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专业申请材料03.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931692 上传时间:2023-05-22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116.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物联网专业申请材料0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物联网专业申请材料0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物联网专业申请材料0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物联网专业申请材料0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物联网专业申请材料0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物联网专业申请材料03.docx

《物联网专业申请材料0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物联网专业申请材料03.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物联网专业申请材料03.docx

物联网专业申请材料03

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

申报材料

 

二O一一年六月

 

目录

 

高等学校增设高职高专专业申请表

附件一:

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论证报告…………………………………3

附件二:

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教学计划…………………………………9

附件三:

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课程设置及任课教师情况表…………20

附件四:

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课程设置及教材、实训条件情况表…21

附件五:

校企联合办学协议……………………………………………22

 

高等学校增设高职高专专业申请表

学校:

山东

专业名称

物联网应用技术

专业代码

590299

修业年限

三年

已设相近专业

计算机应用技术

计算机网络技术

软件技术

开始招生时间

及招生数

2012年,100人

计划发展规模

100人/年

专业招生面向

全省

专业服务方向

信息产业、航空航天、民航及科研机构与物联网相关的领域,与计算机科学技术学科、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相关,着重于技术应用方面

增设专业的

主要理由

作为一项战略性新兴产业,它是在计算机互联网的基础上,利用传感器、RFID、无线数据通信等技术,实现物品(商品)的自动识别和信息的互联与共享,是继计算机、互联网、移动通信后的又一次信息化产业浪潮,将催生一个巨大的新兴产业。

物联网的繁荣发展需要大量精通物联网信息技术的人才生力军。

2009年11月,国务院批准同意在无锡建设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国家传感信息中心)。

无锡是国家两大微电子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之一,集聚了IBM、微软、NEC、海辉、大展等世界500强或全球服务外包100强企业在内的创新企业近600家。

越来越多的企业把目光投向先进的物联网技术,企业在发展技术的同时急需大批人才。

目前,国内开设的物联网专业包含传感器原理、无线通信原理、无线传感器网络、近距无线传输技术、二维条码技术、物联网安全技术和物联网组网技术等教学课程。

国家提出要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力度,教育部也及时提出调整科研机构和新专业设置,鼓励高校积极参与物联网建设的研究。

我系积极响应,重新整合我系的师资力量和办学设备等教育资源,向学院提出申请新专业《物联网技术与应用》。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山东省制订了《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一五”发展规划》,指出信息产业成为全球重要的经济增长点,网络与信息安全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化水平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要大力推进我省信息化建设。

济宁市也成立了信息产业局,推动电子商务、电子政务及企业的信息化建设。

因此,培养大量规范的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是经济发展及信息化建设的需要,是当务之急。

专业筹备情况

我院有多年的办学经验和良好的办学条件,信息工程系师资力量充足,实验实训设施完善,教材与图书齐全,有配套的专业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教学文件,并且有与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相近的专业为依托。

已具备开设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基本要求。

校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意见

 

签字

年月日

学校意见

 

盖章

年月日

省专业设置评议委员会意见

 

签字

年月日

教育厅审批

意见

 

盖章

年月日

附件一:

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论证报告

一、增设专业的必要性

(一)国内外社会和行业背景

物联网概念于1999年提出,其本意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

物联网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SensorNetwork,WSN)、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物联网”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

业内专家认为,物联网一方面可以提高经济效益,大大节约成本;另一方面可以为全球经济的复苏提供技术动力。

目前,美国、欧盟、中国等都在投入巨资探索物联网。

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有关部门,对新一代信息技术开展研究,以期形成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的政策措施。

2009年8月7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视察中科院嘉兴无线传感网工程中心无锡研发分中心,提出“在传感网发展中,要早一点谋划未来,早一点攻破核心技术”,并且明确要求尽快建立中国的传感信息中心,或者叫“感知中国”中心。

随后,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专门组建了传感器网络标准工作组,正式推动物联网相关产业发展。

工信部总工程师、新闻发言人朱宏任2009年8月26表示,政府高度关注物联网的新技术,工信部也会与有关部门就物联网等新技术开展研究,以形成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一些新的政策措施。

2003年,美国《技术评论》提出传感网络技术将是未来改变人们生活的十大技术之首。

2005年11月17日,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WSIS)上,国际电信联盟(ITU)发布了《ITU互联网报告2005:

物联网》,正式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

报告指出,无所不在的“物联网”通信时代即将来临,世界上所有的物体从轮胎到牙刷、从房屋到纸巾都可以通过因特网主动进行交换。

射频识别技术(RFID)、传感器技术、纳米技术、智能嵌入技术将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根据ITU的描述,在物联网时代,通过在各种各样的日常用品上嵌入一种短距离的移动收发器,人类在信息与通信世界里将获得一个新的沟通维度,从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连接扩展到人与物和物与物之间的沟通连接。

物联网概念的兴起,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国际电信联盟(ITU)2005年以物联网为标题的年度互联网报告。

然而,ITU的报告对物联网缺乏一个清晰的定义。

  2009年1月28日,奥巴马就任美国总统后,与美国工商业领袖举行了一次“圆桌会议”,作为仅有的两名代表之一,IBM首席执行官彭明盛首次提出“智慧地球”这一概念,建议新政府投资新一代的智慧型基础设施。

 

  2009年2月24日消息,IBM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钱大群在2009IBM论坛上公布了名为“智慧的地球”的最新策略。

  此概念一经提出,即得到美国各界的高度关注,甚至有分析认为IBM公司的这一构想极有可能上升至美国的国家战略,并在世界范围内引起轰动。

IBM认为,IT产业下一阶段的任务是把新一代IT技术充分运用在各行各业之中,具体地说,就是把感应器嵌入和装备到电网、铁路、桥梁、隧道、公路、建筑、供水系统、大坝、油气管道等各种物体中,并且被普遍连接,形成物联网。

 

  针对中国经济的状况,钱大群表示,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空间广阔,而且中国政府正在以巨大的控制能力、实施决心、和配套资金对必要的基础设施进行大规模建设,“智慧的地球”这一战略将会产生更大的价值。

  在策略发布会上,IBM还提出,如果在基础建设的执行中,植入“智慧”的理念,不仅仅能够在短期内有力的刺激经济、促进就业,而且能够在短时间内为中国打造一个成熟的智慧基础设施平台。

  钱大群表示,当今世界许多重大的问题如金融危机、能源危机和环境恶化等,实际上都能够以更加“智慧”的方式解决。

在全球经济形势低迷的同时,也孕育着未来的发展机遇,中国不仅能够籍此机遇开创新乐观产业和新的市场,加速发展,摆脱经济危机的影响。

  IBM希望“智慧的地球”策略能掀起了“互联网”浪潮之后的又一次科技革命。

IBM前首席执行官郭士纳曾提出一个重要的观点,认为计算模式每隔15年发生一次变革。

这一判断像摩尔定律一样准确,人们把它称为“十五年周期定律”。

1965年前后发生的变革以大型机为标志,1980年前后以个人计算机的普及为标志,而1995年前后则发生了互联网革命。

每一次这样的技术变革都引起企业间、产业间甚至国家间竞争格局的重大动荡和变化。

而互联网革命一定程度上是由美国“信息高速公路”战略所催熟。

20世纪90年代,美国克林顿政府计划用20年时间,耗资2000亿-4000亿美元,建设美国国家信息基础结构,创造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而今天,“智慧的地球”战略被不少美国人认为与当年的“信息高速公路”有许多相似之处,同样被他们认为是振兴经济、确立竞争优势的关键战略。

该战略能否掀起如当年互联网革命一样的科技和经济浪潮,不仅为美国关注,更为世界所关注。

  “物联网前景非常广阔,它将极大地改变我们目前的生活方式。

”业内专家表示,物联网把我们的生活拟人化了,万物成了人的同类。

在这个物物相联的世界中,物品(商品)能够彼此进行“交流”,而无需人的干预。

物联网利用射频自动识别(RFID)技术,通过计算机互联网实现物品(商品)的自动识别和信息的互联与共享。

可以说,物联网描绘的是充满智能化的世界。

在物联网的世界里,物物相连、天罗地网。

  2008年11月在北京大学举行的第二届中国移动政务研讨会“知识社会与创新2.0”上,专家们提出移动技术、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带动了经济社会形态、创新形态的变革,推动了面向知识社会的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下一代创新(创新2.0)形态的形成,创新与发展更加关注用户、注重以人为本。

  有研究机构预计10年内物联网就可能大规模普及,这一技术将会发展成为一个上万亿元规模的高科技市场,其产业要比互联网大30倍。

 

