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人物之戏曲领域.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3996531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70.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女性人物之戏曲领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女性人物之戏曲领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女性人物之戏曲领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女性人物之戏曲领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女性人物之戏曲领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女性人物之戏曲领域.docx

《女性人物之戏曲领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女性人物之戏曲领域.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女性人物之戏曲领域.docx

女性人物之戏曲领域

女性人物之戏曲领域

韩再芬

韩再芬(1968年3月20日—),生于安庆市潜山县。

黄梅戏表演艺术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安徽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国家一级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现任安庆再芬黄梅艺术剧院院长、第十届、十一届、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政协常委。

1984年因主演黄梅戏电视连续剧《郑小姣》一举成名,近年来,韩再芬倾力戏曲改革,引领戏曲时尚,在中国戏剧界享有盛名,作品逐渐形成了鲜明的“再芬黄梅”品牌特色。

演艺经历

Forpersonaluseonlyinstudyandresearch;notforcommercialuse

丢下一粒子

郑小姣的故事源自民间,在评书戏曲中多有演绎。

而那时的韩再芬虽年轻亦无什么演技可谈,但她和主人公年龄相仿,扮相亮丽,唱腔柔美,只靠本色的演出便轻易博得喝彩一片,这可以说是时代给她的“机遇”。

有了《郑小姣》的华彩亮相,更多的担子落在韩再芬肩上,使她在其后有机会去塑造更多性格迥异的人物形象,而她的勤奋、她的悟性、她的好学又使她在许多传统形象的演绎上有了新的突破,让《小辞店》、《女驸马》、《天仙配》、《桃花扇》等剧目有了“韩版”,亦有了“韩韵”。

发了一颗芽

在韩再芬的思想里,传承黄梅戏是把黄梅戏质朴、自然、真诚的演唱状态,把黄梅戏与生俱来的亲和力,带到现代生活中来,要做到这样的传承却唯有不断去创新。

[7-8]

长成“黄梅树”

2003年12月16日,一部现代黄梅剧《公司》在北京长安大戏院上演。

[9]

2004年2月,中国艺术研究院及戏曲研究所启动了“中国当代戏曲表演艺术家系列研究工程”,将韩再芬列为首位研究对象。

2005年12月,安庆市黄梅戏二团更名为安庆再芬黄梅艺术剧院,韩再芬出任院长。

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戏剧界第一家以个人命名的剧院。

[10]

2008年,由话剧导演创作韩再芬演绎的黄梅新剧《美人蕉》。

2009年国庆前夕,中国网“新中国最有影响力文化人物”网络评选活动揭晓,在文学、影视、音乐、美术、戏剧、舞蹈、曲艺、文化学者8大类192位候选人中,韩再芬以高票位居戏剧类榜首,而在总排行榜中,韩再芬位列第四。

  2009年10月,第五届中国黄梅戏艺术节在安庆开幕。

同日,全国唯一一家黄梅戏专题博物馆———安徽中国黄梅戏博物馆在安庆建成。

  2009年年底,韩再芬黄梅艺术基金会正式成立,韩再芬担任黄梅艺术基金会理事长、安徽再芬黄梅艺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2010年11月,韩再芬的表演艺术史和她所代表的黄梅戏艺术形式,作为世界不同文化的经典被美国国会图书馆记录和永久收藏,韩再芬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位入选该项目的中国戏剧艺术家。

2013年5月15日至17日,由由知名导演王延松执导、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韩再芬主演的大型原创黄梅戏舞台剧《徽州往事》在全国进行巡演。

