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备河北省保定一中高三模拟试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3945129 上传时间:2023-05-2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2.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备河北省保定一中高三模拟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备河北省保定一中高三模拟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备河北省保定一中高三模拟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备河北省保定一中高三模拟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备河北省保定一中高三模拟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备河北省保定一中高三模拟试题.docx

《高考语文备河北省保定一中高三模拟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备河北省保定一中高三模拟试题.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备河北省保定一中高三模拟试题.docx

高考语文备河北省保定一中高三模拟试题

2014年高考语文备考(330)河北省保定一中高三模拟试题

高考模拟

2014-05-310948

河北省保定一中2014届高三模拟试题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有态度“的文化

最近文化圈里流行的一个热词,叫“有态度”。

文化当然是应该“有态度”的。

不过,在我看来,不论是哪一种文化人,如果只是在刻意标榜自己“有态度”,以显示其孤高与特立独行的个性,其实未必是最值得激赏的。

毕竟,真正赋含价值的有态度,并不是一个人摆拍的表情与姿态,而应该是一种群体性的记忆唤醒与价值认同。

文化的最大价值,应该是由孤立的个体情感转向整个社会的情感共鸣。

农民工版《春天里》传递的情感与价值,完全是来自于一种自觉的意识,它是完全尊重社会现实自发的本真表达,彻底摆脱了一切约定俗成的文化框架与艺术惯习。

恰恰就是这种完全自发与自然的态度,不但让人不会嫌弃他们的粗陋,反而产生超越原唱者汪峰的力量感,引起普遍的艺术共鸣。

众所周知,摇滚乐多是以反叛的姿态进行文化对抗。

人们也总是用“反抗”与“愤怒”这样语词来诠释摇滚的艺术价值。

无疑,这首《春天里》就展现了社会底层沦陷的无奈挣扎,体现了一种为突破阶层固化的反抗。

它像社会传感器一样,让人在心灵深处清晰碰触到社会苦痛与不安的敏感神经,然后产生一种静水流深的愤怒。

摇滚从来也并不只是属于白领精英与小资群体的。

身出披头士的摇滚大师约翰·列侬,把摇滚乐视为表达信仰与挑战主流的方式,他被视为工人阶级的英雄,从中不难发现,摇滚乐与英国工人阶级之间的深刻关系。

这些年,我们从罗大佑、崔健以及汪峰的很多音乐作品中,也可以深切感受到一种反抗与愤怒,很多都属于底层声音,只是有些人不明白那就是摇滚。

当然,很多反映底层价值诉求的摇滚音乐,在现实中要么无法得到充足的传播空间,要么被一些所谓的主流观点异解扭曲。

音乐是一种文化载体,很多时候都自然承载着推动社会进步的功能。

这回农民工版《春天里》不仅唱哭了千万网友,还打动了湖南省委书记周强,让他也听得热泪盈眶,甚至两次推荐这首摇滚。

由此,很多人也期待能有更多的权力去关注社会底层的生存权利。

文艺介入政治的姿态,或者是批评,或者是建设。

而这二者有时在目的性方面,又会有其统一性。

现在看来,农民工版《春天里》就是真正“有态度”的文化,如果能够在倒逼权力赋还底层权利,或者唤醒权力关注社会公平方面,起到哪怕是极其微薄的作用,当然就是这首摇滚的最大价值。

在这个过度崇拜文化英雄、迷信文化权威的年代,农民工版《春天里》能够带来强烈情感共鸣,产生巨大的社会价值,说明那种刻意强调“态度“的文化表达,容易脱离公共基础而显得太过虚弱与伪饰。

这实际就要求,当前必须提供更多的公共平台,让那些真正反映人们普遍与真实的文化声音得到充分传播。

                                                   (选自2010年11月16日《中国青年报》)

1.从原文看,下列对“有态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有态度”并不等同于孤高与特立独行的个性,不需要去刻意标榜。

B.“有态度”是一种群体性的记忆唤醒与价值认同,与个人态度无关。

C.“有态度”体现文艺介入政治的姿态,批评或建设,二者时有统一。

D.“有态度”是真正反映人们普遍与真实的文化声音,应该充分传播。

2.从原文看,不属于“农民工版《春天里》打动人心”原因的一项是(   )(3分)

