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佛山区丧葬习俗.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975886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5.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佛山区丧葬习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金佛山区丧葬习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金佛山区丧葬习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金佛山区丧葬习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金佛山区丧葬习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金佛山区丧葬习俗.docx

《金佛山区丧葬习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佛山区丧葬习俗.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金佛山区丧葬习俗.docx

金佛山区丧葬习俗

重庆市南川区金佛山周边地区

民间传统丧葬习俗略论

V-Mz2011@Chengdu

摘要:

中国有句老话“死者为大”或者“入土为安”,皆有佐证。

在华夏数千年的文明演进中,丧葬逐渐演变为一种文化。

丧葬习俗是在长期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有着厚重的传统积淀,它是历史性、地缘性、民族性等多种因素的综合。

丧葬仪式作为社会礼仪的一个重要构成,历来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本文在介绍分析金佛山周边地区丧葬现状的同时,也对其中的一些糟粕之处进行探讨和反思。

金佛山地处四川盆地东南边缘与云贵高原过渡地带,位于重庆市西南部,其主峰风吹岭是黔西北的最高峰,金佛山脚下的南川区是重庆市中心城市之一。

由于南川连接重庆和贵州两地,历史悠久,盆地和高原这两种文化在此频繁交汇并相互影响,使得该地区重丧厚丧、繁冗复杂的礼仪习俗相沿甚久。

本文拟对金佛山周边区丧葬习俗及其变迁做一浅略分析,并试图从中一窥当地丧葬习俗的发展去向。

一、丧葬起源

中华民俗是炎黄子孙沟通情感的纽带,是彼此认同的标志,是规范行为的准绳,是维系群体团结的黏合剂,是世世代代锤炼和传承的文化传统。

在民俗中凝聚着民族的性格、民族的精神、民族的文化创造、民族的真善美以及民族的劣根性。

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有人的地方就会有社会,有社会的地方就有民族,有民族的地方,就有民俗和文化。

一个人从在母亲腹中孕育开始直到死去,甚至到死去很久很久,都始终处于民俗的环境中。

民俗像空气一样,是人们须臾不能离开的。

华夏历史悠长,上下五千年的文化给先人留下无数丰硕的珍宝,而丧葬作为一个人生老病死的最后一环,作为当代社会的一种文化势必传启下去。

丧葬礼仪,简称丧礼,指在丧葬活动中人们所共同遵守的一系列行为规范,它是人类向文明社会进化的产物,是在丧葬活动中为执行一定的功能以满足人们一定的需要而产生的。

丧葬习俗缘起于灵魂观念或灵魂信仰,同时信仰文化也促进和推动了丧葬习俗的发展。

丧葬习俗包括丧与葬。

丧是亲人去世后相关的治丧仪式,葬是对死者的埋葬及其方法。

《说文解字》中,“丧”,“亡”也。

亡是逃,我们今天知道理解丧即为离开。

但原始先民不知道亲人的死亡是去了哪里,他们认为这是亲人的一种逃亡,是灵魂的离开。

包括最初的祈求死者复生,按照人们的习惯对死者进行各种有序的安葬仪式等。

孔子也说:

“视死如生,视死如存。

”“葬”,《说文解字》中说“蕴也”,皆藏起来。

用草上下把死者遮盖起来。

随着社会的发展,丧葬的形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对各自的丧葬习俗也是纷繁多样。

  

二、丧葬习俗  

在我国有关人生的各种礼俗中,古代的丧葬礼俗是最为繁复多样的。

这是因为:

一是丧葬礼在先秦时代,列为“五礼”之一的凶礼,是以鬼魂崇拜为思想基础的。

因此,后来宗教迷信色彩,诸如招魂、送鬼、看阴宅、选风水等渐渐充斥其中;二是丧葬礼制的系统化、完整化是由周代儒家完成的,从而丧葬礼仪又具有儒学的人性内涵。

这样,一方面有对死者一生事业、贡献、社会影响的总评和追念,一方面又有对死者进入信仰中的另一世界而表达各种祝福。

而且整个丧葬礼俗中的追悼、纪念、评价和遗体的正常安置等社会生活成分和迷信成分交织在一起;三是由于丧葬礼是在封建宗法制度下发展起来的,丧葬礼中还充满着浓厚色彩的家族观念及其活动内容。

