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999049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4.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docx

《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docx

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

《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2006-03-0610:

31:

08

 

  

湖北省公安县第二中学谭维清

 内容摘要:

本课题研究始于2002年2月,2004年被总课题组接纳为正式国家级子课题。

课题以选修课为核心、以课堂教学实践为主要形式努力推进课程改革,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和全面发展。

它不仅注重学科知识的拓展,而且还注重实验设计的开发与研究;不仅注重的理论探讨,而且致力于校本教材的编写与开发。

在我校的课程实践中,教师在开发选修课教材方面进行大量的实践探究尝试,在专家的指导下分领域分阶段编写出了一系列符合高中学生特点的校本课程教材和优秀教学设计,积累了丰富的选修课教学素材。

同时,提高了教师课程开发的能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能力,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关键词:

校本课程  选修课  校本教材  学科综合实践活动课

 一、    学校与校本课程开发的背景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正从原来单一的国家课程模式走向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模式。

这一新的变化,使校本课程的开发成为21世纪初期我国课程改革乃至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

公安县第二中学以崭新的课程理念,充分发挥当地人文资源优势,进行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我们进行校本课程开发主要出于以下三方面的考虑:

    1.新课程背景下学校发展的需要

 公安二中66年的发展史,是一部办学条件不断改善的历史。

三迁校址,从村落祠堂改变为如今荆楚示范高中,教学环境有了极大的改观,为国家输送了三万多各类人才。

学校现有300多名教师、5000名学生,为荆州市特大高中。

但前几年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教学管理的理念还很封闭、落后,抽考、统考成绩是评价学生与教师的唯一标准。

教师的兴奋点就是教学质量监控后的排名,名次好“一俊遮百丑”,名次差则前功尽弃百口难辩,造成了学生疲于题海战术教师苦于加班加点的被动局面。

学校缺乏生机与活力,工作上不了层次,更谈不上特色,就连年度考核的总分也不高。

针对这种尴尬的处境,领导班子心急如焚,教师群体迷茫观望。

 而与此同时外面的世界却很精彩:

名校长们独特的办学理念、众多名校显著的办学特色吸引着我们的耳目,尤其是随着新课程理念的学习、宣传、贯彻,对基础教育工作者的观念造成了极大的冲击,我们发现自己已经走进了一条死胡同。

在这种背景下,我们不能不进行深刻的反思:

公安二中到底向何处发展?

基础教育的性质、作用是什么?

我们应该具有怎样的办学理念?

痛定思痛,学校在调查研究办学传统、师资状况等因素后集思广益,决心抓住课程改革这个契机,在开齐开好国家课程的前提下,进行课程改革,把学校德育工作、校本课程的开发实践、校园文化建设做为主攻方向,来创建学校特色,努力使学校的办学水平和质量跃上一个新的层次,推动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其中,把校本课程的开发实践做为一项重要策略来抓,提出了“以三袁文化为依托,促进学校个性化发展”的办学思路。

 2.有可利用的环境资源优势。

 学校是一个复杂的组织,学校与学校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这是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进行环境因素分析的根本原因。

环境分析是非常必要的,它决定了校本课程的有效性和适用性,斯基尔贝克曾经说过:

“尽管选择目标的过程中涉及科目、学习理论以及对儿童的理解,但是课程目标不能仅仅从科目中推论出来,从学习理论中推理出来,或者从对儿童的理解中感受出来。

相反,课程开发应该从考察学校层次的环境着手,因为每一所学校都是不同的,从一所学校获得的环境分析结果不能照搬到另一所学校。

只有了解了本校的环境,才能开发出适合本校环境的课程。

 通过文献分析和调查实践,我们对学校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进行了科学认真的分析。

我校地处荆楚门户,五代时设南平郡,1995年以前一直是公安县政府经济和文化中心。

自古人杰地灵,文化底蕴丰厚,历代文人在此留下不朽诗篇。

“野旷吕蒙营,江深刘备城,维洲倚前浦,长啸一含情。

”唐代大诗人杜甫漂泊羁留公安期间发出仰天浩叹。

“秦关蜀道何辽哉!

