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一中校长韩景瑞听课手记推荐阅读.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3944434 上传时间:2023-05-22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9.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承德一中校长韩景瑞听课手记推荐阅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承德一中校长韩景瑞听课手记推荐阅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承德一中校长韩景瑞听课手记推荐阅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承德一中校长韩景瑞听课手记推荐阅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承德一中校长韩景瑞听课手记推荐阅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承德一中校长韩景瑞听课手记推荐阅读.docx

《承德一中校长韩景瑞听课手记推荐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承德一中校长韩景瑞听课手记推荐阅读.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承德一中校长韩景瑞听课手记推荐阅读.docx

承德一中校长韩景瑞听课手记推荐阅读

承德一中校长韩景瑞听课手记(推荐阅读)  

     ⒈总说“很好”,其实不好

  课堂上,老师对于学生的每一次回答都说“好”,或者说“很好”、“非常好”,这成了一种普遍现象。

学生答得好说好,答得不好也说好,有时学生答错了也说好,这种好坏不分,对错不分,一味说好的做法,其实不好。

  有的老师说好,说的敷衍虚假言不由衷,感觉很不舒服。

保护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主动发言,积极发言,是对的。

但是,不管答得对不对,答得好不好,一律说好,曲意逢迎就不对了。

对学生要多加鼓励,少讽刺挖苦是对的,但是,是非还是有界限的,对错还是有标准的。

即使是文史类的问答题,答案也是有对错之分的,至少是有好和不完满之分的。

  也有的老师不这样,他们对学生的评价非常用心。

最近我听的一节语文课,老师没说一个好字,但效果要好得多。

比如,老师问“在落花中独立,看微雨中飞燕”是从哪句诗化用而来,一个学生脱口而出,是从“落花人独立,微雨双飞燕”化用而来。

老师说,这么偏的诗句都知道,非常不容易。

当学生朗诵一首诗,朗诵得非常好时,老师说,具有播音员水平。

这样的表扬具有“一句话,一辈子”的效果,也许就是这样一句话,成就了学生一生的事业。

  “好孩子是表扬出来的”。

但表扬是有技巧的,是有艺术性的,只有把握恰当的分寸和时机,使用精准的话语,又表现得很不经意,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⒉“有利的情况产生于再等待一下的努力之中”

  课堂提问,学生答不上来,多数情况下是因为老师给学生的思考时间不足。

提出问题,让学生马上作答,简单的问题可以,复杂的问题就不行了。

复杂的问题不但要给学生思考时间,而且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

  很多老师沉不住气,学生刚有点儿思路,刚进入深度思考,就被叫起来回答。

每到这时,每遇这种情况,我都很惋惜,如果老师再多给学生一点儿时间该多好,学生正在推理演绎,归纳整理,正在“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即将到达“问题解决”的彼岸,可惜“揭锅”早了一点。

  这些老师给学生的时间非常吝啬,给自己的时间却非常慷慨非常充裕。

说“我再讲5分钟”,结果讲了10分钟,说“现在给同学们2分钟时间思考”,结果只给了1分钟时间。

  就这1分钟的思考时间,老师还不断打岔。

我主张,老师提出问题后,就不要再说话了。

你在学生中间巡回指导可以,但声音要尽量压低,你在教室里踱着步走来走去可以,但脚步声要特别小。

给学生创造一点儿无干扰思考时间,要认识到“此时无声胜有声”。

  我发现,提出问题后,或者说创设问题情境后,在那些把等待时间延长了一段的课堂上,会发生令人可喜的变化:

学生回答问题的平均时间延长,学生回答问题的主动性和正确程度提高,从事实推论得出结论的论述增加,更有意思的是,本打算老师讲的一些问题不用再讲了,学生自己解决了。

  ⒊新授课也可以先学后教

  我在听课中发现,先学后教,在复习课上能够做到,在习题课上能做到,而在新授课上往往做不到。

在新授课上实行“先学后教”老师们有顾虑。

他们觉得,未学的内容就让学生看,学生看不懂;就是能看懂,也太费时间,教学计划完不成。

  其实,未学的内容,先不讲,直接让学生看,学生能看懂一部分是不成问题的,即使是高中课程内容。

具体能看懂多少,那不一样,有的学科多一些,有的学科少一些,同一学科,有的学生多一些,有的学生少一些。

  即使看不懂,让学生碰碰钉子也有好处。

因为从碰钉子中学到的东西往往特别扎实。

“我认为一切学习本质上都是自学。

指望别人来‘点拨’,从而‘迅速豁然开朗’,不是老实的学习态度,和想靠吃补品而不是锻炼来获取健康是一个路子,而且是注定失败的路子。

当然,有时你可以从别人那里获得一些思考和学习的方法,但这也要靠你自己的领悟和揣摩。

此外,我觉得‘走弯路’是学习的一部分,而且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让学生自己钻研,开始会很慢,以后会很快,自学能力一旦培养起来,学生的学习就会产生加速度。

很多教师往往沉不住气,认为让学生先学,耽误时间,不如直接讲解直接告诉他更便捷更痛快。

有很多家长也不理解,认为老师不讲,是在偷懒,会耽误学生。

  让学生“先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另外最主要的是,通过“先学”可以“以学定教”,通过“先学”,可以决定——学生已经会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够学会的不讲,讲了学生也不会的不讲。

有针对性地讲,讲重点讲难点讲易混易错易漏点。

  ⒋复习资料是教科书吗?

