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知识点复习教案17.docx
《高考政治知识点复习教案17.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政治知识点复习教案17.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政治知识点复习教案17
2019-2020年高考政治知识点复习教案17
【考纲考点解读】
明确考纲
(2)我国的政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指导思想
不断完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课程标准
阐释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共产党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明确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阐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理解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深远意义。
备考指要
从内容上看,党的性质、宗旨、地位、作用、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党的建设、人民政协的性质、职能在高考中所占比重较大。
从题型上看,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均有涉及。
复习时应注意结合热点问题分析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结合“十二五”规划建议的提出及按法定程序通过等具体实例说明政协的作用和职能以及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性。
【考点精讲精析】
考点2我国的政党制度
一、知识梳理
1.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
⑴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⑵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
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
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和谐的环境;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2.党的性质、宗旨和指导思想
⑴性质: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⑵宗旨: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⑶指导思想:
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内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
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科学发展观:
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科学发展观是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3.党的地位、执政方式和执政理念
⑴地位:
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⑵执政方式:
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⑶执政理念:
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易混点归纳】
1.中国共产党与人民代表大会的关系
⑴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各级人大都要自觉接受党的领导,全面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⑵党要支持人民代表大会依法履行自己的职责,在依法履行职责的过程中,使党的主张经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
党要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
⑶坚持党的领导和发挥人大的作用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党的领导方式与执政方式
⑴二者相互区别,不能等同。
党的领导方式指的是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党的执政方式指的是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
⑵二者紧密联系,不可分割。
党的执政方式构成了党的领导方式中最重要、最核心的内容。
3.依法行政与依法执政
⑴区别:
二者的含义不同;二者的主体不同。
依法行政的主体是政府,依法执政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
⑵联系:
依法行政和依法执政都是依法治国的要求;党的领导和依法执政是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保证;行政机关依法行政是党依法执政的关键。
【思维拓展】
关于中国共产党的基本知识
⑴性质:
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⑵宗旨: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⑶地位:
领导地位(执政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执政地位(执政党)。
⑷指导思想:
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⑸组织原则:
民主集中制。
⑹领导方式:
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
⑺执政方式:
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⑻党的建设:
政治建设(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民主集中制)。
⑼最终目标和最高纲领:
实现共产主义。
⑽思想路线: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4.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1)我国的政党制度及其地位: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基本内容:
①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
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各民主党派参政的基本点是:
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
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是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
②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
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
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的领导是政治领导,即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和重大方针政策的领导。
③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长期共存”是指共产党存在多久,民主党派就存在多久,多党合作制度要长期存在下去。
“互相监督”是指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要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相互监督,尤其强调参政党监督执政党。
要“长期共存”必须“互相监督”。
“肝胆相照、荣辱与共”,表明参政党要和执政党一道经受考验,共同承担国家和民族盛衰兴亡的责任,有了这共同的使命,才能实现有效的监督,便多党合作关系得到长期发展。
④多党合作的根本准则:
遵守宪法和法律。
各民主党派与共产党一样,得到宪法的承认和保护,都享有宪法规定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地位平等。
同时,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必须以宪法和有关法律为准绳,进行民主协商,互相监督。
⑤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组织形式,也是共产党领导的、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人民政协的职能是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
(3)特点及优越性
①特点。
②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优越性:
一是我国的政党制度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二是我国的政党制度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三是我国的政党制度有利于推动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实现。
【易混点归纳】
1.准确理解人民政协的性质和职能
人民政协成员包括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还包括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少数民族人士、各界爱国人士、港澳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等,因此政协既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组织形式,也是共产党领导的、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作为统一战线组织,政协不是国家机关,不能履行国家职能。
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三种职能体现了人民政协的性质和特点,是区别于其他组织的重要标志。
2.关于政党制度的五个“并不意味着”
⑴我国实行多党合作,但并不意味着我国实行多党制。
⑵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但并不意味着我国实行一党制。
⑶民主党派具有法律赋予的参政权,但并不意味着民主党派是执政党。
⑷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实行政治领导,但并不意味着民主党派没有独立性。
⑸我国的政党制度根本区别于西方多党制,但并不意味着我们不可以借鉴西方在民主政治建设方面的文明成果。
3.⑴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因此具有组织和领导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的政府职能。
(注意:
中国共产党不是政府机关,不能履行政府职能。
)
⑵科学执政就是要遵循科学发展观的规律。
(注意:
科学执政就是要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
