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征服自然到保护荒野环境史视野下的美国现代化.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958831 上传时间:2023-05-2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3.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征服自然到保护荒野环境史视野下的美国现代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从征服自然到保护荒野环境史视野下的美国现代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从征服自然到保护荒野环境史视野下的美国现代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从征服自然到保护荒野环境史视野下的美国现代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从征服自然到保护荒野环境史视野下的美国现代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从征服自然到保护荒野环境史视野下的美国现代化.docx

《从征服自然到保护荒野环境史视野下的美国现代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征服自然到保护荒野环境史视野下的美国现代化.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从征服自然到保护荒野环境史视野下的美国现代化.docx

从征服自然到保护荒野环境史视野下的美国现代化

从征服自然到保护荒野:

环境史视野下的美国现代化-历史论文

从征服自然到保护荒野:

环境史视野下的美国现代化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付成双

从环境史的角度来看,美国自殖民开拓到大工业崛起的现代化历程可以说是几千年来人类与自然关系的一个缩影,它在取得巨大的经济成就的同时,也带来了天翻地覆的环境变迁,导致严重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自然灾难。

美国现代化的历史也是一部人类征服自然而又遭到自然疯狂报复的灾难史。

所幸的是美国社会从现代化所引发的环境灾难中幡然醒悟,逐渐走上了环境保护的道路。

因此,利用环境史的研究方法对美国的现代化经历进行探讨,不仅可以正确评价和认识它的得失成败,对于中国乃至世界其他地区的现代化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一、现代化的含义及其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界定

我们正处在一个被名目繁多的现代化所包围的时代。

其实,除了等同于技术改进和产品升级这一技术层面的含义外,学者们所谈论的现代化理论大体上可以归为两类:

第一类是关于现代化的对策性研究,即罗荣渠教授所提的狭义现代化;另一类是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理论和研究范式的现代化,即对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和乡村社会向工业和城市社会演进的历程进行探讨的理论和研究范式,即与前者相对应的广义现代化。

狭义现代化所研究的主要是落后国家如何走向现代化。

西方的经典现代化理论及其修正和反对派大体上都属于这一范畴。

在经典现代化理论家的心目中,美国和它所代表的西方世界是现代化的样板。

他们在使用这个词汇的时候,都有意无意地默认它隐含了如下的内容:

民主化、工业化、科技进步、城市化、收入增加、识字率提高、大众传媒的普及等一系列被认为具有积极意义的方面,意即现代化所塑造的是比过去更为美好、更为进步的一个社会。

经典现代化理论在夸大第三世界苦难的同时,又理想化了美国的社会现状,因而受到以依附论为代表的发展经济学的批判和挑战。

与主要着眼于研究如何使第三世界国家摆脱落后状态、追赶先进国家的对策性现代化理论不同,广义的现代化理论把人类社会过去几百年中从农业和乡村化的传统社会向工业和城市化的现代社会的转变作为考察对象,分析各个国家、地区演变的轨迹,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综合探讨它们在此过程中所值得记录的经验和教训。

它是一种跨领域的综合性研究,即总体史的研究。

广义上的现代化还剔除了经典现代化理论中的价值评判因素,仅仅把它当作人类社会演变过程中的一个发展阶段,因而比前者更为可观和合理。

正如理查德·布朗所言:

“现代化是一个永无停止的进程,它所指向的社会……并不比‘传统社会’更美好。

虽然在现代化研究中不可避免地会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但人们一般是站在发展和进步的角度去评价这种关系,想当然地认为对大自然的改造和征服活动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表现。

美国著名学者亨廷顿认为:

“大多数现代化理论家主张现代社会和传统社会的主要区别在于现代人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有更强的控制能力。

”布莱克认为现代化“反映着人控制环境的知识亘古未有的增长”。

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所必不可少的科技进步则被认为是为人类征服自然服务的工具。

塔尔科特·帕森斯(TalcottParsons)指出:

科技是“为了一些人的需要而能动地控制和改变外部环境的一种社会性组织能力”。

从环境史的角度看,以征服自然为己任的现代化就不像其倡导者所描绘的那么美好了。

从某种程度上讲,它是造成当今全球性环境问题的根源。

其实,现代化是一种有缺陷的发展模式和价值取向:

它过度宣扬人的主体性,造成人类欲望的泛滥和现代畸形的消费观;以片面的经济发展为导向,把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再进一步把增长等同于GDP的增加,错误地认为只要GDP增加了,现代化过程中的其他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醉心于人类对自然的征服,忽视大自然的生态价值和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从而造成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

美国已故政治学教授德洛里亚针对现代化所导致的环境破坏怒斥道:

“没有洁净空气可以呼吸,谈论进步、文化、文明以及技术是荒唐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发展观已经走向了其本身的悖论:

“只关心如何发展,而对于为什么发展这一具有价值含义的问题却漠不关心。

自新大陆发现以来,西方国家的发展是以人类征服自然能力的空前提升为主要特征的。

从这一意义上说,近500年以来西方国家成功实现现代化的历程,同样也是一部人类对自然进行肆意征服和疯狂破坏的历史,而被经典现代化理论家们奉为现代化“样板”的美国也是人与环境对立关系的一个“样板”。

一、美国现代化的环境代价

美国现代化的历史就是一部征服的历史,既是白人征服土著人,也是白人征服自然的历史。

首批到达美洲的殖民者在把欧洲的精神和物质方面的遗产移植到新大陆的同时,“也带来了这样一种信念,即:

人类必须通过斗争来征服自然,并将自己的权威凌驾于它”。

虽然在欧洲文明的早期也存在着一种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的观念,即阿卡迪亚传统,但自近代以来,随着文艺复兴和科技革命的发展,在西方文化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的是宣传人与自然对立的机械主义自然观,这种自然观成为了包括美国在内的欧美国家现代化中的主导观念。

虽然机械主义自然观是人类认识自然的巨大进步,但它却隐含着严重的非生态的导向,被认为是导致现代化过程中人与自然关系紧张的罪魁祸首。

近代机械主义自然观与强势人类中心主义堪称是一对相互依存的双胞胎。

人类中心主义作为一种理论,对于人类摆脱早期的蒙昧状态、深化人类社会对世界万物的认识具有积极的历史进步作用。

不过,随着历史的发展,原本较为弱势的人类中心主义由于插上了科技的翅膀而变得越来越狂妄,以至于到近代逐渐演化为一种典型的强势人类中心主义,即价值论意义上的人类中心主义。

它把人的欲望的满足作为价值评判的准则,把自然仅仅看作是达到这一目的的工具。

它忽视自然和人类的共同性,单纯夸大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相信科学万能,鼓吹人类凭借理性智慧和科学的力量去认识、改造和征服自然。

正是在征服自然的价值观念指导下,美国的现代化首先是一部北美的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的历史。

在文明战胜野蛮的幌子下,欧洲殖民者在北美大陆的扩张在给本地的印第安人带来巨大生态灾难的同时,也极大地改变了北美的生态环境。

欧洲殖民者在消灭北美原有动植物品种的同时,把旧世界的动植物品种引入北美洲,从而逐渐构造出一个他们所熟悉的生态环境。

然而这一系统却是以破坏旧世界的物种多样性为基础的,而且资本主义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所缔造的是更大的单一性。

克罗斯比不无遗憾地指出:

“哥伦布的变迁留给我们的不是一个更为丰富的,而是一个更为贫乏的基因库。

西部开发和东部的工业化是美国现代化的两大动力来源,同样导致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西部开发首先是对北美森林的破坏史。

