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自然地理复习题.docx
《合自然地理复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合自然地理复习题.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合自然地理复习题
《自然综合地理》期末测试复习题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自然地理学分为部门自然地理学与综合自然地理学两部分。
P12
2.太阳辐射、下垫面性质和大气环流是决定气候的重要自然因子。
P24
3、发生统一性原则、相对一致性原则和空间连续性原则是进行任何区划都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4、带段是带和大区叠置后得出的最高级带段性单位,其区划标志和指标与带和大区相同。
P122
5、土地结构包括:
土地要素组成结构、土地演替结构、土地空间组合结构和土地单位内部结构四个方面。
P208
6、城市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的指标有:
土地生产性、生产稳定性、经济可行性、资源的保护性、社会的可接受性。
7、 无论是土地潜力还是土地适宜性,都取决于土地组成要素的性质和土地的区位条件。
因此,土地评价因子包括地形、气象气候、水分状况、土壤、区位。
8、 土地覆被变化现象可归化为三类:
土地覆被的退化土地覆被的转换、土地覆被的改良。
9、土地利用系统的自立性指该系统自我供给、自我完善、自我调节、自我恢复的能力。
10.自然土壤是生物、母质、气候和地貌等一系列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
11.世界性的五大社会问题包括人口增长、粮食短缺、自然资源与能源渐趋枯竭和环境保护。
(P337)
12.综合自然地理学揭示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地域分异,并强调运用综合观点和方法研究自然地理环境。
P361
13.人类主要是通过改变大气成分,向大气中释放热能、改变地表反射率及进行人工降水等方式来实现对气候的影响的。
P349
14、自然区划主要的原则有:
发生统一性原则、相对统一性原则、空间联系性原则、综合原则性原则和主导因素原则。
15、从发生学观点看,气候、地貌、母质、生物等是土壤形成的因子,土壤只是反映了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只是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
16、综合自然地理学揭示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地域分异,并强调运用综合观点和方法研究自然地理环境。
二、选择题。
(每题2分,共10分)
1、(B)是强调地表的地域分异和特征的学派。
P7
A、人地关系学派B、景观学派C、区域学派D、综论学派
2、如下哪些土壤类型系列反映纬度地带性(D)
A、棕壤、红壤、黄壤B、褐土、黑钙土、高山草甸土
C、黑钙土、棕钙土、栗钙土D、红壤、赤红壤、砖红壤
3、土地结构研究中,对(B)的研究有助于预测土地动态,确定合理、持续的土地利用方式。
P208
A、土地要素组成结构B、土地演替结构
C、土地空间组合结构D、土地单位内部结构
4、贯彻综合性原则的区划方法是:
(C)
A.古地理法B.类型制图法
C.地理相关分析法D.主导标志法
5、景观一词最早出现于(C)
A、《诗经》B、《道德经》C、《圣经》D、《古兰经》
6、非地带性区划单位的等级系统是:
大区—地区—亚地区—(C)。
A.次亚地区B.地带C.州D.亚地带
7、热量带及在其基础上形成的气候带,贯穿海洋和陆地,这种地带性地域分异属于:
(D)。
A、区域性地域分异B、全大陆地域分异
C、全海洋地域分异D、全球性地域分异
8、如下哪些土壤类型系列反映水分带性
A、棕壤、红壤、黄壤B、褐土、黑钙土、高山草甸
C、黑钙土、棕钙土、栗钙土D、红壤、赤红壤、砖红壤
9、在我国最早划分当时的国土为九州的地理著作是(D)
A、《周礼》B、《大唐西域记》C、《梦溪笔谈》D、《禹贡》
