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929 上传时间:2022-10-01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85.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docx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docx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第6单元 

17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学会本课“涯、莺”等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古诗,并能背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及相关资料,理解诗句所描绘的情境,感悟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学习拟人与描写巧妙结合的表达方法,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感情读;悟诗情,感情背。

3.情感与价值感悟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态度。

【教学重点】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借景所传达出的情感,感悟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学习拟人与描写巧妙结合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学生:

搜集描写黄河、春天的古诗词。

教师:

歌曲《嘀哩哩》。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

古往今来,无数诗人为她放声歌唱。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作者借黄河之美抒发自己感情的诗歌——《浪淘沙》(其一)。

二、解释诗题,了解作者

1.“浪淘沙”是什么意思?

浪淘沙:

唐代曲名。

2.简介作者。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唐朝诗人。

出仕后,主张革新,被贬。

后复用。

其诗高亢激昂,意气纵横,语言刚健,笔锋犀利。

晚年与白居易酬唱颇多。

所作《杨柳枝词》《竹枝词》《浪淘沙》等,都含思宛转,语调清新,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他的哲理散文也颇有新意。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等诗句至今广为传唱。

三、感情诵读,理解诗意

1.自由诵读这首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注意本诗的停顿节奏。

浪淘沙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2.默读这首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看看这首诗每句讲了什么意思,不懂的地方可以用问号标注出来,也可以借助书中的注释帮助理解。

点拨重点词语:

九曲:

形容黄河水转弯的地方很多。

九,在古代表示多数。

浪淘风簸:

黄河卷着泥沙,风浪滚动的样子。

天涯:

天边。

牵牛:

即传说中的牛郎。

他和织女因触怒王母娘娘,被分隔在银河两岸,每年只许他们在农历七月初七相会一次。

3.全班交流诗句的意思。

明确全诗的意思:

万里黄河弯弯曲曲挟带着大量的泥沙,波涛滚滚如巨风掀簸,来自天边。

现在我要迎着风浪直上银河,走到牛郎织女的家门口。

四、细细品读,感悟诗境

1.采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朗读课文,想一想这首诗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讨论交流:

诗歌的前两句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黄河来自天边、奔腾千里的壮丽图景,表现了黄河的雄伟壮丽。

2.赏析: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想象一下牛郎织女的家是什么样子的,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讨论交流:

这首绝句用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同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生活的天河恬静而幽美,黄河边的淘金者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奔波。

直上银河,同去牛郎织女家,寄托了他们心底对宁静的田园牧歌式生活的憧憬。

这种浪漫的理想,以豪迈的口语倾吐出来,有一种朴实无华的美。

3.讨论这首诗中诗人是怎样展开想象的。

讨论交流:

诗人见到源远流长的黄河,心中大为感叹,展开了丰富的想象:

第一、二句由上而下,顺黄河奔流之势着墨;第三、四句以“直上”为转折,把人们的视线从“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形势中拉回,从地下引到天上,从现实世界进入神话世界——如果顺着那条黄河上去,可能会走到银河,能走到牛郎织女的家吧!

五、巩固练习

1.以多种形式朗读这首诗,抒发你学习本诗的感受。

2.全班交流,比一比谁读得更加富有感情。

六、总结梳理

同学们,这首诗作者借黄河雄壮美丽的景象,抒发自己豪迈的气概和奋发的精神。

同时让我们感受到祖国河山的美丽,让我们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吧!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诗歌。

2.搜集描写黄河的诗词,向全班展示。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

同学们,一年四季中,你们最喜欢哪个季节?

为什么?

奇妙的大自然,正因为有了季节的更替,自然的变换,才给我们带来了五彩缤纷的世界,带来了无穷的乐趣。

古代许多诗人看到这样美妙的世界,为我们留下了许多赞美四季美景的诗。

大家能背几首吗?

今天我们再学习杜牧的一首诗。

2.板书课题:

江南春。

3.同学们,看了课题,你觉得这首诗写的是什么?

(写的是江南春天的美景。

二、看图入境,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随杜牧一起走进江南,去看看江南春天的绮丽景色。

2.我带来了几张江南美景图,请看。

3.江南美吗?

我们来看看杜牧是怎样表达自己对江南的喜爱和赞美之情的。

三、品词析句,体会美景

1.出示古诗。

2.(师)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听范读,边听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听到了什么?

(千里江南,绿树红花,酒旗飘扬,烟雨朦胧,黄莺啼叫。

3.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对照注释,自己理解诗意。

小组合作学习:

(1)自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弄清诗句的意思。

(3)根据诗的内容,想象所描绘的画面。

4.交流字、词、诗。

(千里江南,到处是莺歌燕舞,到处是绿树红花,水村伴着山郭,酒旗在空中飘扬。

好一派迷人的江南美景呀,可惜南朝四百八十寺,有多少楼台掩映在苍茫的烟雨之中。

师:

好美的景色呀!

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呢?

请你把诗中描写景物的词语写出来。

(莺啼、绿树、红花、水村、山郭、酒旗、寺庙、楼台、烟雨。

师:

根据自己的理解,对上述景物加以描绘,说说词语所表达的意象。

(辽阔的千里江南,黄莺在欢快地歌唱,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数不清的寺庙,迷蒙的烟雨。

5.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江南地域辽阔,春景繁富。

“千里”之内,处处杂花生树、红绿相映、黄莺歌唱;“千里”之内,水村山郭,处处酒旗飘扬;“千里”之内,“南朝四百八十寺”点缀于山水佳胜之处,金碧庄严,楼台隐现。

霏霏细雨,淡淡轻烟,使无边春色在烟雨空蒙中更显出迷人的风韵,这正是“江南春”的典型特色。

突出这一特色,就把“江南春”写活了。

6.请大家用自己最喜欢或是最擅长的方式来展现出这首诗所表达的意境,想用自己的话描绘诗句景象的,可以试着说一说,喜欢朗读的可以有感情地读一读。

7.学生分组练习、展示并进行评价。

四、理解诗意,感悟情美

1.杜牧的诗写得这么好,你了解杜牧吗?