⑶民主执政的目的是保证党的领导核心地位。
(注意:
目的是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
⑷依法执政就是依法行政。
(注意:
二者的主体、内涵、要求是不同的。
)
⑸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在朝党,民主党派是反对党、在野党。
(注意:
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他们是亲密友党的关系。
)
⑹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注意:
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在政治上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在组织上是互相独立的,在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
)
⑺人大与政协都是我国的国家机关。
(注意:
人大是我国的权力机关,政协是我国政党制度的重要机构,不是国家机关。
)
⑻人大代表与政协委员都是选举产生的。
(注意:
人民代表由选民选举产生,政协委员则是经民主协商推荐产生的。
)
⑼人大监督与政协监督都具有法律约束力。
(注意:
人大是运用国家权力进行监督,具有法律约束力;人民政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是一种民主监督,不具有法律约束力。
)
【思维拓展】
中国共产党、全国人大、人民政协、民主党派的关系
⑴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全国人大、人民政协、民主党派都要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但主要是政治领导,即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和重大方针政策的领导。
⑵全国人大是我国家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中国共产党为实现自己对国家的领导而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必须通过全国人大上升为国家意志后,才能贯彻执行。
⑶人民政协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由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少数民族人士和各界爱国人士参加的,由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组成的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和组织形式。
⑷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是亲密友党,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在政治上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在组织上互相独立,在法律上地位平等,它们都必须以宪法和法律为根本活动准则。
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是互相监督的关系,是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亲密友党。
二、典型例题[
1.(xx天津)随着“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在全国10%的县展开,一些年满60岁的老人已经陆续领到基础养老金。
农民在“种地不交税、上学不付费、看病不太贵”后,又将实现“养老不犯愁”。
这些德政工程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
A.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B.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C.在不断地加强自身执政能力建设D.科学执政、依法执政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
材料充分表明了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即党的执政理念,“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A、C、D不合题意。
【答案】B
2.(xx北京)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
下列选项能够体现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的是()
A.坚持民主集中制,发展党内民主B.加强党员干部教育,提高执政能力
C.在平等的基本上,开展与国外政党的交流
D.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党的执政方式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中国共产党支持人大履行国家权力机关的立法职能,经过法定程序,使党的主张上升为国家意志,这是依法执政的重要体现,AC属于民主执政,B属于科学执政。
【答案】D
例3.(xx福建)在xx年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期间,来自各界的政协委员积极建言献策,向大会提交提案5000多件,涉及我国经挤、政冶、文化、社会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各个方面,为党和政府决策提供重要参考。
这一事实说明()
A.人民政协充分履行参政议政的职能B.人民政协是各民主党派合作的组织形式
C.人民政协对国家大政方针有决定权和监督权
D.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是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
【解析】本题通过历年的“两会“这一热点素材,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政协委员积极建言献策,提交议案,为党和政府决策提供重要参考,说明人民政协充分履行参政议政的职能。
B项与题意无关。
C项说法错误,混淆了人民政协与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D项与题意无关
【答案】A
例4.(xx全国卷I)xx年,民主党派成员有40多人在中央和地方政府部门担任省部级领导职务。
民主党派成员担任政府领导职务:
()
①表明民主党派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参与执政
②坚持了我国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的基本政治制度
③是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政治协商的重要形式
④是保障我国民主党派实现参政议政的基本条件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有关我国多党全作政治协商制度的相关知识,教材中提到我国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职能,但我国的执政党只能是中国共产党,所不能把“参政”理解为“参与执政”,民主党派成员担任政府领导职务当然也不是“保障我国民主党派实现参政议政的基本条件”。
【答案】B
2019-2020年高考政治知识点复习教案18
【考纲考点解读】
明确考纲
(3)我国的民族区域自制制度及宗教政策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化进程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我国的宗教政策
课程标准
根据课程标准,通过本框学习,了解我国有56个民族,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懂得我们伟大祖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明确我国已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明确我国处理民族关系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这三项原则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
处理民族关系问题,既是一个国家的重大问题,又是我们生活中的具体问题。
懂得巩固和发展民族关系要从现在做起,尊重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与不同民族的同学团结友爱、和睦相处,逐步自觉地承担起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历史使命。
备考指要
从命题内容上看,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高考中所占比例较大。
从考查形式上看,以选择题为主,也有主观题。
在复习备考中要注意: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政治制度,复习中要把握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必要性和优越性。
【考点精讲精析】
考点3我国的民族区域自制制度及宗教政策
一、知识梳理
1.统一伟大的祖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
各族人民共同开拓了祖国辽阔的疆域;共同发展了祖国的经济和文化;共同捍卫了祖国的独立和尊严;共同参加了推翻“三座大山”的革命,创立了新中国。
2.我国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2)我国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的内涵
我国已经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3)我国能够建立新型民族关系的原因。
①我国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铲除了民族剥削和压迫的根源;②我国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③我国各民族的团结统一为真正建立起新型的民族关系提供了保证;④我国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有法律保证。
(4)怎样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处理好民族关系问题,既是一个国家的重大问题,又是人们生活中必须面对的具体问题,意义重大,是一个重点问题。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①坚持和完善处理民族关系的三原则:
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②制定和完善有关法律,为我国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提供法律保障。
③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为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提供制度保障。
④自觉履行宪法规定的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
3.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原则
含义
原因
民
族
平
等
各民族具有同等的地位,都依法平等的享有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权利,依法平等的履行应尽的义务。