由于这几方面的原因,繁缛的丧葬礼俗在我国一直盛行不衰。

厚葬之俗一直困扰着历代统治者并成为人民的重负。

作为对死者灵魂的一种抚慰,丧葬有着严格有序的仪式。

民间丧葬习俗,是人们基于对灵魂不灭的信仰,深受儒、佛、道、巫等诸多影响,结合当地的风俗习惯逐渐演变而成的。

整个丧葬的过程受各种因素(地理环境、行政区划、族群迁徙等)的影响,金佛山周边地区民风淳朴,丧葬仪式性较强,诸多程序与全国其他区域多有相似之处,其程序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送终。

老人临逝,子孙后代和其他至亲会围在床前听候交待后事,守候断气,旧俗称“送终”。

老人一旦咽气,立即焚烧纸钱于床尾地上的一口大铁锅中,称“烧倒头纸”,据称这亦是为使逝者在阴间有钱可花。

此刻丧家点燃鞭炮向村人报丧,村人闻讯后会立即赶往“看死”或主动“帮忙”。

报丧之后,家人会请“道师”来家中做道场(法事)。

2、浴尸、更衣。

在尸骨未寒时,亲属要为死者浴尸。

鸣锣列队,痛哭而归。

往水中加入檀香,煮沸,将水倒入新瓷盆中,专业“装尸”人员(多为村子里德高望重的老年人)为死者浴尸,一般只是象征性地上下左右各擦洗几下。

子孙在旁伫立观看。

浴尸毕,为死者更衣,俗称“穿寿服”,寿衣的层数一般为三层,寿衣的样式为清末百姓常服款式,最外一层套棉衣棉裤,寿衣层数忌偶数。

3、停灵。

与我国西南地区其他地方不太相同的是,金佛山地区的丧葬停灵是不入殓的,也就是说,死者的遗体在入土前,是不会装入棺材的。

在死者去世当日(死于白天时多在当天)或者次日晨(死于晚上时多在相连的早晨),本村来帮忙人员准备长条凳子两根,门板一块,门板上铺一层白色麻布(以下称丧布),然后再铺一层早就备好的死者专用的棉垫,将穿好寿衣的死者遗体挪于其上,然后再盖上专为死者准备的棉被盖上。

停灵中的注意事项有如下几点:

第一,停灵之地即布置灵堂,因此停灵必须在死者家的堂屋,也就是正堂。

第二,停灵位置有讲究,如果死者是在家里咽气,那么灵堂设置在堂屋,但是如果死者在自家屋子外咽气(比如说在山上干农活突发疾病去世或者出意外死亡),则灵堂必须设置在屋外,死者的遗体不能进屋。

按照当地的习俗,如果死者遗体不能进屋,死者的魂魄则容易变成游魂野鬼,因而当地人是非常忌讳死于家以外的地方,当地很多老人上年纪后,从不出门远游,甚至连走亲戚也不去,就是担心万一哪天寿终,会死在家外面,遗体不能进屋。

第三,停灵的时候死者遗体头朝内,脚朝外,在死者停灵期间,堂屋大门必须整天大开。

第四,遗体下放置清油灯一盏,从停灵点燃开始,到死者入土期间,该灯不能熄灭,所以必须有专人照顾,也就是守灵,如果该灯中途熄灭则是大不吉利。

停灵的时间从一天到七天甚至更长,推测其形成的缘由,主要有如下几点:

第一,需要有足够的时间通知死者生前的至亲好友前来参加葬礼,从前金佛山周边地区交通不便,加上又没有现代通讯手段,如果通知一位在县城的亲友,来回至少需要两天的时间。

第二,需要有足够的时间来准备丧葬用品,比如说制棺材、选墓地、请法师、购香烛纸钱等等。

第三就是需要有足够的时间做道场超度死者灵魂,理论上讲,传统最长的道场可以做七七四十九天,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现在一般就是做一天、三天最长七天。

现代科学技术亦开始影响丧葬习俗,比如现在停灵,已经不再使用门板,而是租用专业公司提供的带冷冻功能的冰棺,让遗体保存得更好。

4、择期、选墓。

停灵之后,死者的直系血亲如儿子女儿(亦包括媳妇、女婿)称为孝子,如果有多个孝子,则须指定一人负责操办丧事,操办者须委托一人任“总管”,该总管不能由孝子兼任,但可以由其他亲属或者乡邻,原因后面会说明。

