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校本课程《我爱书法》.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3980102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698.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校本课程《我爱书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小学校本课程《我爱书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小学校本课程《我爱书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小学校本课程《我爱书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小学校本课程《我爱书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校本课程《我爱书法》.docx

《小学校本课程《我爱书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校本课程《我爱书法》.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校本课程《我爱书法》.docx

小学校本课程《我爱书法》

 

小学校本开发课程

《我爱书法》

 

前言

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说:

“如果说能够表现个性,这就是最高的美术,那么各种美术,以写字为最高。

”当代著名书法家沈尹默先生说:

“世人公认中国书法是最高艺术,就是因为它能显示出惊人奇迹,无色而具画图的灿烂,无声而有音乐的和谐,引人欣赏,心畅神怡……”

书法是一个文化,一个过程,人们在学习书法,欣赏书法以及进行书法创作时,可以展开思想的翅膀自由飞翔。

获得极大的乐趣,进入忘我的境界,净化我们的心灵。

书法是一门艺术,通过线条的浓淡枯湿,结体的收束舒展,章法的疏密错落等动静虚实,阳刚阴柔的各种形态,表现出潇洒飘逸,古雅拙朴、妩媚俊秀、雄强伟岸等艺术美的内涵,赋于文学的生命,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

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在世界各国文字书写中,没有任何其他文字的书写,像汉字的书写一样,最终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并源远流长。

书法是我国的国粹,它的艺术魅力,不仅具有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更在于它清雅的艺术本质对人类品性潜移默化的教化过程,以及随之而来的文化艺术素养的提高。

余秋雨先生曾有这样一句话:

“一支毛笔并不意味着一种特殊的职业和手艺,而是点化了整体生活的精灵。

小学生学习书法,不在于学会写几个汉字或临摹几张作品,也不是为了培养少儿书法家,而是把它作为开发智力、产生智慧、培养高尚情操的一种手段,写字的整个过程同人的眼、脑、心、手甚至身体的各个部位有着密切的关系,需要耐心、快乐的心情、全身心的投入和对美的体验,这一切是早期智力开发所要达到的目的。

我们编写本教材的目的也就在于此。

由于编写的时间仓促,编者水平有限,教材中难免有不少缺点和差错。

谨请各位同仁及广大书法爱好者提出宝贵意见。

 

目录

1、为什么要学习书法

2、文房四宝

3、古今书法家小故事

4、书法术语

5、坐姿与执笔方法

6、读贴方法

7、临摹方法

8、章法与篇幅格式

9、练字的一般步骤和注意事项

附录一:

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字

附录二:

历代书法家简介

附录三:

汉字书写笔顺规则

附录四:

楷书基本笔画歌

附录五:

书法欣赏

 

1、为什么要学习书法

我们民族的文字——汉字,已有六千年的历史,在人类文明史上闪烁出灿烂的光华。

汉字,不仅具有实用性,而且具有艺术性,这是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字不能比拟的。

因此人们常常把书法(写字),作为学识修养、精神情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能写一手好字,可以让人赏心悦目,使人称羡不已,所以通常有“字如其人”,“书为心画”的说法。

郭沫若先生曾经就写好字的问题,讲过一段精辟的话:

“培养中小学生写好字,不一定要人人都成为书法家,总要把字写得合乎规范,比较端正,干净,容易认。

这样养成习惯有好处,能够使人细心,容易集中意志,善于体贴人。

草草了事,粗枝大叶,独断专行,是容易误事的。

练习写字可以逐渐免除这些毛病。

”因此写好字是小学生一项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具体的说,书写好汉字有以下好处:

  1、小学阶段学生的课业负担比较轻,从生理上讲身体正在发育,这个时候抓书法(写字)教学,有利于学生手型、动作、姿势的定型,对于纠正不良的书写姿势和习惯有重要作用。

  2、丰富知识:

在写字时经常会接触很多美的诗词、警句以及名人名言,这样积累多了,可以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

  3、培养观察力:

汉字书写讲究结构,讲究笔势、讲究神韵,是一项十分精细的活动,要把字写好,精神必须十分专注,注意力要求相当集中。

  4、培养毅力:

练习基本笔画时,一个单纯的笔画要写得规范,要反复写上几遍,几十遍•看到自己写的一个比一个更规范,一个比一个更进步,看到了希望,也就培养和激发了兴趣,持之以恒的练习中,毅力就养成了,这一过程就渗透了心理素质的培养。