在殖民开拓之初,在北纬49度以南的美国领土上大约有8.22-8.50亿英亩森林。

从1650-1850年,美国人及其先祖共清理了46万平方英里的森林,1850-1910年间又清理了80万平方英里。

结果到1920年,美国东北部和中西部已经失去96%的原始森林。

而中西部大草原这片美国开发最晚的边疆在经历了野牛的灭绝、畜牧业边疆的灾难性后果以后,诱发了西部历史上最大的生态灾难-20世纪30年代的沙尘暴,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

在堪萨斯西部五州交界的勺柄地带长500英里,宽300英里的范围内,1000万英亩受灾最严重的沙窝(DustBowl)地区表土被吹走了5英寸。

整个沙暴肆虐的地区,平均每英亩有408吨表土被吹走,总共被吹走的表土达到8.5亿吨。

同西部的农业开发一样,美国的工业化过程中同样伴随着无休止的资源浪费、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

采矿业的迅速发展是美国工业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特征,因此,采矿业中的环境问题也最为突出。

19世纪美国采矿业中广为流行的水利采矿法堪称典型。

被高压水龙头冲刷下来的覆盖在矿脉上面的表土和沙石随着废水流进河道,使河流的沉积物增加,造成水质污染,在加利福尼亚的中央谷地(CentralValley),水利采矿所冲刷下来的沙石在有些山谷中堆积高达100英尺。

采矿业中还伴随着严重的资源浪费。

据说海伦娜城的一个金矿的矿渣中就至少浪费了150万美元的金子。

美国在工业化过程中不仅造成动植物资源的严重浪费和破坏,还伴随着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环境问题。

这集中表现在随工业化而崛起的各种工业城市之中。

芝加哥及密西西比河两岸的城市可以说是工业化污染环境的典型。

1888年,仅明尼阿波利斯市每天就往老人河中倾倒500吨污物。

1903年,该市的锯木厂生产了3.28亿立方英尺的木料,其木屑全部弃入河流。

作为加工工业和屠宰工业中心的芝加哥甚至把屠宰牲畜而产生的废弃物也直接排人密西西比河中,从而导致其下游水体的严重污染。

更为荒唐的是,在当时拥有6大冶炼厂的比尤特市(Butte)的冶炼者竟然鼓吹:

“烟尘越浓,我们的经济实力也就越强大,比尤特人在烟尘最厚的时候,感觉最舒适。

美国现代化中的这种环境悲剧在英法等国从乡村社会向工业化和城市化社会转变的过程中同样存在,只是环境破坏的程度和方式略有差异。

在现代化研究的范式中,从社会进步的角度对现代化的成就肯定得多,对其发展代价,尤其是环境代价重视不足,造成学者们对此问题的认识偏差。

二、现代化的新阶段:

发展与保护的博弈

按照广义现代化的定义,美国大约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实现了现代化,工业产值跃居世界第一,城市人口比例超过乡村,变成了一个城市化的国家。

面对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和弊端,美国社会掀起了一场被称为进步主义运动的社会大变革,在追求效率的原则指导下,将现代企业管理的理念运用到政府治理之中,从而在政治、文化和社会各个领域真正完成了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

面对现代化过程中所出现的环境问题,美国人的环境保护意识逐渐觉醒,对自然的征服和厌恶之情逐渐让位于欣赏和赞美。

像亨利·梭罗和乔治·帕金斯·马什等环境智者开始倡导对环境进行保护。

结果,在民间保护力量和联邦政府的联合作用下,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上半期,美国出现了轰轰烈烈的资源保护运动,它“始于19世纪后期,在进步主义时期开花结果,在新政时期走向成熟”。

以西奥多·罗斯福总统为代表的政府领导的资源保护运动是进步主义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标志着美国政府抛弃建国以来所推行的以促进经济发展为单一目的的放任自流的资源和环境政策,为了实现“最大多数人的最长远的利益”,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进行合理的规划和保护,从而确立了美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框架。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虽然来自各个领域的保护主义者都感到美国资源过快消耗和浪费的威胁,认识到了实行保护的必要性,但在如何保护,尤其是保护的目的和手段上却存在着明显的分歧,出现了以约翰·缪尔为首的非功利主义保护原则和以吉福德·平肖为首的功利主义保护原则之间的斗争。