  据悉,物联网产业链可以细分为标识、感知、处理和信息传送四个环节,每个环节的关键技术分别为RFID、传感器、智能芯片和电信运营商的无线传输网络。

EPOSS在《InternetofThingsin2020》报告中分析预测,未来物联网的发展将经历四个阶段,2010年之前RFID被广泛应用于物流、零售和制药领域,2010~2015年物体互联,2015~2020年物体进入半智能化,2020年之后物体进入全智能化。

   2010年是物联网概念迅速升温、业务高速发展的一年。

在年初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将物联网确认为战略型新兴产业后,物联网已经在信息领域深入人心,政府各部门、IT制造业、系统集成商、电信运营企业都在高度关注。

不少地方政府在“十二五”规划中也都进行了相关布局。

国外物联网主要集中在安全监控、移动支付、物流、信息导航等方面。

而我国的物联网应用更加发散,涉及行业领域更多,包括智能交通、城市管理、精细化农牧业、环境保护、智能电网、数字医疗等。

从积极影响看,这表明我国各领域信息化水平突飞猛进,势必产生更多发展机会,助力经济增长;从消极影响看,大量新生行业市场的无序开拓对管理和服务都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人才需求预测

  物联网用途广泛,遍及智能交通、环境保护、政府工作、公共安全、平安家居、智能消防、工业监测、老人护理、个人健康等多个领域。

预计物联网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又一次信息产业浪潮。

有专家预测10年内物联网就可能大规模普及,这一技术将会发展成为一个上万亿元规模的高科技市场。

因此,社会对物联网技术方面的人才需求巨大。

西安交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以良好的办学条件和过硬的教学质量赢得了社会信誉,培养了大批合格的信息技术人才。

这些专业均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强大的师资力量和完善的实验设备,在国内排名领先,国际上也具有重要影响。

近年,学院在物联网技术领域承担了大量国家级和省部级重要科研项目,并在人才培养方面积极开展教育改革试点与实践工作,为开办“物联网技术”新专业打下了良好基础。

新专业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为指南,以物理信息混合网络化系统为载体,围绕“网络化信息感知”、“网络化信息传输”、“网络化信息服务与安全”、“网络化资源优化”四个主要研究方向,紧密结合国民经济发展与国防建设的重大需求与发展战略,整合我校及国内外合作团队的优势资源,建立多学科交叉的“物联网技术”专业,为实现国家“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决策,促进信息产业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并推动依托单位信息学科群的跨越式发展。

中国最大的物联网基地无锡市,其市委市政府提出力争到2020年左右,将无锡市建设成传感网信息服务和高端人才聚集区。

目前,无锡从事传感网产业领域的研发企业已达53家,集聚了无锡传感网产业研究院等一批国家级团队,高层次人才200人左右。

根据无锡市信息化办公室提供的情况,无锡感知中国中心空间及发展规划近期是:

至2015年总投资40亿元,建成引领中国传感网技术发展和标准制订的中国物联网产业研究院,实现各类技术成果转移100项,集聚各类传感网企业500家,实现产值500亿,引进和培养高级人才5000名,集聚从业人员5万人。

三大类职位成人才需求新热点,其中计算机/通信类学科是物联网领域中的关键学科,也是发展最为迅速、技术含量最高和社会最热门的专业之一。

技术应用涉及物联网的各个领域,主要从事物联网通信系统与网络的理论、技术及应用的研究。

在这次企业提供的31个职位中,计算机/通信类职位共有18个,占总职位位数的58.1%,人才需求数更是占总需求数的67.3%,其中主要分为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硬件、网络及通信类四大职位需求。

二、专业设置的可行性

1、办学经验和专业依托

信息工程系自成立以来,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加强建设和发展,目前已成为我校最具实力的系部之一。

我系现已开设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软件技术等多个相关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建设、师资力量、科研梯队、实践教学、实习实训、就业指导以及与校企联合等方面都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获得了较为丰富的办学经验。

其中,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已有多年的办学历史,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稳定的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教学内容上始终围绕社会的发展和需求进行课程改革,实习和实训方面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运作流程,切实注重学生实用技能的培养。

目前,我系已培养的人才中近200人从事网络技术工作,从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来看,我院培养的网络技术人才是深受欢迎的。

这一切都为我院开设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培养更高级的网络技术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基于以上调查和论证,我们认为,我院基本具备开办信息物联网技术应用专业的能力和条件,特申请开办信息物联网技术应用专业。