10、如下哪层属于自然地理环境的范围并且与水圈、岩石圈表层及生物圈处于经常的相互作用中。
(A)
A、对流层B、平流层C、中间层D、电离层
11、帕萨格认为每一个主要自然区域都是自然现象的复合体,其中最重要的基本决定因素是(A)。
A、气候B、温度C、降水D、植物
12、如下哪些土壤类型系列反映水分分带性
A、棕壤、红壤、黄壤B、褐土、黑钙土、高山草甸
C、黑钙土、棕钙土、栗钙土D、红壤、赤红壤、砖红壤
13、在进行自然区划调查过程中,最初进行路线考察时一般至少需要哪种比例尺的地形图。
(B)
A、1:
10万B、1:
20万C、1:
5万D、1:
100万
三、名词解释
1、全新世
参考答案(要点):
全新世~地质时代的最新阶段,第四纪的第二个世,开始于12000~10000年前持续至今,人类进入现代人阶段。
这一时期形成的地层称全新统,它覆盖于所有地层之上。
全新世是1850年由哲尔瓦(P.Gervais)提出的,并为1885年国际地质大会正式通过。
全新世时间短,沉积物厚度小,但分布范围广。
由于距今时代短,其地层划分比较详细、精确。
全新世与更新世的界限,以第四纪最后一次冰期结束、气候转暖为标志,称为冰后期。
冰后期海面迅速上升,到距今11000年上升到-60米位置。
全新世有轻微的气候波动和海面变化,6000B.P年海面已接近现今位置,其后变化很小。
)
2、带段
----带段是带和大区叠置后得出的最高级带性单位,其划界标志和指标与带和大区相同。
3、土地
——土地是所有自然地理要素相互作用形成的自然综合体,也是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自然客体。
(P151)
4、土地质量指土地的状况或条件,包括与人类需求有关的土壤、水及生物特性。
5、自然保护区是国家或地方政府以法律形式划定的,以长期保护和恢复自然综合体及自然资源整体为目的一定空间范围的陆地或水域。
6、地方
“地方”与俄国所称的“地方”和英国的“土地系统”大致相同。
实质上,“地方”是地段有规律的组合地域,或说是“地段复合体”或“大型的地段”或“特别复杂的地段”。
实际上是较大的地段的地形面遭受明显破坏的结果,如大规模的阶地遭受后期的侵蚀切割。
例如:
峰丛-洼地“地方”、被沟谷切割开来的大型阶地“地方”、山麓洪积裙“地方”。
目前,“地方”还被公认为是土地的基本分级单位,也是最高级的土地分级单位。
从成因上看,“地方”是景观内部地质地貌条件的分异,以及由此导致的土壤植被的分异而体现出来的、区别于邻近的“地方”的、具有自身特征的独立的区域,具有高度的独立性。
7、地段
“地段”是面积不大的、具有明显天然界线的和自身属性的自然地段,由地块有规律的组合而成。
与俄国的“限区”和英国的“土地单元”大致相同。
相邻的地块与地块之间往往是密切相互联系的,也是相互作用的。
尤其体现在物质好能量的传输运移方面。
例如,一个沟谷“地段”是由一个谷底地块和两个分布在两侧的谷坡地块组成的。
8、风化作用
参考答案(要点):
地球表层的岩石,在太阳辐射、大气、水及生物的作用下,其物理、化学性质不断地发生变化,并形成新的物质的过程,叫风化作用。
地表的岩石受太阳辐射、大气、水以及生物的作用,在原地经过崩解、破碎等一系一系列物理和化学过程,形成大小不等的岩屑和土层。
岩石的风化是地表常见的一种自然地理现象,几乎到处都可以发生。
风化作用的实质是岩石脱离地下深处高温、高压的条件下,为了适应地表常温、常压的新环境发生的一种变化过程
9、景观
参考答案(要点):
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学卷,1990)概括了地理学中对景观的几种理解:
1)某一区域的综合特征,包括自然、经济、文化诸方面;2)一般自然综合体;3)区域单位,相当于综合自然区划等级系统中最小的一级自然区;4)任何区域单位。
景观是指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和物质所构成的综合体。
它是复杂的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在大地上的烙印。
四、简答题(每题6分,共30分)
1.地球表层的六大基本特征:
答:
(1)太阳辐射集中分布于地球表层,太阳能的转化也主要在地球表层进行;
(2)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同时存在着气体、液体、固体三相物质和三个圈层的界面;
