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备课初备.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95207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0.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备课初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备课初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备课初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备课初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备课初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备课初备.docx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备课初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备课初备.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备课初备.docx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备课初备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初备(共计11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21——39页。

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编排,选择的课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

本组教材还安排了与专题相关的“阅读链接”“资料袋”,有趣的“比眼力”口语交际,以及引导学生留心周围事物、写观察日记等内容……所有语文活动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对于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很有利的。

学情分析:

由于课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能使人读后产生探究的欲望,激起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强烈兴趣,因此,对于本单元的学习,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展开教学。

学习目标:

1、认识22个生字,会写2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3、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4、积累好词佳句,体会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具体事物的写作方法。

5、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着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方法措施:

1、要反复诵读,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体会课文中的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2、从课文中了解作者观察的方法,积累文中优美的句段。

3、观察是思维的触角,是把握事物特征、了解事物与事物之间联系的主要手段。

要注意培养孩子的观察兴趣。

4、引导学生课外自行阅读。

教学准备:

学生:

搜集资料。

教师:

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

1、古诗两首        2课时

2、爬山虎的脚2课时

3、蟋蟀的住宅       2课时

4、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1课时

语文园地二        4课时

共计11课时

 

5、古诗两首

教学内容

学习《题西林壁》、《游山西村》

教材分析

《题西林壁》是苏轼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游山西村》诗人以一个游字贯穿全诗的主线,生动地描绘了丰收之年农村欢悦一片的气象和乡间的风光习俗。

刻画了农民淳朴、好客的品性,表现了世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学情分析

我校是一所普通的农村小学,学生经过三年的语文学习,接触过不少的唐诗,能够通过诵读对古诗含义有初步的感悟,但受年龄限制,对诗句中一些字词的准确把握和理解感觉较为困难,对于诗人所要表达的意境和情感,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深入理解。

教学目的

 ▲1、借助字典弄请词句的意思。

 ★2、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

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

  3、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4、通过学习古诗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

教学准备

图片课件。

1、查找有关庐山的资料。

2、风景画、录像、实物投影仪、实物:

三棱柱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课时数:

1)

教学内容:

学习《题西林壁》 

教学目的:

 ▲1、借助字典弄请词句的意思。

 ★2、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

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

  3、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4、通过学习古诗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

教学准备:

1、查找有关庐山的资料。

2、风景画、录像、实物投影仪、实物:

三棱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引入新课

  师:

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清水秀,风景优美。

同学们都知道哪些风景名胜,说说看。

生说风景

  [设计意图: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

]

  师:

同学们说了不少,我也向大家介绍一处风景。

(放映庐山录像)

[设计意图:

让学生对庐山有初步认识,吸引学生注意力。

]

  师:

看了以后,你觉得庐山怎么样?

   生谈感想

[设计意图:

使学生对庐山的感性认识进行梳理,同时巩固认识。

]

  师:

著名的北宋诗人苏轼在观赏了庐山后,写下至今仍为人们称颂的诗篇——《题西林壁》。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首古诗(板书诗题)

二、讲解

  1、初读古诗,认识生字。

    师:

请同学们自读古诗,并把不认识的字勾出来。

  2、齐读古诗,纠正读音。

    师:

我知道班上的同学朗诵的能力非常出色的,能不能为老师朗诵一次。

    生读古诗,对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

  3、范读古诗,讲读法。

  师:

同学们朗诵得不错,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顿就更好了。

可别小看停顿,在古诗中是很有讲究的。

一般来说,一句诗中每两个字一停顿,最后三个字连着读。

大家愿意听老师按照这个规则朗诵一遍吗?

  师配乐朗诵古诗

  现在请同学们在每句诗的停顿处用“/”作上标记

  师:

请同学们再来朗诵一遍,注意停顿。

  生齐读古诗(配乐)

 [设计意图:

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正音,体味古诗的韵律所在。

 4、明确学习任务,组织自学。

]

   师:

在这堂课中我们要完成以下的学习任务:

(1)、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2)、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生自学,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出示相关资料(资料:

苏轼个人情况。

西林寺。

)播放庐山风景。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主动探究的能力。

]

  5、组织学生交流学习成果。

  师:

你们的任务完成了吗?

