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赠5套名校考研真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964829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9.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赠5套名校考研真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赠5套名校考研真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赠5套名校考研真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赠5套名校考研真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赠5套名校考研真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赠5套名校考研真题.docx

《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赠5套名校考研真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赠5套名校考研真题.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赠5套名校考研真题.docx

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赠5套名校考研真题

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第2版)第一章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第一章 社会工作的领域与内涵

一、社会工作的缘起与发展

1西方社会工作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1)资产阶级革命及人道主义的张扬

以文艺复兴为先导的资产阶级思想革命主张恢复古代世俗的思想文化,主张以人为中心,一切为了人的利益。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进一步张扬了人道主义。

资产阶级思想家强调天赋人权,认为所有的人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都有追求幸福和自我发展的权力。

资产阶级人道主义作为西方社会的一种意识形态与宗教伦理一起为后来兴起的慈善活动和广泛的助人活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2)工业革命及其引发的社会问题

18世纪60年代,英国首先完成了工业革命。

接着到19世纪30年代,西欧主要国家法国、德国也相继完成了产业革命。

工业革命不但使这些国家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而且也对社会关系、社会结构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①整个社会日益被划分为两大阶级,即资本家阶级和工人阶级。

阶级的两极分化也是财富和贫困、特权和无权向两极的积累,两个阶级日益尖锐地对立起来。

②资本主义经济的高速发展打破了封建时代的封闭的农村经济,也迫使农业劳动力转化为大工业生产劳动力的出卖者。

大规模的社会流动破坏了农村的社会结构和家庭结构。

③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及其价值的蔓延冲击着以往的社会关系,它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为赤裸裸的利害关系,利己主义得到充分扩张。

④社会问题大量出现。

在资本主义的发展中,自由竞争使得竞争中的失败者沦为贫困、无助的一群,贫穷、饥饿、失业、堕落充斥着社会。

2.西方社会工作的产生

(1)解决社会问题的思路

在试图消灭资本主义带来的弊端的途径方面,基本上分为改良和革命两种思路。

①改良主义者认为,要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问题可以采用补救和协调的方法,可以通过修改社会政策来调整各阶级、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减少社会问题。

其具体措施包括实施社会救济、提倡人道主义和博爱互助等等。

②马克思主义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的社会运行规律出发,指出资本主义制度的出路必定是它的灭亡和社会主义的产生。

马克思主义不同意用宗教、道德和改良的方法去拯救资本主义社会,而是对之进行革命的改造。

(2)社会工作的产生

西方的社会工作形成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①社会工作的形成

a.不论基于善良的人性还是同类意识的发现抑或宗教教义的宣示,对处于困境者和弱者的帮助是早就存在的。

在其中,宗教对于西方社会工作的促进作用是明显的,尤其是17世纪以来的社会救助制度。

b.1601年,英国伊丽莎白女王颁布“济贫法”规定:

以社区为单位,对无亲属照顾的贫民实行有条件的救济,从而初步建立了社会救济制度,并形成一套救济工作方法。

这对以后世界各国的社会救济法规的建立产生了重要影响。

c.1788年德国汉堡市实施救济制度,使救济工作更趋组织化和科学化,1852年爱尔伯福市进一步修正改良了救济制度,完善救济工作方法,也对各国社会救济制度的建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d.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英国出现了许多民间的社会服务组织,弥补政府推行的济贫活动之不足,同时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向失业者、贫民提供帮助,推动了社会救助事业的发展。

1869年建立的慈善组织会社和1884年兴起的睦邻组织运动等。

e.美国的公共救济曾受英国的影响。

在国内战争时期,美国就出现了一些给薪的社会服务工作者,社会服务开始成为一种职业。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一个要求有系统的服务体系、服务人员需有一定的方法和技巧、追求服务效果的现代社会工作逐步形成了。

②现代社会工作是实践的产物

社会工作是在解决社会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的。

首先是社会变迁产生的诸多社会问题需要人们去解决,其次是人们采用在一定历史时期和特定条件下适用的方法去应付这些问题,然后是人们不断探究更加有效、合理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从中总结出一些经验。

③现代社会工作的特点

社会工作发展的历程和现代社会工作的形成表明,社会工作需要明确的价值观和理论指导,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和技巧,需要有应付新问题的能力。

这是现代社会工作的特点。

3.社会工作的发展

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的百年时间,社会工作在全世界得到了较快发展,这表现为以下一些方面:

