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初步设计报告.docx
《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初步设计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初步设计报告.docx(5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初步设计报告
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
初步设计报告
附件1、峡政函[2008]7号文
2、峡政函[2008]8号文
附图:
1、项目地理位置图
2、**小流域水土流失现状图
3、**小流域水土保持措施布局图
4、造林设计图
5、挡土墙及排水沟断面图
6、机耕道设计图
7、坡改梯设计图
1综合说明
1.1概述
**流域位于某区**镇、**镇内(详见附图1项目地理位置图),是照溪流域的一条支流,发源于**区**镇上际通天阳,海拔高程1126m,该流域面积68.7km2,河道比降15.3‰,多年平均流量2.35m3/s,多年平均径流量7410万m3,水资源丰富,**流域已被列为**市城区供水的水源地,规划在流域内**建设一座库容为2115万m3的水库,向**市城区供水。
通过对流域内,尤其是规划水库的周边的水土流失采取植被恢复,水土保持工程等各项有效的综合治理措施,使流域内的水土得到根本治理,重现流域山清水秀的面貌,提高森林的涵养水源的能力,为**市区提供更加优质的饮用水。
项目区土地总面积6870hm2,其中耕地170hm2,林地5089hm2,园地212.2hm2,未利用地600hm2,水域及其他用地798.2hm2。
共有聪坑、严垱、大翁坑、小翁坑、中际、仙砌、竹坪、下竹坪、上楼、下楼、竹坪、前山等12个自然村及严垱工区、**工区。
总人口2436人,696户,劳动力为1461个,人口密度35.4人/km2,人均土地2.82hm2,人均耕地0.07hm2,人均粮食352kg。
2006年各村总产值为1500万元,其中农业收入313万元,占总收入的21.0%;林业收入615.5万元,占总收入的41.2%;畜牧业收入89.6万元,占总收入的6.0%;外出劳务收入156.8万元占总收入的10.5%,其它收入325.1万元,占总收入的21.3%;人均纯收入4138元。
项目区土壤侵蚀类型主要是水力侵蚀、多为面蚀、沟蚀。
项目区现有水土流失面积632.7hm2,占土地总面积的9.2%,其中轻度流失408hm2,占流失面积的64.5%;中度流失77.8hm2,占流失面积的12.3%;强度流失116.4hm2,占流失面积的18.4%;极强度流失30.4hm2,占流失面积的4.8%。
水土流失为水力重力侵蚀,以水蚀面蚀为主(详见附图2**小流域水土流失现状图)。
本项目的建设目标:
⑴林草覆盖度从70%提高到75%;⑵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度累计占总面积的9.0%,占水土流失面积的85%;⑶每年累计减少土壤侵蚀1.2万t,每年累计增加蓄水量100万m3;⑷综合治理措施保存率达80%以上。
本项目综合治理面积为700hm2,以植被恢复工程为主,辅以坡改梯改造、挡土墙等小型水利水保措施,主要建设内容为:
封禁山林580hm2,造水保林105hm2、坡改梯6.2hm2,机耕路5.1km、挡土墙50米、排引水沟1.2km,该项目土方总工程量为7.6万m3,本工程总投资213.10万元。
其中:
工程措施投资108.47万元,占总投资50.9%;林草措施投资68.54万元,占总投资的32.2%;封育治理费11.98万元,占总投资的5.6%;独立费用17.9万元,占总投资的8.4%;基本预备费6.21万元,占总投资的2.9%。
其中申请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补助70万元,地方配套资金70万元,地方自筹资金73.10万元。
通过综合治理,使项目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提高森林水源涵养能力,有效促进**小流域的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
1.2编制依据
1.2.1法律依据
