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国际收支平衡与国际收支理论.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4005304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11.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讲 国际收支平衡与国际收支理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第三讲 国际收支平衡与国际收支理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第三讲 国际收支平衡与国际收支理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第三讲 国际收支平衡与国际收支理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第三讲 国际收支平衡与国际收支理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三讲 国际收支平衡与国际收支理论.docx

《第三讲 国际收支平衡与国际收支理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讲 国际收支平衡与国际收支理论.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三讲 国际收支平衡与国际收支理论.docx

第三讲国际收支平衡与国际收支理论

第三讲国际收支平衡与国际收支理论

第一节国际收支平衡与失衡

一、国际收支失衡

国际收支平衡表是根据会计学中的复式记账法来编制的,因而借方与贷方总是可以达到平衡。

这种平衡是会计学上的平衡而非国际收支的平衡,国际收支平衡关注的是一国经济长期、中期、短期的健康发展与外部经济之间稳健的联系

二、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

1.周期性失衡

2.收入性失衡

一国经济经过一个比较长时期的快速增长以后,国民收入的持续增加,导致进口需求的膨胀,从而可能导致收入性失衡。

一般地,经常项目余额等于国内总供给减国内总需求。

伴随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将会带来物价上涨,通货膨胀率上升,使得经济增长的潜力受到抑制,意味着国内总供给增长趋于下降。

3.货币性失衡

在一定的汇率水平下,一国的物价与成本高于其它国家,必然不利于出口而有利于进口,从而使经常项目顺差减小或逆差增加。

反之,一国的物价与成本低于其它国家,必然有利于出口而不利于进口,从而使经常项目顺差增加或逆差减少。

这种由货币政策导致的相对价值变化而引起的国际收支失衡,称为货币性失衡。

一般地,一国通货膨胀将导致经常项目的顺差减少或逆差扩大,一国通货紧缩将导致经常项目顺差增加或逆差减少。

货币性失衡主要是由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引起的。

4.结构性失衡

国际贸易的发展是源于世界各国的比较优势,这种比较优势包括:

自然资源、人力资源、资本资源、技术水准、产业竞争力等方面。

世界经济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在一定的时期,一国在某些领域的优势会丧失,必须随之而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否则将会带来国际收支的失衡。

5.偶发性失衡

一些偶发性的因素也会导致一些国家的国际收支失衡,如政局动荡、战争、债务危机、金融危机等。

政局动荡与战争是最大的国际投资风险,如2003年的美伊战争使俄国、法国等许多国家在伊的利益损失巨大。

因此,一国政局动荡的时期往往世界各国的投资者都唯恐避之不及,随着资本的大量流出,该国的国际收支必然面临着失衡。

三、国际收支逆差的影响

外国投资者与本国投资者持有本币的信心将会极大地削弱,随着外国投资者与本国投资者大量抛出本币或本币表示的资产,本币汇率会面临着较大的下跌压力。

如果该国货币当局不愿接受本币贬值的后果,就需要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即动用外汇储备抛出外币收回本币。

后果:

耗竭储备,引发危机

四、国际收支逆差的三种情况

一是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不足以弥补经常项目的逆差;第一种情形说明国内需求旺盛,但本国企业的盈利前景与竞争力不足以吸引外部资金的流入,这将逐步导致国内经济走向通货紧缩,经济增长难以维持,失业率的逐步增加,国内收入的逐步下降,本国货币趋向贬值。

二是经常项目顺差不足以弥补资本和金融项目逆差;第二种情形说明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仍然具有竞争力,但国内资本市场缺乏吸引力,国内资本外流严重,这将导致本国企业遭受通货紧缩,生产能力无法提升,影响经济长期增长,并导致失业率的增加与本国货币的贬值。

三是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双逆差;第三种情况说明本国需求旺盛,但本国企业盈利前景与竞争力不足,需求旺盛只不过是一种历史累积需求的释放。

本国处在一个经济高泡沫时期,在需求与资本市场双重泡沫下,国内资金将大规模出逃,非常可能引发金融危机,经济危机的后果是本国经济大幅下滑,本国资本市场面临崩盘的危险,本国货币有可能大幅贬值。

五、国际收支顺差的三种情况

一是经常项目顺差弥补资本和金融账户的逆差而有余;第一种情况表明了一国国内需求不足而外国需求旺盛,本国公司发展前景黯淡,本国经济长期增长乏力,由于国际收支顺差的累积效应,本币面临升值压力,而本币的升值将导致经济走向衰退。