《徽州往事》比之韩再芬前作《徽州女人》,更具前卫和现代色彩。

主要作品

舞台剧

时间

作品

备注

1980

《女驸马》

1981

《莫愁女》

1984

《郑小姣》、《香魂》

1987

《血狐帕》

1988

《桂小姐选郎》

1990

《杨玉环》

1992

《西施》

1995

《孔雀东南飞》

1999

《徽州女人》

创意、策划、主演

2003

《公司》

创意、策划、主演

2008

《美人蕉》

创意、策划、主演

2013

《徽州往事》

创意、策划、主演

戏曲电视剧

1984

《郑小姣》

五集

1984

《天仙配》

四集

1986

《桂小姐选郎》

三集

1987

《女驸马》

四集

1988

《小辞店》

1988

《挑花女》

四集

1990

《桃花扇》

五集

1992

《孟丽君》

九集

1995

《李师师与宋徽宗》

四集

1995

《秋》

四集

1998

《龙凤奇缘》

三集

2002

《潘张玉良》

六集

参演电影

上映时间

剧名

扮演角色

导演

合作演员

2010

六尺巷

苑原

黄新德

2001

生死擂

王好为

黄新德;陈小成

1996

徽商情缘

田今夫

李龙斌;黄新德

1986

香魂

苗香

张鸿眉

李萍;王萍

参演电视剧

首播时间

剧名

扮演角色

导演

合作演员

2007

清风明月佳人

李清照

----

于洋;艾东;午马

2006

新天仙配

王母娘娘

吴家骀

黄圣依;王思懿;吴兰辉

2006

船政风云

慈禧太后

宋业明

巍子;鲍国安;许还山

2005

贞观长歌

长孙皇后

吴子牛

唐国强;张铁林;陈宝国

2005

血浓于水

陈爱华

李小明

李婷;姚刚

2004

远去的村庄

----

----

----

2002

尘埃落定

茸贡土司

闫建钢

李解;刘威;宋佳

2001

走向共和

沈玉英

张黎

李光洁;孙宁

2000

大龙邮票

慈禧太后

张子恩

邱心志;胡静;高蓉

2000

红粉须眉

琴姨

葛晓英

高蓉;王正军;何赛飞

1998

清明上河图

肖兰

柳健

郑少秋;高宝宝;刘威

1998

监狱风云

----

程东海

仲星火;申军谊

1994

温州女人

----

----

----

1980

疾风劲草(单本剧)

----

----

----

话剧

2006年

《白门柳》

春晚作品

1990年:

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夫妻观灯》

1994年:

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

1995年:

中央电视台春节戏曲晚会

韩再芬戏剧照封面(3张)

1996年:

中央电视台春节戏曲晚会《路遇》

1997年:

中央电视台春节戏曲晚会《四季美人图》

1998年:

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打猪草》

1999年:

中央电视台春节戏曲晚会《游春》

2000年:

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王昭君》[13]

2002年:

中央电视台春节戏曲晚会《西施浣沙》

2003年:

中央电视台春节戏曲晚会《天女散花》

2004年:

中央电视台春节戏曲晚会、《采莲》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都市外乡人》(小品)

2006年:

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文化部春节晚会《新五女拜寿》、《楼台会》

2007年:

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及春节戏曲晚会、文化部春节晚会《天上人间共和谐》、《风花雪月》

2008年:

文化部元宵晚会

2010年:

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文化部元宵晚会《红楼赞花》、《女驸马》选段

获奖记录

▪2010第九届“文华表演奖”《徽州女人》(获奖)

▪2003第二十三届“飞天奖”一等奖《潘张玉良》(获奖)

▪2003第二十三届“飞天奖”(获奖)

▪2001“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生死擂》(获奖)

▪2001第二十一届“金鸡奖“《生死擂》(获奖)

▪2001第十一届“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获奖)

▪2000第九届“文华表演奖”(获奖)

▪2000第十七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奖)

▪2000第六届中国艺术节“大奖”《徽州女人》(获奖)

▪1999第十七届”中国戏曲梅花奖“《徽州女人》(获奖)

▪1999第六届中国戏剧节“优秀表演奖”(获奖)

▪1997“五个一工程奖”《徽商情缘》(获奖)

▪1997“华表奖最佳戏曲片奖”《徽商情缘》(获奖)

▪1995第五届“白玉兰表演艺术奖”(获奖)

▪1994“表演艺术金奖”(获奖)

▪1992第十二届“飞天奖”二等奖《桃花扇》(获奖)

▪1985大众电视“金鹰奖《孟丽君》(获奖)

▪1985大众电视“金鹰奖《桃花扇》(获奖)

▪1985大众电视“金鹰奖《天仙配》(获奖)

▪1985大众电视“金鹰奖《女驸马》(获奖)

▪1985大众电视“金鹰奖”《郑小姣》(获奖)

茅善玉

国家一级演员。

1962年1月10日生,1974年考入上海沪剧团学馆,1979年毕业后留团(今上海沪剧院)担任主要演员。

曾先后主演《一个明星的遭遇》、《姊妹俩》、《血染姊妹花》、《魂断蓝桥》、《牛仔女》、《碧海青天夜夜心》、《今日梦圆》、《董梅卿》、《石榴裙下》、《大红喜事》、新版《家》、《龙凤逞强》和《雷雨》、《生死对话》等剧目。