⑴《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⑵《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⑶《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⑷《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
⑸《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
⑹《##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办法》
1.2.2规范性文件
⑴《国务院关于加强水土保持工作的通知》(国发[1993]5号文)
⑵《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2000年)
⑶《##省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规划2000-2030年》
⑷《##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省“十一五”生态环境建设专项规划的通知》(闽政[2002]14号文)
⑸《水土保持工程可性研究报告编制暂行规定》水利部
⑹《水土保持项目建设管理办法》(2007年)
1.2.3技术规范
⑴、《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GB/T16453.1-16453.6-1996)
⑵、《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通则》(GB/T15772-1995)
⑶、《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则》(GB/T16453.3-1996)
⑷、《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验收规范》(GB/T15773-1995
⑸、《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计算办法》(GB/T15774-1995)
⑹、《水利建设项目经济规范》SL-94
⑺、《水土保持规划编制规程》(SL335-2006)
⑻、《造林技术规程》(GB/T15776-1995)
⑼、《水利水电工程制图标准 水土保持图》(SL73.6-1995)
⑽、水总[2003]67号文“关于颁布《水土保持工程概(估)算编制规定和定额》的通知”
⑾、水利部水总[2003]67号《水土保持工程概(估)算编制规定》
⑿、水利部水总[2003]67号《水土保持工程概算编定额》
工程特性表
附表1
序号及名称
单位
数量
备注
一、建设条件
1、项目区面积
hm2
6870
2、项目区人口
人
2436
3、农业人口
人
2436
4、多年平均降水量
mm
1800
5、多年平均气温
℃
19.3
6、森林覆盖率
%
70
7、水土流失面积
hm2
632.7
8、土壤侵蚀模数
t/(km2·a)
800
9、治理面积
hm2
700
10治理度
占总面积
%
9
占流失面积
%
85
二、建设目标
1、林草覆盖度
%
75
2、治理度
占总面积
%
9
占流失面积
%
85
3、综合治理措施保存率
%
>80
二、治理措施
1、水土保持林
hm2
105
2、种草
hm2
3.5
3、封禁
hm2
580
4、坡改梯
hm2
6.2
5、排引水沟
km
1.2
6、机耕路
km
5.1
三、施工
1、主要工程量
土方量
m3
7.6
浆砌石
m3
1460
石方量
m3
3019
2、机耕道
km
5.1
3、主要材料
碎石
m3
1608
树苗
株
264000
宽叶雀稗
hm2
3.5
4、所需劳力及设备
总用工日
万工日
3.2
工程特性表
续表1
序号及名称
单位
数量
备注
5、施工期限
年
1
五、工程效益
1、减少水土流失
万t
1.2
2、年蓄水能力
万t
100
3、林草覆盖度
%
75
六、经济指标
1、静态总投资
万元
213.10
工程措施
万元
108.47
植物措施
万元
68.54
其他措施
万元
11.98
其他费用(管理、监理、监测、设计、技术推广等)
万元
17.9
2、动态总投资
万元
213.10
3、单位治理面积投资
万元/km2
30.4
2项目区概况
2.1自然条件
2.1.1地质地貌
本区属中等切割的中低山区,区内地貌山峦起伏,地形总趋势自北东向南西倾斜,山脊走向无序,多呈北东走向,部分为北西走向。
区内地貌类型为构造侵蚀中低山陡坡地貌。
