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昆明市滇池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982289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21.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省昆明市滇池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云南省昆明市滇池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云南省昆明市滇池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云南省昆明市滇池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云南省昆明市滇池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云南省昆明市滇池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

《云南省昆明市滇池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省昆明市滇池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云南省昆明市滇池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

云南省昆明市滇池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绝密★启用前

云南省昆明市滇池中学2017-2018学年下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历史

命题教师:

审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题号

总分

得分

分卷I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0分,共60分)

1.下列对雅尔塔体系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美国因此掌握了世界经济霸权

B.是在雅尔塔会议等确立的基本原则上建立的

C.改变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

D.是美苏两国实力均衡的重要体现

2.一战成为一系列新技术发展的催化剂,许多技术受到重视,下列技术中是在一战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是(  )

①飞机受重视,汽车也引起人们的关注 ②化工技术发展 ③生产流程和生产管理改进 ④政府加强对私人经济的干预

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3.在两伊战争中发生过举世震惊的“袭船战”,下列叙述符合史实的是(  )

①“袭船战”指两伊战争中交战双方对向对方运输石油的油轮发动的袭击 ②“袭船战”影响到了非交战国的利益

③美苏以此为契机加强了对海湾地区的控制 ④伊朗首先发动“袭船战”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4.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兴起的反战运动主要是针对(  )

A.朝鲜战争B.越南战争

C.第二次中东战争D.美苏争霸

5.1917年4月,美国加入协约国集团,对德宣战,1918年3月,苏俄与同盟国集团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帝国主义战争。

对上述两件大事的正确分析是(  )

①协约国阵营发生了重大变化 ②协约国集团的力量并未因俄国退出而削弱 ③实质上都起到了加速战争结束的作用 ④美国和苏俄都维护了自己的利益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①②③④

6.一战后不久,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再次出现高潮,其原因不包括(  )

A.美日以外的帝国主义势力的削弱

B.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C.帝国主义的“委任统治”并没有改变殖民统治的实质

D.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均出现了新的阶级力量

7.促进《洛迦诺公约》签订的因素是(  )

A.法国占领鲁尔受挫

B.热那亚国际经济会议的召开

C.《非战公约》的签订

D.德国取得国联行政院常任理事国地位

8.下图是一幅刊登在1921年德国一家杂志上的漫画,漫画将英、法、美、意、日比做一只五头怪兽,它将德国踩在脚下,贪婪地将其内脏吞噬殆尽。

这幅漫画反映了当时德国对下列哪一次会议的态度()

A.华盛顿会议B.巴黎和会

C.慕尼黑会议D.德黑兰会议

9.日本法西斯与德国法西斯相比,最突出的区别是(  )

A.具有明显的军国主义倾向

B.完全违背了资本主义的民主政治

C.不是由垄断资产阶级支持

D.没有政党形式的法西斯组织

10.一战对西欧的影响不包括(  )

A.西欧的霸权地位完全丧失

B.西欧各国工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C.使西欧各国人民充满幻灭感和危机感

D.使西欧许多国家的工人运动高涨起来

11.“完全毁灭纳粹的一切形式和制度,俾使和平与民主的敌人永难卷土重来。

”这一材料最初出处应为(  )

A.开罗会议决议B.德黑兰会议决议

C.雅尔塔会议决议D.波茨坦会议决议

12.罗素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他为维护世界和平所作的贡献有(  )

①发表“斯德哥尔摩宣言” ②发表题为《人类的危机》的演说 ③发表《罗素—爱因斯坦宣言》 ④领导英国的禁止核武器运动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13.史学界认为,“它利用冷战的阴影,把‘遏制’共产主义的计划与制造商、出口商的热情融为一体”。

这里的“它”是指(  )

A.杜鲁门主义B.马歇尔计划

C.共产党中央情报局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14.《非战公约》虽未能制止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但它的进步性仍是显而易见的,主要表现在(  )

