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甫传.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975418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47.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李林甫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李林甫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李林甫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李林甫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李林甫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李林甫传.docx

《李林甫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李林甫传.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李林甫传.docx

李林甫传

李林甫——终日无声立仗马

一、万马齐喑究可哀

大唐开元二十四年的一天下午,所有的谏官们都接到了一个通知:

宰相要召见他们。

这可是一个罕见的召集。

唐代有个特别的官员群体,是专门司职谏争的。

合称为“谏官”。

有左右谏议大夫、左右拾遗(如杜甫就做过左拾遗,人称“杜拾遗”)、左右补阙。

右属中门省,左属门下省,是为两省官,也自然属于清望官序列。

谏官品级并不高,谏议大夫正五品上,勉强进入中高级行列。

补阙,从七品上;拾遗,从八品上,资品都是很低卑的。

但“其选甚重”,人选很受瞩目,甚至都是由皇帝直接任命。

这充分显示了谏官的特殊地位。

看这个名字就可以知道,谏官的任务就是谏争和拾遗补阙的。

谏官与台官(即御史台的御史官们),合称台谏官。

两者有相似之处,但也有明显区别。

台官是对下的,负责监察百官奸邪。

而谏官则是对上的,他们眼睛盯着的,是皇帝、宰相等最高决策层。

可以说,谏官的存在,为唐朝的制度添上了一层“民主”色彩。

对于整个唐朝政策制订、政治运作,都有着纠偏、监督的作用。

其意义不在小。

也正因为如此,一般情况下宰相不能也不便插手谏官的工作。

所以,这次宰相召见谏官,显得有些意外和稀罕。

谏官们匆匆收拾一下,就朝着宰相办公室——“中书门下”的大堂走去。

其实大家心里大半已经猜到他们要面临的是什么了。

因为就在不久之前,有一个补阙叫杜琎的,被贬去地方上做县令了。

原因就是,他最近两次上书谏诤,批评朝政。

大家都暗暗觉得,这个杜琎也太不会选时候了。

因为这时候,当朝的首席宰相刚刚换人,老宰相张九龄黯然下台,而做了宰相已有两年之久的李林甫,则荣升首席。

都说新官上任三把火。

大家躲还来不及,你杜琎还偏偏提出批评,这不是自找的吗?

恐怕这回还要“殃及池鱼”了吧?

果然,当谏官们匆匆赶到中书门下大堂,当中正襟危坐的当朝首相李林甫,并没有给他们好脸色看。

在沉吟半响之后,李林甫开口说道:

“当今朝廷,是明主在上,他老人家英明神武,乾纲独断。

我们大家乖乖听从都还来不及,又有什么好议论的呢?

”几句话,说得大家心里发虚,手里出汗,不由渐渐都低下头去,不敢对视李林甫。

又停了半响,李林甫缓和了一点语气,接着说道:

“大家不都见过立仗马(就是朝廷举行仪式时候,立在宫殿前面的仪仗队的马)吗?

它如果整天不叫唤,还能得到豆子埋饱肚皮;一旦叫唤起来,那就是它要被赶走的日子了。

到那个时候,后悔也就晚了!

恐怕就也得不到豆子吃咯!

”听了这话,谏官们一边汗,一边已经暗暗松了口气。

还是中国老话说的好:

闷声发大财啊!

明白,大大的明白。

立仗马,

在谏官们一番唯唯诺诺之后,这番见面会就算结束了。

李林甫看到鱼贯而出的谏官们,摸摸胡子,不由微微笑了起来——这把火,烧掉了一个大障碍。

且待我来大展身手吧!

自此之后,整整十多年内,谏官们集体患上了失语症。

而李林甫则是十多年如一日地在“中书门下”大堂正中高坐着,岿然不动。

不过,这个世界上,总有那么一些马,是不太安分的,就是要发出一声嘶吼来。

天宝八载(公元749年)这一年,有这么一个地方官——咸宁太守赵奉璋,突然站了出来,写了一个奏状:

告当朝宰相李林甫之罪,二十余条!

这个奏状送上来的时候,首先就落到了李林甫手里。

要知道,这个时候的李林甫权倾天下十多年,如日中天。

他大概也是又惊又怒。

于是在第一时间,逮捕了赵奉璋。

仍然是在当年训斥谏官们的中书门下大堂上,赵奉璋以“妖言惑众”的罪名,被当场杖杀!

