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金陵13年自然地理实习报告.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965395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436.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大金陵13年自然地理实习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南大金陵13年自然地理实习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南大金陵13年自然地理实习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南大金陵13年自然地理实习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南大金陵13年自然地理实习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南大金陵13年自然地理实习报告.docx

《南大金陵13年自然地理实习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大金陵13年自然地理实习报告.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南大金陵13年自然地理实习报告.docx

南大金陵13年自然地理实习报告

前言

本次实习时间为2013年5月12日至2013年6月2日期间的每个周六、周日,历时7天。

实习地点主要为南京地区,包括南京老山、阅江楼、三汊河口、武定门节制闸、玄武湖、紫金山、中山陵景区、桂子山石竹林、镇江北固山、扬州蜀港、幕府山等地。

参加的人员包括南京大学金陵学院城市与资源学院11级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城市规划专业学生以及带队老师等共260人左右。

本次实习的主要内容:

1.熟悉并掌握野外地理工作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2.认识南京地区的地理概况,并对地理学有一个综合的认识;

3.掌握南京地区的地质地貌状况、水文状况、气候状况、人文状况和生态状况;

4.了解与熟悉依据地理现象进行地理思考和编写实习报告的基本方法、内容和过程;

5.为后继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通过本次实习,获得对主要地理现象的感性认识,加深对地理学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

实习的主要内容包括地质地貌、水文、气候、土壤、植被生态、人文等,运用了自然地理、经济地理、人文地理等方面的知识。

本次实习是一次广泛系统的地理学教学实习。

第一章实习区概况

一、南京地区

(一)地理位置

南京简称宁,江苏省省会。

地处长江下游平原,北纬31°14′~32°37′,东经118°22′~119°14′。

南北最大纵距140余公里,东西最大横距80余公里(图1)。

东接富饶的长江三角州,南靠宁镇丘陵,西倚皖赣山区,北连江淮平原。

长江流经南京地区,同时还有秦淮河。

长江南京段从江宁铜井镇南开始,至江宁营防乡东为止,境内长约95公里。

秦淮河全长103公里。

图1南京行政区划图

(二)地质地貌

南京地区地貌类型丰富,有山地、丘陵、河川、湖泊等地貌景观,是地貌学实习的良好基地,同时该地区第三纪古地貌的特征明显,更便于我们认识学习地质构造的特点。

南属宁镇扬丘陵地区,以低山缓岗为主,低山占土地总面积的3.5%,丘陵占4.3%,岗地占53%,平原、洼地及河流湖泊占土地总面积的39.2%。

南京还有许多山体,比如老山,紫金山等。

(三)气象气候

南京是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温和少雨,夏季高温多雨。

降水受东南季风强弱、台风影响。

南京处于西风环流控制之下,季风显著,四季分明,冬季受欧亚大陆气团影响较深,天气晴朗、寒冷、干燥。

夏季受欧亚大陆低压区影响,天气炎热,雨水充沛,雨热同期(30天左右),此时南京很是闷热。

南京闷热的另一原因是其北部是秦岭山地,成谷地地形,山顶有风,而处于谷中的南京则少风。

春秋两季是冬、夏交替过程中的季节,多以干燥凉爽天气为主。

南京的气候具有明显的特征:

四季分明、夏热冬寒、天气气候现象多样、气温年度变化大、雨量充沛,有明显的干湿季节。

(四)植被、土壤

南京地区的土壤在北、中部广大地区为黄棕壤(地带性土壤)和草甸土、菜园土等(非地带性土壤),南部与安徽省接壤处有小面积的红壤。

南京地区植被根据生态地理分布特点和外貌特征,分为落叶针叶林、常绿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含常绿成分的落叶阔叶混交林、竹林及灌丛、草地等几个基本类型。