A.它尊重社会现实自发的本真表达,彻底摆脱了一切约定俗成的文化框架与艺术惯习。

B.它或许在唤醒权力关注社会公平方面,能够起到某种作用,从而实现其最大价值。

C.它展现了社会底层沦陷的无奈挣扎,让人清晰碰触到社会苦痛与不安的敏感神经。

D.它在这个过度崇拜文化英雄、迷信文化权威的年代,却能够带来强烈的感情共鸣。

3.下列对原文中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文化如能由孤立的个体情感转向整个社会的情感共鸣。

就可能实现其最大价值。

B.因为人们总用反抗与愤怒来诠释其艺术价值,所以摇滚乐多以反叛的姿态出现。

C.摇滚大师往往是工人阶级的英雄,罗大佑等人的音乐作品很多也属于底层声音。

D.农民工版《春天里》让很多人期待能有更多的权力去关注社会底层的生存权利。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梁彦光,字修芝,安定乌氏人也。

祖茂,魏秦、华二州刺史。

父显,周荆州刺史。

彦光少岐嶷(幼年聪慧),有至性,其父每谓所亲曰:

“此儿有风骨,当兴吾宗。

”七岁时,父遇笃疾,医云“饵五石可愈”。

时求紫石英不得,彦光忧瘁,不知所为。

忽于园中见一物,彦光所不识,怪而持归,即紫石英也。

亲属咸异之,以为至孝所感。

魏大统末,入学,略涉经史,有规检,造次必以礼。

解褐秘书郎。

周受禅,迁舍人上士。

武帝时,累迁小驭下大夫。

母忧去职,毁瘠过礼。

未几,起令视事,帝见其毁甚,嗟叹久之。

后为御正下大夫,从帝平齐,以功授开府、阳城县公。

宣帝即位,拜华州刺史,进封华阴郡公,以阳城公转封一子。

后拜柱国、青州刺史。

属帝崩,不之官。

隋文帝受禅,以为岐州刺史,兼领宫监,甚有惠政,嘉禾连理,出于州境。

上嘉其能,下诏褒美。

后转相州刺史。

彦光前在岐州,其俗颇质,以静镇之,合境大安,奏课连最,为天下第一。

及居相部,如岐州法。

邺都杂俗,人多变诈,为之作歌,称其不能理政。

上闻而谴之,竟坐免。

岁余,拜赵州刺史。

彦光曰:

“臣前待罪相州,百姓呼为戴帽饧。

臣自分废黜,无复衣冠之望。

不谓天恩复垂收采。

请复为相州,改弦易调,庶有以变其风俗。

”上从之,复为相州刺史。

豪猾者闻彦光自请来,莫不嗤笑。

彦光下车,发擿奸隐,有若神明,狡猾莫不潜窜,合境大骇。

初,齐亡后,衣冠士人,多迁关内,唯技巧商贩及乐户之家,移实州郭。

由是人情险诐,妄起风谣,诉讼官人,万端千变。

彦光欲革其弊,乃用秩俸之物,招致山东大儒,每乡立学,非圣哲之书不得教授。

常以季月召集之,亲临策试。

有勤学异等,聪令有闻者,升堂设馔,其余并坐廊下。

有好诤讼惰业无成者,坐之庭中,设以草具。

及大成当举,行宾贡之礼;又于郊外祖道,并以财物资之。

于是人皆克励,风俗大改。

   有滏阳人焦通,性酗酒,事亲礼阙,为从弟所讼。

彦光弗之罪,将至州学,令观孔子庙中韩伯瑜母杖不痛,哀母力衰,对母悲泣之像。

通遂感悟,悲愧若无容者。

彦光训喻而遣之,后改过励行,卒为善士。

吏人感悦,略无诤讼。

卒官,赠冀定瀛青四州刺史,谥曰襄。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一项是

   A.彦光忧瘁                   瘁:

劳苦,憔悴

   B.母忧去职                   忧:

父母的丧事

   C.未几,起令视事             视事:

治事,任职

   D.彦光弗之罪,将至州学       将:

将要

5.下列句子中,全都属于梁彦光治政效果的一项是 

①嘉禾连理,出于州境          ②合境大安,奏课连最

③吏人感悦,略无诤讼           ④改弦易调,庶有以变其风俗

⑤有规检,造次必以礼           ⑥后改过励行,卒为善士

A.②⑤⑥    B.①③⑤    C.①②⑥     D.②③④

6.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彦光年轻时就性情纯厚,他的父亲很看重他,认为他将来一定能使他们的家族兴盛起来。

