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9课《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31.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3942492 上传时间:2023-05-2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9课《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3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9课《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3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9课《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3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9课《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3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9课《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3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9课《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31.docx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9课《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3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9课《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31.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9课《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31.docx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9课《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31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9课《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3)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方法。

2、难点:

“被捕”这一段,通过正面和侧面的描写,表现了李大钊崇高的共产主义精神。

“被审”这一段,通过李大钊同志的衣着、眼镜、头发和神态,含蓄地表现了李大钊同志伟大的胸怀。

教学时数: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

2、这篇课文是谁回忆谁?

3、为什么“回忆”前要加“十六年前”呢?

(“十六年前的回忆”即回忆十六年前。

4、简介时代前景及作者。

二、初读课文,交流自学情况。

1、注意多音字。

(待、夹)

2、联系课文理解词语。

   幼稚:

这里形容因年纪小,缺乏经验,考虑问题比较简单。

   娱乐:

本课指使人快乐。

   轻易:

本课指随随便便。

   沉重:

本文指“重”的意思。

三、默读课文,思考。

1、作者回忆的是一件什么事?

重点回忆了哪几方面?

  (重点回忆“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

2、理清文章的脉络。

  请按照“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的顺序给课文分段,并说说每段大意。

  全文分四段。

  第一段(1-7小节)写李大钊被捕前在局势十分危急的情况下仍然坚持革命工作。

  第二段(8-18小节)写李大钊同志不幸被捕。

  第三段(19-29小节)写李大钊在法庭上异常坚定、沉着。

  第四段(30-33小节)写全家人得知李大钊被害的消息后,无比悲痛的情形。

四、读课文第一段,讨论。

1、课文第1小节是记什么时候的?

从全文看,这一小节是什么叙述方法?

为什么用这种叙述方法?

  (第1小节是李大钊被害十六年之后的叙述,用倒叙的方法,因为课文是十六年前的回忆。

2、第1小节告诉我们什么?

  (李大钊遇害是1927年4月28日,距写文章时已有16年了,作者深深地怀念着她的父亲李大钊同志。

3、请再读课文,比较一下,那年春天,父亲的态度与平日有什么不同?

父亲态度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①早出晚归与平常不同;②整理书籍和文件,烧书和有字的纸片;③含糊地回答我的问题。

  (局势越来越严重,工友阎振三被捕。

4、在这种情况下,大家劝李大钊离开北京,李大钊是怎么说的?

找出这句话,读一读,从这句话里可以看出什么?

  (从李大钊对局势有清醒的誝,对坚持斗争有危险性有充分的估计,局势越紧张,他越紧张工作,不肯离开,可以看出李大钊对革命事业高风亮节的负责精神,置个人安危于度外的大无畏气慨。

五、小结。

                                                 第二课时

一、学习第二段,思考并讨论。

1、这一段写哪一天的事?

什么事?

  (1927年4月26日,李大钊不幸被捕。

2、在这样的时候,李大钊,“我”和敌人的态度各有什么不同?

从文中有关语句读一读,并议一议。

3、从这可以看出李大钊是一个怎样的人?

  (临危不惧、大义凛然、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慨和对敌人的无比蔑视。

4、指导有感情朗读这段课文。

读出“我的惊慌,李大钊的沉着冷静和对敌人的蔑视的感情。

读出表现敌人的凶暴的语气。

5、小结。

  这一段讲李大钊被捕的经过,着重描述了李大钊同志沉着冷静、临危不惧的精神和坚贞不屈、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慨。

二、学习第三段,思考并讨论。

1、我在法庭上看到父亲是什么样的?

有关句子读一读,并说说这些外貌的描写说明了什么?

  (李大钊由于不屈服,已受过酷刑折磨。

即使李大钊受过酷刑,仍保持着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和对人民深沉的爱。

2、李大钊对亲人的哭声和喊声有什么表示?

他为什么会这样?

  (只是瞅了瞅,没对我们说一句话。

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

  (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

这就是他对于革命事业的僱,所以不但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毫不动摇,而且也不应亲人的喊声、哭声而忧伤;相反地,他要用“安定”、“沉着”影响亲人,使他们化悲痛为力量。

3、我在法庭上为什么表现得机智勇敢?

