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3943047 上传时间:2023-05-22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6.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新课标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新课标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新课标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新课标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课标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x

《新课标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课标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x

新课标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6、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北京的春节》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学期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文中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

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

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

3、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通过品读句子、感情朗读、想象画面、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真切地感受到北京的春节不一样的民风民俗,并引领学生理解本课所展示的民俗的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赞叹和热爱之情。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难点:

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四、教法:

引导学生整体把握内容,感悟文章表达方法。

五、学法:

讨论交流,品读语句。

六、课前准备:

收集各地的春节习俗。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

说说理由。

2、让我们来看看老北京的孩子是怎样过春节的。

出示课题,导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了解写作顺序

1、学生自由读课文,提出学习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

(2)、北京的春节给你的印象是什么?

2、反馈检查:

(1)、学习生词,指导书写。

(2)、解决疑难。

(3)、交流对北京春节的感受。

3、浏览课文,理清顺序。

(1)、北京的春节是从哪一天开始,到哪一天结束?

(2)、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的顺序。

(3)、学生汇报。

(4)、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

(三)、品读感悟,

1、默读课文。

按要求填表格。

时间

风俗习惯

感受

详写、略写

 

 

 

 

 

 

 

 

 

 

 

 

 

 

 

 

 

 

 

 

2、学生汇报填表内容。

根据学生汇报,品读表现北京风俗习惯。

重点品读以下内容:

(1)、品读“腊八”

(2)、品读“腊月二十三”

(四)、小结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课文写了哪些时候北京春节的传统内容。

2、文中详细写了老北京过春节的那几个重要节日?

(除夕、春节、元宵节)

(二)、深入阅读,感受气氛

师:

详写的三个节日,哪个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学生自由朗读,然后交流)

1、品读“除夕”

(1)、作者抓住了除夕的什么特点写?

(热闹)

从哪些地方体现出来?

(抓住“家家”、“到处”、“男女老少”、“各色”、“不许间断”、“日夜不绝”展开想象,感受除夕的传统习俗)

学生通过朗读,感受除夕的热闹。

(2)、本段围绕那句话写?

(除夕真热闹)采用先概括后具体的写法。

2、品读“大年初一”

(1)、初一这天人们都做了什么?

(2)、总结:

作者通过写不同人的活动展现节日特点。

3、品读“元宵节”

(1)、引导学生抓住排比句体会元宵灯的多,气氛的热闹与喜庆。

(2)、引导想象元宵热闹的场面。

(三)、联系实际,交流感受

1、体会语言,联系实际

师:

刚刚过了春节,哪个场面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

(吃团圆饭,全家包饺子,元宵节看烟花、看花灯,初一、初二拜年,赶庙会等)。

在学生交流时,教师注意就某个场面进行引导。

 

八、作业布置:

1、生字组词。

2、拓展阅读,阅读各地春节习俗。

3、完成综合性练习。

九、板书:

6、北京的春节—独特的民俗文化

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热闹喜庆团圆祥和

一十、反思:

 

《7*、藏戏》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一篇知识性、人文性、趣味性都较强的民俗散文。

课文按说明事物的不同方面为序,以总—分—总的关系结构文章。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引领学生了解本文的表达方法及语言特点,学习作者生动形象地表达;二是通过了解藏戏的形成及其特色,体会传统戏剧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了解藏族的文化。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并积累“鼻祖、旷野、随心所欲”等词语和优美语句。

2、了解藏戏的形成,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体会在表达上的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通过默读,了解藏戏的形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了解藏戏的形成,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难点:

了解藏戏的特点。

四、教法:

引导学生理清思路,组织学生交流。

五、学法:

交流资料,讨论。

六、课前准备:

通过网络或者图书馆等查询藏戏的由来、历史变化及主要剧目等相关信息。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

上节课,我们随作家老舍一同感受了美好快乐的春节,我们的祖国不仅有丰富多彩的节日风俗,还有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比如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课文《藏戏》,介绍的就是一种有特色的艺术。

2、介绍藏戏:

藏戏是藏族戏剧的泛称。

它有着1300多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历史最久远的戏剧之一。

藏戏的音乐唱腔韵味隽永,面具服饰五彩缤纷、瑰奇神异,名角新秀不断涌现。

所有这些,无不昭示着藏戏具有深厚的文化根基。

今天,就让我们共同去领略有着悠久历史,深受藏族人民喜爱的藏戏。

3、板书课题

(二)、自读课文,理清文脉

1、生浏览全文,带笔阅读——圈词标段,记感受。

2、汇报读书。

师:

藏戏都有哪些艺术特点呢?