B.梁彦光颇具治理才能,他的政绩深得皇上赞赏,曾不止一次受到封赏,历任秘书郎、舍人上士、小驭下大夫、华州刺史、青州刺史、岐州刺史、相州刺史等职。

C.梁彦光生性执著,不肯屈服。

在相州时有人做歌谣说他没有治理才能,使得他获罪免官,但他后来自请再回相州任职,虽遭相州豪强地痞嗤笑,但却毫不退缩。

D.梁彦光在相州任上,自己出资聘请大儒,用圣哲之书教化百姓,使百姓都能够自励,风气大为改观。

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彦光下车,发擿奸隐,有若神明,狡猾莫不潜窜,合境大骇。

(5分)

(2)有滏阳人焦通,性酗酒,事亲礼阙,为从弟所讼。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梅花绝句

陆游

闻道梅花坼1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亿?

一树梅前一放翁。

【注】1坼:

裂开。

这里是绽开的意思。

8.“雪堆遍满四山中”一句所写的梅花与唐代诗人齐己笔下的“一枝”、宋代诗林逋所吟的“疏影”有所不同,请对这一句进行赏析。

(5分)

9.本诗的三、四两句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这两句诗表现了什么样的感情?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古之圣人,________,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_______。

(韩愈《师说》)

(2)____,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_____,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诸葛亮《出师表》)

(3)沉舟侧畔千帆过,______。

今日听君歌一曲,_________。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梯 子

周粲

年轻的爸爸和他的儿子一起在后花园放风筝。

小小的园地,小小的风筝。

小小的风筝飞呀飞的,就飞到了墙头上。

墙头上的野花,把风筝紧紧地缠着。

于是爸爸说,必须去拿一架梯子来,然后爬上梯子,取下墙头上的风筝。

爸爸要爬上梯子,但是儿子说:

“爸爸,让我来吧!

爸爸看了看他9岁的儿子,想了又想,终于说:

“让你来就让你来。

猴子一般地,儿子爬到梯子的最高一级了。

儿子转过头来,嘻嘻地笑。

他的笑声,像用早晨的牵牛花吹出来的。

解开了风筝绕在野花上的线,正要下来,爸爸却用一只大手和一个声音制止了他。

爸爸说:

“慢着!

儿子停住了,望着爸爸,用眼睛问爸爸:

“怎么啦?

爸爸说:

“我先讲个故事给你听,你再下来。

于是儿子笑得更开心,他一手抓住梯子,一手拿着风筝,等爸爸讲故事。

爸爸讲的故事,没有一次是不好听的。

爸爸说:

“从前有个爸爸,告诉他那个站在一架很高很高的梯子上的儿子说,你跳下来,你一跳下来爸爸一定会在下面把你抱住。

”听见爸爸这么说,儿子很放心,便纵身一跳。

哪里知道当儿子就要投进爸爸的怀里的前一秒钟,爸爸的身体一闪,站在一旁。

儿子扑了个空,掉在地上,屁股差一点开花。

儿子哭哭啼啼地站起身来,问爸爸为什么要骗他。

爸爸说,我要给你一个教训,连你爸爸的话都靠不住,别人说的话,更不必说了。

”停了一停,爸爸继续说:

“我们也来照着做一次好不好?

儿子一听,脸都变白了。

爸爸说:

“不要怕,勇敢一点,你只要跳那么一次就行了。

我要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免得你以后长大了,容易上人家的当。

儿子显然没有被爸爸的话所说服。

他脸上惊愕的表情,丝毫没有消退,他站在那儿,动也不敢动。

爸爸开始发号施令了:

“听着啊,我喊‘一二三’,喊到‘三’的时候,你就

跳下来,然后我就把伸出去假装要接住你的手缩回来,让你跌一个屁滚尿流!

站在梯子上,儿子的脸像一粒还没有熟透的橘子。

爸爸喊了:

“一……二……三!

咬着牙根,忍着泪,儿子从梯子上跳下来了。

他等待着自己的身体像一个南瓜,噗的一声,摔得支离破碎……

然而,好奇怪!

爸爸的手竟然没缩回去,他的身体也没移开。

他还是定定地站在原来的地方,把掉到他两手中的儿子,牢牢固固、结结实实地接住了、抱住了。

儿子虽然不曾受伤,但是他的神情,比刚才还要疑惑,张大了眼睛,他问:

“爸爸,你为什么要骗我?

爸爸笑出声来。

爸爸说:

“爸爸要让你知道:

即使是别人的话,有时也是可以信任的,何况是爸爸的话呢!