①限制了国家的战争权 ②在国际法上奠定了“侵略战争是国际犯罪”的法律基础 ③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审判德、日战犯提供了法律依据 ④规定了世人瞩目的裁军问题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

15.罗斯福说:

“日德把不帮助轴心国家的一切民族和国家都当作全体轴心国的共同敌人,这就是他们简单、明确的总路线。

所以,只有类似的总战略才能抗衡它”。

罗斯福所说的“类似的总战略”是指(  )

A.美国通过《租借法》帮助被轴心国侵略的国家

B.美英发表《大西洋宪章》,结成共同反对“纳粹暴政”的联盟

C.美国对日本和德国等轴心国宣战

D.所有对轴心国作战的国家结成世界反法西斯联盟

16.为了实现人类的持久和平,威尔逊等政治家曾在巴黎和会上作了有益的探讨,在一些问题上取得了共识并载入了国联盟约,其中现在看来还是很有价值的共识是(  )

A.“维护和平”的原则

B.对战败国殖民地的措施

C.严厉制裁德国的措施

D.限制海军军备竞赛的规定

17.一战后期,促使同盟国集团迅速崩溃的主要因素是(  )

①“施里芬计划”过低估计了对手的实力 ②美国参战增强了协约国的实力 ③《布列斯特和约》的签订使德军放松警惕 ④协约国军队对德展开了强大攻势

A.①②④B.②③④C.②④D.①③

18.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标志是(  )

A.卢沟桥事变B.苏德战争爆发

C.英法对德宣战D.日军偷袭珍珠港

19.1947年,美国操纵联合国通过了不公正的阿以分治协议;第一次中东战争中,美国利用停火之际,向以色列提供了大量军火和物资援助。

这些史实最能说明(  )

A.以色列比阿拉伯国家富有

B.美国利用联合国对付阿拉伯国家

C.西方大国的干预是造成阿以冲突的原因之一

D.阿拉伯国家软弱无力

20.这是雅尔塔会议会场,就是在这张会议桌上,战后的世界秩序被基本确定下来。

那么,二战后形成的雅尔塔体系主要就哪些问题达成协议(  )

①结束战争 ②处置法西斯 ③战后世界安排 ④组建军事集团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①②④D.②③④

21.两伊战争中,双方互有攻守,当伊朗进攻时,为扫清前面的地雷,伊朗成千上万的少年怀着能升入天堂的梦想,冒着伊拉克炮火,冲进布雷区,被称为“肉弹”。

这说明了伊朗少年(  )

A.具有大无畏的革命精神B.是一种战争狂热

C.是一种极端宗教狂热D.爱国主义精神大发扬

22.美国组织“联合国军”登陆朝鲜半岛的根本意图是(  )

A.制止局部战争的升级B.维护朝鲜的分裂局面

C.遏止苏联并包围中国D.推行全球扩张的战略

23.德黑兰会议是在反法西斯战争取得根本好转的形势下召开的,“根本好转”的表现有(  )

①德军陷入东西两线夹击之中 ②法西斯阵营开始瓦解 ③北非德、意军队投降 ④苏德战场德军被迫转入战略防御

A.①④B.③④

C.②③D.②③④

24.苏联和东欧国家为对抗美国的冷战政策采取的措施不包括(  )

A.组织经互会B.成立华约

C.接受马歇尔计划D.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25.20世纪90年代,某些地区的冲突和局部战争说明(  )                 

①美国试图建立单极世界,插手别国事务 ②冷战结束后力量暂时失衡 

③地区霸权主义引发危机和战争 ④被冷战掩盖了的地区民族矛盾爆发

A.①②③④B.②④

C.②③④D.①②④

26.二战后标志着美苏关系缓和进入高潮的是(  )

A.尼克松访苏B.欧安会召开

C.《赫尔辛基宣言》签署D.“尼克松主义”提出

27.美国首先提出建立国际联盟的建议,后来却没有参加,原因是(  )