还在《璇子》、《姊妹俩》、《牛仔女》等沪剧电视连续剧中担任主演。

她的表演清新自然,富有灵气,唱腔圆润甜美,情深味浓。

之后在戏路上又有新的开拓,展现了她艺术创造新的天地。

1983年获第二届《大众电视》“金鹰奖”最佳女主角奖;1984年获全国现代戏会演一等奖;1984年获上海市青年演员会演特等奖;1984年获第二届《中国戏剧》“梅花奖”;1984年登陆央视春晚清唱《燕燕做媒》,1989获首届白玉兰戏剧表演主角奖,1995年获第四届中国戏剧节优秀主角奖,1995年获上海第七届白玉兰戏剧表演主角奖,曾获上海市“三八红旗手”称号。

现任上海沪剧院院长、上海市人大代表、中国文联委员、上海剧协副主席。

在2013年2月1日全国政协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上通过为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人物生平

沪剧院院长

从《红灯记》里可爱勇敢的小铁梅,到《董梅卿》里洒脱任性的官宦千金;从《石榴裙下》中温柔善良的自尊女性,到《雷雨》里畸形病态的繁漪……娇小的茅善玉将一个个形象鲜明、人物饱满的角色带给了我们。

20多年前,负责招生的上海沪剧院老师曾问还是孩子的茅善玉:

“上台唱戏你喜欢不喜欢?

”“喜欢的呀!

”茅善玉立刻回答。

虽然当时的她并不真的清楚沪剧是什么。

在春寒料峭的一个午后,坐在天平路闹中取静的办公室里,已经成为上海沪剧院院长的茅善玉感慨地说:

“从懵懂的喜欢开始,一晃那么多年就过去了。

当时的许多同学和搭档都已离开了这个舞台,而我依旧还在这里。

真没有想到,沪剧是这样适合我,而我也已经离不开沪剧了。

维也纳金色大厅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琢。

这是茅善玉在舞台上给人的最深印象。

面对传统戏剧观众的迅速流失,面对上海人说不好上海话的潜在危机,茅善玉展望新的一年,依旧是踌躇满志,信心百倍:

“我很乐观,因为世界只有一个中国,中国只有一个上海,上海只有一个沪剧。

作为上海特殊的人文地理环境造就的特殊地域文化,沪剧有其自身的特点和生命力。

随着社会和政府的关注,这一见证与记录了上海发展历程的剧种将和这个城市一起继续发展下去。

唱响《紫竹调》

记:

春节前夕,您刚代表上海的沪剧界与史依弘、钱惠丽、单仰萍等一起参加了在维也纳金色大厅举办的“魅力东方”演出。

第一次登上这一世界顶级音乐厅的舞台,您最大的感触是什么?

茅:

能够在莫扎特的故乡演唱心爱的紫竹调,真的感觉很兴奋。

能够登上艺术殿堂的舞台,真的很有象征意义。

在奥地利格拉兹交响乐团的伴奏下,我们成功展示了中国戏曲和东方艺术的独特魅力。

金色大厅并没事先想象的那么金碧辉煌。

舞台不大,空间也不恢弘,而且因为历史久远,连颜色也不再簇新。

但就是在这个地方,你能明显感受到其中深厚的文化积淀。

站在这个经典的场所,我有一种神圣的感觉:

我不仅仅是代表一个剧种,而且是代表一个国家来演出。

记:

当时您选择演出的是哪一曲目?

茅:

是沪剧《罗汉钱》中的“紫竹调”。

因为它传唱广,影响大,而且旋律明朗优美、欢快流畅,富有浓郁的江南特色。

我在很多重要场合都会选唱这个曲目。

记得当年美国前总统里根来上海访问时,我在宴会上为他演唱“紫竹调”,美国客人惊艳不已,问我,这样美妙的声音到底是从哪里发出来的?

1月15日,当我身穿一袭旗袍,再度把它奉献给友好的维也纳观众时,同样赢得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事实证明,不仅东方人可以欣赏西方的交响芭蕾,西方人同样能够喜爱我们的民族戏曲。

用《雷雨》向前辈致敬

记:

像《罗汉钱》中的“紫竹调”一样,春节上演的《雷雨》同样影响广泛。

一直以来,您表演的角色大多是清新甜美、温柔细腻的少女。

首次出演病态压抑的悲剧人物繁漪,且又有几代名家饰演的繁漪在前,您如何看待这次挑战?