最终还是功利主义保护原则占据了主导地位。

20世纪30年代,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和日益恶化的环境状况,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把解决经济危机与环境危机结合起来,把资源保护和环境治理当作“联邦政府的一项首要职责”来推行,采取了一系列的环境保护方面的新政,把进步主义时期资源保护运动的诸多措施加以发扬光大,从而在美国掀起了环境保护运动的第二轮高潮。

客观地说,美国在20世纪上半期逐渐建立起一套资源保护的体系,在环境保护方面取得巨大成就。

然而,由于那个时代的指导思想是功利性的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其目的和出发点都是为了保证人类的持续利益,让自然为人类服务,而不是尊重大自然本身的价值,导致保护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

以阿尔多·利奥波德为代表的一些有远见的生态学家对于功利主义保护原则逐渐提出了质疑。

利奥波德在借鉴了亨利·梭罗和约翰·缪尔两人思想的基础上,创造了著名的土地伦理学,真正从生态中心主义的角度考察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

在利奥波德看来,只要人类不改变自己在自然界中的征服者的角色,保护也就无从谈起。

利奥波德还提出了土地伦理学的判断标准:

“当一个事物有助于保护生物共同体的和谐、稳定和美丽的时候,它就是正确的,当它走向反面时,就是错误的。

”这一生态中心主义的评价标准既摆脱了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伦理学以人的好恶作为价值判断标准的偏颇,又能避免后来极端生物中心主义者所陷入的不能自圆其说的困境。

正是看到了自然的生态系统的博大精深,利奥波德才要求世人“像大山那样思考!

像梭罗和缪尔一样,利奥波德的理论由于大大超前于时代而在当时并没有被人们所接受。

直到1962年,现代环境运动的先驱蕾切尔·卡逊女士出版了《寂静的春天》,该书以不可辩驳的事实向人们证实:

“人类正因对其他生物种类的傲慢轻率处置的态度而使自身生’存面临威胁。

”卡逊的著作引发了席卷全球的环境主义运动,它促使人们从各个方面重新审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在这一大背景下,梭罗等人的生态中心主义思想重新得到世人的重视。

美国社会开始重新审视前一个阶段的环境保护政策,进入了环境保护主义的新时代。

其最典型的标志莫过于保护从前被认为没有任何经济价值的荒野了。

美国国会在1964年通过的《荒野法》中对荒野的定义是:

“荒野被认为是一个这样的地区,在那里地球及其生命共同体没有受到人类的干预,而人类自身是一个游客而不是居留者。

”《荒野法》的通过标志着美国政府放弃过去那种功利主义的保护原则,逐渐认可了以荒野为代表的大自然的内在价值,维护生态的多样性而不是仅仅使人类的好恶成为保护的指导方针。

如在黄石公园重新引入食肉动物,有意识地让野火去燃烧部分地区,让自然去恢复它的平衡体系,在那里最流行的保护观念是“大自然知道什么是最好的!

如果说20世纪60-70年代以后为所谓的“后现代社会”的话,那从20世纪初期美国实现现代化到该世纪60-70年代之间的这段时间算是什么阶段呢?

同样的问题在英法等欧洲国家的现代化经历中也存在。

经典现代化只关注后进国家向工业化社会的转化,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无暇顾及。

而广义现代化理论对此语焉不详。

笔者认为,既然现代化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那么不妨把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60-70年代所谓的后现代主义兴起这段时间,以美国为代表的欧美国家所经历的这个时期看作是现代化的第二阶段。

如果说以征服自然为指导思想的工业化及其所带动的从传统社会向工业和城市社会的转变算作广义现代化的第一阶段的话,那么欧美国家在现代化的第二阶段则是为了保证经济的长远发展而进行功利性资源保护,这可以算作是对前一阶段所破坏环境的修复,也是对不计环境代价发展经济行为的重新定位。