所有的玫瑰花,都回到儿子脸上。

他搂住爸爸,不住地吻爸爸的双颊。

爸爸和儿子拉着风筝,向后园的一角跑去。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来源(  )学&科&网Z&X&X&K

A.小说借梯子为道具,通过父与子两个人物的对话,传达了这样一种思想观念:

人对人的认识必须是防范和信任共存。

B.这篇小说没有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爸爸和儿子只不过是两个道理的传声者,就如相声里的甲、乙两个角色,因为微型小说不要求要素齐备。

C.写儿子在梯子上,爸爸却让他长时间地站在上面听自己讲故事,这一情节不真实;还不如让儿子跳两次,既可避免拖沓,给儿子的教训又更深刻。

D.父亲讲述的那个儿子是一个勇敢的儿子,父亲的儿子是一个胆怯的儿子,两者构成鲜明的对比,有力地突出了主题。

E.小说主要以儿子上梯子、在梯上、下梯子构成故事情节,充分体现了微型小说的选择材料和剪裁材料的一个突出特点:

时间跨度小,写典型的生活横截面。

(2)小说中的爸爸具有怎样的性格?

请简要概括。

(6分)

(3)文中写到了哪几种花?

分别简析其作用。

(6分)

(4)文中的爸爸先说:

“我要给你一个教训,连你爸爸的话都靠不住,别人说的话,就更不必说了。

”后来又说:

“爸爸要让你知道:

即使是别人的话,有时也是可以信任的,何况是爸爸的话呢!

”你对其中的哪一方面有较深的理解,请说明理由。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亦雅亦俗汪曾祺

黄波

买到汪曾祺的两本小书,都是山东画报出版社在汪氏逝世后出版的,一为《文与画》,收录其关于国画的文字,并配有他自作的画;二为《五味》,均为谈吃的美文。

其实汪氏小说集散文集舍中均有购藏,这次再度解囊,实在是这两本小书装帧精致,开本小巧,也便于把玩。

在开始回暖的阳光下,不带任何功利目的地随便翻翻,我突然想起,汪先生的诞辰(3月5日)就要到了。

我不懂文学,当代作家作品寓目者极少,而汪曾祺是这极少数中我最喜欢的一个。

可是说到喜欢的理由,一时又无从置答。

喜欢其文字的清和雅?

喜欢他于文字中透露的那种仿佛不经意的淡淡的情致?

……好像是,又好像不完全是。

这回重读的汪曾祺作品,均非其专攻所在,不过是其创作之余事,居然对上面这些连自己也茫然的问题若有所悟。

汪曾祺谈吃,一点儿也不气派。

拌菠菜、干丝、豆汁儿、芸豆……都是家常物什。

他自己婉辞“美食家”的桂冠时,即以此为谦谢的理由,说“大菜,我做不了。

我到海南岛去,东道主送了我好些鱼翅,我放在那里一直没有动,因为不知道怎么做。

”不喜“大菜”,只好“小菜”,这本系文人故习,犹如作诗不能露出富贵气一样。

著有《随园食单》的清代诗人袁枚在一封书信中就说:

“饮食之道不可以随众,尤不可以务名。

燕窝、海参,虚名之士也,盗他味以为己味。

”他讥讽为世人所艳称的“燕窝、海参”为“虚名之士”,正和汪曾祺把“鱼翅”轻轻抛在一边如出一辙。

不过,文人的这种习性也要拿捏得恰到好处才行,否则,过犹不及,容易显出几分矫饰的味道,像袁枚就多少有一点,因为我们很难想象,时不时要在显贵府上打秋风的他,会一心把那张馋嘴放在家常小菜上。

而汪曾祺不同,他一下笔,我们就知道,这些小东西,他是真喜欢。

饮食一道,汪曾祺嗜好从选料、收拾到调配、下厨,都不假手外人,而在这个过程中,他享受到的不仅是食之味,更是食之趣,而他通过那些淡淡的文字,又把这种趣味传递给了我们。

所以,简直没有资格上餐桌的拌萝卜丝,在他手里和眼里竟是这般精致,“小红水萝卜,南方叫‘杨花萝卜’,因为是杨花飘时上市的。

洗净,去根须,不可去皮。

斜切成薄片,再切为细丝,愈细愈好。

加少糖,略腌,即可装盘,轻红嫩白,颜色可爱。

”黄瓜皮在他那里也是下酒的佳品,“黄瓜切成寸断,用水果刀从外至内旋成薄条,如带,成卷。

……扦瓜皮极脆,嚼之有声,诸味均透,仍有瓜香。

此法得之海拉尔一曾治过国宴的厨师。

一盘瓜皮,所费不过四五角钱耳。

”“嚼之有声”四字真是妙极!