土壤主要为变质岩为成土母质发育成的红壤(分布在海拔850m以下的低山、丘陵),黄土(分布在海拔850m以上的中山)。
山地大部分土层厚度在0.8-2.0之间,坡度5°-45°左右。
项目区主要为前震旦墩组变质岩系,其上多有侏罗系地层呈角度不整合零星状分布,并有部分燕山期、加里东期和雪峰期侵入岩体,主要呈岩株状分布。
2.1.2水文水资源
**流域位于**区**镇、**镇内,是照溪流域的一条支流,发源于**区**镇上际通天阳,海拔高程1126m,该流域面积68.7km2,河长16.5km,河道比降15.3‰,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800mm,Cv值为0.18,Cs=2Cv,多年平均流量2.35m3/s,多年平均径流量7410万m3,水资源丰富。
该流域已经作为**市城区供水的水源地,规划在流域内**建设一座库容为2115万m3的水库,向**市城区供水。
2.1.3气候
本流域属亚热带海洋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季阴雨连绵,雨日多,夏季高温湿润暴雨集中,秋季常受台风影响,冬季严寒,雨量稀少,5~6月份的降雨以锋面雨为主,7~9月份时常有台风影响。
降雨年内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春夏雨季,3-7月降水占全年的60%左右,尤其是五、六月降雨强度大且集中,往往形成大面积或地方性暴雨,为地表径流侵蚀和重力侵蚀提供了条件。
项目区多年平均气温19.3℃,最热月出现在七月份,极端气温高达41.0℃,最冷月出现在一月份,极端最低气温-6.3℃,平均相对湿度79%,多年平均风速为1.0m/s,最大风速2.05m/s。
2.1.4森林植被
项目区范围内的植被主要有⑴阔叶林⑵针叶林:
项目区分布广,占林地面积的一半,多为人工种植的马尾松、杉木林,且多系纯林连片,在未成林时,由于覆盖差,人工开垦,水土流失在降雨径流的作用下加剧。
⑶毛竹林⑷经济林:
主要有柑橘、李树,桃树。
2.2社会经济状况
项目区土地总面积6870hm2,其中耕地170hm2,林地5089hm2,园地212.2hm2,未利用地600hm2,水域及其他用地798.2hm2。
共有聪坑、严垱、大翁坑、小翁坑、中际、仙砌、竹坪、下竹坪、上楼、下楼、竹坪、前山等12个自然村及严垱工区、**工区。
总人口2436人,696户,劳动力为1461个,人口密度35.4人/km2,人均土地2.82hm2,人均耕地0.07hm2,人均粮食352kg。
2006年各村总产值为1500万元,其中农业收入313万元,占总收入的21.0%;林业收入615.5万元,占总收入的41.2%;畜牧业收入89.6万元,占总收入的6.0%;外出劳务收入156.8万元占总收入的10.5%,其它收入325.1万元,占总收入的21.3%;人均纯收入4138元。
项目区的耕地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主,山地开发利用坚持“谁开发,谁使用,谁治理,谁受益”的原则。
此外林权制度改革已经完成,农民对林地有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经营者有其山,植树者受其益,务林者得其利,调动了农民治理水土流失的积极性。
3水土流失现状
3.1水土流失现状
项目区土壤侵蚀类型主要是水力侵蚀、多为面蚀、沟蚀。
项目区现有水土流失面积632.7hm2,占土地总面积的9.2%,其中轻度流失408hm2,占流失面积的64.5%;中度流失77.8hm2,占流失面积的12.3%;强度流失116.4hm2,占流失面积的18.4%;极强度流失30.4hm2,占流失面积的4.8%。
水土流失为水力重力侵蚀,以水蚀面蚀为主(详见附图2**小流域水土流失现状图)。
3.1.1水土流失成因
影响土壤侵蚀的因素错综复杂,既有自然因素,又有人为因素,是自然环境诸因素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结果。
人类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则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加剧土壤侵蚀的主要因素。
⑴自然因素
影响水土流失的主要自然因素是降水、地形、地质、土壤类型和植被等,其中地形、地质、土壤类型和植被等方面是内在因素,而降水是主要动力因素。
①降水因素
项目区位于我省北部,属亚热带海洋季风气候,,降水量充沛而时空分面不均,降水强度大,四季分明,春季阴雨连绵,雨日多,夏季高温湿润暴雨集中,秋季常受台风影响,冬季严寒,雨量稀少,多年平均降水量1800mm,最大降水量2550mm。