  (李大钊同志平时对“我”的教育和熏陶,“我”看到父亲被捕和在法庭上的表现,“我”从父亲那儿吸取了无穷的力量。

4、小结。

  这一段写李大钊在法庭上的表现,面对凶残的敌人,李大钊脸上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表现了李大钊身陷囹圄,但对革命事业仍然充满必胜的信心的那种伟大情怀。

                                         第三课时

一、学习第四段。

1、这一段写全家人听到父亲被害的噩耗后悲痛万分的情形。

画出描写全家人悲痛的句子,想想这些句子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母亲说“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中的“记住”包含有哪几方面的意思?

  (怀念亲人、憎恨敌人、报仇雪恨)

3、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4、小结。

  这一段着重描述了“我”和母亲悲痛欲绝的情感和母女俩饱含着强烈爱与憎的对话,以表现他们对敌人无比仇恨,要铭记这难忘日子的誓言,计还血债的决心和对亲人深深怀念的情感。

二、总结全文。

1、讨论文章的中心。

  (通过李大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法庭上和敌人作斗争的情景,赞扬了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精神。

2、讨论文章的写法。

  ⑴什么是照应?

(在一篇文章里,有的内容前面提到了,后面再交代一下,这种写法叫“照应”。

有了照应,容易把事情说得更加清楚,使文章前后联系得更加紧密,要注意,前后照应,中间在时间上或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必须有一定的间隔。

  ⑵讨论课外练习题3,找出相应的照应句。

  ①母亲醒过来了,她低声问我:

“昨天是几号?

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

”我低声对母亲说:

“妈,昨天是4月28日。

  ②后来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

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

  ③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

3、课文前后照应,都是为了表现什么?

  (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坚贞不屈,勇于献身的高贵品质。

 

二、选择题

2.

高贵的捐赠

方冠晴

①这是一场惨痛的灾难。

一场大火,夺去了这个家庭女主人的生命,吞噬了这个家庭所有的财产,男主人和他那叫翔子的小孩在消防人员的帮助下,艰难地逃了出来。

②我是在灾难后的第二天去看望他们的,带去了一点点钱,算是对他们的捐赠。

在捐赠的人群中,有一对母女引起了我的注意,她俩显然也是来捐赠的,却待在人群的外围。

那个母亲蹲在地上,絮絮叨叨地向那个只有四五岁的小女孩说着什么,而那小女孩噘着嘴,一脸的不情愿。

③我猜测,可能是这位母亲拿了女儿不愿意拿出的东西来捐赠,才引得小女孩的不高兴。

我走过去,才发现自己的猜测错了。

那位母亲正在指着地上的那堆东西对女儿说:

“你瞧,这被褥,是妈妈最好的被褥。

这件衣服,是你爸爸刚买的、最好的一件衣服。

我们都能将自己最好的东西拿来捐给翔子家,你为什么就不能拿你最好的呢?

你有那么多玩具,为什么偏偏就拿这个破旧的玩具熊呢?

④小女孩有些局促不安,小声地问:

“难道就要将最好的东西送给别人吗?

非得最好的吗?

”母亲回答说:

“我想是的。

咱们能不能不捐这破旧的熊,捐你最宝贝的?

⑤小女孩抬起头来,有点手足无措,但最终还是小声说:

“我,舍不得。

⑥停了几秒,小女孩又问:

“我要是将我最宝贝的东西捐给了翔子,他还会还给我吗?

”我忍不住就插了嘴,因为小女孩提问的样子实在是太可爱了。

“当然不会,哪有捐出去的东西又要回来的道理?

”小女孩有些不死心,抬头看了看她的妈妈,她的妈妈点了点头,算是肯定我的回答。

女孩这才彻底低了头。

⑦我们一道走过去,我将准备好的一点点钱交到翔子父亲的手里,说上一两句安慰的话。

小女孩的母亲送上带来的被褥和衣物。

小女孩慢慢走上前去,拉过满脸泪痕的翔子的手,郑重地、小心翼翼地将她母亲的手交到翔子那只小手上,她的脸色已经苍白,咬了咬嘴唇,再咬了咬嘴唇,然后下了很大决心似的说:

“翔子,我带我妈妈捐给你了,你以后有妈妈了。

”她的眼泪顺着脸颊淌了下来,然后嘤嘤地哭出了声,转身跑开了。

⑧我终于明白了厖

⑨我跑出人群去安慰她,她的母亲也追了过来,小女孩抬起头来,满是泪花的双眼定定地看着她的母亲,然后怯怯地说:

“妈妈,不,是翔子的妈妈,我不想将你要回来,可是,我还是想亲你一下。

你别告诉翔子,偷偷地让我亲一下好吗?