二是资本和金融账户顺差弥补经常项目逆差而有余;第二种情况表明一国国内需求强劲,公司国内公司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国内经济增长前景良好,将导致通货膨胀与货币升值。

三是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双顺差;第三种情况表明一国产业竞争力很强,国内企业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国内经济呈现很好的发展态势,将导致通货膨胀、货币升值,引起国内经济泡沫的膨胀。

第二节国际收支平衡理论

一、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机制

1.金币本位制下的币自动调节机制

铸币平价,黄金输送点,金块本位制,金汇兑本位制

金币本位制是严格的金本位制,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是跛行金本位制。

大卫·休谟(HumeDavid)的物价—现金流机制(PriceSpecie-FlowMechanism)

有四个特点:

自由铸造、自由兑换、自由输出输入、以一定重量和成色的金币作为本位币。

2.在浮动汇率制度下价格自动调节机制调节过程图

 

3.收入机制

 

4.利率机制

 

二、国际收支调节理论(没有资本流动时)

(一)国际收支调节的弹性分析法

主要是由英国剑桥大学经济学家罗宾逊在马歇尔微观经济和局部均衡分析方法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

它着重考虑货币贬值取得成功的条件及其对贸易收支和贸易条件的影响。

1.弹性的基本概念

①进口商品的需求弹性

η=进口商品需求量的变动率/进口商品价格变动率

 

②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

η*出口商品需求量的变动率/出口商品价格的变动率

 

2.马歇尔-勒纳条件

(这里可穿插着讲讲出口商品的出口竞争力以及贸易条件,说明一下贬值有时并不一定是好事。

η+η*>1

(1)前提假定:

①贸易商品的供给曲线的弹性几乎无穷大或呈水平线。

②不考虑国际资本流动,贸易收支等同于国际收支

③其它条件包括收入、其它商品价格、偏好等不变。

④在货币贬值前,贸易账户处于均衡状态,即出口等于进口。

(2)具体推导过程

我们假定货币在贬值之前贸易余额为0,即

 

 

我们假设在贬值发生之前,国际收支是平衡的,则有:

M*=qM

当国民收入Y不变时,贬值对贸易余额的影响可以表示为:

 

我们可以看到若

,则贬值能改善国际收支。

,则贬值对贸易收支没有改善。

,则贬值使贸易收支恶化。

关于马歇尔-勒纳条件的推导,我们还可以有另外一种方法:

这里,我们用P表示本国产品价格,也就是出口商品价格;用

表示外国产品价格,也就是进口商品价格。

η表示进口商品价格弹性的绝对值,η*表示出口商品价格弹性的绝对值。

e表示汇率,B表示国际收支。

M*表示出口商品数量,M表示进口商品数量。

现在以汇率贬值1%为例来考察汇率变动要国际收支调整中的作用。

根据弹性的定义,一方面由于出口外币价格下降1%,出口商品数量就会增加η*%。

这样,以本币表示的出口收入由于出口本币价格不变,会随出口数量的增加而等幅增加。

另一方面,进口外币价格不变,进口本币价格则上升1%,进口数量就会下降η%,因进口商品数量下降而引起的本币支出下降η%×

,但是因本币价格上升而引起的进口本币支出却上升了1%×

 

3.考虑国民收入变动因素后的贬值效应分析

在考虑收入的变动后,贬值对贸易余额的影响分为两部分:

其一是对自主性贸易余额的影响,前一部分主要分析的:

贬值引起自主性贸易余额的改善;其二是自主性贸易余额变动通过国民收入的变动引起与收入有关的贸易余额——主要是进口:

增加——的调整。

可见,在考虑国民收入的变动因素后,贬值可以改善贸易余额的条件是:

在贬值可以改善自主性贸易余额(即满足马歇尔—勒纳条件)时,还要求由此引起的国民收入的增加超过国内吸收的增加幅度。

 

上图贬值对贸易余额的影响

考虑收入变动时贬值对贸易余额的影响

4.考虑自主性吸收因素的贬值效应分析

我们这里只介绍一种影响,劳尔森-梅茨勒效应。

我们知道,贬值会使经本国商品衡量的外国商品的相对价格提高,这实际上意味着本国居民原有收入的实际购买力水平下降。

这样,在以本国商品衡量的收入及吸收数量均不变的情况下,居民的实际消费水平下降了(因为居民要消费一定数量的外国商品)。

如果居民要维持他们的原有的生活标准,那么势必在收入没有增加的情况下,增加吸收支出,也就是说,贬值可能会增加自主性吸收支出,这一效应就是我们所说的劳尔森-梅茨勒效应。

