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材料分析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961441 上传时间:2023-05-2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3.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哲材料分析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马哲材料分析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马哲材料分析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马哲材料分析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马哲材料分析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哲材料分析题.docx

《马哲材料分析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哲材料分析题.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哲材料分析题.docx

马哲材料分析题

马哲材料分析题

材料分析题

2.针对以下关于对立统一规律在运动发展中的作用的材料,并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1]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摘自韩愈:

《原道》)

玉不遇砥砺。

不可以成器,人不遇困穷挫辱,不可以成德。

(摘自《梅峰语录》卷上)

[材料2]任何一件静止的东西,若不是在它以外有别的物体以运动力图进入它的位置使它不再处于静止,即将永远静止。

同样情形,任何一件运动的东西,除非在它以外有别的物体使它静止,即将永远运动。

(摘自霍布斯:

《论物体》,摘自《十六一十八世纪西欧齐国哲学》,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

[材料3]列宁指出,对立统一规律“提供理解一切现存事物的:

自己运动的钥匙”。

在谈到黑格尔关于每一事物都是“和它自己的他物有差别”时认为“非常正确和重要;‘他物’是自己的他物,是向自己的对立面的发展:

“有两种基本的(或两种可能的,或两种在历史上常见的)发展(进化)观点:

认为发展是减少和增加,是重复;以及认为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统一物之分为两个互相排斥的对立面以及它们之间的互相关系)。

”(摘自《列宁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请回答:

(1)分析材料1的观点,说明它的发展观的依据。

(2)分析材料2的观点,说明它的发展观的依据。

(3)谈谈你对材料3的理解。

答案要点

(1)材料1把事物的发展看作是对立面互相斗争.互相作用的结果。

韩愈的观点认为(对佛教.道教)如不加以禁止,(儒教)就不能得到流传和推行。

《梅峰语录》中关于人的发展的观点认为(人不遭受困难屈辱的锻炼,就不能成为品德高尚的人。

这种观点是朴素的.辩证的,是正确的发展观。

(2)材料2中霍布斯把力学中静者恒静.动者恒动的规律直接引入哲学,把物质的运动发展看作是外力作用的结果,陷入了外因论,他的这种发展观具有形而上学的性质。

(3)材料3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观。

它揭示了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实质内容。

矛盾的同一性使矛盾双方联结起来,使事物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提供矛盾双方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从而也就孕育着扬弃旧的矛盾的条件。

矛盾斗争在事物量变过程中的作用,就在于它推动着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质变过程中的作用在于它能突破特定事物存在的限度。

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相反的基本属性,它们在矛盾中的地位是不同的,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3.根据以下关于矛盾问题的材料,并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1]列宁指出:

就本来的意义说(辩证法就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的矛盾。

他还指出:

是实际生活中的实际矛盾,即辩证的矛盾,而不是字面上的.臆造出来的矛盾。

[材料2]杜林说:

“矛盾的东西是一个范畴。

这个范畴只能归属于思想组合,而不能归属于现实。

[材料3]艾耶尔断言:

“自然界不可能有矛盾,只是在陈述中才可能有矛盾。

请回答:

(1)材料1的观点是什么?

是否正确,

(2)对比材料1与材料2,指出材料2的错误。

(3)对比材料1与材料3,分析材料3的错误。

答案要点

(1)材料1的第一句话是说辩证法所研究的矛盾是对象自身中的矛盾,就是矛盾不是主

观自生的,而是客观事物自身所具有的,人们思维中的矛盾不过是客观事物的矛盾在人们思维中的反映。

第二句也是强调辩证矛盾就是实际生活中的实际矛盾,即实际客观存在的矛盾,不是主观字面的或头脑臆造出来的矛盾。

这两段话突出一点,就是指出矛盾的存在是客观的,这个观点是正确的。

(2)材料2把矛盾归结为一个范畴,当作纯粹是主观的思想的东西:

认为它不是现实的,只能是思想的任意组合。

它与材料1把矛盾看作是对象自身中.实际生活中的矛盾的观点是完全对立的。

其根本错误在于否认矛盾的客观存在性(把矛盾当作是由思想臆造的。

(3)材料3公然否认自然界中有矛盾,他认为矛盾只存在于陈述中,即只存在于语句上.字面上。

材料1明确指出矛盾是实际生活中的实际矛盾,不是字面上的.臆造出来的矛盾。

材料3的错误在于:

一是公开否认自然界矛盾的存在,二是把矛盾当作字面上的.语句上的,同样是否认了矛盾存在的客观性。

2([材料1]恩格斯指出:

就一切可能看来,我们还差不多处在人类历史的开端,而将来纠正我们错误的后代,大概比我们可能经常以极为轻视的态度纠正其认识错误的前代要多得多。

他进一步指出:

科学史就是把这种谬误逐渐消除或者更为新的.但终归是比较不荒诞谬误的历史。

[材料2]波普尔在《科学知识进化论》一书说道:

“衡量一种理论的科学地位是它的可证伪性或可反驳性。

“我所想到的科学知识增长并不是指观察的积累,而是指不断推翻一种科学理论,由另一种更好的或者更合乎要求的理论取而代之。

“科学史也像人类思想史一样,只不过是一些靠不住的梦幻史(顽固不化史.错误史。

但科学却是这样一种少有的——也许是唯一的——人类恬动,有了错误可以系统加以批判,并且还往往可以及时改正。

[材料3]正当相对论得到普遍称誉时,爱因斯坦却冷静地说:

“如果引力势场不能使光谱线向红端位移,广义相对论就站不住脚。

”“从它推出许多结论中,只要有一个被证明是错误的,它就必然被抛弃。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在科学理论发展问题的共同观点是什么,

(2)恩格斯与波普尔对科学的发展有什么不同认识?

(3)简述波普尔“衡量一种理论的科学地位是它的可证伪性”的观点。

答案要点

(1)恩格斯、波普尔和爱因斯坦分别从不同角度解释了科学发展过程中真理与谬误的矛盾,指出科学是一个不断发现真理、检验真理、修正错误、发展真理的过程。

(2)恩格斯与波普尔的不同在于,波普尔把错误可以被否证作为科学的最本质的特征,把科学史简单归结为一种理论推翻另一种理论的历史,没重视被推翻理论其中可能包含的合理性因素,这是一种简单的否定过程。

恩格斯则辩证地指出,在承认任何今天看来是正确的东西都包含着明天可能发现是错误的同时,强调科学史是一个在真理与谬误的斗争中不断证实真理,克服谬误、发展真理的历程。

(3)波普尔的观点指出了科学发展必须不断批判和改正错误,这对于研究科学知识增长规律有很大启发。

但是他认为一个理论是否具有科学性的标志仅在于它是否具有可证伪性的观点显然是片面的

3.下面是关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关系问题的材料。

[材料1]笛卡尔:

关于观念,“我觉得有一些是我天赋的,有一些是从外面来的,有一些是我自己制造出来的。

”在无数场合中,“我都发现外部感官的判断有错误”,“内部

感官也是这样的”。

他认为知识的可靠来源是理性,包括理性直观和演绎推理;“所有其他途径都应该看作错误的和有危险的而加以拒绝。

”只有清楚明了的“天赋观念”以及以它为基础的演绎推理的知识才是可靠的。

―――摘自《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

斯宾诺莎认为,知识有三种:

意见,由传闻和泛泛经验而来;理性知识,由共同概念推理而来;直观知识,由理性直接认识事物本质得来。

他说:

“第一种知识是错误的原因,第二和第三种知识必须是真知识”,“真理观必定符合它的对象”。

摘自《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和斯宾诺莎《伦理学》

[材料2]洛克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本来如同一张白纸或一块白板,任何观念都来自经验。

“我们的全部知识是建立在经验上面的;知识归根到底都是来源于经验的”。

他认为,理智通过综合.比较.抽象而形成的复杂观念不反映事物的“实在本质”,只是“名义本质”和“一些标记”。

-----摘自《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

贝克莱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感觉不仅构造知识,而且也构成物体。

感官固然有错误,但“我们如果要努力以理性来改正这些,则我们会不知不觉陷入离奇的悖论.难关和矛盾中”。

他认为人心有抽象作用是一切知识部门造成无数困难和错误的主观原因。

―――摘自贝克莱《人类知识原理》

[材料3]毛泽东说: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哲学上的‘唯理论’和‘经验论’都不懂得认识的历史性或辩证性,虽然各有片面的真理,但在认识论的全体上则都是错误的。

”―――摘自毛泽东《实践论》

请回答:

(1)材料1的两位哲学家的共同观点和不同观点。

(2)材料2的两位哲学家的共同观点和不同观点。

(3)简述材料3中,毛泽东对哲学上“唯理论”和“经验论”评价的科学性。

答案要点

(1)材料1中的两位哲学家都属于唯理论。

笛卡尔是唯心主义唯理论,斯宾诺莎是唯物主义唯理论。

(2)材料2中两位哲学家都属于经验论。

洛克是唯物主义经验论,贝克莱是唯心主义经验论。

(3)材料3中毛泽东对哲学上的“唯理论”和“经验论”作出了科学的分析和评价。

他全面阐明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关于“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指出了“唯理论”就重视理性认识.“经验论”就重视感性认识而言,“各有片面的真理”,但“在认识论的全体上则都是错误的”,即它们都片面强调理性认识或感性认识的重要性,分别否认感性认识或理性认识的重要性,都从不同方面割裂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下面是一组讨论人类历史如何创立的材料:

[材料1]“历史是这样创造的:

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相互冲突中生产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

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而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

„„所以到目前为止的历史总是像一种自然过程一样地进行,而且实质上也是服从于同一运动规律的。

”______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697页

[材料2]“从世界史的观察,我们知道世界历史的进展是一种合理的过程;知道这一历史已经形成了‘世界精神’的合理的必然的路线——这个‘世界精神’的本性永远是同一的,而它在世界存在的各种现象中,显示了它这种单一和同一的本性。

„„这种本性必然表

现它自己为历史的最终结果。

”_______摘自《西方哲学著作选读》第447-448页

[材料3]“以拿破仑为例。

革命时期的法国,以及革命前的法国,原可以产生与拿破仑相反的典型,但也产生了拿破仑。

„„在法国只有他是主人。

伟大是必然的,而他们出现于其中的时代是偶然的;他们之所以几乎总是成为时代的主人,只是因为他们更强大.更古老.他们身上的积聚过程更悠久。

”_______摘自尼采《偶像的黄昏》第107页请回答:

(1)材料1所讲的“历史是这样创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2)材料1同材料2表达的中心思想有何区别。

(3)材料1同材料3表述的中心思想有何区别

答案要点

(1)材料1的中心思想是:

第一,历史的结果是一种“合力”,即许多单个人的意志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产生的,而每个人的意志都是他的“生活条件”造成的;第二,历史发展的整体.基本过程和趋势不是依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而是一个服从客观规律的自然历史过程。

(2)材料2的中心思想是:

历史是一个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但这个过程是“世界精神”或“绝对精神”的活动过程。

“精神”.“理性”是“世界的主宰”.历史的推动者,历史发展的合理性在于“世界精神”的活动。

材料1反对这种观点,它认为人是历史活动的主体,人的意志是生活条件决定的,历史发展在于社会内部的矛盾运动。

因此,材料1与材料2是两种对立的历史观。

(3)材料3的中心思想是:

像拿破仑这样在法国历史上起了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其产生是偶然的,其作为历史的主人,与当时历史条件是无关的。

材料1承认个人的意志对历史起作用,但同时否定任何个人主宰历史的观点。

前者是英雄史观,后者是群众史观,二者是根本对立的。

.阅读下列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回答历史唯物主义有关原理。

[材料1]劳动资料的使用和创造,虽然就其萌芽状态来说已为某几种动物所固有,但是这毕竟是人类劳动过程独有的特征,所以富兰克林给人下的定义是atoolmakinganimal,

即制造工具的动物。

动物遗骸的结构对于认识已经绝迹的动物的机体有重要的意义,劳动资料的遣骸对于判断已经消亡的社会经济形态也有同样重要的意义。

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

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

(摘自马克思:

(资本论》)

[材料2]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

于是这些关系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

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

随着经济基础的变革(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

在考察这些变革时,必须时刻把下面两者区别开来:

一种是生产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变革,一种是人们借以意识到这个冲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

我们判断一个人不能以他对自己的看法为根据,同样,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

中去解释。

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所以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

[材料3]新的社会思想和理论,只有当社会物质生活发展已在社会面前提出新的任务时,才会产生出来。

可是,它们既已产生出来,便会成为最严重的力量,能促进解决社会物质生活发展过程所提出的新任务,能促进社会前进。

在这里也就表现出新的思想.新的理论.新的政治观点和新政治制度所具有的那种伟大的组织的.动员的和改造的意义。

新的社会思想和理论所以产生出来,正是因为它们为社会所必需,因为若设有它们那种组织的.动员的和改造的工作,便无法解决社会物质生活发展过程中已经成熟的任务。

新的社会思想和理论既已在社会物质生活发展过程所提出的那些新任务基础上产生出来,便能扫除障碍,深入民众意识,动员民众、组织民众去反对社会上衰退着的势力,因而推动着推翻社会上正在衰颓而阻碍社会物质生活发展的势力。