2、师资保证

目前,我系具有一支稳定的专业教师队伍和实验队伍,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已趋于成熟并具有了一定的学科优势,现有师资力量基本能够满足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课程的需要。

在40余名专业教师中,副教授以上职称的10余人,双师型教师10余人,具有硕士学位的近20人,在读硕士研究生3人。

近几年来,我系先后承担省级科研项目4项,市、校级科研项目10余项,获省、市科研成果奖8项;在国内外期刊和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主编参编的教材10余部。

现已基本形成了一支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和专业结构合理的双师型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基本满足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教学的需要。

本专业教师以中青年教师为主,勇于创新,勤奋进取,刻苦钻研,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有丰富的实践和教学经验,能承担两门或两门以上专业课的教学任务。

详见“课程设置及任课教师情况表”。

3、经费支持

学校有良好的经费支持,建立了相应的制度等保障措施,并初步拟就了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教学大纲和其他相关教学文件。

自从学校提出增设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以来,我们积极准备,努力创造条件,加大了工作力度,同时加大了师资队伍和硬件设施的建设投资,保证教学需要。

4、实验实训条件

如何培养以就业为导向的计算机实用型人才,是我们近几年一直在探索的问题。

我们在计算机类专业教学计划制定,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教学改革,并积极探索产学研结合的办学模式,与企业联合建立了一批校外实训教学基地,如济宁大道网络有限公司、济宁远望软件公司、济宁博天软件公司、济宁天地科技有限公司、济宁山屹电子有限公司、济宁快捷科技公司等。

通过加强产教结合、校企联合办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把产教结合原则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不仅在专业设置上把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作为主要依据,而且在培养的全过程得到充分体现。

基于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现实的生产环境,能够保证学生正常的生产实习和专业实习,有利于学生学以致用,学有所成。

我院现有微机1000余台,设有30个实习机房,计算机维修组装室,网络实验室,电工电子实验室等实训场所。

学校设有校园网主控室,校园网络经几次改造升级,已成为主干线为1000兆,100兆到桌面,有本校独自的Web服务器,邮件服务器等,方便了同学们在网络上查找学习资料。

并且,为了更好地满足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教学需要,我们会以更大的投入在各个方面全力支持增设“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

5、教学基本文件建设

信息工程系参照许多兄弟院校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教学改革的方向,制订了比较成熟的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教学计划,选用的教材均为国内外通用教材,且符合专业培养目标的需要。

同时初步拟就了主干课程教学大纲以及其他的有关教学文件,并已有计划地安排有关教师准备了相关的教学和实验内容、教材和其他有关教学辅导材料。

三、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建设规划

(一)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首先,立足校本培训。

将本专业的教师按照信息安全基础及网络硬件设备、网络数据库应用开发、网站规划、建设、管理与安全维护、网络攻防四个专业模块能力划分为不同的专业方向组,每个小组都有不同的教学内容和研究方向,教师可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自主选择。

在三年的时间内要求每位教师必须能够承担本专业能力模块中的大部分课程和实践环节(包括理论教学、课程设计和综合实训),并能跟踪该专业领域的最新科技发展。

通过不断的研究与实践,随时补充新的教学内容,及时修订相关课程教学大纲。

在这一过程中,每组选拔一位综合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教师作为专业方向带头人重点培养。

利用学校专项资金,培养提高教师学历层次和业务水平,每年选派教师到省内外高校相关专业进修,到网络公司参加实践锻炼。

其次,建立专兼职教师相结合的教师聘用与管理机制。

通过与企业合作建立的互惠互利、相互信任的关系以及本专业的社会影响,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来自企业和科研一线的、具有较丰富工作经验的兼职教师队伍,参与专业建设和专业教育,指导学生的综合实训,指导毕业设计及毕业生就业等。

(二)校内实验实训建设规划

目标:

在现有实验室和实训基地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提升,扩建计算机网络实验室、综合布线室和局域网组建实验室,重点建设满足本专业教学需要的网络安全实验室、网络攻防实验室等校内实训场所。

措施:

校内实训场所建设,全员参与,落实到人,每个实验实训室明确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2―3人),按规划进程实施。

(三)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规划

根据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特点,为了更好地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拟在本市建立3-4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同时拓宽扩展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功能,与网络公司合作在本校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实习实训任务。