  5、开阔视野、发展智力、开发潜力:

在临写名人字帖、欣赏古帖过程中,对书法艺术这一领域的欣赏和鉴别能力也得到了提高,既开阔了视野,又发展了能力。

  6、继承和发扬祖国文化艺术遗产:

中国历代书法家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继承和发展。

成名的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各领风骚,各具特色,其内容博大精深,法度森严。

学生在临习书帖时,耳濡目染,常受其熏陶,产生强烈的学习欲,进而养成酷爱书法艺术的兴趣,从而一代一代将书法艺术继承下去,发扬光大。

2、文房四宝

文房四宝,是中国文化的骄傲。

文房,就是书房。

中国古代把书房中使用的笔、墨、纸、砚4种文具称为文房四宝。

(1)笔

笔,即毛笔,是中国特有的书写用具。

因其是用羊毛、免毛、鼬毛等制成,故称为毛笔。

春秋时期就已能制造毛笔。

在民间传说中,有秦代名将蒙恬造笔的说法,蒙恬被尊为笔祖。

唐以前,毛笔的笔峰较短。

唐以后,笔锋逐渐放长,毛笔种类也愈来愈多,计有紫毫、兼毫、水毫、狼毫、羊毫、大笔和国画笔7大类。

毛笔中的精品是湖笔,为浙江湖州(今吴兴)出产的毛笔。

湖笔用杭嘉湖平原出产的羊毛(每只羊只用2—3两)经过72道工序加工制成。

湖笔以选料严格、制作精良而享有盛誉,其毫峰有尖、齐、圆、健四大优点,为世人所珍爱。

(2)墨

墨,作为书写、绘画所用的黑色颜料,是用松烟等原料所制成。

中国最早的墨约产于西汉。

当时的墨只做成小圆块,只能用研石在砚台上压着研磨。

东汉时,墨的形状向墨锭发展,人们可直接用手把墨研磨。

在众多的中国墨锭中,徽墨独压群芳。

徽墨产于安徽徽州府歙州(今歙县),制墨始于五代。

宋代以后,歙、黟、休宁、绩溪等地制墨良工层出不穷,讲究质量和工艺装饰,独冠天下。

(3)纸

纸,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唐初时,安徽宣州(今泾县)生产出一种高级的毛笔书画用纸,同时又在宣城集散,所以称为宣纸。

宣纸以檀树皮及稻草为原料,经石灰处理、日光漂白及打浆后,用手工抄造而成,其种类发展为10余种。

宣纸的特点是纸质洁白、纹理细密、柔软轻飘、墨韵清晰、不易蛀蚀、经久不变。

唐宋以后,宣纸就成为书写名品字画的上等书画用纸了。

(4)砚

砚,为研墨的用具。

砚,在中国已有5000年的历史。

汉代,砚台逐渐跻身于传统书画艺术的行列。

汉以后,除砚台的主要种类石砚以外,还出现了瓷砚、漆砚、陶砚和金属砚等。

唐代制砚工艺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宋代时,制砚工艺又达到新的高峰,端砚、歙砚、澄砚、洮砚被视为中国四大名砚,而尤以端砚为最佳。

端砚产于广东端州(今肇东市)东郊的端溪。

端州之石属水成岩,用此石制成的端砚石质细腻、坚实,着墨饱满,运笔润滑,且磨好的墨不干不冻,成为石砚中的极品,受到历代文人赞赏,誉为“群砚之首”。

 

3、古今书法家小故事

王羲之吃墨

这个故事说的是王羲之小时候,有一次吃午饭,书童送来了他最爱吃的蒜泥和馍馍,几次催他快吃,他仍然连头也不抬,像没听见一样,专心致志地看帖、写字。

饭都凉了,书童没有办法,只好去请王羲之的母亲来劝他吃饭。

母亲来到书房,只见羲之手里正拿着一块沾了墨汁的馍馍往嘴里送呢,弄得满嘴乌黑。

原来羲之在吃馍馍的时候,眼睛仍然看着字,脑子里也在想这个字怎么写才好,结果错把墨汁当蒜泥吃了。

母亲看到这情景,憋不住放声笑了起来。

王羲之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呢!

听到母亲的笑声他还说:

“今天的蒜泥可真香啊!