茅:

应该说,繁漪这个角色我并不陌生。

十几年前丁是娥老师教我唱戏的时候,就教我唱过一段繁漪的折子,但在全本中出演繁漪的确还是第一次。

1959年名家版的沪剧《雷雨》已成经典,让观众至今记忆深刻。

对我们来说,演出《雷雨》是不可多得的学习与锻炼的机会。

重排《雷雨》,就是想用这一经典剧目向前辈表达敬意。

但是我想,每一代人演《雷雨》,都应该为这一经典注入新的活力。

这次为了演好繁漪,我特意听了有“活繁漪”美誉的丁老师当年的录音带。

她的音色、唱腔和念白非常人物化,光是声音就让你觉得她完全融入到了角色中。

当然,每个人心中的繁漪并不一样,我也有我的理解。

在演唱时,我适当加入了一些肢体语言来表现繁漪对周萍感情的复杂与矛盾,在花园一场,从试探性触碰、有意识依靠到最后感情爆发,这种有层次的形体语言和演唱结合,得到了观众的认可。

做好演员也做好院长

记:

“从以往的四凤到现在的繁漪,您在舞台上的“辈分”高了,角色转变了。

在舞台下的角色也转变了,除了演员外,还多了个院长的头衔。

茅:

是的。

我担任上海沪剧院的院长已将近五年了。

我想,我进入这个新角色的转变还是很快的。

以前做演员时非常轻松,演好就回家,不到中午不愿起床。

担任院长,要考虑和担心的事情很多,但我比较年轻,能接受先进的理念,做事也讲究团队精神和公私分明。

即便是私下里的好朋友,如果在公事上做错了也一样会指出。

反之亦然。

五年内,剧院里基本上每年都会推新戏,排演了《石榴裙下》《大红喜事》《龙凤呈祥》《一文钱》《胡锦初借妻》《家》等,虽然很忙,但大家都干得很有劲。

在大厅前留影

记:

“新的一年,您和您的沪剧院有什么打算?

茅:

“我们制定了一个沪剧发展的五年计划,争取在培养和继承、创作和演出上都有所突破,有所作为。

目前,我们在抢救遗产、整理老艺术家资料的基础上,开始进行中年艺术家的系列访谈和优秀剧目的录音录像工作,准备通过总结,深入理论研讨,宣传并推出一些新的沪剧艺术的流派。

同时,为了加紧沪剧人才的培养,争取上海戏校的沪剧班早日开班,我们正在积极作招生的前期准备。

还有新创剧目的规划、演出市场的拓展、专业剧场的建造、沪剧专著的出版、沪剧频道的开播、沪剧新电影和新电视剧的制作等等,都已经有了初步打算和安排。

记:

“听说新创重点剧目《露香女》是赵化南为您量身定做的一台戏,今年将正式投排公演?

茅:

是的,这是沪剧五年发展计划的开局大戏,也是我新年最期待的事情。

作为上海世博会的首部献礼大戏,《露香女》的背景定在1915年,当时中国的顾绣作品《洛神凌波》在万国博览会,即当时的世博会上喜获金奖。

一个叫董耀庭的年轻画家,作为博览会中国馆的馆员、特意到松江地区寻访这一作品的绣娘顾露香,由此带出了一段传奇故事。

这是一部反映上海和世博会历史渊源,以及上海人民对世博会人文情结的新戏。

早在申博成功时我们就已开始酝酿,我和编剧赵化南还多次去松江采访。

经过多年的反复推敲和精心准备,我们希望这台新戏能够为观众喜爱,并力争冲刺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

沪剧“申遗”基本成功

记:

听说沪剧将有望入选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茅:

是的,从去年初着手准备到岁末文化部办公厅发表公示,沪剧可以算是“申遗”基本成功了。

在长达一年的资料汇总过程中,我们对沪剧艺术有了一个理性的回顾和清醒的认识。

有一位老前辈曾说过:

“留住上海的语言,就是留住了上海的记忆和历史。

”我认为说得恰如其分。

起源于上海本地滩簧的沪剧是能够代表上海的。

因为沪剧见证了上海的成长,是上海文化脉络中密不可分的部分。

虽然,现在沪剧团体寥寥无几,演出市场也不景气,热爱沪剧的观众拿不出更多的钱来看戏,演艺人才又行当不全,青黄不接,各个艺术部门都存在缺乏接班人的问题。

但是,如果能留住上海语言,沪剧就有了发展的基础;要是失去了沪剧,那肯定是上海一个无法弥补的遗憾。

记:

会不会觉得沪剧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好像一下子被当成了“文物”?