5~6月份的降雨以锋面雨为主,7~9月份时常有台风影响。
降雨年内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春夏雨季,3-7月降水占全年的60%左右,尤其是五、六月降雨强度大且集中,往往形成大面积或地方性暴雨,常造成局部山体滑坡和洪涝灾害,使项目区容易产生水力侵蚀引发的水土流失。
为地表径流侵蚀和重力侵蚀提供了条件。
②地形因素
项目区属于中低山区,地表切割强烈,岭谷相间而坡度陡,坡面多的特点。
这种地形特征易于强降雨引起的水力冲刷,地表一旦失去植被的保护,容易产生水土流失。
③土壤因素
项目区土壤主要以变质岩为成土母质发育成的红壤为主,从成土母岩的性质、特点来看,以燕山期的花岗岩发育形成的红壤分布面积最广。
其特征表现为颗粒粗大、风化强烈、风化层深厚、土壤结构松散、抗侵蚀力能力弱。
在高温多雨的反复作用下,土壤分化侵蚀,径流冲刷形成沟蚀等严重水土流失。
④植被结构
项目区主要以中山、低山为主,林业生产经营方式不合理。
片面强调人工造纯林,忽视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发展混交林,片面强调搞炼山、全垦造林、翻土抚育,忽视搞带状或块状整地造林、抚育,把一些可以通过封山育林培育成混交林的搞人工重新造林。
造林地经炼山全面整地后,地表径流比不炼山的造林地增加5~6倍,每亩要多流失土壤6~7m3。
同时由于森林资源过伐,生态平衡失调。
森林消耗量超过生长量,森林资源大量消耗,已使一些村庄资源枯竭。
现在木材生产都集中到了边远高山地带,这些地带地势都较陡峭,林木采伐后,恢复相当困难。
由于森林过伐,涵养水源能力大大降低,极易导致暴雨成灾,损失巨大。
其次顺坡、陡坡垦种、保土保水措施差。
在陡坡上开荒种杂粮,在山坡上开辟茶园、果园等,标准低,未开沟设埂,多数没有水土保持措施,水土流失严重,有的表土甚至基本冲光。
⑵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是水土流失发生的潜在因素,而不合理的人为活动则是产生水土流失的主导因素。
人为破坏植被、陡坡开荒、开山采矿和基础设施建设等破坏水土资源的行为,都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
而且呈现出随着人口不断增长而增强的趋势。
①人们水土保持意识淡薄,不合理的生产活动频繁
首先是人们的水土保持意识淡薄,长期以来乱砍滥伐、铲草皮、火烧山等行为时有发生,说明群众在生产生活中很少注意到水土保持,对可能造成的危害性认识不足。
同时,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和社会的发展,能源消耗加速,尤其对煤炭、木材和土地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这些资源的进一步开发,使原本就脆弱的森林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其次,由于项目区地貌类型以中低为主,决定了农业用地以坡耕地为主。
农业耕作还是采用陡坡、顺坡种植等传统方式,存在建设标准低,只求数量,没有采取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等问题,直接导致地表植被的破坏,使地表裸露,加上高温多雨,加速水土流失的发生与发展。
最后基本建设弃渣。
基建、水渠开挖的土石堆积在溪旁、山边,未经处理,一旦雨水冲刷,便直接冲入溪河、农田,造成重大损失。
3.1.2水土流失特点
⑴水土流失分布
项目区水土流失分布面较广,呈连续性,水土流失程度由近山到远山逐渐减轻的趋势,近山往往是最为严重,且侵蚀沟多,地表侵蚀严重,从分布的趋势上看,山地中下部水土流失最为严重;从地类上分析主要是经济林和果园水土流失为重,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95%以上。
⑵土壤类型和侵蚀特点
水土流失发生的土壤主要红壤为多,土壤发育深厚,结构松散,保水力差,抗蚀能力低,加之雨量集中且多暴雨,一旦遇到降水,极易被水冲走,是一种抵御水土流失能力低的土壤,在缺少地表植被保护下,先由面蚀开始,继而坡面形成无絮乱流,汇流后形成浅沟,随着浅沟的发展而形成深沟,局部成为崩岗,遭受侵蚀后常使山体支离破碎,难以利用。
⑶人类利用不合理
林地、坡耕地占水土流失比重大,主要是人们在开发利用时不注意保护形成的。
