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历史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3994153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0.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进入历史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进入历史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进入历史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进入历史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进入历史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进入历史教案.docx

《进入历史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进入历史教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进入历史教案.docx

进入历史教案

进入历史教案

【篇一:

历史教案】

第二节夏商周的更替和政治制度

宜昌博文国际学校李莉凤2008-4-17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夏朝的建立和王位世袭制;夏桀的暴政和商汤灭夏;商朝的建立和盘庚迁殷;炮烙之刑、武王伐纣,西周建立;“国人暴动”、犬戎灭西周;西周的井田制和分封制。

(二)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介绍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能力,初步认识历史的资政功能。

2、通过分析王位世袭制、武王伐纣、“国人暴动”,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本领。

3、通过讲解西周的井田制和分封制,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总结归纳夏朝的灭亡、商朝晚期人民的反抗、西周时期的“国人暴动”,说明劳动人民的反抗斗争(三)思想教育目标1、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奴隶社会的国家之一,是世界上重要的文明古国。

2、从夏、商、西周三代的兴亡更替中,认识到历史发展的规律和勤政为民的重要意义。

3、从分封制、井田制导致西周的强盛中,认识到绝对权威、先进制度对国家的稳定发展至关重要。

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是阶级社会中推动历史前进的伟大动力。

基础网络

禹建夏朝,启继承禹的王位,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建立了初具规模的国家机构。

中国进入奴隶社会.

时间:

约公元前2070年至约公元前1600年。

中心:

今豫西、晋南。

时间:

从约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046年。

稳定:

盘庚迁殷,从此稳定。

商朝由此又称殷朝。

灭亡:

纣暴,武王伐纣,战于牧野,商兵导人商都,纣王自焚。

建立:

武王灭商后建周朝,都镐京,史称西周。

与买卖,并纳一定贡赋。

奴隶主强迫奴隶集体耕种。

西周①周王将土地和人民授给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后裔,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②诸侯要服从周王命令,按期向周王贡献财物,并随从作战。

作用:

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

衰落:

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赶走周厉王。

王室衰微,诸侯不朝贡,战争连年。

灭亡:

公元前771年9犬戎破镐京,杀幽王,灭西周。

第二年,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

三国有言:

天下大事,分久必和,和久必分。

但分只是暂时,和却是必然,哪怕是分裂中也孕育着统一的因素。

从夏商周的统一---春秋战国的分裂---秦汉的统一---西晋的短暂统一---六朝的分裂---隋唐的统一---五代夏金元的分裂---元明清的统一。

其中有四次结束分裂而完成统一的王朝:

秦,西晋,隋,元。

奴隶社会

战国—封建社会的形成夏朝-奴隶社会的形成

商朝-奴隶社会的发展秦汉—封建社会的发展

西周-奴隶社会的强盛三国两晋南北朝—分裂与融合

春秋-奴隶社会的瓦解隋唐—封建社会的繁荣

五代、辽宋夏金元—再分裂与进一步融合

明清—封建社会的衰落

经历了漫长的远古时代以后,夏的建立使人类进入奴隶社会,这不仅是一个巨大的飞跃,同时也是社会性质的一次突变,人类由此进入阶级社会,我国奴隶社会的发展历程可概括如上,关于三代书中分政治,经济,文化三节分别介绍,我们先来看第一节。

一夏的建立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但追根溯源,天之涯海之角的炎黄子孙,华夏儿女无一不认为黄河中下游是我们的发祥地,在这里,炎黄二帝生根繁衍,并在禹带领下,历史步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人类告别小康之世,由此进入阶级社会。

1禹建夏朝与王位世袭制

大禹治水众所周知,正因治水有功,舜禅位于禹,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权利越来越大,终于于前2070年建夏,按照传统的禅让制,部落联盟举荐皋陶作为继承人。

皋陶虽德高望重却年事已高,故禹未死而先禹而去,不久又推荐东夷的伯益作继承人。

但禹却居心叵测不给伯益实权,相反地,他把实权交给了自己的儿子启,让启的亲信也掌握许多权力。

禹死后,启轻而易举地继承了禹位。

最后,启斩草除根,以绝后患把伯益杀掉。

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夏朝的建立、禅让制的废除和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我国古代史上的一大事件,它标志着氏族公社制已瓦解,保护私有制度和剥削阶级的国家机器已经产生。

《礼记〃礼运》记载:

在氏族公社时期,“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这就是所谓“大同之世”。

《礼运》又描述夏朝后来的情况说: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这就是所谓“小康之世”,亦即阶级社会。

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表明“家天下”

取代了“公天下”。

尽管因王位世袭制出现而形成的奴隶制度具有极残酷的一面,但它是人类历史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适应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夏、商生产的发展即是明证),推动人类社会由野蛮时代进入文明时代,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早期文明。

总之,从“禅让”到“世袭”是人类社会的一大进步。

注意:

夏朝建立作为我国奴隶社会开始的标志,主要依据:

奴隶制国家机器军,法,狱,城王的建立。

顾名思义,把国家比喻成一部机器,维护国家运转所需要的。

2夏桀亡

启之子太康即位,不理政事,东夷首领伯夷后代羿赶走太康,夺得王位。

史称太康失国。

太康弟联合护夏势力得以复国,史称少康中兴。

后传九代,到历史名人,暴君桀,大兴土木,奢侈腐化,阶级矛盾激化。

俗话说:

自做蘖不可活。

而东方商族正蒸蒸日上,商首领汤于前1600年伐夏,桀大败放逐而死。

注意:

在学习过程中,注意杰出(重要)人物对王朝兴盛衰亡的影响,并且学会用唯物史观来评价历史人物。

如商朝的历史可概括为成汤灭夏建商——盘庚迁殷商朝稳定发展——纣王暴政亡国。

再如西周历史可概括为:

文王改革,奠定灭商基础——武王伐纣立国,分封井田,国势强盛——厉王贪暴,“国人暴动”——幽王内乱,犬戎灭周。

二商的兴衰

1成汤灭夏建商

成汤于前1551年左右联合各方国和部落征伐夏桀。

夏桀面对汤的进攻,毫无准备。

不战而逃,在南巢被囚而死,夏灭。

商汤在三千诸侯的拥戴下登上天子之位,宣告商王朝的成立。

商汤汲取了夏桀的教训,以身作则,勤政爱民,受到各地诸侯的欢迎。

商朝的建立,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古代文明的进步获得转机,使中国成为文明古国之一。

2盘庚迁殷

盘庚是商代第二十代王,在他以前有五次迁都和九世之乱。

史书《尚书〃盘庚》记载,当时中原屡有洪水为患,商朝贵族之间有争权夺利斗争,又大量掠夺民财,加剧贵族和平民的矛盾。

还可以看出大约公元前14世纪中叶盘庚迁都时遭到贵族和平民的反对。

为扭转局面,摆脱贵族的羁拌。

盘庚一方面胁迫他们服从,另一方面又提出“人惟求旧;器非求旧,惟新”,以笼络人心,并表明迁都目的在于“绍复先王之大业”。

对于随迁的众庶,盘庚更以酷刑相威吓,如有不轨行为,就要施以劓刑,“殄灭亡”,必使“无遗育,无俾易种于兹新邑。

”新都位于洹水南岸,自然条件相对优越,且居天下之中,便于控制全国。

迁都后政局趋向稳定,“百姓由宁,殷道复兴,诸侯来朝”,商代社会经济和文化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3、商朝奴隶制很残酷的突出表现“人祭”与“人殉”

在商代,人殉是为侍奉死后的社会或家族中某些特权者而从死的人,有陪臣、妻妾、侍卫和亲信,也有用作仆役的奴隶。

人祭(牲)是祭祀时人像牛羊猪等牲畜一样被供奉给祖先的神灵,被杀者多为战俘和奴隶。

人殉、人牲现象在原始社会末期即已出现,到商代发展到高峰,商代晚期以后逐渐衰退。

陪:

王或帝死后,划一块地给某人,此人死后,必须埋于此,不一起死。

殉:

墓主人死,你要跟着死。

一起死盛行于商代到秦朝,汉后被俑所替代。

4商纣王的暴政

纣天资聪敏,体格魅伟,勇力过人,能赤手与猛兽搏斗,能言善辩,恃才傲物。

好酒色,喜

淫乐,广建苑囿台榭,宠爱美女妲己,唯妇言是听,厚敛赋税,高筑“鹿台”,“以酒为池,悬肉为林”,通宵达旦地饮酒作乐,不理朝政,不祭鬼神。

纣王昏淫无道,致使百姓怨恨,诸侯离异。

纣王昏乱暴虐,愈演愈烈,人民的不满无以复加,连太师、少师都抱着乐器奔周。

纣王已众叛亲离,彻底孤立,而文王则改革内政,重用贤臣,姜子牙,发展农业,壮大兵力,为武王灭商作好准备,最终为周所灭。

商朝历经17代30王(不包括汤长子太丁)496年。

注意:

商亡的原因:

纣王暴政。

周武王灭商成功的基础:

文王整顿政治,军事,使国力增强。

武王伐纣性质:

奴隶主阶级内部的斗争。

三西周的建立和强盛

1、武王伐纣的时间、地点和结果

2、西周建立者和都城

3、西周的历史地位

西周地域空前广袤,国内各民族交往加强,在东方具重要地位,声名远波,是我国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

凡是盛极必衰,到厉王出现国人暴动。

四国人暴动和西周灭亡

1、“国人暴动”的原因、对象和时间

概况:

周厉王;前841;共伯和、“共和行政”

“国人”主要指住在都城及其近郊的平民,属被统治阶级。

时间是公元前841年。

它是我国历史上有文字可考的第一次大规模的群众性武装暴动。

影响:

沉重地打击了奴隶主阶级动摇了西周奴隶主统治的基础,成为西周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

性质:

平民、奴隶反抗暴君的斗争

周厉王的贪暴政策,终于在公元前841年,爆发了国人暴动,周厉王的暴政激起平民和奴隶的反抗,周厉王被赶跑,厉王出奔于彘(今山西霍县)。

后死于外地,朝政由召穆公、周定公共管,史称“共和行政”。

周宣王继位后(在位47年),虽然企图振兴,但各种社会矛盾无法从根本上得到缓和,西周的统治已接近全面崩溃。

2、犬戎灭西周的背景、时间

西周灭亡。

周幽王(末代国王)在位期间,王室内部发生了王位继承的斗争,周幽王在位时,原立申后所生的儿子宜臼为太子。

后纳褒姒,十分宠爱,便废掉了申后及太子宜臼,立褒姒为后,以褒姒子伯服为太子。

据记载,褒姒不好笑,幽王为了博她一笑,竟然“烽火戏诸侯”申后是申侯的女儿,申侯见女儿和外孙被废,十分恼怒。

公元前771年,申侯联合缯侯及西夷犬戎,入攻镐京。

幽王举烽火,诸侯因前次上当,皆不发兵救援。

犬戎攻破镐京,幽王在骊山之下被杀。

褒姒被虏,王室宝器也被劫掠一空。

西周至此灭亡。

申侯及诸侯拥立宜臼为王,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

3灭亡原因

五井田制和分封制

1、分封制:

商朝就有;西周盛行。

i目的、作用:

巩固统治,发展疆哉。

概况:

王族、功臣、先代贵族→诸侯:

鲁、齐、燕、卫、宋、晋等

关系:

服从命令,贡赋,派兵作战

2井田制:

国有(王);诸侯享用、不得转让;贡赋;奴隶集体劳动

3、分封制与井田制关系:

土地与义务i

【篇二: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

[知识与能力]

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

应掌握知识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过程与方法]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

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正确认识人类历史的起源;

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重点]我国的原始人类

[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

[课时]5课时

[课型]新授课、活动课、讲评课

[方式与方法]综合启发式教学

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人类历史的起源;

(2)掌握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元谋猿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产、生活情况、距今年代,氏族生活的特点。

(3)培养学生的读图和识图能力、比较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总结出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的代表,读懂图表、文字材料并从中总结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起源地之一,增强民族自豪感。

(2)正确认识人类历史的起源。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我国最早的人类、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活和生产状况难点:

远古居民的生存方式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授课过程]

板书设计:

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一、元谋猿人:

最早、170万年

二、北京人:

时间:

70---20万年

生活方式:

群居生活

发展水平:

用天然火

三、山顶洞人:

时间:

1.8万年

生活方式:

氏族生活、工具进步

发展水平:

人工取火

课后反思: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课本引言中伏羲氏教民熟食、结网捕鱼和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故事,然后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课文,进入学习状态。

2.探究过程

(1)教师出示探究问题:

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为生有哪些不便之处?