(3)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具有本身发展的形成物;
(4)互相渗透的各圈层间进行着复杂的物质、能量交换和循环、化学物质循环、地质循环等。
在交换和循环过程中还伴随着信息的传输。
(5)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既是一个整体,有存在着复杂的内部分异,其各部分的特征差别显著,在极小的距离内都可能发生变化。
这种分异不仅表现在水平方向上,还表现在垂直方向上。
(6)地球表层是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场所,是人类生活的基本环境。
2、景观的特征
答:
一、景观是地带性和非地带性两种属性一致性最大的区域。
景观内的地带性分异、干湿度分带性和大地构造—地貌分异不均很不明显。
二、景观分布区与各部门自然地理区划下限单位的界线是相吻合的,即景观界线与气候区、地貌区、土壤区、植被区等的界线大致符合。
三、景观保留有全部高级区划单位的典型特征。
四、景观的个体特征和非重复性都比土地单位显著,因此可对每个景观进行单独研究,而土地单位由于典型特征反复出现于众多个体之中,一般只着重类型研究。
五、相对于土地单位而言,景观具有较长的历史,面对外部影响具有较大的稳定性。
3、区域水热状况包括哪些?
①温度条件,主要与纬度地带性有关 ;②水平地带性所决定的水分条件或湿润条件,包括降水、蒸发、水热指数、干湿状况等特征;③区域的海拔高度。
(P218)
4、土地评价的原则P223
答:
①土地的适宜性和限制性原则②效益与投入相比较的原则③对多宜性土地的多用途比较及综合评价原则④可持续利用原则⑤因地制宜原则⑥多科学综合性原则。
5、为什么说生物多样性是宝贵的资源(P339)
答:
生物多样性是指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所有生物物种及其变异和生态系统组成的复杂性。
作为自然界生物进化之结果的生物多样性是宝贵的自然财富。
因为:
1、1、生物多样性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
2、2、生物多样性为人类提供药物来源。
3、3、生物多样性为人类提供丰富的工农业原料和能源。
4、4、生物多样性保存了遗传基因的多样性,为人类选育作物和畜禽良种创造了前提。
5、5、物种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使建立农业生态系统成为可能。
6、“地块”的基本特征
A、作为土地分级的最小单位和最小区域/地域,地块是综合自然特征最一致的土地空间区域。
在一个地块范围内,土地的适宜性和限制性相同;B、地块的形成历史最短,稳定性最差。
因此,抵御外部干扰(包括人类活动影响)的能力最差;C、在人类活动历史悠久的区域,地块的形成,往往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
从而往往有人类活动的印记,是人工-自然系统。
7、“地段”的基本特征
A、“地段”是作为土地分级的最小单位“地块”有规律的组合形成的自然综合体。
因此,地段的级别高于地块,也比地块复杂;B、地段内部往往存在一系列的差异,但由于邻近地块的形成历史很短、差异很小,且关系密切。
因此,地段的一致性仍然很高,同样是独立性较高的自然综合体;C、地段是邻近地块有规律的组合,因此地段内部的各自然要素/成分联系密切,往往由一个初级的地貌形态、一个相同的水文条件、一种小气候、一次土壤变种组合、一次植被群丛组合而成。
D、在地段的组成中,初级的地貌形态分异是主要的分异原因。
初级的地貌形态分异的结果是形成不同的地貌面。
例如阶地分异出阶地坎和阶地面;溶蚀洼地分异出漏斗、洼底和边缘坡麓。
E、地段的边界很明显,由初级的地貌形态组成。
如一个台地、一个冲沟、一个完整的阶地、一个冰斗、一个沙丘。
F、一个地段内部的水分、固体物质、化学元素等具有比较一致的迁移方向。
尤其是在低洼地貌形态组成的地段中。
8、“地方”的基本特征
A、由地段组合形成,具有高度的独立性和复杂性;B、其内部具有复区/复域特征。
例如,大型切割阶地中阶地坎-冲沟-阶地面的重复。
而地块和地段不存在复区或复域特征;C、在地方内部,水分、固体物质、化学元素等的迁移方向具有明显差异和变化;D、是景观内部地质地貌条件的分异结果,也是初级地貌形态的组合体。
9、土地科学划分为五个分支P158