一方面是林地的迹地更新造成的严重水土流失,另一方面是坡耕地的开发缺少规划,开发标准低,水土保持措施难以到位。
项目区水土流失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其趋势随着人口密谋的增长而增加。
3.1.3水土流失危害
水土资源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条件,而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自然生态平衡失调,生态环境逆向演替,土壤肥力衰退,自然灾害频发,农林牧业产量降低。
水土流失不仅成为制约当地经济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因,而且还严重威胁人类正常的生产生活,妨碍社会的进步,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⑴破坏水土资源,土壤沙化,地力下降
水土流失首先表现为表土被冲刷,带走土壤中的养分,导致土层变薄,引起土壤肥力降低,甚至基岩裸露。
项目区土壤具有土层疏松,含沙多,粘性差,持水性差,抗侵蚀能力弱,容易产生地表径流。
⑵淤积河流、潭坝、道路等基础设施
项目区地处照溪流域上游,水土流失使下游的河床逐步抬高,泥沙淤积河道,河道变浅,影响河水的灌溉与泻洪能力。
大量泥沙输入下游河道造成泥沙淤积,水利、水电工程因泥沙淤积而效益下降。
此外本项目区位于**市供水第二水源的库区内,泥沙淤积不仅可导致水库使用寿命减少,而且增加了水中颗粒物,影响供水水质。
⑶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
由于地表植被不断的破坏,致使林地裸露,加上坡地地表土层日渐变薄,蓄水、保土能力减弱,造成植被无法自我修复,严重的水土流失使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生态环境更加脆弱,水灾、旱灾等自然灾害的频频发生。
此外,项目区为山地丘陵,村间公路穿插其中,加之春夏季台风暴雨更是频繁,在连续强降雨的条件下,极易发生滑坡、泥石流和崩塌等地质灾害。
3.2水土保持现状
3.2.1现状
近年来,**市认真贯彻水利部提出的治水新思路和省水利厅“六千工程”的战略部署。
根据《##省**市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要求,确定了以改善生态环境为目标,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新的水保工作思路,推动了水土保持工作不断向前发展,实现了四个转变:
一是抓水土保持前期工作的转变,实现了由过去口头治理、传统治理为主转变为科学规划,各项措施的布局更加趋于合理。
二是抓规模治理,实现由过去零敲碎打的分散治理,转变为以小流域为单元的集中连片治理。
三是抓“两高一优”山地综合开发,实现了治理质量由过去“进度型”治理转变为多功能、深层次的“效益型”治理。
四是抓多渠道筹集治理资金,实现了由“等、靠、要”的被动治理转变为以农民群众为治理主体的“主动性”治理。
3.2.2主要经验
⑴在坚持工程治理的同时,更注重依靠发挥大自然生态修复能力,提高治理成效;
⑵开发性治理为主,既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又增强了水土流失治理后劲;
⑶以乔灌混交,加快植被的重建,改善林分结构;
⑷正确处理好水土保持与生态公益林建设,以电代燃料,生态农业建设,农业综合开发,造福工程等生态建设项目的关系,互相促进、协调发展。
3.2.3主要问题
⑴治理措施布局不尽合理,缺乏科学的规划和论证,防护体系较为脆弱;
⑵水土流失治理中工程措施的比重偏低,治理措施的标准不高;
⑶经济效益偏低(不够明显),群众治理积极性受到一定的影响,治理成果管护薄弱;
⑷项目分布零星分散,难以形成规模效益。
4建设目标、规模和工程总体布局
4.1指导思想
以可持续发展为宗旨,全面贯彻“预防为主、全面规划、综合防治、因地制宜、加强管理、注重效益”的水土保持方针。
以小流域为单元,以市场为导向,产业为龙头,从建立综合、系统、高效的水土保持防护体系入手,全面保护和合理开发自然资源,建成一个完整的、多目标、多功能,以及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相结构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体系。
4.2建设目标
立足综合开发提高土地生产力。