李林甫一生害人无数,但如此直接而暴力的杀人,却倒也是少见。

李林甫的气势汹汹,正掩盖了他内心的虚弱和慌张。

四年之后,李林甫死之前,他其实已经岌岌可危。

不知道是不是巧合,就在天宝八载这一年。

李林甫罢省了“立仗马”这个仪仗队道具。

他大概可以彻底放心,不用再听到有失控的马会突然叫唤起来,吓到自己。

有趣的是,天宝十二载,李林甫死去并身败名裂。

杨国忠继承了他的宝座之后,恢复了“立仗马”的制度。

这真的可以算是一个暗示了吧?

二、曾经的年少轻狂

李林甫,作为如此出名而重要的人物,他的字是什么,居然没有被记载。

不过他的小名则可知,叫“哥奴”。

奴,并不是卑称,而是一个爱称,类似于今天的“小鬼”。

李林甫出身很好,是唐代宗室。

他的曾祖父叫李叔良,是李渊的堂弟。

这样算来,李林甫还比唐玄宗李隆基高出一辈。

若论起辈分来,李隆基要叫他一声叔叔呢。

李林甫之前,他们这支最出名的是李思训,是李林甫的伯父。

李思训和儿子李诏道都是很著名的山水画家,并称“大、小李将军”。

后人都推许为“李将军山水”。

之所以叫将军,并非他们武功出众,而只是一个官衔,多半是他的文职能力不强,就挂了一个武职。

王羲之当年也做过右将军,故人称“王右军”。

说起来,也算是远继前贤了。

从唐太宗开始,就让宗室都进入仕途。

并没有对宗室防范猜忌,禁锢得死死的。

这在历朝历代来说,唐朝对宗室算是客气的了,其政策也是比较成功的。

就如王夫之所说:

“宗室人才之盛,未有如唐者也,天子之保全支庶而无猜无戕,亦未有如唐者也。

盖太宗之所以处之者,得其理矣。

唐朝不阻挡宗室做官,所以也就有人一路做到宰相。

李林甫就是最好的一例。

另外,和李林甫做过同事的李适之也是个宗室。

当然,这也是疏属,如果很亲近的宗室,象兄弟那种,唐玄宗就要防一手了,一般不让做重要官职。

因为李林甫的宗室身份,所以他做官是没有问题的。

朝廷有优待政策。

但他要做上好官,那就不大容易了。

好在,他有个好母亲。

他母族的力量,给了他仕途更加重要的帮助。

李林甫的母族系姜氏,很值得一说。

姜氏家族,是西北的旧勋贵之家,姜謩与李渊关系亲近,在唐朝开国之际,立下不少功劳,标准的开国功臣。

第二代姜行本,也做过贞观朝的将作大匠,是太宗亲近宠信的大臣。

比较有趣的是,第三代出了一个姜柔远,也就是李林甫的外公。

长得很帅,而且口才也很好。

史书上特别说明他是“美姿容,善於敷奏”。

所以在武则天的时候,做过一个叫“通事舍人、內供奉”的官,所谓内供奉,就是在后宫侍奉皇帝的。

据此,我们可以断定姜柔远必然是受到武则天宠幸过的。

本来姜家也算是官宦之后,走上这条道路,看来也是希望抱住皇家的大腿。

不仅姜柔远自己抱上了女皇的大腿。

他的子女也都和皇家关系密切。

可见他们家族就擅长走皇家路线。

这种策略确实给他们家族带来了相当长时间的兴盛期。

姜柔远把女儿嫁给了宗室李思诲,生下了李林甫。

姜柔远之所以这么做,目的还是想和皇家结亲。

李思诲官位不高,但好歹是个皇亲国戚啊。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李家绘画很出名,是家学;而姜家似乎也不错,至少姜柔远的儿子姜皎是个名画家。

甚至杜甫还特别写诗赞美过他的画作呢。

姜氏家族一贯的走皇家路线,所以,姜柔远的儿子姜皎和李隆基搭上了关系,那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两人年龄相当,而且都算是“艺术青年”,所以也就比较“臭味相投”。