  最近我听一节复习课,老师本来是让学生打开复习资料,竟说成了把课本打开。

这绝不是口误,这已经习惯了。

在老师和学生的潜意识里,复习资料就是课本了。

进入高三总复习,老师给每个学生订一本复习资料,一上课就让学生把复习资料拿出来,按照复习资料照本宣科,早把课本抛在了脑后。

  这类复习资料,都是大厚本子,字号很小,印刷质量很差,很多都是盗版书,书商为了增加书的厚度,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塞进了许多陈旧的多余的冗杂的不必要的素材和内容。

  就在这节课上,老师讲一类问题的解题方法,资料上竟给了七种方法。

老师就从方法一一直讲到方法七,从方法四开始都是极不常见的方法,配备的例题也非常牵强,根本不适合相应的方法,但为了介绍方法,就必须“拉郎配”。

  如何使用复习资料?

复习资料不是教科书,更不是教学大纲,它不具有教学任务的规定性。

即使是教科书,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也不具有教学任务的规定性,一种教科书只是实施课程标准的一种载体,一种版本。

根据“课标”编写的教科书有很多版本,所以,在教学中正确的做法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在总复习教学中,更是“用复习资料教而不是教复习资料”,教师应该认真钻研“新课标”和“考试说明”,在“新课标”和“考试说明”指导下,使复习资料为我所用,而不被复习资料所累。

  ⒌警惕活跃的课堂

  课堂上,学生正在分组讨论,气氛热烈。

  我想听同学们在说什么,就凑到他们跟前,可是一句话也听不清,只是听大家在说,而且声音很大。

我问一名同学,你们在讨论什么,结果出人意料,他也不知道在讨论什么。

  不知道讨论什么,怎么说得那么热闹。

很多课堂就是这样,一说讨论,学生立即围坐在一起,做讨论状,做热烈讨论状。

尤其有人听课,刚上课,学生就站起来,5-6个人围成一组,好像开辩论会似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因为要讨论的问题,老师没有交代清楚或者学生没有听清楚。

有些问题比较复杂比较啰嗦,老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只说一遍,学生没记住,或者没把老师叙述的“问题”讨论点提取出来,在学生没有弄清楚讨论什么的情况下,匆忙进入了讨论环节,不知道讨论什么,还要讨论,只好瞎嚷嚷。

  再就是有些问题根本没有讨论价值,不需要安排讨论。

比如一节课刚开始,本来应该安排学生看书,却让学生分组讨论,一道数学习题留下来,本来应该先让学生做一做,却安排学生分组讨论。

这种讨论你让学生说什么?

学生还没看书呢,还没做题呢,他没有什么可说的,非得让讨论,只好瞎嚷嚷。

  我曾听过一节化学课,是复习课,一上来就让学生讨论,讨论卤素的化学性质。

卤素的化学性质有三条,课本写得清清楚楚。

①跟氢气反应;②跟碱反应;③跟金属反应。

这有什么可讨论的?

你让学生讨论,学生为了应付你,只有瞎嚷嚷了,倒是接下来的问题值得讨论,卤素诸元素化学性质的相似性与差异性?

老师反倒不安排学生讨论了,自己讲上了。

  ⒍延迟结论性知识的呈现时间

  解一道数学题,结论重要,还是解题过程重要?

推导一个定理,定理重要,还是推导过程重要?

这很难说,很多情况下,解题过程比结果更重要,推导过程比结论更重要。

  解一道数学题,你仅仅是为了求出那个得数吗?

不是。

处理一道化学推断题,就是为了确定出未知元素或化合物吗?

不是。

掌握解题方法解题思路解题技巧才是我们的教学目的和着眼点。

  强调过程重要,方法重要,情感态度价值观重要。

是因为我们意识到,学生学到的知识会陈旧会遗忘,将来也可能根本用不上,但是属于“方法和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那些东西,会成为学生长久的甚至是终身起作用的东西,成为学生的素质。

  既然我们强调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重要,那就要注重过程教学,注重方法教学,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不要急于给出结论、答案和得数,而要延迟结论性知识的呈现时间。

有一堂历史课做得不错,这堂历史课讲“秦朝的统一”,教师强调“单纯记忆结论不行,得出结论的过程更重要”,教师有意识地延迟结论性知识的呈现时间。

一直到呼之欲出瓜熟蒂落的程度,才引出结论。

  长期以来,我们有一种认识,认为课堂上处理的习题越多效率越高,似乎做题越多越好,其实这是不对的。

做习题的目的是为了掌握方法规律,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给出习题后,要学会等待,不要急于给出答案,不要以处理习题数量多少“论英雄,论成败”。

  ⒎每次评课我都先提一个问题

  经常深入课堂听课,有的老师找我评课。

我实在不愿意说“口齿清楚,语言流畅,重点突出,难点突破,结构合理,教法得当”那一套话。

  一般老师找我评课,我都会先提一个问题:

这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

老师会告诉我这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

接着我会问,这堂课的教学目标达成了吗?

老师会说达成了。

我还会问,怎么能证明达成了?

老师没想到,本想听你评课,倒成了被提问对象了。

  有的老师对我的提问,还真答不上。

他们的注意力全在教学内容的讲解上,对于教学目标还真没仔细想过。

你也不能说他没有教学目标,只是没有清晰的明确的教学目标。

有的老师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但是对于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心里也没底,因为他没有“当堂检测”这一环节。

一般的,老师的“内容意识”都很强烈,“目标意识”却很淡漠,我不能说老师具有强烈的“内容意识”是不对的,而是说仅有“内容意识”是不够的,还要有强烈的“目标意识”。

  老师拿着笔记本拿着笔,找你评课,可你不评课,而是提问题,老师有些失望。

其实,我的意图很明确,就是想通过提问,强化教师的目标意识,强化教师的目标达成意识。

  我为什么要这么做?

因为只有教师的目标及其达成意识增强,以目标为导向,教学效率才会提高。

好比部队攻山头,你必须告诉他攻哪个山头,否则,那不是无头苍蝇乱撞吗?

那不耽误事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环境科学食品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