重点解决以下问题:
⑴治理水土流失,恢复地表植被、提高森林涵养水源的能力。
⑵提高现有果园和经济林的水土保持标准。
⑶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民收入。
该项目通过山水田林路综合规划整治,实施植物和工程相结合的措施,以封禁造林为根本,改善林分结构,恢复和巩固流域植被,促进植物群落的多样性,充分发挥森林的生态主体作用;同时实施适量的工程措施,以改善河道状态,完善水土保持设施,增强流域防灾能力,初步形成流域水土保持综合防护体系,有效控制**流域水土流失,减轻水土流失危害,合理开发利用水土资源,改善流域生态环境,提高流域内的森林涵养水源能力,为**市区提高更加优质的饮用水。
通过项目实施,达到以下目标:
⑴林草覆盖率从70%提高到75%。
⑵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度累计占总面积的9%,占水土流失面积的85%。
⑶每年累计减少土壤侵蚀1.2万t,每年累计增加蓄水量100万m3。
⑷综合治理措施保存率达80%以上。
4.3建设任务和规模
本项目综合治理面积为700hm2,以植被恢复工程为主,辅以坡改梯改造、挡土墙等小型水利水保措施,主要建设内容为:
封禁山林580hm2,造水保林105hm2、坡改梯6.2hm2,机耕路5.1km、挡土墙50米、排引水沟1.2km(详见附图3**小流域水土保持措施布置图)。
4.4工程总体布局
4.4.1原则
水土资源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最宝贵的资源。
珍视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在治理过程中坚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原则,综合治理开发,以植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把水土保持同多种经济结合起来,使宝贵的水土资源能永续利用,造福千秋万代。
⑴坚持预防为主、全面规划、综合防治、因地制宜、加强管理、注重效益的水土保持工作方针;
⑵以小流域为单元,结合该流域内的自然资源条件和水土流失现状,并尊重当地群众意愿,进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布设相应的水土保持防治措施和经济发展项目;
⑶以国家技术监督局颁发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为标准,并按照省、市有关流域治理规程的要求,编制综合治理方案;
⑷治理中开发、开发中保护的原则,使生态效益与社会、经济效益相结构;
⑸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
4.4.2工程总体布局
根据**小流域的自然条件及水土流失状况,从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与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角度出发,以与群众利益最密切相关和能充分发挥治理措施的最佳效果为目的,作如下布设。
4.4.2.1工程措施
⑴造林
营造水土生态防护林,造林105hm2,主要分布在**水库库区,位于葛大村、翁坑村和**工区范围内。
⑵封禁
封禁治理主要分布在**坝址至库尾水域及其两岸一重山脊陆域范围内,总面积为580hm2。
封禁治理是将项目区内水热条件教好,以及轻、中度水土流失的次生林地及山坡顶部采取封育措施,发挥生态自我修复能力,提高植被覆盖率,改善生态环境,有效减轻水土流失。
以提高森林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能力。
⑶种草:
主要分布在新开机耕路的边坡和原有公路的边坡,合计3.5hm2。
4.4.2.2工程措施
1、机耕路
本次设计机耕路共有4条,分别为小翁坑村头机耕路,长0.8km;小翁坑南向机耕路,长0.7km;小翁坑至严垱机耕路,长2.2km;大翁坑机耕路,长1.4km;4条机耕路总长5.1km(详见附图3:
水土保持措施布局图)。
2、护岸护坡工程
在**的左岸建设挡土墙,面宽0.6m,面坡垂直,背坡坡度为1:
0.55,高4-5.5m,总长50m。
3、排引水沟
拟在项目区果园周边修建和改造引排水沟共1.2km,改善果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