公安渡头今始回。

无穷江水与天接,不断海风吹月来。

”宋代大诗人陆游重返公安渡头留下深情吟咏。

明万历年间,袁氏三兄弟──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高举“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公安派”大旗,以其独创精神、清新文风、真挚情感,一扫晚明文坛复古模拟的文风,开一代清新活泼的文学风尚,影响直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具有重大历史意义。

这里不仅为“三袁”故里,也是近代著名物理学家王竹溪家乡,更是“九八”抗洪英雄李向群烈士牺牲之地,全镇人文资源底蕴深厚,共有文庙等五个省、市文保单位。

公安属湖北的经济较发达地区,但是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非常丰富。

有“百湖之县”之称,我县的农业、养殖业、林果业、工业等系列产品享誉海内外,可以说我们开发平原特色校本课程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同时,我校是荆州市示范高中,湖北省“安全文明校园”,湖北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公安名校,省传统项目学校,软件、硬件设施齐全。

学校的“少年林科院”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利用本地资源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研究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素材基础。

学生开发校本课程的兴趣浓厚,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途径”一节里提到要“鉴别和利用校外课程资源,包括自然与人文环境、各种机构和服务行业等资源,不但可以而且应该加以利用,使之成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财富。

”那么,如何发挥“三袁”文化这一富有特色、富有价值的地方乡土文化来育我们的“一方人”呢?

正是对学校情境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分析,我们筛选出“三袁”文化这一符合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进行设计、实施。

 3.校本课程开发思想的孕育

 选题符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有效提高课程为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适应性”的指示精神和公安二中教育的实际。

在新课程标准实施高中“两改”的大背景下,开发适合本校的课程是国家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

而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体现地域特色、学校特色,符合学生的生活和经验,为学生发展而存在,能对当地社会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把特色课程的构建做为实现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载体。

因此学校认真评估了课程开发的必要性与可能性,想尽快启动课题研究,挖掘三袁文化这一有利的特色教育资源,进行开发校本课程的尝试,进入操作阶段。

 课题组以“铸造学校个性、促进师生发展”的课程理念,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实践,考虑和解决“教什么”和“怎么教”的基本问题,确定课程目标(促进学生发展为本)、内容(知识、技能、情感及应用四个层面的基本目标)及实施的方法(重体验、重情感、重实践、重实用)、途径,找到了乡土文化与素质教育的契合点。

 二、    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相关事件

   1)校长朱红奕是全国百佳校长、荆州市专家,办学理念比较先进,富有开拓创新精神。

办出学校特色,必须有独具风格、务实奋进的校长,加强对创建学校特色工作的管理。

   2)2002年3月19日校教科室主任请教了荆州市教科所专家,决定以当地的地理、文化、历史等资源为载体,开展课题研究,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并在专家的指导下搭建了教材的框架结构。

   3)2002年4月2日成立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同时召开课题研讨会,确定课程开发的目标、内容、编写方式、教学和评价方式,并落实编写人员。

   4)2002年4月21日正付校长、教科室主任去市教科院汇报课题研究情况,寻求上级的支持与配合。

   5)2002年6月6日()老师开设研究课《公安派文学讲座》,邀请了县文化馆人员对学生进行面授,气氛活跃,效果很好。

   6)2002年9月中旬开始,我校第一本校本教材(也是全县高中第一本)《公安三袁作品选读》出版完成,在高一、二年级中选择10个班试行,要求实验班级发挥示范作用,及时分析总结经验。

   7)2003年5月起,按照“先实验后推广”的策略,校本教材在中心校高段年级全面实行。

课题组把教学内容按年级、学期进行了分解落实,并将教师授课情况纳入考核指标。

协助县政协编写《公安籍科技教育人才》第一辑(张尊明主编,华文出版社出版)

   8)2003年4月9日课题组向部分家长进行校本课程实施情况的问卷调查,家长对校本课程的实施普遍持欢迎态度,非常关心此项改革。

认为学生回家有了研究性小课题,经常向家长问这问那,不仅融洽了亲情关系,而且逐步掌握了调查、讨论等学习方法,人也比以前活泼多了。

   9)2003年10月21日为迎接课题研讨会,课题组对校本课程的执行情况、实施中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决定在下阶段调整部分内容改进管理方法。

并形成了汇报材料。

  10)2004年5月23日校教科室谭维青主任向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教育部社政司国家级课题《新世纪中国素质教育研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和基本经验》总课题组申请,希望二中校本课题成为总课题子课题。

带领五位青年骨干教师去外地考察校本课程开展情况。

期间,二中在校学生聂江晨创作的反映中学生校园生活的长篇小说《不期而遇》又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校内举行了隆重的首发仪式,市县领导出席会议。

  11)2004年6月5日《公安二中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研讨会在校学术厅举行,与会专家、兄弟学校教科室主任对课题研究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建议。

11月,总课题对我校校本研究课题予以批复,正式成为国家级课题的子课题。

  12)2004年10月底,在教师向校教科室上交的小论文中,有十几位青年教师对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实施进行了反思。

