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学考试笔记Li补充.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3948486 上传时间:2023-05-2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3.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等教育学考试笔记Li补充.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等教育学考试笔记Li补充.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等教育学考试笔记Li补充.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等教育学考试笔记Li补充.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等教育学考试笔记Li补充.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等教育学考试笔记Li补充.docx

《高等教育学考试笔记Li补充.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等教育学考试笔记Li补充.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等教育学考试笔记Li补充.docx

高等教育学考试笔记Li补充

高等教育学

第二章高等教育发展史

1.在西方文明古国,博物馆和图书馆也是古代从事高等教育活动的重要场所。

P14

2.在中国古代,带有高等教育性质的教育活动早在3000年前就已出现。

P15

3.西周学校教育的内容是“六艺”,即:

礼、乐、射、御、书、数,大学也不例外。

P15

4.有些私学具有高等教育的性质与功能,其中最著名的是齐国的稷下学宫。

P15

5.太学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官立大学制度的建立。

P16

6.中世纪大学实行的是专业教育。

早期的中世纪大学主要有四大学科:

文学、法学、医学、神学。

中世纪大学的特点有3个特点:

行会性、自治性和国际性。

P19

7.为改革德国高等教育,洪堡提出两条最基本的原则:

P24

(1)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原则。

(2)学术自由的原则。

体现在大学独立、学者思想和言论自由、教学自由等方面。

从洪堡开始,出现两个新词,即“教自由”和“学自由”。

8.十九世纪,赠地学院包括康乃尔大学和威斯康辛大学。

P29

9.威斯康辛大学是得益于赠地基金而获得迅速发展的一所州立大学,它提出高等学校的基本任务应包括:

P29

(1)把学生培养成有知识能工作的公民;

(2)进行科学研究,发展科学与文化;

(3)把知识传播给广大民众,直接为全州社会与经济服务。

(即威斯康辛思想:

教学、科研、为社会服务。

10.“威斯康辛思想”是高等学校三大职能确立的标志。

P29

11.1862年成立于北京的京师同文馆是中国近代的一所具有高等教育性质与功能的学校,它也是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学校。

P32、P141

1、“葵卯学制”将高等教育分为三级:

一级是高等学堂;二级是大学堂;三级是通儒院。

通儒院开了中国研究生教育的先河。

2、1993年启动“211”工程,即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

3、“985”工程,即1998年月,中央领导人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上向全社会宣布,“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

第三章高等教育发展的社会基础

1.高等教育发展的社会基础包括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等要素。

P41

2.高等教育的发展受政治的影响有:

P43

(1)政治制度的发展方向规定高等教育发展方向。

(2)阶级关系规定高等教育发展的利益追求。

(3)政治任务影响高等教育的发展重点。

(4)主流意识形态影响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环节。

(5)教育民主化运动促进了高等教育机会的扩展。

3.经济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方面有:

(大问题)P53

(1)经济制约着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

高等教育发展规模包括高等教育机构数量、高等教育机构教师数量和高等教育机构在校生数。

(2)经济发展制约高等教育发展决策。

高等教育决策泛指影响高等教育系统和高等学习事务的法规、方针、目标和政策的活动。

(3)经济制约高等教育的结构的完善程度。

经济的进步促进着新的高等教育新机构和新专业的诞生。

(4)经济促进高等教育终身体系的形成。

高等教育终身体系是指高等教育面向不同年龄阶段的社会成员提供高等教育机会,成为社会终身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

4.基础教育对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作用:

P65

(1)基础教育质量制约高等教育质量。

(2)基础教育规模影响高等教育规模。

第四章高等教育的价值与功能

1.高等教育一方面受到社会因素的制约,它的发展需要一定的社会基础和历史条件来保证,另一方面又对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功能和作用,表现出独特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

P68

2.高等教育再生产着社会政治关系。

P69(辨析题)

高等教育除了通过培养政治人才、补充统治阶级的政治力量,从而使现存的政治关系格局得以巩固和维持外,它还能能过对现存的社会政治关系进行“合理化”的解释,并以系统化、理论化的形式向学生灌输相应的思想意识,使学生认同、服从并适应社会政治关系格局。

为此可以说,高等教育再生产着社会政治关系。

3.高等教育的经济价值(大问题)P71

(1)作为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源泉。

(2)有助于个人收入分配趋于平等,促进社会公平。

4.西方人力资本论以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西奥多·W·舒尔茨、加里·贝克尔等为代表。

据舒尔茨计算,美国1929~1957年间国民经济增长额中有33%应归因于教育。

P73

5.高等教育对文化的作用:

P75

(1)传承文化;