  生汇报。

  师:

那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并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加以讨论)

生提问,师组织互助解疑。

  [设计意图:

在互助合作的基础上,弄懂诗意。

]

6、巩固

  师:

我们再来领略一下庐山的风光。

我希望同学们边看就边想我们学的这首诗的内容,找一找片子中的峰、岭。

  生观看录像。

  师:

在看过了美丽的庐山后,我想请一位同学来判断一下黑板上的图形哪一个是山岭,哪一个是山峰,现在请同学来朗诵这首诗。

(引发感情:

在朗诵这首诗时你可以想象一下庐山的面貌;成片的云雾遮挡着连绵起伏而又挺拔陡峭的庐山,庐山时隐时现,看到如此美丽的风景,你非常的高兴,于是就朗诵出这首广为流传的《题西林壁》)

[设计意图:

结合图片,进一步理解诗意。

]

  7、分析古诗结构,引导学生体会古诗所说的道理。

  师:

看得出许多同学都想来朗诵,那就请同学们一起朗诵。

但在朗诵这首诗时,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

一般来说,古诗可分为两部分——所见和所感。

同学们在朗诵时看看这首诗中哪一部分是写诗人看到的?

哪一部分是写作者的感受的。

(学生朗诵时出示课件)(前两句是写诗人看到的,后两句写感受。

读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吗?

诗人这样多次多角度的看庐山却为什么会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

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真面目呢?

师小结:

庐山究竟美在那里?

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

诗人觉得没有认识庐山真面目,只因为身在庐山中,只看到庐山的局部。

要是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鸟瞰,就能看到庐山的全貌了。

  8、背诵

  师:

下面请同学们背诵这首古诗。

  生背诵古诗

  师检查背诵情况

  9、总结

  师:

这首诗通过写诗人在庐山因为观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庐山也不相同,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观察事物时,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样子会不同。

现在,我要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大家在听故事时要想一想故事中的人物错在那里。

  师讲故事《盲人摸象》

  师:

请同学们说说这四位盲人他们错在那里?

  10、结束

师:

请大家对照学习任务自己检查一下是不是都完成了。

(出示学习要求)生检查。

诗人苏轼通过观赏庐山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了解一个事物就必须全面的进行观察,不能只看一面。

其实,许多道理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学习中,希望同学们也做个有心人,从生活、学习中找道理,学道理。

好吗?

第二课时(课时数:

2)

教学内容:

学习《游山西村》

教学目标:

1、认识并会写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背诵《题西林壁》。

说说诗中蕴涵的哲理。

二、读读讲讲

1、指导朗读

(1)指名读,正音

(2)反复朗读,达到熟练程度。

设计意图:

训练朗读,使学生感受语言的节奏美。

2、指导理解诗意。

要求:

结合注释,插图。

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划出来。

准备请教别人。

想想诗中蕴涵的道理。

划分小组。

把不懂的在小组里提出来,讨论解决,还不懂的举手向老师请教。

[设计意图:

放手让学生自学,展开讨论,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

3、教师点拨:

(1)前两句中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待客人时尽其所有的盛情。

后两句常用来形容陷入困境,似已无望,忽而绝处逢生,出现新的契机。

(2)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生答如昨天晚上,我在做一道数学题的时候,尽管不断思考,反复计算,还是找不到正确的解题思路,爸爸走过来,给我做了指点。

我很快就解出来了。

这真是“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呀。

[设计意图:

使学生能联系生活实际,做到学以致用。

]

三、巩固。

1、背诵全文。

2、写生字。

3、体会本事所蕴含的哲理。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北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所见)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明理)

     (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各不相同)

 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叙事)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写景、议论)

课后反思:

 

6、爬山虎的脚

教材分析:

这篇讲读课文,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细节的顺序观察,介绍了爬山虎的特点,着重介绍了它的“脚”。

写了“脚”的生长部位、形状和作用。

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读懂课文,还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抓住事物的特点,去学习写出内容具体的文章来。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背诵教材所指定的段落。

▲2、引导学生自觉运用读懂自然段、分段等阅读方法读懂课文。

3、使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继续培养学生留心和细致观察事物的习惯。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的写作要求是“学习写内容真实具体、条理比较清楚的简单记叙文。

”而条理比较清楚对学生来说,就要按一定的顺序去观察事物,描写事物。

《爬山虎的脚》一文,作者对爬山虎脚的观察细致入微,描述栩栩如生,最能体现围绕一个意思选好内容,按一定的顺序具体地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结合组文读写训练重点和学生实际,把这定为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1)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

(2)一堵墙上的爬山虎。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课时数:

3)

教学内容:

整体感知课文,理清叙述脉络理解一二段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背诵教材所指定的段落。

▲2、引导学生自觉运用读懂自然段等阅读方法读懂课文。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1)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

(2)一堵墙上的爬山虎。

教学过程:

一、多种方式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谜语: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

(丝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

(葡萄)

[设计意图:

激发兴趣,并从中了解到植物的特点。

]

2、导语:

我们种丝瓜和葡萄都需要搭架子,不然,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

爬山虎,也是一株软软的藤,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爬到墙上、屋顶上,岩石上,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它有脚。

)哪些同学看见过真的爬山虎?

你们平时看见的是爬山虎的什么?

(叶子)那你们仔细观察过爬山虎的脚吗?

叶圣陶爷爷就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爬山虎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