就断不好,所以先读一读句子,体会语感节奏,分析句子成分后再谨慎短句。
(3)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翻译文言文的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注意:
保留古今相同的词和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朝代名、国名、官职、年号、某些典章等;删去一些只起语法作用,没有实际意义的虚词。
(4)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相隔遥远,但他们的所作所为却是那么一致。
周公不效法孔子,孔子也不效法周公。
据此思考言外之意即可。
【附参考译文】
陈元方十一岁的时候,去拜会袁绍。
袁公问:
“你贤良的父亲在太丘做官,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事情?
”元方说:
“我父亲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安抚,让人们心安理得地做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更加敬重。
”袁公说:
“我曾经也当过邺县县令,正是做这样的事情。
不知是你的父亲学我,还是我学你的父亲?
”元方说:
“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时间相隔遥远,但他们的行为却是那么一致。
周公没有学孔子,孔子也没有学周公。
”
6.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回答问题。
【甲】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浪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止增笑耳。
【乙】
有富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
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
一日,主人昼寝厅室,闻群犬呜呜作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
再就枕将寐,犬又如前。
乃伪睡以俟。
则二狼伺其未觉,将啮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
乃杀而取其革。
此事从侄虞惇言。
狼子野心,信不诬哉!
然野心不过遁逸耳。
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于野心矣。
兽不足道,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
(1)甲文选自蒲松龄的小说集《聊斋志异》,聊斋,是作者的书房名字,志异是________。
(2)解释下列划线字在文中的意思。
①缀行甚远________
②方欲行________
③就枕将寐________
④伪睡以俟________
(3)下列选项中断句不正确的项是( )
A.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B.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C.目似/瞑,意暇/甚
D.屠/暴起,以刀/劈狼首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②狼子野心,信不诬哉!
(5)“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请写出一个与此句意思相似的成语。
(6)阅读【甲】、【乙】两文你体会到狼的本性是什么?
请概括回答。
(7)阅读【甲】文,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答案】
(1)记述奇异的事情
(2)连接,紧跟;刚;睡觉;等待
(3)D
(4)①屠户非常为难,害怕前后遭受他们的攻击。
②狼崽子本性凶残,确实不是捏造啊!
(5)阳奉阴违。
(6)狡猾,贪婪,凶残。
(7)人的智慧和力量是无穷的,面对恶势力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为人不能太贪婪。
【解析】【分析】
(1)此题考查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