世间老饕甚多,不知道有多少还会于大快朵颐中细品那一记脆声?

汪曾祺作画,他自己说“无师法”,只是“瞎抹”,也许近于事实,因为他原无意在画家中争一席地。

汪氏之画是真正的“写意”,略有一点构思,便信手挥洒,不过事经营,不刻意求工,逸笔草草,以抒其意。

这也不算稀奇,大体还是传统文人画的路子。

值得注意的,是其入画的对象,大蒜,红萝卜,扁豆花,盘中的一尾鱼,完全的生活化平民化。

齐白石的画,间有乡野小品,但像汪曾祺这样主要地、大规模地以日常物事入画,似不多见。

汪曾祺文与人的风格还是他自己的文字说得最为到位。

“做菜的乐趣第一是买菜,我做菜都是自己去买的。

……我不爱逛商店,爱逛菜市。

看看那些碧绿生青、新鲜水灵的瓜菜,令人感到生之喜悦。

”有不喜欢汪曾祺的人讥讽他像遗老,可谁曾见过“爱逛菜市”、在买菜中体味“生之喜悦”的遗老?

是的,汪曾祺雅,但他更是俗的,他对世俗生活的热爱,装是装不出来的。

汪曾祺让我想起两个古代文人,就是陶渊明和苏东坡。

他们身上的一个共同点,我以为可用一句话概括,即“士大夫的趣味,平民的情怀”。

陶、苏的风雅自不消说得,而同时他们与世俗的亲近也是真诚的。

邻居杀只鸡邀陶渊明同享,他会乐不可支地写一首赴席的好诗;坡翁街头听人谈鬼,说咱们姑妄谈之姑妄听之。

这样的文人,既耿介清高,又让我辈平民可亲可感。

汪曾祺继承的,正是陶渊明和苏东坡的余韵。

我们看他的小说和散文,抒情节制,也不刻画大奸大恶,更不以污秽的东西入文,其矜持颇近于传统美学所谓“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是典型的士大夫的审美趣味,而现在我们通过《文与画》和《五味》所看到的,则是一个世俗化、平民化的汪曾祺。

“士大夫的趣味,平民的情怀”,这可说是中国文人的一种很好的传统。

但时至今日,我们不得不想一想,应该如何使这样的传统不致消失了。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汪曾祺自称作画“无师法”,只是“瞎抹”,但从他画的对象和“写意”的风格来看,他的画是雅致的,其创意似不多见 。

B.买到汪曾祺的两本小书,一为《文与画》,二为《五味》。

原因是二者均为谈吃的美文,同时是这两本小书装帧精致,开本小巧,也便于把玩。

C.喜欢汪曾祺是缘于他文与人的风格:

其文字清新,且透露出那种仿佛不经意的淡淡的情致;其人雅,但更是俗——真正热爱世俗生活。

D. 汪曾祺喜欢从菜市选料如萝卜、黄瓜、鱼翅类,一直到调配、下厨的全过程都独自完成,从中享受做菜的趣味和菜的滋味。

E.汪曾祺为文作画,体现出传统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审美趣味,其选材不写大奸大恶、污秽之物,抒情节制,而让平民可亲可感。

汪氏如陶渊明、苏轼一样有“士大夫的趣味,平民的情怀”。

(2)请你谈谈对“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理解。

(6分)

(3)文章将汪曾祺与袁枚比,以陶渊明与苏轼比,试说说这两处对比的异同(6分)

(4)文章着重写“谈吃,一点儿也不气派”,“作画,只是‘瞎抹’”皆属俗事,而文题是“亦俗亦雅”,结合原文,探究对“俗”、“雅”的处理是否得当。

(8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有人说,艰辛的生活是一座挖掘不尽的艺术宝库。

在漫长的人生之旅上,我不会忘记蹉跎岁月给我的丰厚赠予。

B.纵观伊拉克议会的这次选举,阿拉维之所以能取得目前的“不俗成绩”,其“远交近攻”“锱铢必较”的竞选策略功不可没。

C.中国正处于微妙的发展时刻,而改革的继续推向前进,需要破解“知易行难”这一中国人的百年困惑。

D.这些讲座现场其实就是一种文化现场,讲课人与听课人同声相求、教学相长,互为师生、共同成长。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尽管这种国内成品油定价权受到了国际原油价格水平的约束,所以,最终定价仍然是政府行为,但是,调高与调低均会遭遇利益掣肘!

