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大全.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3996167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50 大小:55.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大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大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大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大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大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大全.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大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大全.docx(5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大全.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大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概论(复习必备)

绪论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多选.简答)

狭义:

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广义:

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他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从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阶级性质而言:

是无产阶级争取自由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从研究对象与主要内容而言:

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三个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2.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理论来源有哪些?

(多选)

(1)直接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哲学政治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

(2)间接:

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科学总结工人阶级斗争实践

3.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简答或辨析)

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

(2)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理基础

(二)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1)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

(2)这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

(3)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三)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15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1)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反映

(2)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

(3)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

(四)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4.哲学的基本问题(单选)

即思维和存在的的关系问题。

(其内容包括:

(1)

(2)p25)

5.物质的客观实在性P27(单选)

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征。

(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6.社会的物质性p29(多选。

简答)

(1)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2)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

(3)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这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7.实践及其特征等p34(单选或多选)

(1)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2)基本特征:

物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3)实践的基本形式:

物质生产劳动,处理社会关系,科学实验

(4)主要体现:

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即第八题: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

8.略

9.联系及其特点\发展的实质(选择题)

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具有普遍性与多样性、

(1)联系的特点:

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2)发展的实质:

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0.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辨析或论述)

(1)普遍性: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2)特殊性:

不同的事物或过程,其内部对立同一的具体关系有不同的性质和特点

(3)相互关系:

首先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特殊性(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的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了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了共性的个性

其次二者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11.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辩证否定观p40~41

(1)量变和质变是对立统一的辨证关系(多选):

首先,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准备

其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最后,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2)辨证否定观(简答题):

第一,辨证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的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第四,辨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就旧事物既批判有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有保留其积极因素

12.意识的能动作用p49(简答或多选)

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3意识活动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4意识活动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13.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p57(简答)

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3实践是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4.认识的本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p58~61(选择)

1认识的本质:

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辩证关系:

a.理性认识依赖与感性认识,前者必须以后者为基础;

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c.二者是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不应当也不可能将二者截然分开。

15.真理的客观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p64.68(选择)

1客观性:

a、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b、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a、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b、从实践的特点来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16.真理与价值(价值的特点)的辩证统一(单选,多选)

价值的特点:

客观性,主体性,社会历史性。

二者的辩证统一:

p74

1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一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体的;

2价值的形成和现实以坚持真理为前体,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3真理与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17.社会的存在(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选择)p86

社会存在:

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

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放映,并反作用与社会存在。

(是否需要进一步细化)

18.生产理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经济体制改革的依据)(选择)p92

即: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包括两个方面:

1生产力的状况决定一定的生产关系的产生及其变化发展的方向和形式

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对生产力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反之起阻碍作用。

19.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国家/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政治体制改革的依据)(选择)

1经济基础:

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p93

2上层建筑:

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p93

3国家的实质:

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工具

4国家:

从社会中产生但有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相异化的力量p94(是一种具有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职能的有组织的力量。

5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p96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上层僵住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

二者构成的矛盾运动,其矛盾运动规律为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20.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的五个方面(扼要了解)p100~109(选择)

(1)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2)阶级斗争

(3)革命

(4)改革

(5)科学技术p109

21.人的本质/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简答)p114~115

人类的本质活动:

劳动(最基本的实践,最基本的存在方式)

人的现实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1)人民群众只是一个历史范畴

(2)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3)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4)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5)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6)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22.价值规律的作用/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选择)

价值规律的作用:

p131

(1)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2)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p133

即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

(因为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具有两重性:

是具有社会性质的社会劳动,又是具有私人性质的私人劳动。

23.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选择题)p137

(1)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自己的商品来支配

(2)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物质条件

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实质:

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在等价交换原则的掩盖下雇佣工人,雇佣工人从事劳动,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工资是劳动立的价值或价格

24.资本/剩余价值/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

资本:

一旦货币购买的劳动力带来剩余价值,货币就变成了资本

剩余价值:

货币所有者购买到劳动力以后,在消费它的过程中,在收回他在购买这种商品时支付的价值外得到一个增值的价值。

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

p141

绝对剩余价值与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25.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选择题)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p152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其本质特征:

生产过剩(这种过剩是相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的商品显得过剩。

而不是劳动人民的实际需要相比的绝对过剩)

其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表现为:

(1)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

(2)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26.资本主义政治体制及其实质/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简答)

其政治制度包括:

资本主义的民主与法制。

政权组织形式选举制度。

政党制度等(p153~155)

实质:

是资本阶级进行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的手段和方式,是为资产阶级专政服务的,它不可避免的具有阶级的和历史的局限性。

p156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

(1)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的观念上层建筑,是为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服务的。

(2)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集中体现

27.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选择或简答)

(1)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

(2)国家和私人共有的垄断资本

(3)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

(4)宏观调节和微观规则

28.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及其后果(辨析题)

表现:

一是生产的全球化

二是贸易的全球化

三是金融的全球化

四是企业经营的全球化

后果:

p174

(1)积极后果:

社会分工得以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可以在国际社会流动和优化配置,由此可以带来巨大的分工利益,推动世界生产力的发展

(2)消极后果:

a.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扩大

b.在经济增长中忽视社会进步,环境恶化与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同时发生

c.各国特别是相对落后国家原有的体制,政府领导能力,社会设施,政策体系,价值观念和文化都面临着全球化的冲击,国家内部和国际社会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治理危机

d.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的产业结构调整成为一种全球行为,它既为一国经济竞争力的提高提供了条件,同时也存在着对别国形成依赖的危险。

29.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社会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原因(论述或辨析)

(1)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2)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

(3)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

(4)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即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发展

(5)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6)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原因

(1).各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决定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不同的特点。

(2).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性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重要条件。

(3).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现实原因

30.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多选)

(1)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2) 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的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3)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地发展

绪论

1、(教材P20略)结合我们的学习谈谈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在当代的适用性?