从美国走向保护的经历来看,广义现代化的定义也不妨与时俱进,把人类社会从疯狂破坏环境谋求发展的阶段向着寻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的转变看作是现代化的新阶段。

四、从GDP崇拜到现代生态智慧

在现代环境主义运动的影响下,环境史逐渐发展成为一门新的史学流派。

用美国著名环境史学家默茜特的话说,环境史就是要“通过地球的眼睛来观察过去,它要探求在历史的不同时期,人类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各种方式”。

环境史抛弃原来那种以人类社会为唯一视角的研究范式,“让环境进入历史,使人类回归自然”,从一个崭新的角度重新审视人类社会的历史变迁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从而可以使人类更深刻地认识到人类根本利益之所在,放弃过去那种以强势的人类中心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面对环境史的挑战,各个学科也纷纷做出反应,将环境因素纳入考察的视野,因而出现了诸如生态马克思主义、生态女权主义、环境经济学、环境政治学等新型学科。

现代化理论也不例外,出现了所谓的生态现代化,指望通过技术创新,在不改变既有发展模式的基础上解决现代化中所出现的环境问题。

而环境经济学家们则热切期望着“生态拐点”的早日到来。

其实,现代经济发展中所出现的各种社会和环境问题仅仅靠技术是无法解决的,而生态拐点也并不会如其倡导者所乐观预测的那样等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到达5000美元以后就会自动到来。

美国之所以在20世纪初期走上保护主义的道路,与此前民间保护力量的发展与整个社会环境意识的觉醒有着巨大的关系,这一点值得其他国家借鉴。

导致现代化过程中人与自然关系紧张的根源在于近代以来所释放出来的人类的无穷贪欲,当前人类社会最需要培养的是一种建立在环境正义基础上的现代环境伦理和生态智慧。

现代化中许多环境和社会问题的症结都在于过分追求奢侈为目的的畸形消费观。

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曾言:

“在所谓发达国家的生活方式中,贪欲是作为美德受到赞美的。

但是我认为,在允许贪欲肆虐的社会里,前途是没有希望的。

没有自制的贪婪将导致自灭。

”环境史的研究表明,当代社会应该扭转文艺复兴以来日益膨胀的物质欲望,追求一种“手段简单,目的丰富”的生活方式。

而要实现上述目标,一套尊重自然内在价值的环境观念的建立是极为必要的。

不过,这种观念是建立在现代生态学基础上的,不能指望重新神化自然而实现。

然而,在当前全球性的环境问题面前,作为现代化和环境保护榜样的美国却奉行民族利己主义,并不主动承担治理全球性环境问题的责任和道义,甚至转嫁本国发展所带来的环境灾害。

同时,在各国内部,环境破坏的代价也较多地是由弱势群体来承担。

因此,无论是在现代化发展还是国际环境争端中,必须坚持环境正义的原则,才能真正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

总之,从美国现代化过程中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来看,它从现代化的第二阶段就开始探索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最终实现了从不计环境代价的发展到保护荒野之间的转变,为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环境保护做出了表率。

美国进行环境治理的经验比其经济现代化的经验对其他国家具有更大的借鉴意义。

因为很难有哪个国家会具备美国现代化过程中那么超级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得天独厚的发展环境。

但美国经典现代化的倡导者热衷于为其他国家出谋划策,很少用现代化的视野来考察美国的发展。

研究美国问题的学者们惯常于用“例外论”来解释他们国家的发展,这本身就解构了经典现代化理论家们所倡导的美国现代化的“样板”作用。

而环境史学家们则对欧美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的环境破坏批判较多,对其在现代环境治理方面的成就关注不够,因此,环境史研究与现代化研究之间的交叉是必要的。

欧美国家进行环境治理的历史不仅仅是环境史研究的内容,同时也应该成为现代化研究的内容之一。

(责任编辑:

方兴责任编审:

李红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