1)土地类型学:
土地的组成要素、形成机制、属性、特征、演化、发展,区域分布规律。
土地类型学是土地科学的基础;
2)土地资源学:
土地的生产潜力(农作物的、经济产出的等特定的生产目标)评价;
是界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对土地进行分等定级;
3)土地利用学:
重点探讨利用现状…;
4)土地规划管理学:
适宜性分析、(多目标利用下的)生产潜力评价、合理的利用方向、管理和改善措施;
5)土地信息学:
(多要素,如污染情况、利用形式、生产力……)信息系统的建立。
10、简述1988年任美锷、包浩生的中国综合自然区划方案
参考答案:
区划单位只设两级,划分出8个区、30个亚区。
8个区:
东北、华北、华中、华南、西南、内蒙古、西北、青藏区。
内蒙古、西北、青藏8个区划分为30个亚区。
东北区:
大兴安岭北部亚区、东部山地亚区、松嫩平原亚区;
华北区:
辽东、山东低山丘陵亚区、华北平原亚区、黄土高原亚区;
华中区:
江汉-秦岭亚区、江南-南岭亚区、川黔亚区;
华南区:
闽-粤-桂南部及台湾亚区、琼-雷亚区、南海诸岛亚区;
西南区:
云贵高原亚区、滇南山间宽谷盆地亚区;
内蒙古区:
内蒙古东部亚区、内蒙古东南部亚区、内蒙古中部亚区;
西北区:
北疆亚区、天山山地亚区、南疆亚区、阿拉善河西亚区、祁连山-阿尔金山亚区、柴达木盆地亚区;
青藏区亚区:
昆仑山亚区、阿里高原亚区、藏北高原亚区、青藏东部高原亚区、藏南亚区、川西-藏东南亚区、喜马拉雅山北坡亚区。
其中,华南区北界比其他方案偏南、西南区北界比其他方案偏南。
11、土地评价的对象
参考答案(要点):
评价的对象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A、针对土地类型进行评价;B、结合土壤改良条件,对土地资源进行评价。
主要评价内容是土壤肥力等性状;C、结合地貌条件,对土地资源进行评价。
主要评价内容是土地的水土保持状况、耕作条件、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等;
D、对土地利用现状进行评价。
主要评价内容是土地利用的合理性、改造利用方向。
五、论述题
1、论述组成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参考答案(要点):
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组成,包括地貌、气候、水文、土壤和生物。
它们是自然地理环境四种基本组成成分在能量的支配下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各种自然地理动态的物质体系。
它们既是物质的,又是动态的。
如果说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组成强调物质实体的一面,则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组成更强调物质的运动方面。
1)、地貌是固体地壳的表面形态,作为形态,地貌与组成它的岩石有着密切的依存关系,两者共同构成了为岩石地貌复合体。
地貌是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它们蕴含着外力)和岩石圈(蕴含着内力)相互作用的结果。
但是,地貌要素反过来又影响着其他各个要素的发展。
因为地面是大气、水和生物圈的场所,地表形态的差异必然引起各种自然地理过程和现象的变化。
因此,岩石地貌复合体是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组成的基本部分。
2)、气候是长期的大气状态和大气现象的综合。
它是最活跃的自然地理要素之一,大气蕴含着最终来自太阳的热能,它的物理过程首先支配着地表的热量平衡,同时支配着海陆间的水分循环,从而影响了生物分布和陆地水文网的分布,以及它们的动态。
风化壳和土壤覆盖层的形成,受着大气过程各作用的影响。
大气过程还是各种地貌外营力。
3)、水文也是最活跃的自然地理要素之一。
水体所起的一种重要的环境作用,在于其潜热特性。
巨大的水体(如海洋)贮藏着大量的热能。
水与大气相互联系,决定着自然地理环境中谁热的配置。
地球重力赋予水一定的功能,使之起着某种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作用。