10她的母亲抱住她,疯狂地问她。

我看到,这位母亲的眼里,噙满了眼泪,满脸都是幸福而又骄傲的神情。

她幸福,是因为;她骄傲,是因为;

11我的眼睛也湿润了,为这小小女孩,更为她的母亲。

这是我迄今为止看到的最为高贵的捐赠,它让所有的大人汗颜。

面对别人的灾难,我们奉上的只是微薄的关爱和同情,而这小女奉上的,是她的整个世界。

这也是我看到的最为高贵的母亲,她在她女儿那小小的纯洁的心里种上了爱的种子,开出了高贵的花。

(选自《中学生博览)2009年第8期,有删改)

1.赏析第⑦自然段加点的词,谈谈作者为什么这么写。

2.根据文章内容,请将原文中横线上空缺的两句话补充完整。

她幸福,是因为

她骄傲,是因为

3.文中画线的一处细节描写,极其生动形象,反映了小女孩的内心世界。

请赏析此句。

4.文章结尾三次用到了“高贵”一词,请结合语境,分别指出其中含义。

(1)高贵的捐赠:

(2)高贵的母亲:

(3)高贵的花:

5.小女孩高贵的捐赠在我们内心激起的是一圈圈爱的涟漪,爱是一首激动人心的打情诗,让人心潮澎湃。

请你说说什么是爱,怎样去爱。

1.“一点点钱”“一两句”写出了“我”对翔子的捐赠之少,关心之浅,以此反衬出了小女孩的捐赠的高贵。

2.她的女儿将她当成了世界上最为宝贝的东西她的教育有了成果,女儿学会了捐赠

3.这句话运用了动作与神态描写,将小女孩即将捐献妈妈的矛盾心理和天真可爱、纯洁善良的形象写得淋漓尽致。

“苍白”“咬”等词运用准确传神。

4.

(1)小女孩将她最宝贝的母亲捐赠给了翔子,这一行为十分高贵。

(2)母亲对女儿的教育非常优秀,她自身的品质也十分高贵。

(3)母亲对女儿从小进行良好的教育,使女儿拥有纯洁善良的品格。

5.略

 

3.

1.飞快往回跑(扯开喉咙喊)跳(跳进河里)一边穿衣服一边向医院跑去

2.内容上表现哥哥对弟弟的悉心呵护,不离不弃,突出人物品质,使文章主题更鲜明,结构上与前文第一次对话相呼应(或前后照应)。

3.A(第一人称,“我”是哥哥行为的叙述者、见证人)

4.好。

这个标题新颖,能引起读者兴趣;其次,这也象征了哥哥六年来对弟弟不离不弃的照顾,体现了哥哥对弟弟的手足情深和高度责任感。

 

4.