生汇报。

(戴面具、没有舞台。

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

师:

除了藏戏的这些艺术特点外,你在读中还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简述藏戏形成过程。

(三)、研读藏戏特色,感悟表达特点

1、出示研读主题

()的面具()的舞台()的演唱风格

要求:

反复阅读相关段落,把藏戏的某一特点用一句话或几个词概括出来。

2、阅读交流展示

面具:

(1)、生交流面具特点(多样、夸张、形象鲜明)。

(2)、师拓展其它剧种中面具或脸谱。

舞台:

(1)、指名读相关词句。

(2)、交流特色(没有固定舞台,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演唱:

(1)、生生交流演唱特色(没有固定舞台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2)、结合“不要……不要……不要……只要……”(体会藏戏以广阔的大自然为背景,道具更具简陋到了极点。

3、对照开头,体会表达

(1)、再读8-19段,请你试着用几句话概括藏戏特色。

(2)、指名读1-3段,体会作者是怎样概括的?

(3)、评一评这样开头的好处。

(四)、了解藏戏形成,积累魅力语言

1、小组讨论:

唐东杰布开创藏戏有哪些传奇色彩?

2、全班交流:

(1)、艺术的传奇:

一位僧人→开山鼻祖

(2)、艺术力量的传奇:

一无所有→58座铁索桥

(3)、勇敢的传奇:

伟大的宏愿→凶险的自然

重点体会“数不清的牛皮船,被掀翻在野马脱缰般的激流中,许多试图过江的百姓,被咆哮的江水吞噬。

(五)、总结

1、师:

时至今日,藏戏如雪原上一朵雪莲花盛开不衰深深扎根在高原人民的心灵深处?

她是怎样永葆艺术生命的呢?

2、进一步引导,让学生明晰,艺术只有植根于人民,植根于生活,才会长盛不衰,才会永褒魅力。

八、作业布置:

1、用自己的话写一写藏戏的来历。

2、完成综合性练习。

 

九、板书:

7*、藏戏

为民造福戴面具师传身教

特色没有舞台传承

开创藏戏三五天没结束长盛不衰

一十、反思:

《8、各具特色的民居》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写我国地方民居的说明文,介绍了特色鲜明的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

语言简练准确、平实质朴又生动形象,这是课文两篇短文在表达上的共同特点。

作者运用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通俗、生动、准确地对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点加以说明,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均较强。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色及民风民俗,激起对民俗文化探究的兴趣;二是体会课文的说明方法和语言的表达特点,并学习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并积累“奇葩、安然无恙、和睦”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点。

3、学习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叙述的说明方法。

过程与方法:

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中华民族传统民居丰富的文化内涵。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点。

学习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叙述的说明方法。

难点:

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点。

四、教法:

引导学生自学、探究。

五、学法:

合作探究。

六、课前准备:

了解各地民居。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

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在艺术形式上百花盛开,在民居上也是各有特色。

2、这节课,我们就走进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去参观领略一番。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准

1、自由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读后划出不懂的词句。

2、先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自己解决不懂的词句,再同桌交流。

3、再读课文,把读不通顺、读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

4、默读课文,思考:

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各有什么特点。

5、初步交流阅读感受,并分别用一个词形容它们给你留下的印象。

梳理整理:

客家民居──世界民居奇葩,傣家竹楼──绿色之家。

(三)、了解民居特点

1、默读课文,按表格要求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

客家民居

位 置

作 用

材 料

结 构

文化特征

2、完成填空后小组交流,共同完成表格填空

客家民居

位 置

闽西南、粤东北的崇山峻岭中

作 用

防备盗匪骚扰和当地人排挤

材 料

在土中掺石灰,用糯米饭、鸡蛋清作黏合剂,以竹片、木条作筋骨

结 构

大多为三至六层楼,一百至二百多间房屋如橘瓣状排列,布局均匀,宏伟壮观;土楼围成圆形的房屋均按八卦布局排列

文化特征

吉祥、幸福、安宁;和睦相处;勤俭持家;平等互助

3、全班交流,了解客家民居的特点。

(四)、深读探究,感知表达特点

1、自由读《客家民居》部分,思考是围绕哪段话来写的?

