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交大附中届高三第三次诊断试题语文.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4009133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0.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西省交大附中届高三第三次诊断试题语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陕西省交大附中届高三第三次诊断试题语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陕西省交大附中届高三第三次诊断试题语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陕西省交大附中届高三第三次诊断试题语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陕西省交大附中届高三第三次诊断试题语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陕西省交大附中届高三第三次诊断试题语文.docx

《陕西省交大附中届高三第三次诊断试题语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西省交大附中届高三第三次诊断试题语文.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陕西省交大附中届高三第三次诊断试题语文.docx

陕西省交大附中届高三第三次诊断试题语文

 

交大附中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

第三次诊断性测试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一卷(阅读题)和第二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

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第一卷(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民间文艺学史上的俗文学

在20世纪中国民间文艺学史上,郑振铎、赵景深为代表创立了“俗文学派”。

何谓“俗文学”?

“俗文学”就是不登大雅之堂,不为学士大夫所重视,而流行于民间,成为大众所嗜好,所喜悦的东西。

中国的俗文学,包括的范围很广。

因为正统的文学的范围太狭小了,于是“俗文学”的地盘便愈显其大。

差不多除诗与散文之外,凡重要的文体,像小说、戏曲、变文、弹词之类,都要归到“俗文学”的范围里去。

在许多今日被目为正统文学的作品或文体里,起初有许多原是民间的东西,被升格了的,故我们说,中国文学史的中心是“俗文学”,这话是并不过分的。

俗文学就是通俗的文学,就是民间的文学。

它是大众的,出生于民间,为民众所写作,为民众而生存。

它多是口传的、新鲜的、粗鄙的。

、它的想象力往往是奔放的,并非一般正统文学所能梦见,其作者的气魄往往是很伟大的,也非一般正统的文学的作者所能比肩,但也有种种坏处,如黏附着许多民间的习惯和传统的观念。

郑振铎先生的《中国俗文学史》出版后,从20年代那一帮进步文化战士们所信奉的进化论的世界观,进到以唯物史观的治学理念和研究方法,梳理中国文学史的进程与演变,论述了民间口传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其在民众中的影响和流传存在的价值,不仅在资料占有上无与伦比,而且在观点上自成一说,发人所未发,成为中国文学史研究上的又一颗璀璨的明珠,也是他的民间文学—俗文学思想达到成熟的时期。

1958年出版的一部影响很大的《中国民间文学史》的一文写道:

“民间文学是指劳动人民在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过程中所创造的口头文学。

民间文学是劳动人民自己的创作,它直接表现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要求和愿望”。

它的基本观点可以概括为:

民间文学史应该是阶级斗争历史的反映,而《中国俗文学史》没有反映出历史上的阶级斗争;民间文学史应该是现实主义发展与斗争的历史,而《中国俗文学史》却成了某种文学形式的延续的形式主义、唯心主义的文学史;《中国俗文学史》是一些地主阶级、小市民的庸俗作品的堆积,没有反映出我国民间文学史的真实面貌。

被批判者与批判者的分歧点很多,涉及得也很广。

八十年代初,俗文学的研究再次兴盛起来。

特别是中国俗文学学会成立(1984年2月)以来,全国有志于俗文学研究的学者以民间的方式集合起来,尽管还没有被主流意识和机构所采纳,没有进入中文系的课堂,但关于变文、宝卷、子弟书、唱本等俗文学的研究著作已多有出版,即使有的著作不被大陆出版机构采纳,台湾和香港的出版机构也接纳出版,关于俗文学的研究论文和史料辑录,也开始受到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关注。

总之,郑振铎开创的俗文学研究逐步地进入全面繁荣阶段。

(节选自吕微的《中华民间文学史》)

1.下列关于“俗文学”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的俗文学是流行于民间,成为大众所嗜好,所喜悦的东西。

B.中国文学史的中心是“俗文学”,所以许多原是民间的东西,都被升格了的,成为正统文学的作品和文体。

C.俗文学的地盘愈来愈大。

差不多一些重要的文体如:

小说、戏曲、变文、弹词等都归属于俗文学。

D.俗文学就是通俗的文学,就是民间的文学。

俗文学是不登大雅之堂,不为学士大夫所重视。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通俗文学是为民众而生存,为民众所创作。