梦想背后的故事

王列

王老师没想到一向很听话的燕红,突然变得这么倔强。

进入高二,学校对学生进行分流。

所谓分流,就是根据学生的爱好特长以及文化课基础,把爱好相同的学生分到同一个教学班,这样便于管理与教学,也有利于学生发展。

燕红的文化课基础很好,老师希望燕红专心学习文化课,想不到燕红坚持学习美术。

实事求是地说,学美术的学生文化课基础多数较差,文化课基础这样好的一个学生,学习了美术,王老师觉得非常可惜。

王老师做了很多工作,想不到燕红却毫不动摇,他异常生气。

他想跟燕红的父母交流一下情况,让她的父母劝说她,偏偏他们都在外地打工,通过电话联系上后,他们都表示孩子学什么由她自己决定。

既然没有任何办法可以阻止她,干脆先让她学习一段时间,如果她觉得不合适,再让她回到普通班级学习也未尝不可,王老师有些无可奈何地想。

转眼间,一个学期就过去了。

期末考试,燕红的文化课考得很好。

让王老师想不到的是,她的绘画也几乎是最优秀的。

王老师询问美术老师燕红今后发展潜力如何,老师赞扬燕红说,她对色彩和线条非常敏感。

王老师感到高兴的同时,也有些莫名的失望。

高三下学期,市电视台组织一次以“我的梦”为主题的中学生绘画大赛。

大赛分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个阶段是初赛,学生自由创作。

第二个阶段是决赛,学生现场作画。

学校很多学生都参加了比赛,但是进入决赛阶段的只有燕红一个人。

这次比赛除了看学生的绘画基础,还委比学生的想象力。

不用说,凡是参加比赛的,绘画基础都不错,谁的想象力更强,谁肯定会胜出。

通过前几轮的比赛来看,燕红的想象力非常强;几乎每一张画都有让人眼前一亮的东西。

最后一次比赛的题目是《梦中的家乡》,只要胜出,燕红就会获得冠军,大家对燕红也非常期待。

然而那幅画燕红却画得非常普通甚至连一点想象的成分都没有:

弯曲的柏油马路、低矮的远山、清清的小溪、几块石板搭成的小桥,还有低低的石头房子……

当然,燕红与冠军失之交臂了,大家都为燕红感到惋惜。

“自从参加比赛以来,你的每一幅画都是充满想象力的,为什么最关键时候的这幅画却这么普通?

”主持人问她。

“我梦中的家乡就是这样的!

燕红说这话时,眼里已经充满了泪水。

“为什么不是更美好一些的呢?

”主持人感到奇怪。

“我梦中的家乡就是这样的!

燕红再次强调说。

“作为这太比赛的亚军,电视台会帮你实现一个梦想,您的梦想是什么呢?

”主持人问。

“我想找到一个和我画上一模一样的地方,哪怕哪怕十几年前曾经这样也行。

”燕红说。

“能告诉大家为什么吗?

”主持人问。

燕红说这是她的一个秘密,她非常希望找到这样一个地方,主持人只得答应想尽一切办法帮她寻找。

也视台通过多种方式,最终还是找到了那个地方。

那是几千里路外的一个小山村,而燕红的秘密也随之揭开,原来她是一个被拐卖的孩子。

被拐卖的时候,因为年龄太小,根本不知道家乡是哪里,只是隐约记得自己家乡是这样的,而家乡的样子也曾一次次闯进她的梦乡,于是她发誓学习绘画,画出家乡的样子并找到家乡。

这个秘密,此前,她没告诉过任何人。

知道实情后,王老师感慨无限,他不禁暗暗告诚自己,今后一定要尽量尊重学生的选择。

因为,有时,你不可能知道学生有怎样的梦想,也不知道这个梦想背后有怎样的故事。

(选自《当代青年》,有改动)

1.文题为“梦想背后的故事”,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

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2.仔细品味文中画””句,王老师因为什么而高兴?

又为什么有些莫名的失望?

3.文章主要写了王老师和燕红两个人物。

请分析一下这两个人物的形象特点。

4.文中画横线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有什么作用?

5.最后一段文字有什么作用?

 

1.小时候被拐来的孩子燕红,为了找到家乡,毅然放弃基础很好的文化课坚持学习美术,并最终凭借一幅美术画,在电视台的帮助下,找到了家乡。

2.因为燕红文化课考得很好,绘画也几乎是最优秀的,而且美术老师说她对色彩和线条非常敏感,所以王老师高兴。

而因为燕红在绘顺方面的发展潜力很好,所以分流后她不会专攻文化课了,所以王老师觉得可惜和失望。

3.王老师:

关爱学生,为学生的长远负责,尊重学生的选择;燕红:

学习成绩优异,性格倔强,思念家乡。

4.这句话运用了神态描写,表达了燕红内心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已经极度汹涌,她非常渴望能够找到家乡。

刻画了燕红倔强执着的人物性格和对家乡的殷切思念。

5.结构上:

总结全文,服应题目。

内容上:

这一段写出了王老师不禁暗暗告诚自己的原因,也含蓄地表达了希望大家尊重学生的选择这一思想和理念,揭示了文章的题目,深化了文章的中心。

 

5.