答:

一、历史必然性:

1、工业革命和世界市场的形成,促进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并产生生产过剩的危机,暴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 间这一不可克服的矛盾,预示着未来社会革命的性质和历史发展的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 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需求,这就成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3、十九世纪自然科学一系列重大成就、特别是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和 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对自然规律的揭示及对新的世界观的需要,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科学基础。

二、当代适用性:

1、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一种具有开放性和 创新性的理论体系,是一个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历史进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具体实际的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始终站在人类智慧的高峰,成为时代的旗帜, 指引人们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

2、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政治立场,坚持一切 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至 今仍是指导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进步人民努力奋斗的武器强大思想。

3、马克思主义关于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全球化问题、国际市场、经济周期和经济决定上层 建筑等许多具有前瞻性的论述,不断地为现实社会所证实,并继续影响着当代许多社会科学家,对当今的社会革命与社会改革仍然具有巨大的现实指导意义和深远的 历史影响。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答:

首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其次,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再次,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最后,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有史以来最美好、最进步的社会。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这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有的科学态度,怎样才能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

答: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15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首先,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彻底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而彻底的科学性是最根本的。

彻底的科学性是与理论的与时俱进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在一定意义上说,理论上的与时俱进正是科学性的必然要求。

其次,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

从这个意义上讲,与时俱进就要把握规律性。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不认为他们的理论是一成不变的,而总是要求根据实践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丰富发展他们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理论诞生后,马克思恩格斯一直都是着眼实际,着眼历史条件的变化,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待自己创立的理论。

最后,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

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实践没有止境,认识和创新也没有止境。

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也是一个不断总结实践的新经验,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的过程。

第一章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答:

一、如何理解物质观:

1、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它不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通过人的感觉为人 所感知、复写、摄影和反映。

2、物质是世界唯一的本源,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3、物质世界是联系的,发展 的,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4、时间与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5、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物质性。

二、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至今都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指导意义。

它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和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 限;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 论基础。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

我们通过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就要充分认识是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物质世界,而 客观世界的规律性更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

就要在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指导下,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更好地认识和改造客观物质世 界,以取得社会主义实践和各项事业的胜利。

(教材P26-27、P29)

2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答:

这一观点是正确的。

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首先,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其次,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再次,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

因此,“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3、国际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和地区人均GDP进入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时期,既是黄金发展期,又是矛盾突显期,处理得好,就能顺利发展,处理不好,将对经济社会产生不利影响。

我国已进入这一时期,请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对这一问题加以分析。

(见下题)

4、《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

“发展必须是科学的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把经济社会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请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答:

一、对立统一规律是任何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存在着两对社会矛盾,一是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 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二是社会的主要矛盾,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这些矛盾解决得好,就能促进经济社会的良性发 展;解决得不好,就会极大地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努力克服生产关系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部分,上层建筑中不适合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部 分,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加大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

二、人均GDP进入1000-3000美元时期,一方面 生产力和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普遍有了较大提高,这自然有利于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向前发展,所以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黄金 发展期。

另一方面由于历史原因与现实的差异,所有制形式与分配方式的差异等,各地区各民族经济文化发展相对处于不平衡状态,各经济实体中人民群众的收入水 平也出现了逐渐拉大差距的趋势,甚至引发局部贫富不均的现象。

这必然要影响一部分人的生产积极性,成为各类社会矛盾的突显期,从而对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 产生不良影响。

三、鉴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人均GDP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时期,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与主要矛盾的基本原理为指 导,高度关注经济社会发展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转变发展观念,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创新发展模式,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调整经济、社会政策,兼顾社会公平 公正,缩小贫富差距,关注社会弱势群体,正确地处理各类社会矛盾,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搞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我们就能不断提高发展质量,将我国的经济社会 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5、试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及其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意义。

 

答: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各种事物的矛盾都各有其特点或个性。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绝对与相对的关系,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具体说它们之间的关系包括:

①两者是相互联系的,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是共性的表现;②两者是相互区别的,共性只是概括了个性中的共同本质,而不是包括个性的全部内容;③两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一定场合为共性的东西,另一场合就可能是个性的东西,反之亦然。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要以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方向;同时又要从我国特殊的国情出发,去探索有自己特色的建设和发展道路。

在这里,社会主义是普遍性、共性,中国特色是特殊性、个性,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把个性与共性有机地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

6、为什么说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答:

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唯物辩证法是对整个物质世界的本质属性的高度概括,它要解决的问题是世界怎么样; 

第二,唯物辩证法认为,万事万无都处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中,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条件性,孤立和静止的事物是不存在的,要求我们要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题; 

第三,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个世界是一个矛盾是世界,万事万物都包含着矛盾,不包含着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认识矛盾就是发现问题,解决矛盾就是处理问题。

要求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要敢于承认矛盾,发现矛盾和处理矛盾。

这样,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 

第四,唯物辩证法认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