在我国,个民族只有人口多少和发展程度的区别,绝无高低优劣之分;各族人民都对祖国的文明作出了贡献,都是国家的主人。
民
族
团
结
指在民族平等基础上我国形成了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友好往来、互相合作、共同奋斗,谁也离不开谁的大团结局面。
民族的团结、民族的凝聚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是国家统一的基础。
各民族共同繁荣
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都得到发展
是由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的,是国家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关系
三原则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
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
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
各民族的共同繁荣特别是经济发展,又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
【误区警示】
民族平等意味着没有民族差别。
评析民族平等和民族差别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逐步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由于历史、地理、社会各方面的原因,各民族之间在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上存在差别,因而影响了平等权利的充分行使,但由此否认民族平等是错误的。
民族差别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
民族习惯和民族传统是没有必要消除的,而民族之间的经济政治文化的不平衡需要通过长期的努力逐步消除的。
【误区警示】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当地少数民族和民族自治地方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于全国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①没有民族自治地方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没有少数民族的振兴,就没有中华民族的振兴。
②四分之三的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在西部,加快西部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
③民族自治地方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能够发挥后发优势,实现快跨越式发展。
④民族自治地方与东部发达地区优势互补、互利互惠,推动共同繁荣。
4.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含义
指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自己管理本自治地方的内部事务。
前提
在国家统一领导下。
地位
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首要问题
建立民族自治地方。
民族自治地方
地位
既是国家统一领导下的地方行政区域,又是国家统一领导下享有自治权的自治地方。
区域划分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三级
自治机关
民族自治机关是指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核心内容
自治权
自治权
自治权是自治机关根据本地方实际情况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政策,自主地管理本民族自治地方内部事务的权力。
包括立法自治权、变通执行权、经济自治权、文化管理自治权和其他自治权。
必然性
(原因)
⑴历史特点: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
我国自秦汉以来一直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⑵现实情况:
①“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以及各民族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是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具有坚实的社会和政治基础。
②我国人口、资源分布和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有越性
优
越
性
意义
原因
①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
民族区域自治是以领土完整、国家统一为前提和基础的,是国家的集中统一领导与民族区域自治的有机结合。
它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使各族人民,特别是少数民族人民把热爱本民族与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结合起来,更加自觉地担负起捍卫祖国统一、保卫边疆的光荣职责。
②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得以实现。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证民族自治地方充分享有自治权利,自主管理本地区内部事务,满足了各少数民族人民积极参加国家政治生活的愿望。
③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各民族自治地方以一个、两个或两个以上少数民族为主体,同时包括当地居住的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这使各族人民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逐步消除了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民族隔阂。
④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能够密切结合本民族、本地区的特点,把少数民族的特殊利益与国家的整体利益协调起来,充分发挥各民族、各地区的特长和优势,调动各族人民参加国家建设的积极性、创造性。
【误区警示】
误区1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区域自治”,类似于特别行政区的“高度”自治。
评析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是自治权,但民族区域自治是“一定”自治,不是“高度”自治,更不是“完全”自治。
自治不是“独立”,自治权不是主权,自治权要服从国家主权。
误区2实行区域自治的范围:
各民族居住地
评析实行区域自治的范围:
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
不能把“各少数民族”理解为“各民族”,也不能把“聚居地”理解为“居住地”。
误区3民族乡属于民族自治地方。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属于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
评析民族乡不属于民族自治地方,不能行使自治权,二十余乡镇平级的国家机关。
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不属于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
5.我国的宗教政策
(1)我国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
我国的宗教主要有从国外传入的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合成为我国五大宗教。
另外,在一些少数民族中还流传着其他宗教。
千百年来我国各宗教和睦相处,其文化已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一部分。
我国各宗教都有爱国爱教、团结进步、服务社会的传统。
(2)我国宗教信仰的人数特点
我国信仰宗教的人数虽占总人口的比例不大,但绝对数字不小。
(3)宗教存在的根源
宗教的存在有着深厚的历史根源、社会根源、认识根源和心理根源。
在社会主义社会宗教还将长期存在。
(4)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原因
宗教有它自身的发展规律,既不能用行政的力量去消灭宗教,也不能用行政的力量去发展宗教。
宗教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一种意识形态,它的产生、发展、消亡是有条件的,当不具备宗教消亡条件时,企图用简单的强制手段去禁止和消灭宗教,不但达不到目的,反而是非常有害的。
只有依据宗教自身的发展规律,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科学处理宗教问题,才是明智的。
信教群众与不信教群众在信仰上的差异,并不影响其政治上、经济上根本利益的一致性。
在我国,宗教信仰成为公民个人自由选择的问题,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体现我国人民享有充分的民主权利。
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要大力加强广大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的团结,把他们的力量凝聚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目标上来。
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有利于调动不同信仰的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这个过程,也正是人们逐步认识真理,从宗教中解脱出来的过程。
6.我国宗教状况的变化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社会经济制度的深刻变革和宗教制度的民主改革,我国宗教状况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第一,它不再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利用的工具,而成为信教群众自办的事业;
第二.宗教团体成为联系信教群众的爱国组织;
第三.宗教界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爱国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四,信教群众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力量。
社会主义社会为发挥宗教的积极因素、抑制消极因素创造了有利条件。
7.我国的宗教政策
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1)宗教信仰自由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政策
①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内涵
我国宪法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
”其内涵是:
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这种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