奇遇

①老王洗澡从来不买搓背票,就只掏5元钱,尽情地泡,泡透了自己搓洗,然后就坐在池子边上自己修脚。

修脚的工具也是没花一分钱,修脚刀全是自制的,那双脚让他修得有点惨不忍睹。

②这天,老王泡透洗完后又坐在角落给自己修脚时,一个白白胖胖的小伙子凑过来,笑眯眯地看他的脚,看了一阵说:

“大爷,您这脚不能这么修了,我帮您修。

”老王慢慢抬起老眼,瞅着小伙子,幽幽地说:

“刚来的吧?

”小伙子不明白话意,发愣,旁边几个老洗客大笑起来,也都把小伙子当成刚来做修脚生意的了,有人说:

“小师傅,你要是能做成他的生意,我白给你100元!

③小伙子很腼腆,红了脸,走了。

④老王自己修完脚,跛着脚出澡堂,回家。

开门进屋,在关门时吓了一跳:

那小伙子竟跟着他,看着他笑:

“大爷,我想给你修修脚。

⑤老王好气又好笑:

“我明给你说吧,我从来不做好事,你再难,也别想从我这里挣到一分钱!

”小伙子笑了:

“大爷,我不要钱。

⑥老王想了想,就让小伙子进了门,决定让小伙子见识一下他老王的厉害。

小伙子很高兴,问着忙着,弄好一盆热水,又兑了些随身带着的药水,泡着揉着,然后擦干,坐下,将脚放在他的腿面上,拿出一套专业修脚的工具,很老练地修了起来。

老王不吭声,心里在说:

“你修得再好、再会感动人,我也不会给你钱,反正我提醒过你!

⑦小伙子用了半个多小时,才把老王这双脚正规地修了一遍,收好工具就走,交代老王说:

“大爷,您这脚一次是修不好的,我会再来,您千万别再自己修。

”老王笑了:

“你是说下次再给你钱?

”小伙子笑说:

“我说过了不要钱,大爷您放心好了。

⑧老王冷笑自语:

“你小子啥时要钱我啥时让你还我原来的脚!

看谁耗过谁!

⑨第二天,老王在晚报上看到一张照片,正是那小伙子,原来他是一家美容院的修脚工,8年前就开始为老人免费修脚……老王纳闷了,小伙子为啥要免费为老人修脚?

他这一生上当受骗太多,早就不相信有什么好人了,怎么碰上这么大个意外?

⑩过了几天,小伙子果然又来为老王修脚了。

修的过程中,老王问:

“孩子,你这是为啥?

”小伙子将老王的脚抱在怀里,说出一个故事:

10年前,他是一个要饭的孤儿,有一天被几个小偷围打,几个拉板车的老人救了他,还凑了60元钱给他,让他学好……后来他在澡堂学会了修脚,再后来去了一家美容院……他一直在店外免费给老人修脚,他相信一直修下去,一定会修到那几个拉板车的爷爷的脚。

⑪第二天,老王做了一件让许多人都吃惊的事。

第三天,老王再去那澡堂泡澡时,熟人们围着他笑闹起来,问他太阳为啥从西边出来了?

他啥也不说,一时也难说清楚。

⑫原来,老王为灾区捐了3000元钱,被列在社区红榜上了。

10年前,他只是和几个脚力老友一起帮了一个孩子,这孩子从此就做好人来报答好人。

看来,做人处事,老把人往坏处想就不如把事往好处做,好人好事好世道都是有因有果的。

1.简要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2.文章第⑦段画线句子中“老王”和“小伙子”在告别时都“笑”了,请结合上下文内容,理解两个“笑”的含义。

(1)老王的笑:

(2)小伙的笑:

3.结合作品,分析小伙子这一人物形象有怎样的特点。

4.文中说:

“做人处事,老把人往坏处想就不如把事往好处做,好人好事好世道都是有因有果的。

”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一句话的理解。

1.老王遇上了免费修脚的小伙,发现他是10年前救助过的孩子。

小伙的善良唤醒了老王冷漠多年的心。

2.

(1)老王的笑:

猜到小伙意图,对小伙有嘲讽之意。

(2)小伙的笑:

对老王猜疑不放在心上,表现小伙的坦然。

3.知恩图报、真挚、善良。

4.示例:

我认为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们要相信好人有好报,人人献出一点爱,人间永远是春天。

就好比我们天天打扫校园卫生,我们为学校做劳动,学校也为我们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