①英法等国和美国有矛盾 ②美国国内的阶级矛盾空前尖锐 ③国联盟约未能满足美国的要求 ④盟约否定了“十四点原则”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28.1950年,在苏联代表没有出席的情况下,美国操纵安理会通过出兵朝鲜的决议。

这说明(  )

A.联合国安理会徒有虚名B.“大国一致”原则的失效

C.联合国受到美国的控制D.安理会有利于美国称霸

29.历史学习中经常会遇到一些与方位词相关的概念,如“南北对话”、“东方”、“西方”等,这些概念看似方位概念,其实包含了政治、经济内涵。

二战后“西方”的本质内含是(  )

A.西欧资本主义国家B.大西洋两岸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C.欧洲资本主义国家D.以美国为首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30.1941年6月22日,丘吉尔发表广播演说:

“俄国的灾难就是我们的灾难,我们要给俄国人民一切可能的援助”。

这表明(  )

A.英国早就想帮助苏联B.英国改变了对苏联的根本立场

C.英苏面临着共同敌人D.丘吉尔变成了苏联利益的维护者

分卷II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每小题8.0分,共40分)

3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存在的巨大危险是苏联可能袖手旁观,而等我们牺牲了大批美国人生命打败日本之后,红军长驱直入满洲和中国北部大片地区……罗斯福力图使斯大林先前所谈的一般保证化为俄国尽早参加太平洋战争的行动。

——《美国第82届国会关于远东军事形势听证会》

材料二 1945年2月,美、英两国同意苏联对日作战的条件:

对蒙古(蒙古人民共和国)现状须予维持;库页岛南部及邻近的一切岛屿须交还苏联;大连商港国际化,苏联在该港优越权益须予保证,苏联之租用旅顺港为海军基地须予恢复。

——《世界近代现代史资料选辑》

材料三 我们在克里米亚的会晤,重申我们共同的决心,即在今后的和平时期中,一定要保持并加强在这次战争中使联合国胜利成为可能和确定的目的上和行动上的团结一致。

——《美国对外关系·外交文件集》

请完成:

(1)依据材料一指出美国要求苏联尽早参加太平洋战争的目的。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苏联对日作战问题的认识。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评价美、苏等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影响。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比如海湾战争,全世界都知道7月15日将会开战,但哪一小时打,前半夜还是后半夜打,谁都不知道。

……又如美国偷袭利比亚,只花了18分钟……从直接损失上看,多国部队42天花了610亿美元,伊方则损失了1900亿美元,科威特损失了1600亿美元。

……二战时,用B-17飞机,需出动4500架次,投弹9000枚方能摧毁一个目标,到了越战期间,用F-105飞机,需出动95架次,投弹190枚,方能摧毁一个目标,而在海湾战争中,用一架F-117飞机投下一枚炸弹,就能准确地命中目标……在科索沃战争中,北约使用的精确制导武器的数量占总投弹量的90%,轰炸了南联盟40多座城市,而造成人员的死亡总共不到2000人。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这与二战期间相同天数中人员平均伤亡100万人相比,是天壤之别。

——王增铨《现代高技术局部战争》

材料二 当坦克出现以后,又发展成了机动作战。

到了高技术战争中,由于一大批高、新技术群在战争中的广泛运用,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作战方式,比如,导弹袭击式的“精确战”;外科手术式的“点穴战”;破坏结构式的“瘫痪战”;非致命式的“软杀战”;指挥控制式的“信息战”;陆、海、空、天、电一体的“全维战”,此外,还有“环境战”、“太空战”、“心理战”等等。

海湾战争中……伊拉克拥有120万军队,号称是世界上第四大军事强国,但他的军队兵种比例很不协调,120万人中,陆军占了115万人,占他总兵力的96.5%,而空军兵力只有4万,占3%,海军更少,只有5000人,只占0.4%。

1991年的海湾战争,负责战场指挥的7名美国高级指挥官中,有6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成功地实施了战略协同和作战指挥,被称为“硕士导演的战争”……目前,美国军官全部为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其中硕士、博士占38.4%。

俄罗斯军官98%以上受过高等教育,日本军官全部具有大学以上文化程度,印度也要求营以上军官必须获得硕士学位。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现代高技术战争的特点。

(2)从上述材料中,你得到哪些认识?