(2)改造文化;(3)创新文化

6.高等教育的个人价值(大问题)P77

(1)提高个人的知识与能力水平

(2)养成良好的综合素质

(3)提高个人劳动效率,增加个人收入

(4)提升个人社会地位

7.高等学校三项主要职能的关系:

培养人才是高等学校的基本职能和中心任务,是高等学校之所以是高等学校的根本理由;

发展科学是高等学校的重要职能,它既是高等教育培养高水平人才的保障,又是高等学校不同于其他层次学校的本质要求;

社会服务是高等学校前两项职能在当地社会的延伸与实际应用,既是高校应对当地社会应尽的义务,也是高校本身的内在需要。

8.有人认为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全面和蔼的人;也有人认为高等教育应该满足社会的现实需要。

请对以上观点加以阐述。

(大问题)

这是高等教育的两种基本价值观。

前者为个人本位价值观,后者为社会本位价值观,个人本位价值观从个人需要、个体发展角度出发,涉及高等教育目的,强调教育应为人本身的需要服务。

社会本位价值观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强调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个人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

两种价值观都有合理性,也各有其片面性和局限性。

个人本位价值观确认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提出了尊重人性,以人为本的自由发展思想,但把社会视作个体的简单集合,使教育面对复杂的个体需要无所适从,导致教育中的极端个人主义自由化倾向,个体社会责任感下降。

社会本位价值观肯定教育的价值在于促进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对于密切于教育与社会的联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也容易导致教育的某种波动性,助长了高等教育的短视行为,影响了社会的长远利益,导致对学生个性的抹杀。

在现实社会背景下,要寻求两种价值选择之间的协调与整合。

历史出现的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单项选择已被证明为教训,要针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实际作出动态调整。

第五章高等教育目标

1.高等教育目标是高等教育活动的总方向。

P87

2.高等教育目标既有主观性又有客观性,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

高等教育目标还有相当的复杂性。

P87

4.高等教育目标的意义/作用(大问题)P87

高等教育目标是高等教育活动的总导向,对高等教育活动的结果起着规范的作用。

高等教育目标是高等教育活动的依据,是一切高等教育工作的出发点。

高等教育目标是高等教育活动的归宿,它不仅是教育活动的指南,而且是教育评价的依据。

1、5.制定高等教育目标的依据,“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这两种观点都有失偏颇(辨析题)

前者认为应根据人的本性需要来确定,认为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促进其发展,实现个人价值;后者认为是根据社会需求来确定,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教育除了社会目的之外别无目的。

它们的错误在于片面强调一个方面而否定别一个方面,看不到两者的辩证关系,即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又是个人发展的需要,并且,从本质上,人的发展需要与社会的发展需要是辩证统一的。

5、高等学校培养目标是高等教育目标在不同的高等学校的具体化。

P93

6.知识面和职业应用面宽广的是通才,知识面和职业适应面单一的是专才。

P98

7.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P102

8.素质教育的定义——补充内容

素质教育是指着眼于人的全面、和谐、健康、长远的发展,而不是片面的急攻近利的甚至畸形的发展,强调的是知识的内化和人的潜能的发展,强调人的素养和品质的全面提高。

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是错误的说法,因为它把而这对立起来,否定了以前教育的所有内容。

其实,素质教育和单纯的应试教育相对立,并不排斥需要应试。

9.素质教育兴起的背景

1972年前法规总理向联合国提交“学会生存——教育界的今天和明天”,老师尊重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

1979年罗马俱乐部向联合国提交“学无止境”,要以创新性学习代替维持性学习

1989年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学会关心——21世纪的教育,最全面发展的人,培养未来的人能应付未来挑战素质、能力、意志、信心的人

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知识经济时代

10.我国教育发展的4个阶段

1949~1978年(30年)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1979~1982年(4年)发展智力

1983~1989年(7年)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1990~现在素质教育(其核心是创新教育)

11.大学素质教育定位

大学素质教育指导思想——大学素质教育必须贯穿于高等教育的全过程

大学素质教育实施的重点:

科学和人文(大学素质教育两翼)

大学素质教育实施的难点:

发展情感(情感体验层面的教育)

12.未来教育的4大支柱:

①学会认识。

②学会动手。

③学会与人相处。

④学会发展。

2、大学生的身心特殊性

a)具有较高的智力水平;

b)具有较扎实的知识基础和较丰富的知识面;

c)具有较好的品德修养;

d)具有较为远大的理想;

e)面对的压力较大;

f)心理成熟度还不够高。

3、课程目标是指课本身要实现的具体要求,期望一定教育阶段的学生在发展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达到的程度。

4、19世纪中后期之前,世界高等教育属于英才教育。

5、知识面和职业应用面宽广的是通才;知识面和职业适应面单一的是专才。

6、1998年《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6高等专业与课程

1、高等学校的教材,也称教学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或讲授提纲等,它们都是课程内容的直接表达。

1.高等学校课程的特征主要有:

专业性、探究性和前沿性。

P114

2、高等学校课程的纵向结构

a)普通课程与专业课程

b)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c)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

d)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7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与原则

1.教学过程的特点:

特殊性、双边性、发展性。

P125

1、大题:

怎样理解教学活动的特点?