再加上,他俩相交好的时候,李隆基也还只是个藩王。

离皇位有着遥远的距离。

所以,两人可以算是“布衣之交”。

这些都导致两人的关系相当铁。

据说,姜皎当时在李隆基家里,甚至可以深入卧室,而没有禁忌。

有一次,姜皎看上了李隆基后花园的一棵树,李三郎二话不说就将树送给了他。

可见两人友谊之深。

等李隆基做了皇帝后,姜皎就当上了殿中少监。

而且更加得宠。

据说李隆基经常把他召入卧室内,不要用上下之礼,大家像朋友一样相处,喝酒聊天,斗鸡打球,常称他叫姜七。

这是一种朋友相交的礼节,说明李隆基很看重“老朋友”。

后来在对付太平公主的宫廷政变中,姜皎就是骨干人物了。

他因此也升官,成为殿中监,后来升为秘书监。

殿中监是干什么的?

虽然只是从三品,但殿中省负责的就是皇帝的生活起居,是十分贴近皇帝的职位。

典型的“近臣”。

秘书监历代都是清望官,也是一个皇帝的侍从官,没有什么职事,就是陪着皇帝聊聊天解闷。

当然,也随时讨论点国家大事啥的。

可以说,姜皎在开元初年是十分得意的政界红人。

他一直红到开元十年。

在此之前,姜皎——李林甫的舅舅,为李林甫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除此之外,李林甫后来得到李隆基的赏识,恐怕和他自己的个性有关。

李隆基是个倜傥风流、爱玩会玩的公子哥儿。

姜皎自然也是。

其实李林甫也是同一类人。

别看李林甫是心机深沉的阴谋家、奸臣。

他在年轻时候,一样是斗鸡走马的纨绔子弟。

典型的公子哥儿。

有不少记载都说,李林甫年少轻狂,说他二十岁之前,尚未读书。

“好游猎打球,驰逐鹰狗”,甚至每天都到在城外的槐坛下,骑着驴子打球,天天如此,从不停歇。

另外,从李林甫母亲这一系血缘来说,李林甫相貌应该不错的。

一般都说外甥像舅舅,估计李林甫颇有乃舅风范。

所以,单就外部条件看,李林甫是比较能合李隆基胃口的。

李隆基这人很喜欢潇洒,风度的人。

李林甫这方面应该是颇能得分的。

此外,李林甫还有一个特长,正合了李隆基的胃口。

那就是他擅长音律。

我们都知道,李隆基可是个音乐家,不仅爱听,还非常爱自己玩,甚至还会作曲。

李林甫既然擅长音律,想必在这方面也很容易拍得上马屁。

内行拍马比外行可就高明太多了。

这点契合,恐怕也是李林甫后来得宠的理由之一吧。

尽管有这些条件,但李林甫做了大唐宰相十九年不倒,也是一个奇迹。

所以在传奇盛行的唐朝,自然也有人编了他发家的故事。

故事很像张良得到黄石公授兵书的情节。

说是李林甫年轻时,天天到洛阳城外的槐坛这个地方骑驴打球。

在累了之后,就坐在地上休息。

这时来了一个道士,道士告诉他,你是我五百年来见过的唯一一个骨骼清奇的,其实你已经名列仙籍了,到时候会白日升天。

如果你不愿意呢,还可以有第二选项,做二十年的宰相,而且是那种大权在握的。

你好好想想要哪个?

李林甫还是轻狂的少年,如何舍得这红尘花花世界的十里红尘呢。

他选了要当二十年宰相道士知道了李林甫的选择后,很可惜。

不过他还是给了李林甫一个新的希望,如果你好好做宰相,多积阴德,那三百年后,一样可以白日升天的。

更加可笑的是,后来李林甫完全违背了道士的戒言,大开杀戒。

于是道士再次来点化李林甫,说是杀戮太多被天谴,所以成仙时间推迟三百年。

也就是说,六百年后还是可以升仙的。

道教人士造出这种鬼话,是想吸引诱惑世人,你看,一个人既能享受到一切荣华富贵,还能获得不死之生。

岂非人间美事?