产生于民间。

B、俗文学多是口传的、粗鄙的。

它也有种种坏处,如黏附着许多民间的习惯和传统的观念。

C、俗文学的想象力往往是奔放的,其作者的气魄往往是很伟大的,并非正统文学所能梦见。

也非正统的文学的作者所能比肩。

D、20年代一帮进步文化者所信奉的进化论的世界观,进到以唯物史观的治学理念和研究方法,梳理中国文学史的进程与演变。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民间文学史》的根本点在于民间文学是劳动人民自己的创作,它直接表现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要求和愿望。

B.被批判者与批判者的分歧点很多,民间文学史应该是阶级斗争历史的反映,而俗文学史没有反映出历史上的阶级斗争。

C.民间文学史认为:

《中国俗文学史》是一些地主阶级、小市民的庸俗作品的堆积,不能够反映出我国民间文学史的真实面貌。

D.今天,俗文学研究开始受到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关注,因此,俗文学研究进入全面繁荣阶段。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7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郭太字林宗,太原介休人也。

家世贫贱。

早孤,母欲使给事县廷。

林宗曰:

“大丈夫焉能处斗筲之役乎?

”遂辞。

就成皋屈伯彦学,三年业毕,博通坟籍。

善谈论,美音制。

乃游于洛阳。

始见河南尹李膺,膺大奇之,遂相友善,于是名震京师。

后归乡里,衣冠诸儒送至河上,车数千辆。

林宗唯与李膺同舟而济,士宾望之,以为神仙焉。

司徒黄琼辟,太常赵典举有道。

或劝林宗仕进者,对曰:

“吾夜观天象,昼察人事,天之所废,不可支也。

”遂并不应。

性明知人,好励训士类。

身长八尺,容貌魁伟,宽衣博带,周游郡国。

尝于陈梁闲行遇雨,巾一角垫,时人乃故折巾一角,以为“林宗巾”。

其见慕皆如此。

或问汝南范滂曰:

“郭林宗何如人?

”滂曰:

“隐不违亲,贞不绝俗,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友,吾不知其它。

”后遭母忧,有至孝称。

林宗虽善人伦,而不为危言核论,故宦官专政而不能伤也。

及党事起,知名之士多被其害,唯林宗及汝南袁闳得免焉。

遂闭门教授,弟子以千数。

建宁元年,太傅陈蕃、大将军窦武为阉人所害,林宗哭之于野,恸。

既而叹曰:

“‘人之云亡,邦国殄瘁’,‘瞻乌爰止,不知于谁之屋’耳。

明年春,卒于家,时年四十二。

四方之士千余人,皆来会葬。

同志者乃共刻石立碑,蔡邕为其文,既而谓涿郡卢植曰:

“吾为碑铭多矣,皆有臱德,唯郭有道无愧色耳。

”其荐拔士人,皆如所鉴。

后之好事,或附益增张,故多华辞不经,又类卜相之书。

今录其章章效于事者,着之篇末。

(节选自《后汉书·郭林宗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年业毕,博通坟籍坟籍:

古代典籍,泛指古书。

B.司徒黄琼辟,太常赵典举有道辟:

征召。

C.后遭母忧,有至孝称。

忧:

疾病。

D.弟子以千数数:

计数

5.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郭太“好学善友”和“鉴品士人”的一组是()

A

就成皋屈伯彦学,三年业毕,博通坟籍。

吾夜观天象,昼察人事,天之所废,不可支也

B

膺大奇之,遂相友善,于是名震京师。

其荐拔士人,皆如所鉴。

C

C.后归乡里,衣冠诸儒送至河上,

车数千辆。

皆有臱德,唯郭有道无愧色耳。

D

D.遂闭门教授,弟子以千数。

林宗虽善人伦,而不为危言核论。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郭太早年,父亲就去世了,母亲让他在县里做事。

林宗说:

“大丈夫哪能从事这种下贱的工作呢?