B.中国面积大但是人口并不富裕,这使得政府加大了涨薪,从而影响其货币政策,其房市和服务业市场也由于各种原因而变得变幻莫测。

C.网络是一个虚拟世界,它需要广大网民自觉维护网络秩序,文明上网,激浊扬清,形成良好的上网风气,共同建设文明和谐的网络世界。

D.为了实现素质教育的要求,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不能给学校下达升学指标,不能按学生的考试成绩给学校和教师排队。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2010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共分为国家馆和地区馆两部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国家馆和地区馆的整体布局,隐喻天地交泰、万物咸亨。

中国馆以大红色为主要元素,充分体现了中国自古以来以红色为主题的理念,更能体现出喜庆的气氛,让游客叹为观止。

①地区馆平台基座汇聚人流

②宛如华冠高耸

③国家馆主体造型雄浑有力

④寓意社泽神州

⑤天下粮仓

⑥富庶四方

A.①④⑥③②⑤              B.③②⑤①④⑥

C.①②⑤③④⑥              D.③④⑤①②⑥

16、阅读下面一则寓言,根据提示填入合适的句子。

(5分)

“告诉我一片雪花的重量。

”一只知更鸟问一只鸽子,鸽子的回答是“微不足道”。

“那么让我来给你讲述一个不平常的故事。

”知更鸟说道:

“我飞落在一棵冷杉的树枝上,紧挨着树干,这时候下雪了,小瓣小瓣的雪花缓缓降落。

我无事可做,于是就数起了飘落在我栖息的树枝上的雪花,确切的数字是141254。

当有一片你所讲的微不足道的雪花飘落在树枝上时,树枝折断了。

”说完,知更鸟便飞走了。

鸽子沉思了一会儿,自言自语道:

“兴许只差一个人的力量,和平就会来临。

”可见,事物发展的规律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我们做事应该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仿照下面的示例,运用比喻修辞手法,自选诗人,仿写两个句子。

(6分)

高适诗是大漠沙场的一弯冷月,瑰丽雄健,黄沙、烽火、胡笳、弓刀,豪情填膺。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有只老鼠担心被猫逮着,惶惶不可终日。

它祈求佛祖把自己变厉害点儿。

佛祖就把它变成了一只猫。

变成为猫后,它开始怕狗,天天如惊弓之鸟。

佛祖可怜它,把它化成狗形。

可没过几天,变成狗的老鼠听说附近有豹子出没,于是它食不下咽,每天躲在地窖里发抖。

它再次求佛祖开恩,佛祖没有办法,只好把它变成豹子。

但变成豹子的它马上想到自己可能成为猎人的晚餐。

“求您把我再变强些吧!

”它对佛祖苦苦哀求道。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语文参考答案

一、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1、C      2、B       3、B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4.D(将:

带领)

5.C(④和⑤不属于梁彦光的治理效果。

6.B(梁彦光未上任青州刺史,由“属帝崩,不之官”可看出。

7.

(1)彦光一到任,就揭发奸邪之人及隐藏的罪行,如神明一般明察,从此狡诈之徒没有不潜逃的,一郡之内人们都非常惊骇(震惊)。

(“下车”“发擿”“奸隐”“合”的解释各1分,句子通顺、句意准确1分)

(2)有一个滏阳人叫焦通,喜欢酗酒,侍奉父母欠缺礼数,被堂弟告到公堂。

(“亲”“阙”“从弟”、被动句式各1分,句子通顺、句意准确1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8四周的山坡上一树树似雪般洁白的梅花迎着寒风盛开。

诗人以雪喻梅,写出了梅花之白。

以“堆”“遍”“满”写出了梅花开的繁盛,生动形象,景象开阔。

(诗句解析1分,比喻分析2分,炼字2分。

9三、四两句,诗人运用了想象、夸张的手法。

写诗人愿化出千亿个自己,这样,每树梅花前都有一个赏梅的放翁。

淋漓尽致的表达了自己对梅花的痴爱之情。

(想象或虚写、夸张的手法2分。

结合诗句解析2分。

表达的感情2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其出人也远矣     而耻学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