于是乎,享尽人间荣华富贵的李林甫就成了最好的广告代言人。

李林甫有知,估计也是苦笑了。

三、升官图

李林甫作为不良少年,他并没有好好努力读书。

但文化水平不高,并不一定妨碍做官,只要你有个好背景。

在唐代,做官有三种基本途径:

一是科举,只要你文化水平高,会写诗,那都可以参与科举考试,从而获得做官资格。

这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进步,使得人们可以因为自己的努力而获得成功。

但科举的人数是很有限的,每年也就十几、二十个名额。

所以在整个官场中,科举出身的比例相当小。

也就是说,虽然这是条可行之道,但绝对是一条极为狭窄的独木桥。

没有非常高的水平,想都不要想。

就算在唐代的诗人里面,没有能中科举的,那也多了去了。

第二个途径则是杂流入流。

杂流就相当于吏职,等于是最基层的公务员。

这些吏员经过漫长的升迁,最终可以进入到“官”的阶层,也就是九品之内。

九品之内的官,称为“流内官”,所以,从“吏”升到“官”,就叫“入流”,否则叫“不入流”。

不入流这个词,今天还被人使用着呢。

这个途径升官的人数量很大,但能继续升迁的空间已经很小。

首先按规定,杂流入流的人只能做中低级官员,不许做高官。

这也是一种自然的“歧视”。

另外,由于前面漫长的吏职升迁,就已经耗掉了一个人大部分的生命。

九品官,对大多数科举出身者只是起点,但对大多数吏员,却几乎就是终点。

第三个途径则叫门荫。

就是为李林甫们准备的。

对象就是官员子弟,基本上类似于太子党。

他们可以先从一些皇帝侍从武士的职位——卫官,比如“千牛备身”、“监门直长”等开始起步,然后进入官场。

这些人的起点和科举出身者差不多,但因为才能普遍逊于科举出身者,所以仕宦前景不如科举。

但有些擅长官场之道,又有有力者提携的话,门荫出身者也会有相当好的前景。

在唐代,门荫出身的而做到宰相的人也颇为不少。

李林甫从“千牛”出身,是典型的门荫出身。

“千牛”是一个笼统说法,里面还具体可以区别为各种官职名称,如千牛备身、左右备身、太子千牛等等,品级自正六品下到从八品下不等。

就算是从八品下,也是一个很高的起点。

科举出身者,也只有八品、九品而已。

能获得千牛出身,也不是容易的事情。

根据规定,“三品官”以及“四品清官”的子弟才有资格。

事实上,李林甫的父亲官位应该够不到这个标准。

他之所以能获得这么好的出身资格,应该和他宗室身份有关。

另外,他的舅舅可能也帮了忙。

不过,据野史的说法,李林甫起步的时候,是得到了一个堂叔的赏识。

这个堂叔当时任库部郎中,相当于国防部的司长,地位颇为不低。

这个说法也不是没有可能。

毕竟是皇亲国戚,门道多些,也是正常的。

李林甫从千牛备身升迁到监门直长后。

面临的是两个选择,一是继续在兵部叙迁,也就是以后就在武官系统升迁,这叫本色升迁;二是从吏部叙迁,也就是进入文官系统。

一般人都走吏部的叙迁道路——因为文官系统优于武官,前途更远大。

故进文官系统的,品级要相应下调。

一般来说,从卫官系统进入吏部文官系统的第一个官职——释褐官,都是七品左右。

但是李林甫很快就做上了“太子中允”,正五品上。

从品级上看,升迁是异乎寻常的快。

尤其要紧的是,五品官是个很重要的坎,过了这关,就等于进入中高级官员行列。

可以相信,这时李林甫显然是得到了他舅舅姜皎的很大帮助。

朝中有人好做官啊。

但太子中允是东宫官——太子系统的官,这类官基本没啥事情,可以睡觉睡到自然醒。

自然也不会有什么实权,可以看作是个虚衔。

志存高远的李林甫当然不会甘心居于闲职,于是他拐弯抹角地请托宰相源乾曜,求一个“司门郎中”。

司门郎中是刑部的一个司长,掌天下的门关、津梁、道路等等,从五品上。

实权不大,但郎官属于最好的一套职官系统,前途无量。

所以郎官自然也是万众瞩目的位置,担任者需要的是才望兼备。

才,主要是文才;望,是声望,也就是在道德方面有威望。

作为纨绔子弟出身的李林甫,既没文才,道德方面,更是不能提。

所以源乾曜向来看不起他,相当轻蔑地拒绝了,理由是:

“郎官应具备才望,哥奴岂是郎中的材料?