总管立即着手安排道场、住宿、饮食、接待等事项,并将人员具体安排公示于前门左侧。

择期时追求“撞七”,即去世之日(农历)逢七,如初七、十七、廿七,和入土之日是“七”的整数倍则最佳,当地认为这样是大吉大利。

择期完成,道师带领家人前去“看地”。

看好以后,即用洒上生石灰画线,准备挖墓穴。

墓地多在向阳山地,墓穴深约为2米,稍大于棺木,棺首方向稍高,基底呈斜面。

5、守灵。

当地葬礼的整个过程一般为1~7天时间,即死者要在家中正堂停放数天。

这几天里要举行诸多与死者相关的仪式,“守灵”就是其中的一项。

“守灵”即在停放尸体的正堂里要昼夜有人守着。

守灵的人基本上是死者的子孙或其直系亲属,孝子往往因为白天的事务比较繁忙,所以白天的守灵对他们是不作硬性要求的,但是在夜晚,孝子是一定要参与守灵的。

如果子女不在死者身边守着,死者则会显得很孤单,这便意味着子女“不孝”。

6、道场。

丧家做道场,为亡灵超度,了却一生,指明冥间之路。

主持做道场的人,谓之道师(非一般意义上的道士,因为这个道师大多数时候穿袈裟持法器诵经,有一些时候又身着道士服装挥舞桃木剑)。

道师敲打乐器,念读“路引”,挥舞“引魂幡”,并由孝子执“引魂幡”陪拜,直至法事完毕。

有“接魂”、“请水”等过程。

葬前之夜要“游城”、“破狱”等。

道场上,孝子们要表现得非常的悲痛,以哭声来表达哀悼之情,称为“哭丧”,现还有雇人来哭丧的。

如逝者年纪极长,葬前之夜会有很多的人到灵前叩拜,他们相信这样的长者很有“灵气”,能保佑他们健康长寿。

做道场的几天中午均为正餐,村里的各家各户和死者生前的亲朋好友均可来丧家参加丧宴,俗称“杠子肉”,过去丧宴尤以入土日的晨宴最为隆重,现在已经基本改为入土前一日的午饭为主。

7、披麻戴孝与祭奠。

旧时礼制,人死三日后丧家上下都要“成服”,即身穿白布孝服,头包白布帕,鞋上蒙白布。

(相传,头包白帕之俗始于三国时期。

蜀相诸葛亮去世后,蜀民悲痛万分,纷纷为他披麻戴孝,以示哀悼。

当时习俗,服孝要三年,农民身后拖着长长的孝布不甚方便,于是大家干脆把孝帕子包缠在头顶上。

这一习俗流传至今。

30年代,黄炎培先生旅蜀时曾写诗云:

“川西男女折缠头,此俗相传念武侯。

文野在心非在貌,东邦木屐亦风流。

”)“正孝子”(死者的儿子或长孙)的孝帕长八九尺,头上缠一部分,后面拖一大幅,直到脚后跟;还要戴一顶用竹条粘纸的“麻冠”;孝衣外穿粗麻布背心,腰间则系一条草绳,是为“披麻戴孝”。

由于亲属与死者有亲疏远近的不同,丧服也有五等,即斩哀、齐哀、大功、小功、缌麻,人称“五服”,既分孝布的粗细,又分服孝时间的长短。

另外,女婿腰间还要系红头绳编的腰带,以示区别。

随着时代的进步,现在金佛山地区的守孝已经逐步简化,除了孝子们还需要头戴七尺白帕子,腰季草绳外,其他直系亲属(如死者的侄儿、外侄儿等)一般只需要头戴白帕子,其他非直系亲属则不需要再头戴白帕子。

另外区分亲疏关系主要以帕子的长度为准,如果孝子孙是九尺,其他直系亲属七尺,一般亲属则是五尺。

8、出殡(发丧)。

经过数天的祭奠和道场,就要扶柩安葬了。

出殡的日子和时辰由阴阳先生(阴阳先生有的时候也由道师兼任)选定。

与我国西南地区其他地方由区别的是,金佛山地区的出殡,是不会将死者的遗体放在棺材里抬到墓地的,到了发丧的时辰,道师会做最后一趟法事,然后有孝子们,将死者遗体轻轻挪到用竹木扎成的丧架上,然后鞭炮狂放,鼓乐齐鸣,由孝子带队,四人抬行的丧架紧随其后,最后跟送葬的众人。

出殡的路线即从灵堂到墓地的路线,该路线的设计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其一,路线为尽量绕行,绕的路越远,示意后代越孝顺;其二,出殡队伍不得穿越其他的人家的房子包括房子外的坝子;其三,沿途尽量避开桥梁隧洞,特别是不能途径隧洞,包括走桥下。