”王羲之苦学的故事直接影响了他的儿子王献之,并且了“我儿写尽三缸水,唯有一点像羲之”的故事。

柳公权拜师

柳公权是唐京兆华原(今陕西省耀县)柳家塬人。

他小的时候,字写得很糟,常常因为大字写得七扭八歪受先生和父亲的训斥。

小公权很要强,他下决心一定要练好字。

经过一年多的日夜苦练,他写的字大有起色,和柳家塬年龄相仿的小伙伴相比,公权的字已成为全村最拔尖的了。

从此以后,他写的大字,得到同窗称赞、老师夸奖,连严厉的父亲的脸上也露出了微笑,小公权感到很得意。

一天,柳公权和几个小伙伴在村旁的老桑树下摆了一张方桌,举行“书会”,约定每人写一篇大楷,互相观摩比赛。

公权很快就写了一篇。

这时,一个卖豆腐脑儿的老头放下担子,来到桑树下歇凉。

他很有兴致地看孩子们练字,柳公权递过自己写的说:

“老爷爷,你看我写得棒不棒?

”老头接过去一看,只见写得是“会写飞凤家,敢在人前夸。

”老头觉得这孩子太骄傲了,皱了皱眉头,沉吟了一会儿才说:

“我看这字写得并不好,值不得在人前夸。

这字好像我担子里的豆腐脑儿一样,软塌塌的,没筋没骨,有形无体,还值得在人前夸吗?

”几个小伙伴都停住笔仔细听老人的品评,小公权见老头把自己的字说得一塌糊涂,不服气地说:

“人家都说我的字写得好,你偏说不好,有本事你写几个字让我看看!

老头爽朗地笑了笑,说:

“不敢当,不敢当!

我老汉是一个粗人,写不好宇。

可是,人家有人用脚都写得比你好得多呢!

不信,你到华京城里看看去吧!

起初小公权很生气,以为老头在骂他。

后来想到老头和蔼的面容,爽朗的笑声,又不大像骂他,就决定到华京城里去看看。

华京城离柳家塬有40多里路。

第二天,他起了个五更,悄悄给家里人留了千纸条,背着馍布袋就独自往华京城去了。

柳公权一进华京城寿门,见北街一颗大槐树下挂着个白布幌子,上写“字画汤”三个大字,字体苍劲有力,笔,法雄健潇洒。

树下围了许多人,他挤进人群去看,不禁惊得目瞪口呆。

只见一个黑瘦的畸形老头,没有双臂,赤着双脚坐在地上,左脚压住铺在地上的纸,右脚夹起一支大笔,挥洒自如灿在写对联。

他运笔如神,笔下的字迹似群马奔腾,龙飞凤舞,博得围观看客们阵阵喝彩。

小公权这才知道卖豆腐的老汉没有说假话,他惭愧极了,心想:

和字画汤老爷爷比起来,我真是差得太远了。

他“扑通”一声跪在字画汤面前,说:

“我愿拜你为师,我叫柳公权,请收下我,愿师傅告诉我写字的秘诀……”字画汤慌忙放下脚中的笔,用脚拉起小公权说:

“我是个孤苦的畸形人,生来没手,干不成活,只得靠脚巧?

昆生活。

虽能写几个歪字,怎配为人师表?

小公权一再苦苦哀求,字画汤才在地上铺了一张纸,用右脚提起笔,写道:

“写尽八缸水,砚染涝池黑;博取百家长,始得龙凤飞。

老人向公权说:

“这就是我写字的秘诀。

我自小用脚写字,风风雨雨已练了五十多个年头了。

我家有个能盛八担水的大缸,我磨墨练字用尽了八缸水。

我家墙外有个半亩地大的涝池,每天写完字就在池里洗砚,池水都乌黑了。

可是,我的字练得还差得远呢!