”这可能是李林甫遭到的第一次碰壁。

不过在不久之后,他还是被升官了,是“太子谕德”,正四品下。

唐代的官阶,三品以上只分正从,三品以下还要细分为上下。

这样的话,从太子中允到太子谕德,自正五品上,到正四品下,中间隔了从四品上、下,一共升了三阶。

可谓是连升三级啊。

看来源乾曜也算是给了一个不小的面子呢。

忍气吞声的李林甫经过了一系列的迁转,终于迎来一个可以发挥所长的职位——国子司业。

这个官的品级是从四品下,说起来是远低于原来的官位。

但李林甫肯定很高兴,因为国子司业是“清望官”。

国子司业,就是国子学的管理者,相当于最高国立大学的教务长。

虽然实权不大,但这是个典型的文化型职位,一般都是要由进士出身而有文学素养之人担任,声誉很好。

更是培养声望和人脉的好位子。

他大概着实要培养一下自己的“才望”了。

不过李林甫确实是不学无术之辈,他来出任这个官职似乎很不靠谱啊?

但令人意外的是,李林甫做的非常称职。

他肯定是憋了一股子劲,要干点名堂出来。

史书上说他在任期间“颇振纲纪”。

这是个很好的评价。

是说他将国子学治理的井井有条,严格制度化。

他对自己这段为官经历,也是颇为得意。

所以,后来他做了宰相之后,仍然挺怀念这段日子,见了国学生,都会谈谈当年往事。

后来说多了,太学生们就想拍个宰相的马屁,大家一起捐钱,在国子监的大堂前面立了一块“颂德碑”,给李林甫歌功颂德。

后来在开学典礼上,所有官员聚集来祭奠孔子,李林甫作为宰相也出席了。

当他看到这块碑时,很惊讶。

于是校长上前说,大家仰慕云云。

李林甫很生气的说:

“林甫何功而立碑,谁为此举?

”原来拍在马腿上了!