(画出中心段落:

第一自然段)

2、读第二自然段,客家民居“奇”在何处?

指名说,互相补充。

(用料奇特;造型奇特;异常坚固。

3、作者用了哪些方法对民居的特点进行说明的,有什么好处?

(列数字-通过厚1米、高15米以上,三至六层,一百至二百多间房屋,两三百年甚至五六百年,这些具体的数字,使人准确地了解客家民居的基本特点;打比方-房屋如橘瓣状排列,生动地写出了民居独特的造型。

4、客家民居中,体现了哪些中华传统文化?

(勤俭持家、和睦相处、平等互助等)

(五)、自读《傣家竹楼》部分

1、自己设计一张表格,了解傣家竹楼的特点。

2、创设情境,运用方法,介绍傣家竹楼。

(傣家竹楼,以其独特的建筑形式,优美的风景,成为人们旅游观光的景点。

3、如果由你来当导游,该如何向游客介绍?

请各小组推选选手,共同设计导游词,参加评比。

4、评议。

(六)、小结

 

八、作业布置:

1、用自己语言介绍客家、傣家民居。

2、拓展阅读,阅读其他民居的介绍。

3、完成综合性练习。

九、板书:

8*、各具特色的民居

客家民居 傣家竹楼

世界民居奇葩

 

一十、反思:

 

《9*、和田的维吾尔》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课文给我们介绍了许多饶有趣味的维吾尔族风俗。

条理清楚,层次分明,结构严谨,生动形象是本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了解和田维吾尔人勤劳质朴、豁达乐观的特点及民族风俗,汲取传统民俗文化中的精神营养;二是体会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并学习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并积累“酷热、铺天盖地、美不胜收”等词语和生动的句子。

2、了解“和田的维吾尔”的特点,感受文章所展示的维吾尔乡村风情及他们虽苦犹乐的精神风貌。

3、体会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

过程与方法:

自主阅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和田的地域风情和维吾尔人的以苦为乐的民族风情,体会作者对和田维吾尔族人的敬佩和赞美之情。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感受和田的地域风情和维吾尔人的以苦为乐的民族风情。

难点:

领悟表达方法。

四、教法:

自主学习,讨论探究。

五、学法:

自主阅读,领悟表达方法。

六、课前准备:

预习课文,了解维吾尔。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

同学们,第二单元课文围绕“中华民风民俗”这个专题,从不同角度介绍了各具特色的民俗风情。

请大家回顾一下,通过前三篇课文的学习,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小结导入:

是啊,“面是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这些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令我们耳目一新。

现在,我们一起走进最能代表维吾尔族风俗特点的和田维吾尔说说对维吾尔族的了解。

3、对维吾尔族除了我们所知道的这些,还有着许多饶有趣味的风俗。

现在,我们就走进和田的维吾尔。

(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读,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并说一说你了解到了维吾尔族哪些风俗习惯。

(如,日常食品馕、烤肉和“库乃其”都是在沙土坑中烤制成的;把衣服铺在沙漠上晒干;天生爱花;能歌善舞等。

2、快速浏览,画出能够反应和田维吾尔人性格或精神的语句。

3、讨论:

最能集中反应和田维吾尔人性格的是哪一句?

(豁达乐观的和田维吾尔人,纵使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

(三)、深读品悟,感受地域与民族风情

1、默读课文,结合画出的句子。

与小组同学交流:

和田维吾尔是一个怎样的民族?

2、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理解,大概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随机指导:

(1)、豪气与乐观的维吾尔族:

A、轻声读第1自然段,想像这段话所描写的情景:

黑夜,铺天盖地的沙尘暴中传来热烈激昂的歌声。

这歌声饱含着对黑暗与沙尘暴的蔑视,以豪气与乐观超越了可怕的黑暗与自然。

B、找一找文中的对比:

被沙尘暴统治与破坏的夜──热烈激昂的歌声;缩在被窝里惊恐地竖耳倾听──驾着马车迎风引吭高歌。

这样的对比中不由得让人对和田维吾尔民族的豪气与乐观肃然起敬。

C、有感情朗读这一段。

(2)、酷爱土地的维吾尔族:

读一读2、3自然段,和田维吾尔人的生活中,哪些与土息息相关?