出殡是分两路人马,一路是抬死者遗体的送葬队伍,另一队则是由负责帮忙的人员,将棺材沿最近的路线抬到墓地,并掘好墓穴等待遗体到达。

死者入土后,孝子们必须绕行原路返回,其他送葬的人则可以选最近的路回家。

9、下葬。

出殡送葬的队伍到达墓地后,首先将丧架停于墓穴边,亲邻将盖在遗体最上面的一大块两米见方丧布拉开,遮盖住天空,因为按照当地的习俗,死者亡去后,遗体是绝对不能露天的,如果遗体暴露在天空下,则死者的灵魂将会魂飞魄散不能安息。

孝子在丧布的遮盖下,将死者的遗体从丧架中挪移到墓穴的棺材中,整个入棺的过程,丧布必须严格遮盖住天空。

死者遗体入棺后,盖上棺盖,但是还不能封死,这个时候遮盖天空的丧布撤去,道师挥舞“引魂幡”,口中念念有词,将死者亡灵引入棺内,然后再合上棺盖。

之后各孝子按大小一次上前挥锄刨三次土开始垒坟。

垒坟的过程中,将死者身前需要焚烧的遗物和用纸糊的各种祭祀品加上若干的纸钱一起焚烧,称为“烧灵”。

结束之后,生者再不能与死者相见了,孝子及亲友在坟前嚎啕痛哭。

在治丧期间,原则上孝子们都只能白衣素食,不可食荤腥之物。

故在“烧灵”结束后,还要举行“开荤仪式”,众孝子下跪于堂前,由一名家族或者村里德高望重的长辈用长筷将肥肉喂食给孝子,从此之后,守孝之人方可恢复正常饮食。

10、望坟。

死者下葬后的第二日,各孝子携带祭品,沿出殡路线来到死者坟前拜祭死者,拜祭完后沿原路返回。

11、烧七。

在死者亡后的第6日、第49日、第100日、1周年,死者家人在家焚烧纸钱鸣放鞭炮祭祀死者。

本世纪70年代以来,政府大力提倡火葬,80年代后城乡厉行火葬。

由此,丧葬风俗也有了很大变化,在还没有完全彻底废除土葬的金佛山周边地区,出殡后先送殡仪馆火化,然后携带死者骨灰,按照上述环节入土安葬。

已经彻底废除土葬的城市及郊区,死者遗体由家人送往火葬场火化,待火化后将骨灰装入骨灰盒中,可存放在殡仪馆,或葬于公墓,也可以带回家中。

三、丧葬意义

正面影响:

目前在农村,人们过于追求个人物质利益。

人际关系表现为紧张与不和谐,尊老养老敬老的思想观念和传统的家庭伦理道德观日趋淡化,青年一代缺乏基本的养老礼仪,不尽赡养义务和虐待老人的现象时常发生。

因此.与诸多丧葬礼仪相关的孝道观的倡导就显得十分必要。

它有助于建立和谐的农村人际关系和良好的家庭伦理关系。

在农村地区。

一个大家族可以由很多个同姓支系构成,每个分支又是由众多个体家庭组合起来的。

在日常生活中,各家顾各家的情形在事实上已非常明显。

但当家族内部有丧事时,人们暂时会放弃对个人利益的追求.最大限度地将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葬礼之中。

本来可能是兄弟反目、长幼无序的家庭此时往往会变得步调一致.更多地服从于葬礼的安排。

由此加强了农村大家族内部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系.有助于增强农村社会凝聚力和传统的家庭伦理关系。

负面影响:

民俗是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心理和行为习惯的直接体现。

丧葬礼仪作为中国传统民俗的一部分,农民和农村地区是其依存的主体和主要地区,因此,它对农村思想文化建设有重要影响。

民俗有体现真善美和健康伦理道德的良风美俗。

也有凸现假丑恶并束缚人们思想观念的卑劣陋俗。

在当今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要继承和发扬优良民俗,抵制和反对各种陈规陋习。

部分丧葬风俗在很大程度上蕴含着风水迷信,鬼神观念等唯心主义的成份。

因此,农民在参与丧礼的过程中,必然会受到其中一些不良思想的影响。

另一方面,在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过程中,后辈文化往往是前辈文化的复制,前辈的价值观念。

行为礼仪等均可能为后世所仿效,进而导致后辈自我意识、创新意识的缺失。

故上一代在葬俗中所遵循的种种规范与禁忌很容易影响着他们的下一代。

继而这些规范又有被继续传承的可能。

传承的内容,有优良的成份,但也有很多糟粕,如人死后的灵魂不灵观、坟地选择过程中浓厚的风水观等,这种传承性在文化建设水平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表现的尤为突出,特别是在经济不发达的金佛山周边地区,很多人因为必须要厚办丧礼而负债累累,最后严重影响了家庭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对农村精神文明和经济建设也产生了诸多不良影响。