积极加强与企业的紧密合作,主动提供知识和人才的支持,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共同建设,逐步把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成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社会实践基地,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通过校外实训、实习基地的建设,加强本专业实践教学各环节的改革与管理,把产学研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套完整的、行之有效的实训方法体系,建立开放式实践教学运行机制,采用双招联办、订单培养、合作育人的模式,培养适合企业需要的基层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校外实训基地一览表

实训基地名称

技能训练内容

济宁大道网络有限公司

济宁天地科技有限公司

济宁远望软件公司

济宁博天软件公司

济宁快捷科技公司

中国移动济宁分公司

产品的维护、技术支持及营销等工作

(四)图书资料及教材建设规划

目前学校图书馆拥有与网络技术与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相关的图书总计达1000册,相关杂志2种。

学校将继续加大投资,增加图书资料,切实保证教学和科研活动的开展。

教材建设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在教材建设方面遵循“选用为主,编写为辅”的原则,原则上选用国家教育部推荐的高职高专系列教材,规划统编教材和国家优秀教材,暂时无合适或技能性强的课程教材依照教学大纲组织自编教材或讲义。

另外专业课教材应随着物联网应用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综上所述,开办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是必要的、可行的。

学院开设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时机已比较成熟,条件已基本具备,并将继续为此做好后续的各项建设和条件准备。

特此申请开设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敬请领导、专家审议批准。

 

附件二:

山东理工职业学院

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教学计划

一、招生对象及学制

(一)招生对象

本专业招收高中毕业生、中职毕业生。

(二)学制

三年。

二、培养目标和要求

1.1培养目标

联网专业培养适应国家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基础厚、口径宽、能力强、综合型、素质高等特点,富有社会责任感,系统扎实地掌握物联网技术基础理论、物理信息系统标识与感知、计算机网络理论与技术和数据分析与处理方法的,具有信息获取、存储、检索、分析和处理能力的,能在计算机、自动化和通信等信息领域起引领作用、具有国际视野和竞争力的创新性高层次专门人才。

通过专业学习,在物-物感知理论、数据传输与融合、基于云计算的新型数据处理方法等方面,具备独立的科学研究能力。

1.2基本要求

物联网方向毕业生应具备以下知识和能力:

(1)素质要求

1)热爱物联网专业,对物联网学科的性质和发展具有正确的认知和责任感,初步形成正确的专业价值观和科研工程献身精神。

2)具有高尚的道德和职业精神,具有全心全意为社会服务的精神。

3)具有创新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具有主动获取新知识,不断进行自我完善和推动物联网发展的态度。

4)具有良好的合作和团队精神。

(2)能力要求

1)具备良好的表达能力,能准确传递物联网知识等信息的能力。

2)具有熟练地运用多学科知识和评估技能,制定系统计划并对不同应用对象实施整体规划维护的基本能力

3)掌握基础物联网关键技术、了物联网主要技术标准,高频微波技术,嵌入式无线和有线系统设计技术、无线通信组网技术等,为用户对象提供符合质量要求的服务。

4)具有物联网应用方案设计能力。

5)具有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基本能力,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未来物联网发展的需求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收集的基本方法,有效获取、评价和利用物物相连信息的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物联网科研的基本能力。

(3)知识结构要求

1)掌握与物联网科相关的理工知识和基本理论和方法。

2)掌握物联网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物联网科技发展动态。

3)熟悉国际国家关于物联网标准。

4)掌握必需的传感器、电子、通信、单片机,高频微波,RFID技术等知识和专业技能。

5)掌握基本物联网节点,网关,网络协议栈制,主要无线有线网络技术原理,自组织组网措施和主要无线有线网络拓扑和网络安全技术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

6)掌握信息采集、处理和融合、通讯传输等基本理论和方法。

7)掌握物联网工程应用和科学研究方法和管理方面的基本知识。

1.3修业年限

标准学制:

三年

1.4主要涉及学科

主干学科包括:

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

相关学科包括:

电子科学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及自动化。

物联网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

物联网技术专业的设置需要综合考虑相关交叉学科的特点,注重课程体系的交叉融合,将相关主干学科的核心课程和专业课程进行通盘考虑。

在总学分170学分(教学16学时对应1学分,实验32学时对应1学分)的情况下,相关课程学分设置如图1所示,具体课程分类论述如下:

1)思想政治教育与国防教育(16学分,必修)。

  课程包括: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国防教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代史纲要和形势与政策。

  图1物联网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图

2)体育(2学分)、英语(10学分)、计算机技术基础(3学分)。

计算机技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公共行政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