P125(大问题)

(1)教学过程主要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首先,教学过程的认识对象与一般认识活动的对象不同;

其次,教学认识的条件和形式与一般的认识活动也有所不同。

教学认识活动不是学生独立的发现活动,而是在老师指导下学习和掌握知识的过程。

第三,科学家和人类的认识活动是无限的,而教学认识过程是有时限的。

(二)教学活动是师生双方双边活动的过程

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的作用。

同时,学生又是学习的主体;

再次,师生双方双边活动的过程不仅体现在认识方面的交流和分享,还有着情感方面的交流和影响。

(三)教学过程是实现人的发展的过程

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在发展职能和能力,形成一定的态度、倾向和行为习惯。

首先,学生在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不仅记忆力、思考力得到了发展,形成了技能技巧,而且逐步深入对事物的理解,为进一步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准备了条件。

其次,教学活动对学生的成长,对他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三,不同的教学活动对学生有着不同影响。

第四,师生交往活动对学生发展的作用。

3.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

P127

4.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特点典型地表现为四个方面:

专业性、独立性、创造性、实践性。

P128

5.教学原则:

孔子提出启发教学、因材施教原则;《礼记》中总结出教学相长、长善救失原则;南宋朱熹提出循序渐进原则。

P131

6.“文以载道”即是把思想寓于教学之中。

P132

7.孔子提出启发式教学,他认为教学应当: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记》中的“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也是指启发式。

P133

8.直观不是目的,仅仅是一种手段。

P138

9、大学专业教师应该对专业的某一点懂一切,对专业外的一切懂一点。

如何体现博与专相结合的原则?

P138(大问题)

首先要明确专业教学目标和计划,使每门课程、每种教学活动,都要直接或间接地围绕着专业教学目标来组织。

在专业教育的前提下,拓宽专业口径,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所以,教师应该既有专业专长,又要有广博的知识面。

10.什么是教学原则?

结合自身所教学科,阐述教学原则。

以两条教学原则为例。

P131(大问题)

(1)教学原则是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规律,在总结时间经验基础上制定出来的对教学的基本要求。

它是成功地地行教学活动所必须依据的准则。

我国高等学校的教学原则主要有以下8条:

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的原则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性相结合的原则

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统一的原则

统一要求和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

博与专相结合的原则

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

(2)找出2条原则,结合自己教学展开阐述。

第八章高等教学形式和方法

1.班级授课制是在17世纪由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创立,后经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完善。

在我国,班级授课制始于1862年创办的京师同文馆。

P140

2.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P141

优点:

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效率、扩大教育对象。

有利于教师作用的充分发挥。

有利于发挥教育的教育作用。

不足之处:

不利于因材施教

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2、个别教学和分组教学是极其重要的补充和辅助教学形式。

3.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趋势:

教学活动的小规模化、教学活动的短学程化、教学活动的多样化。

P143

4.大问题:

备课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P144(大问题)

首先,教师备课要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透彻领会教学目的和具体要求,对教材体系和基本内容、结构、重点章节以及各章重点、难点了然于胸。

其次,教师备课还要备学生,要通过各种途径去了解自己的学生,了解他们现有的知识基础、知识结构、理解能力和接收能力、兴趣爱好、社会特征。

要寻求最适宜的教学方法,写出具体的教案、备课笔记、讲稿、课时计划。

5.上好一堂课的基本要求?

(即评价一堂课的标准)P145(大问题)

①目标明确②内容明确、懂透③方法得当④表达清晰⑤气氛活跃

6.教学方法是教师施教活动的总和。

这句话是错误的,因为教学方法是师生为完成教学任务,传授与学习教学内容所运用的手段和途径,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两方面。

P148

7.教学方法分类:

运用语言(讲授法、回答法、讨论法);直观感知(实验实习法、演示法、参观法等);实际训练(自学指导法、练习法等)。

8.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方法。

运用讲授法的基本要求是:

P150

(1)明确的目的性。

(2)内容的逻辑性。

(3)语言的感染性。

9.发现教学的思想是20世纪50年代由美国教育家布鲁纳首先提出的。

P157

9.“教有法而无定法”体现了创造性,“身教重于言教”体现了示范性。

9、案例法是美国哈佛大学工商管理研究生院于1918年首创的;程序教学发端于20世纪50年代。

10.启发式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是泛意。

这句话是正确的。

11.演示法最先开始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

P152

11.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要依据以下几个方面:

P160(大问题)

依据教学的具体目的和任务。

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

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依据教师自身的素养条件。

依据各种教学方法的适用方法。

依据教学时间和效率的要求。

第九章高等学校的科学研究

1.科学研究是衡量高等学校水平的重要标志。

P166

2.真正具有科学性质的高等学校科研可从19世纪初算起。

德国洪堡第一次提出“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

P167

3.科学研究在高等学校中的作用:

P169

科学研究是高校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科学研究是提高师资水平的基本途径。

科学研究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科学研究是学科发展的基础。

科学研究是高等学校管理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科学研究是高等学校为社会服务的重要渠道。

4.高等学校教师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

教育对象、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P177

5.科学研究的起点是发现问题,发现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P178

6.高校科研管理方法:

激励法、计量法

第十章高等学校教师

1、1681年,法国“基督教兄弟会拉萨尔于兰斯创立了世界上第一所师资培训学校,开了人类师范教育的先河.

2、相关法律与颁布年限P189

1985年,五届人大常委会13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

1993年,八届人大常委会4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1995年,全国人大代表大会3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基本法);

1996年,八届人大常委会19次会议《高等职业教育法》

1998年,九届人大常委会4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

2、高校教师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P192

(1)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主要承担者。

(即教学的基本任务)

通过对教材的加工,创造性地传播文化科学知识。

开启学生智慧,培养学生能力。

教书育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发展和创新科学技术的重要实现者。

(3)通过知识传播及运用直接为社会服务。

8.高等学校教师的劳动特点:

P194(大问题)

(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师对职业具有持久稳定的兴趣。

(2)教师劳动的创造性,决定了教师具有强烈的成就感。

(3)教师劳动的示范性,决定了教师应有强烈的自警自省意识。

(4)教师劳动的群体性,决定了教师高等的协作意识。

9.“向师性”、“身教重于言教”决定了教师劳动的示范性,正是它的这种示范性,决定了教师应有强烈的自警自省意识。

P195

10.高等学校教师的素质:

P196

政治思想素质(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强烈的爱国之情、勇于坚持真理)

职业道德素质(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团结协作、尊重集体)

文化知识素质(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教育理论知识、相关学科知识)

能力素质(驾驭教学内容的能力、多渠道获取信息的能力、组织和管理的能力、教学实验和研究能力)

身心素质(身体素质健康、耐受力强、反应敏捷、精力充沛、心理素质过硬、愉快的心境、开朗的心胸、幽默的情绪、顽强的毅力)

11.高等学校教师的权利:

P201

教育教学权

科学研究权

管理学生权

获取报酬权

民主管理权

进修培训权

第十一、十二、十三章高等学校管理、教育制度、高等教育发展趋势

1.高等学校兼有二重性:

即教育性和学术性。

P208

2.国家举办的高等学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P216

3.高等教育模式:

集权模式(法国、苏联、前东欧)、分权模式(美国)、并重模式(日、英、德)。

P232

4.高等学校享有办学自主权和法人资格。

P234

5.高等学校管理原则:

目标性原则、整体性原则、民主性原则、效益性原则。

5、就我国而言,高等学校享有办学自主权和法人资格。

P234

6.学历试指受教育者在具备法定条件的教育机构中的学习经历。

P237

7.我国的学位分级制度分三级:

学士、硕士、博士。

P239

美国:

协士、学士、硕士和博士

英国:

学士、硕士、博士和高级博士

法国:

学士、硕士、第三阶段博士和国家博士

8.当代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是大众化、国际化、多样化、综合化和私营化。

P247

9.1973年美国学者马丁·特罗提出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高等教育转变中的问题”的论断。

他把西方工业化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划分为3个阶段:

精英教育阶段、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和普及高等教育阶段。

他认为:

P248

(1)精英教育阶段——指一个国家高等学校在校学生人数占国家适龄人口的比例15%以下;

(2)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指这个比例在15%到50%之间;

高等教育学的大众化并不只是意味着接收高等教育的人数的大量增加。

也包括与规模增长相应的教育观念的改变、教育功能的扩大、培养目标的教育模式的多样化及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入学条件、管理制度、高等教育与社会关系等一系列性质的变化。

(3)普及高等教育阶段——指比例已经超过50%;

高等学校的毛入学率=高效率在校学生/国家适龄人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