”就辞掉不去。

跟成皋屈伯彦学习,学识渊博,名动京师。

B.郭太曾经在陈、梁间行,遇雨,巾一角折垫起来戴在头上,当时人们也学着他故意折巾一角,叫做"林宗巾",为人所敬慕到这种地步。

C.隐居不违反母亲的意旨,出仕贞忠而不矫情绝俗。

后来陈蕃、窦武遇害,郭林宗在野外号哭,极为悲痛。

D.郭林宗死,志同道合的人为他建墓碑,蔡邕写祭文,蔡表示郭林宗品行高尚,文章没有夸大其辞。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友,吾不知其它。

(4分)

译文:

(2)林宗虽善人伦,而不为危言核论,故宦官专政而不能伤也。

(4分)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共11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8-9题

楚江怀古

唐•马戴

露气寒光集,微阳下楚丘。

猿啼洞庭树,人在木兰舟。

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

云中君不见,竟夕自悲秋。

注释:

(1)唐宣宗大中初年,诗人因直言由山西太原幕府掌书记,贬为龙阳(今湖南汉寿)县尉,写下了《楚江怀古》三首,这是其中的第一首。

(2)云中君:

云神。

“云中君”为《楚辞•九歌》篇名,此处指代诗人屈原。

8.“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是晚唐诗中的名句,请简要分析它的表现手法。

(5分)

9.全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8分)

10、

(1),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之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2)策扶老以流憩,。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3)山原旷其盈视,。

(王勃《滕王阁序》)

(4),得天人之旧馆。

(王勃《滕王阁序》)

(5),彩彻区明。

(王勃《滕王阁序》)

(6)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实所共鉴。

(李密《陈情表》)

(7)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李密《陈情表》)

(8)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________,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李密《陈情表》)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4)题

悲壮的超越

卞毓方  

①凡人不幸陷于末世,注定了要上演悲剧;一个大有作为的人不幸陷于末世,同时也是他那个时代的悲剧。

郑成功,无疑是晚明的一位军事天才兼政治天才:

取名“成功”,就径直道出了他经邦济国、扶助乾坤的赫赫大志;又字“大木”,寄寓的同样是独木柱长天的煌煌抱负。

倘若他与刘邦并世,当不失为登台拜将的韩信;倘若他替李唐定鼎,将不亚于凌烟阁上的秦琼;且看他的云水角襟:

“只有天在上,而无山占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但他不幸生活在朱明王朝的薄暮,自打踏上政治舞台,浓重的悲剧雾霭就把他重重包裹。

  

②郑成功真是生不逢时。

早在17年前,在他还是只有20岁的时候,朱明王朝就在李自成农民大军的炮火中降下了帷幕;随着吴三桂投降爱新觉罗氏,满人进关,入主中原,仓促的南明弘光政权,以及随后并起的鲁王、唐王政权,也都旋起旋灭;如今,抗守西南一隅的桂王朝廷亦是幕燕鼎鱼,倾覆在及。

而他,既然生为大明遗民,有幸为唐王朱聿键亲赐国姓,自是矢志廓清山河,不惜和清军血战到底的了。

这是一段艰辛曲折、可歌可泣的历程。

想当初,他焚去儒服,披上战袍,高擎反清复明大旗,统率有志之士,连袂云,挥汗雨,雄视江东,是何等壮怀激烈!

比方说最近四年多来,他就以厦门、金门两岛为根据地,三次誓师北伐;其中,以第三次声势最为浩大,大兵一路进入长江,连克瓜洲、镇江,直捣金陵。

“缟素临江誓灭胡,雄师十万气吞吴。

试教天堑投鞭渡,不信中原不信朱。

”至今想起,犹令人仰天长啸,血沸神飞。

可惜呀,可惜!

由于他被空前的大捷冲昏了头脑,误中了金陵城

守的缓兵计,末了,反落得损军折将,惨败而归。

  

③天未厌乱,国步多艰,方今之时,伪满朝廷的气焰正炽,山河纷纷沦于敌手,形势对义军极为不利。

如何才能扭转时局呢?

谈判,——在这之前不是没尝试过,说到底,那只是敌人诱降的翻版,他又岂甘自毁节操;开仗,这是早晚免不了的,不过,将不再是他们主动北伐,而是清军大兵压境,四面围剿。

以区区两岛目前的实力,要和胡运当空的清军抗衡,显然凶多吉少,只怕扬州、江阴的惨烈局面又是在眼前重演。

史可法公的《复多尔衮书》固然写得辞采飞扬,“城存我存,城亡我亡”的誓语也不失昂愤激烈,结果,不过是使淋漓的鲜血更加淋漓,至多是增加几缕悲壮的尾音而已;恨血千年土中碧。

老天啊,老天!