(五)人文概况

南京,古称金陵,与北京、西安、洛阳并称为“中国四大古都”,这里有着6000多年文明史和2400多年建城史。

自公元229年东吴孙权迁都南京以来,历史上先后有10个朝代在此建都,故有“十朝都会”之称。

古老悠久的文化遗产(主要有中山陵、明孝陵、夫子庙等)、蔚为壮观的自然景观(以玄武湖、秦淮河、梅花山为代表)、现代文明的休闲娱乐(汤山温泉等)……共同构成了南京独特的园林城市风貌。

二、镇江、扬州地区

(一)地理位置

镇江位于北纬31°37′-32°19′,东经119°27′地处江苏省南部,长江三角洲北翼中心,北揽长江,西接南京,南与常州、无锡、苏州串联构成苏南经济板块,处于上海经济圈走廊。

扬州,地处江苏中部,长江北岸、江淮平原南端。

位于东经119°01′-119°54′、北纬32°15′-33°25′之间。

南部濒临长江,北与淮安、盐城接壤,东与泰州毗连,西与南京、淮安及安徽省天长市交界。

(二)地质地貌

扬州北部地形为丘陵,东为长江三角洲漫滩冲积平原,地势平坦。

镇江境内宁镇山脉、茅山山脉蜿蜒起伏,是江苏西南低山丘陵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山”字形地质构造。

镇江境内各地质时代的地层发育完整,自震旦系至第四系均有分布,主要出露在宁镇山脉和茅山山脉,岩性为石灰岩、白云岩、砂岩、石英砂岩、粉砂岩、页岩等。

镇江的地层因出露明显,保存良好,多处被命名为标准地层。

石灰石是岩性土壤,分布在低山丘陵的山腰,面积7.1万亩,镇江的船山石灰石矿是江苏最大的石灰石矿区。

紫色岩土仅仅在镇江的句容境内有零星分布,开发利用的不多,面积1.11万亩。

全市土地面积中丘陵山地占51.1%,圩区占19.7%,平原占15.5%,水面占13.7%。

2003年末,157300公顷,其中,市区41770公顷,丹阳市54970公顷,49220公顷,扬中市11340公顷。

(三)气象气候

平均气温15.6℃,降水量1088.2毫米,其中梅雨量263.3毫米,日照时数2000.9小时,极端最高气温40.2℃,极端最低气温-10.1℃。

2003年降水冬季特多,夏季偏多,多次出现连阴雨天气过程,为湿润年;气温和日照均正常。

镇江、扬州地区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多雨。

(四)植被、土壤

镇江、扬州地区低山丘陵以黄棕壤为主,黄棕壤分布于宁镇山脉和茅山丘陵,面积111.40万亩,占总面积的29.7%。

岗地以黄土为主,平原以潜育型水稻土为主。

水稻土是全市的最主要土壤,分布广,面积大,有244.81万亩,占总面积的65.25%。

该地区土地面积中丘陵山地占51.1%,圩区占19.7%,平原占15.5%,水面占13.7%。

(五)人文概况

镇江的文化艺术源远流长,历史遗存十分丰富,1986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近几年来,镇江市文、教、卫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镇江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江南文化名城。

具出土文物及史籍考证,古属禹贡九州之扬州,西周初期为宜候封地,北宋更名为镇江。

扬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既是风景秀丽的风景城,又是人文荟萃的文化城、历史悠久的博物城。

这里有中国最古老的运河,汉隋帝王的陵墓,唐宋古城遗址,明清私家园林,众多的人文景观,镇江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

作为吴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镇江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有3000年,这片土地是演绎华夏民族历史的重要舞台。

第二章气象气候

一、南京地区的气候类型

1、湿润性东亚季风气候

2、北亚热带季风气候

3、城市气候

4、水域气候

5、其他气候(以岗地、丘地为主)

其中湿润性东亚季风气候和北亚热带季风气候为大气候,城市气候、水域气候、其他气候(以岗地、丘地为主)为小气候。

1、湿润性东亚季风气候

亦称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冬季受内蒙古高压控制,北方冷空气南侵,天气晴朗、寒冷、干燥;夏季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影响,天气炎热,春季南北气流交锋频繁,锋面进退不定,造成雨水偏多,天气多变。

气候特点:

季风明显,四季分明全年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湿度大,日照充足,雨热同期(30天左右),无霜期长。

2、北亚热带季风气候

一个地方的水平气候带,主要依据地表热量的水平分布差异,分为热带、亚热带、暖温带等气候带。

在我国,通常采用日平均温度≥10℃持续期间累计值(∑t)——活动积温来确定。

南京地区活动积温在4800℃左右,北亚热带气候活动积温≧10℃的总和在4500-8000℃之间,按此标准,南京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带。

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在北纬25°~35°亚热带大陆东岸,它是热带海洋气团和极地大陆气团交替控制和互相角逐交绥的地带。

亚热带季风气候夏热冬温,季节变化明显,盛行夏季风时,热带海洋气团带来大量降雨;盛行冬季风时,受极地大陆气团影响,降雨减少。

北亚热带气候气候特点为:

冬季降水少,气候干冷;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1月平均温普遍在0℃以上,夏季较热,7月平均温一般为25℃左右,冬夏风向有明显变化,年降水量一般在1000毫米以上,主要集中在夏季,冬季较少。

年平均温度15.4°,年平均降水量1106毫米。

3、城市气候

城市气候是指大都市特有且与周围郊区有异的各种气候条件。

城市气候相对郊区农村气候来说是个气候岛。

例如,城市热岛、干岛、雨岛、烟霾岛、雾岛等。

南京气候形成原因:

1)城市热岛效应影响。

使得南京地区夏季特别热,冬季特别冷。

与武汉、重庆并称“三大火炉”。

2)地形因素影响。

南京为锅底地形,东部有紫金山,东北部有玄武湖,北部分布有长江,南部有南岭山地;夏季,紫金山阻挡住了东南方向吹来的暖湿气流,使得夏季炎热,冬季西北风越过长江,使得南京冬季寒冷。

南京近些年绿化做得好,因此南京城市热岛效应明显下降。

气候特征:

1)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干燥,秋季干燥凉爽;2)春秋短,夏季长,冬夏温差明显;3)夏热冬寒,天气气候现象变化多样,有“梅雨”、台风、暴雨、酷暑、降雪等天气现象。

4)气温年变化大,年最高温度与最低温度相差30℃。

5)雨量充沛,有明显干湿季,尤其秋季非常干旱。

4、水域气候

玄武湖、莫愁湖等。

水吸附热量的程度高,所以在水的附近,空气比较湿润。

冬季,因为水的热容量打,所以降温小,因而水温大于地温,水面上空空气温度低,易凝结成霜,所以冬天水面上会有雾的形成。

水域气候的主要特征:

1)水域上方气温变化缓慢。

 

2)水面上蒸发旺盛,空气湿度大,但由于水温升温缓慢,水域上方空气稳定,年降水量和云量都减少,雷雨云都沿水域周围移动,强雷暴(如冰雹等)过程越过水域时,强度也减弱,待越过水域一定距离后又逐渐加强。

3)水域表面平滑,空气流动时摩擦力小,因此,水域上风速一般比陆地大。

5、其他气候

低山丘陵气候,如老山、方山、横山等。

二、南京地区的气候特征

1、四季分明,夏季炎热,与武汉、重庆并称“三大火炉”,冬季寒冷干燥,秋季干燥凉爽,春天风和日丽。

四个季节各有特色,适宜出游。

2、春秋短,夏冬长,冬夏温差显著,夏热冬寒。

3、天气气候现象多样现如今出现很多劣性气候比如大旱大涝、极寒极热、反季节性气候等极端情况出现的概率越来越高。

4、气候年变化大,年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相差30度。

5、雨量充沛,有明显的干湿季节,尤其是秋季的时候。

第三章地质地貌

一、南京地区的地质特征

1、地层

●奥陶系(O)

下奥陶统,主要岩性:

上部为浅灰色中厚层灰岩,夹薄层灰岩,中部为深灰至灰黑色厚层生物碎屑灰岩,夹少量球粒灰,有时含少量石条带或结核,下部为灰至浅灰色厚层灰质白云岩,与灰质互层,局部含石结核。