整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请根据自己课前搜集的有关杜牧的资料,给我们讲一讲杜牧好吗?

(生汇报)

2.同一诗人,面对不同的情景,会有不同的感受。

根据你对杜牧的认识,猜测一下,杜牧当时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写下《江南春》这首诗的呢?

这种心情在诗中是如何表现出来的呢?

3.可能有的学生认为杜牧是愉悦的,有的学生认为他当时是有些伤感的,结合课文及当时的社会背景让学生展开辩论。

杜牧是愉悦的:

从“千里……”。

(今)(晴)

他当时是有些伤感的:

从“南朝四百八十寺……”。

(古)(烟雨)

教师小结:

南朝统治者迷信佛教,广建佛寺,企图依靠神灵的庇护,永保江山稳固。

可是时移世易,当年的四百八十寺,有多少楼台掩映在苍茫的烟雨之中了呢?

4.是呀,诗人在赞美风景秀丽的江南时,暗含着对祖国命运深深的忧虑,他是借景抒情,这是古诗常用的表现手法。

(《泊秦淮》也采用了这样的写法。

5.作者既赞美江南的美景,也感慨南朝的覆灭。

五、拓展诵读,体会韵美

1.请你们再次来深情地朗读这首诗,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

2.你们还知道哪些描写春天的诗词呢?

如《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游园不值》(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六、课堂延伸,表现春美

1.江南的春天很美,我们身边的春天怎样呢?

请欣赏歌曲《嘀哩哩》。

2.我们身边的春天也很美,请你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学生可以用吟诗、唱歌、作画、写话等方式来表达。

七、课外作业,积累运用

搜集描写春天的古诗词,试着背诵并运用。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谈话导入,理解诗题

谈话:

我们曾经学过《题西林壁》,知道了诗人是将诗写在了西林寺的墙壁上。

无独有偶,今天我们要学的《书湖阴先生壁》一诗也是将诗写在了墙壁上。

诗题可理解为什么?

明确:

题写在湖阴先生庭院墙壁上的诗。

二、交流资料,简介诗人

1.交流资料。

同学们,你们对王安石有哪些了解呢?

(师生互动,展示资料。

2.简介诗人及写作背景。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杰出

的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元日》《梅花》最著名。

湖阴先生:

杨骥(德逢)的别号。

杨骥是王安石退居江宁(在江苏南京)时的邻居。

本题共两首,这里选录第一首。

三、初读诗文,感知诗意

1.自读自悟,借助工具书及注释,理解词义,进而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采用边读边画、边批注的方式学习。

2.小组讨论、交流,继续研究。

3.交流反馈,重点引导。

(1)词义:

长扫:

即常扫,指经常打扫。

净:

干净。

畦:

读音qí,这里指种有花木的一块块排列整齐的土地,周围有土埂围着。

排闼:

推开门。

“排”为推。

“闼”为小门,读音tà。

(2)理解诗意:

茅草房庭院经常打扫,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

花草树木成行满畦,都是主人亲手栽种。

庭院外一条小河护卫着农田,把绿色的田地环绕。

两座青山推开门,送来青翠的山色。

4.学生尝试自己翻译诗歌。

四、诵读诗句,感悟诗境

1.划分节奏,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再悟诗意。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2.深入理解诗句,感悟诗境。

(教师出示问题)

(1)诗人是通过什么来表现湖阴先生庭院的干净的?

(2)全诗哪句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3)全诗哪些诗句暗示了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

哪些诗句表现了主人的品质高洁?

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集体交流,重点引导。

(1)“净”,是通过“无苔”二字体现的。

教师引导:

江南地湿,又时值初夏多雨,这对青苔的生长比其他时令都更为有利。

况且,青苔性喜阴暗,总是生长在僻静之处,较其他杂草更难于扫除。

而今,庭院经常打扫,总是干干净净的,叫人感觉舒适。

继续引导:

更有令人赏心悦目的花木,一畦畦,整整齐齐,都是主人亲手栽种,这更令人心旷神怡。

所以再读这两句的时候,要注意表达作者心情的愉快。

自读自悟,想象画面,感悟诗境。

(2)含有“护”“绕”二字的两句诗“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采用了拟人修辞手法。

教师引导:

门前的景物是一条河流,一片农田,两座青山。

在诗人眼里,山水对这位志趣高洁的主人也有情谊。

诗人运用拟人修辞手法,将“一水”“两山”写成富有人情的亲切形象。

一条弯弯的河流环绕着碧绿的农田,正像母亲用双手护着孩子一样。

边读边悟,想象画面,感悟诗境。

(3)“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暗示了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表现了主人高洁的品质。

3.学生在此基础上自读,小组交流读,感悟诗境。

4.朗诵全诗,感悟诗歌内涵。

5.再次齐读,加深印象。

五、总结中心,升华主题

1.课堂总结:

《书湖阴先生壁》描写的是湖阴先生庭院环境的清幽,院内、院外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湖阴先生庭院的赞美,体现了诗人对朋友的深情,同时也寄托了诗人的闲适心情。

2.升华主题:

同学们,本诗通过描写湖阴先生庭院内简朴的居室异常洁净,院外的山水农田,青绿有情,不仅表现了诗人对美丽大自然的赞美,更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思想汇报心得体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