3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47年2月20日,英国首相艾德礼在下议院发表对印度政策声明,宣布至迟在1948年6月前把政权转到“负责的印度人”手里,并选派蒙巴顿到印度办理交接事务。

——陈庆军《世界近代现代史精要》

材料二 1947年7月,蒙巴顿公布了《印度独立法案》,主要内容为:

印度分为印度教徒的印度斯坦国家和伊斯兰教的巴基斯坦国家;各土邦有权选择加入哪个自治领,抑或两者都不加入,保持原来与英国的关系,但不能自治。

材料三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主要原因。

(2)依据材料二指出印巴分治的原则,并说明英国的重要目的。

(3)依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英国《蒙巴顿方案》的影响。

3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42年1月,日军进攻缅甸,英军节节败退,英国政府正式向中国政府请求迅速派兵入缅协同英军作战。

中国政府即派出10万远征军入缅,后又不断增兵。

由于中国战场和印、滇、缅战场牵制日军达130万之众,使日军无法调往太平洋,大大减轻了美国的压力。

——摘编自军事科学院《中国抗日战争史》等

材料二 1943年11月,同盟国(中美英)召开三国首脑会议,讨论中国和亚洲有关重大军事、政治问题,包括联合对日作战和战后处置日本。

——摘编自军事科学院《中国抗日战争史》

材料三 1943年10月,中、美、英、苏四国代表签署《四国宣言》,提出:

“为了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在重建法律与秩序和创立普遍安全制度以前,它们将彼此协商,必要时并将与联合国家的其他成员进行协商,以便代表一个国际共同体采取共同行动。

——摘编自朱贵生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远征军出国作战的直接原因。

(2)依据材料一、二,分析中国为什么能以大国身份参加此次会议。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次会议的重大成果及成果内容。

(3)依据材料三分析《四国宣言》的主要目的。

其基本宗旨在战后是如何落实的?

3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记得那是1984年2月27日的早上,在我们听见一阵战机轰隆飞过上空,不久后,我们手上的枪与其他武器的表面就沾上了一层黑色物质。

然后,我就感觉身体火烫,鼻孔很疼痒。

接着……不……是马上感觉呼吸困难,像是窒息一样。

6个小时后,眼睛发炎、视力减退,身体的许多部分更是疼痛不已。

——一位遭到化学武器袭击的伊朗士兵的回忆

材料二 遭袭后,石油码头燃起大火

请回答:

结合两则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分析反映的共同问题是什么?

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现象?

答案解析

1.【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和再忆再现能力。

A项颠倒了因果关系,雅尔塔体系是建立在美国掌握世界经济霸权的基础上的。

雅尔塔体系的建立是苏美实力均衡的产物。

2.【答案】A

【解析】本题作为组合式单选题,要求选出一战对新技术发展带来的客观影响。

解答时必须从每个选项入手,以符合历史实际为取舍标准。

④不属于对新技术的客观影响,而是对政府机构职能的影响,故排除带④的项,选A。

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两伊战争过程的认识。

作为组合型单选题,可用排除法解答。

首先发动“袭船战”的是伊拉克,故排除④。

 