认为在参与过程中,拓宽了视野,增长了科研能力,觉得对个人的专业发展很有帮助。

校长朱红奕同志在全校大会上做了《校本课程与教师成长》的报告

   13)2005年3月至今,政教处编写的《走进阳光灿烂的地方》、《二中法律知识读本》,袁丹锐等编写《影响中学生的100篇作文》,罗安帮著的《五十年春秋教育路》,兼职副校长朱德新著的《青少年品德教育》,高二年级编写的《高二年级数学复习》,黄德军等编写《高中总复习教与学》等一大批校本教材正式出版。

 14)2005年11月,课题组组长朱红奕校长赴人民大会堂参加全国首届十大明星校长颁奖大会,并在首届明星校长高峰论坛上发表关于校本教材开发与应用方面经验的演讲。

三、   校本课程开发的要素与方案

    3.1校本课程开发的要素

    3.1.1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

 我校校本课程开发体现“促进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让高中生通过感知、感悟和体验受到本土特色文化的熏陶,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强调体验性活动等社会实践,克服课程脱离社会生活的弊端,密切学生与本地经济发展和社会变化的联系,使学生了解公安,热爱公安,学会对家乡负责,增强建设家乡的责任感;通过学生自主的探索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实践能力。

   3.1.2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

课程开发的总目标

   1)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了解家乡的乡土文化,吸收乡土文化的营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

 3)能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4)初步学会进行人际沟通和交流,发展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

 5)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按学习单元分别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提出具体目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

    3.1.3校本课程开发的特点

 我校校本课程是为指导学生获得感性知识,促进学生动作技能、人文情怀的发展而设计的一系列针对本校实际的以教学、综合实践活动为中介的学生主体活动内容和形式。

我校的校本课程有这样几个基本特点:

1)课程内容的乡土性。

教材植根于现实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在使用过程中,以本地的生产、生活和环境为学习研究对象。

因为学生生活在进化,相关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便于学习操作。

 2)教学方法的活动性。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课程的实践性与体验性。

以综合实践活动为主,为学生设计体验性活动和研究性专题。

我们的目的并不仅仅是学习乡土知识,而是让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得到锻炼培养实践能力。

 3)课程本身的开放性。

课程的开发实施富有活力。

课程的开发吸收广大教师、学生参与,课程由教师去实施,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师生在积极互动中,共同发展。

课程在开发实施过程中需要不断的修正完善,师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予以补充、调整。

    3.1.4校本课程的内容与实践活动划分

我校结合实际状况,结合综合实践活动的四个领域,将校本活动划分为四种形式。

A.课题探究的研究性学习活动

  课题探究的研究性学习就是模仿或遵循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选择一定的课题,通过调查、测量、文献资料收集等手段,收集大量的研究资料或事实资料,运用实验、实证等研究方法,对课题展开研究,解决问题,并撰写研究报告或研究论文。

研究性学习活动一般包括以下基本过程:

课题选择与确定→制定方案→课题探究的实施→课题总结与评价.例如数学小组的“数学开放性问题研究”、“趣味数学活动与设计”生物小组的“不同水温中金鱼呼吸频率的变化”、“植物根的向地性问题研究”以及语文小组的“现代广告用语的语言艺术及特点研究”等。

B.实际应用的设计性学习活动

   实际应用的设计性学习包括“设计学习”和“应用学习”两种形式。

设计学习,如:

生物活动小组进行了“校园的草坪设计”、“学校校服及雕塑方案的设计”;地理小组的“南平公交2路车的路线规划与设计”等。

应用学习,如:

生物小组的“校园粉尘污染的测定”,劳技小组的“轻巧挂衣架的设计”、物理小组“家庭的照明电路的布置与装潢”化学小组“南平地区污染现状的调查与治理”等。

C.社会考察为主的体验性学习活动

    社会考察为主的体验性学习活动一般以参观、考察、访问为活动方式。

如:

历史小组的“南平历史名人与古迹”活动。

政治小组的“采访人大代表——走进社会”等活动,学生通过设计活动,采访政府官员等综合实践活动,体现了体验性学习具有一定的实践性。

D.社会参与的实践性学习

   社会参与的实践性学习一般包括社区服务活动、生产劳动两种方式。

社区服务活动如:

每年三月“学雷锋月活动”,为社区特殊人群——残疾人进行生活服务活动,定点帮社区清洁服务。

生产劳动包括手工劳动、田间劳作两种形式。

田间劳作,如:

我校每年开展的“学工”“学农”、“学军”实践活动。

手工劳动,如:

劳技小组的“简易衣架的设计与制作”、“工艺小包的技法与编制”等。

    3.1.5课程编制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

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在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中要重视教师的主动精神,没有教师积极主动的工作,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十分困难的。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校在编制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参与,根据学生的需要不断优化校本课程。

 2)开放性原则:

以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对校本课程的选择具有自主权。

教材本身在实施中,教师要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不断反思出现的各种问题,对教材随时予以补充、调整。

 3)量力而行原则:

学校在确立校本课程开发目标时,充分考虑本校教师队伍的整体实力、科研水平,根据现有条件最大限度地挖掘、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努力使校本课程实用、可行。

 4)个性化原则 课题组从实际出发,挖掘、发挥地域文化优势,并以此打造学校特色。

    3.1.6课程的计划与课表

 课时计划与内容的确定遵循“先总后分、由浅入深”、“由学科内至跨学科”的原则,每学期每个学生完成1-2个课题或项目设计,其中一个课题是学科内的,称之为学科课题研究,它以学科知识为背景,强调学科渗透,时间约6-7周;另一个为综合性课题,称之为综合实践课题,设计跨学科的活动设计,时间月为6-7周。

另外,再用1-2周进行课题总结与成果评价,具体情况要与各学科特点相结合,也可以只做一个课题,但必须完成一个课题或项目,并有课题研究小组的研究论文或课题总结报告。

学校教导处负责课表安排,由具体编写教师组织教学。

而大型的活动,则由学校统一安排,如考察虎渡河、清明节瞻仰三袁墓表由学校政教处负责组织。

 

 

    3.1.7指导学生选择和学习的策略与原则

 由于校本课程具有选择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兴趣进行选择。

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选择和学习时采取以下的策略与原则:

1)自主性原则 做为选修性质的课程,学生可以从自己的兴趣出发决定是否学习。

 2)合作性原则我校的校本课程的具体实施,往往是综合实践类活动,需要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完成,需要学生之间的互助与合作,这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交流与沟通能力。

3)实践性原则 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注重过程、注重操作,注重在实践中培养能力发展个性。

4)实用性原则 精心选择乡土知识,与学生一起走入“生活世界”,对学生进行乡土教育,使学生更了解、适应当地的社会生活。

    3.1.8课程的反馈与评价

 校本课程中对学生的评价主要采取学分制。

学分的取得考虑三方面的因素:

一是选修和综合实践的学时总量,不同的学时给不同的分数,如祭扫李向群烈士墓的学生每人可在《学习评价记录表》上填写2学分;二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兴趣、积极性、参与程度等,由任课教师根据学生表现给予一定的分值;三是学习的客观效果,教师采取适当的方式进行考核。

三个方面的因素中以学生参与学习的学时量的考核为主,过程与结果为辅,最终的学分把三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考虑。

最后由学生自己进行自我小结。

 各课题小组的成果可以采取各种表现形式,可采用文字,模型,图片,声像多媒体等。

展示时,各种成果可以在同学间相互交流,同学间相互学习,交流后,各小组再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研究成果。

指导教师按照课题成果的评价表,对各课题小组成果提出问题和质疑,课题小组要进行说明和应答,指导教师对应答表现进行适当成绩评价。

在完成后,指导教师结合开题报告、方案设计、研究报告和应答效果等几个分项评价成绩,按一定的比例和权重,进行求和,得到一个综合成绩,此成绩就为该学生的综合实践课程的成绩。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推荐优秀课题参加年级课题的成果展示与课题答辩,并举行一次全年级的成果汇报展。

我校将学生的优秀综合实践活动成果选登在学校《教科研通讯》《走进新课程》等专集中,增强了学生的成功体验,也激发了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3.2.校本课程开发的方案

     3.2.1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机构保障 

 保证学校校本课程研发与实施的顺利有效进行,建立一个职责明确的管理系统非常有必要。

学校课程改革领导小组由校长总领导,副校长分管,教导主任、科研主任、教导员、教研组长、年级组长、班主任等共同参与,同时负责课程改革任务的下达与问题、情况、意见的反馈。

学校科研室是学校课程的开发机构,负责校本课程的设计与开发;教导处是落实学校课程的行政机构,负责任务与意见的上下沟通传达;教研组与年级组是执行机构,教研组负责教学工作,如教师的课程选择与分配、课程内容的确定,教学活动的检查、督导、评价与反馈等,年级组负责课程的组织工作,如学生的选课与报名,人员的协调平衡,等等。

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从学校领导到每个学生的课程管理与领导网络,它保证了课程教学工作真正落实到人,使每个教师和学生都处于课程改革的网络中,并明确自己的职责是什么。