柳公权把老人的话牢牢地铭刻在心里,他深深地谢过字画汤,才依依不舍地回去了。

自此,柳公权发奋练字,手上磨起了厚厚的茧子,衣肘补了一层又一层。

他学习颜体的清劲丰肥,也学欧体的开朗方润,学习字画汤的奔腾豪放,也学宫院体的娟秀妩媚。

他经常看人家剥牛剔羊,研究骨架结构,从中得到启示。

他还注意观察天上的大雁,水中的游鱼,奔跑的糜鹿,脱缰的骏马,把自然界各种优美的形态都熔铸到书法艺术里去。

柳公权终于成为我国唐代著名的书法家。

他的字,结构严谨,刚柔相济,疏朗开阔,为书法界所珍视,素有“颜筋柳骨”美称。

可是,柳公权一直到老,对自己的字还很不满意。

他晚年隐居在华京城南的鹳鹊谷(现称柳沟),专门研习书法,勤奋练字,一直到他88岁去世为止。

颜真卿学书

颜真卿是唐代著名书法家。

为了学习书法,颜真卿起初向褚遂良学习,后来又拜在张旭门下。

张旭是唐代首屈一指的大书法家,各种字体都会写,尤其擅长草书。

颜真卿希望在这位名师的指点下,很快学到写字的窍门,从而一举成名。

但拜师以后,张旭却没有透露半点书法秘诀。

他只是给颜真卿介绍了一些名家字帖,简单地指点一下字贴的特点,让颜真卿临摹。

有时候,他带着颜真卿去爬山,去游水,去赶集、看戏,回家后又让颜真卿练字,或看他挥毫疾书。

转眼几个月过去了,颜真卿得不到老师的书法秘诀,心里很着急,他决定直接向老师提出要求。

一天,颜真卿壮着胆子,红着脸说:

“学生有一事相求,请老师传授书法秘诀。

张旭回答说:

“学习书法,一要‘工学’,即勤学苦练;二要‘领悟’,即从自然万象中接受启发。

这些我不是多次告诉过你了吗?

颜真卿听了,以为老师不愿传授秘诀,又向前一步,施礼恳求道:

“老师说的‘工学’,‘领悟’,这些道理我都知道了,我现在最需要的是老师行笔落墨的绝技秘方,请老师指教。

张旭还是耐着性子开导颜真卿:

“我是见公主与担夫争路而察笔法之意,见公孙大娘舞剑而得落笔神韵,除了苦练就是观察自然,别的没什么诀窍。

接着他给颜真卿讲了晋代书圣王羲之教儿子王献之练字的故事,最后严肃地说:

“学习书法要说有什么‘秘诀’的话,那就是勤学苦练。

要记住,不下苦功的人,不会有任何成就。

老师的教诲,使颜真卿大受启发,他真正明白了为学之道。

从此,他扎扎实实勤学苦练,潜心钻研,从生活中领悟运笔神韵,进步很快,终成为一位大书法家,为四大书法家之首。

入木三分

过去做生意的店家一般是有招牌的,总要将自家的店号起个吉利的名字,例如什么“广源记”啦,“茂源记”啦,“康泰记”啦,等等,名目繁多。

单说有一家商店生意不错,扩大了门面,增添了货物,招牌也想换个新的。

可别小看这招牌,它对生意的好坏还挺有影响呐。

因此,招牌一般是用好的木板做的。

凑巧,有人给找来了一块曾经用来祭神的木板,木板上写满了祭祝的文字。

开始,人们并不在意,商店老板叫人把木板上的毛笔字洗去,好写新的内容,哪知擦洗了半夭,木板上的毛笔字不仅没有擦掉,反而更清晰了。

洗不掉,就刨,木板刨了一层,笔迹依稀可见;木板刨了两层,笔迹还能看见。

人们惊讶了:

这是谁写的字,这样深刻有力,一位懂得书法的老先生来了一看,立即惊叹得叫起来。

看着他一个劲地拍案叫绝的样子,在场的人都很奇怪,纷纷围拢来看。

老先生说:

“这是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笔迹啊!

这字如此深刻有力,真是入木三分啊!

“戒珠”

王羲之的书法怎么这样深刻有力呢?

这与他平常坚持不懈的锻炼有关。

有一个“戒珠”的故事可以从侧面说明这一点。

据说王羲之有一颗心爱的明珠。

这颗明珠不光是好玩,用来观赏的,王羲之还经常双手摩挲它,用来增强书写的腕力。

有一天,明珠忽然不见了,找呀找,怎么也找不到。

王羲之十分懊恼,是谁偷去了呢?