水还滋养着整个地球的生物界,没有水就没有生命。
因此,各种水文过程实质成为自然地理环境内部相互联系的纽带。
4)、土壤既是自然地理环境派生的自然体,也是它的一个组成要素。
土壤以不完全连续的状态在于地球表层(可称为土壤圈或土被)。
它的空间位置正处在四个基本地圈紧密交接的地带。
在这整自然地理环境中,土壤是结合无机界和有机界的枢纽,是联系各自然地理要素的关键环节。
5)、生物是行星地球的特殊物质,作为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它也起着特殊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首先,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无机物合成有机质,同时又把所截获的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而贮藏于有机物质中。
通过食物链的联系,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共同改造着周围环境。
其作用表现在:
改变大气圈、水圈的组成,参与风化作用、土壤形成作用、地貌的改造、岩石和非金属矿产的建造等等。
人类作为生物的特殊部分,既有自然属性的一面,又有社会属性的一面。
因此,在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中,人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总之,自然地理环境的各种物质成分在以太阳能和地球内能为主的各种环境能量和作用下,形成了各种自然地理组成要素。
每一组成要素都按着自身的规律存在和发展着,但他们并非孤立存在于地理环境中,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依存,并力图相互适应的。
没有一个要素不受其他要素的影响,也没有一个要素不给予其他要素以影响。
因此,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正是这种以物质交换和能量转化为特征的相互作用,使各要素构成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
2、太阳辐射是地带性地域分异的能量基础,地球内能是地表自然界发生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的基础。
相对于自然地理环境而言,无论是太阳辐射能还是地球内能都是外部因素,在外部因素作用下,地球发生着变化,那么非地带性地域分异主要表现在那些方面?
答:
⑴海陆分异
海陆分布的形成主要是地幔软流圈长期对流的结果,地壳均衡说、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说等都曾给予解析。
软流圈的对流作用使大洋中脊不断有深部物质溢出,构成推动板块的主要动力。
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接触时,俯冲于大陆板块下部,并生成大陆外围的山地、岛弧和深海沟。
海陆分异的全球规模,还表现于:
①海洋面积比大陆面积大得多,大洋约占71﹪陆地只占29﹪;②各纬度海陆面积比不同,陆地大部分集中于北半球,并占该半球面积的39﹪;而在南半球,陆地面积占19﹪。
这一特点是造成南北两半球气候差异的重要原因;③若把地球表层分为陆半球和水半球,使陆地最大面积集中在陆半球,即使如此,陆半球的海洋仍比陆地所占面积为大。
在水半球中水域占总面积90.5﹪,而陆地不足10﹪。
⑵海陆起伏分异
对地面固体部分不同高度区间进行统计,绘成海陆起伏曲线,可以清晰地反映地壳表面总的起伏分化。
从海陆起伏曲线来看,地球的硬表面形态可分出山地和高原、平原和丘陵、大陆棚或大陆架、大陆坡、大洋盆和深海沟六类。
高山和海沟所占面积都不打,陆地的高度都低于1000米,而大洋深度大部分在3000米—6000米间。
大洋底部和陆地表面成为地球硬表面两个高度相差极大的水平面,即两个最大的地貌形态:
大洋盆和大陆。
呈巨大高原形状的大陆,平均高出世界大洋底部4675米。
(3)大陆形状与面积分异