学生们连夜就把碑给磨平了,然后覆盖在走廊上。

可以说,这算是一段佳话吧。

这个事件可以说明,李林甫为官非常称职,而且身居高位之后,也并不喜欢乱拍马屁。

颇为“铁面”,甚至可以说刚正不阿。

这大概是比较出人意料的。

事实上,李林甫的吏干确实非常出色。

这不过是牛刀小试。

后来他做了宰相之后,在吏才方面,更有出众表现。

开元十年的时候,他的舅舅姜皎失宠,被贬。

但这并没有影响到李林甫的继续前进。

在开元十四年,李林甫做上了御史中丞,御史台的副长官。

正五品上。

品级不高,却是一个货真价实的有实权的官员,地位相当重要。

而他出任此职,得力于宇文融的大力推荐。

这个宇文融,此时正火着呢。

无他,因为他是个敛财高手。

唐玄宗上台的时候,财政状况其实不容乐观。

唐代前期的财政模式被称为“租庸调”。

也就是说每个成年男丁,可以由国家保证给他一份土地(这就是“均田制”),然后每个男丁负责给国家交纳若干的赋税,包括粮食和布帛。

但是随着农民的破产总是难免的,所以交不起赋税的人们开始逃亡。

逃到了另外一个地方,放弃了国家给的份地,那也就相应地可以免除了赋税。

这样的情况,在武则天的时代已经相当很严重了。

到玄宗时代则进一步恶化,以至于很大影响了财政状况。

对于这个严重问题,宇文融提出了“括户”的对策,也就是到各地去调查逃户情况。

比如逃户们从河南逃到河北,他们终究要找个落脚点。

于是在河南失去的人口,在河北你可以找到他们。

如果把这些人重新登记在册,那么对于整个国家来说,赋税收入依然没变。

这个调查工作就由宇文融亲自抓,他任用了大量有才能的副手,工作开展的很顺利。

人口被搜括出八十万,年终一算,增加了赋税达上千万缗之多。

大大充实了国库,确实是一大功绩。

对此,玄宗非常满意。

对他很加宠信。

而宇文融因此也颇有想法,要向宰相的宝座迈进。

而此时大权在握的一位宰相是鼎鼎大名的张说。

张说做为文人,天然地不喜欢“聚敛之臣”。

自古以来,官员就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文人儒士型的,一类是吏干型的。

显然,宇文融和张说是属于两个阵营的,他若要再前进,那就必须先扳倒张说。

而李林甫肯定是他的最佳拍档。

因为他不仅是吏干型的行政高手,更是一个阴谋天才。

在这次扳倒张说的阴谋中,李林甫充分展示了他的权谋诡计的才能。

李林甫和宇文融联名弹劾了张说。

有三大罪名,其中有两个是与术士僧道勾结,运用“邪术”。

这可是大忌。

李林甫这招很奏效,张说被轰然扳倒。

之后,他开始一路升迁,先后做过刑部侍郎,正四品下;吏部侍郎,正四品上。

接下来的路,一帆风顺。

李林甫又搭上了后宫的武惠妃——玄宗前半生的“杨贵妃”。

在她的帮助下,又进一步成为黄门侍郎,是门下省的副长官,正三品。

这已经是正儿八经的高级官员了。

离顶尖位置只有一步之遥。

开元二十二年,礼部尚书李林甫被加头衔“同中书门下三品”,在唐代,只有加了这个头衔,才意味着是宰相。

这个头衔,相当于今天的政治局常委的头衔。

从开元初年算起,差不多经过了二十多年的努力,李林甫终于登上了权力的最高峰。

二十多年的升官图,至此,打上了一个句号。

而且,他在峰顶,这一呆就是十九年,一直到死,也没有再下山。

 

四、从群相走向独相

虽然李林甫在开元二十二年当上了宰相,不过此时他只是若干个宰相中的一个。

如果要大权独揽,还需要进一步的努力。

唐代的宰相是群体制,也就是说有多个宰相。

这对皇帝来制衡臣下,是个很好的制度设计。

但是,也往往会出现群体宰相中独大的现象,就是其中有一个宰相特别强势,而其他宰相基本是随声附和而已。

实际上,这类情况在玄宗初年就出现过。

当时姚崇做宰相,大权独揽,说一不二。

同时在位的是卢怀慎。

他认为才能远不及姚崇,每个事情的拍板都听姚崇的,人们称他为“伴食宰相。

”意思是,这个宰相就是陪着吃吃饭的。

因为宰相待遇比较好,每天有工作餐,所以这么讽刺他。

据说有一次姚崇儿子死了,他告假十多天。

在此期间,要处理的文件都堆积起来,宰相部门几乎瘫痪。

到姚崇回来,一会儿功夫就都全给批答完了。

玄宗就曾经对卢怀慎说:

“朕以天下事委姚崇,以卿坐镇雅俗耳。

”皇帝其实也门儿清。

类似的情况在唐代屡见不鲜。

这种情况很像明代的内阁状况,内阁大学士有若干个,但其中有一个人是首席,被尊为“首相”,往往会凌驾于其他内阁成员之上。

唐代的宰相虽然不至于这么明显的制度化,但也常常会出现相似的情形。

唐代“首相”的出现,往往更多的是因为个人能力所致。

而李林甫显然就是这样一位非常强势,同时也具备这样能力的宰相。

李林甫要当“首相”,面对的最大对手是张九龄。

张九龄为相,比李林甫还早一年。

他一直和张说交好,可以说他是继承了张说的传统,成为当时文人儒士型官员的新一代代言人。

张说、张九龄,是继姚崇、宋璟之后的最重要的宰相代表人物。

他们相继掌权达十多年,正是开元时期“文治”的一个象征。

开元中期,也是玄宗致力于“文治”的一个阶段,所以他也正需要这样类型的宰相来主持大局。

在文化上,他们为唐代盛世的面貌提供了很好的装饰。

比如张说主持修订了《大唐开元礼》,是一代文化大事。

张九龄本人是个非常出色的文学家、诗人,他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气魄宏大,意境幽远,洵为咏月之绝唱。