(受季节变化和天灾影响大,食物来源不充足,需要不断迁徒,等等),然后引出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怎么办的问题,从而得出开始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的认识。

(2)学生阅读教科书上的《白虎通》引文,看看能得出什么结论。

展示图片,让学生观察、比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栏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复原图,并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这两种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

(3)展示历史图片:

观察在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成就中,有哪些农耕经济现象?

各种因素的内在联系如何:

原始农业中的生产工具与产量的关系,原始农业与渔猎的关系,原始农业与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的关系,生产、生活与原始艺术和早期文字的关系,原始陶器和纺织与定居生活的关系等。

(4)利用《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学生指出河姆渡、半坡、大汶口的具体地点后,启发学生观察、分析该时代文化遗址分布的情况,寻找分布特点。

(5)在了解了大汶口原始居民农耕生产的内容后,让学生阅读课文的最后一段小字,然后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讨论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为什么有了随葬品?

应难点是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论。

怎样看这一现象?

(四)巩固小结

1.出示话题:

我国的原始居民过着什么样的生活?

你愿意生活在那个时代吗?

为什么?

(根据老师展示的历史实物图片,学生发挥想象力,任意选择一种居民设计、表演他们一天的生活)

2、小制作:

看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设计出一个经济实用的表格,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类,明确农耕经济中的劳动分工。

(五)推荐作业

1、制作与本课农耕经济有关的自由阅读卡,可以是神化传说、历史故事,诗歌,也可以是农耕小知识。

2、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到农村感受一下农民耕作的苦与乐。

附:

板书设计

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1、时间---距今7千年

2、生活位置:

河姆渡居民位于长江流域

3、农业:

河姆渡居民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4、河姆渡居民会建造房屋,还会开挖水井。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1、时间---距今五六千年

2、生活位置:

半坡居民位于黄河流域

3、农业:

半坡居民种植粟。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4、半坡居民会制造彩陶。

三、大汶口居民

1、时间---距今四五千年2、地点---山东大汶口

3、在后期,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

课后反思:

【篇三:

历史教学设计】

第一章历史教学设计概述

我国教学设计发展历史及现状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教学设计理论被引入国内以来,教学设计的理论研究基本处于引介、消化国外研究成果的状态,但缺乏教学设计理论本土化研究的支持。

教学设计课程任务

首先必须了解什么是教学设计,它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它与传统的备课有什么差别,然后要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历史教学设计运作流程图”。

第一节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的概念

概念:

教学设计,也称教学系统设计,是面向教学系统,解决教学问题的一种特殊的设计活动。

1.教学

概念:

教学是通过信息传播促进学生达到预期的特定学习目标的活动,是指有组织、有计划的教与学的活动的总称。

要素及过程:

美国教育家格拉瑟(r.glasser)认为,所有的教学活动或教学过程都包括四个部分。

(1)教学目标

(2)起点行为(3)教学活动(4)教学评价

设计理念:

著名的美国教学设计专家加涅:

“为学习设计教学”。

2.设计

“设计”一词广泛应用于建筑、服装、艺术等众多领域。

定义:

1)设计就是“在正式做某项工作之前,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预先制定方法、图样等”。

(《现代汉语词典》)2)所谓设计是指为了解决某问题,在开发某些事物和实施其中方案之前所采取的系统化计划过程。

3)设计就是为制造某种具有实际效用的新事物而进行的研究。

4)设计是指在活动之前所做出的一切策划或计划。

性质和特点:

具有超前性和预测性,想象性和创造性的特点。

3.教学设计

(1)概念:

整合教学和设计的概念,其中具有代表的观点有:

布里格斯的观点:

瑞达.瑞奇的观点:

r.m加涅观点:

乌美娜的观点:

皮连生的观点:

徐英俊的观点:

何克杭的观点:

刘知新、毕华林等的观点:

(2)“教学设计”的特点:

①理论性②系统性③差异性④应用性⑤层次性

4、历史教学设计的定义:

运用系统方法分析历史教学背景,确定历史教学目标,建立解决历史教学问题的策略,选择教学媒体,设计并实施教学方案,评价反思试行结果和对设计方案进行反馈修正的过程。

二、教学设计的发展

教学设计的历史发展与其他学科的发展一样,大致经历了构想、形成、建立、发展等几个阶段。

1、构想阶段

杜威(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和美国心理学家):

1900年提出应建立“桥梁科学”。

测量学家桑代克:

建立一套系统的与教学活动有关的理论体系,以实现教学的优化设计。

20世纪中叶,以斯金纳为代表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和以奥苏贝尔、加涅为代表的认知心理学的发展为教