全球大陆的外形多呈三角形,且尖端指向南方,环太平洋构成地震、火山分布带,西太平洋为岛弧分布区,海沟主要分布在大陆边缘,南北两大陆之间基本上为“地中海”带即使亚洲大陆南部早已消失的“古地中海区”,也是构造活动带、地震、火山分布带。
宽广的大陆北部更多受大陆本身的影响,在气候、植被等,甚至在冰川性质、冻土特征方面表现出鲜明的大陆性,狭窄的大陆南部则更具有海洋性特征。
面积越大的大陆地域分异越显著和复杂;面积小的大陆地域分异则可能比较单调。
⑷海陆干湿度分异
体现在:
水分的差异,形成机制受控于降水、蒸发,主要受距海距离(陆地面积)、纬度(大气环流)和地势起伏、洋流等影响。
某些干湿度分带性表现明显的地区也包含着纬度地带性的表现形成不同热量带与自然带的南北组合。
例如同属干湿度分带性产物的塔里木荒漠与准葛尔荒漠,却分属暖温带与中温带两个热带。
(5)具有构造—地貌成因的地域分异P63
主要体现在一定的地质构造单元内部,大地构造总是有其地貌表现,一个大地构造单位总不免有其相应的地貌单位。
包括下沉的平原、抬升的高原、差异升降运动形成的高原、盆地、水系。
(6)地方气候差异引起的地域分异P64
地方气候造成的地域分异属于尺度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范畴。
地方性气候类型主要由下垫面性质差异、中尺度地形差异引起,包括城市、水体等局地气候。
导致诸如气温、水分、风等气候要素的差异,并通过外营力差异进一步导致地貌、生物、土壤、水文的分异。
(7)地带性区域内部的非地带性分异P67
类似非地带性区域内部的地带性差异,如东亚季风区的纬度性差异,主要取决于高大的地形变化、海陆对比等。
(8)小尺度分异非地带性分异P68
局部的自然要素差异,只影响小尺度范围,意同非纬度地带性分异,只是更为具体。
如冲击平原不同地貌部位的土地、水文等要素分异。
例如P69表2.5(华北)冲积平原不同地貌部位的土地、水文等要素分异。
另外,地貌随局地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坡向、坡度等。
例如深邃的洼地底部的光照条件不足,导致夏季温度较低(而冬季温度较高)、潮湿、植物细长、附生植物较多、湿度进一步增大并导致土壤富含有机物、偏酸……。
这些变化都是综合的、相互进行作用的。
3、土地评价因子P225
1)地形;2)气象气候条件;3)水分状况;4)土壤类型和性质;5)区位条件;
1)地形地貌因子
例如,P225表6-1所列具体因子,包括海拔、坡度、坡长、坡向等,对于土地的工业、农业、交通、旅游、城市建筑等等几乎所有方面的利用都有一定影响,甚或起到十分重要的限制性作用。
同时参照P226表6-2:
不同土地利用的临界值。
说明了仅仅一个坡度因子,就对许多方面产生了影响……。
2)气象气候条件
例如,P226表6-3所列具体的气象气候因子,包括光热水等对土地质量的影响。
其实,还远不止如此,例如风速对沙漠化治理,风对交通线路的掩埋,沙尘暴对城市的(如空气质量)影响等等,都对土地的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学生自主分析:
参照P227第三段。
另外,温度过低和变暖对冻土区的土地质量评价是一个极端重要的问题。
3)水分状况
例如,P227表6-4所列水文因子,包括地下水、排水条件、洪枯水位变化等对土地质量的影响。
影响到了诸如土地适宜性、工程地质等方面。
产生了地面沉降、塌陷、承重性低下、洪涝灾害等问题。
尤其是在湿地等邻近水分过多的区域的承重问题,例如东北三江平原。
4)土壤类型和性质
例如,P228表6-5所列的诸多的土壤因子,可归纳为一系列的理化性质。
最主要影响大农业利用下的土地质量。
另外,对水土保持、盐碱化治理也是十分重要影响因素,尤其体现在黄土高原、红土丘陵、滨海平原以及污染严重的区域。
5)区位条件
结合经济地理、城市地理等学科进行分析。
另外,还与政策、国际国内局势、经济衰退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应该进行动态评价……。
4、土地评价的原则P223
评价的原则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A、适宜性和限制性原则;
B、效益与投入相比较原则;
C、对多适宜性土地的多用途比较和综合评
价原则;
D、可持续利用原则;
E、因地制宜利用原则;
F、多学科综合评判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