3.2.2方案实施的组织与计划

 对校本课程的开发及实施,建立一个职责明确的管理系统十分重要,为此学校成立课程开发领导小组。

承担相应的规划与决策,确定课程开发工作的参与人员与开发程序,然后经由参与成员的集体讨论,拟定课程目标与计划,最后据此进行课程开发的具体工作。

课题组由县教育局分管领导、学校领导、生活劳动科教师、常识科教师和优秀学生干部组成,并聘请县相关职能部门的人员作顾问。

 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关键在于教师对校本课程的理解,因此学校加强了对教师的校本培训与相关实绩考核,使开发出来的校本课程能够真正贯彻到教学实践中去,避免流于形式。

整个课题方案实施过程如下:

 A、计划准备阶段:

(2002年3月----2003年8月)

 a、查阅有关文献,寻找专题资料,制定研究方案。

 b、成立以校长为课题组长,由付校长、教科室主任、各科教师、政教处和学生代表组成的“三袁文化”校本课程开发课题组。

 c、进行宣传发动,学习相关的课程政策,形成课题研究氛围

 d、确立校本课程目标,设计课程框架,编写《走进阳光灿烂的地方》教材.

 B、实施应用阶段:

(2003年9月----2005年5月)

 a、对课题进行论证,开阔思路并对教材的使用、评价提出建议,进一步修正完善方案。

 b、按计划逐步试用、推广实施,视情况相应调整方案。

 c、建立制约与激励机制,完善评估评价制度,学校将校本课程工作的开展情况列入对教师业绩考核,推动校本课程工作的全面开展

 C、总结评价阶段:

(2005年3月----2005年12月)

 a、收集研究资料。

    b、分析、整理资料,正式出版校本教材。

 c、全面进行总结性评价   d、撰写论文。

 四、    校本课程的操作模式与实施策略

    4.1操作模式:

 我们的校本课程是基于学校、社会、家庭的校本课程的整合。

我们开发实施校本课程的终极目标是借乡土文化育一方人。

学生的发展既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出发点,也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归宿。

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逐步构建了必修课程、选修课程与活动课程相结合的课程体系。

我校在开发校本课程,特别是通过校本选修课程和活动课程以及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验,创设了二中课程文化特色。

 下面是我校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流程图:

  

          (图1公安二中校本课程开发实施运行机制)

 具体操作模式重要环节说明:

 4.1.1必修课改革探索

 我校为了进行必修课改革的试点,在每个年级都开设了理科和文科的实验班。

在实验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教材和适当的教学进度,如实验班争取在两年的时间完成授课任务,并且增加了部分大学预科水平的内容,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

我校将继续进行必修课改革的探索,总结经验,为全校的必修课改革积累实践经验。

 4.1.2增设选修课、活动课

 二中根据学生需要和教师的特点,开设了多个层面的选修课,给学生以自主选择的空间,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我校现已开设了不同层面的选修课40多门,还将陆续增加新的种类。

 我校的选修课程包括学科性研究课程:

(生活中的化学、数学思维训练、物理学思想史、意志品质培养与心理调控、环境调查与环保)、社会类研究课程:

(三袁古诗词欣赏、心理探究、江南园林艺术、公安文学史)。

技艺类研究课程:

(中国结结艺、多媒体制作、科技小制作、植物组织培养实验、中学化学实验的改进与创新、健身操创编)等,从选修课的活动形式看,包括学科拓展型、实践创新型、活动体验型、探究型选修课等形式。

选修课的开设适应学生的需要,重在培养学生拓展性能力,为个性化成长提供空间,使学生的学习从书本拓展到社会生活与实践领域,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了学生的特殊专长,最近几年高考我校特长生上好大学比率逐年攀升,已成了学校高考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我校积极倡导教师每人都能开设一门选修课。

经过几年的实践,我校的校本课程框架已初具规模。

根据选修课的内容,采取相应的考核方式,论文写作,论文答辩、作品制作、实验操作、表演等,以求评价方式多样化。

学校也加强了选修课的管理,要求每一位学生在校期间自选四门选修课,选修课实行了学分制。

 同时,我们整合各种资源,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开课,提高了选修课的吸引力和整体水平。

参与开设选修课的人员,有教师、行政干部、实验教师、退休教师、还有外聘的工程师。

在开设选修课时,要求教师遵循:

“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自主性和主体性”、“多元性”、“创新性和实践性”等原则,来设置选修课程。

我们力求使选修课在内容设置、课程管理和评价等方面具有相对的开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