于是,社会思想.理论和政治制度既已在社会物质生活发展过程.社会存在发展过程中已经成熟的那些任务基础上产生出来,便能反转来影响到社会存在,影响到社会物质生活,造成必要条件来彻底解决社会物质生活中业已成熟的任务,并使这社会物质生活可能向前发展。

(摘自斯大林: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材料4]生产以及随生产而来的产品交换是一切社会制度的基础,在每个历史地出现的社会中,产品分配以及和它相伴随的社会之划分为阶级或等级,是由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以及怎样交换产品来决定的。

所以,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到人们的头脑中,到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不应当到有关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到有关时代的经济中去寻找。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

请回答:

(1)根据材料1—4,说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矛盾。

(2)根据材料2说明“社会革命时代到来的条件”是什么?

(3)根据材料3说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答案要点

(1)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指的是:

当一种新的生产关系取代,旧的生产关系后,在一段时期内,由于它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的要求,因而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的作用,它能把被旧生产关系束缚的生产力解放出来。

但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生产关系就会由原来的适合而变为不适合,甚至逐步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桔。

这时社会矛盾就会激化,最终导致社会革命。

打破旧的生产关系,重新建立新的生产关系,开始新一轮矛盾运动。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指的是:

上层建筑是适应一定经济基础而建立起来的,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在新的社会形态取代旧的社会形态之后,新建立的上层建筑,基本上是适应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发展要求的。

如果一种社会经济形态已经变成落后腐朽的时候,生产关系严重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与生产力发展要求变革经济基础之间,就形成尖锐对抗。

通过社会革命,去对原上层建筑加以根本变革。

然后在新的基础上,重新建立新的上层建筑。

(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童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到一定程度时,便能检验出现存的生产关系已不再适合生产力发展,变成了束缚生产力的桎梏,这时社会矛盾就会激化,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

(3)社会意识虽然为社会存在所决定,但又有其自身特有的发展规律,具有相对独立性。

最突出的表现即在于它对社会存在产生重大的反作用。

先进的.革命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推动和促进作用;落后的.反动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延缓和阻碍的作用。

但是,其

反作用不是决定性的,而且其作用的大小,归根到底取决于它是否反映了经济发展的要求。

.用历史发展规律性的原理分析下列材料:

[材料1]人们必须认识到,人类进步能够改变的只有其速度,而不会出现任何发展顺序的颠倒或跃过任何重要的阶段。

(摘自孔德:

(实证哲学))

[材料2]一个国家应该而且可以向其他国家学习。

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

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

(摘自马克思:

(资本论))

[材料3]每一种真正的历史都是当代史。

既然一件事实只有当它被人想起时才是一件历史的事实,„„问什么是历史的事实和什么是非历史的事实这个问题就毫无意义了。

一件非历史的事实是一件没有被思想过的事实,因而是不存在的,而谁也没有遇见过一件不存在的事实。

(摘自克罗齐:

《历史学的理论和实践》)

请回答:

(1)材料1和材料2这两段话所表明的基本思想倾向的不同点和共同点。

(2)材料3与材料l.材料2的主要分歧是什么?

(3)材料2体现子马克思主义的什么思想?

答案要点

(1)材料1和材料2中所表现的共同思想倾向都认为人类历史有其客观的规律,这种规律是可以为人们和历史学家认识的。

人类历史是不断进步和前进的历史,历史学作为一门科学是可能的。

它们的不同点在于,说前一段话的孔德是一位实证主义者,也是一位带有严重的形而上学倾向的思想家,他看到了历史发展有其客观的规律,人类进步是可能的(但他把这种进步过程,把历史发展的过程看作是严格按用固定的顺序进行的,而看不到人作为历史主体所应有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们不仅可以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而且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发挥能动作用,社会形态及其更替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的辩证

统一。

(2)材料3的基本思想倾向是通过否定历史事实的客观性而否定历史有其客观规律,所以历史学作为一门科学是不可能的。

在克罗齐看来,历史都是当代人按照当代人的兴趣和目的而编纂的历史,是一种主观的东西。

这是他与前二者的主要分歧所在,

(3)在马克思的这段著名的话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对于历史发展的唯物的辩证的观点。

一方面,马克思认为历史的规律是客观的,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有其固有的秩序和节奏,人们即使认识到这些规律,也不能改变它,不能逾越和取消社会发展的固有的阶段。

另一方面,人在历史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他们可以缩短和减少分娩的痛苦。

人们不能改变客观规律,但可以改变规律起作用的条件,从而利用规律为自己的目的服务。

这表现了马克思对于历史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自觉活动能动性的唯物辩证的理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城乡园林规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