A、“民以食为天”,维吾尔族人的吃几乎离不开土。

找一找,哪些句子写出了作者的惊叹。

B、把衣服铺在沙漠上晾晒。

想象那样的情景:

在寂静广阔而又单调的沙漠上,各色的衣服犹如巨幅抽象画。

而能够在这样的背景下画出如此有创造力的画家,只能是热爱生活、热爱土地的维吾尔人。

C、和田维吾尔人的吃和穿,都离不开他们深深热爱的土地。

(3)、爱美的维吾尔族:

读一读第5自然段,为什么说爱美是他们的“天性”?

A、画出作者打比方的句子,体会“美不胜收”。

B、爱花、种花、绣花,衣着如花,姑娘似花,维吾尔族人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美丽地生活着,正像坚强的花朵,在最贫瘠的土地上仍然尽情地吐露芬芳。

(4)、能歌善舞的维吾尔族:

“没有歌舞,维吾尔的生活就不完整,歌舞已经成了他们日常生活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四)、提升认识,体会写法

1、结合全文,说说对句子的理解,“豁达乐观的和田维吾尔人,纵使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

2、作者是怎样向我们介绍地域风情和民族风俗的?

(全文和每段都有中心句子,使文章脉络清晰,易于把握;描写细腻,语言优美。

3、选择你认为写得精彩的句子或语段抄写下来。

(五)、拓展延伸:

1、除了这些,对于和田维吾尔族,你还有哪些了解?

2、这样的民族你想用什么形式来表达你的敬佩和赞美之情?

3、对于其他少数民族的民俗风情,你了解多少呢?

 

八、作业布置:

1、拓展阅读:

阅读其他少数民族的民俗。

2、完成综合性练习。

九、板书:

9*、和田的维吾尔

苦→甜

热爱生活

一十、反思:

 

口语交际习作二《民风民俗》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次口语交际、习作要求围绕“民风民俗”为话题展开。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围绕主题“民风民俗”进行口语交际、习作。

2、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表达流利。

3、借鉴本组描写民风民俗的写作方法,学习抓住特点介绍民俗的方法。

4、学习修改、完善自己的习作。

过程与方法:

通过各种渠道了解调查各地的民风民俗,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进行评、议,写出自己熟悉的民风民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感受这些独具魅力的民俗风情中蕴涵的民族文明和传统美德。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完成口语交际,叙事具体;写出民族特色。

难点:

抓住要点充实内容;表达自己赞美之情。

四、教法:

引导,组织交流,归纳总结

五、学法:

回顾、交流、评议

六、课前准备:

通过各种渠道了解调查各地的民风民俗。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回顾课文,激发兴趣

1、师: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说一说从《北京的春节》《藏戏》《各具特色的民居》和《和田的维吾尔》中,了解到了哪些民风民俗。

2、师:

民风民俗,是与民族文化有关的风俗习惯,它是一种文化现象,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

3、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就来交流各地民风民俗。

板书课题。

(二)、畅所欲言,感受各地民风民俗

1、小组内交流

(1)、交流内容:

对课外阅读、调查、上网查找、亲身经历等所了解的民俗进行交流。

(如,节日习俗:

元宵节、端午节、乞巧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春节等;民族舞蹈、服饰、饮食、民居;民间工艺品等。

(2)、交流要求:

认真倾听别人介绍了的民风民俗有什么特点,是怎样介绍的;提出感兴趣的问题,介绍的同学要耐心回答;推选代表,介绍本组最有特色的民风民俗,商议怎样介绍才能给全班同学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要做到善于组织和利用手中的材料,说得详略得当,生动有趣,条理清晰等。

2、各组推选代表,准备参加全班交流。

(三)、召开民风民俗发布会

1、各组推选代表参加民风民俗发布会,确定发言顺序。

2、明确发布会有关要求:

(1)、发言人要讲清楚某种民风民俗的特点。

(2)、讲完后回答同学们的提问。

(3)、对某种民风民俗感兴趣并有所了解的同学,可以随时进行补充。

3、评选最佳发言人:

共同讨论哪位发言人介绍的民风民俗给人留下的印象最深刻。

(口齿清晰,态度大方,解答耐心细致;条理清楚,民风民俗特点突出,运用本组所学的一些表达方法。

4、引导大家总结:

我国有56个民族,疆域广阔,民风民俗特色鲜明而又丰富多彩。

吃穿住行,礼仪、姓氏、节日、工艺品,处处有历史文化的积淀。

建议同学们课下浏览“国家文化网--民风民俗”和“央视国际网--国家地理-民风民俗”,去领略更多的民族风情。

 

第二课时

(一)、激发习作兴趣

1、师:

同学们,我们在口语交际课上,了解到了各种各样的民族风俗习惯。

有的让我们感到新奇,有的让我们感到有趣,还有的让我们赞叹。

2、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就来写一定写自己所想要介绍的民风民俗。

可以是课外阅读时知道,也可以是通过调查访问了解的,还可以是在别的地方亲眼看到,亲身感受到的,或者是在口语交际课中听到的。

(二)、确定思路,回顾写法

1、你最想介绍的哪种民风民俗?

(引导学生回忆口语交际课上听到的和自己在课前搜集到的资料,明确自己要写的内容。

2、回忆本组中学到的一些表达方法。

3、回忆口语交际课中评为“最佳发言人”的同学采取了哪些方法来介绍民风民俗的。

4、说说你能借鉴的一些写法。

(三)、再次明确习作要求,学生习作

1、再次明确写作每一个内容的具体要求。

2、写作内容要具体,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3、学生各自习作。

 

第三课时

(一)、评改作文

1、自读,认真修改。

2、小组内听读,结合口语交际课上介绍过的,说说在作文上有什么进步,并提出修改建议。

(二)、全班评议

1、各组推荐或同学自荐交流欣赏优秀习作。

2、教师引导学生围绕是否突出民俗特点,是否清楚具体等,来进行表达上的评议。

并提出修改建议。

根据大家提出的建议,对习作进行修改完善。

(三)、形成作品集

1、修改后,誊抄到习作本上。

努力做到:

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

2、请小组同学或自己的好朋友为自己的习作写一写评语。

3、将全班学生的习作装订成集,编成一本民俗作品集,共同商议起个醒目的题目。

 

八、作业布置:

1、修改习作,誊抄。

2、编成民俗作品集。

九、板书:

口语交际习作二民风民俗

内容充实,突出民族特色

表达自己的自豪、赞美之情

一十、反思:

 

《回顾·拓展二》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次回顾拓展共分交流平台、日积月累、趣味语文三大板块。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回顾本组课文,总结收获。

2、背诵并积累《元日》、《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3、读“趣味语文”,领悟标点符号的妙用。

过程与方法:

交流阅读,熟读成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和吸收民俗文化中的智慧和营养,激发学生学习、积累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交流学到的表达方法;积累语言。

难点:

理解“日积月累”中的古诗。

四、教法:

引导、点拨

五、学法:

交流、复读等。

六、课前准备:

复习本单元所学。

七、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教师出示交流平台小林和小东的对话,请学生自由朗读,看发现了什么。

2、全班交流

(1)、交流课内了解到的民风民俗:

节日习俗;地方饮食;民族服饰、工艺品等。

(2)、交流本组课文突出的表达方式:

如《北京的春节》详略得当的写法;《藏戏》问与答相呼应,概括与具体描述相结合的写法;《各具特色的民居》中的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等。

(3)、交流这次习作中自己是如何学习课文中的写法,来表现民俗的特点的。

(4)、翻阅班级的《民俗习作集》,对运用恰当的表达方法进行欣赏。

(二)、日积月累

1、古诗出示,正确朗读。

2、积累《元日》。

(1)、试说说诗句的意思。

(2)、在诗中了解到的古代的哪些春节习俗?

(3)、正确流利朗读后背诵。

3、积累《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1)、试说说诗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朗读后背诵。

(三)、趣味语文

1、趣味导入

2、学生默读《有趣的标点》,体会标点的神奇魅力:

使一首七言诗变成小令,又变成小短剧。

3、试着给下面的句子在不同的地方加上标点,看能表达几种不同的意思:

弟弟找不到爸爸妈妈很着急。

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八、作业布置:

1、完成综合性学习。

2、认真复习,准备测验。

九、板书:

回顾拓展二

交流平台:

民风民俗写法回顾

日积月累:

《元日》《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趣味语文:

有趣的标点

 

一十、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