在此地区溶洞较为发育,侵蚀严重。

如燕子矶三台洞,三台洞同燕子矶附近的头台洞,二台洞一样,发育在震旦系灯影组白云质灰岩中,溶洞大致分为三层,是地下水溶蚀的结果。

●志留系

上中志留系,主要岩性:

灰黄,褐黄色粉砂岩,砂质页岩及砂岩,岩相为海相,主要在汤山孔山地区。

●泥盆系(D)

上泥盆统,岩性:

上层为黄褐色薄层细粒砂岩,夹粉砂岩,有时还夹白色粘土岩,局部含煤线。

中部灰白色厚层石英砂岩,下部为灰白色粗粒含砾石英砂岩。

代表地区孔山北坡。

●石炭系(C)

下石炭统,岩性:

杂色砂页岩及泥岩。

层面波纹构造。

海陆过渡相,主要在孔山北坡。

中石炭纪,岩性:

浅灰略带肉红色的纯质灰岩。

岩层致密,底部为浅灰色白云岩。

含肉红色结核。

主要在孔山北坡背斜倾伏端下山处。

●二叠系(P)

下二叠统,岩性:

上部灰黑色灰岩,含少量燧石结核,下部为灰黑色含沥青灰岩。

代表地区大石碑北壁断层。

上二叠统,岩性:

灰黄色粉砂岩,砂质页岩夹炭质页岩及煤层,底部有一层厚约20M的长石石英岩。

如棒縋山东北部。

●三叠系(T)

中,上三叠统,主要是紫红色钙质页岩,粉砂岩,砂质岩和页岩,夹有数层细砾岩,含砾砂岩,岩层具有明显的沉积韵律。

有虫迹,交错层理、波痕、微层理等原生结构。

岩性自上而下分为三部分,底部为厚约10米砾岩层,成分主要是灰岩,含少量的石英和燧石。

中部为紫红色粉砂岩,粉砂岩页岩夹页岩,发育大量虫迹及交错层理。

上部为暗灰色泥质砂岩夹黄色砂质页岩,波痕发育。

中下三叠统,薄层灰岩为主,夹有页岩及石膏岩层。

代表地区为棒槌山北部,眼香味陆相,海陆过渡相,陆相。

●侏罗系(J)

下,中侏罗统,与黄马青群为假整合接触,后约800米。

自上而下为紫霞洞组,紫金山南部最为发育,底部为灰白色砾岩,砾石成分为石英岩,石英砂岩,硅质岩及黑色燧石。

中部为灰白色泥质页岩,含少量云母。

上部为灰白色或微红色石英砂岩。

陵园组为灰白色及浅灰色含长石的石英砂岩。

西山寺组为灰白色至灰黄色细粒云母砂岩夹杂色页岩。

●白垩系(K)

紫红色细砂岩,粉砂岩及砂质页岩,紫红及灰紫砾石为主,夹粉砂岩细砂岩镜体。

代表地区燕子矶。

●第四系

更新统,下蜀组。

棕黄至灰黄色亚粘土及亚砂土,常组成低级阶梯。

二、南京地区的主要地貌类型及其特征

1.构造地貌

构造地貌指由地壳内力作用所构造成的地貌包括褶皱(背斜成山向斜成谷)及断裂(地垒地堑)。

南京地区的构造地貌,按照构造类型和空间规模,可以分为单斜构造地貌和断层(裂)谷地貌。

2.河流地貌

河流地貌是由外力流水作用,河流在流动过程中形成侵蚀地貌。

地貌类型中包括侵蚀与堆积地貌两类,前者有:

侵蚀河床、侵蚀阶地、谷地、谷坡;后者含:

河漫滩、堆积阶地、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等。

河流阶地是河流地貌中重要的地貌类型,可以分为:

侵蚀阶地、堆积阶地(分上叠与内叠阶地)、基座阶地和埋藏阶地。

3.火山地貌

火山地貌的类型有火山锥、火山口、火口湖、火山喉管等,是由于火山活动而在地球表面形成的地貌特征。

4.风力与重力地貌

由风力与重力影响而形成的地貌特征叫风力与重力地貌特征。

其中包括风力侵蚀、风力堆积,崩塌、滑坡、蠕动等。

三、南京地区地貌的形成与演变

1.河流地貌

(1)河漫滩地貌:

见于长江边附近。

(图3.1)河漫滩分为三层,分为平流层积,新河漫滩,老河漫滩。

其中的新河漫滩大约是在几百年前形成的,是由于长江河口的位置原来是在镇江扬州,汉代在扬州观潮,唐代那时长江河口是在镇江扬州,长江三角洲的顶点也在镇江扬州,但是唐代以来长江河口一直延伸到崇明岛外,在水平方向上延伸了三百多公里,导致了镇江扬州河道变窄,泥沙淤积水位抬高,水位不抬高水无法入海,显然南京水位随之抬高。

南京原来的金川河是受潮汐影响的,三国时代涨潮时穿可以沿金川河驶入玄武湖境内,称为赶潮河。

因为其靠长江受江潮影响,而江潮来自于海潮。

所以这是河口延伸出那么多,镇江扬州水位抬升,南京水位也随之抬升,两岸河漫滩的堆积也在抬升。

老河漫滩其位于最下层,形成年代很久远,大约是在几千年前由于海平面上升到接近于零,这时长江沿江都有堆积,形成老河漫滩。

一般都是老河漫滩在下,新河漫滩在上,这说明了长江的水位在不断抬升中,由于不同季节的枯汛期不一样,不能根据此来推断洪水位。

图3.1剖面图

演变:

自唐朝以来,自湖北,江西,江苏,安徽,修筑提防长江功能逐渐转变,由以前的输水转向输水输沙,主要是在于长江河口位置唐以来往外迁移了300km多,长江河口道淤积,滩地阻碍行洪,均迫使长江河口段长江水位的上升。

2.火山地貌

(1)六合桂子山:

桂子山:

是由火山熔岩形成的岩溶地貌。

桂子山原来是山谷,四周要高,外力作用的影响,玄武岩盖住砂砾层,风化能力变强,其他岩石侵蚀较严重。

使得现在桂子山的地形高,四周低,出现了地形的倒置。

六合地质公园外:

其中岩溶与河流相互作用形成了玄武岩-砂砾层-玄武岩的剖面结构,坡面从上到下是玄武岩,砂砾层,玄武岩。

其中陡坎式的一块是玄武岩;红的围墙底下是砂砾层,近处的较低处是玄武岩。

经地矿局的人测定玄武岩的年龄,结果发现它们他们多数都是几千万年以前的第三纪的岩层。

原来的砂砾层的卵石还是比较大的,所以推断这里原来应该是一个大河河谷,后来大河河谷上也是盖了玄武岩。

这一层是长江支流在冲刷时形成的一些堆积物,以前在采砂时发现上层的玄武岩是第三纪,所以砂砾层是在第三纪以前,推翻了第四季阶地之说。

历史上有一个时期,在六合地区,地貌还是一种盆地式的。

水汇聚过来,这里是一个大河。

很多支流的地方都有一些砂砾层。

原来长江边的支流在这里堆积的结果。

同时由于砂砾层相对于岩石来说还是比较疏松的,胶结差从而使得砂砾层多年来没有形成岩石。

由于于胶结过程多需要一个条件就是要赤露,赤露之后又地下水、河水蒸发,这样碳酸钙等一些物质才能把它胶结起来,无论是在长江也好,在那个地方也好,这种砂砾层胶结往往是表面一层,别的地方都不胶结。

所以说几千万年的砂砾层的胶结程度会这么低。

(2)六合石柱林:

演变:

这里实际上原来是一个采石场,采出的石头加工成碎石铺马路。

后来地质系的徐克勤,他是南大的学部委员,一级教授,是搞火山岩矿藏的。

他来看了之后说这里还是保留吧,给它起个名字叫石柱林,从此就留下来了。

石柱林形成:

其是由火山喷发出去的玄武岩迅速冷却,沿某些中心线收缩,收缩后的横截面收缩形成的五边形或六边形的柱子,从而形成的如今的柱状节理。

桂子山均匀收缩,冷却收缩,成了六方柱。

那么他的顶是平的,就形成方山,方山是一个地貌类型。

就我们对直方向,那里喷发出来的玄武岩还是比较厚的。

我们刚才是在哪一面,就是他的正面看,好像砂砾层覆盖过去了。

所以说这个地方可能使原来的火山井。

火山井就是火山口,但是呢就是没有论证过是不是火山井,有人说是,有人说没人论证这个事。

那么这里成为地质公园呢,就是地矿局有一个陶,当时在这里,人家请他做旅游开发。

他在六合这边做,我们当时在江宁做,想要把江宁那里报地质公园,他在这里快,唏哩呼噜把它报掉了。

我们还没有报,按道理讲应该和汤山的猿人洞联合起来报一个。

这里这么小一个作为国家级的地质公园好像有点名不副实

四、南京地区不同地貌类型上的土地利用

1、岗塝冲地形地貌

岗地为干燥用地,适合种植耐旱作物,可作林业、农业开发用地。

冲地物质非常丰富,土壤肥沃,水分充足,适合种植水稻。

现状:

冲地上,植物以旱作物为主,如玉米,植物长势差。

2、河漫滩平原

大多种植旱作物和蔬菜,不种水稻。

原因:

①季风性气候,年降水量与蒸发量几乎持平,人们大多“靠天吃饭”。

②河漫滩土壤颗粒大、松散,蓄水能力差,不利于水稻生长;③土壤腐殖质、有机质含量少,农作物收成不会很高。

第四章土壤

一、南京地区土壤资源概况

南京地区受北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影响,以及长江流水的影响,导致南京形成了许多种不同类型的土壤。

主要分为地带性土壤和非地带性土壤。

二、不同土壤类型的发生过程与特征

(一)地带性土壤

黄棕壤

成土条件:

①地形地貌:

丘陵、丘岗地形。

②母质:

岩类风化物。

③气候因素:

北亚热带湿润东亚季风气候,温度较高、雨量较多。

④植被:

以落叶阔叶林为主,夹有少量亚热带常绿阔叶琳。

⑤时间:

时间漫长。

成土过程:

①腐殖化过程;②粘化过程;③富铝化过程。

土壤剖面分层与特征:

1)分层:

枯枝落叶层(A层),过渡层(AB层),新土层(B层)、母质层(C层)。

2)特征:

A层:

土壤呈棕灰或暗棕色,结构为粒状至小块状,较疏松。

AB层:

土壤呈灰棕、棕色,土壤很紧实,含半风化母岩。

B层为真正的土层,颜色呈灰棕、暗棕色、棕色。

C层:

土壤颜色呈灰棕、棕色。

(二)非地带性土壤

主要受第四次新构造运动的影响。

有以下四种:

①潮土(湿地),我们所看到的即为草甸土;②人工土,含水稻土和菜园土两种;③紫色土:

新构造运动年代的形成;④潴育土(也叫潴骨土):

无土,基本上是碎屑物质。

1、水稻土

成土条件:

①地形地貌:

主要在岗地、冲地上形成,其中以冲地为主。

②母质:

下蜀黄土。

③气候因素:

水分充足,雨热同期。

④植被:

落叶阔叶林及针叶林,常绿阔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

⑤时间:

人类影响时间长。

⑥人类活动影响很大。

成土过程:

水稻土熟化过程:

①水耕熟化过程:

有机质累积明显,土壤表面淋溶;雨季来临,地下水位抬高,出现淋溶物质;有复盐现象,并造成铁、锰的淋溶与淀积;土壤粘粒矿物的机械淋溶出现,物质迁移作用强。

②旱耕熟化过程:

排水后,土壤颗粒物增加;水排尽,土壤表现为还原状况,水稻根系表现为有机质的积累;在阳光暴晒下,出现龟裂现象,使耕作层变疏松。

2、潮土

成土条件:

①地形地貌:

靠近长江边,河漫滩地貌。

②母质:

长江冲击物、沉积物。

③气候:

水分充足④植被:

蔬菜。

⑤时间:

人类影响时间较长。

成土过程:

腐殖化过程→潴育化过程→潜育化过程。

3、菜园土

成土条件:

①地形地貌:

河漫滩地貌。

②母质:

长江堆积物。

③气候:

北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④植被:

水生植物。

⑤时间:

人类影响时间较长。

⑥人类活动影响大。

成土过程:

土壤熟化过程。

三、不同母质发育土壤的对比分析

注:

①观测深度时要自上而下;②取土时,应自上而下

观察地点:

老山狮子岭山麓(老山偏南端)

母质:

基岩类风化物。

土壤性质:

土壤偏黄、红;土壤中含有砂砾,有灰岩、砂岩;

土壤粘粒含量高,颗粒黏

弱富铝化现象明显;

土壤为酸性;

弱富铝化现象。

表1老山土壤剖面观察记录

土壤剖面分层

A

B

C

D

土壤深度

0~15cm

15cm~48cm

48cm~66cm

66cm~

土壤湿度

稍润

稍润

土壤颜色

浅灰黄色

黄棕色

黄棕为主,夹黑色

红棕为主,夹白色

土壤质地

砂土

中砾质土

重砾质土

砾质土

土壤结构

粒状结构

粒状结构

粒状结构

粒状结构

垒结状况

疏松,孔隙多

稍紧实,孔隙中

稍紧实,孔隙中

紧实,孔隙少

新生体

较多

较多

较少

较少

侵入体

大石块

铁锰结合

大石块

植物根系

数量多,较粗

稀少,较细

稀少,较细

稀少,较细

动物活动

蚂蚁,蜘蛛

千足虫,青蛙

千足虫,节肢虫类

节肢虫类

酸碱度

4.8

5.4

6.0

6.4

观察地点:

石柱林山顶山坡处

母质:

玄武岩的风化物。

土壤性质:

土壤发育程度较弱,土壤贫瘠;

土层太薄,只能生长低等植物;

土壤呈粉砂状。

表2土壤剖面观察记录

土壤剖面分层

A

B

土壤厚度

0~12cm

12cm~

土壤湿度

较干

较湿

土壤颜色

棕偏灰白

棕褐色

垒结状况

疏松,颗粒较大

疏松,颗粒较细,加水可搓成球但不成条,为砂壤土

侵入体

土壤中存在许多小的碎石块

植物根系

根系数目多,但较细

根系稀少

酸碱度

6.5

6.7

四、土壤资源合理利用与改良设想

(一)扩大耕地面积、盘活土地存量

1、扩大耕地面积,主要是开垦荒地。

世界各地均有一些可耕地,但分布不平衡。

2、合理利用城市、城镇和农村居民点的土地,盘活土地。

(二)综合整治,合理布局

1、按照土壤资源对农林牧的适宜性,合理岸坡农业生产布局和结构。

2、要使土壤资源理由有一个合理的农林牧,布局和结构,主要是处理农林牧三结合的关系。

(三)改造土壤资源的障碍因素

1.防治土壤侵蚀

首先要因地制宜确定农林牧的适当比例。

然后按农林牧生产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

在采取各种措施是,一定要考虑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

2.防治土壤污染

首先杜绝污染源;采取农业技术措施进行治理,如施用石灰改变土壤PH,可使镉、铜、锌、汞等形成氢氧化物沉淀;施用磷肥可减轻铜、锌、镍对作物生长的危害;施用有机肥可促使有毒物质被土壤吸附;污水经处理后再灌溉;在污染较重的地块可采用客土法减轻土壤污染。

3.培肥土壤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提高土壤质量,首先要大力发展农田基本建设,其中心任务是培肥土壤。

目前,全国正在开展中低产田改造,主要是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种植绿肥、扩大灌溉水渠、加强水肥科学管理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