以四海之广,八荒之大,难道就没有我义军更好的出路吗?

  

④突然,海上狂风大作,洪波如山涌起,俄而,就像神话中仙人骑辟水兽从龙宫跃出,远近的海水唰地分开一条大路——该是冥冥中有神的力量启示,郑成功在刹那间完成了生命的突围:

他决计战略转移,先行跨海东征,收复眼下荷兰人强占的台湾……  

⑤以后的故事,就是大家熟知的了。

他本人没有来得及吟唱的,山河已经替他镌刻了;时人没有来得及升华的,历史已经替他弘扬了。

山不转水转,他以悲壮的战略转移超越了悲壮。

这是大义之上的大义,战场之外的战场。

它超越了单一民族的狭隘视野,是个体生命在错综复杂的国家、民族矛盾面前所爆发出的最强度的璀璨。

伟业不一定在顺境。

伟业不一定在全过程。

尽管,郑成功在收复台湾后的第二年,便不幸日落中天,遽然病逝。

但他奇迹般地从绝境中把握住了未来。

他是以大智大勇、大忠大义去撞击时代,从而在华夏民族大一统的版图上,留下了倚天仗剑的永久性造型。

  

(1).下列对这篇传记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的语言典雅而不矫揉。

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使作品更增添了审美情趣,由此激发了读者情感上的共鸣。

  

B.郑成功诗词的点染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第一段中的“只有天在上”诗,再现了郑成功被浓重的悲剧雾霭重重包围的现实.

C.文章运用了夹叙夹议的手法,用饱含激情的笔调回顾了郑成功充满着浓郁的悲壮色彩的命运,给读者以现实感、真实感。

  

D.作者在解读郑成功的同时,实际上也是在观史、读史。

“城存我存,城亡我亡”的誓语固然不失昂愤激烈,但事实只能是“使淋漓的鲜血更加淋漓”。

  

(2).下列对第④段的景物描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做简要分析(6分)

 答:

(3).第⑤段中说:

“他本人没有来得及吟唱的,山河已经替他镌刻了;时人没有来得及升华的,历史已经替他弘扬了。

”试简析这句话的写法和含义。

(8分)  

答:

(4).第①段中作者说“自打踏上政治舞台,浓重的悲剧雾霭就把他重重包裹”。

“浓重的悲剧雾霭”具体指哪些内容?

请结合原文分点简要回答。

(8分)  

答:

  

第二卷表达题(共80分)

三、语言文字应用(共20分)

12、下列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当时暴雨如注,满路泥泞,汽车已无法行走,抢险队员们只好安步当车,跋涉十个多小时赶到了舟曲。

B.听证会上,面对专家们略带挑剔的提问,刘工程师胸有成竹,对答如流。

C.您刚刚乔迁新居,房间宽敞明亮,只是摆设略嫌单调,建议您挂幅油画,一定会使居室蓬毕生辉。

D.我国许多城市都建立了食品质量报告制度,定期向社会公布有关部门的检验结果,从而使那些劣质食品在劫难逃。

1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我国国土绿化工作近年来取得可喜成效,原来的濯濯童山已成了绿色“大氧吧”。

B.一项社会调查显示,如果丈夫的收入低于妻子,一部分男性难免会感到自惭形秽,甚至无端地对自己进行心理折磨。

C.这部长篇小说确实来得不易,作者披肝沥胆,花了十几年的时间才写成。

D.亚运会参赛队员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大家都想获得最好的竞技成绩,大赛前夕宵衣旰食,训练更加刻苦。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达尔文曾作如下安排:

假如自己生前不能完成《进化论》的写作,就请妻子帮助发表那些手稿。

这说明他对自己的进化理论十分看重。

B.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亚太经合组织年会开幕式,发表题为《深化合作交流,实现包容性增长》的致辞,并与主席团成员和全体与会者合影留念。

C.有关部门将实施保护中小学生交通安全的新举措,让学生们倍感亲切的“小黄帽”被升级为交通安全标志帽,并在里面安装内置学生救援信息卡。

D.正是在叶圣陶的鼓动与热心帮助下,才使得朱自清由北平动身访问欧洲,并写出了散文集《欧游杂记》。

1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年过古稀的刘奶奶只身来西安探亲,一路上处处得到好心人的照料,处处受到热情周到的服务。