(1)社会工作专业方法的发展

到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社会工作在西方发达国家已进入专业发展阶段,它表现为社会工作专业培训和教育的发展及社会工作的科学化。

①1917年,美国学者玛丽·芮奇蒙(MaryE.Richmond)出版《社会诊断》一书,试图使社会工作方法成为一套独立的知识。

此后她又发表《什么是社会个案工作》,使社会个案工作作为一种专业方法被社会工作者普遍接受。

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个案工作一直是社会工作界普遍承认的唯一的工作方法。

②自20世纪20年代开始,小组工作被纳入社会工作训练课程,研究者也积极地从事小组工作理论的建构。

到40年代中期,小组工作作为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被接受。

③社区工作作为一种专业工作方法也逐步发展起来。

起初,它只是一种服务于个案工作的间接方法。

到60年代,社区工作已被正式承认为社会工作专业的一个基本方法。

④70年代,社会行政作为一种间接的工作方法被接受。

(2)社会工作目标模式的变化

①最初,社会工作是为解决已出现的问题而存在的,即它只扮演着补救者的角色,任务是诊治受助者的问题。

这在个案工作占主导地位的阶段尤其明显。

②随着社会问题的不断涌现和复杂化,预防问题的出现成为社会工作者的一项工作内容。

另一方面,社会工作者认识到,不但要帮助受助者解决当前面对的困难,而且尤其要注意发展受助者的能力,以免其再入困境。

这样,治疗—预防,救助—发展就成了社会工作基本思路。

4.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

(1)中国历史上缺乏专业社会工作

传统的中国一直是个农业国,经济上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文化价值上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主,儒、释、道相杂合的生活文化。

我国人民囿于较为封闭的亲友圈子之中,对他人无多求助,因此不可能产生专业意义上的社会工作。

(2)20世纪上半叶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发展

①20世纪初,一些传教士在中国的大学开始讲授社会学、社会服务等课程,一些大学开始从事社会服务教学并从事服务实践活动。

②一些在西方受过正规教育同时受西方文化影响的知识分子为了救国救民也从事农村发展活动,其中以晏阳初倡导并极力推行的华北平民教育运动最为典型。

这是中国知识界施行的、具有一定专业性质的社会工作实践活动。

(3)1949年以后中国的社会工作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在这种体制下,政府通过其代表者——各种社会组织和单位,并通过国家干部、行政程序和手段向人们提供生存资源和力所能及的帮助,从而形成靠行政框架解决社会问题的模式。

这样,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就排除了专业社会工作存在的必要性。

(4)改革以来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

①1979年国家决定恢复社会学学科建设,社会工作课程作为应用社会学也在一些大学恢复起来。

②1986年,国家教委决定在高等学校设立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

一些学校随即开始招收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的本科生。

这样,专业社会工作教育开始起步。

③与此同时,民政部门对干部进行在职培训,讲授社会工作内容,从而形成了此后的行政性社会工作与专业社会工作相结合的发展格局。

二、社会工作的领域

1社会工作领域的逐渐扩大

(1)社会工作领域的涵义

社会工作领域也称社会工作范围,是指社会工作在社会生活中实施并起作用的范围。

社会工作领域可以分为理想的和实际的两种。

①理想的社会工作领域是按照人类理想应该进行干预并对之进行改变的社会问题的发生领域。

其中包括社会工作者已经涉入其中的和由于社会工作者在认识、能力等方面的不足而暂时未能进行干预者。

②与之相对应,可以把社会工作者已经涉入其中者称为实际的社会工作领域。

(2)社会工作领域与社会问题的关系

对于社会问题的理解有两种:

①社会学认为社会问题是社会上的大多数人遇到某种问题,这些问题影响着他们的正常生活,因而需要改变的社会状况。

它强调了该问题较大的影响范围和对人们正常生活的较深程度的不利影响。

②社会工作认为,社会问题是指那些非纯生理性的问题,即与社会因素有关的问题。

这样社会问题就是社会性问题,它包括因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关系等各种原因而产生的问题。

同时,社会工作对社会问题的看法并不像社会学那样看重受影响的人群范围。

(3)社会问题的产生使社会工作领域不断扩大

随着人们认识到的新的社会问题不断出现,就向社会工作提出了新的任务。

作为应对和解决社会问题的手段,社会工作的领域也就不断扩展。

可以说,社会工作领域与社会问题发生和影响的领域是相同的。

2.社会工作领域随着社会进步而扩大

(1)社会进步是人类的永恒追求

社会进步是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条件不断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状态和过程。