在人格上,他其实更是一位儒者。

所以他常常要表现出“从道不从君”的原则来——特别在面对皇帝的时候,他总是顽强地要按照自己认为正确的路子去做,而不懂得按皇帝的意图去做。

他在位期间,屡屡驳了皇帝的面子。

正如史书上所说“九龄遇事,无细大皆力争”,无论大事小事,都要争个不停。

比如张守珪立下赫赫战功,玄宗想让他做宰相,张九龄反对说,宰相不是“赏功之官”。

还有一次在千秋节,即玄宗的生日,群臣都献宝镜,大概是一种流行的礼物。

张九龄偏偏记录了历代王朝的历史盛衰,称之为《千秋金镜录》,献给玄宗。

可以想象,里面充满了道德说教。

也可以想象,玄宗肚子里肯定很嘀咕,但表面上却还要装作很欣赏,特别下诏地赞扬了一番张九龄。

面对这种臣子,玄宗怎么会不憋得慌呢?

张九龄就类似于魏征,虽然是百分百的好官、是绝对的忠臣,但皇帝总是不大从心底里喜欢他们的。

皇帝喜欢的就是房玄龄、李林甫这类的顺从的官员。

张九龄是文人型的代表,当然不满李林甫这种吏干型的官员。

所以,在一开始任李林甫为相的时候,他曾经咨询了张九龄,九龄对曰:

“宰相系国安危,陛下相林甫,臣恐异日为庙社之忧。

”其实李林甫并没有什么为恶的征兆,他的反对,纯粹是一种天然的排斥。

换句话,是纯粹为反对而反对。

因为他们俩是天生的不对路。

就举一个张九龄和李林甫鲜明对照的例子。

开元二十四年初冬,洛阳宫中有怪物,玄宗就想回长安去。

张九龄拒绝说:

现在农民收割还没结束呢,等十一月再走不迟。

结果李林甫装作脚受伤,走不快。

退朝后独自留下来,对玄宗说:

“长安、洛阳,不过是陛下的东宫、西宫罢了,在自家往来行幸,还用得着选时间吗?

如果说会妨碍农事,那就在过路的地方蠲免租税好了,这样老百姓也不会吃亏的。

我请皇帝马上出发。

”玄宗很开心,立刻动身。

张九龄首先考虑的是国家,是老百姓的利益,而不是皇帝。

这当然是正道。

而李林甫首先考虑的是皇帝的感受。

当然,对于百姓的利益,他也提出了补偿方案。

这样,就让皇帝既满足了自己,又不至于背上骂名。

良好的协调了矛盾。

李林甫的马屁不是简单的拍,他要替皇帝考虑到每个细节。

这样的宰相,皇帝会不喜欢吗?

终于,在又一次这样的对峙中,在李林甫的帮助下,唐玄宗失去了耐性。

还是在开元二十四年,玄宗想让朔方节度使牛仙客做尚书。

牛仙客从基层干起,兢兢业业,工作非常出色,以至于“仓库充实,器械精利”。

说实话,做个尚书挺正常。

不过张九龄不答应。

他的理由如下:

“尚书,古之纳言,唐兴以来,惟旧相及扬历中外有德望者乃为之。

仙客本河湟使典,今骤居清要,恐羞朝廷。

”意思是,尚书职位是要德高望重的人,牛仙客吏职出身,太低微了。

玄宗又说:

“那我给他加个实封可以吧?

”张九龄并不看玄宗脸色,继续反对说:

“不可。

封爵所以劝有功也。

边将实仓库,修器械,乃常务耳,不足为功。

陛下赏其勤,赐之金帛可也;裂土封之,恐非其宜。

”他这些功劳都很平常,你多给他些钱好了。

给他封户,实在太抬举他了。

反正说来说去,都是认为牛仙客太低微,不配给高级赏赐,给点钱就可以了。

当了尚书简直就是给朝廷抹黑。

从今天的角度来看,这实在是张九龄的一种出身歧视。

并没什么道理。

所以,玄宗生气地责问的时候,张九龄就抬出另外一个理由:

牛仙客没有文才。

据张九龄的说法,他“边隅小吏,目不知书”,这显然有夸大之处。

牛仙客肯定识字,只是没什么文学才能,吟诗作文估计不拿手。

在文采斐然的张九龄眼里,自然是很上不台面了。

相反的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