经常在他身边的,除了一个寄住在他家的和尚外,再没有别的外人了……因此,他对这位和尚冷淡起来。

这位和尚发现主人对他有怀疑,就以“坐化”为名,不吃东西,饿死了。

后来,家人在宰杀白鹅时,发现明珠在大白鹅的肚子里。

原来,是大白鹅把珠子吞下去了。

事情弄清楚了,王羲之深感自己错怪了和尚,后悔不已,十分悲痛。

为了纪念这位清白的和尚,他将住房改建成“戒珠寺”,表示以失落明珠的事件为教训,对朋友应以赤诚相待,不能轻易怀疑人家,使人家蒙受不白之冤。

作为一个书法家,王羲之不仅自己注意锻炼腕力,增强书写时的笔力,也严格要求后人。

他的儿子王献之,很小就在父亲的指导下学习书法。

有一次为了检查献之的笔力,王羲之悄悄地站在背后,趁献之集中精力写字时,他猛地用手指夹住儿子手中的毛笔往上拉,谁知献之握笔很紧,毛笔没有被夺下来。

王羲之对此很满意,他高兴地说;“这孩子将来能成为书法家。

”并当场写了一幅字赠给献之。

这件事说明,书法家的笔力是下苦功夫练出来的。

4、书法术语

(1)单钩

执笔法指法名称.以食指钩笔管与拇指形成钳制状,余指皆垫于笔管后方。

因只以一食指主钩,故称“单钩”。

与“双钩”相对。

唐代韩方明称:

“若篆书,则可多用单钩,取其圆直有准。

元代吾丘衍《学古编》亦称:

写篆把笔,只须单钩,即伸中指在下夹衬,方圆平直,无不可意。

清代朱履贞《书学捷要》称:

单钩者食指、中指参差不齐,食指钩向大指,中指钩向名指,此是单钩,世传北宋苏轼作书用此法,微偃其笔。

(2)枕腕

写字时把左手掌背平垫于右手腕下,称为枕腕多用于书写小字,也有使用臂搁(多以竹、木制)等物代替左手垫于腕下的。

(3)悬腕

执笔法中的一种。

手腕灵活与否对运笔至关重要,肘部不靠桌面,腕凭空悬起,称为悬腕。

写字仅仅堤腕还不能上下纵横自如地运笔。

悬腕能使肩部松开,全身之力由于无所罣碍,才得集注毫端,点画方能劲健。

(4)回腕法

执笔法中的一种。

腕掌弯回,手指相对胸前,故称。

清代何绍基写字即采用此法,执笔时腕肘高悬,能提能按,然不能左右起倒,有违常人的生理机能,故一般多不采用。

>腕平掌竖书法术语。

论述执笔时的腕掌关系。

由指实掌虚”引申而来。

近人沈尹默称:

“掌不但要虚,还得竖起来。

掌能竖起,腕才能平;腕平,肘才能自然而然地悬起,肘腕并起,腕才能够灵活运用。

”“竖掌”之说,乃书法界中对执笔法的一种论点。

有人认为“竖掌作书,书壁则可,俯桌书写,易影响运笔的灵活。

(5)凤眼

执笔法的指法名称,握管时,大拇指节骨挺直,里侧呈微凸伏,与内弯的食指构成狭长形的缝隙,因美其名为“凤眼”。

大指骨外凸,虎口空圆者称“龙眼,是另一种执笔法。

(6)执使

执笔和用笔的通称,唐代孙过庭《书谱》载:

“今撰执使转用之由,执谓浅深长短之类;使谓纵横牵掣之类是也。

”明代张绅称,“执谓执笔,使谓运用。

”参见“运笔。

(7)运笔

指字的点画书写之过程。

南宋姜夔《续书谱》称:

“大抵执之欲紧,运上欲活,不可以指运笔。

当以腕运笔。

执之在手,手不主运;运之在腕,腕不主执。

(8)提腕

执笔法中的一种。

指手腕不靠桌而提起者。

其法以肘著案而虚提手腕,多用以写中等大小的字。

由于腕虽提而肘部著案,不能尽全身之力,故为大多数书家所不取。

(9)肘腕法

书写时使用肘、腕的方法。

北宋周越《古今法令苑》称:

肘著案而虚提腕者为提腕,悬在空中者为悬腕。

元代陈绎曾称:

“枕腕以书小字,提腕以书中字,悬腕以书大字。

”郑杓称:

“寸以内,法在掌指,寸以外,法兼肘腕。

”前人论述肘腕之法不仅强调握笔的右腕,也注重于按纸的左腕,如清代姚配中称:

“用左手称翼如之势。

”翁方钢称:

“今人但知作中须用腕力,而不知右腕之力,须从左腕出。

”近人康有为认为:

“右腕挺开,则锋正对准,腕悬则肩背力出。

左腕挺开贴案,则气停匀,右腕益虚活。

(10)按提

写字运笔中起落的功作。

按,是笔往下顿;提,是笔向上拎,行笔有按提动作,就能保持笔锋居中。

清代蒋和称“顿后必须提,蹲与驻后亦须提。

提者将笔提起,减于须之分数及蹲与驻之分数也。

”蒋衡谓:

“凡转肩钩勒,须提起顿下,然提顿二字相连,捷于影响,少迟,则犯落肩脱节之病。

”刘熙载《艺概书概》称:

“凡书要笔笔按,笔笔提。

辨按尤当于起笔处,辨提尤当于止笔处。

”“书家于提按两字,有相合而无相离。

故用笔重处正须飞提,用笔轻处正须实按,始能免堕、飘二病。

”参见“行笔。

(11)运腕

用笔的一种技法。

由于毛笔性能柔软,因此书写汉字,除要有正确的执笔法,还需要有正确的运腕法。

北宋黄庭坚称谓“腕随己意左右”,手腕上下提按和左右调正笔锋,“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写出的笔道,才坚劲圆浑,富有质感。

(12)啄

点画用笔的一种技法。

“永字八法”称短撇为“啄”。

啄笔的书写宜迅疾。

唐太宗李世民《笔法诀》谓:

“啄须卧笔疾罨。

”元代陈绎曾《翰林要诀》载:

“啄,点首撇尾左出微仰,如鸟喙之啄物。

”清代包世臣亦称:

啄“如鸟之啄物,锐而且速,亦言其画行以渐,而削如鸟啄也”。

(13)磔(zhe)

点画用笔的一种技法。

“永字八法”称捺笔为“磔”。

古代祭祀时裂牲称为磔,捺法用磔,意思是笔亳尽力铺散而急发。

又,斜捺叫磔,卧捺称波。

唐太宗李世民《笔法诀》称:

“磔须战笔外发,得意徐乃出之。

”“贵三折而遗亳。

”写时虚势向左逆锋落笔,着纸折锋翻笔,有控制地尽力铺亳下行,等到长度合适时捺出。

(14)戈法

永字八法以外的又一笔法。

相传“(唐)太宗工隶(楷书),以虞)世南为师,常患难于戈法,一日书‘戬’字,乃空其落,(虞)世南取笔填之,以示魏徵,徵称:

仰观目圣作,惟戬字戈法颇逼真,上深叹魏为藻识。

”戈画较长,写时如不从容行笔,必然头尾重,中间轻薄。

汉隶戈法*落笔顾右,楷从隶出,以免僵直。

唐太宗李世民称“为戈必润,贵迟疑而右顾。

(15)中锋

指行笔时将毛笔的主锋保持在点画的中线,以区别于偏锋。

用中锋写出的钱条圆浑而有质感。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载:

宋徐铉善小篆,映日观之。

画之中心有一缕浓墨,正当其中,至于屈折处,亦当其中,无有偏侧,乃笔锋直下不倒侧,故锋常在画中,此用笔之法也。

(16)聚墨痕

中锋运笔,因笔锋常在点画中间行迸,笔画的中央线着墨最力,凝聚成一道浓重的墨线痕迹,故名。

南宋除陈槱《负暄野录》称:

“常见(李阳冰)真迹,其字画起止处,皆微露锋锷。

映日观之,中心一缕之墨倍浓,盖其用笔有力,且直下不欹,故锋常在画中。

”明代董其昌《画禅宝随笔》评苏轼《赤壁赋》墨迹称:

“坡公书多偃笔,亦是一病,此《赤壁赋》庶几所谓欲透纸背者,乃全用正锋,是坡公之兰亭也,每波画尽处,隐隐有聚墨痕,如黍米珠,恨非石刻所能传耳。

(17)侧锋

起笔的一种技法。

谓在下笔时笔锋稍偏侧,落墨处即显出偏侧的姿势。

清代朱和羹《临池心解》称“正锋取劲,侧笔取妍。

王羲之书《兰亭》,取妍处时带侧笔。

”这种笔法最初在隶书向楷书演变时形成。

它使方笔字体中增添潇洒妍美的神情。

侧锋多用来取势,势成则转换为中锋。

晋人多用之。

(18)折锋

笔画转换方向时的一种用笔技法。

指笔势折叠带方者,以别于转笔,即笔锋在转换方向时,由阳面翻向阴面,或由阴面翻向阳面。

南宋姜夔《续书谱》称:

“下笔之初有搭锋者,有折锋者,其一家之体定于初下笔,凡作字,第一字多是折锋,第二、三字承上笔势,多是搭锋,若一字之间右边多是折锋,应其左故也。

”折锋利于点画方劲和创造姿势。

清代包世臣书《刘文清四智颂》后,称其笔法>“以搭锋养势,以折锋取姿。

(19)裹锋

用笔的一种技法。

起笔呈反方向运行,“欲上先下,欲左先右”。

以后凡是取圆势用笔,笔锋内敛于点画中间的称“裹锋”。

如《曹全碑》、《石门铭》等多用之。

(20)逆锋

运笔的一种技法。

为了藏锋铺亳,用逆入的方法,“欲下先上,欲右先左”,以反方向行笔的称“逆锋”。

用逆锋作字,往往具有苍劲老辣的意趣。

清代刘熙载称:

“要笔锋无处不到,须是用逆字诀。

勒则锋右管左,努则锋下管上,皆是也。

然亦只暗中机括如此,著相便非。

(21)蹲锋

蹲,有停留的意思。

与“蹲>”本为一字。

在书法中,蹲锋、蹲锋却为两法。

大致蹲锋指笔缓行中的蹲势,蹲锋则是欲趯先蹲,退而复进。

唐代张怀瓘《玉堂禁经》称:

“蹲锋,缓亳蹲节,轻重有准是也”;“蹲锋,驻笔下衄是也,夫有趯者,必先蹲之。

(22)金错刀

①对书法用笔颤掣波发笔道的美称。

《谈荟》载:

“南唐李后主(煜)善书,作颤笔摎曲之伏,遒劲如寒松霜竹,谓之金错刀。

”《宣和书谱》谓“后主又用金错刀法作面,亦清爽不凡,另为一格法。

后主金错刀书用一笔三过之法,晚年变而为画,故颤掣乃如书法”②字体名。

唐代张彦远《法书要录》载有金错刀书一体。

具体形式与风貌今已不可稽查。

(23)筋书

劲键遒丽的点画谓之“筋书”。

东晋卫夫人《笔阵图》称“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

多力丰筋者圣。

书法言筋、骨,均寓褒奖之义,如历来称颜真卿、柳公权书为“颜筋柳骨。

5、坐姿与执笔方法

一、坐姿

正确的写字姿势,不仅能保证书写自如,充分发挥书写技能,提高书写水平,而且还能促进青少年身体的正常发育,预防近视、脊锥弯曲等疾病的发生,有益健康。

这也是写字最基本的要求。

有些学书者虽有写钢笔字的基础,但写字姿势还不够正确,必须注意纠正。

正确的写字姿势是:

身直、头正、臂开、足开。

身坐端正。

两肩摆平,腰背自然伸直,并略向前倾,胸口离桌沿一拳左右:

头正、微向前倾,眼睛与纸面的距离应保持一尺左右;两臂自然向左右张开,小臂平放在桌面上,左手按纸,右手握笔,使笔杆略斜偏向右侧,不是在鼻粱正前方,笔尖却落在鼻梁正前方;两脚自然平放在地上,与肩同宽。

如图1所示。

二、钢笔执笔方法

古人云:

“凡学书者,先学执笔”。

可见执笔方法对于练习写字是非常重要的。

执笔方法正确与否,关系到笔的控制能力,运笔的灵活性,书写的速度,直接影响书写的效果。

有些学书者虽有写钢笔字的基础,但执笔方法还不正确,必须认真纠正。

正确的执笔方法是:

拇指、食指、中指分别用第一节从三个方向合力捏住笔杆下端,即拇指、食指从笔杆的前部左右夹住笔杆,食指稍前伸,而中指以指甲的上后侧抵住笔杆的后下方。

距离笔尖约一寸左右,指尖低于拇指、食指。

无名指和小指依次自然向手心弯曲,紧靠中指下方,对中指起运笔协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