人类素有社会进步的理想并对之有执著的追求。

对于以解决社会问题为己任的社会工作者来说,他们都承认社会进步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他们用自己不懈的努力去改变社会中不尽如人意的状况,也就在实际上推进着社会进步。

(2)人类对自己生活质量的关注扩大着社会工作领域

经济增长带来的问题促使人们思考发展经济的目的是什么这一问题。

人们开始用新的发展观来看待社会进步,即不但关注经济增长,更注重社会发展,注重经济和社会的协调、持续发展。

在这个价值体系中,所有伤害人、漠视人的尊严和平等、压抑人的发展的现象都将被社会工作者所反对,并成为社会工作的对象。

3.社会工作的领域

(1)按服务对象的生理和社会特征分类

按服务对象的生理特征标准,社会工作可分为儿童社会工作、少年社会工作、青年社会工作、老年社会工作。

除了上述类别外,按生理特征,还可分为妇女社会工作、残疾人社会工作等。

(2)按服务对象遇到的困难分类

服务对象所遇到的困难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几个方面:

①日常生活方面的问题

包括因身体不适或身患疾病而难以自理,因心理发育不健全或受挫折而形成的自我封闭和心理失调,因婚姻变故或家庭成员冲突而造成的家庭关系不睦,儿童无人抚养、老人无人赡养或在抚养、赡养方面出现问题,因住房紧张影响正常生活等。

日常生活给人们特别深刻的影响,为有困难者解决日常生活方面的问题是社会工作的重要任务。

②就业方面的问题

这方面的问题包括:

失业问题,就业中的性别歧视,工伤、劳资关系不协调,职工合法利益未能有效保护,退休金不足或退休后的福利、医疗缺乏保障,工作压力过重造成的精神健康问题等。

③个人行为方面的问题

这方面的问题包括:

自我封闭、孤独与偏执,吸毒、酗酒、赌博和犯罪等。

(3)以社会工作的特点分类

从社会工作内容的特点这一角度着眼,社会工作可分为救助、帮助和发展三种类型。

①救助是救人于危难的活动,舍此,受助者就可能陷入深刻危机,如贫困、无家可归、犯罪、吸毒等。

②帮助是就一般困难而言的,也即一般意义上的服务。

③发展则是在受助人自认为面对未来能力不足的情况下社会工作给予的帮助,包括知识的增长、处理人际关系能力的增强、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等。

三、社会工作的内涵与类型

1社会工作的定义

(1)社会工作的不同内涵

在我国,社会工作是一个较为普通的概念,它通常是指人们在本职工作之外所做的不取报酬的工作,包括当学生干部,做工会委员等。

本书中介绍的社会工作是专业性社会工作,它是由英文socialwork翻译过来的。

在一些国家,这类事业又称作社会服务(socialservice)或社会福利服务(socialwelfareservice)。

尽管不同国家使用的概念有些不同,但其内涵基本上是一致的:

它是根据一定的价值观念帮助有困难的人走出困境的活动。

(2)对于社会工作的不同界说

①联合国于1960年出版的《国家社会服务方案的发展》一书中指出,社会工作是协助个人及其社会环境,以使其更好地相互适应的活动。

②弗瑞德兰德(w.A.Friedlander)则认为,社会工作是一种以科学的知识和技能协助个人以达到社会与个人的满足和自主的专业服务过程。

这些界定都强调了社会工作者同受助者、受助者同其生存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③芬克(Fink)认为,社会工作是一种艺术和科学,它具有通过提供助人的服务来增强个人与团体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生活的功能。

④贝斯提克(Biestek)强调社会工作是一种艺术,而不认为社会工作是一种科学,因为它不具有独特的哲学和严密的知识逻辑。

(3)一般性定义

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助人服务活动。

这一定义指出社会工作的本质是一种助人活动,其特征是提供服务。

这个定义还指出,社会工作以受助人的需要为中心,并以科学的助人技巧为手段,以达到助人的有效性。

社会工作是充分考虑到受助人的需要及其主体性,运用尽可能有效的方法帮助受助人满足其需要、摆脱困境的活动和过程。

(4)几个相关概念

①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是国家和社会依法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的社会制度。