B.“三秦友谊奖”是陕西省政府为表彰在我省经济建设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外国专家而设立。

自1999年至2010年,共有来自16个国家的70名外国专家获此殊荣。

C.在金融领域,进一步规范各种金融衍生品的产生及其交易,确立有效的监管体系,是降低金融危机的发生和危害的关键。

D.以人为本是一种经济发展的价值准则。

其基本内容是:

社会应在不同层次上满足人的基本需求和发展人的各种能力。

16、将下列句子填入语段的划线处,顺序恰当的一项是()

卡耐基和柯立芝崇尚“肥皂水”哲学,懂得以退为进,他要得到自己的利益,却处处为你着想,让你在一种温情脉脉的情绪中接受他的见解。

以退为进必须知己知彼,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在许多时候是相互抵触的,我们要让别人和自己合作,一个基本的前提是找到彼此利益的共同点,换句话说就是:

①只有知彼,我们才知道自己应该退让到什么程度。

②必要的时候我们要学会妥协。

③处理好了这两点,我们就可以所向无敌。

④只有知己,我们才能弄清楚自己应该坚守住什么样的底线。

⑤正因为如此,我们对自己和对方都应该有充分的了解。

A.④①②⑤③B.②⑤④①③C.⑤④①②③D.②⑤①④③

17、我校筹办2011年世界园艺博览会的宣传专刊,请你为此专刊拟写一个通栏标题。

要求:

①采用对偶句式,且上下句分别含有“山水之城”和“华夏故都”的字样;②每句字数在15~25字之间。

(5分)

上句:

下句:

四、写作(共60分)

阅读下面泰戈尔的一首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采着花瓣时,

得不到花的美丽。

沉默蕴蓄着语声,

正如鸟巢拥围着睡鸟。

选自《飞鸟集》(郑振铎译)

请你品味诗句,联系自己的生活感受和体验,自拟题目,自定文体,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语文答案

1、答案:

B解析:

原因和结果颠倒。

文中原句为“在许多今日被目为正统文学的作品或文体里,起初有许多原是民间的东西,被升格了的,故我们说,中国文学史的中心是‘俗文学’”。

2、答案:

C解析:

文中原句为“它的想象力往往是奔放的,并非一般正统文学所能梦见,其作者的气魄往往是很伟大的,也非一般正统的文学的作者所能比肩。

”“正统文学”前面缺少必要的修饰限制的成分“一般”,这样题中的表达就扩大了语义,故不符合原文意思。

3、答案:

D解析:

强加因果。

前句和后句构不成因果关系,前句只能说是后一句的某一方面的一个条件。

4、答案:

C.解析:

居丧,指母亲的丧事。

5、答案:

B解析:

A项的第二句体现了郭太的耿直而不为仕途,而不是“鉴品士人”。

C项的第二句是涿郡卢植对郭太的敬重之语。

而不是“鉴品士人”。

D项的第一句是说郭太的免遭陷害后,回家教授弟子。

不是体现它的“好学善友”。

6、答案:

A解析:

项A的后半句“名动京师”还因为河南尹李膺与郭林宗交好。

7、答案:

(1)天子不能够以他为臣(把他作为臣子),诸侯不能够以他为友,我就不知道他的其它情况了.

(2)郭林宗虽然善于鉴识人物,品评人物,但不作激切而深刻的谈论,所以宦官专政也不能伤害他

8.

(1)第三联用动静结合手法,描绘洞庭湖阔大,明月初升,青山苍茫,滔滔江流喧闹不休,构成了一幅壮阔的楚江月夜山水图。

(3分)

(2)第三联寓情于景,表达自己直言被黜内心的不平。

(2分)(意思接近即可)

9

(1)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伤愁苦之情。

(2分)

(2)表达了对忠君爱国但报国无门的屈原的缅怀,以及秉持正道之心。

(2分)

(3)抒发了客居他地的思乡之情。

(2分)(意思接近即可)

10略

11

(1).B(B项“只有天在上”句表现的是郑成功的才能和“大志”)(3分)  