 

 

5.贬值效应的时滞问题

即使满足前文分析的贬值所能改善贸易余额的前提条件,贬值也不能马上改善贸易余额。

因为,第一,在贬值之前已签订的贸易协议仍然必须按原来的数量和价格执行。

第二,即使在贬值后签订的贸易协议,出口增长仍然要受认识、决策、资源、生产周期等的影响。

由于上述种种原因,贬值之后有可能使贸易余额首先恶化。

过一段时间以后,待出口供给(这是主要的)和进口需求作了相应的调整后,贸易余额才慢慢开始改善。

整个过程用曲线描述出来,呈字母J形。

贬值对贸易余额的时滞效应,被称为J曲线效应。

 

6.对弹性论的评价

首先,它假定收入不变,经济保持充分就业。

故只考虑汇率变动通过相对价格变动所引起的替代效应,而忽视了收入效应。

事实上,出口供给弹性无穷大,往往与非充分就业的状况相适应。

其次,弹性论不涉及资本流动。

局限就更加明显,因为现在资金流动非常多。

且汇率贬值还会影响到资本与金融账户。

如果人们认为汇率贬值纠正了原来认为币值过高的状况,汇率贬值就会刺激资金的流入。

如果人们认为贬值只是一系列贬值的开始,则资金就会大量流出。

第三,弹性论只是一种比较静态分析。

在短期内,贬值并不能立即引起贸易数量的变化,从进出口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动到贸易数量的增减需要经过一定的时间,即存在时滞,也就是所谓的J曲线效应。

后来的经济学家马吉将贬值后的这段时间划分为三个阶段,货币合同阶段、传导阶段、数量调整阶段。

(二)国际收支调节的吸收分析论

吸收论又称支出分析法,它是由战后初期詹姆士·米德和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工作的西德尼·亚历山大在西方经济学界关于弹性论的激烈争论中系统提出来的。

国民收入和国民支出的关系可以表述为:

Y=C+I+G+(X-M)

A=C+I+G,B=X-M

B=Y-A

亚历山大进一步分析了贬值本身对国际收支的影响。

为此,他将吸收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诱发性吸收,另一部分为自主性吸收,即

,其中

为自发性吸收,独立于收入之外的吸收,

为边际吸收倾向,即每增加一单位收入所带来的国内吸收增加数量,令B为国际收支。

则有B=Y-A=Y-(

,得ΔB=

表贬值对收入和吸收的效应

对收入和通过收入产生的影响

对吸收的直接影响

闲置资源效应

贸易条件效应

现金余额效应

收入再分配效应

货币幻觉效应

其三项直接效应

在亚历山大看来,贬值能否改善国际收支,取决于贬值能否降低吸收,提高国民收入。

从具体式ΔB=

看,贬值的效果取决于三个方面:

一是贬值如何影响收入?

这反映在

;二是收入变化如何影响吸收?

这反映在

;三是贬值如何直接影响吸收?