茅:

作为海派艺术瑰宝的沪剧,尽管近年来面临越来越严重的生存发展危机,但沪剧决不当文物。

一样东西如果后继无人,只能戛然停留在历史里,那么才是文物。

但是,具有鲜明上海地域特色的沪剧,在艺术上开放包容,既善于广采博纳,又敢于标新立异,一直和时代一起发展着,无论是题材选择还是表现内容,都和上海这个城市紧紧结合在一起,而且不断有新鲜观念、新鲜面孔和新的创作加入进来。

加上沪剧素来注重唱功,它的音乐清纯柔美,独具江南丝竹的情韵,不同风格的流派唱腔更是家喻户晓,到处传唱。

所以,沪剧决不会成为文物,而只会在更多人的关注下更好地发展下去。

沈铁梅

女,1965年生,1985年毕业于四川省川剧学校,川剧旦角。

重庆市川剧院院长,国家一级演员,著名川剧表演艺术家,民建中央常委,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三八红旗手”;文化部部优专家,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在中国戏剧梅花奖评选中三度摘梅。

先后荣获国家级荣誉23项。

沈铁梅将中国川剧带进了世界艺术殿堂,并开创了川剧史上两个“第一”:

第一个举办川剧演员独唱音乐会,第一个用交响乐队伴奏演出川剧,开创了用西洋交响乐伴奏川剧传统戏的先河。

她在钻研民族发声法的同时,将美声唱法溶入川剧表演中,被公认为是“川剧历史上前无古人的声腔第一人”,是把传统川剧艺术带入欧洲音乐殿堂第一人。

她曾出访意大利、荷兰、法国、德国、澳大利亚、新加坡、韩国等国,在文化交流中,把川剧推向了世界。

2012年4月21日,民建重庆市第四次代表大会闭幕。

会议选举产生了民建重庆市委会第四届领导班子,沈铁梅当选副主任委员

个人履历

沈铁梅父亲是重庆市京剧团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沈福存先生。

沈铁梅才二、三岁时,就可行腔落板地唱《红灯记》中李铁梅的唱段。

沈福存想让自己的

女儿继承自己的艺术流派,可铁梅小学毕业时,艺校不招京剧学员。

当时的重庆市文化局领导黄启璪同志十分关心民族艺术的传承,她与沈福存有同乡之谊。

黄启璪力主铁梅学习川剧,铁梅进了川剧戏校。

[7]1986年,川剧名家竟华正式收沈铁梅为徒。

1988年,沈铁梅荣获国家第六届戏剧梅花大奖。

1994年,沈铁梅在四川成都举办“蜀调梅音沈铁梅个人演唱会”。

1998年,重庆市川剧院开始排练根据曹禺剧本《原野》改编的现代川戏《金子》,沈铁梅饰演剧中一号女主角,该剧1999年8月进京展演,一炮打响。

2000年,沈铁梅以在《金子》一剧中的精湛表演,再次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

2011年6月,沈铁梅凭借《李亚仙》剧目,第三次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

艺术风格

沈铁梅的艺术造诣极其深厚,她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她在艺术的道路上上下求索,永不止步,苦心寻找传统戏曲发展的新方向。

她的唱腔艺术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被戏剧界公认为“川剧历史上前无古人的声腔第一人”。

她的表演艺术,达到了用一切可以利用和借鉴的戏剧因素,服务主题、塑造人物、阐发哲理的高级境界。

由她统筹与主演的川剧《金子》囊括了“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剧目第二名、全国第九届“文华奖”等17项国家级大奖,被公认为“二十世纪末中国戏曲的代表作”。

沈铁梅更因在川剧《金子》中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有麻、有烫、有辣,同时又有情有义有爱的‘金子’”形象而誉满神州。