四、移风易俗

当前农村丧葬习俗中,普遍存在以下几种现象:

1、土葬、变相土葬盛行。

我国是典型的农耕文明,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基础,虽然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少农民已外出发展了,但在骨子里依然将土地视为生存的最终依托。

农民对土地的这种深厚感情,表现在殡葬上则是将土葬视为生命的最后归宿。

尽管国家推行火葬已五十多年,但目前大部分农村对死者遗体根深蒂固的处置方式依然是传统土葬,而在经济较发达的农村从传统土葬到火葬的改革中,花钱买土葬、花钱买他人尸体顶替已故亲人去火化的殡葬怪事屡有发生,火化后的骨灰二次装棺土葬现象也极为严重。

2、封建迷信活动猖獗。

由于儒家礼制是以孝道为核心理念来维系血缘亲情的,不少农民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后,精神生活的荒漠化却促使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传统“孝道”开始异化,隆丧厚葬的陋俗重新抬头,封建迷信活动猖獗。

具体表现为:

一是葬前分礼隆重喧闹。

农民办丧事都要在堂屋搭设灵堂哭丧停尸,遗体停放几天就会喧闹几天,严重地影响了周围居民正常的工作和休息。

二是葬礼神秘诡异。

农民在选择墓地时都要看风水,遗体停放时间长短要算所有后人的生辰八字,如有冲突,下葬时间必须延后,以至有些老人的遗体在家里要停放几个月甚至半年以上。

下葬时辰、方位都有考究。

三是葬后祭祀隆重荒谬。

受传统的鬼文化影响,农民“事死如生”、“视亡如存”观念根深蒂固。

亲人死后都要做七个“七”,一日三餐供奉,七七四十九天后要做道场,烧小洋房、洋车、美女、美钞。

山西甚至出现配阴婚现象,臆想死者在另一个世界也能过上幸福的家庭生活。

此外,农民不惜花费几万元用大理石、水泥翻修祖坟的现象也十分普遍。

3、攀比浪费现象惊人。

厚葬是我国丧葬民俗的主流,儒家的“人世”思想和等级观念使得人很在乎“生贵死荣”。

丧事不仅仅是死者的事,更多的则是活人的事,这样,市场经济对人的价值金钱化的强化和“孝道”的异化结合,使得农民在办丧事时互相攀比,许多人把办丧事当成了炫耀财富、权力、地位、家庭势力和社会关系的机遇,丧事异化了。

“活着不孝,死了胡闹”、“活着孝,死了闹”就是真实的写照。

据笔者调查,在今天广大的农村,人死后遗体一般要存放5天,丧葬、伙食、礼品和娱乐四大类丧葬活动的开支至少在3万元左右。

这还是最一般最普通的标准。

死者年龄越大,遗体存放时间越长,花费更多,浪费更大。

社会转型时期,新风尚与旧习俗交替发展。

因此要时刻教育人们树立科学发展观,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积极引导民风,倡导农民移风易俗,摒弃传统礼仪中的不良成分,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求和社会进步相一致的新葬俗,以进一步推进农村家庭伦理道德与思想文化建设。

要改革我国丧葬中的陋习,就应该追根溯源,加强对丧葬礼俗形成、发展、演变过程以及人们对丧葬的心态的研究,特别是对生与死的认识及其表现形式的研究。

从金佛山周边地区的丧葬习俗看,值得移易的还颇不在少数。

土葬是不易改变的,一些地推行的“火葬”非但未减轻任何负担,反倒加重了人们的反感。

丧葬之外的事情是很多很多的,有许多的还需要我们认真、细致地予以解决。

需要倡导一种节约丧葬、文明丧葬、和谐丧葬的观念,需要出台引导、强化作用的政策,更需要有人、有机构、有时间来监督执行,需要综合采取各种举措。

丧葬礼仪是整个殡葬活动中参与人数最多的活动,亲朋齐聚,众人观瞻,十分引人注目。

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制定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方针》,明确提出“要积极开展移风易俗的活动,提倡文明建设的生活方式,克服会风俗习惯中存在的愚昧落后的东西,婚嫁丧葬中的陋习要改,封建迷信要破除”。

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要据弃已过时的丧葬观念,改革落后的丧葬方法,破除旧的丧习俗,革除大操大办、愚昧迷信的传统丧葬礼仪,树立新的丧葬观念,采取新的丧葬方法,建立简朴、文明、健康、科学的新型丧葬礼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表格类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