(2).渲染郑成功突围的壮烈气氛,烘托郑成功激烈的思想斗争,引出下文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壮举。

  

(3).运用对比和拟人手法,说明郑成功为保持国土完整(收复台湾)所作的贡献,智勇忠义的民族精神永照史册,表达了对他的无比推崇景仰。

(6分)  

(4).朱明王朝在农民大军的炮火中降下了帷幕;吴三桂降清,满人入主中原,南明弘光政权及随后并起的鲁王、唐王政权旋起旋灭;抗守西南一隅的桂王朝廷倾覆在即;三次誓师北伐,最后却惨败而归。

(6分)

12、B(安步当车:

以从容的步行代替乘车,形容轻松缓慢地行走。

蓬毕生辉:

使寒门增添光辉(多用作宾客来到家里,或赠送可以张挂的字画等物的客套话)。

一文不名:

一个钱都没有。

形容非常贫困。

13、A.(濯濯童山:

光秃秃无树木的山。

坂上走丸:

形容形势发展很快,就象斜坡上滚弹丸一样。

披肝沥胆:

比喻真心相见,倾吐心里话。

也形容非常忠诚。

宵衣旰(gàn)食:

天不亮就穿衣起来,天黑了才吃饭。

形容勤务。

14、A.

15、D.

16、答案:

B解析:

注意前后文之间传递的信息。

前文说“懂得以进为退”就是后面的“学会妥协”,首先选②。

接下来前文说“以退为进必须知己知彼”就是指后面的“对自己和对方都应该有充分的了解”、“知己”、“知彼”,选⑤、④、①。

③是对④、①的总结。

故答案为B。

17、略

写作略

郭太字林宗,太原介休人。

家世贫贱。

父亲死得早,母亲想要他去县里做事。

林宗说:

“大丈夫哪能从事这种下贱的工作呢?

”就辞掉不去。

跟成皋屈伯彦学习,三年毕业,博通群书。

擅长说词,口若悬河,声音嘹亮。

游于洛阳,开始见河南尹李膺,李膺大加赞赏,于是结为好朋友,名震京师。

后来回到故乡,士大夫诸儒生送到河边,有几千辆车子。

郭林宗只与李膺同船过河,送行的众宾客望见他俩,如神仙一般。

司徒黄琼征召,太常赵典举有道。

有人劝郭林宗出为官的,林宗回答说:

“我晚上观看天象,白天考察社会人事,天命要废弃的,是不可支持的。

”于是,他都没有应。

天赋有知人之明,喜欢奖励教育读书人。

身长八尺,容貌魁梧奇伟,宽衣大带,周游郡国。

曾经在陈、梁间行,遇雨,巾一角折垫起来,当时人也学着故意折巾一角,叫做“林宗巾”,为人所敬慕大都是这样。

有人问汝南范滂说:

“郭林宗是怎样一个人呢?

”范滂说:

“隐居像介子推一样不违反母亲的意旨,出仕像柳下惠一样,贞忠而不矫情绝俗。

天子不得以他为臣,诸侯不得以他为友。

我就不知道他的其它情况了。

”后来母亲去世,有至孝的名声。

郭林宗虽然善于鉴识人物,品评人物,但不作激切而深刻的谈论,所以宦官专政也不能伤害他。

党祸兴起,知名之士大多遭其害,只有郭林宗和汝南袁闳得以幸免。

于是闭门教授,学生以千计。

  建宁元年(168),太傅陈蕃、大将军窦武被宦官害死,郭林宗在野外号哭,极为悲痛。

因叹声说:

“人死了,国家也危险了。

‘乌鸦不知落在那个人家的屋上啊'。

”(是说王业不知当何所归。

  第二年春,在家去世,终年四十二。

四方之士一千多人来送葬。

志同道合的人于是共刻石立碑,蔡邕作碑文,既成,对涿郡卢植说:

“我作的碑铭多啊!

都有些感到惭愧,只有郭有道碑无愧色呢。

  郭林宗所举荐选拔的官员,都如他所鉴定的。

先言后验,大家都佩服他。

后来喜欢品鉴人物的,或附会增加夸张之,所以多了一些华而不实和怪诞不稽之词,又像卜相之书。

今录其明明白白见效于事实的,写在篇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思想汇报心得体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