学设计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2、形成阶段

国外的教学设计研究从20世纪60年代起步,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无论从理论自身发展,还是实践操作程序的发展,都已达到了相当的成熟程度。

3、建立阶段

标志为加涅的《教学设计原理》(1988)

id1的代表性模型是由肯普在1977年提出的“肯普模型”。

4、发展阶段

第二代教学设计理论(简称id2)

id2的代表性模型当推由史密斯和雷根于1993年提出的“史密斯——雷根模型”。

(1)我国教学设计发展历史:

《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李克东、谢幼如编著,1992)

《教学设计》(乌美娜主编,1994)两书。

何克杭、李克东教授的“主导——主体”教学设计方法等。

(2)教育研究工作者研究教学设计的理论多,推广普及应用的少。

代表性成果:

于春燕、王文丰,历史新课程教学设计(教师继续教育丛书)。

沈阳:

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等。

第二节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

从教学设计的概念可以看出,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至少有四种理论对其起了重大作用:

学习理论、教学理论、系统理论和传播理论。

一、学习理论

1、学习理论与教学设计关系

学习理论是有效的教学设计的基础。

2、学习理论在教学设计中的作用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无论是学习需要分析、学习目标确定、学习任务分析,还是教学设计模式的选择,都是建立在特定的学习理论基础之上。

3、几种学习理论简介

在众多学习理论中,影响最大的主要有三中学习理论:

(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a、行为主义学习理论(behaviorismlearningtheory)思想:

主要解释学习是在既有行为之上学习新行为的历程,是关于由“行”而学到习惯行为的看法。

其主要代表有:

桑代克(e.l.thorndike)的试误学习理论;斯金纳(b.g.skinner)的操作学习理论等。

b、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设计上的应用:

试误学习理论用“试误”来解释简单行为的学习;而操作学习理论则用“强化原则”解释多种复杂行为。

(2)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a、思想: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学习是在即有知识之上学习新知识的历程,这是由“知”而学到知识性行为的看法。

其主要代表有: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式学习理论;加涅的累积学习理论等。

b、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设计上的应用: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高度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调主动学习。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a、思想: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发展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中已有的关于“建构”的思想,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并力图在更接近、更符合实际情况的情景性学习活动中,以个人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以个人理解的意义。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

设计上的应用:

学习不是对于教师所授予的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的建构活动,且这种建构的途径主要有以下三种:

支架式建构:

抛锚式建构:

导引式建构:

二、教学理论

1、教学理论

(1)定义

教学理论是为解决教学问题而研究教学一般规律的科学。

(2)教学理论在教学设计中的作用

教学理论在系统的教学设计中,为合理安排教学情景,从而达到学校预设的教育目的提供了理论依据,并且为教学目标分析、教学策略的运用,以及教学评价方案的制定都提供了依据,因此教学理论是教学设计的基础。

(3)教学理论与教学设计的关系

教学设计的创新和发展,也大大丰富了教学理论,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2、我国教学理论发展及流派

(1)我国教育理论的发展历史

a、我国古代教育理论的发展历史

我国教学理论可谓源远流长,古代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教学思想至今在教的方法、学的方法,以及教与学的关系上仍对我们有许多影响。

b、近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历史

近现代时期,一些著名教育家和思想家梁启超、蔡元培、徐特立、陶行之、陈鹤琴等都提倡教学要重视发展儿童的个性,发挥儿童的主观能动性,从儿童的特点出发,培养他们的独立学习能力,这些观点仍是当今教学设计中进行学习者分析时必须遵循的原则。

3、外国教育理论的发展历史

a、萌芽期

没有形成独立的教育理论体系,但教育家苏格拉底、柏拉图和昆体良等已提出和使用问答、对话、练习、模仿等教学方法。

b、近现代期

有较大影响的教育理论有: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他的“大教论”中对教育目的、内容和直观性、自觉性、系统性、巩固性,教学必须适应儿童年龄特征和接受力等教学原则做了系统阐述;

法国的卢梭充分肯定了儿童的积极性及在教学中的作用,并提出观察法和游戏法;

德国的第斯多惠提倡发现法,指出不仅要用知识来充实儿童头脑,而且要发展他们的智力和才能,并提出“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

c、现代发展期

杜威:

反对“教师中心”和“大教论课堂中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