其目的是保障社会成员不因基本生活受损而招致危险,并进一步达到社会的稳定。

它与社会工作的区别是,社会保障是一套制度性规定,而社会工作则是依据这些制度性规定而实施的具体服务。

②社会福利

广义的社会福利是指面对广大社会成员并改善其物质和文化生活的一切措施。

狭义的社会福利基本上指对社会弱者所提供的带有福利性的社会支持,包括物质支持和服务支持。

我国传统上对社会福利一般作狭义理解。

狭义的社会福利服务与社会工作在涵义上基本吻合。

③社会服务

社会服务是以劳务为主要形式向有困难的社会成员,特别是社会弱者提供的改善其处境的活动。

它是将社会保障、社会福利传至有需要社会成员的过程。

2.社会工作的构成要件

(1)对作为社会行动的社会工作过程的解析

按照韦伯的理论,可以把社会工作看作社会行动,即它是社会工作者有意识、有目的地帮助他人的活动。

在这个助人活动中,社会工作者作为行动者,依自己的助人价值观去设计和实施助人活动,并积极吸引受助者主动参与这一行动过程,通过相互配合与协调,从而达到助人目的。

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工作者是行动的主体,他设计并引导助人过程的进行。

但是由于社会工作者要考虑到受助者的需要和接受服务的能力来开展服务,所以不能把受助人视为纯粹被动的、只是行为的对象或客体。

实际上,受助者也是行动的主体,他也将自己的意识、目的、对社会工作者行动的理解带入接受服务的过程,并直接影响这一过程,因此,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者与受助者的互动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双方互为行动主体和客体。

这样,社会工作过程可以用如下结构来表示(见图1-1):

图1-1 社会工作过程示意图

在这个结构模式中,一般说来,社会工作者启动这一互动过程,而受助者的反应使这一过程真正开展起来。

这是一个不断充实新内容的循环过程,也是社会建构过程,而相互理解与合理的行动是社会工作过程有效运行的深层结构。

(2)社会工作的要素

①社会工作者

社会工作者(socialworker)是服务和帮助的提供者,是社会工作过程的首要的构成部分。

从现代社会工作的角度来看,社会工作者不但有利他主义的价值,而且应该受过一定的科学训练,掌握科学而有效的工作方法。

②受助者

受助者(client)也称服务对象、工作对象,也有人称之为案主。

受助者是遇有困难,自己不能解决并愿意接受社会工作者帮助的人。

他们能够表达自己的意愿,并采取行动与社会工作者互动。

受助者是服务的接受者,没有受助者,社会工作就失去了必要性。

③社会工作价值观

社会工作价值观(values)是社会工作者所持有的助人观念。

它包括对助人活动的看法、对自己及受助者的看法。

社会工作的价值观是利他主义,尊重受助者的权利和选择。

社会工作的价值观是社会工作的灵魂,它借助于助人活动与其他类型的社会工作区别开来。

④助人活动

助人活动(helping)是社会工作的关键,它是助人愿望的传导者,同时也是助人和受助的实现过程。

助人活动是社会工作者与受助者角色、享用文化、情景、传输手段等多种因素结合而成的行动体系。

3.社会工作的类型

(1)社会工作形态的变化

综观社会工作的发展历史,可以发现社会工作曾呈现出不同的历史形态。

其最初形态是慈善性、分散化、非职业性和非专业化,而现代形态则是理性化、组织化、职业化和专业化。

二者之间呈现出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2)当前我国社会工作的类型

①普通社会工作

普通社会工作是在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下出现的,是在本职工作之外所从事的不计报酬的服务性和管理性工作,包括教师兼任的班主任、学生兼任的团支部书记、职工兼任的党支部委员和工会委员等。

它基本上不属于现代意义上的社会工作。

②实际社会工作

在我国政府部门和群众组织中,有一些以专门进行福利服务活动为己任的职业或岗位,它们承担着为群众排忧解难的职能。

如民政部门的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工会、妇联等,他们的工作以服务工作为主,同时也是管理工作。

这类工作当前是我国社会工作的主体。

③专业社会工作

专业社会工作是受过社会工作专业培训的人员,遵照社会工作的价值观,采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进行的服务。

其工作人员系非政府官员,服务组织多是社会团体或民间机构。

这类社会工作在我国尚处于发展初期。

来源:

静业学习网,转载请注明出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