4.【答案】B

【解析】二战后,美国对欧洲采取“冷战”政策,“冷战”中虽有核威胁,但它只是一种战争威胁。

而局部战争则使美国人民有了切实的体会,以此否定D项;在时间上否定A项;在战争对象上否定C项。

只有B项符合题干要求。

5.【答案】D

【解析】美国加入协约国和苏俄退出一战,均是从本国利益出发,都使得协约国集团阵营发生重大变化,加速了战争的进程。

同时苏俄退出一战,对协约国的力量影响不大。

6.【答案】D

【解析】一战后,美日以外的帝国主义力量削弱,但对殖民地、半殖民地仍实行殖民统治,激起这些地区的反抗;再加上俄国十月革命的推动,这些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再掀新高潮。

而D项中的“均出现”表述有误,当时仅是部分地区出现,故选D。

7.【答案】A

【解析】法国占领鲁尔受挫后,其国内主张对德和解的力量渐占上风,于是法国外长白里安主张改善法德关系,随后签订了《洛迦诺公约》。

 

8.【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及图片中读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材料及图片反映了英、法、美、意、日五国联合对德国进行制裁,德国通过这一漫画表达出极度的不满情绪。

根据所学知识,符合题意的只有B项。

9.【答案】D

【解析】A、B选项是共同点;C选项错误。

在德国,法西斯以政党的组织出现,有严密的组织;在日本,法西斯势力的代表是其庞大的军事官僚机构,即军部,这是德日法西斯最明显的区别。

10.【答案】A

【解析】一战后西欧的主导和霸权地位只是相对削弱,并未完全丧失。

B、C两项是一战对经济和精神两方面带来的危害。

D项是一战带来的积极影响。

11.【答案】C

【解析】题干中的材料实际上就是指彻底消灭德国法西斯主义,真正建立战后德国的民主与和平。

这是反法西斯胜利前夕盟国确立的对德国的处理原则。

12.【答案】B

【解析】“斯德哥尔摩宣言”是1950年世界保卫和平大会委员会在斯德哥尔摩发表的,故排除含①的选项。

 

13.【答案】B

【解析】马歇尔计划的实施,为美国制造商、出口商占领欧洲市场,扩大对外贸易提供了有利的时机,促进了美国国内经济的发展。

14.【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

①②③均是对《非战公约》进步作用的表述,《非战公约》并没有涉及世人瞩目的裁军问题,故④被排除。

 

15.【答案】D

【解析】材料显示当时世界最主要的矛盾是法西斯的侵略势力与反法西斯的国家和人民的矛盾。

针对当时法西斯国家的结盟,反法西斯国家和人民只有加强团结,组成反法西斯联盟,这正是罗斯福所说的“类似的总战略”,故选D项。

16.【答案】A

【解析】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国际联盟虽然是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但它在实现人类和平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

17.【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同盟国集团失败原因的分析能力。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是多方面的。

综合此题要注意关键词“一战后期”,故首先排除①,因①中的“施里芬计划”是战争初期发生的事件;其次,③中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选C。

 

18.【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对历史发展标志性事件的识记能力。

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应该是以双方均有世界性的大国参战为标志。

1939年9月1日,德军突袭波兰,英法在自身利益受损的情况下,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19.【答案】C

【解析】阿以冲突连绵不断,与西方大国的干预和偏袒以色列有关。

20.【答案】B

【解析】组建军事集团是二战后以美苏两国为首的冷战的产物,雅尔塔体系只是为其建立奠定了基础。

因此,应排除④。

 

21.【答案】C

【解析】本题关键是审清题干中的关键词“升入天堂的梦想”,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伊朗信奉的是伊斯兰原教旨派,该派教义比伊拉克的教派要狂热。

22.【答案】D

【解析】二战后,美国推行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武装干涉朝鲜内政就是其中的表现之一。

23.【答案】D

【解析】德黑兰会议是在1943年11月举行的,此前,1943年5月,北非德、意军队投降;1943年9月,意大利投降,法西斯阵营开始瓦解;1943年2月,苏军取得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苏德战场上德军被迫转入战略防御。