这反映在

先看看贬值是如何影响ΔY的。

第一,闲置资源效应。

如果贬值的国家存在尚未得到充分利用的资源,贬值就会通过出口增加、进口减少带来产量Q的多倍增加。

只要吸收倾向小于1,则收入增加可以使贸易收支改善,改善的程度为

第二,贸易条件效应。

一国货币贬值通常将造成贸易条件恶化,使实际收入下降。

假设实际收入因为贸易条件恶化而减少的数量为t,贸易差额在贬值之初由于进出口数量不变也随之以同样的程度t恶化。

过后,吸收会随着实际收入下降而减少

的数量,其中部分通过进口的直接下降,部分通过资源从非贸易品部门转移到贸易品部门,而使贸易差额改善

的幅度。

综合来看,贬值通过贸易条件恶化对贸易差额的影响为

显然,只有

,贸易条件效应才会使国际收支改善。

以上两个效应具有相互抵冲的作用。

因而贬值对

的实际效果是模糊的,取决于两个效应的大小对比。

再看看贬值对吸收的直接影响。

第一,现金余额效应。

这是最重要的直接贬值效应。

贬值会导致进口品和本国生产的贸易品的价格上升,在货币供应量不变的情况下,将使人们以货币形式持有的财富,即现金余额的实际价值下降。

这样,公众为了将实际现金余额恢复到意愿持有的水平,一方面会减少商品和劳务开支,即减少吸收;一方面会变卖手中的证券。

售出证券引起证券价格的下降,而使利率上升,再度减少吸收。

第二,收入再分配效应。

贬值引起的价格上升将带来收入的再分配。

由于各收入层次的边际吸收倾向不同,这就会影响吸收。

一般来说,物价上涨所造成的收入再分配,有得于利润收入者,不利于固定收入者。

因固定收入者的收入水平通常较低,支出倾向较利润收入者为高,故收入再分配效应的结果是整个社会的吸收总额减少,使贸易收支获得改善。

虽然高收入阶层的消费倾向低于低收入阶层,收入再分配因此会减少消费支出总额,但是如果高收入阶层将其利润所得用来增加投资,则整个社会的吸收总额也不一定会减少。

第三,货币幻觉效应。

假定货币收入与价格同比例上升,即使实际收入没有变化,但是如果人们患有倾向幻觉,只注意价格的上升,因而减少消费,增加储蓄,一国的吸收总额就会随之减少。

第四,其他三种直接效应。

这些效应对贸易收支的变动可能有利,也可能不利。

①预期价格将进一步上升,人们就会提前购买商品和劳务。

②进口资本品的价格上升将形成对投资开支的抑制。

③本国商品价格上升对消费开支也会产生抑制作用。

(三)国际收支调节的货币分析法

1.三个基本假定:

(1)在充分就业的情况下,实际货币需求是收入和利率的稳定函数。

(2)从长期来看,货币需求是稳定的,货币供给不影响实物产量。

(3)贸易商品的价格是由世界市场决定的,从长期来看,一国的价格水平和利率水平接近世界市场水平。

2.基本理论

Ms=Md

Md=Pf(Y,i)

这里,P为国内价格水平,Y为国民收入,i为利率

Ms=m(D+R)

这里,D为国内货币供应基数,R为外国货币供应基数,以国际储备为代表,m为乘数。

若m=1,R=Md-D

认为:

国际收支是一个货币现象

国际收支逆差,实际上就是国内货币供应量超过了国内货币需求量

国际收支问题,实际上反映了实际货币余额对名义货币供应量的调整过程

3.货币论对货币贬值的分析

R=Md–D

有Md=Pf(Y,i)且P=e×P*

有Md=e×P*f(Y,i)

R=e×P*f(Y,i)–D

4.政策主张

所有国际收支不平衡,本质上都是货币的原因,因此,国际收支不平衡可以通过货币政策解决。

货币政策即货币供给政策,膨胀性的货币政策可以减少国际收支顺差,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可以减少国际收支逆差。

为平衡国际收支而采取的货币贬值、进口限额等,只有当它们的作用是提高货币需求,尤其是提高国内价格水平时,才能改善国际收支。

5.对货币论的评价

货币论假定货币需求是收入与利率的稳定函数,如果不稳定则国际收支不能从货币论中得出。

此外货币论假定货币供应对实物量产出与收入没有影响,不切合实际

对贬值效应的评价

-弹性论认为,进出口弹性大于1,贬值可以改善贸易收支;支出论认为,当存在闲置资源时,贬值能扩大出口,具有扩张性影响

-货币论认为贬值仅仅具有紧缩性影响,紧缩意味着消费、投资、收入下降。

无法解释为什么许多国家将贬值作为刺激出口和经济增长的手段

政策含义的评价

-货币论认为国家收支逆差的基本对策是紧缩性的货币政策

-紧缩性货币政策必然导致消费、投资、收入和经济增长的下降。

三、国际收支不平衡的政策调节工具

1.支出转换型政策

支出转换型政策是指不改变社会总需求和总支出而改变需求和支出方向的政策,主要包括汇率政策、补贴和关税政策以及直接管制政策。

2.支出增减型政策

支出增减型政策是指改变社会总需求或支出总水平的政策,主要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是政府利用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和公债对经济进行调控的经济政策,它的主要工具包括财政收入政策、财政支出政策、公债政策。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与利率来影响宏观经济活动水平的经济政策,它的主要工具是公开市场业务、利率及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3.融资型政策

简称融资政策,主要包括官方储备的使用和国际信贷便利的使用。

主要包括国际储备政策。

4.供给型政策

供给政策主要包括产业政策和科技政策。

5.道义与宣示政策

是指政策在经济和行政手段之外所采取的、没有约束力的收支调节政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