沈铁梅又从传统中寻找力量的源泉,用新的理念、新的诠释和表现,倾力打造川剧传统名剧《绣襦记》改编的重点剧目《李亚仙》,探索传统戏曲剧目适应现代人审美需求的路子。

作为“中国川剧艺术发展的领军人物”,沈铁梅除在戏曲艺术领域不断探索、孜孜追求外,还以弘扬中国传统民族文化为己任,切合现代时尚的美学观,倡导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创新大众所喜爱的舞台艺术,打造集观赏性、艺术性、思想性于一体的现代川剧,为弘扬中国优秀民族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受到专家、学者以及广大观众的推崇,被誉为“中国地方戏曲三大女杰”之一。

个人荣誉

国家级奖项

1988年,获第六届梅花奖(中国戏剧);

沈铁梅在第25届中国戏剧梅花奖颁发典礼上

1995年,获第四届中国戏剧节优秀表演奖《神马赋》(中国戏剧节组委会);

1999年,获第十七届中国戏剧梅花奖(中国文联中国戏剧家协会);

2000年,获第九届文华表演奖《金子》(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

2001年,第七届中国戏剧节获优秀表演奖(中国戏剧组委会);

2000年,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

2004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

2005年,进中国当代戏曲表演艺术家系列研究工程(中国艺术研究);

2005年12月,获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国家);

2005年,中国艺术研究院为沈铁梅举办表演艺术研讨会,并出版《沈铁梅表演艺术研讨文集》;

2006年2月,《新五女拜寿》荣获“观众最喜爱的2006年春节联欢晚会节目”曲艺、杂技、魔术、戏曲类节目二等奖(中央电视台);

2007年11月,获第二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荣誉称号;[10]2011年6月,获第二十五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省级奖项

1999年,荣获首届重庆市“十大杰出青年”称号(重庆市委组织部);

2000年,荣获“振兴重庆争光贡献奖”(中共重庆市委、市人民政府);

2002年,被评为重庆市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并荣立二等功(重庆市人事局);

2002年,被批准为重庆市首届学术带头人(中共重庆市委组织部、重庆市人事局)。

社会评价

沈铁梅以独特的声腔神韵以及“腔中有人,人活腔中”的声腔艺术,实现了川剧声腔的

重大突破,是把川剧声腔艺术带入欧洲音乐殿堂的第一人。

她将舞台表演上升到“写人艺术”的高度,塑造了“金子”、“李亚仙”等经典戏曲人物形象,赋予了传统川剧在现代背景下新的生命和意义。

沈铁梅策划并演唱的《衲袄青红》川剧交响,拓展了川剧艺术的内涵和外延,是中国戏曲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戏曲交响作品[13]。

沈铁梅先后在《孔雀胆》、《玉京寒》、《枭雄夫人》、《聂小倩》、《金子》等大型创作剧目中担任主角。

[14]她在刻画人物上精确地把握人物个性,塑造出众多富有艺术感

染力的舞台形象,在继承、创新川剧艺术方面孜孜求索,艰苦磨练,使古老的川剧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和活力。

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杰出演述者,在其传统代表作《三祭江》、《拷红》、《思凡》、《凤仪亭》、《阖宫欢庆》等剧中,她潜心钻研、在继承文化艺脉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赋予其塑造的艺术形象以新时代内涵、新生活风貌,使之蕴含艺术的生命力,极大地丰富和提升了川剧声腔的艺术内涵和艺术品质,实现了川剧声腔改革的重大突破,受到专家、学者以及广大中青年观众的推崇和喜爱,被誉为“中国地方戏曲三大女杰”之一。

她广泛参与各类艺术交流,为重庆、为川剧赢得了众多殊荣。

1997年被重庆市委、市政府评为“重庆市优秀青年文艺人才”;2000年被评为“重庆市十大杰出青年”、“全国三八红旗手”;在第九届文华奖评选活动中获“文华表演奖”。

在中国戏剧梅花奖评选中三度摘梅,并担纲《金子》领衔主演。

裴艳玲

裴艳玲,原名裴信。

女。

1947年9月生于河北肃宁。

198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著名河北梆子表演艺术家,兼演京剧,工武生,祖籍河北肃宁。

在中国的戏曲舞台上,裴艳玲是一位才艺超群的艺术家。

她曾以《林冲夜奔》、《南北和》、《钟馗》、《武松》等戏两次赢得中国戏剧“梅花奖”,在全国戏曲观摩演出中荣获“主演特别奖”,主演电影《人·鬼·情》两次获得国际大奖。

主演的《宝莲灯》、《哪吒》已拍成戏曲片。

使她少年成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营销活动策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