而德军陷入东西两线夹击之中是在1944年6月美、英等国盟军成功在诺曼底登陆后。

故“根本好转”的表现是D项。

24.【答案】C

【解析】马歇尔计划提出之时,最初涉及的也有东欧和苏联,但是苏联和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并没有接受。

25.【答案】A

【解析】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为了建立单极世界,到处干涉别国内政,推行霸权主义;局部战争的爆发还与地区霸权主义有关,同时也是民族、宗教、领土争端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26.【答案】A

【解析】D项是缓和的原因,B、C两项是缓和带来的结果。

27.【答案】B

【解析】本题为组合单选题,考查对历史事件相关原因的理解和判断能力。

因为②④不符合史实,所以A、C、D三项应排除。

美国未参加国联,是因为国联为英法所操纵,未能满足美国的要求。

 

28.【答案】C

【解析】联合国在成立初期曾经一度受到美国的控制,作出了一些违反《联合国宪章》精神的事情,故C项符合题意。

29.【答案】D

【解析】这里的“东方”、“西方”划分的标准是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根据战后实际,西方指的是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

 

30.【答案】C

【解析】1941年处于世界大战期间,英、俄都面临着法西斯德国的侵略,当时世界形势的最主要矛盾决定着他们的共同利益,即共同反对法西斯德国,故选C。

二战爆发前和爆发之初,英国实行绥靖政策,期望祸水东引,故否定A;英国和苏联是意识形态严重对立的两个国家,如果说改变了对苏联的根本立场,明显太绝对;丘吉尔表示要给俄国一切可能的援助,也不能就此定论丘吉尔变成苏联利益的维护人。

31.【答案】 

(1)减少美国的军事损失;利用日本削弱苏联实力;限制苏联在亚太地区的影响。

(2)美、英两国牺牲中国权益,换取苏联对日作战;苏联对日作战,有利于加速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进程。

(3)有利于协调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活动,加速了德、意、日法西斯的灭亡,推动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进程;但是,美、苏等国借机推行大国强权政治,严重损害了中国等国家的主权和利益。

【解析】第

(1)问应依据材料一中“而等我们牺牲了大批美国人生命”等信息,从直接目的和根本目的等方面进行说明;第

(2)问可结合材料二中“苏联对日作战的条件”等信息,从正反两个角度进行思考;第(3)问可联系材料三中“行动上的团结一致”等信息,从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等角度进行思考。

32.【答案】

(1)特点:

战争发生的突然性增大;战争的进程和节奏加快;战争消耗巨大;能有效控制打击的目标;作战方式多样化。

(2)认识:

高技术战争要求各军兵种之间应协调发展。

提高军队综合素质人才的培养是关键。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的同时,必须要处理好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关系。

【解析】第

(1)问,从海湾战争开战的时间看出突发性,从美国偷袭伊拉克所用的时间看出快速性,从直接的损失看出消耗巨大,从命中目标看出有效控制性,从人员伤亡数看出减少的趋势。

(2)问,从材料二中可以从科技人才与军事之间、军事兵种之间、经济与军事之间的关系等角度回答。

33.【答案】

(1)现象:

英国决定结束在印度的殖民统治。

原因:

二战严重削弱了英国的实力;印度掀起民族独立运动的高潮。

(2)原则:

依据宗教信仰划分印巴领土,但允许土邦自由选择。

目的:

削弱印度力量,避免印度强大;继续保留在印度的政治影响。

(3)评价:

适应了印度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要求,结束了英国在印度的长期殖民统治,加速了殖民体系瓦解的进程;但是,它具有殖民主义的烙印,造成了印度的民族分裂,给印巴两国人民带来了不利影响,埋下了印巴矛盾和冲突的种子,造成南亚次大陆局势的紧张。

【解析】第

(1)问中的“现象”可依据材料一中“转到‘负责的印度人’手里”等信息进行概括,“主要原因”可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进行分析;第

(2)问中的“原则”应依据材料二中“印度教徒的印度斯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